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老校的故事——总督府童子学堂(江苏路9号)

$
0
0
青岛老校的故事——总督府童子学堂(江苏路9号)
    德国总督府童子学堂位于江苏路9号,始建于1901年11月2日。创办之初,名叫 “胶澳总督府小学校”,只招收驻青德军的贵族子弟,学生仅有70名,教师不足10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校名相继改为“青岛市公立女子小学校”、“青岛市立江苏路小学校”、“青岛市会立江苏路小学校”。解放后更名为“青岛江苏路小学”,,196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小学,现在是青岛市实验小学。1999年校舍改造时保留了原有建筑复古的风格。在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特别奖经典电影《苗苗》就是于1980年在这里拍摄的。
     总督府童子学堂,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 皮科罗公司施工。建筑造型对称,大门设在中央,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 为二层。主楼南墙呈开放式,底层以数根直立石柱构成拱门,顶层配有中式雕饰的木制阳台, 建筑立面均由粗灰浮涂饰外面,东西两侧为较封闭的型体,拥有4间教室和教师用房。

      德国占领青岛后,从德国本土,及原在中国上海等地的德国人陆续来青岛发展,除公职人员以外,建铁路、修港口、开商行、经贸易等均有许多德国人,其中有些是举家来青岛的,带来了他们的子女。
      1898年,为解决德国人在青岛的子女读书,开办了德国童子学堂,就是德国小学。学校设在了原大鲍岛村,租用了几间中国民房开始上课。
      1901年,胶澳学务委员会正式接管这所学校,改称胶澳总督府学校,在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新建了校舍(今青岛市实验小学)。这所学校由政府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1901年建成,9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学校由大鲍岛移到这里上课。
      这所总督府小学校,由于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还不多,因而校舍面积也不大。中央两层,西侧均为一层,一共有6间教室,还有6间办公室。
      从1902年到1907年,一直是只收德籍男生,原则上不招收异族以及混血儿学生。1907年以后,因为又建了一所更大的总督府学校(今广西路1号海军驻地),开始男、女生兼收。
      据1910年《青岛》一书记载:总督府学校是外观极其漂亮的建筑,学校前边是几处小操场和几株中国老橡树。学校的楼房大大高于亨利王子街路面,空气和光线都很好。现有学生约110人。
      学费预科为每年60元,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为88元,第四年起为102元。多子女入学者,第二和第三个孩子的学费减半,第四个以上的孩子则免费入学。特殊情况可以减免学费。
      从其他记载来看,总督府学校男女同校,初级部学制3年,高级部6年。课程有德文、英文、法文、拉丁文、算术、代数、几何、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宗教、绘画、唱歌等。学生除德国人外,还有英、美、俄等国学生。

      学校门没有开,于是只得从网络摘取几张美美的照片......
 
      校门的一侧是民国著名政治家谭延闿的私宅......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4.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