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武夷游——大红袍景区
武夷山是国家级的名胜风景区,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称。它位于闽赣交界武夷山脉的北段南麓,核心面积约70平方公里,是一组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低山丘陵。一般峰岩的海拔只有400—500米,相对高度约200—300米,是一片海拔不高的风景区,便于游览。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武夷山以其“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而闻名于世。游人评价它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山水并存,两色奇美。南宋理学家朱熹用“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南北朝时著名的旅行家、文学家江淹更以“碧水丹山”精辟概括了武夷山的特点。
武夷山不仅山水奇秀,而且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先秦时期,武夷山属于古越族活动的范围,他们散居在溪谷边,从事农业和渔猎活动。对死者实行悬棺葬。据文献记载南北朝时还有悬棺数千,现存的武夷悬棺曾于1973年测定,船棺距今有三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属夏商时期的遗物。秦汉以来,武夷山便成为方士羽客隐居之所。西汉时,汉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唐天宝年间(公元748年),朝庭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就受到封表。其后,武夷山有了第一座祭祀武夷君的殿宇——天宝殿。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已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元宗李璟下召,创建一座道院,称为会仙观,作为其弟李良佐修真之所。宋词奉祠主管武夷宫的,大多是名闻朝野的大儒显宦。如辛弃疾、陆游、朱熹、叶适、吕祖谦、魏了翁等,都曾任冲佑观提举。在宋代,武夷山不仅成为道教名山,而且还成为儒家学者倡道之地。到宋淳熙十年(1183),理学家朱熹创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倡道于东南。后人把武夷山称为“三朝理学驻足之薮”。到南宋时期,武夷山俨然成为我国东南的文化学术中心之一,史称“闽邦邹鲁”。武夷山的题咏,清初董天工编写《武夷山志》就辑录诗词一千四百余首。山中现存的摩崖石刻有四百多帧,为研究武夷山古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座笔直的长桥。导游说,桥下就是我们明天要漂流的九曲溪的一部分......
桥的另一边是一片片的茶园......
景区大门。不愧是五A景区,设备还是蛮先进的......
沿路种植着各类武夷山名茶......
肉桂:肉桂是武夷岩茶中著名花色品种之一。肉桂又名玉桂,原为武夷名丛之一。在清朝中已负盛名。肉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外,更以其香气辛锐持久的高香而备受人们的欢迎。据行家评定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香,香气久泡犹存;入口醇厚而鲜爽,汤色澄黄清澈,叶底黄亮,条索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
据《崇安县新志》载,在清代就有其名。该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
肉桂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最早是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另一说原产是在马枕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
好奇特的岩石啊......
水仙:是福建茶农创制的名茶,属于中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原产于闽北。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2)。水仙茶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市唯一的茶树良种。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
水仙,其得名亦有一段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名福建人发现一座寺庙旁边的大茶树,因为受到该寺庙土壁的压制而分出几条扭曲变形的树干,那人觉得树干虬曲有趣,便挖出来带回家种植,他巧妙的利用树的变形,加以反之,结果培育出清香的好茶,闽南话的“水”就是美,因此从美丽的仙山采得的茶,便名为“水仙”,令人联想到早春开放的水仙花。
武夷金桂: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母树原产白岩莲花峰下。相传已有近百年栽培。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目前武夷山茶区已有一定面积的栽培。适应性很强。引种外地表现良好,生长势旺盛。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稀,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卵圆型。易于辨认。叶色绿,叶面隆起,富光泽,叶缘平,叶身稍平背卷。叶尖圆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肥壮、一芽三叶。
枸骨:又名猫儿刺、老虎刺等,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形奇特,碧绿光亮,四季常青,入秋后红果满枝,经冬不凋,艳丽可爱,是优良的观叶、观果树种,在欧美国家常用于圣诞节的装饰,故也称“圣诞树”。
![]()
水金龟:武夷奇茗冠天下,水金龟属半发酵茶,有铁观音之甘醇 ,
又有绿茶之清香,具鲜活、甘醇、清雅与芳香等特色,是茶中珍品。
“水金龟”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树皮色灰白,枝条略有弯曲,叶长圆形,翠绿色,有光泽。每年5月中旬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滋味甘甜,香气高扬。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水金龟扬名于清末,其产权归属的公案在历史上还有一段趣话。据说水金龟原长于天心岩,一场大雨把它冲到牛栏坑,双方就归属诉至法庭,经法庭判定非人力,乃自然力所为,判归后者,从此水金龟声名大振。
这里算是比较开阔的地带了,平整巨大的岩壁上有许多的摩崖石刻......
斗茶歌: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所写《斗茶歌》的前四句:“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后两句现在已广为流传,做为武夷岩茶的宣传语了。在这片岩壁上留下的都是明清时赞美武夷岩茶的诗句。
晚甘侯:武夷岩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贵人时的一封信扎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指的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孙樵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武夷岩茶美称为“晚甘侯”。“晚甘”意为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从此“晚甘侯”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这么晚了,还有许多游客......
继续前行......
老君眉:又名仙茶。其成名来自于红楼梦中贾母提到的老君眉,关于这种茶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其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另一种解释认为其是福建武夷山的名丛,而根据最新的研究认为这种茶就是武夷山的名丛。老君眉茶外形独特美观,内质色香味优异,其形似眉,条索紧细;汤色翠绿,清澈明亮;香气清纯,底蕴浓郁;滋味醇厚,甘甜爽口;叶底嫩绿,清亮匀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堪称茶中珍品。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有一段话:“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段话说出了两个茶名:六安茶,老君眉。
佛手:本是柑桔属中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茶叶以佛手命名,不仅因为它的叶片和佛手柑的叶子极为相似,而且因为制出的干毛茶,冲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永春佛手始于北宋,相传是安溪县骑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而成。其法传授给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附近的茶农竞相引种至今。清光绪年间,县城桃东就有峰圃茶庄,在百齿山上开辟成片茶园种植佛手。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诗句:“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原全国人大副委员会周谷城先生亦为之题赠“永春名茶”条幅。
白芽奇兰:属于乌龙茶类。产于福建省平和县。相传清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年),在平和县大芹山下的崎岭乡彭溪“水井”边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新萌发出的芽叶呈白绿色。于是采摘其鲜叶制成乌龙茶,结果发现该茶具有奇特的兰花香味,色泽翠绿油润,汤色杏黄清澈明亮
。因此将这株茶树取名为“白芽奇兰”。制成的乌龙茶也称“白芽奇兰”。后经人们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扩大栽培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这三片巨大的人工雕刻是指武夷岩茶采摘的标准叶形,俗称“两叶抱一芽”,石碑上刻有武夷岩茶的一些名丛。
黄观音:从铁观音与黄旦人工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叶色黄绿,叶形长。
在武夷山,茶树的命名很有讲究,如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半天腰等。以茶树形命名的有:醉海棠、一枝香。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瓜子金、金柳条。岩茶的分类是根据品种、地域而定的。先有正岩茶、半岩茶、外山茶、溪洲茶之分,后有小种、奇种之分。还有按季节之分为春、夏、秋茶。现在大都以茶树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之茶,则叫什么茶。
这几株茶树,由于它生长在岩壁下,太阳无法照射到,所以称为“不见天。”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几株也算是名丛了。
![]()
![]()
![]()
![]()
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峻的峡谷,周围九座磷峋的山峰将它团团环抱,犹如九条巨龙在升腾万里、扬威环宇之后将欲归巢的状态。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潺,遍地是丛丛簇簇的茶树,满谷春色,生机四溢,真不愧为"茶的王国"。
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大红袍”。它生长于九龙窠最后一窠的岩脚下。仔细看周围这九座嶙峋的岩峰,犹如九条将要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在它的两旁。
大红袍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岩壁上,有一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岩罅滴落,而随水滴落又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而且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多,气温变化不大,加上茶农精心的管理,最好的茶师制作,自然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药效。经药师评定,大红袍冲泡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桂花香。大红袍的年产量极少,年产只产七至八两,以前由武夷山市长保管,用作馈赠礼品,现已不允许采摘。
大红袍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由于吃了生冷的食物,病倒在路上,被下山化缘的天心永乐禅寺的老方丈看见后抬回寺中,方丈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于是抓了一撮茶叶,用开水泡开,让秀才喝下,没过几日,秀才身体恢复如常。于是向方丈辞行,临行时说: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地谢恩,修整庙宇,重塑金身。时隔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题名,皇帝招之为东床驸马,可状元郎仍闷闷不乐,皇上问之何故,秀才遂将方丈相救之事告明皇上,皇上即封他为钦差前往武夷山视察,状元一行浩浩荡荡来到武夷山,向老方丈询问当时治病之事,是什么灵丹妙药治好他的病,老方丈说:这山上有棵神树,众乡亲如有腹泻胀气等不适,采几片树叶泡水喝,病就好了。状元一听有如此神树,便请老方丈带他到九龙窠看这三棵神树,状元即问树的名字,老方丈说山里人称它为茶王,不曾有什么名字。于是,状元随即把身着的红袍盖在茶树上曰:就称之为“大红袍”吧......
另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终日肚疼鼓胀,遍请天下名医,用尽灵丹妙药,终为徒劳,天心庙老方丈得知后,献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前往九龙窠谢恩。大臣将大红袍技在茶树上,当地人便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普遍,就是:早春时节,大红袍叶芽勃发,满树艳红,远眺宛如大红袍覆盖树冠,因此得名。
其实“大红袍”是因为其茶属肉桂品种,“嫩叶是紫红色而得名”。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开始为药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今之茶。茶流传于民间作药品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茶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说“茶寒而苦,最能降火。”明代顾之庆的《茶谱》中,就有这样的评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因为茶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据近年研究,还有降压、减肥、抗辐射、防癌等延年益寿的功能。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乌龙茶,集红茶、绿茶特征为一身。即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茶叶冲泡后,汤色金黄澄亮,饮之齿颊留香,喉底回味,久有余甘。武夷岩茶生长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之中,使其叶内所含物质丰富;再则武夷岩茶多茗丛奇种,不同凡响,而且采制技术十分考究。清代大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一段描写: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感。
品岩茶必须有清纯的泉水,精致的茶具,一定的冲泡技巧。古人饮茶重在品,只有再三品啜之后,才能领略饮茶的真谛。乌龙茶的品饮,最讲究风韵;安溪的铁观音,具有奇特的蜜底甜香,回味无穷,称为音韵;武夷的岩茶,独具岩骨花香,回味甘醇的岩韵。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之乐,其乐无穷”。
传说大红袍是仙鹤从蓬莱岛叼出来的种子遗落在武夷山上的这处悬崖上长成的。该处山壁有“大红袍”三个朱红大字。大红袍枝叶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椭圆形的,尖端向下垂,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带紫红色。每年早春茶树发芽的时候,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所以很适合茶树生长。大红袍的树龄已逾千年,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状元,现在九龙窠的绝壁上仅剩四株,极为名贵。大红袍的树龄已逾千年,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它们,因而不用施肥它们也生长茂盛。曾经每年的5月13日至15日,当地会有专人架起云梯上大红袍采茶,产量极少,只有几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大红袍煮的茶叶蛋,真的很好吃。虽然贵点儿,绝对物有所值......
回程......
这条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一条山涧。它与流香涧合流后,往东穿过霞滨峡口,融入崇阳溪,全长约有7.5公里。抬头往上看,就是远近闻名的天车架。它离洞大约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洞里有几栋小木楼就崖构架,或隐藏于洞,或凭临崖畔,上下悬梯,左右环栏,抬头望去,俨然一栋空中楼阁。据《崇安县志》记载,这些空中楼阁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一1861年)。当时,崇安县的豪绅为躲避太平军,雇人建造了这种建筑物。该岩洞上仍危崖,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峻,乍看上去似乎无路可攀,其实不然,只要从山后绕道,经过火焰峰,直上丹霞蟑顶,而后从岩洞口顺梯而下,即可入洞。明明是悬楼,为何叫天车架呢?这是因为当时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岩底直接吊上去的,悬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来作起重机械的架子,于是当地人就称之为天车架。
车上拍摄......
岩上有著名的永乐禅寺,它是武夷山保存下来的最大寺院。据查天工《武夷山志》记载:永乐禅寺前身叫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刹坐落于方圆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区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道士韩洞虚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庙。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武夷山章堂岩铁华国师的弟子果因和尚将它改称天心永乐禅寺。此时的天心,寓意又进一步得到禅理的抒发,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向往极乐世界的意境。重建后的永乐禅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参天,重竹蔽地,鸟鸣蝉噪,意境深远。步入寺内,香烟缭绕,梵音清越,恍如游仙。在通往禅寺的山径旁,新凿了一座弥勒佛岩雕,高19米,宽13米。岩雕后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体,高
11米,宽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