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清明·孟子故里——峄山(丹丸峰)

$
0
0
2017清明·孟子故里——峄山(丹丸峰)

      下得五华峰,转过舍身崖,我们继续向前行进......

      这条窄窄的通道,被称为“长廊壁”。当时的邹县县令黄庭坚也在此留下了“一线天”的题刻。

 



      我喜欢黄庭坚,是因为他说的一句名言: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黄庭坚与邹县: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神宗元丰年间,黄庭坚调任邹县知县,给邹县的政风,民风,文风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以“以平易为治”管理邹县社会,而以雷厉风行的姿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打击酷吏,使得“吏不悦而民安之”,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黄庭坚因官场倾轧,心情抑郁。他经常登峄山游玩解闷。这天,他由书童相陪又来到了峄山,二人只顾流连山中美景,竟然在东华天街的冰凌湾迷了路。为了寻找出路,黄县令好一阵钻、爬、滚、卧,累得气喘吁吁。在湾边小憩时,忽然看见一线光亮直泻湾中,射入水面恰如一条金线。再仔细一看朝上的洞口四壁凿有盘旋而上的脚印。这一发现令他们顿时忘却疲惫,沿着孔壁攀援而上。洞孔深约半里,攀上洞顶,豁然开朗。原来是:孔窍虽长很有限,洞中虽小连着天;孔窍中天只一线,孔窍之外无限天。兴奋之余,黄庭坚写下“一线天”三个大字,既是为此奇洞题咏,也借以抒发胸臆。黄庭坚在峄山留下的题刻很多,至今仍存。卧虎石上的“凌虚直上”和风烟石上的“云蒸霞蔚”。令人惋惜的是,黄庭坚在峄山的题刻,都没有落款。不过,因为这些字的存在,峄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愈加显得厚重了许多,其神秘感也倍加增强。至今在邹峄山周围还流传着一首关于黄庭坚的民谣:山谷道人姓黄,苏门学士名响。邹峄山不落款,气冲斗牛屈量。性豪气壮情爽,上上下下窝囊。天大朝中无席,愈贬名声愈响。
      此外,保存于今天孟府院内的《戒石铭》相传为黄庭坚所书。据戴光所修《邹县地理志》云:“庭坚所谪居邹县令所书”,不知从何考证得知。关于黄庭坚的情况,《邹县旧志汇编》中也有所提及。

 

      连理枝:一棵柏树与一棵椿树相偎相依,天长日久,共生一处,是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寓意为爱情百年不渝,白头偕老。

      奇特的石头,南天门附近的袈裟石就应该是类似的形状吧。该类石质的地质成因应该为峄山花岗岩侵位之后,少量继承性酸性岩浆沿原岩裂隙面上侵,形成长英质脉岩,该类脉岩菱形节理发育,风化剥蚀脱落而成。



      这样的石头比比皆是......

      竟然还有不同的石质......

      走上这条石阶,就可以看到最大的汉字石刻——“鳌”了......



      远眺到丹丸峰的顶峰......

      丹丸峰:五华峰东去干余米有—奇峰耸立,即丹丸峰。峰顶有—椭圆型巨石兀立,高约十八米,粗约十二米,往东南倾斜,其状如丹似丸,故名丹丸石。丹丸石凌空突兀,远观岌岌可危,系悬天半,摇摇欲坠,朵朵白云萦绕其间,天成奇绝,妙不可言。
    丹丸峰神奇,种种传说愈加神奇。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喜欢吹笙作风凰鸣声,被仙人浮丘公引往峄山丹丸峰修练,30年后,挥手向世人告别,遂升天成仙。又传,乔为东汉河东人,曾任叶县令,有神术,会飞升,常自县至京师,而不见车骑:临至,必有双凫飞来,人举网得之,则为乔所穿之鞋。其后,天忽降玉棺于堂前,乃沐浴服饰卧棺中,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还有一传说,子乔曾化为白虬,持药与崔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虬,中之,因坠其药,俯而视之,则为子乔之尸。文子取尸于筐内,顷刻化为大鸟飞去。种种传说确乎神奇,甚至荒诞,一言以蔽之,传说中的王子乔是一大仙,有神术,会飞升。王尔鉴借此典故,题诗“丹成悬天半,绝埃无根蒂。安得王子乔,攀石腾云际。”为丹丸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喻比丹丸峰天造奇工,超脱尘埃,玄妙无比,稀世绝伦。“攀石腾云际”,即攀石可腾云驾雾,飞升天际。虽是夸张之言,但在峄山九峰中,唯有丹丸峰悬天万年,出乎类拔乎萃,为诸峰佼佼者。
    丹丸峰右为黑风(口),左即断虹(崖),凡丸石下有孔,名曰鬼谷窍。鬼谷,顾名思义,即阴邪之地,人无以立,非凡人茶话谈吐之所。相传,古有四仙,悠然飘至,在鬼谷窍下和老子对弈,不食不眠,忘其日月,不知多少年岁。一时灵风突起,四仙人各自驾鹤而去,老子打了盹,一盘棋没有下完,人间沧海变成桑田。从神话传说回到现实中来,若不惧艰险攀上丹丸峰,炎热盛夏,在丹丸石下避暑乘凉,飘然天际,观峄山诸峰,可谓风清气爽,惬意非常,得天厚独,胜似天堂。

      峄山王尔鉴:自有郡县以来,在峄山做过县令的,应以百千计。然能走出史籍,融入百姓并广为传颂者无几,王尔鉴便是其一。史料上评价王尔鉴令邹用了六个字“有断才,多惠政”。能获此评语应是充对其分的肯定和褒扬,但史书上的语言毕竟太过正统,民间的语言更有助于我们去深入了解王尔鉴。“十天的案子三天断,留下七天爬峄山”是王尔鉴自己的总结还是百姓的评判已不可考,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使王尔鉴由正襟危坐,肃穆威严变得笑态可掬,有血有肉,一个活生生的县令在峄山流传了几百年,并将继续流传下去。
      正式介绍一下王尔鉴:王尔鉴,字在兹,号态峰,男,河南卢氏县人,清代进士,雍正五年任邹县县令,史籍对王尔鉴的记载仅止于此。
      王尔鉴钟爱峄山,否则不会十天拿出七天来爬峄山,到过峄山的人都知道,峄山不高也不大,而王尔鉴却乐在其中,常爬不厌。他爱爬山,喜欢桃花,环山遍植桃树,他常于山顶将桃核以黄泥裹之,用弹弓漫山射去,这就是峄山流传的王尔鉴弹弓植桃树。现在爬峄山,常看到石缝崖间突兀地冒出几株桃树,说不定哪棵就是王尔鉴当年“射植”的结果。正是由于王尔鉴的倡导,峄山周边至今仍广植桃树,才有了这名符其实的万亩桃园,每到春季桃花盛开,远远看去一片花海,甚为壮观,暮春时节,粉红的花瓣浸着春雨落英缤纷,正如他诗中所说,“红雨春风进万家”。
      中国历史上清官能吏是不缺的,包拯、海瑞式的官员历代皆有,但这类官员给人印象总是剑眉紧蹙,神情凛然,让我等百姓望而生畏,不敢亲之近之。而“有断才,多惠政”又好爬山,况善使弹弓种桃树。这就使“王尔鉴”有了温度,接上了地气,充满了人性,老百姓正是截取了他有温度的一面而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让王尔鉴具此生命力的深层原因决不仅仅在此,“尔俸尔禄,明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戒石铭,王尔鉴将此制成木牌,随身携带,并身体力行。不错,只有知道自己的俸禄薪水从何而来,才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怎么去做。在封建社会县令位置上捞几两银子是很容易的,制度、监督都可瞒天过海,但不能瞒不可欺的却是心中那片上天。心存敬畏,才会谦恭平和;恪守底线,才会知荣辱,守规矩;才能踏实做事、干净做人。我想,这才是王尔鉴能根植百姓心中的真正原因。
      从这一点推断,王尔鉴和那位把风吹竹叶听成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应该是相熟的。《峄山志》记载郑板桥曾三次登峄山,有一次是在雍正九年,那一年王尔鉴正在邹县县令任上。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的两位登山爱好者肯定会相伴遍览峄山美景,于山巅看云卷云舒,品世事无常;在古刹伴青灯,把盏长谈,叹黎民,喟苍生。不知哪条幽径曾留下他们的串串足迹,哪片山林曾回荡过他们的郎朗笑声。
      在行政与司法集于一体的清代,县令应该是一个比较繁忙的职位,公检法,国地税。事无巨细,除计划生育外可谓包罗万象、样样皆管。但拥有“十天案子三天断”之本领的王尔鉴却能游刃有余,谈笑风生。公事毕,推开案卷,丢下判笔,除去官袍,登轻履,着便服,邀一好友,执一黎杖,弃坦途,觅幽径,攀藤牵枝,穿林越涧,过危崖,上险峰,渴饮清泉,饥食野果,可以探幽洞,访名泉;无手机之乱耳,无送迎之劳形,何等快哉!再急的事也寻他不着,最多也只能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谁也没办法,圣旨到了也没辙。也正因此,留下了峄山二十四景,种桃诗等作品。谈到王尔鉴的诗,就文笔而言,倒也不十分出色。中国古代写诗作赋高手如云,诗作亦浩如烟海,内容繁杂,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的雄浑豪放,有的空灵静宓,有的凄切哀婉。但从写作动机来看,大约是对个人情愫的一种表达,一种倾诉。只不过因诗人性格,境遇不同,有的呐喊,有的浅唱,有的低吟罢了,读来总能见到人的影子在其中,尽管有的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得很深,细品仍能觅其踪迹。王尔鉴的诗则不同,他的诗中有峰、有石、有池、有洞、有庙、有庵。你看不到他,没有壮志凌云,没有意气风发,没有意冷心灰,没有愤懑惆怅。那么纯粹,那么简单,那么从容,那么平静。
      峄山是道教名山。道家讲究修炼。所谓的“修炼”其实是无数次的重复,对一件事物不厌其烦地重复,而这种重复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有思考在其中,有感悟在其中,所以每一次重复都是新的历程。一点一滴的心灵的感悟聚集凝结,最终才能顿悟。牛顿的苹果,王阳明的竹子都是这种聚集和凝结的一个触点。或许是攀藤牵枝时一枚坚果落在了王尔鉴的头上,或许是疲惫小憩时“格”透了哪块石头。总之是看穿了,悟透了,否则哪来的如此从容与平静?
      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有意思,对那些认为不听话或者不如意的手下进行大范围调动,当做一种惩罚手段。足够长的跋涉,足够长的时间够你思索,够你去悔悟,客观上却提供了诗人们创作的空间和时间。同样的经历带给他们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旅程带给他们同一首歌。宦海沉浮,谪旅乏寂,思绪万千,触景情生,笔触细腻而真切,产生了大批不朽名作,形成了特有的“谪官文化”。按说王尔鉴是很应该挤身其列的,雍正五年令邹,后升济宁知州,再转徐州,乾隆十六年,谪四川任巴县知县,十八年被罢,二十年复任,同样是一份不寻常的履历,不同的是没有埋怨,没有牢骚,没有辩解。只是谈定地收拾行装,从容上路。于是在边远的巴县,又有了“巴县二十四景”,有了“巴县志”。王尔鉴还是王尔鉴。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尔鉴的书法,王尔鉴的真迹桃花诗现存于峄山白云宫。这要感谢一个叫张鸣远的人,张鸣远是当时济南府名气很大的刻碑专家,按说七品县令的作品他是不屑亲自操刀的。但当他见到王尔鉴其文其字,精通书法的他眼前一亮,欣然拿起了刻刀......。将墨滑过纸那瞬间的精彩真切地复制在坚硬的石头上,张鸣远做到了,尤其在最能体现书法精妙的枯笔的处理上,张鸣远一丝不苟,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了一个真实地王尔鉴。真应感谢刻碑专家他们能使书法作品不朽。
      看王尔鉴的字,你能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力量,这是一股带着韧性的力量,浑厚而沉稳,遒劲而放达,字里行间又分明地流淌出一丝清新与灵动……

      鳌字石:1990年2月28日,我国当代最大的“鳌”字在山东省邹城市峄山的巨石上镌成。鳌,即独占鳌头,此字高15米,宽8米。右上角“民族魂”三字高2.5米,宽1.4米。时称汉字石刻之最。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占地约4.7平方公里,海拔555米。自麓至顶,登山石级共43盘,长约4公里。因山石多呈圆形,如丹似丸,络绎不绝,故名峄(绎)山。峄山在邹鲁平原上突兀拔起,崔嵬陡峻,颇有“名山叠叠势凌空”的宏大气象。
      峄山又称邹峄山、东山,名胜佳境,史不胜书。早在《尚书?禹贡》中即有“峄阳孤桐”的记载,春秋时邾国国君迁都于峄山之阳,其故城遗址至今犹存。《孟子》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峄山极顶五华峰五石并立,其东峰冠子石相传即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处。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孟子、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郑板桥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登临峄山,并多有诗文墨迹存传。秦始皇登峄山,曾令丞相李斯勒石为纪,世称“秦峄山刻石”。因原碑久佚,至元代复有仿刻之碑,今存邹城市孟庙。由于后人相继在山上建寺观之居,筑亭台之胜,并刻石以纪古今胜概,峄山遂有“邹鲁秀灵”之誉。
      镌刻在峄山上的“鳌”字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用长2.9米、重达40公斤的特制毛笔,在2米见方的100张宣纸拼接成一张20米长的大纸,饱蘸15公斤墨汁书写而成。此字镌刻于峄山五华峰东约0.5公里处神雀台球块巨大石壁之上,其左下有丹书跋文:“邹鲁峄山,岱南奇观。美夺五岳,秀丽赞元。帝王骚客,幸会于斯。古今共赞,以鳌记之。”邹鲁峄山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与黄山之秀于一身,玲珑剔透又雄伟壮观,实无愧于“独立鳌头第一奇山”之美名。
      为将这个“鳌”字毫不走样地镌刻在高20余米、宽17米的巨大壁石上,30余名工匠先事临摹,然后分层作业,共用红色油漆125公斤,凿字耗用钎钢1吨,凿下的石渣有25立方米,历时4个月方始镌成。“鳌”字为阴字阳刻,笔画高凸于石壁之上,空间凹下达25厘米,形神俱佳,立体感极强。这个写刻而成的“鳌”字高达15米,宽8米,平均笔画宽度为1.5米,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汉字,在峄山东南方向12.5公里内清晰可见。当游人驻足神雀台下,仰视硕大无比的“鳌”字时,更觉峄山之奇美,因而由衷赞叹人工之巧妙,天地之高远。



 


       峄山虽不是多么高大雄伟,但其秀美的风光堪称第一。“泰山雄,黄山秀,赶不上峄山的大石头。”峄山,以其怪异无双、精美绝伦的石头从众多的名山中脱颖而出,怎不算是独占鳌头呢?

      峄山的石头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奇特怪异的大石头,形成了数不清的洞穴。或幽深,或阔大,或狭促,或曲折。它们有的从山下通到山上,有的自地表直入山体。传说还有一条山洞直接通到东海,只是谁也没有走完它的全程。峄山,以其怪异无双、精美绝伦的石头从众多的名山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走在这样的山间小路上,是一种奇特的感受呢......


      古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我在游览了峄山之后,却认为峄山的风景名胜与任何一座名山相比都毫不逊色。没有到过峄山,你不会知道在山峰之上有如此奇异的鬼斧神工,你不会欣赏到石头堆积而成的自然奇观。这里风景奇异,人文繁盛,流淌着无尽的历史沧桑……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