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清明·孟子故里——邹城印象

$
0
0
2017清明·孟子故里——邹城印象

      邹城市,著名的孟子故里,位于山东省南部,北依孔子故里曲阜市、南望滕州市。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3个镇,人口115万。春秋战国时期为邹国国都,同鲁国并称为“邹鲁圣地”,为文化兴盛之地。秦朝始置邹县,三国时期属魏国,明、清先后隶属于济宁府、兖州府。邹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东省省辖县(市)之一,行政区划属济宁。
      邹城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东方君子之国,邹鲁圣贤之乡”的称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交通便利,京沪高铁穿过城区东部,民国元年通车的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石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等10余条公路干线遍布全境;境内白马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水上运输可直达江浙沪一带。

      邹城的风景名胜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为主体的铁山公园、体育公园、峄山风景名胜区,以水见长的铁西公园、唐王湖公园、孟子湖风景游览区及素有“邹城会客厅”之称誉的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其中,峄山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境内现有各类文物古迹517处。其中:古遗址175处,主要有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漆女城遗址、栖驾峪遗址、斗鸡台遗址、北凫山犁耙峪遗址、晚照寺遗址、灰城子遗址、城前遗址等。古墓葬107处.主要有孟林、汉鲁王墓、明鲁王墓、万章墓、南宫适墓、西晋刘宝墓、金乌林答将军墓、庙东古墓、王看九女筑坟、兴泉墓群等。古建筑132处,主要有孟庙、孟府古建筑群、重兴塔、孟母三迁祠、龙山玉皇殿、大园戏楼、小石石拱桥、颜母祠、潘氏家祠等。石窟寺及石刻33处,主要有铁山摩崖石刻、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峄山石刻、凤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黄山宋代十八罗汉洞造像、后圬山寿峰寺碑刻群等。
      近现代史迹及其他70处,主要有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孔子孟子诞生圣地碑、抗日烈士郑师文纪念碑、烈士陈清松墓碑、邹城烈士陵园、石墙双庆扬水站等。各类文物史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35处。

      邹城的历史变迁: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南襟徐淮要冲,以滕薛故地为屏;北枕泰岱南脉,与鲁国故城曲阜毗邻;东依沂蒙山区,和平邑、泗水相连;西临鲁西平原,与兖州、济宁、微山接壤,现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境内山脉系泰山、蒙山分支。主要有峄山、连青山、凤凰山、尼山、昌平山,凫山等6大山系,且山体经漫长岁月的剥蚀,大都峰低坡缓,时断时续。境内有属沂河、泗河两大水系的40多条河流。较长的河流有泗河、白马河、城南大沙河、城前大沙河、大沂河、石墙河、龙河等大河流,呈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分别流入泗水县、曲阜市、滕州市、微山县等境内。邹城地质属华北地台型,地势东高西低,以京沪铁路境内段为界,铁路以东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铁路以西为平原洼地,约占总面积的30%。邹城矿产资源丰富,共有8大类20余个品种。境内煤炭资源相当丰富,著称全国,济宁——邹城——兖州煤田为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邹城地处暖带、半湿润区,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境内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四季分明,干湿显著;春季风大,回暖较快,少雨易旱;夏季炎热多雨,间有干旱;秋季一般天高气爽,但有时也出现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因雨雪比较稀少而干燥的气候特点。邹城历史上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蔬菜、水果,是传统的农作物生产区域。土特产主要有邹城大葱、庙户营柿子、瓦屋香椿芽、渐兴萝卜、沙河头西瓜、石墙大白菜、元丰核桃、矬草峪葡萄、灰埠大枣、香城山楂、柳下邑猪牙皂、城前板栗等。灰埠大枣、香城山楂久负盛名,均有数百年、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果品优良,畅销省内外。

      邹城新石器时代系夷地,是昊夷部族的繁衍生息地。夏属徐州,商属奄国。周武王克商灭奄后,封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邾。春秋时为邾国,战国中期改为邹国。明嘉靖四年(1525年)戴光修《邹县地理志》载:“按邹古名邾,天文为降娄奎娄之次,地志在《禹贡》徐州域内。至周武王克商,始封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裔曰曹侠于邾,为附庸。后为楚所并,或曰并与鲁。穆公时改曰邹”。
      邹城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山名水利,自古就是适宜于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邹城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邹城城南6公里的峄山镇野店遗址中,发现了大批的经过人工打磨的石制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石纺轮、石凿等生产工具;陶鼎、鬶、豆、壶、罐、觚、骨针、骨锥、蚌刀等生活用具;还有玉簪、玉环、玉璜、绿松石耳坠、獐牙鱼骨项链等装饰品。经考证,野店遗址的内涵为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存,是昊夷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密集区,距今6170——4640年之间,大约延续了1500年左右。野店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这块土地上,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劳作、繁衍、生息。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当进步的制陶、纺织、缝纫等手工业技术,创造了相当辉煌的新时器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凫山,曾见之于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在《诗经·鲁颂》中,有“保有凫绎,遂荒徐宅”的诗句。“凫绎”就是现在邹城市的凫山和峄山。凫山遗址已发现一二十处,距今约6000年左右。此处还盛传着伏羲的传说。凫山上有伏羲画八卦图,所以凫山又有八卦山的称谓。在东凫山西麓,有伏羲庙,据说为春秋时期所建。而伏羲正是传说中的东夷族人的领袖,表明在原始社会漫长的时期内,有先民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
      在邹东地区,田黄镇后峪村东南3公里处,有东大寺遗址,从出土的陶器、铜器推断遗址的年代应是晚商至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在田黄镇栖驾峪村西北约1公里处,有寺顶子遗址,文化堆积层厚度2米左右,内涵比较丰富,为西周遗址兼有东周和汉代的遗存。另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峄山镇下山村的“斗鸡台”遗址,为春秋时期古遗址;漆女城遗址,最早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居住遗址,属于典型的龙山文化。
      邹城东南12.5公里处,有邾国故城遗址,俗称纪王城,是我国东周时期著名古城之一。邾国,《公羊传》称之为邾娄,西周始封。《汉书?地理志》鲁国下班注:“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绎山在北。”《史记?楚世家》所记灭亡的年代,是在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邾国共传29世,在此建都长达330多年。邾国虽然灭亡,但故城作为治所仍是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置驺县,西汉、魏晋时一直是驺县的治所,南北朝时曾作为鲁郡治所延续300余年。一直到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邹县治所从此迁到岗山之阳原春秋时代鲁平阳县城后,故城才逐渐荒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始设置驺县,隶属薛郡。对此,《通典》有载:“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海、岱、淮之间置薛郡。”是时,薛郡辖鲁、卞、汶阳、蕃、驺、薛共6县。驺县治所仍在原邾国故都峄山之阳。
      西汉,高后元年(前187年),及至驺县,改属豫州鲁国。《山东通志?疆域沿革》载:“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属豫州。”《续后汉?群国志》云,鲁国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则此志云当属徐州。县六:鲁、卞、汶阳、蕃、驺(故邾国,莽曰驺亭,今兖州府邹县地)、薛。”据此记载,西汉王莽时期,邹县曾一度改称为“驺亭”。东汉,仍沿用前制未变。“后汉《郡国志》鲁国驺县本邾国注:游走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清道光十四年《邹县志稿》。
      魏、晋时期,据吉洪亮补《三国疆域志》,仍置邹县(并曾一度改驺为邹)。《山东通志?疆域沿革》载:“鲁郡,秦薛郡,汉改今名,魏领县六。”《晋书?地理志》载:“鲁郡,汉置,通县七:鲁、汶阳、卞、驺、蕃、薛、公邱”。南北朝时期,邹县开始隶属于南朝刘宋政权。据《宋书?邹郡志》载:“鲁郡,领县六:驺、汶阳、鲁、阳平、新阳、卞”。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鲁郡治所曾一度从曲阜迁至邹县峄山之阳的县治所。在此期间,今市境西南部太平镇陶城一带,历史上曾为高平故城,西汉时称橐县,新莽时改称高平,东汉时更置高平侯国,刘宋时高平郡治迁此。北齐时郡县俱废;西北部平阳寺一带,西汉时置南平县,属山阳郡;新莽曾改称黾平县,东汉时改称为南平阳侯国,刘宋时改为平阳县。北魏时,曾一度废卞县(今泗水县),并入驺县。当时泗河以南皆属驺县,后又析出。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邹县治所亦从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的古平阳县城。“按今邹城东十里大佛岭北,齐武平六年刻石称:刊经佛于昌邑之西绎岭,似当时邹县东又有昌邑县者”(清道光十四年《邹县志稿》)。
      隋代,开皇(581年)至大业(605年)年间,又废高平县,先后将两县近驺之地并入驺县。据《隋书?地理志》载:“隋大业二年(606年),旧兖州改为鲁郡属徐州,统县十:瑕邱、任城、驺、曲阜、泗水、平陆、龚邱、梁父、博城、嬴。”驺县属徐州鲁郡。今邹城西南石里村(原属邹县,今属微山县),有幢“仲思那造桥碑”,碑文有“大隋开皇6年(586年),岁次丙午二月壬午八月巳丑,兖州高平县十里村仲思那等造桥之碑”之记述,据此,隋代邹县西南还应有高平县之建置。
      唐初,置县,并改驺为邹,属河南道、兖州、陆郡。《唐书?地理志》:兖州鲁郡邹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兖州为泰宁军。五代隶兖州。按今凫山伏羲庙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碑称“徐州邹县”,还应曾隶属过徐州。
      宋代,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废道存路,设京东西路袭庆府辖鲁郡,邹县隶属未变。宋《地理志》:袭庆府本兖州,县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销邹县建制,降为镇,划归仙源县(今曲阜市)。时隔12年,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从新设置邹县。
      金代,改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仍设邹县,隶属滕州。《金史?地理志》载:滕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1184年)更今名。县三、镇一。二县在境内,滕、邹”。《续山东考古录》亦载:“金,山东西路,滕州,邹县。”后又隶徐州路、益都路。
      元代,行政区划较前代有所变化。全国设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邹县属山东行中书省益都路滕州。《元史·地理志》载:“滕州,领二县,滕县、邹县,隶属益都路。”《续山东考古录》亦载:“元都省,山东益都路滕州、邹县。”据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开元寺碑记》中,有“徐州路邹县”,尼山夫子庙元碑有“益都路邹县”,亦有“徐州路邹县”之记述,邹县曾一度改属过徐州路。
      明代,邹县属兖州,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鲁王就蕃于兖州,遂升兖州为府,改济宁为州,邹县属兖州。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邹县志?土地部?沿革志》载:“明属兖州,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封鲁蕃王于兖州,遂升为府,改济宁为州。邹属兖州。国朝因之。”
      清代,于明代略同。地方设省、道、府、县。邹县属山东省兖州府。清末又设山东省兖沂曹济道兖州府,邹县仍隶属兖州府。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邹县续志?第三卷?里设》载:邹县“列为四乡、三十二社、二屯社”。其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邹县《乡土志地理》载:“邹县,属山东省兖州府。治所在省城南四百里,府城东南五十里。
      民国时代,民国三年(1914)六月,废府设道,山东改为四道,邹县初属岱南道,后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改四道为十一道,邹县属济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建制后,邹县直属山东省。
邹城市历史上人才荟萃,名士迭出,不仅诞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巨人,而且还孕育了许多在不同方面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开明国君邾文公,忧国不嫁的漆女,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孟母,“一经传家”的西汉父子丞相韦贤、韦玄成,“凿壁偷光”刻苦好学的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主张社会进步的思想家仲长统,魏晋时期抗击匈奴汉卫无匹的杰出军事家唐彬,文武兼备、尤通经史的西晋安北大将军刘宝,魏晋名医、医学名著《脉经》的作者王叔和都是这块土地培养出来的大贤巨擘。
      邹城市又是一块富有魅力的土地。秀灵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历代帝王将相、公卿官宦、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摩肩接踵而来。秦始皇扫六合、定天下,立国之初率群臣东巡,首登峄山,并命丞相李思撰文刻石,立于峄山书门,以颂扬其灭六强、废分封、设郡县、统一天下之功德。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由鲁来邹,探寻孔、孟家世,追溯儒学渊源,采集邾娄故地逸闻,为著千古绝唱《史记》取得第一手资料。诗仙李白莅邹登峄,览奇山,听泉声,赏孤桐,欣然赋《琴赞》一首。诗圣杜甫,沿秦始皇乘羊车登峄山故道,寻李斯小篆刻石,喟叹“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大文豪苏东坡,登峄见杜甫诗句,和韵“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为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多次登临峄山,不仅留下了《舟中望峄》的诗句,而且书写了“崇德真人之记碑”,并为“仙人万寿宫重建记碑’篆额。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龙图阁大学士、御史中丞孔道辅,专程来邹县访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创建了孟子庙。自此,来邹县拜谒孟庙者络绎不绝。元代皇帝派大臣来孟庙立下了四座圣旨碑,褒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孟子为邾国亚圣公,并赐祭田,给孟氏后裔一系列优抚待遇。元丞相脱脱,来邹拜谒孟庙后,立下了“太师右丞相过邹祀孟子之碑。”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不久,就派遣齐王前来邹县代祀孟子。清乾隆皇帝曾两次亲诣孟庙拈香,行一跪三叩礼,并为亚圣殿题匾联,书《亚圣孟子赞》立碑建亭……
      勤劳勇敢的邹城人民负有光荣革命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多次爆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尤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农民起义领袖宋继鹏领导的文贤教(亦称白莲教)起义最为恢宏悲壮。这些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斗争精神永不磨灭。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的革命和斗争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邹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邹城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小城市。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广场比比皆是。我们住在贵和广场边上的汉庭......

      邹城没有什么自己的小吃,本想吃著名的“邹城川味面”,无奈路过几家,不是关门,就是卫生环境堪忧。这家“福来妻”水饺应该是当地的饭店了吧!

      招牌很吸引人的......

      这饺子和同是山东地区的青岛有巨大的区别。很像是古代的扁食吧......

      鲜果汁也和青岛好不一样啊!是带过肉的哦......

      可爱的装饰品......





      邹城旅游路线:从青岛到邹城,里程391公里,但因许多路段限速只有80公里,又逢清明出行堵车,早8:00出发,直到下午2:00才到达邹城。
      DAY 1:邹城市博物馆
                  唐王湖公园
      DAY 2:峄山
                  铁山公园
      DAY 3:孟子庙
                  孟子府

      一定要说说莒县服务区的这座塑像!多次匆匆路过莒县服务区,以为这位武将是在这里著书立说的孙膑,也就没有在意。这次仔细一看,哇!吓了一跳,竟然是燕国大将乐毅的塑像。实在是佩服莒县人民,心胸忒也的太宽广了,竟然把侵略齐国的战将放在了自己的服务区以示纪念......
      幸亏这是国内战争啊......

      不得不说说乐毅其人: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说说那场战争吧: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魏韩秦赵五国联军侵齐,连克齐国70余城,齐王被杀,齐国全境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二座孤城,齐国危在旦夕。其子法章在莒城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而另一座孤军即墨的军民共推田单为将固守即墨。乐毅对莒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略,并一度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燕王新王上任,中了田单的反间计,临阵换将,以骑劫取代乐毅。田单后用火牛阵大败骑劫,并率军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将燕军赶出了齐境。
      西秦东齐,成了战国中期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格局。打破这一格局的,竟然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燕国。
      到了公元前三十一七年的时候,燕国的国君之位很平稳的传承到了燕王哙手中。从后人连个名号也没给燕王哙来看,燕王哙的确是燕国史上智商最低的一个国君了,不仅重用小人子之为相,并糊涂到想效仿上古尧舜把位置让给子之的地步。而燕国在子之的手中搞得乌烟瘴气一团糟。燕太子姬平无法容忍燕国的现状,逐与将军市被密谋造反,子之发现,双方陷入了激战,伤亡巨大。燕国国内的政局混乱,连儒家圣贤孟夫子都向齐宣王建议,伐燕以救燕民于水火之中。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伐燕,恨透了燕王哙和子之的燕人实施了不抵抗政策,齐军很轻易就进入了燕都,杀燕王哙。齐军撒退后,燕人共立太子平为国君,即燕昭公。虽然燕昭公姬平的上位很大程度上是借助齐军的入侵,但燕昭公并没有对齐国有任何一丝感激之情,他记做的是齐国人的破国之辱和杀父之仇。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向齐国人复仇。
      燕昭公稳定了燕国的政局,大力发展经济,与百姓同甘苦,并以重金招揽各国人才,力图有一番作为。郭槐、邹衍、乐毅、剧辛等一帮能人都去了燕国,燕国成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打工的宝地。而齐宣王于伐燕的当年去世,继任的是齐湣王田地。田地虽然有一个很朴实的名字,但却是一个很张狂的人。当然,他认为自己有张狂的资本——威宣两代齐君打下来的基础。齐湣王在任的十七年,是齐国扩张的十七年。从上凭伊始田地就大肆对韩赵魏楚等国屡屡用兵,并在公元前286年吞并了宋国。
      商鞅变法后,韩魏燕赵楚五国一直视秦国为最大的敌人和威胁(以所苏秦的合纵之策才会如此有市场),但齐国的崛起让他们感到了前有狼后有虎,先除狼还是先打虎,成了新的政治命题。对于秦国来说,齐国的强势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可以转移一下五国的目标。所以秦国一直鼓励和煽动齐国做大做强,公元前288年,两家一度共同称帝(齐为东帝,秦为西帝)。燕国在齐国扩张的时候一直听话的做一个小弟,支持齐国(齐国灭宋,就有燕相苏代的很大功劳)。但其实他只是在等待时机的到来,等待其它国家再也不能容忍齐国的坐大那一天的到来。齐国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内部问题,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在国内日益坐大,到了齐湣王再也不能容忍的地步。于公元前294年将孟尝君田文驱逐出了齐国。孟尝君逃亡到了魏国,成为了一只重要的反齐势力,利用自己在各国间的影响力,积极活动各国联合反齐。魏赵韩燕秦,新一轮的合纵达成了,只是这一次,对手是齐而不是秦。
      最终此次合纵的领头人竟然是燕国,有点出乎人意料,也许是其它四国觉得,燕国最弱,让他来带头最放心。而乐毅成为了五国联军的总司令。
      乐毅,赵国人,少年时即以熟知兵法而深得赵人推崇,因躲避赵武灵王赵丘之乱奔魏,在魏国做了大夫。后来在替魏国出使燕国时,为燕昭王的厚待和诚意打动,留在了燕国被燕昭王封为亚卿。乐毅深知燕昭王复仇的理想和决心,向燕昭王提出,要复仇,必须使合纵之术。为此乐毅先后到赵韩等国进行“串联”,乐毅的才华打动了其它几国,赵国甚至把相印封给了乐毅。所以五国联合攻齐,乐毅成为了六国的领军人物。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燕赵韩魏秦五国之兵伐齐,而齐湣王率齐军主力迎战,双方在济水相遇。济水一战,五国联军大败齐军,齐湣王率残部逃回临。韩赵魏秦四国认为济水一战已经基本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就很快率军回师。而对于燕昭王和乐毅的燕军来说,好戏才刚开始,他们决定和齐国单挑,一洗前耻。
      燕军一路向齐国挺进,而齐军在济水之战后军心焕散士气低落,根本不是燕军的对手。燕军很快就攻破了齐都临淄,齐湣王逃往莒地,却被在垂沙之战后一直向齐人俯首称臣的楚人所杀。
      燕军再接再厉,半年内狂取齐国七十余城,创造战国史上的战争神话。战国最强大的国家,被小小燕国攻占得只剩莒城与即墨两座孤城。燕国,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创造了战国历史舞台上不可复制的黑马神话。
      齐湣王田地死后,莒城的齐人扶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王。而即墨军民则推举了齐田宗室的田单为将,死守即墨。田单是田齐宗族人员,在燕齐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担任相当于秘书的工作。临淄沦陷,临淄人纷纷外逃,田单一族同样也不例外。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人生,这句话放到田单身上再合适不过。田单出逃的时候,作了一个很微小的举动。这小小的动作改变了他和大齐王国的命运。
      田单叫家人把自己的车上的车轴尖端部分锯断,并包上铁皮。当时出逃的人极多,很多人后来因车轴过长过尖互相发生碰撞,车乘被毁从而被燕军所俘。而田单一族则平安无事的逃到了即墨,此事在即墨人中传开,大家皆称奇。即墨将领战死,即墨人推举田单为将,驻守即墨城。田单调整了即墨的防御部署,以身以则,将自己的妻妾都编到了城防队伍中,极大的提高了队伍的士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极得士卒爱戴。
      行百里路半九十,在疯狂的胜利面前,乐毅并没有冲昏头脑,他清醒的认识到剩下的莒和即墨看似小城,但其实那里集结的是齐人最精英的部队和人民,战斗力和士气都非常之高。于是他对莒和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占区也是采取怀柔政策,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固有文化,准备从根本瓦解齐国。乐毅围困莒和即墨三年,却依然不着急,反而退兵九里。双方开始形成对峙局面。
      田单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深知无法在战争上解决掉这个对手,于是展开了政治攻势。田单屡屡买通人在燕国撒布流言,称乐毅不攻剩下两座孤城,是因为自己想做齐王。燕昭王对乐毅深信不疑,保持高度的信任。然而世事多变,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在当太子时,燕惠王就与乐毅有过节,他即位后,本就对乐毅用而不信,田单一直没有生效的反间计在此时起到了作用。燕惠王派骑劫为大将,取代乐毅。乐毅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智者,深知燕惠王收回兵权后的一下步应该就是要他的命了,于是拒绝回燕而是向西投赵去了。
      骑劫接替乐毅后,改变了乐毅施行的怀柔政策,施行高压镇策,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在即墨,骑劫先是割掉了齐国俘虏的鼻子,又派人掘齐人祖坟。骑劫的暴行让齐人的仇恨之火点燃,各种条件和形势越来越有利于齐国。
      田单开始准备反击。兵不厌诈,反击前,田单派使与燕军洽谈投降之事,并派人从民间收两万多两黄金以即墨豪绅的名义送给骑劫以示好。骑劫以为燕军的投降是板上钉钉的事,从此放松了戒备。
      即墨人终于发动了反攻。但这次冲锋在前的不是愤怒的即墨人,而是一千多头狂燥的公牛,身披五彩龙纹的外衣,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牛尾被绑上浸过油脂的苇草后点燃。还在睡梦中的燕兵只看到火光冲天,一群角上长刀的怪物冲入军营。燕军大乱,自相残踏,死伤无数。随后而来的齐军很轻易的就击溃了已不成军的燕军,燕国大将骑劫在混乱中被杀死。
      即墨城被困三载,终于得脱。田单乘势率兵实施战略追击,敌占区齐民也群起响应,齐军越战越勇,势如卷席,很快将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完全收复,田单从莒城迎接齐襄王回临主持国政,齐国复国。
      莒墨保卫战,是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一战,燕国以弱击强,惊艳的将强大的齐国打得仅剩两座孤城,而齐国又在山穷水尽之时,由田单率领实施了神奇的绝地反击,起死回生,一来一回,精彩万分。而此战最大受益人是秦国,齐国此战虽然复国,但实力大减,渐渐走向衰败,秦国再无对手,一统六国,成为了秦国迎面而来的历史命题。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大多命运坎坷,逃不脱功高盖主或狡兔亡走狗烹的政治游戏规则,而乐毅的命运则和他指挥的伐齐战争一样显得独行特例。在被燕惠王下了兵权后,别人都深以为憾,但乐毅却理智的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同时乐毅清醒的认识到回燕后自身处境的危险,于是弃燕奔赵。赵惠王对从天而降的战争奇才自然非常欢迎,隆重接持了他,并封地望观津,号望诸君。
      燕惠王在骑劫大败后,才真正明白了乐毅的贤能,写了一封信向乐毅认错并发出热情洋溢的呼唤希望他能重回燕国。乐毅的回信却冷静而聪明,大意是当初你老爸对我不错(封为亚卿,授予兵权),所以我也对他不错(给他打下了七十座城),可是你小子不仗义(我没犯什么错就把我下了),当然我也不会对你尽忠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你燕惠王这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我乐毅这条客船了。但乐毅笔锋一转,说当然毕竟你老爸对我有知遇之恩,而我和燕国也算“相恋”一场,再见亦是朋友,我在赵国不会怂恿赵国与燕国作对的,相反我会极力促进燕赵两国交好,搭建两国友谊的桥梁。所以乐毅不回燕,但也没有得罪燕惠王,反而燕惠王很是优待他的家人,封他的儿子为昌国君,封其弟弟为将军,并给予了乐毅客卿的地位。乐毅后期频频往来于赵燕二国,使两国关系非常和睦,最后卒于赵国。与后来讲究忠君报国,过于愚忠的历代名将相比,乐毅身上体现了更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独具的一种人格魅力。忠君是在双方人格独立相对和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推理下去就意味着“君使臣不以礼,臣则不必事君以忠”),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在乐毅身上尽显无遗。
      田单在战场上与乐毅可以旗鼓相当,在战场下,田单的IQEQ也统统不比乐毅差。收复齐国后,齐襄王拜田单为相,对比复国之战中的神勇,田单十多年的为相生涯却相当平淡,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领域均无多大建树。他的神奇好像在复齐之战中就耗完了。其实这正是田单的过人之处,复齐之后,田单功之高,名之威,已经让齐襄王所忌讳。而田单十分明白这点,所以处处低调处事,毫不张扬。田单的低调让他平安的在齐国为相十四年。公元前265年,秦国伐赵,赵国求救于齐,齐国派田单去赵救援。于是赵王愿用三座城池割给齐国,以换田单为将。田单便留在了赵国,率赵军破燕韩二军。并于公元前265年在赵国去世,平安的结束了名将的一生。
      乐毅在当初大胜的情况下,对仅剩的莒墨两座孤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略,这为后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想,乐毅最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残余的齐余势力没有赶尽杀绝呢?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军事谋略?还是个人私利?谜底已经无人揭开,乐毅的半途而退也让我们无法得知当初围而不攻的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从乐毅的身上,我们看到是一代名将的大仁大智,战争不一定要以暴力和屠杀为底色,莒墨被围三年,我们却没有见到战争史上围城战中的尸骨遍野,百姓相食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场景。在乐毅田单的对决中,战争脱离屠杀而上升为人类行为艺术高度层次中去了。从这个角度讲,当初抱定了““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思想的乐毅,功成后低调处事以求保全的田单,都是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正是在无边的春色中,路过了古老的泗水......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