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清明·孟子故里——峄山(东线-冠子峰·孔子小鲁台·古书院)

$
0
0
2017清明·孟子故里——峄山(东线-冠子峰·孔子小鲁台·古书院)

      冠子峰为峄山第二高峰,由花岗闪长岩经崩塌,长期风化而成,绝崖陡壁,壁立千仞,耸入云际,形如诰命夫人所戴的凤冠而得名。
      因峄山而生的故事不可胜数,最有名的就是孔子见老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峄山的东峰和西峰俗称东山和西山,东山冠子峰东北隅有一陡立平台,因当年孔子登临至此世称小鲁台。孔子当年住在鲁国的都城曲阜,距离峄山不过50里,心怀天下之志的孔子自然常常登临峄山发思古之幽情。每当登上峄山,眺望北方的鲁国都城,孔子常叹,站在高处看,鲁国变小了,因而就有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典故。

      小鲁台:为孔子登临峄山的先圣遗迹。《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太山即是泰山,东山即峄之东山,当年,孔夫子一路风尘,登上峄山,视野为之开阔,鲁国的天地显得小多了;尔后,登上雄伟的泰山,感觉天下更渺小了。当年孔子带领众弟子到峄山讲学,刚来到这地方,孔子变发出了小鲁之叹。现在看到的“孔子登临处”、“登东山小鲁”、“大观”等石刻多为明清文人手笔,原来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小鲁台”三字,后被可恶的日本侵略者盗走。古人曾有诗赞曰:“下临半天意若何,千古评说墨成河。高山流水传知音,伯牙子期何不乐。”  至今,当地仍保留登峄山,拜孔孟,承圣贤的习俗。古代诗人曾留下这样的描述:下临半天意若何,千古评说墨成河。高山流水传知音,伯牙子期何不乐。
    小鲁台为至圣先师到过的地方,名胜古迹甚多。台西南,冠子峰耸入云际,绝崖陡峭,壁立千仞,形似封建时代诰命夫人所戴的凤冠,其高仅次于五华峰。冠子峰顶背阴小月宫处,有古人雕凿的石屋数间,大书“桃花洞水晶宫”。相传,秦始皇曾到此一游,听说孔子到过此处,随即命人攀上绝崖,费尽心力,雕凿石屋,意欲高过孔子。小鲁台原立数十刻石,一记太史公司马迁至此考察孔子行踪;二记李太白游览东山故事;还有—石书有“小鲁台”,传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数刻石皆毁于战乱,“小鲁台”一石被日本侵略者盗走。唐代负有盛名的大书法家李阳冰曾到峄山学书,深得秦代李斯刻石之精髓,人称之为“笔虎”,李阳冰曾在冠子峰绝壁挥毫留题,千午美谈,流传至今。明代万历甲午(1594年)八月妆阳县令(邹县人)潘榛赞颂李阳冰峄山学书,为小鲁台书题楹联:“铁鞋有知问老聃,神水鉴心白云亭。”横联:  “峄山学书”。原刻石立于小鲁台之阳,碑刻傍注“为李阳冰峄山学书刻记”。清代雍正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峄下工会隆也为此书题楹联:“铁鞋厚情知音少,石头寡意笑语多。”横联:“峄山学书”。此刻石也立于小鲁台之阳。以上两刻石皆毁。现在保存下来诸多摩崖石刻,多出自明、清的文人手笔。榜书“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临处”、“大观”、“冠子峰”皆为明万历年间游人所题。
    明万历年间,重阳美人左丞丘卿号乐天的钱达道等一行五友,来小鲁台寻胜观光,脚踏古邾故土,放眼鲁国大地,慷慨悲歌,心潮逐浪。转眼下望:丹丸礓悬,垛叠半山,窍隙间古树苍苍,巧添点缀,景象神奇,令人惊叹!乐天脱口而出:“下临”,  —友随即应对:“干仞!”乐天摇头:“嫌虚”,—友接应:“礓窝”,答曰;“太俗!”又—友接称:“绝壁”,则答:“过玄”—友抢白:“莫过‘无地’恰到好处”,  这人又立即推翻自己:“下临实有其地,并且土地肥美,五谷丰登在望!”最后,乐天拟“下临半天”再请众友议定。时过10年,同代人文林郎王自谨在此立—石,  上书“千古评说”四个字。
      登山道路到此戛然而止,不允许游客再往上行......

      “孔子登东山”考:《孟子·尽心上》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山东的泰山有“孔子登临处”,山顶有孔庙及“望吴门马”之迹,孔子登泰山已成定论。但“东山”在何处?却有峄山、蒙山二说。 
      位于曲阜之南邹城市南部,钟灵秀美的峄山,林壑幽美,怪石突兀,景色不下二百余处,其东山顶端东峰处有“孔子登临处”、“小鲁台”等古人墨迹,人们便以此作为孔子当年登东山之处。曲阜之东面平邑的蒙山,亦称当年孔子登东山处。两者孰是孰非?
      一、从地理方位上看,峄山在曲阜(鲁城)之南,蒙山在鲁城之东。二、春秋战国时期,邹城一带为邾国(后改为邹)之地,而非鲁国之地,孔子不便到那里,更不便在那里“小鲁”。三、《论语·季氏》记孔子斥弟子不阻挡季孙氏伐颛臾时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时颛臾小国在鲁城之东的蒙山,“东蒙”二字连到一起,可知“东山”即蒙山。四、孔子登上蒙山“小鲁”,是说在高大的蒙山上看到鲁国不大。蒙山海拔1156米,是山东境内仅次于泰山的第二大山,峄山的规模与高度显然不能与其想比。依上述几点,足证孔子所登的东山是蒙山,不是峄山。对此事,前人也已有说法,王鎏《四书地理考》中记:“曲阜东二十里有防山,绝不高大也。或云费县西北蒙山,正居鲁四境之东,一名东山,孔子登东山,指此。” 
      为什么峄山也有“小鲁台”等古迹之说呢?当年秦始皇朝泰山之前先朝峄山,于是多年来人们对峄山加意色装,峄山的东峰东面一片开阔地,有人便认定孔子在这里“小鲁”。其实是一误会。孔子登东山之“东山”应指今费县之北、隶属平邑的蒙山。 
      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东山”在今何处?目前有两说:一指今山东平邑县境内的蒙山,一指与平邑县毗邻的邹城市境内的峄山。蒙山是泰山山脉的分支,绵亘于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境内,长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形似巨龟卧于云端天际,海拔1156米,素称“岱宗之亚”,为山东第二高峰。蒙山很早就名噪海内,著称华夏。《书·禹贡》有“淮、沂其,蒙、羽其艺”的记载。《诗·鲁颂·宫》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把拥有泰山和龟蒙视为鲁国的荣耀。《论语·季氏》记孔子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宋邢疏:“昔者先王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 
      宋朱熹《孟子集注》说:“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已点明东山的方位在鲁城之东,而非鲁城之南。鲁城东之高山,唯蒙山称最,且近,因此东山应为蒙山。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年版)就明确指出:“东山,当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又,宋孙疏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云:“孔子登鲁国之东山而所览者大,故小其鲁国,以鲁国莫大于东山也。登泰山而能小其天下,亦所览者大,而天下亦莫大于泰山也。”此说与蒙山形胜颇合。因为登上蒙山绝顶,遥望四方,琅琊在其东,徂徕居其西,大岘处其北,抱犊位其南,鲁国山河尽收眼底。所以孔子登临时才有“小鲁”的感觉。试想,峄山海拔仅545米,登临其上能有“小鲁”的感觉吗?  
      相传,孔子登东山是沿泗水、卞桥、仲村一线,从东蒙古道攀援其巅的。主要遗址、遗迹有:孔子小鲁碑——在龟蒙顶南慈宁宫左侧,立于何时不可考,字迹依稀可辨;望海楼——在龟蒙顶左侧偏东南2里许,系孔子东眺大海之处,今楼不存;圣憩石——在望海楼附近,为孔子登山休息之处;大通岩——在龟蒙顶东南擂鼓台至白云岩的孔道上,为一数丈长的石梁,孔子经此抵白云岩观赏云;遇圣桥——在蒙山西南麓的贯庄附近,为老莱子之徒上山打柴遇见孔子之处;“子宿”村——在蒙山西侧40里许,为孔子登东山夜宿之地,今有东西“子宿”二村,并存“子宿”碑记。蒙山西侧今柏林、保太、仲村、历山、卞桥一带,方圆百余里,为地势开阔的平原区,此地居民自古即多将蒙山俗呼为东山,盖因山在东、人在西的缘故。这种以地理方位俗称山名的例子并不少见,可以推想,当年孔孟先圣称蒙山为东山,亦可能出于俗称。  
      诚然,峄山自古即是文化名山,历代帝王对其推崇备至,文人骚客更是纷至沓来。孔子当年奔走列国,云游四方,对于近在咫尺的峄山,当然会捷足先登,甚或不止一次地登过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孔子登过蒙山,也登过峄山,但孟子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东山”却应指蒙山。
      这里还流传着孔子见老子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第一次有年代可考的是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 535 年) ,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礼记·曾子问》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四则故事,其中载:“孔子曰: ‘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 。 《水经注·渭水注》记载: “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 ,地点在周都洛邑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史记·孔子世家》亦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 ‘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载曰: “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吕氏春秋·当染》记载: “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儒、道文化同源而异流,两家文化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诸多共通之处,只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主张,产生了两条风格各异的思想文化发展道路。孔子问礼于老子,在时间上可能不止一次,在地点上可能不止一次。《礼记·曾子问》中所记载的是年轻时的孔子与中年时的老子相遇的说法,孔子十七岁时,老子由于政治上的某种缘故,流放到鲁国,是以孔子在鲁求教于老子并“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而《史记》中所记载的“孔子适周”、“孔子居陈三岁”和《庄子》中所记载的“孔子南之沛”,这些可能的相遇,是中年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时于晚年的老子相遇的情况。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因此各家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家所分别熟闻的地方的事情。
      挡不住的春意......

      山下仰望冠子峰全貌......

      仙人棚:峄之东山仙人宫(东宫)后,一巨大片石岩自北向南倾斜坦卧,大约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号称一亩八分三,南向一窦为门,上刻“如天宫”,唐代十才子之一、亚泉山人吉中孚书,还有“仙人洞”、“真人真境”、“蓬莱仙岛”诸石刻,为元、明时代人题,这就是列为峄山二十四景的仙人棚,亦称仙人洞。清代骚客曾题诗曰:“何人撑宫石,为此避谷计。有客岭上来,携得白云至。”
    入仙人棚,北进数步,突见一矗立巨石,如桩如柱,如墩如座,粗三人合围,高约二米,甚圆滑,上刻“柱石”两个大字,此即偌大仙人棚的支撑石柱。柱石周围亦有历代游人石刻,洞内西壁还刻有明朝人游记。过柱石再进数步,眼前洞天宏阔,豁然大展,如入二三百人相聚之广庭,可坐卧休憩,可听戏观舞,北廊前为舞台,台后可化妆梳洗。庭东、北、西三面皆有台,西南乃古之道家炊燃之所。西廊边沿有一渠,畅流直下,丁冬作响,拨动心弦,谓之圣仙水。踪迹归何处?洞口桃花云自多。”冬暖夏凉,置身其中,如临仙境。清代人撰《峄山志》亦引用唐人白乐天诗,借咏峄山仙人棚:“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西水流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茂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乐处,仙花桂子落纷纷。”
 

      枕石:位于东宫太白楼前的爷娘洞之上,为一南北平卧、五间屋大小、形似一巨枕的长石。石上的历代游人留题多处。神话传说为太上老君的仙枕,是天公专为老子李耳所设,待他游此坦卧而享用。



      爷娘洞:洞内供奉伏羲女娲,人类因他们而繁衍生息、薪火相承,所以,几千年来被人们尊称为“爷娘”,此处许愿特别是求子最为灵验。

      东宫:所谓东宫,就是正北面的大白楼,是当年李白住过的地方,"太"字故意少一点,就成了"大"。这些古代文明的结晶被毁于历代的战乱,仅存一片遗址。

      九峰台:因为这是欣赏峄山九峰奇姿的最佳位置而得名。我们在这里可见九峰耸峙、并肩而列的奇观,依次是冠子峰、断虹崖、丹丸峰、大神崖、小神崖、王母峰、车辋峰、舍身崖、五华峰。丹丸峰最为奇特,上面的丹丸石高约十八米,粗十二米,倾斜而立,悬系半天,最奇妙的是丹丸石与支撑其下的大石间竟然有一线缝隙,这么远的距离仍可清晰看到。虽然它看起来岌岌可危,但千百年来它一直巍然耸立,稳丝不动呢。  现在这里也叫作“观鳌台”。

      徐霞客赞峄山:明末旅行家兼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奇书,欲问奇于名山大川。21岁出游,30多年,历尽艰险,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著有游记作品多种,以《徐霞客游记》最为著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徐霞客24岁,这年,这位面孔微黑,身材瘦长的年轻人开始了第一次北上之旅,“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登峄山吊孤桐”,徐霞客看了泰山、拜了孔子之后,为什么还要到邹县?因为这里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的故里。徐霞客参拜孟庙时,望着亚圣孟子的塑像,想起夫子一路周游列国、为传播王道所遭受的艰辛,突然感觉孟子离自己很近很近。自己的理想就是: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而孟子的理想则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谁能说他们不是同道中人?
      峄山虽不高大,可徐霞客站在山前仍有高山仰止之感。作为一名立志周游九州,踏遍五岳的旅行家,他对峄山的了解恐怕比邹县人还多,他边走边想着历史上那些关于峄山的描述,可他却突然觉得,那些描述不及他眼前所见万分之一。只见山间千岩竞秀,万壑纵横,或者意象新奇,别有洞天;或者草蛇灰线,横云断岭。加上雾气迷蒙,似招魂如梦,让他以为已入仙境。峄山赋予他的灵感激情即使仰天长啸也难以渲泄,怎么办?怎样才能把奔涌在心中的喜爱之情让天地知道?让来峄山的后人知道?徐霞客在山上观看着、寻找着,突然,一大片光滑石坪跑入眼帘,位于舍身台南百米左右的山腰里,有一堆如花瓣一样的被称为插花石的石头,而这石坪就在插花石的边上。徐霞客操笔在手,在插花石上一气呵成以下文字:
      “峄山古意良多,石称冰骨玉筋,仿佛飞天齐集,堪称稀世之珍;灵通暝暝天府,气贯浩瀚长虹。堆砌之神妙,垛叠之灵巧,积聚之多姿,坦卧之福寿,绝乎万方,独齐天颜。插入蓝天的,高洁典雅,一尘不染,而况凌严不可犯颜。悬挂山巅的,奇危百出,令人目玄。庞然大物者,着落仅仅一点点。大如廓房者,推之,旋转而笑天!或方或圆、或峣或玄,犹同在斗巧又似在献艺,神似万物,又似亿万人众各得其所,而且个个随遇而安。历经千百亿万年,风风雨雨,毅然挺拔独俏!绝,绝,绝!妙,妙,妙!”
      据说,此文不仅一直在邹鲁地区流传,还被到峄山游览的文人墨客抄录到全国各地。后来,清乾隆年间陈森庵将其记入《峄山学牧歌》。关于徐霞客游历峄山及孟子庙的事迹,《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墓志铭》中均有记载。

      赵孟頫一家共绘峄山图:赵孟頫(1254-1322),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官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赵为元代画坛领袖人物,并且还以书法著称于世。是博学多才的大才子。赵孟頫是贵族出身,祖上都是做大官的,他自己在元代曾经被封为“魏国公”。
      毫无疑问,赵孟頫是非常成功的男人。元仁宗皇帝曾将赵孟頫和他夫人管道昇、儿子赵雍三个人的书法作品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并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那样美好的人,那样美好的家庭,他们的故事也一定会发生在峄山最美好的季节。那年初秋,峄山秋色浓郁,天空纯净,泉溪明澈,山脚下走来了赵孟頫一家人:赵孟頫、夫人管道昇、儿子赵雍。
      此时的赵孟頫与管道昇就像这初秋的季节—赵孟頫已50多岁,管道昇也已年过40,不管是年龄还是感情,都已被时光酿成了醇厚的酒,散发着醉人的气息。特别是几年前的赵孟頫一次“出轨”未遂之后,彼此之间感情牢不可破了。
      1303年,管道42岁,赵孟頫50岁时,或许是“玉貌一衰难再好,”或许是16年相依相伴所造成的“审美疲劳”,赵孟頫效仿当时的名士,想要纳妾了。可是,朝夫人暗示了几次,管道昇总不置可否。一日宴饮后,赵孟頫借着酒劲儿,直截了当的写明了自己的意思:“我学士,尔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娶几个吴姬、越女,也不过份。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看着丈夫手书的熟悉字体,管道昇心里却阵阵发凉:难道真的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么?她行至案前,铺纸研磨,望了一眼窗外飘零的桃花,缓缓写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拿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然后,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种说法太感人了,管道昇也太厉害了。让赵孟頫一下子回忆起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的点点滴滴。他忽然明白了,算了吧,美貌总是一时,鲜花犹有凋零,空有皮囊又如何能相伴一生?如果失去了管道昇这份心意相通、相知相守的温情,它的人生将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赵孟頫给管道昇真诚赔罪之后,从此不再提纳妾之事。而这两张字笺也被他们工整地誊写下来,贴在案旁,既为笑谈,又是警醒,二人之间再无间隙。
      在峄山的游览无疑是快乐的,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品评,峄山的奇石幽洞、山泉飞瀑如轻羽微拂,一点点撩拨起他们的创作欲望,对于书画诗文一流的赵孟頫一家人而言,有什么能比在天地之间自由创作更让人欣喜呢?当他们正沉迷于山中美景时,清脆的牧笛声犹如天籁之音,随着凉爽的秋风送到耳中,这笛声并无什么高超技巧,可如同山里人家暖灶上煨出的原汁原味的农家饭,饱含着打动人心的滋味。“长笛一声万石笑。”在儿子赵雍眼中,这笛声把石头都打动了。“道唱七哀非时景”,赵孟頫接言。可不是,这样美好的季节一家人同游,怎能哀婉缠绵?实在要不得。管夫人幸福的看着丈夫与儿子,不由说道:“全家齐作牧歌图,峄山无改万年青”。这峄山的美景,这清甜的笛声已打动管道昇的心,她觉得,不把此时的心动、此时的幸福记录下来,会让自己后悔的。赵孟頫听后心里想,真不愧为是相爱相伴近20年的妻子啊,真是心有灵犀。而赵雍在一旁更是跃跃欲试。不久,赵孟頫一家三口人共同绘制了一幅长卷,名曰《峄山牧歌图》。并且,为了感谢峄山给他们带来的好心情,将该图赠送给了峄山白云宫。这幅作品由道观代为珍藏,达600年之久,可惜的是,在1942年毁于战火。
      赵孟頫不仅给峄山留下了《峄山牧歌图》,而且书写了《崇德真人之碑记》,并为《仙人万寿宫重建记碑》篆额。他所写的《至治二年重建万寿宫记》记载了道教在峄山的发展,为研究峄山道教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从他的《舟中望峄》诗中,看看峄山在他心目中到底是什么样子:“西南崛起一万仞,却立不屈如争雄。何年天星下天宫,坠地化着青芙蓉”。现在,这朵美丽的“碧莲”更加美丽了,如此惜她懂她的赵孟頫,却在延祐六年五月十日、夫人管道昇病逝后三年也去逝了,两人合葬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孔尚任伤感南华观: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曲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曾任国子监博士、户部广东司员外郎。著有《桃花扇》、《岸堂文集》等。
      孔尚任家住曲阜,曾多次到峄山等地游玩,对邹县风物十分熟悉,也留下了很多诗词。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天,被罢官两年的孔尚任回到了家乡,苦闷之余,往济宁拜访朋友。途中他登上了峄山南华观,眼前秋风黄叶,一片萧瑟景象,回想起去年春天来峄山时,和风煦煦,桃花盛开,引来蝴蝶翩跹其中,两相对照,孔尚任觉得恰如自己起伏转折的命运。他见景生情,写下《游峄山南华观有感》一诗。这一回,孔尚任在峄山上住了两夜才心事重重地下山前往济宁。当他的马车经过一片白杨树林时,孔尚任看到树下有一截残碑,于是下车查看,才知道原来这里是万章墓。孔尚任想到万章也是先贤,如果没有他大概也就没有《孟子》七篇了。如今他的墓地却是乱草丛生,碑断垣裂,无人问津。孔尚任伤感之心又起,写了一首22句的长诗《拜万章墓》。孔尚任还和“峄山带帽”的云彩有些渊源。在他还年轻的时候,著名诗人丁澎寓居曲阜,有一日见峄山耸起云气,结成“女世公令”四字,以为祥瑞,就记在所著的《孔林记瑞诗》中,孔尚任罢官之后读到这首诗,不由感慨说:“不知当时偶尔寓言,抑或是真有所见?今不幸而验矣。乃灾也。非祥也”。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夏天,干旱已久,眼看就要误了农时,孔尚任的乡亲们都急得不得了。有一个早晨,有下田归来的农夫告诉孔尚任,峄山顶上冒出了白白的云雾,就象戴了一个帽子。孔尚任告诉农夫,这是天要下雨了,快点回家准备耕作吧。过了一会儿,果然是大雨倾盆。孔尚任欣喜不已,写了一首《喜雨诗四月十六日》长诗。写了下雨的全过程,且情真意切。
      王世祯两次访峄山:王世祯(1634——1711),清代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王世祯充当诗坛领袖数十年,著有《渔洋诗集》22卷,《续集》16卷。另有《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文艺理论著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世祯迁任詹事府少詹事,奉命祭告南海。他经过邹县时,正值大雪过后,平原千里,银装素裹,唯有峄山高耸,苍翠葱茏。王世祯欣然登上峄山,不由想起峄阳孤桐和野火焚秦峄山碑的旧事,物是人非,山川依旧,即兴赋诗一首:
      数仞碧玲珑,参差望不穷。波浮泗滨磬,雪照峄阳桐。
      仙洞岩云敛,残碑野烧空。羊车何日去,辇路翠霭中。
      第二年(1685年)春夏之交,王世祯完成南海之行,回京复命时再过峄山。其时又逢雨后,当他上山回首一看,见到山下家家户户正赶着牛羊出家门,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去吃草。枣花也开得正浓,淡淡清香弥漫在空中,沁人心脾。王世祯沉醉在美景之中,忽又诗兴大发,写下一首峄山即事:雨足烟村事不闲,家家驱犊出柴关。枣花香遍浓阴合,水碧沙明望峄山。王世祯对自己这首《峄山即事》格外满意,认为“枣花香遍浓阴合,水碧沙明望峄山”是平生偶得的佳句。
      王世祯一生到邹县多次,又是大诗人,却没有留下与孟子有关的诗词文章。写《峄山即事》十年之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王世祯却为邹县的一位妇人题赠了一首诗。原因是:顺治三年,邹县城遭土寇攻陷,土寇命人开挖邹县廪生潘景焕家的祖坟,潘景焕阻挡,为贼所杀。潘妻潘孔氏不避艰险,下到被挖开的坟墓中,整理好先人尸骨,又把坟重新封好。她随后投水自尽,被人救起。流寇兵退后,潘孔氏又四处寻访家人,找到婆婆和儿子,又找到丈夫的骸骨归葬。县中乡绅认为潘孔氏节孝俱为典范,上奏山东巡抚,建坊旌表。时为户部侍郎的王世祯闻知此事,写下《题赠节妇潘孔氏坊表诗》:
      绣斧家风邾国传,儿残寇刃妇投渊。水枯天佑延孤祀,骨冷夫还葬墓田。
      血泪几声和雨下,辛勤匕箸奉堂前。经纶巍焕崇坊表,节孝争夸孔母贤。

 

      神龟探海......

 

      神豆腐石:相传,峄山脚下有一古豆腐店,远近闻名。一日,皇上带文武官员游山,先定午餐必食豆腐。正巧店主女老板走娘家,孩子技术不佳,做了一锅很难吃的豆腐汤,皇上大怒,勒令罚款千金,取消店号。主人赶回,心中忿忿不平,急忙重新加工。张果老云游至此,特意点化主人将豆腐倒在游山路上,活鲜活鲜的一包嫩豆腐摆在路中,张果老说了句“这就是峄山古豆腐!”皇上令人马从豆腐上踏过,毫无所损,禁不住赞道:“峄山神豆腐。”店老板谢主龙恩,皇上情知自己错怪了豆腐店,上天仙人也被惊动。随即传旨:将罚金变奖赏,立点于金,送给古豆腐店。后来,这包鲜嫩豆腐变成了神豆腐石。每到阴雨连绵时,该石就会冒出缕缕仙气。

 

 

 
 





      片石桥:此桥有一整片天然的奇石横卧于石河之上而得名。秦始皇乘坐羊车到此,停骖:陟险,止辇过桥,移步异景,渐入佳境。
 

 

      莲花宝座石:此石形似莲花,酷似宝座。根据传说观世音菩萨曾在此精心修炼九九八十一天。

      僧帽石:传说,唐僧云游路过峄山时,被峄山的美景所吸引,为表示对峄山之眷恋,特意将僧帽留下,后化为此石。

      隐仙洞:自险腰登石阶而上,转眼间可见路西矗立一巨石,上刻“隐仙洞”,为明代万历年间王心吾书。巨石北面也刻有“隐仙洞”,题刻年号为明代天启七年丁卯季春。字下原立有圆门,东向,全石砌就,始建期无考。明清时代重建三次,有记。洞南石罅中有天齐洞。洞西百步古有梁祝祠一楹,久废,碑记失没。
     隐仙洞由数块圃石擎起偌大巨岩而成,洞间可居数十人。洞门东南向,进洞后,沿西壁而下,拐向西北,幽洞深远,可去1公里许,其妙无穷。古人题诗曰:
    隐者聿为谁,问之无姓字。小憩岩洞口,徐徐清风至。
    隐仙洞,顾名思义即仙人隐居之所。“隐者聿为谁?”据传说,为刘真人栖隐处。刘真人原是明朝太监,当时皇廷子弟争夺皇位,刘某不愿与闻,乔装出走,隐居高山,又辗转来到峄山栖隐。嘉靖皇帝来峄山封神时,认出此人,他却不言姓名。皇上不好相强,一时难以定夺。回朝途中,令人立召面君,这位刘真人已羽化仙去成了故人。皇上闻知,命以大臣礼收葬,圣旨到,却又找不到了尸首。相传,刘真人即太监刘悌之,原是嘉靖老师的弟弟,去世之年96岁。因此,皇上命人于隐仙洞周围栽植松柏96株,以表纪念,四周山地亦命为天田。
    关于刘真人的神话传说真伪莫辨,然而,在清同治年间,隐仙洞内确曾有一人居住。此人即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将领,因作战受伤,被邹县南邻界河一带的百姓费尽周折掩进而来。这位将领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几经危难,躲过了清兵多次追捕搜查,才得以幸存,乃隐居峄山,改称刘真人,活到96岁。隐仙洞西南草丛中,原有刘真人墓葬。
      相传,彭祖也曾在此洞隐居修炼。人们都知道彭祖高寿,因其活了800岁而为天下人瑞。但是,没有到过峄山的人,大概不知道彭祖就是在峄山修炼的长寿之身。彭祖受封于彭城后,常到距离不远的峄山修身养性。峄山至今仍存的彭祖洞和玄黄洞,就是彭祖当年的修炼之所。他终年食果饮露,修得铁骨铮铮、风雪不寒,虽然年迈却依然精神矍铄,腾跃山涧如履平地。









      龟豚吻:乌龟和海豚拥吻,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也称为千年之吻。





      这挂着祈福的竟然是小石块......

      灵石:据说这是峄山中最灵验的一块石头,能让人心想事成。









      春秋书院:又名为“孔子教授生徒处”,相传孔子曾在此编写鲁国史《春秋》。洞内现存至圣先师碑,至圣图像碑,至圣先师神位碑,颜、曾、思、孟四神位碑等碑刻,岩洞顶壁古书刻“杏坛化雨”“真儒境”。有诗曰:“秀灵钟凫峄,巨崖通奥府。中有杏坛人,千秋宏化雨。”

 







      万章登云鞋的故事:战国时期,孟子曾在峄山设馆授业。万章是孟子的学生中最聪明用功的一个。但他家境贫寒,不能吃住在山上,每天早出晚归,从峄山脚下的万村到山上往返几十里路,既劳累又耽误时光,很让万章苦恼。
      这天下午,万章听完课回家,不知不觉竟然走错了路,迷迷糊糊钻进了白龙洞,环顾洞中,清沙、白水、玉树、银花,俨然仙境,万章被这个美妙的地方迷住了,竟忘了回家。他继续往洞内走,忽然遇到一位老人,这老者鹤发童颜,银须垂胸,身着素装,手执白扇,坐在地上象一位雪人。万章知道遇着了神人,急忙上前施礼,并说:“学生万章打扰了。”老人双目微睁,摇了摇扇子,说道:“年轻人,难得你求学心诚,不辞劳苦天天往返,实在令人钦佩,老夫有一双登云鞋给你,穿上它来去就方便多了。但要记住,这鞋的功能万不可让别人知道,否则与你不利。”万章接过鞋千恩万谢。他拜别老人,退出白龙洞,见天已经黑了,忙穿上登云鞋,刚要迈步,身子竟呼地一声飞了起来,快如疾风,再迈出第二步时,只觉得脚下一挺,噫,到家了。
      从此,万章穿了登云鞋到峄山去听孟子讲学可方便多了,学业自然大有长进。然而墙打百板还透风哩,几年过去了,登云鞋的秘密还是被万章的后母发现了,她就在背地里做了一双与登云鞋一模一样的鞋,趁万章睡觉的时偷偷将登云鞋换了拿回自己屋里,打算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穿。第二天一早,万章起来急着去峄山上学去,他象往常一样穿上鞋就走,不料一抬脚飞了起来,再抬第二只脚,却感到非常的沉重,脚还没迈出去,却“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摔得万章都昏过去了。后母的亲生儿子得知万章摔伤的消息,想到母亲换回来的那双登云鞋必是真的了,自己不妨穿上试试,也享受一番腾云驾雾的快乐。没想到母亲换鞋时慌乱中弄得两双鞋各有一只假一只真,他穿上刚一迈步,果真腾空而起,再迈第二步时也“啪”地一声摔下来,立时气绝身亡。当娘的悔恨交加,自觉没脸活在世上,即一头撞死在南墙上了。
      万家连着出了两条人命,万章有登云鞋的消息就传开了。地方官胶吉听了,以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连忙带人赶到万家,将两双鞋强行拿走,经过仔细鉴别,把登云鞋挑了出来,准备献给邹国国君,以图加封受赏、国君得知登云鞋乃仙人之物,高兴不已,亲自出城迎接这一宝贝。当国王小心地将登云鞋穿上,想试飞一番的时候,可他迈了一步,身体毫无升空的感觉,脚上的鞋感到还不如原来的鞋轻便。又走了一步,人还是站在地上。原来,当众人出城接宝的时候,峄山白雪老翁早已将登云鞋摄走,留下的不过是一双寻常的鞋。国王受了戏弄,一连迈了十八步,到底也没有飞起来。国王勃然大怒,喝斥胶吉欺君犯上,立即命众武士把他的双脚砍去,然后打入监牢。
      不久,万章学业已满,便跟随孟子周游列国去了。




      孤桐书院:从峄山大门登山,向东行走不远,便到了峄山的“孤桐书院”。今书院已不存,当年却有许多建筑。在此附近有“峄阳孤桐”、“形为累卵”等摩崖刻石,均为明清时遗存。孤桐书院因“峄阳孤桐”而得名,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明正德年间为官办学堂,后因兵火而毁。据传说,孔子曾在此研习音律,三月不知肉味,创造出仲尼式古琴。用“峄阳孤桐”制作的桐琴,音质纯正优美,闻之犹如鹤唳凤鸣,高山流水。此处有一块大石,上刻唐代大诗人李白题的《琴赞》,其对此作了总结:“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峄山之阳产孤桐,以制作琴瑟而闻名,《诗经》、《书经》、《史记》等很多典籍中对峄阳孤桐均有记载。“峄阳孤桐”之说来源于《尚书·禹贡》。《尚书》传为孔子整理。书中的《禹贡》原是战国时期走向统一前夕总结性的地理著作,因而“孤桐”之说名为夏代,实为战国时托古之作。琴是我国最古的乐器之一,《说文》记琴为“神农所作”,琴腹中空,有三孔通达,琴弦为朱色。《琴论》记“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方象地。”可知琴早已产生了。《禹贡》中“峄阳孤桐”疏云:“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当地有凤凰衔桐子落于峄山上,而生桐树,又有道士无意中敲击树干,发出响声,从而制琴的传说,更多的是俞伯牙弹奏此地桐树造的琴。偶遇钟子期,许为知音的故事等等。都说明此处桐木所造之琴质地最好,自古有名。。唐代诗人李白写诗赞到:“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微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王安石《孤桐》书云:“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灵宵不屈几,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状,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古代峄阳孤桐曾作为献给禹王的供品。
      《曲阜县志》之《古迹》记:“峄阳孤桐,在峄山孤桐观前,有小桐繁枝,绿叶婆娑。中丞万含台于对面大石书,‘峄阳书院’四字。有老道士叹曰:‘老桐不欲留名,不久将去矣。’遂成枯落。”明人湛若水诗“山阳觅孤桐,孤桐已无树。虽有千年风,未知栖泊处。”可惜誉满天下的孤桐在明代的一场通天大火中绝迹了,后人虽满山寻找,却无所获。据《夜航船》记载:“『峄阳孤桐』在峄县峄山之上,自三代至今,止存一截。天启年间,妖贼倡乱,取以造饭,形迹俱无”——当可确定孤桐灭绝于明朝天启年间。清雍正年间,邹县县令王尔鉴决心以桃代桐,弥补人们感情上的遗憾。他别出心裁地让人们把桃核包在泥团里,向涧谷弹射,次年春,果然长出许多桃树,三五年后已是桃花满山开了,春风吹过,花瓣飘飘扬扬,形成“峄山红雨”的奇观。王尔鉴兴奋异常,挥毫写出了传诵至今的《峄山种桃》绝句“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峄山桃树秉承峄阳孤桐的傲骨,形态蜿蜒俊美,木质刚劲,木体清香,纹理清晰且深浅不一,温婉细腻,适合做各种工艺品。桃木在我国信仰和民间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几千年来桃木就有辟邪和镇宅之说,据《典术》载:“桃木乃五木之精,仙木也,能压邪气。“
      最近在峄山又发现成活的桐树及桐树籽。北京植物研究所确定是多年缺失的一种白桐。这一发现,使多年不见的物种又得新生了。






 





      隋唐故道,前面不远处就是盘龙洞了......

      盘龙洞:为九龙洞之一,石壁上“盘龙洞口”四个字是明朝万历年间王自瑾所书。洞里有八景:空谷寒泉、洗耳泉、幽溪玄远、处处光明、天眼滴漏、日出三竿、钟石及钟石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钟石了。







      钟石:上锐下丰,被三快巨石夹住悬空,离地三尺,毫无松懈,另人赞叹自然造化之神妙。仔细看上面还有镌刻的古文字,但是多年来却无人能识。清邹县令、诗人王尔鉴写诗赞到“恐惊天上人,金钟化作石。不争万籁鸣,千载悬邹峄。”清末诗人马星翼却感叹说钟石“不争也争了,不鸣也鸣了,甚至即将欲鸣天下”,二人的不同感慨耐人寻味,关于这块钟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邾国迁到峄山之阳,将镇国之宝金钟高悬城楼上发号施令,并立下赫赫战功,后来邾国灭亡,当地百姓便把金钟藏进了峄山幽洞中,多年后变成了钟石。 

 
      峄阳书院:邾文公祠东,由孤桐观南下,有一草坪,近7000平方米之广,颇为平整,古木苍苍,奇石错落,呈自然屏风。其间即峄阳书院,如今仅有遗址,尚能见到“峄阳书院”碑的“院”字和碑座。
      峄阳书院为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邹县县令方鸣球创建,为“兴一代文明之治”,“振兴文教”,县衙之内参加捐资的共74人。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各三楹。大门三楹,内有“峄阳书院”石碑;正殿匾额是“尼山一脉”四个大字;楹联“仰止千秋地,折衷六艺场”,为方鸣球所题。正殿北、酉、东三壁间嵌有《峄阳书院引》、《峄阳书院记》、《峄阳书院劝学篇》石碑,俱为方鸣球撰文。所谓劝学者,即鼓励人们勤于学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古往今来,遂成传统。《峄阳书院劝学篇》全文四章(每章十六句、五言),首章言吏当建学,为朝廷储林;次章言士当学,以备齐治之理;三章盲士当贞,务有好学之心;末章劝其来学也。可惜,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于“嘉庆年间被人窃去”,“乾隆五十一年,正殿两配尽被饥民拆毁”。
      书院门前阶梯,称“浣心梯”。偏西南,小石林之上,原建有曝书台,台上建揖翠亭。墨池在西卵丸石间。偏东,石面流水,称“银筛帘晶水”。上有一小桥,称“孤桐渡”。古诗云:“古峄阳因孤桐芳,春秋万世著华章;孤桐敬献大王禹,祖龙何由不铭榜?”
      由峄阳书院上行原有栖桐榭古建筑群,现仅存一石碑,刻有《咏栖桐榭》五言古风:“罡气接鸿濛,躜朊列星坠。横空千丈余,飞虹散彩翠。进石喷明流,岿崖表灵异。胎钳非一状,林峦书幽邃。穷壑飘凉风,孤桐落寒吹。居然入蓬莱,山悠远尘累。何必幕五岳,攀石足吾意。”另外,原有明代无名氏题(游峄阳书院万峰月)诗和《咏栖桐榭》词并立。其文曰:“闲来穿峄径,红日已西斜,吊孤桐,栖寒鸦,搔首欲吟兴,共笑话。徘徊卧僧榻,文穆余风挂晚霞,古迹今何在,惜哉访贤踪已赊,设座待高人,敬奉四季桃花。”《游峄阳孤桐书院万峰月》诗和《咏栖桐榭》词,后经清人陈森庵考证,系明初浙江青田名士刘伯愠游览峄山而题。
      秦峄山碑: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坐山就是峄山,命丞相李斯书写了这块碑文以示纪念。上面共222字,为四言韵文,内容是颂扬秦始皇废分封、灭六国的功绩。
      宋代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右《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余家《集录》别藏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真正的秦峄山碑很可惜毁于北魏年代,宋代摹刻的复制品现在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的复制品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秦峄山碑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李阳冰、颜真卿、欧阳修等都潜心研究过此碑而身得其笔意。许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该碑的句子,杜甫曰:“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而苏轼却写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肠肥脊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古人关于峄山碑的争论传为千古佳话。  
      司马迁乡射邹峄: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等。
      关于司马迁的事迹,可以写洋洋数万言,但不能写,我们只说与峄山有关的事。当然,材料的主要来源,或者说主要依据,还是《史记》。
      在《史记》里,共七十篇(或章),有两个地方写到了与峄山有关的事。第一处是《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第二处是《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那次司马迁到峄山,是收集写《史记》的材料,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叫采风。他走的路线与秦始皇东巡走的不是一条路。大概因为目的不同吧。他渡江北上到了淮阴,去韩信故里看了看,然后东去,到齐国之都临淄,再到鲁都曲阜。并在齐鲁之都做了一些学术报告,然后到峄山之阳的邹县县城,在邹县他没讲课。但邹县人十分尊敬他,专门为他举办了“乡射礼”。那时司马迁才二十多岁,名声已十分了得!也许是沾他父亲的光,不然如何受乡射之礼?《仪礼》规定的“乡射礼”,是地方接待上级官员最隆重的礼仪,其热烈,其排场,其牛皮轰轰,不可想象。当时的邹县城,虽说是礼仪之邦,但能为司马迁举行乡射之礼,其文化经济实力不可小觑。那次司马迁游历了很多地方,只有在邹县受到了乡射礼遇,孔孟诞生之地的遗风让司马迁印象深刻,不然他不会把这件事记在《史记》里。也是这一趟出门,他在徐州、滕州等地不但没受到乡射之礼,还被人“困”了。什么叫“困”了?就是让人“揍”了。他也把此事写在《史记》里了。《史记》里共写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这种小事都写进去,写得完吗?所以除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之外,写的都是印象深刻的事情。因此说,“乡射邹峄”是司马迁难以忘怀的。他上邹峄山的目的,当然不是受乡射礼,他是想来看看秦峄山刻石,不知何故没有看到。很可能那时碑已毁坏了。《史记》只好不记秦峄山刻石碑文。这应该是《史记》这部书的一个遗憾。因为始皇帝东巡,刻了好几块记功碑,其他几块碑文《史记》都记了,唯独第一块倒漏掉了。第一块碑文写得最好,是总结性的,提纲性的。其实,司马迁痛快淋漓的到处游历,一生中就这么一回。到后来写《史记》时,他的生活处境已比较困难。一个犯了错误受到宫刑的人,如果闭门写作尚可,尚若再出远门去收集材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宫刑的最大作用是让人感到没面子,感到生不如死。因此说“乡射邹峄”是司马迁人生中很风光的一件事。


      梳理一下关于峄山游览路线:
      四大书院:峄阳书院、孤桐书院、子思书院、春秋书院。
      五大奇观:空中楼阁、凉水盆、云砌桥、小鲁台、八卦石。
      八段锦:夕照拾萃、巍峨穿云、灵官在此、泉涌瀛州、萍水云澜、路转溪头、驾鹤仙游、子不语碑。
      八大山门:有赫门、接引门、灵岩侯阁、南天门、风雪门、五朝门、天灵门、登云自兹门。
      九龙洞:盘龙洞、卧龙洞、祖龙洞、乌龙洞、白龙洞、乾隆洞、回龙洞、飞龙洞、宝龙洞。
      十二福地:太平兴国寺、衲云庵、通明天宫、尹氏庙、碧桃庵、峄阳书院、邾文公祠、圣水泉、大龙口、碧云庵、纪王棚、徐八寨。
      二十四景:五华峰、甘露池、白云宫、观海石、插花石、纪子墓、丹丸峰、仙人棚、炉丹峪、大通崖、莲池、日石、隐仙洞、南华观、鱼池、金仙庵、半山亭、孤桐书院、钟石、鼓石、书门、来鹤庵、纪王城、船石。
      二十四名石: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桃花石、蛙石、鸽子楼石、荞麦石、虎皮石、静石、风烟石、鹦鹉石、袈裟石、枕石、神雀石、凤翔石、神豆腐石、马嘴石、鱼石、象牙石、擎天柱石、海豹石、破天砥砺石、斗天右、绝巅石。
      三十六洞天:朝阳洞、古僧洞、云游洞、齐天洞、妖精洞、抱元洞、桃花洞、太子洞、响水洞、吕祖洞、妙光洞、郗公祠、凤字洞、老君洞、珍珠宝洞、泮池洞、梁祝读书洞、愁云洞、银钱宝洞、飞来洞、神女洞、桐叶洞、迷魂洞、三皇洞、万人洞、柴胡精洞、甘泉洞、唐人洞、桃仙洞、天齐洞、龙堂洞、翁石洞、医灵洞、蛇蝎洞、蟠桃洞、皇姑洞。
      游线一:东大门入口-马嘴石-九道弯-金龟探海-东宫大白楼-小鲁台-(鳌字-丹丸峰-五华峰)木栈道-白云宫-八卦石-宕天梯-降任石-西大门-盘龙洞-峄阳书院-春秋书院-九峰台-羊车故道-东大门出口(6小时游览圈,生态休闲线)。
      游线二:东大门入口-马嘴石-九道弯-金龟探海-东宫大白楼-万寿宫-一线天-舍身崖-甘露池-踞龙洞-(鳌字-丹丸峰-五华峰)木栈道-小鲁台-东宫大白楼-隐仙洞-九峰台-羊车故道-东大门出口(5小时游览圈,奇石景观线)。
      游线三:西大门入口-宝瓶石-降任石-八卦石-通明天宫-甘露池-踞龙洞-(鳌字-丹丸峰-五华峰)木栈道-小鲁台-东宫大白楼-片石桥-九峰台-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盘龙洞-西大门出口(或者九峰台-羊车故道-东大门出口)(4小时游览圈,文化峄山线)。
      游线四:西大门入口-索道上-南天门-八卦石-通明天宫-甘露池-踞龙洞- (鳌字-丹丸峰-五华峰)木栈道-小鲁台-东宫大白楼-片石桥-九峰台-羊车故道-东大门出口(3小时游览圈,仙山祈福线)。

      下山,回望这神奇而独特的地质地貌......
      石蛋地形(pebbly landform):在花岗岩体上发育的明显受岩性制约的地貌景观。花岗岩具块状构造,并多致密坚硬,抗蚀力强,因此常形成陡峭高峻的山地。
      花岗岩风化物,又多具砂性,疏散易蚀,因此花岗岩山坡又常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沿节理常有沟谷发育。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在重力崩落过程中还常形成陡峭的崖壁。最有特色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是峰林状山体、馒头状山体和石蛋地形。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多由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构成,山势高耸,岩石裸露,沿节理和断层有强烈的风化剥落和流水切割,并形成奇峰深壑的景观。馒头状花岗岩山地多由穹窿状构造的花岗岩体构成,山体或丘体多低矮浑圆,风化壳较厚。在松散的风化碎屑被剥蚀之后,常在山顶或山坡出露由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石蛋,圆石堆叠,形成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形。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