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太平路
这篇文章是我博客中拖延时间最长的了。临时起意准备写写青岛的老街,就是那天在春寒料峭中看到太平路2号育才中学开始的。或由于懒得起床,或由于担心无法停车,或由于心情欠佳,反正来回多次,都没有走完全程。直到今年五一,来购买车票,原计划的行程又被取消,于是,终于在晨光中,完成了任务。于是,这篇文章中的照片就有了2015年的初春、2016的夏日以及刚刚的2017五一......
太平路是青岛市最早的道路之一,它见证了老青岛的百年沧桑,也同样守望了百余年的潮起潮落。
1892年胶澳总兵章高元在青岛村(现在太平路9号一带)前建立了总兵衙门,又在西面不远的海边建造了一座货运码头(现在的栈桥),两点之间于是有了一条简易的土路,当时还没有路名。1897年,德国侵略军占领了青岛,在随后的统治期间,对这条无名土路铺了沥青路面,并为它起了一个名字,以德国皇帝威廉的名字命名,叫威廉皇帝海岸(威廉路)。从此这条路有了第一个名字,由德国人起的德国名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日两国在青岛交战,日军打败德军,占领了青岛。日本人把这条路改名为舞鹤町。于是这条路又有了第二个名字,日本人起的日本名字。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的主权。第二年把青岛所有带殖民色彩的路名全部废止,并为这条路起了一个名字——太平路。自此,这条路有了第三个名字,中国人起的中国名字。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冲击青岛,造反的人们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鼓动下,把太平路的名字改为了东方红路。于是这条路有了第四个名字,带有文革政治色彩。但太平路最终还是叫太平路,俗称前海沿。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滨大道,沿着美丽的青岛湾向前延伸。它东起莱阳路(会前路)和大学路路口,西到贵州路和朝城路路口,全长1919米,来青岛到栈桥、第六海水浴场、天后宫等景点都要到太平路上走一走。太平路现为海滨主要旅游区之一,自西向东先后贯穿西陵峡路、郯城路、河南路、中山路、兰山路、浙江路、安徽路、青岛路、江苏路、大学路。路南侧为青岛湾,湾内有栈桥海水浴场;路北侧为西式或中西合璧式楼房,有机关驻地和部分居民住宅。沿路有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青岛第十二中学)、华天大酒店、青岛市自来水公司、栈桥公园、华能宾馆、青岛日报社、栈桥宾馆、太平路小学、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青岛市人民会堂、青岛育才中学等。
我们且先顺着海边从太平路2号说起......
太平路2号:有资料显示,当年在太平路的最东段的南面是青岛市立女中,“该校建于1934年,主教学楼主体高3层,平面呈‘山’字布局,屋面采用红瓦折坡形式,两侧外部突出部分有斜山墙……”这就是现在太平路2号的青岛实验初级中学。经过多年的数次改建,现貌已经改变了很多。据说当年在这里任教的教师好多都是知名人物。陈翔鹤、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等都曾在市立女中任教。
1938年,日本又一次占领青岛,强占了这所学校.1945年日本投降,学校又被美军占用.1946年秋天,女中终于迁回了本属于自己的校址.1949年6月后,女中改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学校有两个校院,分别是太平路2号和太平路6号,中间隔着太平路4号前海污水处理站和一条十几米宽的明沟.2号是本院,楼房,6号是分院,平房.1974年,校舍改建,填平了明沟,拆除了分院,扩建了本院.1999年,在崂山区苗岭路建了新校舍,高中部迁过去,留下了初中部.2000年,进行所谓体制改革,把初中部改为青岛育才中学,与二中分离,2010年,育才中学名字废止,12月起,改名为青岛实验初级中学,至今。
这是一所声震岛城几十年的名校,岛城无数的尖子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后来,它的高中部搬迁到了崂山区松岭路,这里只剩下了初中部,但它们都继续着自己的辉煌历史。直到近几年来,超银、青大附中、实验二中等学校崛起,渐渐掩盖住了它的光芒。
太平路4号(1903年德国人建的污水处理泵房):紧挨着青岛市实验初级中学西侧的太平路4号是栋1层的小房,带着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大斜坡的牛舌瓦屋顶下有花岗岩的檐边,淡黄色的墙面上有几个上拱下方的气窗,花岗岩筑基。很多老青岛人都知道,在这一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德式建筑内,是一处默默地为周边居民服务的污水处理泵站。德国人在太平路沿海一带建立了欧人区,住的人多了,就有污水要排放,于是德国人在先铺设了下水管道后,从1898年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建了四个污水排泄泵站,1903年在太平路4号建的这个泵房就是其中之一。房子虽然不大,却带着欧式色彩,一百多年还立在太平路上。
太平路青岛湾畔(1901年德国人建成的海岸护坡):从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开始,德国人为了防止海浪冲击他们修建的海滨道路,在沿海一带修筑了长长的海岸护坡,总长度有3.3公里,其中太平路海岸护坡近1.5公里,1901年建成。德国人建的这条海岸护坡,全是用大块的花岗岩砌成,筑起了6米多高的大斜坡。![]()
太平路10号(1892年清代货运码头——栈桥回澜阁):1892年,章高元总兵到胶澳来,另一把火烧在了衙门西面1.5公里远的海边,他请人设计了一个货运码头,建造好后,需要运输的东西就从这里装卸.那时栈桥上还没有回澜阁。1931年,青岛市政府对栈桥改建,在桥头建起一座亭子,取名回澜阁。栈桥渐渐改变了它的功能,由货运变成了游览,今天成了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
太平路12号(1902年德国人建的"唧筒"——海水提用泵房):在栈桥外面公共卫生间旁边有一座小房子,它也有门牌号,是太平路12号。这是德国人大约在1902年建造的,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德国人为了用水洒路面,建了这么一个泵站,把海水抽上来,再灌到马车上,马车拉着海水去泼洒路面.德国人叫它唧筒。
青岛第六海水浴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在前海栈桥之西,毗邻火车站,又称“栈桥海水浴场”、“太平浴场”。离青岛火车站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缱绻于六浴的海岸线是美的享受,这里是青岛最美的地方之一,既有栈桥这样闻名的景点,也有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这些风情不一的元素随着大海的弯曲曼妙,丰富着城市的想像,丰盈着城市的格调。该浴场面积较小,可同时容纳上千游客戏水。沙滩的沙子大部分是新换的,沙质细软,尤其适合沙滩嬉戏。第六海水浴场距离小青岛即琴岛不远,每到晚上琴岛上的导航灯光影与浴场波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痴如醉的夜景。
到这里,太平路的南向的建筑就截止了......
再回到太平路的东面,从北向的门牌号说起......
太平路9号(古青岛村遗址和1892年建造的胶澳总兵衙门):早在清政府建立胶澳衙门之前,青岛村的村民就生活在这个海边的小渔村,随着德国占领军的强迁,青岛村的房屋都被拆毁,现在我们只能站在这里,追溯远去的历史。1891年清政府设胶澳衙门.第二年,章高元走马上任,被封为胶澳总兵.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烧在青岛村前,章总兵先建造了办公的衙门,规模不小,相当于一般的府衙.这座建筑应当算是青岛最早的政府办公楼吧.1897年后德国人在拆毁青岛村的民房时,只保留了胶澳府衙和不远处的天后宫.德国人没有拆除清朝府衙,倒是中国人自己把它毁掉了.1959年,为了建一个会堂,把胶澳衙门彻底清除了.现在想想,真是莫名其妙,那时青岛有多少空闲地呀,在哪里不能建会堂,非得拆了老衙门,把会堂建在这里.今天,能够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只有幸存的几棵老树了.青岛市人民会堂,青岛老百姓都叫它新建礼堂,现在它的西面还有几棵老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在做功课时,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说除了老银杏树外,还有一棵老杨树,我围着会堂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它的踪影,询问里面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回答是没听说过,就要失望的离开时,又顺便问了问门口的一位保安,他告诉我,是有一棵老杨树,不过早已死了,但还有一枝幸存的小树枝已经从地里长出来,他还领我走到那棵小树苗前,告诉我这叫白背杨,因为叶子的背面是白色的,还翻给我看.老银杏,小杨树,你会讲述青岛村的故事吗?还记得胶澳衙门的故事吗?
比起去年来,这里多了青岛的新建筑——地铁站......
太平路11号(一座至少六十多年的老建筑):在胶澳衙门几棵老银杏树旁边,有一座老建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从它所处的位置和建筑风格来看,也是至少六十多年前出现的,也许它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栋2层带阁楼的别墅。大斜坡的牛舌瓦屋顶下有红色木质的檐边,艳绿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小楼的正门在南面的中间位置,门墙有两根立柱,支起的门廊,上方是长方形露台,露台的后墙面的顶端有漂亮的山墙,山墙上有半圆形的气窗。小楼的东面延伸出一栋二层的平顶小楼,小楼的二层3个窗户的顶端连城一条弧线,非常别致。
太平路13号(毕娄哈旧宅):这是栋3层带地下室的小楼,据说设计风格为现代摩登式,平顶,蓝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平面设计采用了前后错位的手法,东侧的前凸部分每一、三层设有3扇均匀排列的窗户,二层设有长方形的露台。每层窗户上方都有凸出的横线条装饰。该楼曾经是毕娄哈的旧址。作为一名德国建筑师,毕娄哈在青岛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圣弥爱尔教堂;然而,相比于其它作品的繁复华丽,毕娄哈为自己设计的私宅,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
太平路17号(太平路小学):资料显示该校于1933年1933年由青岛市政府出资建造,初建时名为青岛市市立太平路小学。当时为一座两层楼房,楼里有16间教室和一个大礼堂,还附设一个幼儿园。经过数十年多次的改建,已经看不到校园最初时的样子了。据说当年这里非常有名, 1934年,宋美龄来青岛,由市长沈鸿烈陪同,参观了这所小学,还和大家合了影。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它,把小学改为兵营,学校被迫停办,师生都迁到了江苏路小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军又把小学占用。1946年收回后,秋季开学了。1947年,小学改名为市南区太平路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6月后,定名为青岛市太平路小学。后来在改建时楼房又加了一层。
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宫):太平路小学旁边就是一座庙宇,叫天后宫,是供奉天后娘娘的。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胡家庄的胡善士捐出了这片土地,修建了天后宫。所以说,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从那以后,先后有六次修缮扩建,最近一次是在1977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后,重新修复并对外开放,从收费参观到现在免费游览。
太平路29--31--33号(1899年--1911年德国建筑亨利王子酒店):太平路31号建于1899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尔设计,德国公司施工,建筑风格是德国青年派。建好后,取名亨利王子酒店,它是青岛最早的高级饭店。1911年,德国人又在亨利王子酒店东西两边增建了两座建筑。东边的是太平路29号。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年拆了老建筑重建的新建筑,叫泛海名人大酒店。西边的是太平路33号。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这些年拆了老建筑重建的新建筑,叫青岛日报社。只有中间的太平路31号保存下来,现在把亨利去掉了,加上栈桥二字,叫栈桥·王子酒店。1938年,日本侵略军把它当作司令部,后作为日本总领事馆。美军曾作为宪兵队驻地。
太平路35号(刘子山房屋):这座楼原是青岛富商刘子山建的,后来赠与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做办公大楼。1949年后,中共青岛市委在此办公,被称为市委大楼。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政府东迁后,这座大楼被拆,建造了华能大厦。
太平路41号(礼和商业大楼旧址):1902年德国建的礼和商业大楼离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很近,该楼建筑面积1513.09平方米,地上二层,专地下室和阁楼,砖石木结构。花岗岩砌基,墙体为多孔沙浆抹面,中轴线对称,立面中间的二层部分,采取了内凹的形式,作成宽大的阳台,可以观赏海景。两翼屋顶隆起山花.二三及屋檐有凸起的装饰线,折坡屋面。沿街墙面外突,中间顶部起山墙,长方形窗户上方作拱券式窗套。整体结构严谨,朴实庄重。
就纯粹的商业价值而言,栈桥用于航运码头的时间很短。但也就是在最初的几年之中,栈桥和与栈桥码头相连接的铁路线,吸引了众多洋行在周围地区市街的房地产投资。相关的资料显示,1904年前后,沿威廉皇帝岸街区的建筑已全部完工,这些建筑主要是驻青岛的各贸易分公司盖起的住宅楼和商厦。在不违反政府规划法规的前提下,洋行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一栋连着一栋,有层次地形成了完整的街景。也就是在1904年,随着大港的建成,货船不再停泊于栈桥码头。很快,栈桥附近的商厦便失去了其重要性。新建的大港与栈桥码头相距4公里,拥有较大的仓库和起重机,以及铁路。同样重要的是,原位于栈桥码头的海关亦稍后迁往大港附近的新办公楼,这也引发了各商号在新港区的新一轮较大规模的建房高潮。随着港口的西移,此前由火车站延伸至栈桥并直接与山东铁路相连的铁轨被闲置,随后于20年代被拆除。
实质上,在今天的前海栈桥附近,礼和商业大楼已几乎是仅存的洋行建筑,成了一度的商业辉煌与光荣的诗意化和历史孤迹。资料显示,礼和公司是德国在中国最大的一家贸易公司,分别于1866年在香港、1877年在上海、1862年在天津和其他许多城市设有分公司。人们相信,与上海或香港这些商业都市相比,青岛只是一座年轻的贸易城,因此,礼和在此设立的只有一家小规模的分公司。
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汉奸组织新民会曾在这里待过,为日本东京建物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1945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1949年后,这里曾是太平路小学分校,后来独立出去,改为河南路小学,这座楼用作办公楼,再后来把河南路小学拆掉了,只保留下这座楼,现作为超市使用。
在20世纪初的商业繁荣年代,先后在青岛设有分支公司的洋行德国有太隆、礼和、禅臣、古德、德孚、美最时等十几家,英美有怡和、德士古、麦加利、亚细亚、美孚、太古、颐中、卜内门、方羊泰和汇丰等。此时,驻青岛的各国洋行都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业务,经营方式大同小异,多是依靠自由港的关税优惠条件,以低价收购中国的土特产,运往世界各国,然后再将各国工业成品运到青岛销售。进口商品有钢铁、机器设备、五金器材、化学染料、橡胶、木材、化妆品、摩托车、拖拉机等;出口商品有花生、生油、猪鬃、牛皮、冰蚕、蓖麻、芝麻、杏仁、乌枣、核桃、大麻、草辫等。客观地说,欧洲和美国的各种比较先进的工业制成品通过自由港大量进入青岛,对这个年轻的贸易城的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提升和加快,无疑大有帮助。
海关当局1905年12月2日颁布的青岛德境以内征税办法章程规定:凡货物由水路出入德境,除免税各物不计外,其进出口时应照税则完纳税项。如欲领有运照,将洋货运入内地,另应按照条约交纳运入内地半税。土货运出内地亦应照办。章程规定:征税事宜须以中国通商各口新关办法为率,至查验货物等事均归海关关员随时经理。船只应呈海关之舱口单、货物清单,照所载章程办理。此项单据须由船主开具画押。如此单内有漏报等弊,惟船主是问。或由代理该船之商人代为开具单据画押亦可。船只除民船停泊平常之处不计外,其余各船先应将舱口单呈验海关,方准预备卸货。该船如停泊在划定无税之区地以外者,犹应禀请海关发给准单,方可卸货。凡在划定无税之区地以外欲将货物上船、下船者,即应详细声明在于何处起卸。我们看到的这份德境征税办法同时规定:通行免税的机器厂之全副配件以及机器各分件、制造厂所用家具、机料暨各种农器与建盖衙署以及各等工程的木料、器具运到时,亟应赴关呈交保结,填注该货价值,并须担保确系德境内应用之物,方能照免。嗣后若有运入中国地界之处,应报关完进口正税,否则按照保结上所注之情节,照应完税数两倍罚充入官。
史料记载,1901年至1906年,青岛输入的棉织品、棉纱、针织、火柴、砂糖等价值6730法郎,占进口总额的88.5%。1899年时,课税收入3.6万马克,到1913年迅速增加到720万马克,比1899年增长200倍。就此,一个短暂的初始性贸易与财富帝国时代,在青岛,在威廉皇帝岸,在霍恩措伦路,在斐迭里商业大街,出现了。
太平路61—75号(老建筑):这里是太平路西段,一二百米长的路上,都是1949年前的老建筑,路东是大海,路边花园里的几个楼是后来建的,只有西边的房子展示欧式风情。
太平路61号
好美的一处小院落,几栋风格各异的小楼,曲折的鹅卵石小径,郁郁葱葱的树木......
老青岛的石围墙......
青岛外事职业服务学校(青岛12中):始创于1927年9月冠县路青年会,名为“青年会夜校”。1929年迁会址浙江路9号。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1946年恢复,更名为“青岛基督教青年会附设补习学校”。1947年改为“青岛市私立初级青年中学”,隶属于当时的青岛市教育局和基督教青年会。
老青岛的路牌,儿时的记忆......
太平路的西头,再往前走就是贵州路了......
落英缤纷......
街头的一处小公园......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4-20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