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博物馆系列——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崇汉轩)

$
0
0
青岛博物馆系列——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崇汉轩)

      今年寒假,带孩子们参观的汉画像砖博物馆。真的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青岛还有这么一家汉画像砖博物馆呢!
      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即崇汉轩,馆藏文物近万件,以汉代画像砖为主,共有十三个展厅,包括一个汉画像石展厅、一个陶灶展厅、一个文字砖展厅、一个汉画拓片展示厅,面积约为二千平方米。它是由军旅收藏家张新宽先生三十多年的收藏而建,是目前全国收藏汉画像砖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博物馆。
      汉画像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馆藏品上万余件,展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藏品1000余件,内设一楼六大展厅,其中有《华夏瑰宝》、《世史砖承》、《巧夺天工》、《大汉遗珍》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厅和《匠石流金》、《奇秀隽永》两个特色陈列厅,二楼设有临展厅、学术报告厅、汉文化体验馆、文创超市、咖啡馆、文创空间、汉学教育等部分,可同时容纳3000人参观。
  开馆之初,博物馆将展出“镇馆三宝”,分别是寓意“招祥纳福”的龙虎槽型画像砖,全国仅有的古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寓意“富余喜庆”的“鱼磬”,以及举世罕见的、寓意“长寿、升官、发财”的出土于洛阳的阴刻画像组砖。
      该博物馆是由市北区和军旅收藏家张新宽先生联手精心打造,是中国收藏汉画像砖数量最多、藏品来源地域最广、精品砖系列砖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汉画像砖是采用模印、手塑及雕刻技法,在空心大砖及实心砖上作画,其内容丰富、构图简洁、线条飞扬、气韵生动、写意传神,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它体现了两汉时期最高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从古至今,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大都是通过文献或书籍的记载。我国古代学者就有将书变成“左图右史”的理想,但未能如愿。军旅收藏家张新宽通过30多年的努力,将他收藏的汉画像砖变成了一部用图像记载的中国汉代史,同时也是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汉画像砖再现了两汉时期的现实生活,如农耕渔猎、宴请会欢、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射箭比武等;再现了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礼仪,如持笏礼、持帚礼、持盾礼、持戟礼;再现了不同规格的辎车、轩车、轺车;再现了古代乐器中的鼓、笙、管、箫等;汉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人所居住的房屋已达四五层之高,而且还有庭院式的规划,汉画像砖再现了阙、观、台、阁、斗等汉代建筑物。汉画像砖中使用的模板印刷,是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奏。因此汉画像砖已成为考证及改写历史的珍贵依据。

      大厅里屹立着具有代表性的“汉代画像砖模型”,地上投出的也是画像砖上的各式图案。周边一圈的建筑窗户里也可以窥探各式画像砖的精美图案......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汉画像砖是中国汉代最珍贵的图像资料图库之一,存世量大,艺术价值高,蕴藏着很多古老而新鲜的元素,具有巨大的视觉艺术开发和拓展应用价值。中国画像曾和日本浮世绘一道进入欧洲,对20 世纪初的现代派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若其潜在的价值被完全开发出来,必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因为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所以汉画艺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无拘无束的创新气场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气质。把汉画像砖图像展示出来,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加以阐释,让人们先了解和读懂它,然后主动接纳它从而被吸引。这是把汉画像砖艺术推到世人面前的第一步。以后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再逐渐跟上,总会把大汉雄风植入青年一代的知识库里,身体力行地逐层揭去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时代和世界乐意接受、渴望接受。
      第一展厅
      1、现实生活:画像砖上,表现汉代人现实生活的画像常可见到。有持盾礼、持戟礼、持帚礼、持笏礼等礼仪;有阙、楼阁、甲第、宫殿等建筑;有轺车、骈车、骖车、安车等车马出行;有长袖舞、建鼓乐舞、六博、斗鸡、斗牛等当时盛行的娱乐活动;还有农耕、捕鱼、打猎、宴饮...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图像资料。
      2、吉祥瑞图: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人若升仙即可长生不老。如汉画中的西王母承丹、仙人与凤、羽人都是人们向往升仙的体现。而且画像砖上还有大量表现祥瑞的飞禽走兽:一种为现实中可见的动物,取谐音喻示吉祥,如鹿谐音“禄”,羊则寓意“祥”;一种是幻化的动物,如翼龙、翼虎等。这些祥禽瑞兽及有神仙思想的画面喻示人们对幸福的、祥和的长久生活的向往。
      3、新野画像砖专题:河南新野于西汉初年置县,历史悠久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称,是著名的汉文化古城,名门望族故里和汉代城廓建筑遗迹颇多。其全县共有汉建筑群和汉代墓群10多处,发现大量汉画像砖,其中包括双龙穿璧、斜索戏车、泗水捞鼎、平索杂技、庭院观戏、二桃杀三士等稀世孤品,其精品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後逐渐衰落。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淤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题材:凤·龙·比武。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菱形纹。主画像有五组:一二组为龙凤;第三组为比武,左侧一人持长矛进攻,右一人持钩镶应对;第四组为骑马射鹿,一人骑奔驰的骏马,满弓射向前方的鹿,鹿拼命奔逃;第五组为仙人戏龟,蟾蜍是月亮之神,在汉画中有祈求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

 





      题材:龟·斗熊·比武。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菱形。画像分上下五组;第一组为龟和蟾蜍;第二组为斗熊;第三组为比武;第四组为斗牛;第五组为仙人乘龟。

      题材:方相氏·双鹤戏鱼·犬逐鹿·猪虎斗。此砖为竖长方形空心大砖。主图案在中部两端,用印模印制,共五组不同画面。最上端为双凤展翅相对而立,第二组猪虎斗,第三组为猎狗逐鹿,第四组为方相氏,第五组为双鹤戏鱼。双鹤戏鱼,两只仙鹤相向引颈而立,中有一鱼尾下首上竖立,有长寿富贵之意。犬逐鹿,一鹿在前奔跑,二条猎狗从后面猛扑过来,犬的四肢与躯体成一条直线,可看出其追赶速度之快。方相氏,兽面、手持兵器,是汉代举行大傩时打鬼的头目。大傩是一种驱逐瘟疫和鬼怪的仪式。

      汉画像砖包罗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大百科,现市面上多数以模印为主,雕刻的少见,雕刻还保留彩绘稀有,只以绘画为主的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可称国宝级,对研究汉代绘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汉代,农业和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传统的渔猎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农牧经济的必要补充,狩猎仍然是下层百姓谋生的手段,同时也还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非常热衷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阮(通“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汉武帝曾侵夺民田开辟了上林苑猎场。枚乘在《七发》中说:“驯骐骥之马,驾飞轮之舆,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于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袒裼身薄,白刃磑磑,矛戟交错,此校猎之壮也。”这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狩猎情景。狩猎往往得是数人或一人单枪匹马配合猎犬在自然山林间进行,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危险性。鹰与犬既是他们的宠物,也是他们捕猎时的助手。在狩猎活动中,伴随而生的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汉代盛行一时的娱乐项目,包括以剑、戟、刀等为武器的格斗、比试箭法以及徒手夺刀械。击剑最为常见。猎获物有活的就养起来,于是又派生出驯兽和斗兽。
      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王朝在关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猎场外,还设有专门的斗兽场,当时的汉家天子与远隔重洋的罗马帝王不谋而合,把斗兽当作一种娱乐。不同的只有一点,古罗马的斗兽士是由奴隶充任的,而汉家君民,朝野上下,无不以汉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们只好把毒虫野兽作为假想敌,他们是以血肉之躯操持尺刃寸兵与锯齿钩爪的猛兽相斗。贵族阶级更把斗兽作为炫耀勇武的一种方式。这无疑是危险而残忍的。但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每年秋冬之际,西汉皇帝令武士在长扬榭“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有时技痒,便亲自下场。史载,汉武帝“能手格熊罴”,“手格猛虎”。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190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

 

      题材:西王母·玉兔捣药。此砖主画像中间为西王母戴胜端坐于龙虎座上,右侧为玉兔捣药,左侧侍者手持灵芝,灵芝被古代人视为长生不老药。

      题材:轺车。横条形实心小砖。主画像为一有盖轺车,车上二人戴冠,前为御者后为吏人。车后有骑士跟随护卫。

      题材:龙凤呈祥。为横长方形空心大砖,纯阳线模印。画面中间为一龙二凤,两边有二条小龙。专家称之为龙凤呈祥。“龙凤呈祥”一词最早出现于《孔丛子·记问》:天资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为之呈祥。此后,龙凤呈祥便被赋予喜庆祥瑞之意。龙凤呈祥在秦朝时期开始被皇家使用,在龙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喻意——君主帝王们称自己是“真龙天子”,作为对应的帝后嫔妃们便开始以凤自居。于是就有了“龙袍、凤冠”等龙凤配合对应的情形一直延续到今天,且广泛流传。其寓意:“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婚姻是“龙凤”良缘,幸福绵长。象征着和谐、吉祥、福瑞。传说中龙有种种神性,倘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力”,力量的力。凤也有种种的神性,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美好的美。力和美的结合,龙和凤的对应,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迷人的风情。

      题材:迎宾。横条形实心小砖。画像中有一人端坐于马上,应为主人,前方一人牵马相迎,身后有侍从相随,右侧跽坐之人似在持灯。











      汉画像砖折射社会: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题材:二龙穿璧。横长方形实心砖。主画像为二龙穿璧。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二龙穿璧,代表着阴阳交媾,化育万物,是人神沟通,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象征。

      题材:斗兽。两砖均为残件,边饰菱形纹。两砖主画像刚好组成一完整图案。整幅图是斗兽场景,左边一人牵虎,右边一人趋牛,虎向牛猛扑过去,牛曲颈奋蹄向前猛冲,场面十分激烈。周围有动物被紧张激烈的场面有所惊扰。


      第二展厅
      1. 现实生活:画像砖的题材内容一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真。所谓“写真”,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富有浓厚的人情味、世俗味。其中有反映世人宴饮、娱乐、出行、比武、狩猎等情景的,表现了世人舒适安逸的生活;画像砖中还有反映汉代社会生产劳动情况的,如“男耕女织图”;画像砖中还有反映汉代人们传颂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如“伍子胥图”、“胡汉和亲”、“胡汉战争”等。
      2、神话传说: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艺术的影响很大,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而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画像砖中的东王公、西王母;三足鸟、四灵;伏羲、女娲;日中金乌、月中玉兔、昆仑仙境、珍禽异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题材:亭长·轺车出行。竖长方形空心砖。主画像中有轺车出行、长青树、太阳鸟、菱形纹、斗虎、亭长。长青树的树形一般为桃形和三角形,树干挺拔向上,树顶呈锥形。有松柏长青,延年益寿的寓意,又因树根越长越深,树枝越长越高,因而又有稳健和积极向上的意思。

      题材:成荆·夏育。竖空心砖,正面柱头有长青树,柱身无像。左右两侧分别印有两人且带铭文“成荆”“夏育 ”。据史料记载,成荆、夏育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武将。汉代人将成荆夏育刻画在砖柱上是奉其为门神,这也表明他们是人们心目中非常崇拜的英雄。

      题材:门下尉·门亭长。竖长方形空心大砖,上部有残,边框饰斜绳、直绳线。主画像中间饰以长青树,左右各立一人,上刻“门下尉”“门亭长 ”,分别代表二人官职。



 

      亭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于云梦的秦简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言,非乡里组织之里)。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亭长。



 

      题材:人物故事。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缘饰以菱形纹。主画像分六层,内容表现为汉匈和亲。汉匈和亲是发生在汉代的重要事件。这块砖在线的应该是和亲时的场景。第一层为匈奴,第二层为汉人,第三层为和亲,第四层为庆贺,第五层为高兴的单于,第六层为送行。主画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骑射;第二部分中间一人似帝王,周围有数名仆人及跪拜者;第三部分有两人骑大象出行,有两人似送行之人;第四部分为二龙穿璧,两条龙嘴里各含着一条鱼,有子孙昌盛之意。
      题材:持棨戟吏·阙·议事。空心竖长方形大砖。边框和下部为二龙穿璧,主画像为六层:第一层为斗虎图;第二层为三个持棨戟吏;第三层为三座单阙落凤;第四、五层为官员持金吾议事;第六层为二龙穿璧,象征天地交感,是人神沟通、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文化原形,寓意子孙昌盛。
      题材:车马出行·议事。横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斜绳纹。画像为二个内容,外圈为车马出行,一无华盖轺车,驾车之马站立不前,驾手身体前倾,一手拉缰绳,一手持鞭催马。车上乘坐三人罕见,前为驶手,中间形象刻画较大者应为主人,车体尾部又乘坐一人,手持械应为贴身警卫。车后两骑士跟随。中间图案为议事,有四位头戴冠着深衣之人,有跪坐者,有席地而坐,三人佩剑,一人手持金吾,正在议事,神情非常专注。两侧各有一持棨戟吏护卫。



      题材:人物·双鹤衔鱼。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龙凤纹。主画像上部第一组图案为持弩武士,主画像上有一武士侧头,左手叉腰,高扬着的右手持一罐,一犬蹲坐在武士的右边。第二组图案为双鹤衔鱼,有鹤寿千年,子孙昌盛之意。第三组是一持械武士。砖下半部为乳丁纹、甘露纹及圆形螺旋纹图案。
      题材:亭长。竖长方形空心砖,边框饰藤形纹。主画像为持棨戟而立的亭长。亭长是秦汉乡官名,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复转军人充任,东汉后渐废。



      题材:泗水捞鼎。横长方形实心大砖。边框饰菱形纹。主画像中间为一座拱形桥。桥面正中行驶双马骈驾一车,车内坐二人,一驭者一主人,车前二戴冠小吏恭迎,车后一吏持笏跪地恭送。桥面两端各有三个赤膊的力士牵拉着绳索。桥下一鼎升出水面,四人乘二小舟手持圆环,以助升鼎。桥左凤阙前,一辆轺车奔驰而来,远处二人骑马持弓奔跑,前方一猎犬捕住一只野兔。桥右一轺车奔驰,二肩铍小吏骑马跟随。整块转表现的都是秦始皇泗水捞鼎的历史故事。
      “泗水取鼎”是汉画像中最广泛的历史故事题材,关于其内容,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水经注·泗水》中记述甚祥而切:“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
      汉画像中的图像都是作“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的画面(说详下)。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昭王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正义》:“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之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
      《史记·孝武本纪》载有司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而不见。”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太平御览》卷七五六引《史记》则作:“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过彭城,斋戒祷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
      在史籍中,关于九鼎的记载各有不同: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为《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周氏东亡,其器九鼎之秦。”即为九鼎落入秦王之手。其二为《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是说九鼎在东周时就已遗失了。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兼收两种说法,但又另有记载。《汉书·郊祀志》中记载:“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鼎伦没于泗水彭城下。”即为秦灭周前九鼎便沉于泗水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说明九鼎并未入秦或没全部入秦。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记载:“周赧王19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七入于秦中。”但此说法未提供资料来源。
      清朝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中提出,周王室为防诸侯强国夺鼎,在东周时已将鼎销毁铸钱了。对外则诡称下落不明,但九鼎被视为天命之所在,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因畏惧强国夺鼎而毁之似不在情理之中。
秦汉时期,秦始皇在泗水中捞鼎未得;汉文帝、汉武帝继续找鼎,据说汉武帝在汾阳寻得沉入泗水的一鼎,但又无法证实是九鼎之一。
      九鼎究竟何时失落的呢?在何方呢?是否能重现人世间呢?迄今仍是个难解之谜。
      鼎铸时代:关于九鼎的铸造时代,说之最早最详的是《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所命也。’”这就是说,周人认为九鼎是夏代铸造的,但王孙满没说是夏代的哪位君主所铸,杜预注认为是“禹之世”,因为汉代以后普遍认为是夏禹铸了九鼎,如:
      《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
      《说文》:“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魉,莫能逢之,以承天休。”
      《瑞应图》:“禹治水,收天下美铜以为九鼎,象九州。”
      《拾遗记:“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郑母经》云:“昔夏启筮徙九鼎,启果徙之。”
      《墨子·耕柱》曰:“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亖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飨)!’乙有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
      到了陈·虞荔作《鼎录》时,就把上面提到的史传综合起来写道:“昔虞夏之时盛,远方皆至,使九牧贡九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于昆吾之墟、白若甘搀之地,图其山川奇怪百物而为之备,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当作亖)而方,不炊而自沸,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国都。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显王,姬德大衰,鼎沦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见于彭城,大发徒出之,不能得焉。”



      题材:门吏·阙·射虎·二龙戏鱼。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斜绳纹。主画像分为二部分:上部两侧为持节吏,中间为一高大的三层阙,另有一骑马射虎图,整个主画像为竖向排列;下部主画像为横向排列,内容为骑马射虎和二龙戏鱼。

      题材:门阙·持棨戟小吏。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变形云气纹。主画像分左右两部分。中间由云气纹分割。画像中间有同一印模印制的持棨戟吏立在门阙前。门阙、人物均简介、洗练、明快,尤其是人物,面部刻画细致。



      题材:持节吏·朱雀·马。横长方形空心大砖,左部稍残,边框饰菱形纹。画像内容有持节吏、朱雀、马、飞鸟、鹤与仙人、阙、持帚门吏等。画像中持节吏持节盘膝而坐,端庄沉稳,慈眉善目,憨态可掬。

      题材:平索戏车。横长方形实心大砖边框饰菱形纹。主画像左为两辆驰骋的戏车,车上各竖一橦,前车橦端蹲一伎,右手拉软索,左手拽一伎足部,在空中悬荡,橦杆中部一伎双手握杆平撑。车后橦杆顶端与软索相连,一伎沿杆上攀,一伎倒挂于软索中间。右为拱桥,桥下一人荡舟,桥上车骑穿行,主车双马骈驾,前有导车和导骑。桥右二小吏躬身相迎,车骑上方二人持矛相斗,一人和二犬在远处追逐。

      题材:持盾吏。竖长方形实心砖。主画面中间为一持盾门吏。人前有一犬,上方站立一凤鸟,最上方有二人,前面为主人,后面一人撑伞护持。

      题材:持棨戟吏·搏虎。主画面为壮士搏虎。一武士威猛无比,手持长矛大踏步用力刺向老虎。





      题材:持棨戟吏。横长方空心大砖,右端有残缺,边框饰斜绳纹,内框以菱形纹、乳丁纹装饰。主画像为一持棨戟吏,线条简练传神,可谓中国最早的简笔画。



      题材:持盾门吏。实心长方形小砖。图案中部为一躬身施礼的持盾门吏,可以看出汉代严谨的礼仪制度,上部为铺首衔环,已残,只剩衔环,下部为人牵兽。

      题材:持棨戟吏·二龙。竖长方形空心砖,画像中有双阙、二龙、持棨戟吏等。人物刻画线条洗练,造型准确,形象生动。

      题材:持棨戟吏。竖长方形空心砖,残缺,边框是菱形纹。主画像中有两武士持棨戟而立。

      题材:持笏佩剑吏·双阙·斗虎。竖长方形空心砖,边框饰斜绳纹。主图案有双阙、持笏吏、斗虎、二龙交尾、山峦动物。在古代,笏的用途有两种:一是记事,二是礼仪。画像中的持笏吏形象传入日本后,日本武士至今还在沿用这种服饰、头饰和佩剑方式。两侧双阙高达四层,上有朱雀、猴子、仙鹤。





      题材:门大夫·戏蛇人。竖长方形大砖,下部残缺。画像有两门大夫及戏蛇人,下方有轺车出行、龙、门大夫是一种官职名,职如中郎将,分掌远近表笺,秩六百石。人戏蛇是由印度传入的一种杂耍,表演时,一人嘴刁一条巨蛇,双手分持蛇的头尾,站立作造型表演。

      题材:百戏·太阳鸟。残件。主画像共分四层:第一层为百戏,一人在观看,二人在奏乐,一高鼻深目的胡人袒胸露乳表演弄丸,一人在跳长袖舞,显得热闹非凡,生动地展现了汉代乐舞百戏的场面;第二、四层为龙戏鱼;第三层有太阳鸟、持棨戟吏。

      题材:长袖舞。横长方形实心小砖。中部有长袖盘舞,长袖舞显著的特点是舞人无所持,而只以手袖为道具,借长袖交错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情感。盘鼓置于地面作为舞具,舞人在盘鼓上纵跃腾踏,踏出击鼓的声音。

      题材:禆舞。横长方形实心砖。主画像上三人,左一人赤袒上身,正在抛拽剑状。中间一人袒露上身,双腿弯曲,右手摇禆,右脚踏鼓,为掌握跳剑节拍快慢的伎人。右一人似为观赏者。

      题材:伯乐相马·玉兔捣药。长方形实心小砖。主画像内容有玉兔捣药、伯乐相马、双阙、小象斗虎、祥瑞飞鸟。玉兔捣药,伯乐相马画面和小象斗虎、飞鸟用祥云气纹线分割,使各种图案独立成趣,构思奇特。



      题材:气象台。画像为服务于军事的气象台。画像中有二武士持棨戟守卫营门,树一气象设施以测风力风向的变化,瞭望台上二人观察气象,提供作战依据。

      题材:门阙·骑士·饲马。横长方形空心大砖,左端残缺,边框饰斜绳纹、菱形纹。主画像分两层,上层为高大的阙门有骑乘进出。

      题材:树·门阙































 
      第三展厅
      1、洛阳阴线刻画像砖:河南洛阳的汉画像砖多为阴线刻,是用印模依次在泥坯上排列压印出来的,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这种画像砖在其他地方还未发现过,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顾森先生曾在秦汉绘画史中提到:“洛阳阴线刻画像砖的艺术语言是很独特的,在西汉武帝到新莽时期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突然兴起又突然消失,是画像砖中的“独秀峰”。
      2、川渝地区画像砖:川渝地区古称巴蜀,被誉为“天府之国”,这个地区的画像砖最为典型,基本上是一砖一个主题。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上,使用了阴阳刻的交叉、中浮雕与浅浮雕的交叉、浮雕中用阳线条刻画结构等多种方法。从内容上看,川渝地区的画像砖最富于汉代社会生活的表现,尤其是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最为独特和生动,如庖厨图、燕居图等等。









      题材:骑虎。

      题材:斗兽·二龙交尾











      题材:兽首·方相氏。方相氏,俗称“开路神”、“险道神”、“阡陌将军”,古傩仪中的重要神祗是最早的驱傩之神,其原型演变自汉唐至明清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汉唐时期方相氏是驱傩的首领,明清时期因受戏曲的影响,傩渐趋地融入了娱神乐人的因素。但行傩的鬼神观念一直沿袭着以后逐渐以一种固定的习俗活动形式在民间流传并且盛行。

      题材:游侠图。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菱形纹。画像中三幅画似乎是故事情节连续的连环画。汉代人崇武尚文,英雄辈出,激情燃烧,当时普天之下立倡英雄气概。三组人物构思巧妙,手法高超,人物形态自然、率真、浪漫。

      题材:方相氏·持棨戟吏·斗兽



      题材:方相氏·翼龙

      题材:凤·龙·比武·斗牛·戏龟。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菱形纹、乳丁纹。正面画像有双头凤、玉璧瑞鸟、双阙、持盾门吏、长青树、熊、蟾蜍、神龟、斗牛、斗虎、斗熊。这表现了汉代人个性张扬、自信的时代精神之缩影。背面主画像第一二层为凤、龙;第三层比武,一人持长矛,一人拿钩镶,在激烈格斗。第四层为斗牛,一人手持兵器朝向野牛,野牛曲颈俯首,后腿上扬,重心前倾,与人对峙;第五层为力士戏龟。



      题材:门亭长。竖长方形空心砖。边框饰斜绳纹,主画像为同一印模连续印制的四个门亭长。亭长为官名,西汉所置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兼治民事,设有城门者设门亭长,此制东汉之后渐废。此门亭长相貌恭和慈善,手持盾牌,表现礼仪、身带腰刀,显示出亭长的文化素养。汉代使用简书,腰刀相当于现在的橡皮擦,写错了可以刮掉重写。画像抽象得体,变形生动,别具一格。

      题材:门阙·方相氏      方相氏·双鹤衔鱼·骑士

      题材:竖长方形空心大砖。边框饰水波纹,主图案是用两种不同的印模印制的武士持械而立,上着短衫,下穿虎皮裙,面部刻画细致突出,竖发暴目,龇牙咧嘴,身体魁梧强壮,威风八面,雄势逼人。





 

      题材:扶桑树·朱雀·天马(扶桑天马)。长方形空心大砖。主图案为扶桑树、朱雀、天马。扶桑树是汉代人崇拜的长寿树和发财树,另外扶桑还是太阳神居住的地方,故树中有太阳鸟。树左边是两只朱雀,左右各有一匹天马。朱雀是汉代人崇拜的南方之神,天马线条简洁有力,精美华丽,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崇汉轩馆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汉画像精品亦蔚为大观。集专家之见,推出三组镇馆之宝:龙虎槽型画像砖造型独特、工艺精良、图案美观,馆藏之最;鱼形石磬,全国仅有;寓意“长寿、升官、发财”的洛阳阴刻画像砖组,更是举世罕见。

      题材:骑士·马·树。横长方形空心大砖。上下边框饰规矩纹、菱形纹。画像中有五匹马形态各异,一武士骑在马上紧拉缰绳,使马蹄跃起,有马到成功之意。图两侧各有一棵大树,高高耸立,树里有二只猴子非常生动,一动一静,一只倒立,写得那么惬意。猴与诸侯的侯谐音,即“封侯”之意。

      题材:龙·虎·羽人。槽型,边框饰菱形纹。主画像为左青龙,右白虎,龙虎代表方位,都是四灵之一。一羽人手持灵芝,代表长生不死的仙人,它们都是招祥纳福、驱灾辟邪的象征。两端画像分别为朱雀和门阙,朱雀同是四灵之一。此物造型独特、工艺精良、画像美观、是汉画之精品。



  

  

      题材:击磬有鱼(画像石)。鱼形石磬。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最早用于汉民族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鱼”与“余”谐音,为借物言情。汉画像中的“鱼”表示“吉祥富贵”和“年年有鱼”的意义。且鱼多卵子,有着旺盛的繁殖力,汉代人同样期待像鱼一样多子多孙,人丁兴旺。把磬作成鱼形,全国仅见。
 



 











      题材:孔子与十二弟子



      题材:西王母·瑞兽。画像石上部刻有西王母端坐在荷叶上,旁边有一羽人,下有二瑞兽,下面刻有一瑞兽和十字穿环图案。



 



      题材:羊首

      车马出行:画像石刻一车马出行图。中间有三辆轺车前行,轺车前后各有一骑吏守卫,最左有一人相送,最右有一人相迎,可见乘车人地位之尊贵。

      题材:伏鹿。石刻一伏鹿,汉画中“伏鹿”通“福禄”,汉代人视鹿为仙鹿,因此鹿有时长生的象征。

      题材:翼龙。画像石刻一翼龙。汉画中常出现的瑞兽,表现了汉代人让其导引升仙的思想。

      题材:建筑·宴饮。画像石刻分上下两部分,边框饰幔纹,中间以水波纹相隔。上层刻十字穿环图案;下层刻一庑殿顶建筑,建筑内二人似在对饮,中间有一酒樽,旁边有一屋且内有一人,建筑右上站立一凤鸟,建筑左边有一轺车,旁边有一人抚琴,一人跳长袖舞。
      题材:孔子拜见老子。画像石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孔子拜见老子,老子手持鸠杖侧身站立。身前躬身施礼之人为孔子。众人中有一顽童,是项橐,七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下层是车马出行图。孔子拜见老子画像主题是宣扬谦虚好学、尊老敬贤之美德。同时也反映出了儒、道两种思想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交流与发展。

      题材:羽人与龙。画像石刻一羽人,手牵一龙。汉画中出现的龙代表祥瑞,以示吉祥如意,也是升仙乘驾的神物。

      题材:武库。画像石刻一武库,挂有弩、弓、戟、矛、剑等十几种兵器。

      题材:翼龙·翼虎。画像石刻一龙一虎,各长双翼。汉画中常出现的瑞兽,表现了汉代人让其导引升仙的思想。

      题材:蹶张。画像石刻一蹶张。两腿弯曲,脚踩弓,双手用力拉张。







 

 

      博物馆里有许多互动展厅。孩子们去的是汉砖制作体验区......









      烧制的成品......




      汉砖知识讲座......
      汉画像石与汉画像砖: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山东汶上“路公食堂画像”为代表;新莽时期则以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墓内刻30余幅画像,描绘现实生活及神怪异兽等。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画像石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有反映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手工劳作等现实生活场面,还有描绘禽、兽、鱼、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石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成为一种类型的雕刻作品,这样的刻和划制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绘制的壁画保持得更长久,给人以立体感。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习俗、观念等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的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雕刻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制作者准确地抓住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徵、最生动、最优美的瞬间,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在一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中采用阴线刻、阳线刻、减地平面阳刻、浅浮雕等多种造型手法对动荡流逝的瞬间状态进行精彩的集中表现,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浑冲涌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滞或雷同现象,充分体现了雕塑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爱恋和对永恒幸福的祈求。个别小型条砖在制作的精美程度上虽不及大型正面方砖,但却给人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后人往往在赞叹欣赏之余,也难以真正超越。
      画像石、画像砖尽管粗重笨拙,却反映出的秦汉代艺术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全国现已出土数千计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这都是在秦汉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出土最多,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性质不仅在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对研究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因此发掘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就成为对其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汉画的学者,时至今日,已形成专门的汉画学。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汉画学也成为一个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

      收藏故事:
      山东一对夫妇倾尽所有收藏画像砖,创建了全国收藏汉画像砖数量最多、体系最全的博物馆
      栩栩如生的双头凤、威严的门亭长、婀娜多姿的执伞仕女、热闹的宴会……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画面是汉代古人刻在砖块上的图案。
      在山东青岛市崂山脚下几间简易的房屋和工棚内,65岁的杨敏和丈夫张新宽收藏了大大小小这样的汉画像砖5000多块,加上汉画像石和汉陶灶有近万件藏品。
      这是杨敏夫妇30多年日积月累的结果,藏品来自全国13个省份。2007年,杨敏夫妇自筹在这创建了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这个地方虽不起眼,却是全国收藏汉画像砖数量最多、体系最全的博物馆,为一研究民间汉画的项目提供了15卷拓片中的6卷,两本专业汉画著作中有七成素材取自这里。
      30多年前,张新宽在部队工作,一次帮地方修路时,发现老百姓把许多有图案的青色大砖砸碎铺路。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汉画像砖,但看到砖上精美的图案,觉得很可惜,就劝老百姓不要砸,并组织部队拉两车石子换回了18块完整的汉画像砖。
      当得知那是不可再生的珍宝时,他便产生了抢救性收藏汉画像砖的念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新宽和杨敏从老百姓砖砌猪圈、院墙、“石凳子”和“餐桌”收起,后来又在一些专业展会上收集,30多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在杨敏夫妇创建的博物馆内看到,汉画像砖的内容既有汉代各种礼仪,如持盾礼、持戟礼和持帚礼等,又有展现汉代文化艺术繁荣的包括角抵戏、建鼓乐舞和长袖舞、下棋对弈等,并有斗牛、斗熊和射虎等体育运动,以及仙鹤、龙和仙鹿等神话传说和体现科技进步的观象台等。
      汉画像砖内容丰富、构图简洁、线条飞扬、气韵生动、写意传神,是古代雕塑、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一些国内顶尖美术、建筑和历史专家都被这些精美的画面所折服。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