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明·孟子故里——邹城博物馆(史前文物展)
邹城市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邹城市区南部, 峄山路东侧。南与唐王湖公园相连, 东与护驾山相望, 西临孟庙、孟府,地理区置优越
,人文环境独特,交通便利。博物馆造型为传统仿古式建筑,坐北朝南, 建筑主体为中轴对称式,
建筑体量宏伟、雄浑博大,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营造出邹鲁文化的历史氛围。这座历史文化殿堂已成为邹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邹城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筹建于2000年,2002年6月29日建成开放,总投资4000余万元,总占地2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馆名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所题,馆藏文物1.5万件,一级文物38件。内设十个展厅,其中七个为基本陈列厅,一楼有:史前厅、石刻厅、精品厅、青铜厅;二楼有:陶瓷厅、北朝摩崖刻经厅、古代书画服饰厅,展出了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近千件,集中展示了邹鲁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另有3个临展厅可常年举办临时展览。
邹鲁和钟:大厅内这套编钟是以郭庄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甬钟为原形,由苏州华声乐器厂著名工艺大师金海鸥先生设计制作的一组35套编钟,我们将其定名为“邹鲁和钟”。采用古代的律吕排列法,能奇妙的发出二种不同的乐音,每个钟体敲击正面和背面能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高音清脆悦耳,低音深沉洪亮,可与任何乐器配伍演奏,是目前被认为最为合理的排列法之一。全套编钟共有铭文703字,其中音乐铭文599字,铭文以黄钟、姑洗、林钟三种常用的宫调来编排它的音位,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变徵和变宫,产生了七声音阶,它表明中国在2500年前就使用了十二律七声音节,是目前为止较能体现中国古代音律的实物。编钟的音程在同样数量的钟当中音域增加了一倍,不管在音色、音量、音准和分辨力等方面都达到了领先水平,是目前世界上任何打击乐器都无可比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宗庙祭祀和宴飨宾客时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用木槌敲击演奏,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邹鲁和钟的复原制作再现了邹鲁古代文化的辉煌,也说明了我国春秋时期在音乐艺术领域和青铜铸造领域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楼正在装修中......
建筑布局:博物馆共设 11 个陈列展厅,(其中 3 个临时展厅) 展厅总面积
4797、2平方米。一、二楼10个展厅,建筑面积约3997、2平方米。参见邹城市博物馆设计图纸,分述如下 :
1 、邹鲁文明之光(一楼序厅东侧展厅): 建筑面积 313、3平方米,展览分为两部分,展出以邹城野店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100 件。第一部分 : 陶器,包括陶鼎、陶豆、陶鬶、陶盉、陶杯等。第二部分 : 玉环、玉铲、石斧、石铲、石锛、骨饰品、骨形器等,(复原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场景模型)。通过陈列要反映邹城悠久的文明史,展示邹城始社会时期的社会风貌。
2 、古代青铜器(一楼东北角展厅): 建筑面积 417.8 平方米,展览分为五部分,展出邹城发现出土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青铜文物 120 件。第一部分 : 铜礼器 30 件,包括铜鼎、铜鬲、铜簋、铜豆、铜爵、铜觯、铜觚、铜卣、铜勺、铜洗、铜匜、铜盘等,借展战国列鼎 9 件。第二部分 : 兵器 20 件,包括铜戈、铜剑、铜弩、铜镞。第三部分 : 铜乐器 : 有甬钟、铜饶等,并依据邹城出土编钟式样,复制全套大型编钟。第四部分 : 铜镜40 多面,包括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性铜镜。第五部分 : 铜玺印、铜车马器等。通过展览要全面展示邹城商、周历史及青铜文明及青铜艺术。陈列设计要借助于灯光效果及背景烘托,突出表现邹城古代青铜器独有的艺术魅力。
3、古代石刻艺术(一楼东南角展厅):建筑面积451、5平方米,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秦汉刻石、汉代画像石刻、立体石刻的历代精品60件,第一部分 : 秦汉刻石三块,有秦峄山刻石、西汉莱子侯刻石等。第二部分 : 汉代画像石刻43块,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第三部分:立体圆雕艺术品12件,有汉代石人、石羊,金代石人、石羊、石兽。元代盘龙柱等。此展览内容广泛,风格多样,陈列设计拟采用开放式陈列,以充分展示秦汉书法之美,汉代社会深沉博大的文化精神,要充分体现出邹鲁先民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4 、邹城文物精品(一楼序厅西侧展厅): 建筑面积 304.9平方米,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邹城出士的各时期代表性文物精品 100 件 (组)。第一部分 : 青铜器 23 件,包括铭文铜器、铜兵器、铜乐器、铜镜等。第二部分 : 陶瓷器 42 件,包括陶量、彩绘陶器、刻铭墓砖、陶牛马车、三彩炉、明墓俑、青瓷虎子和水注、青花云龙纹罐和缠枝梅瓶、龙泉窑三足炉和双耳瓶等。第三部分 : 金银玉石器 20 件,包括玉璧、玉剑首、玉带、翠牛、翠马、翠镯、石锯、围棋子、蕉叶白砚等。通过此展览,全面展示代表邹鲁文化历史遗珍,通过陈列设计要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时代风格,给人以永恒的美感享受和睿智的启迪。
5 、古代陶瓷器(二楼东侧展室): 建筑面积 313.3 平方米,展览分为两部分,预计展出商周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 120 件。第一部分 : 陶器 60 件,包括化肥厂遗址出士的商代陶罐、陶盆,西丁遗址出士的商代陶罐,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东周陶量、陶文,龙水墓群出土的西汉彩绘陶纺、陶盒,庙东古墓出士的东汉陶灶、陶罐,谢庄古墓出士的三国釉陶罐,刘宝墓出土的西晋陶器。第二部分 : 瓷器 60 件,包括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瓷器。
6、北朝摩崖刻经拓片展 (二楼东北角展厅): 建筑面积 417.8平方米,展览分为邹城境内铁山刻经、岗山刻经、葛山刻经、尖山刻经、峰山刻经五个部分,内容以邹城境内的北朝摩崖刻经拓片为主,并辅以照片文字。通过展览,将生动地再现邹城北朝摩崖刻经的整体风貌,展现其历史、艺术价值进一步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7、古代书画服饰(二楼东南角展厅): 建筑面积 451.5 平方米,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 预计展出馆藏书画 40 幅,有董其昌、丁云鹏、蓝瑛、沈周、李鱓、郑燮、王翚、恽寿平等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的作品。第二部分 : 服饰 10 件,以李裕庵墓出土的元代服饰为主,包括鲁绣山水人物裙带、鲁绣花卉女裙带、鲁绣女鞋、鲁绣花卉人物女夹袍等具有典型鲁绣特点的珍稀精品。
1 、邹鲁文明之光(一楼序厅东侧展厅): 建筑面积 313、3平方米,展览分为两部分,展出以邹城野店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100 件。第一部分 : 陶器,包括陶鼎、陶豆、陶鬶、陶盉、陶杯等。第二部分 : 玉环、玉铲、石斧、石铲、石锛、骨饰品、骨形器等,(复原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场景模型)。通过陈列要反映邹城悠久的文明史,展示邹城始社会时期的社会风貌。
2 、古代青铜器(一楼东北角展厅): 建筑面积 417.8 平方米,展览分为五部分,展出邹城发现出土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青铜文物 120 件。第一部分 : 铜礼器 30 件,包括铜鼎、铜鬲、铜簋、铜豆、铜爵、铜觯、铜觚、铜卣、铜勺、铜洗、铜匜、铜盘等,借展战国列鼎 9 件。第二部分 : 兵器 20 件,包括铜戈、铜剑、铜弩、铜镞。第三部分 : 铜乐器 : 有甬钟、铜饶等,并依据邹城出土编钟式样,复制全套大型编钟。第四部分 : 铜镜40 多面,包括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性铜镜。第五部分 : 铜玺印、铜车马器等。通过展览要全面展示邹城商、周历史及青铜文明及青铜艺术。陈列设计要借助于灯光效果及背景烘托,突出表现邹城古代青铜器独有的艺术魅力。
3、古代石刻艺术(一楼东南角展厅):建筑面积451、5平方米,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秦汉刻石、汉代画像石刻、立体石刻的历代精品60件,第一部分 : 秦汉刻石三块,有秦峄山刻石、西汉莱子侯刻石等。第二部分 : 汉代画像石刻43块,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第三部分:立体圆雕艺术品12件,有汉代石人、石羊,金代石人、石羊、石兽。元代盘龙柱等。此展览内容广泛,风格多样,陈列设计拟采用开放式陈列,以充分展示秦汉书法之美,汉代社会深沉博大的文化精神,要充分体现出邹鲁先民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4 、邹城文物精品(一楼序厅西侧展厅): 建筑面积 304.9平方米,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邹城出士的各时期代表性文物精品 100 件 (组)。第一部分 : 青铜器 23 件,包括铭文铜器、铜兵器、铜乐器、铜镜等。第二部分 : 陶瓷器 42 件,包括陶量、彩绘陶器、刻铭墓砖、陶牛马车、三彩炉、明墓俑、青瓷虎子和水注、青花云龙纹罐和缠枝梅瓶、龙泉窑三足炉和双耳瓶等。第三部分 : 金银玉石器 20 件,包括玉璧、玉剑首、玉带、翠牛、翠马、翠镯、石锯、围棋子、蕉叶白砚等。通过此展览,全面展示代表邹鲁文化历史遗珍,通过陈列设计要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时代风格,给人以永恒的美感享受和睿智的启迪。
5 、古代陶瓷器(二楼东侧展室): 建筑面积 313.3 平方米,展览分为两部分,预计展出商周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 120 件。第一部分 : 陶器 60 件,包括化肥厂遗址出士的商代陶罐、陶盆,西丁遗址出士的商代陶罐,邾国故城遗址出土的东周陶量、陶文,龙水墓群出土的西汉彩绘陶纺、陶盒,庙东古墓出士的东汉陶灶、陶罐,谢庄古墓出士的三国釉陶罐,刘宝墓出土的西晋陶器。第二部分 : 瓷器 60 件,包括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瓷器。
6、北朝摩崖刻经拓片展 (二楼东北角展厅): 建筑面积 417.8平方米,展览分为邹城境内铁山刻经、岗山刻经、葛山刻经、尖山刻经、峰山刻经五个部分,内容以邹城境内的北朝摩崖刻经拓片为主,并辅以照片文字。通过展览,将生动地再现邹城北朝摩崖刻经的整体风貌,展现其历史、艺术价值进一步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7、古代书画服饰(二楼东南角展厅): 建筑面积 451.5 平方米,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 预计展出馆藏书画 40 幅,有董其昌、丁云鹏、蓝瑛、沈周、李鱓、郑燮、王翚、恽寿平等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的作品。第二部分 : 服饰 10 件,以李裕庵墓出土的元代服饰为主,包括鲁绣山水人物裙带、鲁绣花卉女裙带、鲁绣女鞋、鲁绣花卉人物女夹袍等具有典型鲁绣特点的珍稀精品。
前言:邹城博物馆是历史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示邹鲁文化六千年悠久的历史,展示建国五十年来重大考古发现及其成就,陈列展出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文物珍品。邹城是孔子、孟子诞生之地,故称邹鲁之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远在六千年以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历史底蕴丰厚,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特别丰富。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二十余处,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造型古朴,制作精美,折射出远古的文明曙光。
史前文物展:史前是指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历史。史前厅共展出文物91件,通过这些出土文物我们了解到,早在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在此造就了辉煌的文明。迄今为止,邹城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二十余处,其中野店遗址最具代表性。野店遗址位于邹城市峄山镇野店村南,东西宽70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56万平方米,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发现于1965年,1972年,山东省文物部门对野店遗址进行了发掘,先后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清理墓葬89座,灰坑23个,房基7座,陶窑2座,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双叠地层,共发掘清理各类随葬品千余件,有陶器、石器、骨角器等,装饰品有石镯、玉环、骨饰等,镌刻精美,反映出当时已有较高的审美意识。野店遗址出土的器物,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有重要价值。
走进史前厅,首先看到的是复原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大多都定居在河流岸和近水的台地上,处于依山伴水之地,便于耕种和采集,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繁衍之地,距今4640——6170年之间,延续了1500年左右。房屋以所挖坑壁为墙基,周围竖立木柱支柱屋顶,屋顶上搭上草木,房址有方形、圆形两种形式,均为半地穴式建筑,证明原始先民已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他们使用磨光石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进行农耕、渔猎。人类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人类自己发明琢制或磨制石器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时代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此时已产生农业、畜牧业,发明制陶和纺织,人类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进入改造自然的经济,并已过永久定居生活。社会发展处于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根据墓葬区随葬品的多寡不一,证明当时已存在按贫富分区埋葬的迹象,由此反映出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明显。
它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大汶口文化指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4300~~2500年。龙山文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根据文化面貌、分布地区和渊源的不同,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类型。
史前厅分为陶器、石骨器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
陶器: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知道用火有密切的关系,被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进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原始先民最可能采用的制陶技术,大致有捏塑与贴敷法等。陶器的烧制成为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手工艺,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手工艺制作,是最早的生活用具。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多为手制,烧成温度低,器形简单。中期以后,采用慢轮制陶,陶器的形状规整多样了。出土的陶制生活用具种类繁多,有酒器、盛食器、炊器、水器等,制作精美,许多陶器还采用镂孔、刻花、拧花等工艺,绘成网状、圆圈、和动物纹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野店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峄山镇野店村南,为山东省史前考古文化遗址,属山东省典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兼有周至汉代遗存。1971年至1972年发掘,共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灰坑、房址、陶窑及龙山文化的房址、灰坑。出土各类文物千余件。出土文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随葬品多寡不一标志着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趋明显。野店遗址对考证该城在古代史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野店遗址所表现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该遗址早期尚处在母系氏族末期;中期时父系氏族制因素开始突出,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晚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父系氏族已基本形成和确立。
陶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盛食器,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陶器残片距今9000至10000年左右。1971年在对野店遗址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批陶色多样的使用石器——陶豆,有黑、红、白色,其形制轻巧,制作精致。
白陶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是古代先民的烧水用具,夹砂红陶,手制。椭圆口,鸟喙形流微翘,细颈鼓腹,腹部有一宽扁弧形把,下附凿足。整器造型生动,器形如鸟。黄河下游东夷部族以鸟图腾为其族徽,故创造出似鸟形陶鬶。在新石器时代曾是广大地区都能看到的常见器形,由于鬶只能用双手来制作完成,且由陶土烧制,易于破碎,所以鬶的制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整器状如一只珍禽瑞鸟昂首而立,是富有地域特色的陶塑艺术品。
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中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1931年在山东省龙山镇首次被发现,其技术之精、器物之美被考古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黑陶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又一制陶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此精致的黑陶是以什么作为原料的呢?它是黄河古道淤积的天然黄胶泥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室渗炭传统工艺烧制而成,胎壁细薄但质地坚硬,表层无釉却漆黑发亮,其型其质“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这件黑陶杯侈口、深腹,细高柄,柄上有几何形镂孔装饰,造型严谨规整,器壁厚薄均匀,装饰朴素大方,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反映了当时制陶技术的高超。
黑陶觚形杯·黑陶壶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
黑陶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高24厘米,口径8.5厘米,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圈足饰有编织纹大镂孔的圆形和三角形纹样,可盛水或酒,造型朴实,工艺精细,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中的佳作。
红陶盉:新石器大汶口文化,高16厘米,口径11厘米,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鼓圆腹下收,有向上翘的管状,平底,可盛水或酒,造型端庄,工艺精致。
红陶背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汲水器。喇叭形口,高颈,腹微鼓,两侧有宽带式竖耳,腹一侧安凸钮,平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为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富有特色的器物。
![]()
红陶钵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炊器。泥质红陶,胎质细腻。器呈浅腹钵形,敛口,圆唇,腹壁急收呈浅腹小平底,近底处附有三条扁凿形足向外弧形伸出,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
红陶钵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炊器。泥质红陶,胎质细腻。器呈浅腹钵形,敛口,圆唇,腹壁急收呈浅腹小平底,近底处附有三条扁凿形足向外弧形伸出,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
彩陶钵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揑制或轮制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器皿。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人窑烧制成型的,彩陶有禇红、白、黑等诸种颜色图案。野店出土的彩陶器,数量较少,可推断彩陶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品。鼎是古代炊煮食物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烹煮肉食,有的也可盛装肉食之用。这件鼎底处向外弧形,伸出三个鸭嘴状的实足,口沿外禇红彩带纹上绘有白彩带线条,呈“山岚”状图案,色彩鲜艳明亮,是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为一件独具风姿的艺术珍品。
黑陶镂孔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98年邹城市蔡厂村出土。泥质黑陶。侈口,深腹,细高柄,柄上有几何形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造型美观,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佳品,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
鸟首状足盆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炊器。器身作盆形,施黑衣陶,敞口,腹斜直,中部有凹弦纹,平底。下俯三个鸟头形足,足下部向内微弯呈鸟嘴状。上腹外侧附两对对称的鸡冠式耳,两耳之间饰一圈凹旋纹。新石器时代当地居住的原始先民为东夷部落,他们以鸟为图腾,所作器物,多以鸟作为装饰题材。鸟首状足盆形鼎为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第二单元
石器:以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历史发展阶段称作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和使用琢制和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
石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装饰品。石镯其上有三对对磨穿孔,表面磨制光滑,制作精巧。反映了当时先民富于美感的精神生活,对研究我国美学史和工具史具有宝贵的价值。
![]()
石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装饰品。石镯其上有三对对磨穿孔,表面磨制光滑,制作精巧。反映了当时先民富于美感的精神生活,对研究我国美学史和工具史具有宝贵的价值。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的劳动工具是用天然石头做成的,这种主要使用石质工具的时代,考古界称为石器时代。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铲、石锯等,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石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以磨制而成,形制多样,有长条形、扁圆形、三角形、柳叶形等。尖端锋利,棱角清晰,制作精巧,是当时的武器或狩猎工具。
![]()
石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生产工具。石质细腻坚硬,呈长方形,弧背,双刃。通体磨光,制作精致。
石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以磨制而成,形制多样,有长条形、扁圆形、三角形、柳叶形等。尖端锋利,棱角清晰,制作精巧,是当时的武器或狩猎工具。
石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生产工具。石质细腻坚硬,呈长方形,弧背,双刃。通体磨光,制作精致。
石斧是原始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在野店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石斧在墓中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多放置男性死者身旁或腰部,反映了男子生前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石斧的磨制首先是打成器物的坯形或用切割的方法制成器物的雏形,再经琢制或磨光等工艺制作而成。穿孔的方法则采用管穿法,即采用一根骨管,在石斧坯的特定位置上掺上细砂和水,骨管在上面搓动,使其成孔。管穿工艺反映出大文口文化制石工艺的新水平。此器通体光滑,制作精细,又无使用痕迹,应属礼器,为部落首领所拥有。
穿孔石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礼器。器体扁薄,两侧斜直魔刃,顶部、刃部略微弧形。背部两侧有肩,靠近顶端有一对磨圆形穿孔。通体磨光,色泽如墨玉,制作精美。
骨器:骨、角器是先民用动物肢骨、鹿角、猪獠牙是的雕刻和磨制出来的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骨、角器使用普遍,制作工艺较精美。
鹿角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渔猎工具,由天然鹿角制成,前有一长一短两叉,尖部磨制锋利尖锐,扁圆形柄部有两孔,便于系绳捆绑使用。它是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渔猎工具,因其珍贵载入《简明中国文物词典》。
骨雕筒: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骨雕筒是用动物肢骨的一段做成,内空,断面呈椭圆形,一端刻有三道平行沟槽,壁面刮磨光滑,雕琢精细,是大汶口文化中著名的骨牙器雕刻精品。骨雕筒的用途有人根据它常与石斧置于死者的腰部或股部位,推测其为石斧的柄尾装饰物,有人根据其造型特点和装饰特征,推测可能是一种精美的人体装饰品,还有人推测其具有特殊意义,很可能是某种与宗教有关的器物,并认为它与另一类比较低矮、形如环状的牙琮有着联系。牙琮象征着女性,而高立的雕筒代表阳性,当时人们利用两种不同形制的器物通过种宗教仪式来表达天地相通,阴阳交感的意念。
玉石项饰:大汶口文化,由11件组成,(环径3——5.1厘米),由玉环和绿松石坠组成,玉片较薄,呈浅绿或黄白色,磨制光滑。形制有单环,双连环及四连环等,组成串饰,戴于颈部。
鹿角: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1年邹城市野店遗址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