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明·孟子故里——峄山(西线-南天门)
来到邹城,绝不能错过的就是孟府与峄山。还是小看了峄山啊。早上8点左右,来到峄山脚下,满打满算四五个小时也就下山了,结果为了看到峄山的全貌,整整走了二十四里山路,直到夕阳西下,才拖着近乎残疾的腿,下得山来......
我们是根据GPS导航来的,到达的是西山门(GPS显示为南门)。进得门来,看到导游指示牌,才知道,峄山的主要游览路线有东路和西路,西路较陡峭,东路地势平缓但路程稍远,应该从东路上,西路下。而我们,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

1986年底至翌年初,在子孙石南15米处新建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峄山牌坊,成为登峄山的第一大标志。牌坊为四柱三门七楼式仿古建筑,宽14米,高9.9米。四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壁由白水泥假石斧敲凿而成。七楼飞檐斗拱,彩绘艳丽,黄琉璃瓦复就,金光闪耀,气势非凡。匾额木刻“峄山”,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1987年题。
子孙石:在峄山牌坊后面,第一道山门的前面,屹立着一块自然奇石,名叫“子孙石”,这是登山者首先遇到的一块奇石,也是峄山的标志石。这块石头高4米多,周围凸凹不平的自然景观是峄山最典型的古海蚀地貌,石头顶上较平整,上面建有“子孙堂”。阳面腰凹处有元代刻的“子孙石”三个字,其它三面均有历代游人的题记石刻。子孙堂内原塑有云霄娘娘的塑像,云霄娘娘身背褡裢,呈现出登山朝拜的生动形象。她的前后褡裢内装着许多神态各异的小泥娃娃,意思她到峄山来是为人间送娃娃,为世人增添子孙。因为她褡裢里面的娃娃有限,只能送给登上峄山心中虔诚的人。拜子孙石是十分灵验的,相传孟子的母亲仉氏就是在这里求来的孟子。在邹城,还有一个关于“子孙石”的传说。相传,有一个没有出嫁的大姑娘,“二月二”去赶峄山会,到“子孙石”前,发现人们在朝“子孙石”磕头,磕完头后,往上扔一块小石头,然后把一个小泥娃娃放到兜里就走。她看到挺好玩的,感到很好奇,不知道怎么回事,问别人,别人告诉她求子。心想我也试试吧,于是她照猫画虎,挑了一个可爱的小泥娃娃放到兜里,就上山去玩去啦。从峄山回到家里,她把小泥娃娃放到床底下。到了晚上半夜,她听到了的哭声,仔细一听,声音从床底下传出来的,有个小孩在哭“有娘没爸爸,叫我怎么办?”,连着哭了三声。可把这个大姑娘吓坏啦,心想这可怎么办?人说子孙石求子还真灵呀,吓的她一夜没有睡好觉。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把小泥娃娃放到兜里,就往峄山去了。走到“子孙石”旁,把小泥娃娃放下,头也不回就走啦。
有赫门:峄山第一道山门俗呼“有赫门”,亦称“一天门”。该门原在子孙石北20米,元宝石西侧,横跨盘路之端,南向,宽7米,3孔,砖瓦石柱为之。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有记。门额“临下有赫”,明代吴人钱达道书。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邹知县方鸣球再建,并仿钱书重刊。门柱楹联别具情趣,上联:“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下联:“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钱达道书。门柱背面楹联另有千秋:“上一千五百级云层路,下四十三盘阶林海川”,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邹知县于斐书。上述楹联,晚清书法家邹人唐传辅曾有仿制品传世。门前原立有“去思碑”,已毁。
古人解“赫”有两种说法,一则:五华峰高秀独出,玲珑峻雅,犹似通天玉柱,名列仙班,更同出水芙蓉,秀丽宕云;卵丸架孔窍,奇石千百态,峄山奇观,煊然赫赫,惊天地动鬼神。游人如潮涌,络绎不绝,上下一体。再则:峄后牙山有巨石成奇棚状者,名曰:“赫石。”古代曾有“游峄者不观赫石不成游”之说,“赫兮煊兮,威仪也”,“庞然小天石,显赫无比,寿同日月,凤凰朝仪。”赫石下建有泰山行宫,深幽静雅,犹同仙境。
为恢复旧观,于1989年10月在有赫门原址兴建了峄山第一道山门,为四柱三门三楼式仿清建筑,宽10.6米,高6米,较清代建筑高大。门额“临下有赫”,行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当时任中共济宁市委书记)题。山门左前新立“天下第一奇山”石碑,高3米,宽1.1米,碑刻行书,杨萱庭题。
峄山又名“绎山”、“邹峄山”、“邹山”、“东山”,海拔582.8米,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雄峙于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侧,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峄山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享誉神州大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自今,赞美之作不可胜数,其异情别景非亲临其中不可言表。
开始登山,从这里到半山亭,这段山路被称为“八段锦”,也算峄山一景。好美的名字,彰显了邹城的文化底蕴......
感叹峄山山石之奇!峄山并不是很高,可她却有25亿年的高龄了,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才形成今天这独具一格的自然风景,她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石蛋地貌景观是峄山风景区的特征风景。遍布全山的花岗岩巨型石蛋群、华丽的石柱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石形成的各种天然群雕,络绎如丝,玲珑剔透,变换多姿,神奇秀灵,为世界罕见。专家考证,峄山可能是距海最远的古海蚀地貌。
论其高,峄山仅为泰山三分之一稍强,算不得巍峨高大;论其面积与周长,峄山与泰山不可同语。然而峄山却以其小巧之体、玲珑之态,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其结构布局,起承转合;移步异景,自有玄妙;首尾相顾、起伏变幻。或者意象新类,别有洞天;或者草蛇灰线,横云断岭。加上雾气迷蒙,传神抒情;行云行雨,摄召魂梦。较之那苏州园林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来,更当为自然之鬼斧神工叫绝!山间千岩竟秀,万壑纵横,目不暇接,令人观之,竟生人造假山之疑。
![]()
![]()
怎样的一座山啊......
![]()
峄山的神话传说: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灵官殿:峄山的护法神,“执金鞭巡查世界,咬银牙镇守山门”。其刚正无私,嫉恶如仇,普救生灵,受到世人膜拜。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王灵官”。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官,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峄山之秀美,在于其石头奇、洞穴奇、泉水奇、石刻奇和神话传说奇。石之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峄之盘龙钟石,下丰上锐,如钟无蠡,三石夹而悬之,离地三尺毫不放松,人立钟下,以手抚之、妙不可言,游人无不惊叹天工造化之奇功;洞穴灵珑通达,千态万状,由数块圆形巨石擎起一巨岩而成的隐仙洞,幽洞深远,其妙无穷,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九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叮咚,每当东北风或西南风起,各涌泉同时涌涨。以甘露池最负胜名,池水清澈见底,味甚甘美,不盈不竭,终年如一,千人饮用,始终如是,可谓神奇莫测;历代石刻题壁,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众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堪称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夺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女娲造峄,二郎担山,伏羲画八卦,玉帝嫁女等神话传说,掌故轶事,枚不胜举。正因其奇,峄山素有“岱南奇观”、
“邹鲁秀灵”之美誉。
“巡游天下觅美景,峄峰独耸傲长空”。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帝王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而文人骚客诸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赵孟頫、郑板桥等,更不辞辛劳来峄访幽探奇,留下众多佳诗墨宝。《水经注》等文献均广记峄山,晋太尉郗鉴碑题“天下第一名山”;杜甫留下了“灵通天府”四字碑;宋代米元璋碑题“天下第一山”;明丞相叶向高碑题的“玲珑第一山”则更加传神。
好神奇的石头啊,这是怎样的支撑?才产生了数亿年的坚持......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另有一说是蒙山)。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垒,孔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郁,杂花若锦,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
怎样的一座山啊......
峄山的神话传说: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灵官殿:峄山的护法神,“执金鞭巡查世界,咬银牙镇守山门”。其刚正无私,嫉恶如仇,普救生灵,受到世人膜拜。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王灵官”。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官,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明史》的《礼志》称
,“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
右边有张大象脸......
![]()
好像脚丫子啊
......
右边有张大象脸......
好像脚丫子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太平御览》、《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属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现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道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为研究中国书法之珍品。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帝王将相、文豪名擘,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道教的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因而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则名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木鱼石......
这种地形地貌,也真是醉了......
回望来时路......
这个直角是怎样形成的呢?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沿着巨石的间隙继续上行......
宝瓶石:又称“行运石”。相传南海观音普度众生来到峄山,被峄山的美景所吸引,便把她的宝瓶遗留在此。民间有个说法:背石而立向上抛石子,抛上去的石子越大,运气越好。
两只青蛙?
一直睡觉的乌龟......
佛?!......
往顶上看,像不像一只小兔子?......
半山亭:相传为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时所建,历代均有修缮。此亭楹联“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铃铃泉”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题。此联四句分题亭之四柱,可组成多联。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登上半山亭发出感叹:“石蹬悬山腰,舒目四望青。五华峰渐进,不敢做危亭。”亭中小憩,风光无限,引人入胜。
五巧石:小天门正东处的“五巧石”,从不同的方向观看,能显出五种动物形态,从西往东看,像金鱼翩翩;而登至西寨门俯瞰,又像玉兔浓睡;从北面看像骆驼伏卧;从南面看像乌龟远眺;再往南下山回望时,却又似甲鱼爬行。一石五巧,引人遐思。
醉仙台:相传李白曾在此饮酒作诗,抚琴赏月,写下著名的《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攀登到这里,已是气喘吁吁了。看到“半山”两字,心里有了些许安慰。询问对向走来的游人,被告知连四分之一的路程都没有走到。带着些许疑惑与不信,继续上路。结果证实了邹城人的纯朴

走上这些台阶,又有一处小小的平台......
降任石:此石形似一人负石前行,正如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又因西侧有一月亮石,古时又称伴月台。
五菱台:相传为张果老倒骑毛驴所垒,后登此台飞升成仙。
峄山摩崖刻经:峄山摩崖刻经有两处。一处为妖精洞刻经,位于峄阳乌龙岩上妖精洞口西侧石壁之上。因有佛经刻石,妖精洞又名佛经洞。刻经隐蔽在奇石之中,极难寻觅,石壁陡立,极难拓摹。刻经东向,上部石崖微向前倾,刻面纵3.8米,横2,6米。经文8行,每行14字。字径23厘米。为董珍陀所刻。经文前题名1行13字:“口(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经文为《般若波罗密陀经》:“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州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文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无密无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无念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另一处为五华峰刻经,位于五华峰插天石西侧之石壁上。经文刻面纵2.0米,横3.6米。经文11行,每行10字。字径23厘米。由于石面风化剥蚀严重,现仅可辨识出20余字。内容亦为<般若波罗密陀经)。因刻经上部有明万历时罗景书刻“光月霁月”四个行书大字,使部分经文被毁。
峄山摩崖刻经与邹城市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摩崖刻经通称北齐、北周时期五山刻经,是北朝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五山刻经是全国摩崖刻经最为集中的地方。千百年来,邹城刻经一直沉寂于山林,无人问津,直至清康熙时方有人注目。其刻经的传播和研究工作也很零星,而峄山刻经之发现则更晚,直至80年代中叶,峄山开发建设时才得以考察论证。五山刻经就其书法价值而论,正如康有为所说:“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之极轨也。”书者以篆、隶、楷三法合理地取舍贯通,创造出书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堪称我国书史上一绝。它是人、艺术、自然高度结合的产物。
注意哈,这是我们上山的道路......
赛潼关:从半山亭至云层路,云砌桥西南有两黑石岭对峙高数米,俗称凤凰岭,两岭之间隙有一狭窄的通道,仅容一人而行,古人谓之“赛潼关”。
云砌桥:该桥为秦始皇登峄山时在登峰便道上修建的一座石桥。初名卿云桥,因此桥常年云雾缭绕,又名云砌桥。卿云亦称庆云、景云,寓意为吉祥喜瑞之云。当地民谣:登上云砌桥,快乐又逍遥。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史记•天宫书》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还有一种说法:司马长卿杨子云曾先后来此观光,并为“赛潼关”题字。为感念两位古人,峄山特留卿云桥,以铭后人。峄山地区还流传着一首《卿云歌》,相传为虞舜所作,其词曰:“卿云烂兮,纠纠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相传,老子李耳每游至云砌桥处,总听到幽美动听的卿云歌》,以至入神忘行,索性坦卧桥上,静颐倾听。一时百鸟飞至,接着凤凰天外来仪。因此,老子李耳留名卿云桥。尔后,又有一孙姓黎民携儿带女至此攻读孔孟之学。秦王赢政焚书坑儒,大毁圣迹,孙姓女灵兰携带家中全部孔孟典籍逃奔,不幸被拿,投入烈火之中,临终前怒斥秦皇焚书坑儒暴行,视死如归。接着孙姓全家老少无—幸免,也被投入火海,人人面无惧色。孙姓全家对孔孟之道伪虔诚惊天地、泣鬼神,上帝为之感动,遂将孙姓一家魂灵化作白云。突然间,天空中飘起朵朵白云,纷纷扬扬落于卿云桥上,桥为之一新,后因名云砌桥。峄山云砌桥一路,古为登峄山便道,现为登山中路必经之地。而今,桥南石壁上仍留有“云砌桥”三个大字,因经年久远,
日蚀风化,已呈现斑驳石花。民谣曰:“云砌桥,出舜尧,老子点化秦火烧,孔孟弟子化白云,天公巧造留世道。”云砌桥为西汉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春建立。可见此桥之古老、久远。
![]()
宕天梯:因其陡峭险峻而设铁锁链,善男信女登临峄山,在铁链上锁一把锁,然后从舍身崖处将钥匙丢至山谷,意为百年合好,永结同心。
![]()
袈裟石:南天门西,矗立一巨石,表面呈褐黄色小方块,块块相连,酷似僧侣袈裟。相传,一僧成仙后,眷恋峄山,脱衣悬挂于峄山峰,后随风飘落化成此石。地质成因为峄山花岗岩侵位之后,少量继承性酸性岩浆沿原岩裂隙面上侵,形成长英质脉岩,该类脉岩菱形节理发育,风化剥蚀脱落而成。
![]()
![]()
品字石:又称“吉祥三宝”,父母携手共同托起未来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呵护。待孩子长大懂事后,应该学会感恩父母。(“品”字倒是挺像,但这个解释着实牵强附会了些......)
![]()
聚仙桥:相传为八仙在此聚会,前往东海游玩的地方。
![]()
![]()
从这里折转,登上台阶,就看大了南天门。本来以为这里就应该是山顶了,索道的尽头了嘛。结果证实了我的孤陋寡闻和想当然。南天门其实只是峄山无数山头中较矮的那一个而已......
![]()
断机石:为纪念孟母所立。孟母断机,战国时期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南天门:南天门实际就是峄山灵岩侯阁下面的拱石大门洞。原来的灵岩侯阁,也叫峄山神庙。隋唐宋金元历代,都是封峄山神为灵岩侯,所以灵岩侯也是峄山神。峄山神庙拱石为门,砌石为阁,阁上建庙,坐北朝南,庄重肃穆。明代至今,人们也称灵岩侯阁为南天门。
![]()
![]()
这里的洞穴可以通向山顶。这就是古人的登山道吧......
宕天梯:因其陡峭险峻而设铁锁链,善男信女登临峄山,在铁链上锁一把锁,然后从舍身崖处将钥匙丢至山谷,意为百年合好,永结同心。
袈裟石:南天门西,矗立一巨石,表面呈褐黄色小方块,块块相连,酷似僧侣袈裟。相传,一僧成仙后,眷恋峄山,脱衣悬挂于峄山峰,后随风飘落化成此石。地质成因为峄山花岗岩侵位之后,少量继承性酸性岩浆沿原岩裂隙面上侵,形成长英质脉岩,该类脉岩菱形节理发育,风化剥蚀脱落而成。
品字石:又称“吉祥三宝”,父母携手共同托起未来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呵护。待孩子长大懂事后,应该学会感恩父母。(“品”字倒是挺像,但这个解释着实牵强附会了些......)
聚仙桥:相传为八仙在此聚会,前往东海游玩的地方。
从这里折转,登上台阶,就看大了南天门。本来以为这里就应该是山顶了,索道的尽头了嘛。结果证实了我的孤陋寡闻和想当然。南天门其实只是峄山无数山头中较矮的那一个而已......
断机石:为纪念孟母所立。孟母断机,战国时期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
南天门:南天门实际就是峄山灵岩侯阁下面的拱石大门洞。原来的灵岩侯阁,也叫峄山神庙。隋唐宋金元历代,都是封峄山神为灵岩侯,所以灵岩侯也是峄山神。峄山神庙拱石为门,砌石为阁,阁上建庙,坐北朝南,庄重肃穆。明代至今,人们也称灵岩侯阁为南天门。
这里的洞穴可以通向山顶。这就是古人的登山道吧......
特别说明:在西线入口不远处,有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没有直接修好的山路,于是,我这个不热衷于登“野山”的人也就没有攀爬过去,只得从网上下载了图片,聊以自慰。
梁祝读书在峄山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
梁祝缠绵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梁祝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也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梁祝传说源自济宁市,并将为梁祝传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读书在峄山的说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前后有1000余年时间,峄山一直都是邹县县城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山上曾建有春秋、子恩、峄阳、孤桐四大书院,是儒家的重要讲学地。相传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此读书多年,至今仍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学旧址等历史古迹。
峄山有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池的旧址。其中“梁祝读书洞”五字为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洞内东西长10米,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卧。洞内有两泉,东泉曰“鸣心泉”,西泉曰“梁祝池”,泉水清澈叮咚,可饮可盥。传说当年梁祝二人因私塾先生回家奔丧,放了他们一个月的假,二人出来散心,终于寻到此洞,连呼“真乃仙境也”,并经常在此乘凉读书。
从东路游览,可以清晰地看到峄阳、孤桐两处书院旧址。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文记载,当年梁祝二人,就是在这里“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峄阳书院为清代乾隆年间重建。据书院前碑记记载,原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房各三楹,大门三楹,内有“峄阳书院”的四字碑。后历经战乱,当前只能从留存下来的半米宽的石头地基上想象当年的盛景了,从残破的四字碑碑座上也只能隐约看到一个“院”字。孤桐书院残存的遗迹则更少,只有几块条石和看不清字迹的残碑散落在凄凄荒草间,令人扼腕叹息。
自孤桐书院上行约半小时,在隐仙洞一侧就是梁祝祠的旧址了。据记载这里曾有一古建筑,大殿墙基长15米,宽6米,为元朝始建,殿内曾供有元朝人制作的梁祝二人的汉白玉雕塑。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四邻八乡的百姓前来赶庙会时,许多妇女就会在此上香许愿。 “梁祝”祠立于何时又何时湮灭,已无从知晓。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不仅视“梁祝”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甚至寄予他们“济世救民”的神圣功能。只可惜,如今只剩下了配殿和大门的遗址。
峄山上有关梁祝的传说还有很多,“三问石”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处,三问石为两方相依相偎的巨石,一大一小,屹立于峄山东区,当地老百姓都称此为“马嘴石”。传说当年梁祝同游峄山之时,来到这两方巨石面前,祝英台看这两方相依巨石甚像情侣,暗自感动,便问梁山伯,“梁兄看这两方巨石形似何物?”其实她心中已然自有答案,只是想看看梁山伯的心意罢了。岂料梁山伯读书甚是精通,此事却略显愚钝了。“我看,甚像马嘴。”祝英台摇头,“再看,像何物?”“可否像玉米?”祝英台皱眉撅嘴,“梁兄,你再好好瞧瞧,到底像什么?”梁山伯冥思苦想好半天,忽然一拍脑袋,“哇,我知道了,一定是它了!”祝英台面露喜色,趋向前来,“像什么?”梁山伯很认真地说:“像木鱼!”这下祝英台不高兴了,她言自语道:“你真是敲不响的木疙瘩。” 转身拂袖而去,只留梁山伯还呆在那儿自言自语,“像什么呢?就是两块大石头呀!”……于是这两方巨石遂得“三问石”之名。其实梁山伯的第一个答案也是很形象的,只是这个名字未能猜中祝英台的心意罢了。
梁祝传说也罢,事实也罢,“梁祝”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不会改变,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更不会改变!梁祝读书在峄山的说法不会变,峄山成就了这对才子佳人,可以说峄山是 “梁祝爱情的摇篮”,是“蝴蝶升起的地方” 。相信人间有真爱的人们,一定会将这曲爱情悲歌继续传颂下去,让峄山自然山水见证他们永恒的爱情!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3
附: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