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鱼台路
著名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可以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如果把青岛的市区比作一本打开的书,那么,“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是书的主题内容,而石阶路就是内容中的一个个细节。石阶路延伸着这座城市的交通网络,也点缀着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景。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老城区内有100多条石阶路(山头公园内的石阶路、企事业单位内的石阶路、通往住家户的石阶路、水泥台阶路均不包含其中),这些石阶路一般都是在通往山坡的主要道路上,或是在一些道路干线与之相连接的支路上,还有的则是构筑在一些背街深巷中。
青岛的石阶路有条条不相同、路路不重样的特点。从建筑设计学来讲,其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直、或曲……一切都是随山而变,因地而成,风格独具,各有千秋。不一样的石阶路在不一样的地段上尽情张扬着自己的个性特点。
石阶路的魅力当然毋庸置疑。尽管这些石阶路属旧青岛殖民统治时期的产物,但它对城市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是不争之事实。这些石阶路因历史的积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脚步而愈见辉光。即便它们散落在山脚,流落于街巷,蒙尘于市井,也不会因其所在的位置而沉沦了它们的价值。因此,这些石阶路有许多陈迹可供觅寻,有许多故事可以挖掘,就连石阶路两旁的深院、老宅,也都夹杂着一种古老悠长的韵味。
近百年来,几代画家、准画家们手持画夹,坐在石阶上,全身心投入地用画笔、色彩描绘着他们眼前的石阶路。几代摄影家冒着严寒酷暑,扛着“长枪短炮”,从不同的角度摄取自己心中的石阶路。几代史学家引经据典,苦苦求索,在石阶路上反反复复觅寻历史留下的斑斑痕迹。几代文学家伫立在石阶之上,手捧大师名著,数着台阶、算着级数,高声诵读着吴伯箫的“六十二级台阶之上”……
诗人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首小诗;画家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摄影家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道风景;文学家说,青岛的石阶路是一篇美文;而史学家却说,青岛的石阶路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青岛的石阶路,在百年不变的脚步下,它默默承载的不仅仅是来来往往,你你我我……在百年历史的长河里,它静静流淌着这座城市不断进取的文明血液……这座城市的血腥与屈辱、自主与新生、崛起与繁荣、时尚与浪漫,都在这些石阶路上得到了见证。
解读青岛,那就先从青岛的石阶路开始吧!
如果把黄岛路归类为一条正式石阶路的话,它那6.8米宽的路面,可以称得上是青岛市最宽的石阶路。如果说真正意义上最宽的石阶路,应该属新昌路石阶路,石阶路宽为6.3米。最窄的石阶路是平原路12号丙至观海一路3号石阶路,路宽还不到1米。最长的石阶路是信号山支路石阶路,共有132级台阶。最短的石阶路是易州路石阶路,仅有2级台阶。坡度最小的石阶路是黄岛路石阶路,石阶与石阶之间的落差仅有3公分。坡度最陡的石阶路是苏州路23号至江苏路59号石阶路的第一段。藏在楼道里的石阶路是市场三路72号至沧口路41号石阶路、陵县支路5号石阶路。建在人行道上与马路平行的石阶路有城阳路石阶路、夏津路石阶路、李村路石阶路、济阳路石阶路。穿越铁路桥洞子的石阶路是新疆路至商河路石阶路。与水泥坡路相平行的石阶路是丹东路13号至登州路20号乙石阶路。与石板路相平行的石阶路有鱼台路石阶路、海底世界至金口一路石阶路。古力最多的石阶路是莱芜一路通往伏龙路的一条石阶路,六段石阶路上就有5个古力。延安一路至京山路石阶路是一条S型石阶路。台湛路至延安三路石阶路是一条Y字型石阶路。平原路12号丙至观海一路3号石阶路既是一条最窄的石阶路,也是一条呈L型的石阶路。临邑路至热河路石阶路中有一条是C型石阶路。李村支路石阶路、新疆路至商河路石阶路是丁字型石阶路。还有一条丁字型石阶路是在西鱼山上,位于金口一路10号至金口三路1号的路段上……
相对来讲,小鱼山、观海山、八关山、观象山一带依山而建的别墅较多,石阶路也比较集中,仅西鱼山下就有10多条石阶路。而且,这里的石阶路与路边的文化名人故居一样,是青岛历史文化中浓重的一笔。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精英荟萃,名流云集。梁实秋、闻一多、老舍、朱自清、王统照、沈从文、洪深、吴伯箫、萧军、萧红、舒群等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青岛,踏上了这一条条石阶路……如今漫步其间,仿佛还能瞥见他们风流倜傥的儒雅身影。
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传说,都与石阶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代文人的风雅,一座城市的风光,一个时代的印记,已然嵌进了这些石阶路的层层缝隙。
诗一样的石阶路,诗一样的人生……
这些充满诗意的石阶路除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建筑学术价值。一位走过信号山支路石阶路的四川游客曾说到:“青岛的石阶路不像奉节老码头的石阶路那样,层层石阶一级连着一级。站在下面抬头往上一看,有压人之感,踏上台阶还没走上几步,精神上就被高高的石阶摧垮了。”
信号山支路石阶路是青岛最长的石阶路,132级石阶被分为十段,每段石阶路的中间隔有九段平道。如此分段的石阶路让陡峭的上坡有了渐进的过程,也让陡峭的下坡也有了一个缓冲的机会。“走在青岛的石阶路感觉不是很累。”当年的设计建造者也许没有想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竟被外地游客在无意之间一语道破。
从现实意义上说,青岛的石阶路与这座城市的交通已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为衔接,互为依托,条条石阶仿佛已嵌入城市的血肉之中,具体而细微;从另一种意义上讲,青岛的石阶路又造就了这座百年老城的城市灵魂,就像一首乐曲中的一个音符,超脱而飘逸。
连着三栋一模一样的小楼,像孪生姊妹,在青岛各具特色的别墅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座楼房从外观上来看,毫无特色可言。但走过正门,你就会发现,它的建筑别有特色。这不正是青岛著名的“里院”吗?
在青岛,最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就是里院。这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欧洲风格的建筑综合体,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里院是由二到三层的木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分为“口、日、凸、目
、回”五种类型。“里院”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更是一种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反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传统的里院建筑正处于逐渐衰落和消逝中。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自此建置。次年,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进驻胶澳地区。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地区,并于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胶澳地区沦为德国殖民地,德国开始了对青岛16年的殖民统治。德国的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占领青岛后,德国人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并于1900年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将青岛划分出华人区和欧人区。华人区主要包括大鲍岛区、台东区和台西区三大部分,其中大鲍岛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对大鲍岛地区建设之前,德国殖民政府将原有的建筑设施全部拆除,把土地划分成小块进行拍卖,准备筹建大鲍岛新的中国城。当时,诸如工人、农民、渔民、小商贩等青岛底层市民大部分都集中在大鲍岛区。由于受德国殖民者的城市规划及商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区发展迅速,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里院建筑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一种独具青岛特色的民居形式。
里院建筑是中西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一定历史背景之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青岛德式建筑的样板——迎宾馆,老的市政府等众多建筑对里院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非常巧妙地将西方的建筑风格“主动拿来”,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本土里院建筑形式。里院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建筑形式上来看,属于院内天井式居住院落,单体建筑多为两层,也有三层或四层的。由于青岛地势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上也各不相同,有“口,日,凸,目,回”等多种造型,院落形式上有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套院等等。里院建筑多为临街而建。受西方商住式住宅风格影响,里院临街立面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设计,一层窗台以下的墙基多采用青岛出产的花岗岩斧剁石砌成,窗台以上以黄色墙面为主,并装饰有精美多样的山花和线脚。屋顶采用红筒瓦铺成的坡屋顶,屋顶外檐会设置排雨槽,与粗瓷质排雨管相连接。屋顶局部建有山墙,并开有天窗,达到了很好的采光效果。街道与内庭院以门洞相接。
里院建筑,如同大社会中的小社会一般,如同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一样,形成了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市井文化。人们在居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亲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形成了青岛独特的“里院文化”。同时,里院建筑内向性的空间布局也为丰富多彩的“里院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外部空间到内庭院,再通过内廊进入居室,这种由开敞空间到半开敞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渐进空间序列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径,形成了邻里间家庭式的友好关系。里院居住人口众多(根据青岛市社会局1933年的统计,当时青岛共有里院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内庭院为居民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白天,家庭主妇在院里做家务;晚间,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回到家里,吃完饭后聚在灯下打牌,聊天。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