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太平路上的名建筑——栈桥·亨利王子酒店(太平路29-33号)

$
0
0
太平路上的名建筑——栈桥·亨利王子酒店(太平路29-33号)

     青岛既有山海风光,又有欧韵风情,加之胶济铁路、海运港口之便,很早就成为了一座旅游城市。清朝末年,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发出了崂山水晶作为旅游特产销售。随后 ,德国殖民者又开始向欧洲人介绍这里的消夏海滩。不久,系统介绍如何在此游玩的《青岛指南》开始出版,其影响持续至今。那时,文人、政客、商贾、游人都抱着各自的目的来到这座新兴的城市,而旅馆则是他们在青岛的第一个落脚点。 
      青岛最早最著名的旅馆就是亨利王子饭店了(Prince Heinrich Hotel )。该饭店位于市南区太平路29-33号,始建于1899年,由著名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里希特设计,是青岛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级饭店建筑,被称为“东亚罕见的旅馆”,号称“东亚第一馆”。30年代“电影皇后”胡蝶、“电影皇帝”金焰等相继入住。更名为青岛栈桥宾馆时期,虽已非“东亚第一”也仍是著名的百年老店。
      2007年经全面修缮,格调古典高雅,色彩厚重华丽,重现德国皇室情韵,是一间具有深厚异国情调的特色精品酒店。不过,今天的亨利王子饭店只留下旅馆部(中馆),东侧的建筑为亨利王子饭店的饭店部,已于1993年拆除,原址处为泛海名人大酒店;亨利王子饭店西馆被拆除后,原址为青岛日报社大楼,而那座拜占廷格调的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也早已不存在了。
  青岛一些城史学家和爱好者们通常认为在德占青岛期间,青岛旅游餐饮行业中有三大饭店是可以并列为第一档次的,也可以说是三大龙头,其中占魁首、占鳌头的是威廉皇帝海岸(现太平路)上的“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德文翻译,按照英文的话,也可译为“亨利王子饭店”),另外两家,一家是青岛火车站南侧霍亨索伦路(普鲁士王室族姓霍亨索伦,所以也可叫皇族路,现兰山路)上的车站饭店,另一家是维多利亚海岸(现莱阳路和第一海水浴场一带)边的海滨旅馆。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却一同撑起了当时青岛酒店业的基本框架。
  亨利王子饭店始建于1899年,距德国人占领青岛还不足两年时间,首先建造的是这个饭店的主体;1905年,在饭店主体的北面建造音乐厅;1911年,又接连建造了旅馆部和西餐馆。至此,历时十多年,这个饭店的建筑群落才建造完成。但如果不是1914年德国人在德日战争中失败,被迫退出青岛,可能亨利王子饭店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被认为是青年派建筑风格且宏达壮丽的亨利王子饭店自建成之时,就闻名海内外,在极鼎盛时,它可以算是远东地区最好的酒店之一,其品质和档次完全不逊色于上海、东京、香港等亚洲一线城市的顶级酒店。这种傲然于亚洲酒店业的强势姿态,怕是现在的青岛,没有任何一家酒店所能具备的。
  即便是在1914年德国人离开青岛之后,这座饭店在长达80年的历史里,也一直是青岛最好的酒店,它与生俱来的贵胄气质决定了它的长盛不衰。直到1993年,初掀城市扩容风潮的青岛,拆除了这座豪华酒店的绝大多数建筑,主体拆了重建,音乐厅彻底不存,只留下旅馆部的一小部分,这就是现在青岛更加熟悉的栈桥王子饭店。但是由于重建的建筑跟原建筑差别很明显,所以基本可以认为亨利王子饭店已经不复存在,青岛历史上最闪耀的饭店早在20年前就遁入历史档案之中。
  说到这个饭店就不能不提起两个人——两个德国人。一个是饭店音乐厅的设计者库尔特·罗克格,另一个是饭店名字所纪念的“亨利王子”。
  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已经拆掉,但普遍被认为是青岛德国建筑中的精粹之一,它的设计师是在中国建筑界颇有名声的库尔特·罗克格。1903年,还不到30岁的罗克格来到青岛,先是给胶澳总督府的德国海军建设部门打工,而后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建筑设计师生涯,青岛目前存在的德国建筑中,德县路的路德公寓,江苏路的基督教堂,广西路的拉尔茨医药商店等都是他的杰作,而这些建筑现在也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中的成员。
  1910年他离开德国租借的青岛,北上帝都,成了一名“北漂”,并在北京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建筑的设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资料,在此不多赘言。其后他辗转反复,1946年,在整70岁时病逝于二战之后一片残垣断壁的柏林。
  至于饭店名字中的“亨利王子”,上面提到过,按照德语音译和此人实际身份的话,应该是“海因里希亲王”。
  海因里希亲王全名“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是当时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亲弟弟,他们的父亲是短命的“百日皇帝”腓特烈三世,他们的爷爷就是缔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赫赫威名的威廉一世,而他们的母亲是英国公主“维多利亚长公主”,也就是创建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号称“欧洲祖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女儿。
  海因里希亲王跟他的皇帝亲哥哥威廉二世年龄相差只有三岁,正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腓特烈三世过于短命,所以德国皇位近似等于从威廉一世手中直接传到了威廉二世这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是英国来的维多利亚长公主,所以兄弟两个自小就受到母亲的熏陶,更加倾向于英国的海洋战略,而不是普鲁士传统的大陆政策,这也导致了在威廉二世时期,全面废除铁血宰相俾斯麦创立的立足欧洲大陆的基本国策,反而开始向海外拓展,寻求殖民地,这也是青岛会被德国占领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当皇帝的哥哥,海因里希亲王的海洋梦想更加炽烈,他年轻时就加入新兴的德国海军,他一生中多半时光都是乘船穿梭于各个大洋,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度过的,并一度担任德国的海军元帅,后来跟德国海军的缔造人蒂尔皮茨政见不和,辞职不干,又满世界玩去了。
  至于“亨利”与“海因里希”的差别,其实名字都是那个名字,只不过“亨利”是这个名字的英语叫法,而“海因里希”则是德语版本,德国皇室自然要叫做“海因里希”,可偏偏他牛气哄哄的母亲,维多利亚长公主即便远嫁德国,也依然坚持只说英语,所以他年幼时更常听到的还是“亨利”这个名字。而“王子”与“亲王”之不同,其实在德语中都是同一个词,翻译成王储更加准确,王子与亲王只是汉语翻译过来的不同,在他哥哥成为皇帝之后,按照中国人的称谓,他的确就是亲王,而非王子。
  因而“亨利王子”和“海因里希亲王”其实都对,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海因里希亲王曾经来过青岛,并在1899年9月底主持了胶济铁路的开工典礼,也正是差不多这个时间,亨利王子饭店开始修建。
  今天的广西路在德占时就叫“亨利王子路”或者“海因里希亲王路”,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这条路是当时青岛的商业街,繁华美丽。






      亨利王子曾两来青岛:作为第一个到访中国的欧洲皇室成员、慈禧太后接待的第一个欧洲皇室的男性成员,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亲王(也称亨利王子)的名字并不陌生 。这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曾经最大的心愿是当一名胶澳(青岛旧称胶澳)总督,但终没得偿所愿。
  于是,他多次到青岛与自己钟意的城市接触,其中有确切记录的就有两次:1898年和1912年。尤其是第一次,他去见慈禧和光绪皇帝、去即墨吃小吃、去信号山上主持迪特里希碑落成典礼,还在胶济铁路开工时“掘了第一铲土”。总之,亲王在青岛,真的很忙!
  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
  海因里希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和英国公主维多利亚的第三个孩子,1862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
  维多利亚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但只有海因里希和哥哥威廉二世长大成人。而与骄横暴躁的哥哥相比,海因里希明显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就连德国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都觉得他“目光稳重但充满慈爱,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一种亲近和高贵的感觉。”
  作为王室中人,海因里希15岁时便成为德国海军军官,虽然只是名誉性质的,但很快他出众的能力和热情赢得了贵族和海军的认可。1880年,他进入德国海军服役,1888年和姨表妹黑森和莱茵大公国的伊莲妮公主结婚,1901年被提升为海军上将,时年39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因里希成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俄国退出大战之后,波罗的海舰队没有了任务,海因里希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军旅生涯中,他也替哥哥肩负着政治任务,那便是以亲王的身份走访慰问:1878年到1880年,他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1884年和1903年,他又两度访问美国;1914年他访问了南美。据说,在所有访问过的地方都受到公众的欢迎。
  1897年12月,他又接到一项政治任务,目的地:中国青岛。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他来干什么呢?
  率领德国舰队来胶州湾施压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两名传教士被杀的“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随后双方进入谈判阶段。海因里希这时候来,很明显跟谈判有关,这是于建勇的想法,他将这一想法写进了《德国王子的中国之行》中:
  “威廉二世任命海因里希亲王为帝国第二舰队司令,率领‘奥古斯特皇后号’巡洋舰、‘格菲翁’号和‘德意志’号装甲舰前往胶州湾。其目的在于向中国施压,为谈判桌上的海靖助威。威廉二世要求海因里希亲王在英国朴茨茅斯港停泊时,专程赴奥斯堡隆拜见外祖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以赢得英国的支持。”
  1897年12月15日,海因里希准备出发了。舰队出港之前,威廉二世亲自为他壮行,告诫舰队要展现出德意志的实力,增加“最终夺取青岛”的筹码,并强调对中国要“用铁拳打进去”,不能留情。
  海因里希则显得温和大方,他说:“荣誉和花环对我都没有吸引力,使我倾心向往的只有一种东西,这就是到外邦宣讲、布道陛下神圣人格的福音。”
  兄弟俩截然相反的说话方式,目的却都一样。于是,海因里希如同一个被武装了的道德使者带领大军压境,让《胶澳租借条约》顺利签署。青岛成为德国在远东的第一块殖民地,这也是德国唯一一块由军事部门经营的殖民地。1898年1月27日,德皇敕令胶澳占领区由德国海军部管理。
  从1898年5月6日,海因里希率领舰队抵达青岛,接下来他的行程就满满停不下来。
  去北京拜访慈禧和光绪皇帝
  解决完了青岛的事情,他就要去拜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做好接待工作,光绪皇帝向驻德公使了解了西方礼仪,并准备进行接见礼仪方面的改革。
  作为欧洲皇室的男性成员,见光绪皇帝简单。但见慈禧太后,在当时却引发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 ,这样不合礼数。但令海靖夫人意外的是,“中国的皇太后也想接见亲王”。
  于是,5月13日,海因里希到达北京南马家堡车站(他从天津大沽下舰船乘火车而来),庆亲王奕劻、李鸿章和张荫桓都去迎接。第二天,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召见。而他也成为慈禧太后接待的第一个欧洲皇室的男性成员。
  此前因为礼仪问题,中西方多有误解甚至冲突。据于建勇介绍,此次,光绪皇帝首次使用了西方礼仪:站立受礼、握手、在御座右侧坐下、握手送之、亲临慰问、检阅兵队。这在当时可谓重大突破。
  不过这种西方礼仪,让满清大臣有点手足无措,而庆亲王奕劻则握住海靖夫人的手“使劲摇晃”。不过,海靖夫人在《德国公使夫人日记》中透露:“他只抓住了我的大拇指。”
  这次见面很明显收到良好的政治效果,因为当海因里希从北京返回青岛时,“对这片新获得的殖民地寄予了厚望,告诫总督要细心经营此地”。
  到访即墨,和县令街头聊天 5月中旬还在北京和慈禧、光绪谈政治,6月10日一早他就去了即墨,来感受这座曾一直管辖胶澳租借地的千年古城的风情。他在即墨的事,还是看看刘宗伟在《即墨大集的身影》中的记载吧:
  “海因里希一行游览了即墨古城墙,在人流中裹挟着来到摊点林立的河滩大集,并品尝了即墨小吃。此时,得到禀报的即墨县令许涵敬,盛装率员前来迎接。因为此行是游玩,非官方访问,亲王谢绝去县署晤谈,两人便在大集上聊了起来。10分钟后,海因里希告辞。”
  两人聊的什么呢?据说是德国侵扰即墨一水兵被杀以及德兵在即墨孔庙毁坏圣像这一事件。原来4个多月前(1898年1月22日),驻胶澳德军百余人突入即墨县城,驻扎于文庙和西关商户店铺内,强迫县令朱衣绣交出地丁册籍和地方志书,朱以未奉上谕不敢擅专而拒绝。第二天夜里,一名在县城西门站岗巡逻的德兵,因酗酒滋事,被居民李象凤杀死。事发后,德军深夜闯入县署,将朱衣绣掳去扣押,并逼迫他将李象凤擒拿处死。德兵此次侵扰即墨城,不仅劫掠去大量财物,还将即墨文庙中的圣像四体伤坏,将先贤仲子的双目挖去。朱衣绣只将李象凤杀死德兵一事据实上禀,而对德兵毁圣像一事匿而不报。正是因为这件事,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引发了轰动京师的“公车上书”事件,成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重要诱因。
  海因里希游历即墨时,德兵已撤回青岛三个月,德水兵被杀及德兵毁坏孔庙圣像事件基本处理完毕,因此,他与即墨县令许涵敬重谈此事,已无实质性意义。
  参加体育比赛和胶济铁路开工
  1897年11月14日,指挥占领胶州湾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在信号山上树起了象征胜利的战旗,以示占领成功。
  根据海因里希的提议,德国当局决定利用这里的岩石,建造一方巨大的占领纪念碑——迪特里希碑,纪念远东第一块殖民地的获取,彰闻迪特里希为夺取这块殖民地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德国当局眼中的“纪念碑”,实则是青岛历史上的“耻辱碑”,落成时间便选在了一年后的同一天(1898年11月14日),海因里希在信号山上主持了迪特里希碑落成典礼。
  这一天,海因里希很兴奋,因为在参加完“纪念碑”落成典礼后,他出席了德国官兵的体育比赛。这件事情刊登在《胶州官报》第一年度的第一期里:
  “11月14日下午,根据海因里希亲王的命令并在他出席之下,在大操场上为下级军官和连队士兵举行了体育比赛。在拔河、障碍越野赛马、跳远和跳高、投掷保龄球等项目中,现场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亲王和总督向获胜者颁发了不菲的奖品,包括纪念册 、一座银钟、银表链、茶具和相框等。这一天,在整个青岛散发的节日气氛,很晚的时候在各个饭店仍然可以感受到。”
  对于德国政府而言占领青岛后有件最重要的事情——把山东铁路和采矿业的建设置于所有殖民任务的绝对首位。1899年8月25日,胶济铁路开始动工。9月23日,在青岛举行开工典礼,如此重要的事情,自然也少不了海因里希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还“掘了第一铲土”,并“祝愿铁路顺利进行,以此促进德意志帝国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当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并在青岛和胶州两地同时铺轨。让海因里希亲王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在“一战”中丢掉了费尽心机占领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
  从这一件件事、一个个地方可以看出,海因里希个人非常喜欢青岛,甚至想留在这里做胶澳总督,但威廉二世不同意。专注研究德占青岛历史的文史学者王栋认为:“海因里希亲王是威廉二世的亲弟弟,威廉皇帝觉得海因里希身份尊贵,做胶澳总督有些大材小用。而且作为皇帝的弟弟,他是不适合派到海外殖民地当总督的。”
  1899年的某一天,海因里希离开青岛。这次之后,他跟青岛之间的下次缘分等了足足14年。
  海因里希的暂时离开,并没有让这座他青睐的城市失去他的印迹。相反,他的影响开始蔓延: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伊伦娜街(今湖南路),还有亨利王子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
  亨利王子便是海因里希,是他名字的英文翻译,伊伦娜是他妻子的名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亨利王子饭店,它以青岛最早高级饭店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东亚第一馆”。
  只是 ,这座饭店只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却从未进去住过。
  海因里希在青岛的印迹
  德国当局为了“纪念”对青岛的占领,特别喜欢用名字命名山脉、街道和建筑,以体现对这个人的尊重和敬仰 。比如前文所说的迪特里希碑是为纪念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而命名,现在的太平路曾经叫威廉皇帝大街,为了表达对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尊敬。在海因里希到青岛之前,这里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印迹,但在他走后,很多带有他名字的事物出现了。只是这些事物都没有用“海因里希”四个字,而是“亨利”,青岛文史学者王栋解释说:“海因里希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而亨利是从英文翻译来的,其实这两个名字是一个人。”
  比如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伊伦娜街(今湖南路),还有浮山过去叫亨利王子山,是因为海因里希和妻子曾经去游玩过。起码从数量上看,海因里希在青岛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他的哥哥威廉二世,因为关于威廉二世在青岛的纪念性事物只有海边那一条威廉皇帝大街。
  不仅如此,当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按照当局最初的规划,殖民地需要一个高级大饭店。在饭店的选址上,沿海的威廉皇帝大街无疑是绝佳选择。于是,1899年1月,饭店在威廉皇帝大街开始兴建。
  那饭店的名字叫什么呢?因为海因里希曾到殖民地视察工作,为了显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仰,便将这座饭店命名为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又称亨利王子饭店。
  亨利王子饭店:东亚第一馆
  这样的地角、这样的名字,预示这绝对是一座高级大饭店。的确如此,我们可以跟着青岛作家李明在《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记忆一个城市》中的描述来感受一下:
  “在亨利王子饭店装有南向阳台的房间里,客人可以望到一条景色秀丽的岸边林荫道以及远处的海湾和海岛。在高大开阔的门厅里摆设着绿色的皮沙发,厅后部是楼梯间。厅的两侧则修成宽大的游廊。入口处左侧依次为餐馆、台球室和阅览室,最后方有一间可容80个客席的大餐厅。其中的装潢摆设,尤其那些红底烫金的皮椅和精雕细刻的食品柜,会使人联想起欧洲本土的大宾馆。饭店正门右侧是几间客房和活动室,其余客房均在二层。在朝海的楼中段还设有一间女士专用沙龙。饭店所有的40间客房,都配有独立的浴间。作为装饰和对本土文化的尊重,饭店在正对着威廉皇帝大街的东山墙上刻了一个醒目的中文‘寿’字。”
  这,只是亨利王子饭店的东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它还在不断扩建:
  1905年,饭店后侧的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建成。以拜占庭式连续券拱状檐口形成的音乐厅,从外观看上去更具魅力,大厅的前排座位部分可容纳400至500人,在后面的画廊里还另加有座位。在当时,这个音乐厅差不多要比水兵俱乐部的演出厅大一倍。
  1911年,在饭店西侧又增建一旅馆部,称为亨利王子饭店中馆。
  1911年,在中馆以西新建西馆,形成当时青岛最大的西餐馆。
  1914年,亨利王子饭店又兼并了位于旅馆部西边的中央旅馆,改名为亨利王子饭店西馆,旅馆部改称中馆,饭店部则称为东馆。
  就这样,殖民地规模最大、最高级的饭店诞生了。作为青岛最早竣工的旅馆。当东馆建成后,许多欧洲商贾便立刻搬了过来。在亨利王子饭店的带动下,紧接着一批规模较大、装修高档的欧式旅馆也陆续开建,其中许多至今仍存,如海滨旅馆(南海路23号)、车站旅馆(兰山路28号)、胶州旅社(中山路17号)等。
  以这样的高水准出现,亨利王子饭店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被称为“东亚第一馆”、“东亚罕见的旅馆”。1899年9月30日上海出版的《德文新报》副刊《胶州消息》上曾有文章说,“当人们从海岸驶近青岛城时,这座恢弘而舒阔,在夜间配有眩目的照明灯的欧式建筑群,呈现出一幅十分壮丽的景象。”
  海因里希从未住过
  只是,这样一座高级大饭店,这样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店,海因里希却从未住过。这一点青岛文史学者王栋查询过很多资料:“根据我之前搜集的资料来看,海因里希亲王并没有在这座饭店住过,他来青岛时的主要居住地点是总兵衙门。”
  亨利王子饭店曾经有多辉煌,就预示着它将来得承受多少苦难。据《青岛被设为德国的卫戍城》记载:“1914年德日战事展开时,按照合同,亨利王子饭店在战时要提供出租房间,这样,这间由德国人建造的远东最具规模的大饭店,便在其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前,成了它的缔造者的重病陪护中心。”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宿命。
  第一次日占时期,亨利王子饭店又改称青岛大饭店东馆,1938年成为日本桐部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青岛市执行委员会办公楼。
  而今天的栈桥王子饭店,即是曾经的亨利王子饭店的旅馆部(中馆),原先的饭店部(东馆)已于1993年拆除,遗址处为泛海名人酒店;亨利王子饭店西馆被拆除后,遗址即为今天的青岛日报社大楼。而那座拜占廷格调的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早已不存在了。
  女学生称他为“亨利狗”
  1912年,亨利王子饭店终于见到了它名字的真身海因里希。
  1912年9月5日,海因里希乘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到达青岛。在青岛过了一夜后,他先是去了趟日本,参加了明治天皇葬礼。10月返回时则进行了一次驻地军队检阅,并视察了青岛淑范女子学校,可这次巡视并不愉快。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说:“海因里希曾到这所学校视察。勇敢的女学生拒绝参加欢迎仪式,全部离开学校,并在教室黑板上写上了‘不欢迎亨利狗’。亨利亲王(海因里希)及其随从看到后十分恼火,此事曾在岛城传为笑谈。这被认为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次学生罢课运动。”
  这次,海因里希还重新游览了崂山。后来被人们发现的茶涧那块“1898、1912PRINZENBAD”石刻,记录的就是他的这次重游,“1898、1912”,是他两次来青岛的时间,下面的德文则是“王子、亲王沐浴之处”的意思。
  在《福柏医院年度报告(1912-1913)》里面,也有关于海因里希此次来青的记载:“亲王殿下1912年10月在总督及其随员的陪同下,详细参观了医院及其设施。看完了军队、大学、医院和崂山,亲王就取道西伯利亚,回国了。从此,他就不再有机会重新见到这个曾经的德国城市。”
  他为何不与孙中山见面
  1912年,这一年对青岛来说很特殊,因为这一年它迎来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海因里希,另一位则是孙中山。海因里希在青岛的时候,孙中山也在,但两人并没有见面。很多人好奇,两位都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什么没有见面呢?
  这个问题,王栋也思考过,他是这样解释的:“当时中国的政局比较混乱,袁世凯是大总统,孙中山被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管理全国铁路的规划与建设。关于为什么二人没有见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孙中山来青岛是以私人名义来的,不方便以官方的身份见海因里希,而且他也不是为了见海因里希而来,没有见面的必要;另一方面,从德国方面来讲,当时中国政局不稳,他们不想过多地参与其中,如果海因里希见了孙中山可能会给外界一个讯息,比较倾向于革命党,怕传递给袁世凯错误的信号。德国方面的想法是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不方便表态,中国以后的发展是你们的问题。”
  有趣的是,虽然孙中山没有和海因里希见面,却住进了亨利王子饭店,在这里包下16个房间,住了3天。
  这就是海因里希与青岛的故事。现在,或许走在广西路上、爬浮山时、看到太平路的栈桥王子饭店和泛海名人酒店时,我们才会想到,曾经有一位德国亲王特别喜欢青岛。
  1914年,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君主制被推翻后,海因里希携家人到德国最北部的州石荷州隐居。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享年66岁。不知道在他最后的隐居生活中,有没有想到青岛?是否还在为哥哥威廉二世不让他当胶澳总督而遗憾?

      说说青岛的旅馆业:

      ■起步:1899年,亨利王子饭店 
      一座旅游城市的兴起,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青岛来说,山海间的自然风光早已有之,而近代的历史又在这里留下了特殊的人文印记。1891年,在李鸿章等人提议下 ,青岛正式开埠建置,并着重开发这里的港口优势。随着外地客商的到来,最早的一批小旅馆在一片小渔村中形成。清末的《海云堂随记》记载,到1897年时青岛有“车马、旅店九(家)”。虽然那时全青岛的商铺也不过六十五家,但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了。 
    1899年,已经占领青岛两年的德国殖民者开始修建连通青岛与山东内地的“胶济铁路”,同年以德皇威廉二世弟弟名字命名的“亨利王子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开始在前海一带建起。紧接着一批规模较大、装修高档的欧式旅馆陆续在此开建,其中许多至今仍存,如海滨旅馆(南海路23号)、车站旅馆(兰山路28号)、路德公寓(德县路4号)、胶州旅社(中山路17号)等。 
    而这些高档旅馆的出现,并不仅靠商人们自己的嗅觉,也有殖民当局的暗中推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教授徐飞鹏指出,德国人最早是希望开发青岛的“军港”价值,但不久就发现在此进行自由贸易和营造度假休闲区一样有利可图。在1900年的青岛城市规划中,当局已经明确列出了别墅疗养区和海水浴场。“至少在1901年的时候,青岛街头就已经出现了汽车,1907年青岛还组织过汽车比赛和摩托车比赛,汽车的出现也拉动了旅游。”著有《滨海型城市青岛旅游业的演进》的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玉玲介绍,德占初期,青岛有各种赛马、登山、游泳兴趣协会,这些协会实际上成为了当时青岛乃至中国最早的旅行社。 
    以上种种因素,让这座诞生在不平等条约下的城市,早早地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 
    ■ 德国饭店、日本“和社”、中国客栈 
    青岛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旅馆,是德国人兴建的欧式饭店,位置多集中在如今的前海一带。 
    “人力车夫和扛包的掮(音qián)客在大港等候旅客,在一号码头还可以直接电话联系出租车,不论何时随叫随到。另外亨利王子饭店也随时为旅客运送行李,您还可以通知该旅馆前往码头接船。”1910年,曾经在青岛生活过的F·帕默向当时的欧洲人介绍了初到青岛的行程指南,他在文中重点推荐的这处“亨利王子饭店”可以说是青岛地区最早的高档旅馆。当时这里拥有40多个房间,还有大厅、阳台、俱乐部、阅览室等众多设施。“旅馆是1899年开建的,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楼,东馆是它的餐饮部,后来被拆了,位置就是现在的泛海名人酒店。中馆是客房部,现在还留着,就是栈桥王子饭店。西馆的位置是现在的青岛日报社一带。” 
    亨利王子饭店后改名“青岛大饭店”,他的西馆最早是一家独立的旅馆名叫“中心饭店”(又译中和饭店)。“东馆原来有个音乐厅,很多人在里边跳舞。他们对吃的浪费很厉害,我小的时候住在这附近,天天看他们把那些奶油蛋糕往外扔,很可惜。西馆那边原来还有好多娱乐设施,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有个拳击场。1936年,‘电影皇帝’金焰在青岛拍《到自然去》的时候,就住在这里,而且他自己还去打拳击。”而帕默重点推荐的第二家旅馆,则是1903年开建、如今位于第一海水浴场前的“海滨旅馆”。这家旅馆与亨利王子饭店同属一家公司经营,有客房31间,虽然略小,但在造型上则更加优美。
      除了这几家大型旅馆外,德县路上的路德公寓和中山路上的胶州旅社,则是当时接待家庭旅行团的公寓式旅馆。而现在火车站对面的那座“金顶小楼”以及坐落在广西路上市南公安局办公楼则分别是当年的“车站旅馆”和“侯爵饭店”,虽然规模难以和“亨利王子”相比,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客源。 
    “1914年,日本人来青岛的时候,开始修建许多‘和式’旅馆,就是咱们说的日本旅馆。”高玉玲介绍,在日本取代德国成为新的殖民者后,日本海军部军官与文职官员就“如何开发胶澳”发生了争执。“一部分人认为青岛是抢占的,不用做太多管理和投资。但海军部的人觉得,能占一天是一天,而且需要在这段时间向青岛进行一定的投资,以便更好地进行开发和掠夺。”在这种政策下,数万日本侨民陆续移居青岛,铺着榻榻米的日式旅馆开始大量出现。而原来的德国水师饭店(又译德国海军俱乐部)也被占用,作为日本侨民团的办公楼。其实,早在1913年,德国人还在的时候,青岛便已出现了几家日本旅馆。当时在中国的日本“记者”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文中写到“在青岛的日本老旅馆为大鲍岛区山东路(今中山路北端)上的松茂里旅馆。这里经营酒菜,但没有艺妓。今年还专门从大连买了弹子台,虽然设备尚欠完善。但对于在山东旅行的日本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田原天南在文中还介绍了位于“码头区纯日本风格的大和馆”和“女老板河野经营的西式福屋旅馆”,并特意指出这两家旅馆各有“4名美女提供服务”。 
      而起步最晚的是本土旅馆,不过发展却十分迅速。德占时期,浙江人丁敬臣就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悦来公司”,从事货物运输,并提供简单的住宿服务。以后,该公司专门在北京路上开了一家悦来客栈,丁玲、胡也频 、贾植芳等作家都曾在此“挤”过,而附近还有中华栈、连升栈等中国传统小客栈。到了 1920年,已在中山路经营春和楼的富商朱子兴又在天津路上开办了一家东华旅社,当时广告词写到“新建四层洋房,大小客房一百余间,汽椅(沙发)、铁床、衣镜、面盆 、件件具备。并备有台球 、钢琴、游乐设施。厨师系南北高手 、欧西名匠。”并强调自己的所有招待人员,都老实本分,可代客人报关完税、照料行李。女作家石评梅曾在此入住,并写下了《图画里的青岛》一文。之后,广西路又出现了另一家中国人经营的旅馆,因为床位比东华的多,所以老板将其命名为“第一旅社”。这里的不仅住宿条件更好,还有一个舞厅,有舞女40多人,是当时青岛舞厅中舞女最多的一家。而永安大戏院附近的瀛洲旅社、亚细亚旅馆则因位置便利,接待过来青岛演出的戏曲名角马连良 、程砚秋、顾正秋、胡少安等人。 
    除此之外,莱阳路28号俄国人经营的远东饭店曾是诗人卞之琳和何其芳的落脚处。而入住1934年美籍犹太人滋美满投资的东海饭店,则是老青岛社会身份的重要象征。 
    ■ 特殊的旅馆:“平康里”和“疗养院” 
    旧日的青岛在进行戏曲表演时,为了活跃气氛,有时会让丑角上来说几句“俏皮话”,其中有一段就是“台上人,台下人,台上台下人看人。说今人,唱古人,今人古人人比人。青岛的旅馆哪家好?平康的饭菜数第一。”其实“平康里”本是唐代长安一条街坊名,因这里是“诸妓所居之地”,后世便成为妓院的代名词。而青岛曾有几座冠名“平康”的里院,如平康二里、平康五里等,上了年纪的老青岛人都知道这里曾是烟花柳巷之地。而当年一些来青短暂过夜的人则会选择来此居住。其实在旧中国娼妓业是公娼制,办营业执照后即可公开营业,并沿袭齐国旧俗,叫“乐户”。据记载,黄岛路上一等妓院有天香楼、平康五里,内有“乐户”14家,妓女100多人。其实,除了黄岛路,当时青岛还有很多著名的“红灯区”。比如大窑沟,是最大的“红灯区”;沧口路,是俄国妓女集中的地方,她们没有班名,直接叫“红灯一号”、“红灯二号”以此类推;临清路,主要是日本妓女的集中地,分为表演为主的“艺伎”和单纯妓女。除此之外,还有海关后、威海路以及小港等,都是著名的“红灯区”。 
    而另一种较为特殊的旅馆则是“疗养院”。早在德占时期,在崂山风景区内就修建了麦克伦堡疗养院(又称柳树台疗养院),随后还开通了由台东镇、李村至柳树台的长达33.5公里的台柳公路,打通了由市区前往崂山和疗养院的交通。这个疗养院当时有5间单人带仆役住房的小间,另有5间可供7~8人家庭出游的大型客房,还设吸烟室、阅览室、餐厅等娱乐房。而疗养院所需要的肉、面包、甚至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鱼,则是从青岛市区或更近的李村运来。这种“疗养”型的旅馆往往环境幽静、设施齐全,而且入住者需要有一定的身份或较高的经济实力。虽然在1914年“一战”中,德军烧毁了这处疗养院,但这种模式延续了下来。1928年,家境富裕的戏剧家、中国海洋学先驱宋春舫移居青岛后,便在金口一路33号修建了一处“万国疗养院”,不仅对外称为疗养,连打广告时也用“病房”“病床”等词语,不过这样奇怪的称呼并没有影响客人。1931年,胡适来青岛讲座,住的便是这里。到青岛解放后,文登路上的司徒雷登的避暑别墅被改为“文化部青岛休养所”,曾接待了如臧克家、沈从文、张天翼、巴金等大量来青岛疗养的学者。而当时八大关的357处公房更是被整体划归为疗养区。汪静之、李四光、曹禺、孙犁、刘白羽等人也都来此度假。
    ■山东大学成立会议在旅馆召开,观象台的望远镜片藏在客房 
    其实,旅馆不仅是游人歇脚的地方,也曾见证过无数的历史,在那些幽闭的小房间里上演过许多我们至今不得详解的秘密。 
    1912年,孙中山一行人来青岛访问,当时孙中山刚刚把“大总统”的职务让给袁世凯,并称自己要实业救国,为中国修上十万里铁路。然而,他来青岛之后,德国殖民当局持观望态度,官方并没有派人到火车站迎接。而一些在青岛的逊清遗老和守旧人士更是对孙中山表示反感。倒是部分学生和广东商人对他表示了欢迎。孙中山当晚下榻在亨利王子饭店,也有人说他入住的其实是与亨利王子饭店同属一家公司的海滨旅馆。据当年10月11日出版的《德文新报》报道说,孙先生在青岛停留两天,家眷随从等一行人员共占用了旅馆客房的16个房间。这一数字已超过旅馆所有房间的一半。但不知那时忙碌一天的孙中山晚上回到旅馆时会想些什么?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在青岛创办,并因吸引了闻一多、梁实秋、洪深、老舍、沈从文等知名学者而使得青岛成为一座文化名城。而关于山东大学落户青岛的会议是在旅馆中召开的。1929年7月,已经改名为汇泉大饭店的海滨旅馆内,何思源、赵太侔等9位筹委会委员向当时教育部部长蒋梦麟汇报了相关决议,会议正式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设在青岛,并把农学试验场设在济南,还就学校的院系设置、扩充校舍、学校经费及开学日期等问题进行讨论、确定。而学校开办之后,出任校长的杨振声邀请闻一多、梁实秋来此任教,两人表示对青岛不熟悉,不敢贸然应允。杨振声则说可以“先尝后买”,建议他们先来青岛旅游,于是两人入住青岛的“中国旅行社”,在此度假了一段时间后,喜欢上了青岛美景和城市风情,正式在此任教。“中国旅行社一开始是在安徽路上,我以前以为是在中山路,后来查了才发现他们1933年后才搬过去的,这个旅行社是上海银行办的附属机构,说是旅行社其实也是旅馆,里边有席梦思床、沙发,还自己安排旅游路线。1935年,马寅初来青岛做经济学讲座,也是住中国旅行社里。” 
    而旅馆也不仅仅是举行公共会议的场所。奉系军阀张作霖自任“安国军政府”的海陆军大元帅后,为了壮大势力,张学良带着时任东北航警处处长的沈鸿烈来到青岛,入住东华旅社,并拉拢在青岛的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加入“奉系”。在张提出愿意供应军资的情况下,温树德答应加入东北军,而后来当张学良投奔蒋介石之后,又推荐沈鸿烈出任了青岛市市长 。而在另一家国人经营的旅馆中,则上演了不同的故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把天文望远镜的镜片藏到了“第一旅社”中。抗战胜利后,继任的台长王华文根据种种线索,将其找出重新按上,并使用至今,而这一故事则在当时传为奇谈。 
    但经历最为独特的可能要数位于蒙阴路与湖南路路口的新新公寓,这座1935年建成的“公寓”实为一座旅馆。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还是当时青岛少有的3层建筑。但1938年青岛被日军占领,这里的生意开始萧条,濒临关门。当时青岛一位靠开赌场起家的商人张好古,花巨资贿赂了日伪政权,把新新公寓买下改为一座名为“绿洲游艺社”的大型赌场。那时的新新公寓可谓“黄、赌、毒”俱全,一楼是大型赌场,右侧还开了一家当铺。二楼则是单间赌房,还有女侍提供服务。三楼则直接开成了鸦片馆。那时的游艺社整日乌烟瘴气,直到一名日本人在此赌得倾家荡产跳海自杀后。日伪当局才决定将其查封。1945年青岛光复后,这里重新改为旅馆,并开了青岛第一家歌厅。1949年青岛解放后,这里又改为华侨饭店,收藏鉴赏家张伯驹曾在此下榻。然而在2005年,这座已经被列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的“老旅馆”却在一夜之间被拆除。 
    ■往来的人群,流动的梦 
    南来北往漂泊客,且把他乡作故乡。其实所谓的青岛人,基本都是近500年来从山西、云南等地戍边而来的移民后人。而如今更多的青岛人或许是从祖父辈或父辈起才来到青岛定居的,而这种情况形成了城事的开放性格。但我们不知道几十年前,刚到青岛的父辈们是如何落脚的。更难以想象几百年前,那些远离故土的先民是如何在这里度过最初的夜晚。也许,一些不知名的小旅馆里曾寄托过他们满心的兴奋和长长地叹息。 而更多有关旅馆的故事,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只是,这座包容万象的城市,仍在汇聚着无数的旅人,承载他们对未来的梦想。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4.3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