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的街头公园——栈桥公园

$
0
0
青岛的街头公园——栈桥公园(太平路10号)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骄傲。它位于青岛湾,青岛中山路南端,路牌为太平路10号。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20世纪30年代栈桥曾被誉为青岛市内十景之首、青岛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写下赞美它的诗词,国内外的重要宾客、知名人士来青岛观光时,都要登临栈桥,欣赏海滨风光。栈桥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商标便是以栈桥为图案设计而成的。
      青岛栈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开放式管理,2000年4月1日以后,实行对游人收费的封闭式管理。2003年3月5日开始,青岛栈桥重新免费开放。
      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
      青岛栈桥公园因靠近青岛栈桥而得名。
      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栈桥两侧辟建游园2542亩,栽植刺槐、悬铃木、赤松等。30年代初,定名为“栈桥前园”。1931~1933年,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建栈桥,增长至440米,在其南端增建二层八角飞檐阁楼,名“回澜阁”。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栈桥公园的养护、管理和建设。1952年建成桥北头两侧的花坛,栽植了绿篱。1959年,铺装了栈桥入口两侧的游览广场地面,架设了绿地花坛的防护围栏,在花坛内栽植了一批花灌木及铺设草坪,定名为“栈桥公园”。 1984年冬至1985年4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对栈桥进行大修:在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以16榀排架取代34排桩,桥头东侧新建螺旋形眺望台,栈桥入口处新建了彩色花岗岩台阶。栈桥和小青岛隔海相映, 为青岛市的重要标志。

      第六海水浴场:栈桥西边这个沙滩是第六海水浴场,它是市区浴场中最小的一个,与繁华的中山路相邻而且周围环境十分优美,可同时容纳上千游客戏水。沙质细软,尤其适合沙滩嬉戏。第六海水浴场距离小青岛不远,每到晚上琴岛上的导航灯光影与浴场波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痴如醉的夜景。
     每当看到这片海滩,就会回忆起难忘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孤独的,这里是我儿时的游乐场,沙滩上的小螃蟹是我儿时最好的玩伴......
      栈桥的沙滩沙质粗粝,其实不怎么适合游泳的,但夜景真的很美很美,美的像童话里的世界。和上海外滩的繁华时尚迥然不同......

      静静地凝望着浪涌上沙滩,再退下去,再涌上来的不同姿态。上次安静地看海都不记得是什么时间了......

      人生匆匆,大海却永恒......
      青岛的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她既目睹了青岛的屈辱岁月,也见证了青岛的建设与发展。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著照所请。”同时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居青岛口。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是为青岛(时称胶澳)建置的由来。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该码头原称谓很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亦称“蜗牛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折:“登州总兵章高元,承办各台基址已具,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紧扼口门现办烟台、胶州两海口防务,事同一律,宜各设水雷兵营,各制下雷轮船一艘。”
      从李鸿章的奏折可知,在青岛的军事防御设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晚清中国北方海防系统的一部分。而在胶澳建造的每座建筑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大铁码头就是专供“下雷轮船”装卸水雷、上煤运械而建造的海军专用码头。栈桥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该码头原称谓很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亦称“蜗牛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青岛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国侵占青岛后,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当局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许多物资由海上运来。为了方便运输,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上面可以跑轱辘马(专门装货物的车子)。
      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1901年10月7日,小港码头建成,运输物资均由小港码头承担,栈桥的运输功能也慢慢减弱。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舰队到达青岛海域,封锁了青岛海面。日军从陆路和水路进攻青岛。当时水路方面是从崂山湾完成登陆,不过最终占领青岛后,日军也效仿德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
      1922年12月,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1933年4月,整个工程竣工。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军从沙子口登陆再次占领青岛,次日一拨日军又开始从栈桥登陆 。一个时期,栈桥作为军用码头,不准中国人进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岛遭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岛栈桥中段东侧出现了一处30多米长的坍塌。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青岛栈桥的桥身部分实现合龙 。2014年4月25日,经过11个月的加固维修,栈桥重新运行开放。
      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



 

      这棵从我出生就认识的老藤,在这个春日又绽放出美丽的紫色花串,像我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炫耀着她青春的容颜......







 

  






      回澜阁:回澜阁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凭窗眺望,可以全方位地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
      1930年,在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主张下,决定对已成为青岛重要游览观光景点的栈桥进行全面改造。1931年9月开工,桥南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名“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二层圆球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回澜阁”匾额上的3个字最初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东京陆军博物馆内展出,以显示其侵华战争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到日本寻找这块牌匾,都没有找到。当前“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1936年,由市政府会同专家市民共同评选的“青岛十景”中,以栈桥为主景的“飞阁回澜”成为其中的第一景。1992年1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小青岛:回澜阁对面那座小岛是小青岛。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美景天成。小岛原名就叫青岛,这个小岛因为常年林木葱郁,对面有黄岛,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青岛市1929年建置,当时也是由这个小岛得名而来。其距离海岸720米,海拔仅为17.2米,面积也只有0.012平方公里。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灵山卫志》载:“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因该岛形如古琴,水如弦,风吹波音铮铮如琴声,故又被人们称为“琴岛”。每逢夏季,海风吹拂,树木葱郁,有“琴岗翠滴”的美誉。岛上的“琴女”雕塑,也是青岛的象征之一。
      德国占领青岛时,将小青岛命名为“阿克那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将该岛改为“加藤岛”。青岛回归后,胶澳督办公署将其命名为小青岛,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辟为“小青岛公园”,设有茶厅、花圃、石凳、石椅、辟建了道路,修筑了游艇码头,游人可乘船前往。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成为日军驻地,此后一直被作为军用。1942年修筑长377米、宽8米的堤坝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
      小青岛最高处有一座白色灯塔,它于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是青岛市重点保护文物,高15.5米,呈八角形,塔内装有水晶棱镜镶成的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闪光灯发光,1997年更换为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到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射程15海里,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它与栈桥一起,被视为青岛市的主要标志。有“茫茫海湾有红灯,时明时灭自从容,翠岛白塔沐夜色,琴屿飘灯传美名。”之说。
      1988年夏,小青岛经重新规划建设成为前海一处旅游景点。如今的小青岛,遍植黑松、樱花、碧桃、石榴、木槿、紫薇等花木。



      栈桥宾馆:栈桥以东、太平路北沿,有一座栈桥宾馆,原是德国青岛大饭店附属的旅馆部,由德国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设计,为典型德国古典式建筑。而原德国大饭店的主要建筑于1993年拆毁。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多次来过青岛,并曾下榻于这座饭店,因而当时俗称“亨利亲王大饭店”或“亨利王子饭店”。当时的德国墨克连堡亲王、清朝邮部大臣盛宣怀也曾在此住过。1922年8月,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会晤,在返回上海的途中,于9月28日抵达德国统治下的青岛,曾下榻于此饭店。

      中山路:同栈桥在一条南北直线上的这条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岛市一条老商业街,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后, 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码头,于1899年开辟了一条南北连接的道路,这便是中山路的雏形。德县路以南是德国人居住区,命名为“斐迭里街”,德县路以北是中国人居住区,称为大马路,1922年,两条路合并在一起,命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全长1300多米,63座建筑,160多家商场,同时它还是国家确定的全国100个文明示范点之一。中山路也是老市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栈桥成了大海与街市的过渡。它将大海和陆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要领略栈桥的魅力,最好是沿着这条通往海中的桥走进去,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大海环绕之中,充分感受海的气息,体验海的浩淼,增强对大海的立体感受。碧波拍打着桥面,白云漂浮在蓝天,海鸥在海天间飞翔,游船在海浪中穿梭,这种美妙的感受,只有在此时此地才能充分体味。在这里可以看到岸边绿树掩映、楼台辉映的美景,那是一幅充满浪漫欧陆风情的城市画卷,正如康有为先生所描写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梁实秋的“观壮阔波澜,当大王之雄风”。





 



      海关大楼:海关大楼始建于1992年10月,共26层,地上24层,地下2层,139.9米高,青岛海关虽然以青岛命名,但却是山东口岸进出境监督的总管理机关,下辖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十多个海关,是中国北方的三大海关之一,而且自1997年开始连续五年监管的进出口货运量名列全国第一。
      海上皇宫:海上皇宫是一座集游览、娱乐、演出、餐饮于一体的旅游场所,投资一亿多人民币,整座建筑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的圆体组成的,共6层,地下一层,地上5层,整体用108根柱子支撑,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环境,五星级的服务,被列为青岛餐饮特一级店。











 



      神奇的水波纹......

 

      青岛的春夏秋,基本不可能找到只有美景,没有人群的地方......











 

 









      这么清澈的海水真的很难得......

 

 



 

 





 



      加入在冬天来到青岛,栈桥公园里还可以看到成群的海鸥......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2-4.30

附1:修建青岛栈桥是李鸿章之命?
    【导语】民国时期许多青岛记录涉及到栈桥始建的考据,同时期到青岛的作家苏雪林,也曾记录说:“那时北洋海军正在编练,李鸿章命人在青岛湾建筑此桥,以供海军运输物资之用。原来桥身是木架构成。德国人占据胶州湾,改用钢骨水泥建筑”。如此看来,扑朔迷离的栈桥故事里面想要撇开李鸿章大人,还不太容易。
  栈桥和栈桥的公共时代
  一百多年里,始终被视为青岛标志的栈桥,是青岛的主权象征,也是青岛城市化的里程碑。进入公共开放时代之后,栈桥更无时无刻不与日常青岛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一座风光之桥,普惠之桥,愉悦之桥。桥上的人流风景,日日不同;桥上的过客背影,个个迥异。栈桥浸泡着潮起潮落,在一些斑斑驳驳的陈年旧帐和一代又一代停泊者的记忆里面,加固了一个过往青岛不曾停止的飘渺。
  栈桥源考
  依据目前通用说法,作为胶州湾军事防地最早的军用码头,前海这个后来被统称为“栈桥”的人工设施,由清朝登州镇总兵章高元主持建造,位于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一条稍后开通的街道成一直线相连。工程开始于1892年秋天,1893年春末竣工。但这一叙述的来源并不清晰,似乎也缺乏直接文献的支持。
  在直隶总督李鸿章1894年5月29日的奏折中,简略记有“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紧扼口门”数语。(《胶州湾事件档案史料汇编(上册)》P15)如果“青岛前”建设的这个“大铁码头”就是后来的栈桥,那么至少可以确认在1894年夏天之前,青岛前海的这一军事设施已经大部建成。
  比对龚照玙经历,其1890年经李鸿章推荐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并会办北洋沿海水陆营务处,1895年1月因“统兵将帅失守要港罪”交刑部审讯,任职时间与胶州湾码头的建筑年代吻合。1900年龚照玙出狱,青岛波涛之中的大铁码头,却早已与大清国渐行渐远。
  始建期栈桥全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与建造时间的模糊性相关联,早期栈桥的完整性同样存在疑问,参照同期章高元在胶州湾施工的大部分军事设施都是半拉子工程这一事实,到1897年11月之前栈桥仅仅完成了设计一部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德国青岛翻译官海因里希谋乐在其1901年编撰的《山东德邑村镇志》中,也传递出了“栈桥尚未完工”的信息。1910年6月11日,青岛总督府的另外一个翻译埃利希米歇尔森,在迎接德国殖民地学会主席麦克伦堡大公约翰何尔布莱希特的晚会上,曾作过一个题为《青岛发展回顾》的报告,其中说“青岛的新历史开始于1891年,这一年中国总兵章率领三千兵进驻这里,在青岛村下面建起总兵府。这便是今天仍然存在的衙门,直到1906年还是我们总督府的办公用地。另外还专门为部队建了营房。为更好地防卫海岸,在防御阵地上堆起了带整平位置的高土堤,它沿着青岛海岸直到现在德华高等学校的位置。这条土堤也相当于今天的威廉皇帝海岸(前海)。还建了栈桥,其钢铁结构是在当时还属于中国旅顺的中国工厂制造并运抵青岛的,由中国工程人员安装,这就是至今还在的青岛栈桥。”米歇尔森的报告,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印证了旅顺方面参与青岛栈桥建设工程的说法。而这个时候,北洋沿海水陆营务处与旅顺船坞营务处会办龚照玙,已逝去8年。
  民国时期许多青岛记录涉及到栈桥始建的考据,多只言片语,人云亦云。陈国钧1937年2月发表在《建设》杂志第20期的《青岛的市政》笼统记载,栈桥为“光绪十六年李鸿章修建”。
  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这个年份早于目前认定的章高元驻军胶州湾时间,给栈桥的起始故事增添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无独有偶,同时期到青岛的作家苏雪林,也曾记录说:“那时北洋海军正在编练,李鸿章命人在青岛湾建筑此桥,以供海军运输物资之用。原来桥身是木架构成。德国人占据胶州湾,改用钢骨水泥建筑”。如此看来,扑朔迷离的栈桥故事里面想要撇开李鸿章大人,还不太容易。
  作为更接近对象真实和更具“当代性”的记录者,谋乐和米歇尔森的叙述,应该比陈国钧和苏雪林的道听途说,更具文献价值。但显然,这也不算是第一手资料。
  城市命门
  命,人之根本;门,出入门户。说栈桥是青岛的城市命门,大概不为过。尽管在严格意义上说,这座“桥”的历史,要比这座“城”的历史,长出许多年。
  胶州湾这个功能确定的水上建筑,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城市命门,与城市的尊严息息相关,不可一日或缺。在1914年冬天德国投降之前,栈桥在官方地图上的正式标注名称,是“青岛桥”或“登陆桥”两种。“栈桥”的标注方式,应出现在日本占领之后。1922年到1923年,“栈桥”被大量使用到中文记录之中,显示出这一名称的官方确定。在民间,栈桥的形象要温和许多,早些年先后混杂有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等若干俗称。
  章高元在青岛湾建筑一座海上栈桥的意义在于建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企图就此扼住胶州湾的咽喉。这一举动此后不久即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正确的却未必有效,当1897年11月德军远东舰队从上海赶至胶州湾奔袭时,栈桥并没派上用场。是年11月14日早晨,成了摆设的栈桥被借口军事演习的德军士兵当成占领通道,顺利登陆。
  1897年11月14日早晨的胶州湾,毫无悬念。停泊在海面上的德国舰队、大清国的铁码头、德国海军陆战队、章高元的四营淮军士兵,共同构成了一种荒诞的占领与被占领关系。在中午章高元的士兵整编制撤退前,整个清军防区。没有响起过一枪一炮。清军后撤时,德海上军舰鸣炮21响,用以自贺。这是大清国的国家军队和胶州湾发生的最后一次关联,17年后德国在这里最终溃败的时候,大清帝国早已土崩瓦解。25年后回来的中国人,已经是共和国的公民了。
  青岛进入德国租借地时代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1899年胶海关开始在栈桥陆地一端建设,随后大量仓库、邮政、洋行、建筑事务所建筑陆续出现。1901年5月栈桥扩建,北段第一次使用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这一次扩建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托尔斯顿·华纳在其著《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说,从青岛通往济南的铁路1904年全线通车,沟通了德国租借地与山东省之间的联系。由于大港第一座防波堤直到1904年才告完工,由青岛火车站通向栈桥的铁路,便成了各商行开发地产的必要条件。最初的城市规划方案,曾计划将火车站直接设立在栈桥一带,但弧状的轨道对当时的技术而言显然要求过高,于是车站西移至轨道旁。火车站与栈桥码头的联系,通过另外修筑的一条轻便铁路贯通。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陆续移至建造完成的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振扬在《青岛素描》记:“凡轮船进口,须在前海投锚于栈桥附近,由海务局派员,自栈桥乘轮,前往检疫后,始得开至内港。”(《旅行杂志》1942年第16卷第8期)随着港口西移,此前由火车站延伸至栈桥并直接与山东铁路相连的铁轨被闲置,随后于1920年代被拆除。
  就纯粹的商业价值而言,栈桥用于航运码头的时间很短。但就在最初几年之中,栈桥和与栈桥码头相连接的铁路线,吸引了众多洋行在周围地区市街的房地产投资。
  相关资料显示,1904年前后,沿威廉皇帝岸街区(今太平路)的建筑已全部完工,这些建筑主要是驻青岛的各贸易分公司盖起的住宅楼和商厦。在不违反政府规划法规的前提下,洋行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一栋连着一栋,有层次地形成了完整的街景。
  作为城市命门,栈桥自不乏攀龙附凤者,这其中最乖张的,属毕庶澄。毕字莘舫,山东文登人。1925年1月4日受奉系张宗昌指派以第八军第二十九旅旅长身份率部占据青岛,当年9月获北洋政府命兼任渤海舰队司令,领海军中将衔。毕喜自比周瑜,全面掌控青岛后别出心裁,命人于双十节前夕在栈桥入口处搭起一座彩亭,上悬其手书“澄心亭”匾额,双十节夜晚携夫人在亭内饮酒赋诗,洋洋得意之色溢于言表。(陈是斋《私立青岛大学见闻录》,青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青岛文史文教卫体》)不仅毕又获升任山东海防总司令兼第八军军长,集青岛陆海军大权于一身,拥兵两万余。来年11月再合并东北海军,在青岛合编为东北渤海舰队,由毕任司令,沈鸿烈为副司令,达到个人事业顶峰。不过,这个时候距离毕庶澄的丧钟鸣响,已为期不远。1927年3月毕庶澄在江苏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作战中失败,3月24日乘日本轮船神丸号逃回青岛。期间毕在上海对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劝降活动反应暧昧,被张宗昌探知,张宗昌遂决定痛下杀手。4月4日,张宗昌电话召毕庶澄到济南议事,毕刚下火车,就被张的亲信褚玉璞率伏兵乱枪击毙。栈桥的“澄心亭”,最终成为了毕庶澄的“去命亭”,命运之诡异,莫过于此。
  去除了“澄心亭”的栈桥无伤大雅,依据不管不顾地一味观海听潮,倒是这个“澄心亭”和它的建造者,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没有几个人还记得了。

附2:青岛栈桥溯源
  栈桥位于青岛湾畔的太平路10号,由北段连接陆地的石砌引堤、南段立于海中的透空桥、廻澜阁岛堤及廻澜阁组成。引堤为花岗岩石砌筑外壁,内填沙石,建在海湾最大的一处北宽南窄呈倾斜椎型的礁石区之上,透空桥与廻澜阁岛堤则建于礁石区之外的沙泥区。2012年11月,用GPS精确测绘栈桥的引堤长度为216米,宽8米,透空桥长147.3米,宽7.9至11.5米,廻澜阁岛堤长27.2米,栈桥总长度390.5米。
  追根溯源,栈桥的历史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史相生相伴。青岛昔称胶澳,在丘陵地形的半岛上分布着几个自然村,村民或农或渔。清光绪十七年五月初八(1891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是为胶澳建置始。
  胶澳建置后,军事部署与设施建设随驻军进驻后展开,但建设进度缓慢。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1894年5月29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折:“……登州镇总兵章高元,承办各台基址已具……。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紧扼口门……”“……现办烟台、胶州两海口防务,事同一律,宜各设水雷兵弁一营,各制下雷轮船一艘……”从李鸿章的奏折可知,在青岛的军事防御设施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晚清中国北方海防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在“胶澳”建造的每座建筑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水雷营是供“水雷兵弁营”驻守、存放军需物资之所在;大铁码头则是专供“下雷轮船”装卸水雷、上煤运械而建造的海军专用码头。
  在胶澳设立的水雷营位于今栈桥后部兰山路、太平路、中山路路口交会处的三角花园西侧。时至今日,仅水雷营码头(即今栈桥)少部分还依稀可觅青岛建置之初的身影外,其他四座兵营、总兵衙门等建筑皆已荡然无存。而“水雷营”则比其他四座兵营更为短命,在德国占领后不久即拆除了围墙和营门。或许正因为如此,水雷营在以往资料中较为鲜见或被忽视。水雷营在1897年之后被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座四面坡顶的建筑,从历史照片和地图上看,这两座建筑一直到1914年还存在。
  据史料记载,青岛早期的其他几座栈桥均建造于1898年之后。位于高地营西北侧的阿克纳桥建于1899年、小港内的大鲍岛码头建于1899~1900年、大港中的港岛桥建于1899~1900年、前海西侧的莱因·威斯特法伦煤业辛迪加煤桥1900~1901年建造,而位于青岛湾东部的衙门桥于1900年建造。因此,李鸿章在1894年5月29日奏折中提到的“大铁码头”无疑就是今天的“青岛栈桥”,当时钢制透空桥已具其形,石砌引堤则更应早于大铁码头之前(约为1893年)建成。此时,水雷营应尚未开建。
  1890年,直隶候补道龚照玙接任旅顺船坞工程总办一职,在他接任时铁码头正在建造或即将竣工,之后,龚照玙将建造旅顺铁码头的经验用于威海刘公岛和青岛的码头建造。
  龚照玙(1840~1901),安徽合肥人。1871年入北洋制作局当差,后捐纳同知、保知府,1885年捐道员,1890年保二品顶戴,任直隶候补道。旋调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兼会办北洋沿海水陆营务处,1895年因在甲午战争中失职而获罪。
  虽然,龚照玙与青岛铁码头的资料,目前仅有1894年5月29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折中有记,但可以肯定的是,突堤式的青岛铁码头(今青岛栈桥),是晚清继旅顺船厂铁码头、威海刘公岛铁码头之后,清廷在中国北方沿海建造的又一座海军专用码头。建桥所使用的钢结构部件均来自旅顺船厂,工程也全部由中国技术人员施工。
  根据现存史料推测,青岛铁码头的建造工程应开始于1892~1893年,完工于1899年。用如此长的时间建一座码头,工程之所以缓慢,究其原因,一是在海中的建桥工程不能在冬季和雨季施工。二是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驻防青岛的章高元率部驰援辽东战场,使得在建的所有项目全面停止。1895年战争结束后清廷向日本支付了总计约合3.4亿两库平银的战争赔款,这笔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年度财政收入6.4倍的巨大资金支出,势必会影响到清廷的海防建设。同年末章高元率部返回青岛,工程才能得以继续。三是德军占领青岛接手铁码头工程后,虽然当时德国本土的工业基础远高于清廷之上,但因受地域、材料、工具、运输等条件的制约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其工程。
  1897年11月14日,觊觎胶州湾已久的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遣巡洋舰队占领胶澳。在后世整理出版的史料和著述中均对早期的栈桥进行了记述:
  《帝国主义与胶海关》记载:“1892年,有一支中国警备队伍来到青岛后才开始有了变化。这支部队由章高元少将率领来青岛建筑沿海炮台,但开工不久即爆发中日战争。一条长长的登陆码头(涨潮时汽艇可以靠泊,而且至今尚在使用),一个火药库,四座营房和一处将军衙门(现在改作政府机关的办公用房),这些就是那个时期的所有成果。中日战争发生,章少将的二千名部队开拔去辽东半岛后,青岛成为一个没有防御的市镇。1895年冬,章高元率部再返青岛……”此外,这份报告中还认为,“……1895年春,中国在丧失旅大和威海卫海军基地后,决定在青岛继续进行1892年未完成的军事工程,作为北洋舰队总司令部所在地。但是这个打算没能实现。”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载:“在拟建城区的南边,也就是朝着外锚地,有一座350米长的栈桥即将完工,并将成为未来建设规划的中心部分。”
  由上述记载可知,1897年11月占领青岛时,德国人称之为“登陆桥”(“青岛登陆桥”或“青岛桥”)的“水雷营码头”虽已建至了350米处的长度,但其铁码头部分应尚未完工。
  《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载:“截止到1898年10月底”,“目前的建设工作,即在雨季过去以前(6月中旬到8月底),主要限于对房屋和道路进行最基本的维修,扩大和新建水井与排水设施,以及完成和加固中国人已建的泊岸桥梁。因为这些工作既不需要大量劳动力,也不需要大量建筑材料。” 但是,从1899~1900年“胶澳发展备忘录”附带的青岛全景照片看,直到此时栈桥上还有在使用三角架施工的迹象。翌年,1900~1901年的青岛全景照片上,三角架才无踪影,但对桥墩水线部位的纵向加固仍在进行。这说明铁码头的主体应在1899年间完成,局部加固工程则进入到了1900年。
  从德国人拍摄的早期栈桥照片可清晰看到,此时桥上还竖着大型三角架,桥面铺有铁轨。三角架顶部斜伸出桥体之外,上部系有绳索及锁扣,且不固定于同一个位置,在后期的照片中三角架消失。从上述迹象分析,铁轨与三角架应为建造栈桥使用的临时吊装设备,三脚架在工程完工后拆除,而铁轨则一直保留至廻澜阁建成后的一段时间才被拆除。
  完工后的青岛铁码头,石砌引堤长约260米,堤岸两侧设高约0.9米,顶部带耳孔的钢制栏柱并穿以绳索的栏杆。透空铁码头为28孔的桁架式钢结构,28组墩柱外侧均安装有护木,桥面为木面,长约147米,码头两侧设高约0.9米,顶部开孔的木制栏柱并穿以绳索的栏杆。1903年海图显示,其标准吃水为2米。由于铁码头是清军为吃水较浅的“下雷船”停靠而设计,桥体承重既小又无吊装设备,只在高潮水位时可以靠泊汽艇,平潮时除舢板和舰载小艇外,其他舰船均不能靠泊,使得大型物资难以在此装卸。随着1900年胶州湾东岸供吃水较浅的小型船舶停靠的小港内的大鲍岛码头和1904年大港深水港建成后,这座“水雷营铁码头”便逐渐失去了作用。
  从1898年和1900年德国人绘制的青岛地图上测量,栈桥长度分别约为350米和370米。德占青岛后,铁码头的长度变化给人以“德国人又进行了加长”的错觉,而实际上多出的20余米,只不过是德国人完成了清军原设计或接近原设计但又未达到预定水深的长度而已。或许这也是在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和1933年12月出版的《青岛指南》中出现“……章高元任内所建德人又为延长……”,“……为清末合肥李仪叟所剏建,……其后德人,又为展长……”之说的原因。直到1914年在德国人和1915年日本人绘制的青岛地图上,标注的铁码头仍是370余米。
  在一幅1908~1909年间绘制的,以中国画法绘制的“青岛全图”上有“铁码头”的标注。“铁码头”这一名称与李鸿章奏折中的名称吻合,看来当时栈桥的正式名称应为“青岛铁码头”。而“栈桥”这一名称,则是出现在1914年11月7日,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之后的各类图文中。
  在建筑规制严格和生产力有限的清代,青岛铁码头的原设计式样也应为丁字形(丁字形的一部可使舰船的艏艉获得均匀水深)。德占青岛后之所以没有再继续加长,或许是因为清廷停止了向已被德国占领下的青岛提供材料,也或许是德国在此前的调查勘测中发现,前海区域因水浅浪大,不适宜围海筑港而终止。但对栈桥的增筑改建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933年廻澜阁岛堤建成,栈桥才由“I”形变成了“T”形,这仿佛是在向栈桥的“原型”靠近,也似乎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栈桥一带辟为“栈桥公园”。 时任青岛市市长胡若愚决定对栈桥进行改造。在“招商投标,拆坏重建”中,最终栈桥改建工程由信利洋行中标承建。新栈桥的式样与结构则由青岛港务局工程部的工程师弗·施诺克设计,工程于1931年8月20日开始,栈桥的原铁码头被拆除,改建为混凝土透空桥。青岛城建档案馆馆藏“1930年栈桥南段改筑钢筋混合土设计图”中标注:透空栈桥长478.9英尺(145.923米)、设34组墩柱、共35孔(34组墩柱穿过沙泥层落于岩石面),宽25.9英尺(7.85米)至37.9英尺(11.53米),南端增筑的三角形岛堤长89.4英尺(27.2米)、宽160.6英尺(48.9米),岛堤上新建直径56英尺(17米)混凝土八角重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顶中式亭台一座(即今廻澜阁)。
  整个栈桥的重修改建工程于1933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完成,同时,“并於桥之前端增建一亭(廻澜阁),以备游人休息之用”,同年7月1日,举行了重修竣工落成典礼,并于廻澜阁内立碑纪念。
  1947年5月5日,栈桥维修工程“廻澜阁栈桥修理施工图”标注,石砌引堤长250米、宽7.918米(北端起点超过了石砌引堤自身的长度,含有一段栈桥公园部分区域,与现今石砌引堤结束点不在同一位置)。透空栈桥长147.317米、宽11.506米,34组墩柱基本间距为4.75米。
  1952年,栈桥维修时有一份欲改动纪念碑的报告:“现正进行修理太平路前海栈桥工程,该桥廻澜阁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75米),上面刻有反动时期所题碑文,虽经以洋灰摱盖,现时多已脱落,拟就修改该桥之便予以击除,另刻适当碑文,关于碑文内容,拟请早日拟就以便施工。”报告中没有提及碑文原内容和欲更换的碑文内容,究竟如何实施不知所终,至今廻澜阁内仍留有一面其背后存有待解之谜的“无字碑”。
  1984年11月5日至1985年4月28日再次对栈桥进行大修。根据“在大修中基本保持原貌不变”的原则,对栈桥透空部分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拆除重建,对引堤及廻澜阁也进行了局部修复,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将透空桥原34组墩柱重建为16组墩柱。
  自廻澜阁建成至今,青岛栈桥虽经多次维修,但其风貌基本未改。“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这首刊载于1933年“青岛指南”中的诗句正是青岛栈桥的真实写照。青岛栈桥由一个为清军出于军事用途而建造的军事设施,转变成为具有标志性的青岛胜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