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明·孟子故里——峄山(五华峰)
继续行走峄山,往最高峰攀登......
出得南天门有一小小平台,在此折转方向,向东行进。到处是乱石嶙峋,这堆乱石的旁边立着“玄武献瑞”的指示牌,但放眼望去,我也没有找到龟蛇二将。
玄武献瑞:此处有两象形石,神似龟与蛇,龟和蛇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灵兽,龟蛇在传说中是玄武大帝的两名部将。由此拾级而上为五朝门(午朝门),于是另有寓意龟蛇二将镇守此门。
五朝门:亦称“午朝门”、“岱宗坊”,为登峰第七道山门。西向,有龟、蛇两将石守门。迎门屹立八卦石的乾卦,上刻“东方砥柱”、“最高峰”。五朝门原跨盘路而建,鼓楼状。西向门额“灵接岱宗”,东向门额“名秀分尼”。岱,指泰山;尼,指孔子诞生地尼山。喻峄山之秀灵与泰岱一脉相连,同尼山平分秋色。五朝门已毁,待修复。
八卦石:八卦石,为峄山五大奇观之一。峄山以奇石出名,在其山中白云宫戏楼西侧,原有奇石八块,高约数米,向阳矗立,由西而东依次排列,每块石面皆有断纹,断处酷似卦画: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八卦为《周易》中的八种符,传为伏羲所作。据《峄山志》载:清雍正四年(1726年),修奎星阁,初毁斯石。嘉庆十二年(1807年)拓建通明天宫戏楼,再毁此石,现存“乾、坎、艮”三卦。八卦石举世无双,为古今一大奇观。
通明天宫东侧立两块元代石碑,有赵大麟记《五华白云宫碑》和连国观记《创建三清殿碑》,碑刻基本无损。
羊车故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率群臣东巡,“乘羊车故道”首登峄山,并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其功德,即著名的《秦峄山碑》。诗圣杜甫,沿着羊车故道,寻李斯小篆刻石,低吟着“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大文豪苏东坡登峄山见杜甫诗句,巧和一首“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平。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峄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通明天宫:即峄山戏楼,为长方石砌就,庄重浑厚,其宫门与五华白云宫南北呼应。门楼朝阳匾额石刻“通明天宫”,赫然入目,意想神逸,清代嘉庆十三年黄业芝题。宫前为云桥,又名落仙桥。入宫门即戏池,可容千人。该宫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宫址为郗宫祠和羲之祠。为此不惜毁掉称之为“古今一大奇观”的数块八卦石和北望思亲石,并拆除了两座祠堂。该宫历来为祭神灵丰年的宝地,历史上文人墨客又冠以“落仙台”之美名。清陈森庵题有《落仙台上观五华》诗:“团团白云轻缭绕,爽爽好风拂仙飘。冬雪跳涌桃花水,万滴翠峰芙蓉俏。”
通明天宫朝北二层台额“声彻云霄”,两侧便门,左名“出风”,右名“入雅”,董长林题,隶书。原有巨幅楹联,上联:
“山色罩四围看翠袖蹁跹恍忆孤桐来舞风”,下联:“天倪传九奏听笙歌嘹呖还谐清磬遇行云”,无棣鲁源张汶题,正书。可恨的是,这幅珍贵的楹联于1943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
据记载,峄山戏楼创建后盛况空前。清嘉庆年间,邹知县周景岩《邹峄山创建戏楼记》云:“凡山林川谷之能出云为风雨者,皆在礼典。况峄山北拱岱宗,东接尼防,钟天地之秀灵而为东南之保障者哉。每当甘露既零,黍稷既介,农人乘三闲时相与招优人演戏剧。剧用是庆丰产勤报赛方诸,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焉,甚盛事也。神祠以前旧有戏楼一所,风雨损坏已久,为答神庥庆丰乐,故而创建之。”通明天宫历尽沧桑,风雨剥蚀,面目全非,为恢复旧观,1987年,邹县人民又在原基础上按原貌进行了重新修建。
![]()
出得通明天宫,往峄山最高峰五华峰进发。在这里可以吃到著名的山东大煎饼,且价格不贵......
![]()
五华峰:五华峰为峄山二十四景之冠,“突起五华排玉柱,孤撑邹鲁近日边。”峄山的主峰五华峰为五块突兀的巨石插天抱立,邢若芙蓉,又酷似仙人的手掌一般。清代雍正年间,邹县县令王尔鉴为之赞曰“谁搬女娲石,堆成五华峰。耸翠插天表,不用白云封。”峰偏东刻“插天”两字,即五华峰耸翠九霄,直插天表的意思。
出得通明天宫,往峄山最高峰五华峰进发。在这里可以吃到著名的山东大煎饼,且价格不贵......
五华峰:五华峰为峄山二十四景之冠,“突起五华排玉柱,孤撑邹鲁近日边。”峄山的主峰五华峰为五块突兀的巨石插天抱立,邢若芙蓉,又酷似仙人的手掌一般。清代雍正年间,邹县县令王尔鉴为之赞曰“谁搬女娲石,堆成五华峰。耸翠插天表,不用白云封。”峰偏东刻“插天”两字,即五华峰耸翠九霄,直插天表的意思。
五华白云宫后,道藏阁下,矗立——石坊,建于清代嘉庆元年,横额石刻“甘露池”。池隐洞中,大小四人合围,深二米余。池水清澈见底,不盈不竭,味甚甘美。相传,千人饮用,始终如是。甘露池早已荒废,近年来又作了重新修整。甘露池也称仙源。古人谓神仙居住的地方为仙源。隐藏在两米深的石洞里,池水清澈见底,冬夏不盈不竭,味道甘美。有清瘟解毒,祛病爽身,益智明目的作用。王维《桃源行》有诗曰: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民谣曰:一碗甘露茶,胜金一大把。郗公奖士卒,都成黑铁塔。甘露池底壁间有一石缝,仙源之水从中涌出。
何为甘露?甜美的露水谓甘露,佛教美化教义亦谓甘露。
峄山“朝朝饮甘露”者何人?相传:汉末名医华佗登峄山采药,炼丹丸、制片散,流传的有人参仙丹、灵芝灵、黄连丹、峄菊黄、峄蝗百草灵,并用甘露池水炊而饮之,清瘟解毒,祛病爽身,益智健脑,双目愈加明亮,心地愈加善良,能看透人身隐患,投药即愈,妙手回春。峄山原有四处华佗庙,还有华佗石、华佗炼丹遗址、晾丹台、洗药池及藏药库。传说,秦始皇东巡登上峄山五华峰要喝水,丞相李斯与同僚商定,取甘露池和圣水泉的水对半和而煮之,名曰圣水甘露,始皇饮后大悦。
甘露池水之妙用何止于此。太史公司马迁20岁时,“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临峄山,遇风寒,在山上饮用了甘露菊花茶,立即却病,精神陡增,一鼓作气“插天”!西晋太尉郗鉴在峄山“屯兵自保”期间,常用道士煎煮的甘露茶奖赏、慰劳立功将士。民间曾流传着“两碗甘露茶,胜金一大把;郗公奖士卒,都成黑铁塔”的歌谣。郗公的女婿、右将军王羲之随公驻峄,深知甘露之宝贵,每每动笔,除“洁手净面以清身心”外,还以池水精工研墨,壮书精华。原高悬在白云宫前廊的巨大金匾“静观造物”,为清乾隆帝御书,历经二百余年,墨迹依然似漆,晶亮闪烁。相传,当时的羽谷道长命六位道童,用甘露水研墨,整整三天,专供皇帝命笔。可恨的是这一珍贵的匾额被当年的日本侵略者盗走。幸存的一泓仙源还汩旧不断,许许多多神妙的传说还在流传。
从此处北去登35级石阶而上即五华白云宫遗址,当年宏伟富丽的建筑仅留下断砖残瓦,令人惘然若失。
白云宫:白云宫为峄山十六大古建筑群之冠,有八角宝亭、三清殿、泰山行宫、白衣殿、五圣堂、元帝殿、魁星阁、直符庙、五老棚、来鹤庵、三官庙、通明天宫、钟楼、鼓楼、凌云坊、宝玉坊、出风门、入雅门等主要建筑,高低错落,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台殿阁,蔚为壮观。正是“远瞻殿阁在云间,泛泛轻云起碧烟”。明代文学家于慎行于万历庚寅(1590年)夏为白云官书题楹联:“坠似落星累丸涌生金银台,飘如乘虹驾鹤飞出天地间。”横额:“五华天表”。遗憾的是当年规模宏大的建筑已毁于战乱兵燹,仅留下了一些石坊、碑碣及建筑群的遗址。
白云宫于宋代之前名为白云观。宋末,益都人远尘子王志顺访道于此,从师姚真人,结茅练飞升术(远尘子飞升台仍然存在),再为复建。宋元佑三年(1089年)改额“五华白云宫”。宫殿三重,宫后为玉皇洞。据说,玉皇大帝金身座下有洞通东海,故名海眼。玉皇洞西北去百步,有玉皇顶十八联洞。其中一洞南向,为五块巨石斗架支撑,洞谷幽深,邃密之至,探莫穷其际。洞口时有白云缭绕,山外远观,或旋复如盖,或如罗纱飘摇,故名曰白云洞。清雍正十二年至十三年间(1734—1735年),邹县令王尔鉴曾多次登临观赏,但始终没有找到白云出处,却为后人写下了“白云宫外舞白鹤”,“白云散去孤桐老”,“来去看白云,白云不知处”的美妙诗句。
峄山的白云变幻莫测,令人神往,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原来,峄山古称“绎孔”,干孔万窍,一脉通达,悠闲的白云在千孔万窍中飘游,远观好似峄山出云。此时,白云洞的里里外外,白云宫的上上下下,已是云天雾海,人置其中,飘飘欲仙。峄山“出云”景象绮丽,
“收云”更是奇妙难言,其势如万马狂奔,似流星疾驰,转瞬之间,漫天云雾—丝不见,令人眼花缭乱,望之惊绝,感慨万端。古人有诗赞曰:“万转千回路不平,行来足下白云生。白云散尽人归去,山自苍苍日月明。”
老君洞背后的登山道......
从这里登顶五华峰......是这样的道路了......大自然啊,大自然!!!
祖龙洞:峰偏东刻“插天”两字,谓五华峰耸翠九宵,插入天表。插天石下有洞,古称祖龙恫,相传秦始皇登峄山爬过此洞,又称踞龙洞或居龙洞,洞上西向刻石有“不敢不跼”四字。若登“插天”顶巅,只斯洞可通达。此洞即登五华峰唯一低矮的石罅。洞在五华峰插天石前,东西向。洞中多石缝,乱而短狭,故有迷魂洞之称。朋者,弯曲也。在这里,再高贵的人也要屈尊下卧,匍伏而进,可谓五体投地不足,须以胸腹席石,凭手趴之力,像蛇晰一样蠕动,正如旧志记载:“居龙洞甚低小,入者必着单衣以腹履地,如蛇行状,上探海石以观日出,或转登五华顶,饱览小鲁古风。”祖龙洞东北出门号称“通天玉井”,仅容一人而立。欲登绝顶,须凝神贯气,挺身攀而登之,上有一树相接,此即太平树,又称救命树,传为仙人韩湘子的笔毫坠落而成。凭全身之力,攀树而上,过“神仙椅”,穿“玲珑窍”,越“天堂长廊”,跨“裂天刃石”,“一步登天”,凌高绝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顿时心胸开阔,思潮激荡,既有后怕之虑,又有胜越艰危之喜,更有登峰造极并非易事之悟。有志者不畏难,一旦踀身穿洞攀上插天石,则有“笑声高近九天乐,淋淋汗水洗风情”之感。后唐时,曲阜颜子45代孙颜文威为祖龙洞书题楹联:“爽心也悠哉游乎而得小天之乐,舒怀焉翩哉舞乎而获渊博之情。”横联:“天下第一爬”。
五华峰是峄山主峰,为五块突兀巨石插天抱立,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插天石便是峄山的最高点。
五华极顶称“绝颠境处”。唐代开元十年(722年)曾以全石建五华仙阁,宋代改建白云庵、升天庵,元佑三年重建五华仙阁。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五华峰筑炮楼,古建筑物被毁坏一空。极顶尚存“永嘉”、“开皇”、“大历”等石刻及“棋盘”、“足印”等传说的仙人遗迹,据传老子李耳曾与仙人在此对弈。
“绝颠”对面述刻有“五气颠无”四字。颠无石名曰“孔子座”,为孔子登峰探日出处。古诗赞曰:“绝巅丸卵罡风飒,直上九重云仙家。放眼华夏锦绣土,飞空凛魁小天下。”极顶偏东原有石刻“一步登天”,相传秦始皇登峰时,丞相李斯“壮君胆,制锦囊”曾书“一步登天,立成神仙”,故而留名于世。
观海石:壁临千尺刀劈削,八千险字壮人胆。懦夫赫散七窍魂,英雄独叹大奇观。这是古人登临观海石时即景抒情的诗句。观海石,又名探海石,俗称望海石,在五华峰左前,飞来洞、步天石之南,上丰下峭,壁立如削,千尺悬天,绝崖赫赫,探向东海,插入云端。须晴日,游人隐见碧海,白帆点点,若影中戏物。黎明之前,观日出,变幻迅疾,景象万千,使人禁不住惊呼:奇哉!妙哉!
观海石意在观海。观海比喻所观者大。《孟子•尽心上》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艺文类聚‘武帝集序)云:“事同观海,义等窥天。”人所观者既大,眼界为之开阔,心胸为之豁畅,于是动心忍性,以天下为己任,置眼前鸡毛蒜皮些小琐事于不顾。故而生气旺,寿百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观海石”三字为正楷,明代万历十六年心吾书(心吾即王自谨,洧川人,进士、文林郎,绵县令)。观海石边有朝天泉,凌空一线,恍若半天旁挂。每每大雨,所贮之水,经旬不涸。可谓“汪汪一线泉水鲜,喝口尝尝舒肺肝。补却汗水百十斗,根蒂系悬云隙间。”清代王尔鉴也为观海石题诗:
“峭石削芙蓉,凌空三岛起。眉睫渤海间,难为江河水。”每当雾海茫茫、乱云飞渡之时,置身观海石上,眼前所见如倒海翻江,茫茫苍苍,恰似立足于三岛——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即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三神山,上有长生仙丹不老药,宫阙殿阁皆为黄金白银铸成。古籍载: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秦氏祖龙皇帝皆曾遣人入海寻三神山,求长生不老仙丹。峄山因峄阳孤桐、人参、灵芝、蟠桃仙果,也像三神山那样名扬天下。老子李耳曾在此修行,炼丹炉灶遗址存留至今。秦始皇东巡峄山,虽没得到长生不老仙丹,也没吃上王母蟠桃,却饮用了圣水甘露,阅览了观海石的无限风光。
对面的舍身崖......
一览众山小......
再次领略峄山的奇石......
女娲补天的传说:远古时代,乾坤混沌,宇宙洪荒。巨人盘古开辟天地之后,天地间有天皇伏羲主宰。相传天皇伏羲去世后,其妻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人类女皇。水神共工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部族北伐共工。这一仗一连打了三天三夜,直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共工虽然勇猛,但终因邪不压正,被祝融打的节节败退无处可躲。兵败的共工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响,天崩地裂,月歪星斜,山林起火,洪水涌出,大地陷成一道道裂纹,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龙蛇虎豹出来吞食人民。放眼四野,白骨千刃,血河万里,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女娲见自己的臣民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她遍涉群山决心炼石补天。最后她登上山高顶阔,水足石多的天台山,从北面抓了一把沙,从南面撮了一把土,从西面取了一堆石,点着天火,把沙、土、石汇成五色彩浆,冶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就了36501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与众将官一起补天。为了防止天的再次塌下来。女娲又从东海里捉了只龟,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撑起天的四个角。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从北面抓沙的地方,从南面撮土的地方,从西面取石的地方,出现了三个大深坑而无法抹平。至此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形成了北面的吐鲁番盆地、南面的四川盆地、西面的的青海湖。
因用五色石补天,天上形成了的彩虹、彩霞。
天补好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去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十分欢喜,高兴地吹起了笙箫,那些修炼五色石剩下的碎石碎块随萧声飞起,刹那间一座有亿万石块堆积而成的山拔地而起,直穿云天。由于此山屹立在神州大地的东方,都称他为东山,又因它与泰山南北而立,低于泰山也被人尊称为“小泰山”。
二郎担石造峄的传说:话说殷商纣王被九尾狐狸精化身的妲己所迷惑,荒淫酒色,惟妇言用,惨虐百姓,杀戮大臣,天愁民怨。西岐周武王率各诸侯共伐之,攻下朝歌,纣王摘星楼上引火自焚,致使殷商灭亡天下太平。
为使阵亡的忠臣孝子,逢劫神仙,毋令游魂无依,终日悬望,武王元帅姜子牙搭建封神台,张贴封神榜,对各将官、幽魂封神定位。然而众神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不为红尘富贵、功名爵禄所吸引,自愿要求归居山里修真练道。玉皇大帝见状心喜大悦,忙把他们招回天庭各掌一职。一时间整个天庭热闹非凡,这些修炼在各个名山大川的仙神们,忙着在向往的天庭上游览,欣赏着每一个角落的景色。然而让他们大失所望,纷纷叫嚣道:“偌大一个天庭竟没有一座象样的大山,犹显得热闹有余景色不足遗憾呀!”玉皇大帝听后略觉得脸似火烧,羞愧难党,甩袖叫来二郎真君让其下天界寻石,造一座鬼斧神工,异步换景的御花假山。
二郎神提着三尖两刃刀,凭着三只眼看的远、看的准,独自儿到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寻来了许多奇巧古怪的石头。它们有的突兀峥嵘,有的如丹似珠,有的象新婚夫妇交颈细语,有的象两童相斗抱臂摔交......
这一天,二郎神周游了五岳之首泰山,流泉飞瀑的崂山,香烟燎绕的千佛山,用三尖两刃刀担着南寻北找、东拼西凑的怪石,来到了这号称“小泰山”的东山,准备略作休息再上山寻石。随着心情的放松,疲惫劳累一阵袭来,真君眼皮一耷拉,身子一歪,倒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二郎神打着哈欠睁开惺忪的睡眼,定睛一开,所寻的石头不见了,他环顾四周也没有找到,但不远处的东山似乎出现了异样。远看这东山如一人仰天长吼,誓与天公较一高下的傲气之势!那山上雾气迷蒙、云气汹涌、行云行雨,召魂摄魄,倒有几分仙家之气!二郎神径直奔山而去,山之石阔者里许,高者数丈,小如鹅卵,大如小丘,千姿百态、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起伏变幻!山上树木棵棵葱绿、清峻挺拔、满山遍峪;山间千岩竟秀,万壑纵横,横云断岭,别有洞天;山有奇石,石下幽洞,洞有泉水,百泉涌涨。“睡觉之前这东山是光秃秃呀?”二郎神暗自揣摩。原来在他睡觉之时,那些石头不知怎的生了腿,按照一种奇行怪术堆积在这东山上。二郎神不忍心拆掉着如此玄妙绝生的山体,空手回天宫向玉帝禀报。众神犯疑,簇拥着玉帝出了南天门,拨云观看东山,果然:山不高,峰峦奇,景色秀。鸟禽飞。玉帝爱不释手也舍不得毁掉,就下令在这山上再造一南天门,修个灵霄殿,作为他在人间的行宫。玉帝在这里一建行宫不要紧,那太上老君、上下八仙等众神也纷纷到此来构筑洞穴,一时间天上人间来这里的人终日络绎不断。玉帝见这山峰也是络绎如丝,随起名叫做“绎山”。因“绎”与“峄”谐音,后被叫做“峄山”。
光风霁月:祖龙洞西侧的四个大字“光风霁月”,为明万历十六年(1582)邹县县令王自谨的老师罗景书写,每字高2米多,字体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在山下便可看到。“光风霁月”即所观之景如天朗气清的和风,似雨后天晴的明月,用以比喻登临者历尽险阻攀上绝顶后的轻松自如、心旷神怡之感。
远眺丹丸峰......
舍身崖:又名同心台,曾有石碑,上刻“爱身不舍”四字。此处海拔为521.99米,寓意我爱你到永久。同心台,同心锁,真情锁住你和我;聚峄山神灵,锁前世今生。当年梁山伯和祝英台曾在此山盟海誓,彼此为爱情忠贞不渝,爱身不舍。
舍身崖的传说:舍身崖又称妇跳崖。在峄山脚下,有个村庄叫惠庄,庄里有一位老汉,年纪七十有余,老伴早世,膝下留有一子取名贤哥。贤哥面目英俊,心地善良,二十多岁娶上一个漂亮的妻子,人们习惯的称为贤嫂。贤嫂过门后,体贴丈夫,孝敬公公,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庄上无人不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贤哥上山打柴,被一阵旋风卷下悬崖,奄奄一息,临死前嘱咐贤嫂,无论改嫁还是守寡,一定照顾好爹爹。
年迈多病的公公由于悲伤过度,一时间卧床不起。这下人们议论开了,说贤嫂年轻漂亮又没孩子,一定会改嫁。可过了一段时间,贤嫂不但没改嫁,反而照顾的公公更精心了。他们种着几亩薄地,平日里,她和公公一起耕作,夜晚,贤嫂纺织,公公扯线。就这样,粗茶淡饭,土布薄衣过着。这一年,天气特别的冷,他们的草屋在凛冽的寒风中抖动,没一个角落都渗透着寒气,柴禾烧光了,无火取暖。年轻人御寒能力强,贤嫂赢撑着,可年迈的公公脚冻红了,冻肿了,冻裂了。贤嫂看着可怜的公公,心里好不着急,可老天爷依旧冷风似刀割着老汉的脚.听着公公一声声痛楚呻吟,贤嫂的心被揉碎了,走到公公的床前,抓过老人家紫萝卜一般的双脚说道:“爹爹,把脚伸过来,我给你暖暖。”没等老人家明白过来,就把公公的双脚抱在怀里暖了起来。
一天,两天,三天......这件事情就被几个好事者,无端的造谣传开了。于是,贤嫂这位孝敬老人的楷模,顷刻间,在人们眼里变成了一位不贞的女子。
舌是龙泉剑,杀人不见血!老汉受不了,眼含热泪劝贤嫂改嫁。贤嫂抱住公公的腿,跪在地上说:“您就是我的亲爹爹,我要侍侯你一辈子!”可谣言实在厉害,贤嫂窘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啊!死,容易!谁来照顾公公呢!活,太难了,不说种地,就是要饭,谁肯把食物施舍给不贞女呢?这个可怜的女人呀!
就在这时,有人不知处于善心还是恶意,给贤嫂出了个主意,叫她去峄山去跳舍身崖。说:好人摔不死,坏人活不了,是真是假,天神可鉴。于是,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贤嫂早早起来,洗了脸,梳了头,就奔峄山舍身崖了。烧了三柱高香,朝天跪下道:“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今天从这里跳下去,如果上天有灵,就叫我平安无事的回家侍侯公公。”说完,纵身跳下舍身崖。来看贤嫂的人们认为贤嫂必死无疑,可回家一看,贤嫂早已在家侍侯公公了。
好神似的鱼石啊......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