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武夷游——九曲溪漂流
竹筏的码头地名叫星村镇,是游九曲的起点。这里是武夷岩茶的集散地,曾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武夷茶独具风味,口质特佳,深受大众青睐。由于经营有术,茶兴商茂,各路茶商云集,繁盛时星村有茶庄百余家,被誉为“小杭州”,是武夷山下重要的旅游集镇。
![]()
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因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又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它全长约10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
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因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又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它全长约10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
闻名遐迩的九曲溪盘绕在山中约10公里,“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像秀丽的绸带缠绕着36峰,至武夷山前汇入崇阳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原头活水来。”神奇美丽的九曲溪发源于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这里5.66万公顷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生态环境优越,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这里动植物十分丰富,号称“昆虫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九曲溪流水由西向东,蜿蜒自如,山挟水转,水贯山行,溪水澄清,岩峰凝紫,真可谓曲曲含异趣,湾湾藏佳景。“山耸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清澈的九曲溪是武夷山风景区的灵魂,美不胜收,登上形制古朴的竹筏,荡入水色山光之中,如融入神话境界,令人心神怡,你将领略到探奇之乐,漂游之趣,心境之美―――山多姿,水多情,九曲溪朴朔迷离,最富乡土特色的就是乘竹筏饱览风光了。任凭着浪花儿在脚底翻滚,惊而不险,该有多少开心啊!游九曲又是逍遥游,时而浪荡飞舟,时而波平如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可以说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既使是白发翁妪,可以尽情地漫游其间,遍览山水之美。
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这是一块老三纪红色砂砾岩的分布区,是丹霞地貌中最奇特、最典型、最富代表性的低山风景区。她低中见高,小中见大,短中见长,缩龙成寸,移步见奇,是一处密集型的盆景,浓缩了大自然的奇奥,展示了造物主鬼斧神工、天设地造的奥妙与神奇!武夷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这里文物众多,名家荟萃,被誉为“道南理窟”,仅唐宋以来在山中建筑的寺院宫观、楼台亭阁就达300多处。]郭沫若先生1962年冬游九曲时,曾抒发了对武夷山由衷的赞美之情:“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兑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九曲清流,奇峰倒映,宛如一幅绝纱的,青画。爱国侨岭陈嘉先生于1940年9月率南侨慰问团饱览武夷风光,见武夷山清水秀,别具诗情画意,十分高兴,曾远见卓识的预言:“至于外国人好奇,如到此一游,必誉为东方瑞士,其源源而来更无论矣。”著名词家赵朴初先生1990年10月游览了神妙梦幻般的风光后,十分欣赏福建省名书法家潘主兰对武夷山水的评价:“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
雾中的武夷美景......
福建省闽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为第一,而武夷之魂在九曲溪,九曲溪澄澈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风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关的西北角,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汇水面积)526平方公里,自西向东流至武夷宫汇入崇阳溪。526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列入自然保护区范围的有125平方公里,列入风景名胜区范围的有37平方公里,以及九曲溪生态保护区364平方公里。
从黄岗山这座华东大陆最高峰流下的涓涓细流穿峡汇成溪流,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5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7亿立方米。两岸植被良好,树绿竹翠,碧水长流。流淌到武夷山市星村镇时,进入风景区,在武夷山景区的群山中盘旋萦绕。它顺流,倒记数经九曲、八曲、七曲、六曲、五曲、四曲、三曲、二曲,然后到达一曲终点,汇入崇阳溪。全程9.5公里,直线距离仅5公里,曲率达1.9。乘筏顺水游览,约1.5小时,逆程筏游则须加倍。
这一段河道溪水澄碧清澈,傍山而流,穿涧而过,山回溪转,折复绕山,山溪相环,九折万状。两岸千峰可尽收眼帘;翠岚倒影,也可尽显于碧波之中。宋朝名相李纲对此咏道:“武夷古洞天,奇峰三十六。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题栖真馆三十二韵》)诗句如实抒写了九曲溪景区的特色。九曲溪两岸的峰岩还具有“移舟换景”的特点。同一山峰处在不同曲水的视点下,往往变幻为不同的景观,而峰名也因之而异,形成这个景区最大的特色。
竹筏:游览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朴的竹筏(古时"箄",当地人叫竹排)。坐筏观山,极目皆图画,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呈现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叠、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错的山峦,如旌旗招展,那气势磅礴的岩峰,如万马奔腾。展示了大自然中极富韵味的参差美。武夷山以竹筏为游览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浮力大,吃水浅,轻便灵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驾驭。它可以平稳地漂过深潭,也可飞快地滑下浅滩;可以灵巧地避开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剧地转弯。人坐筏上无遮无拦,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无噪音、无污染,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可以说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发翁妪,仍可尽情漫游,遍览山水之美。
九曲溪的得名: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九曲棹歌》【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注释】
①九曲: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的西南,上游流经山深林密,雨量丰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下游流过星村,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绕了九曲十八弯,到武夷宫前汇入崇阳溪,全长约60公里。而从星村至武夷宫这段则为名震遐迩的九曲溪,长不过1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就分布在九曲溪两岸。
②棹:又作“櫂”,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
【赏析】
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钱钟书《宋诗选注》第107页)朱熹的《九曲棹歌》确是容许了相当的“闲言语”,也就是说,用了许多抒情的诗歌语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外。
朱熹的《九曲棹歌》开头是一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实际上是序诗,以便引出对武夷奇绝处的吟唱。
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一曲的溪北有高峰耸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见的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
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自从虹桥飞断之后神仙就不再光临此地了。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也正是此意。一曲风景名胜颇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鉴赏。石刻杰作中除明明理学家李材的“修身为本”之外,还刻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途经武夷时的题词:“大丈夫既南靖岛蛮,便当北平劲敌。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潭中一块方形巨石,刻“印石”二字。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恋,朱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玉女峰和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仙境般的画图。宋朝的李纲有诗赞道:“风舞芳林鬓角垂,朝云暮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与李纲同时代的道教名羽白玉蟾亦有咏玉女的诗歌:“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烟映霞衣春带雨,云鬟雾鬓晓梳风。”作为道学先生,他们对男女相恋一般是避而不谈的,所以他们的诗也写得比较含蓄。提倡“天存理,灭人欲”的朱熹更担心人们由此而引起有关巫山神女的风流联想,因而调侃似地咏道:“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这是咏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岩,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而最早对虹桥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的,还是朱熹,他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经考证这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
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两石岩”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钓台。朱熹此处的诗意是:山花的花瓣还带着朝露,一片清绿,有如羽毛的散乱披离。这是以山花带露衬出山中黎明的时分。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鸡洞,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龙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潭水深不可测,也是四曲的一处胜境。“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衬出的一片空山静境。在卧龙潭岩壁上刻有“飞翠流霞”四字。
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这是朱熹借写五曲胜景作自我描画、抒怀。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当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后的隐屏峰。由于山高云深,才烟雨无时暗锁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
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今日的晒布岩下是茶叶试验场,面溪背山,环境清幽,真个像朱熹所吟咏的那样,岩花自落,猿鸟不惊,清静极了。
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七曲有獭控滩,就是“移舟上滩”的滩,它的后面正好是隐屏、仙掌两峰,所以说“回看”。“飞泉”指凌空飞洒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为三仰峰,又称三迭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迭,面背东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最高峰”五个大字。
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八曲滩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楼岩下,有一石如张牙舞爪的狮子,称为“上水狮”,有块椭圆如龟的岩石,称“下水龟”。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两块岩石,称为大廪石和小廪石,对大小廪石南宋名相李纲有诗赞道:“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
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数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险性较大,所以现在游九曲是从星村渡的平川开始,顺流而下,从九曲到一曲的。
此外,奉和朱熹《九曲棹歌》而作《棹歌和韵》的诗人有方岳、刘信、王复礼、董天工等十几位诗人。作《棹歌十首》的有白玉蟾、余熹宾、邱云霄等数人;作《九曲杂咏十首》的有白玉蟾,作《武夷九曲歌》的有顾梦圭等。完全是因为朱熹的这首诗这条小溪也就得名“九曲溪”。
右侧这座山与云齐,叫齐云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称火焰山。民间传说,古时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这个村庄着火,乡民们一次次遭灾毁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于是这个村庄便有“新村”的称号。后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术在山前凿开一条江墩溪,从此村庄安宁,日渐繁荣,万家灯火犹如天上点点繁星。从此村庄改名为“星村”。
左侧这座山峰叫白云岩,又名灵峰。白云岩重岩耸叠,巍然云际,每当拂晓,常有白云在岩的半腰飘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云岩。白云岩上现遗有几堵残垣颓壁,是白云庵的旧址。在庵的后壁上,有一岩洞,称白云洞。我国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人乔坤,就曾在此修养,自称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后因协助姜子牙破阵有功,受封为“夜游神”。岩的北面有一个轩敞的岩洞,人称“极乐国”。其进洞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这里上下都是绝壁,壁间只有一线横坳,是进洞的唯一途径。人们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岩缝进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我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就曾半历其境,并在《武夷山日记》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惊险的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站在白云岩巅,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畴沃野,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竹筏驶上浅滩,右边这座山峰名仙岩,岩上有块巨石很像芭蕉扇。紧邻仙岩的这三座山峰,中间像不像个球,两边山峰犹如两头雄狮,俗称“双狮戏球”。溪右边这块岩石嘴尖腿细,背上布满藤萝、花丛、俗称“孔雀开屏石”。
要日出了呢,太棒了。这次漂流太值了......
泛舟九曲溪上,微风拂面,好象有一股醇美的清香,萦绕在山水之间,令人心醉。有人说那是武夷山千层坡地茶园里吹来的茶香;也有人说那是九曲溪两岸山崖花丛送来的花香。其实,那是武夷美酒的醇香。眼前这座山峰据说是铁拐李的酒葫芦呢!
这丹山碧水之中,怎么会有美酒的香味呢?说起来话长了……
那是好久好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农夫,他酿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坛一开,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飘逸着浓浓的酒香。种田的乡亲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干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劳累;赶路的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觉得辛苦。
人们对老农夫,从心底里喜欢,尊敬地称他为“田父”。田父的名字,随着他的酒香飘荡,传遍了四面八方。
那时节,下八洞的八仙,各显神通过了东海,游玩了不少名山大川。这一天,闻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称奇。铁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对同伴嚷道:“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其它仙人一听正合心意,于是,有的打扮成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云游道士,一齐寻到九曲溪畔田父家里来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样,舀出自己的美酒,热情款待这些客人。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连声称好,赞不绝口。他们虽然尝过仙家玉液,也尝过人间佳酿,却从来没有喝过武夷山农家如此香浓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这以后,八仙就不愿到别的地方游山玩水了。尤其是铁拐李,自喝过田父的米酒以后,可算找到“亲家”了,天天柱着拐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买酒喝,喝完还要装一葫带走。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铁拐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红光,晃着脑袋问田父:“你怎么能酿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着远处的丹山回答:“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里长出的稻米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门前的碧水回答:“这酒是取九曲溪里的甜美溪水酿造的。”
铁拐李又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桌旁酒坛回答:“这酒是用遇林窑烧制的瓷坛酿造的。”
铁拐李眼睛亮了,兴奋地叫起来:“好啊!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难怪你能酿出这么绝好的美酒!”他连连夸赞田父,高兴地手舞足蹈,竟忘记了还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瑶池的蟠桃宴会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铁拐李,赶到瑶池的时候,蟠桃宴会已经开始了。只见一排排桌面上,摆着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满了喷香喷香的仙酒。众仙云集,杯觥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那铁拐李赶忙坐入席中,举杯便喝,酒刚入口,却“哇”一声吐出来,筵席上的众仙都看懵了。
王母见了觉得奇怪,便问八仙。铁拐李是个直性子的人,抢先答道:“你这瑶池琼酿算什么酒,还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这时,从武夷山飘来一阵酒香,萦绕在瑶池之上,宴会上众仙闻到,馋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责备酿酒大仙,竟不如人间的一个农夫。酿酒大仙羞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铁拐李眼睛眨眨,对王母说:他愿与酿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买回一坛米酒,让众仙也尝尝人间佳酿,享享口福。王母这才转怒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飘然来到田父家中,铁拐李一五一十说明来意。田父听说仙人要喝凡酒,心里也乐了。
田父说:“行,我送你一坛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铁拐李连声称谢,酿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坛美酒,辞别田父,急着赶回瑶池。
那铁拐李腿脚不方便,又这样来回奔波,累得够呛。半路上,他只好叫酿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这酒好,你千万要给我留几碗!”酿酒大仙一口答应,抱着酒坛先走了。
王母见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尝果然美极了,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命酿酒大仙斟给席上的众仙品尝。酿酒大仙只顾给大家斟酒,忘记了铁拐李的交代,等铁拐李到了,酒坛里的酒已经不多了。
铁拐李回来,累得气喘吁吁,早想喝上几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酿酒大仙抱着酒坛给众仙斟酒的样子,知道坛里没剩多少酒了,顿时怒从心起,火冒三丈,举起拐杖就打酿酒大仙。酿酒大仙慌忙躲闪,只听“当啷”一声,人没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坛。酿酒大仙抱不住,手一松,酒坛骨碌碌滚出瑶池,落到人间。
真是巧,那酒坛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只是被铁拐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从裂缝涓涓流入九曲溪。
后来这只酒坛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个石坛子,壮观极了。人们便叫它天柱峰,知道它的来历的人,都称它为酒坛峰。
人们说,那酒坛里剩下的米酒,至今还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飘逸不尽。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酿,美味芬芳,大家给它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
竹筏泛舟路过风光旖旎的九曲。朱熹有九曲棹歌唱道:“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这一带一马平川,屋舍俨然,桑麻蔽野,良日美地,鸡犬之声相闻,一派桃源景象。武夷山意境非凡,千峰竞秀,婀娜多姿,极目皆景。那是双视戏球,右溪边翠竹丛中有一对活泼的狮子在嬉戏。那是白云岩,左山岸岩阶上时有祥云飘游,重岩耸叠,巍然云际,白云庵隐现在云雾之中。白云岩后壁有一宽敞的岩洞,山志称白云洞,因是仙家的乐园,又称极乐国。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旅行家徐霞客曾亲历其境,他写的《游武夷山日记》生动有趣地记载了这个惊险探奇的历程。这里还是南来著名学者吕东莱(祖谦)先生武夷讲学之处。
从幛岩附近的浅滩至齐云峰下的星村镇,是为九曲,九曲尽头是星村,放眼四望,平畴沃野,豁然开朗。
主要景点有:齐云峰、白云岩、双狮戏球石等。
![]()
![]()
过仙岩脚下的白沙潭,竹筏始进入九曲。白云岩在左边这座形似鼓的山峰,称鼓子峰。峰前这座山岩因形似乌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又形似笔架,继而又见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称品石岩。品石岩左边是环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头小猫,正伸出头扑食面前那块“猪肝”。浅滩将尽,大家看左岸边这块巨石,像不像水牛把头栽进水中,仅露出一角一眼,俗称“牛牯石”,石下深潭称牛牯潭。过牛牯潭,岸右边这两块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称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纲游九曲溪时,称其为大小廪石。磨墩岩对岸对岸这块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见,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俗称人面石。人面石右边这两块巨石一前一后,前面一石顶上光秃像不像和尚,后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相传武夷山有个好心的和尚,见尼姑要过溪到磨墩岩磨豆浆给“童子”吃有困难,就主动提出背尼姑过溪。这虽说有违佛教戒律,但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感动了位于一旁的人面石。见此情景,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筏过浅滩,拐个弯便进入八曲。
![]()
![]()
![]()
过仙岩脚下的白沙潭,竹筏始进入九曲。白云岩在左边这座形似鼓的山峰,称鼓子峰。峰前这座山岩因形似乌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又形似笔架,继而又见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称品石岩。品石岩左边是环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头小猫,正伸出头扑食面前那块“猪肝”。浅滩将尽,大家看左岸边这块巨石,像不像水牛把头栽进水中,仅露出一角一眼,俗称“牛牯石”,石下深潭称牛牯潭。过牛牯潭,岸右边这两块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称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纲游九曲溪时,称其为大小廪石。磨墩岩对岸对岸这块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见,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俗称人面石。人面石右边这两块巨石一前一后,前面一石顶上光秃像不像和尚,后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相传武夷山有个好心的和尚,见尼姑要过溪到磨墩岩磨豆浆给“童子”吃有困难,就主动提出背尼姑过溪。这虽说有违佛教戒律,但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感动了位于一旁的人面石。见此情景,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筏过浅滩,拐个弯便进入八曲。
芙蓉滩东西为八曲。八曲水天空阔,夹溪两岸,奇峰环拱,怪石嶙峋,碧水中怪石争奇斗巧,
此曲有“水上动物园”之称。溪左有卧狮笑猴、上下水龟石、猫儿石、鱼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骆驼峰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关于上、下水龟石,还流传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著书讲学。一天黄昏,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听门外传来:“先生,先生。”的呼唤。朱熹出门一看,只见茶洞外正笑吟吟走来一位相貌端庄的姑娘,便问:“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您为师。”朱熹见女子端庄识礼,又求学心切,就收留了她。从此,丽娘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来到朱熹的书房。她读遍了四书五经,替朱熹眷写了大量的诗文。丽娘的才学、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温暖与欢乐。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摆渡的乌老头两口子。乌老头对朱熹说:“看你气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书房的女子是谁吗?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谋你的才学,夺你祖传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惊,心里直纳闷:好端端一个正经女子,怎会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着时,看看有没有双玉筷从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后,朱熹心如乱麻,一连两个夜晚不能入眠,丽娘温存地相陪着。到了第三个夜晚,丽娘实在困极了,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四更天时,朱熹打个瞌睡醒来,顿时被眼前一片光亮惊呆了。果然,一双碧绿透明的玉筷从丽娘的鼻孔伸了出来。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闪出了一只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丽娘醒来,顿觉天悬地转,痛苦地说:“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炼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来陪伴。不料平林摆渡佬,那一对害人的乌龟精,想谋先生玉碗和丽娘的玉筷,曾跟我斗法输了,被贬在那儿摆渡。他们就恶语中伤,拨弄是非,迫使我俩分离。先生啊!如今丽娘玉筷离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该到南螟靖里长眠去了。”说完,泪水涟涟,与朱熹难舍难分。忽然空中轰隆滚过一阵闷雷,在一阵旋风里闪过一对黑影,丽娘忙指着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们毁了丽娘,拆散我们之间的情谊呀!”朱熹气得咬牙切齿,浑身打打颤,抄起朱笔就往窗外扔去,只见朱笔就像一只燃烧的箭直向这一对黑影刺去。两个摆渡佬立时现出乌龟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狮旁,就再也爬不动了,变成了一对石龟。
幛岩、仙岩、云岩都森列在溪的右岸。那两块岩石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和尚背尼姑”。左右呼应的是大小康石与人面石。大小廪石因酷似古代粮仓,故名;民间亦称作磨盘峰。南宋诗人李纲至此曾联想到民以食为天,仙人也是如此,也应有藏粮之处,于是生动地写道:“应驾王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那是三道峰,活像三个道士在虔诚地诵经。这也形象地说明了武夷为十六洞天之一,由来久远。远处是三仰峰,三叠奇峰,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错的山峦,如旌旗招展,那气势磅礴的岩峰,如万马奔腾。这体现了武夷大自然中最富有韵味的参差美。坐筏观山,极目皆图画,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三相映成趣,呈现出武夷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八曲风烟势被开,鼓楼岩下水潆徊。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乘舟观赏山石自然有许多乐趣,若是能轻装信步登山寻胜,也会有许多令人流连的佳景。如果你从八曲的右岑攀上品字岩,从峰顶东眺,鼓楼岩、鼓号峰、天游诸峰更是另有风貌。在九曲溪碧水中,可以看到共莲峰倒映成趣,诗一样美丽。观音石,重于拜观音是信徒虔诚的象征;灵芝石,突兀而立,形似灵芝,俗称蘑菇石;环佩岩,乡间俗称猫地石,因它活似伺机扑鼠的锚地忧地欲出。
经老鸦滩,至百花庄附近的獭控滩,是为七曲。七曲其北岸有武夷山风景区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在峰顶四望武夷全景,座座山峰皆翘首向东,千山万壑尽皆匍匐脚下。主要景点有:三仰峰、天壶峰、琅岩等。
在目不暇接之际,竹筏已进入七曲。琅环岩,危立天壶峰西侧,层层峭崖,峰腰丛竹回环,好像围了一圈绿色的栏杆,因而得名。北廊岩,沿溪根立的长壁,形同狭长的走廊。放生潭,古人放生鱼虾之处。城高岩,石城巍峨,拔水而立,四面陡壁,前后临溪,惟有一悬梯可入石门。其上还有城高庵址和较为罕见的双于竹。太姥岩,削崖陡立,上拥丛林翠竹,景观颇佳,传说为秦时皇太姥母子二人居住之地。左边折复斜通,几经山重水复,别有一处天地,洞内环境幽深。其中开元堂为古代避世隐居的高士寄情山水、栖身之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经过近几年的点缀,桃源洞已成为一方胜境,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消闲的游人络绎不绝。
![]()
清澈、激越的溪流......
天游峰......
六曲、五曲是九曲溪的精华与缩影。那块响声岩“空谷传声”,除了体现听觉美之外,还验证了老子说的“空是无,无是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论。这是道家追求的空灵美,是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一种境界。“逝者如斯”是大学者未熹的手书,它告诫人们: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要格外地珍惜。天游峰,壁立万仞,壮观雄伟,天游事屹立峰颠。左前方是隐屏峰,由于岩体崩解,大块石壁的裂痕有棱有角,使人深深感受到鬼斧神工、天设地造的玄妙。这种自然的风雨雕琢与岩体的崩解,是一种典型的残破美。左边即是云窝,意为生云之处。这里是一处小气候。云横溪断,变幻莫测,在云烟之中,有层次,多变化,如同一座空间的园林。“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表现出山景的气象万千。而武夷云海的美,更是综合了武夷山气势磅礴的美、幽静闲适和烟云迷茫的意境美。那是接笋峰,横裂三折,令人望而生畏。那是茶洞,峥嵘深锁,苍翠欲滴,因产茶甲于武夷而得名。那是幼溪草庐,为清道光崇安籍学者董天工编撰《斌夷山志》 24卷之处。董天工还曾东渡台湾海峡,为发展间合两岸文化教育做出贡献。
由五曲至老鸦滩为六曲。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为最胜,被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即在此。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耸立,峰顶常有云雾弥漫,登峰顶,犹如天上游,故名。峰顶有一览亭,纵目四望,溪、山全势一览无余。这里也是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处。六曲北岸苍屏峰下有水流迅疾的“松鼠涧”。沿溪上行500米即可到达武夷洞天佳境的桃源洞,宋代陈石堂、吴正理等曾隐居在此。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主要景点有:天游峰、晒布岩、仙掌峰、响声岩等。
隐屏峰......
![]()
好像大象腿啊......
![]()
![]()
![]()
![]()
好像大象腿啊......
从题诗岩、小九曲北上至平林渡口,是为五曲。五曲是九曲中最为开阔的地方,这里有林木葱郁的平林洲,洲上有隐屏峰、接笋峰,玉华峰等名峰。隐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阳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处。玉华峰与隐屏峰相峙而立,风姿独秀。在隐屏峰之西有断续三霍截的接笋峰,峰下有“铁象石”,这里是进入茶洞、攀登接笋峰门户,在峰顶可见天游峰瀑布。在五曲“接笋峰”和六曲“仙掌峰”之间有“云窝”。这里依崖临水,奇石盘错,每当晨昏,云雾飘泊。主要景点有:云窝、武夷精舍、茶洞、隐屏峰等。
武夷精舍是一座古老的书院,位于五曲左畔,始建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此时朱熹已经54岁,在武夷山也居住了整整40年。采夫子从苦读成名到初入仕途,从宦海沉浮到辞官归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正如他唱的:“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阴雨暗平林。林中有客人不识,乃声中万古心。”至此,他已无意为官了,决心在有生之年兴学授徒,创立学派,于是就选址在隐屏峰下修建书院,以这其平生之愿。书院竣工后,便取名为武夷精舍。朱夫子在此讲学,是他成为教育家历程的重要转折点。学院落成,四方学者纷至沓来,许多名噪东南的学者如蔡元定、真德秀、游九言、李方子、黄斡等人都受业于朱夫子门下。朱夫子倡道讲学,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他繁多的著作中吸取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成果并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哲学。他的哲学理论,承先启后,并远远超过前人,是我们武夷的骄傲。他有关伦理等论述仍可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借鉴。朱子学不仅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充实了世界文化宝库。
![]()
![]()
![]()
![]()
天柱峰......
五曲溪右畔晚对峰下,山浮云涌,有紫石屏之称。宋、元、明三代皆有木桥通到这里。抗金名将刘子羽的儿子刘洪(后任副相)筑仰高堂于峰下,读书写作。朱熹在隐屏峰筑晚对亭子峰麓,两亭遥遥相对。故刘洪有诗唱道:“晚对无人但翠屏,春猿秋鹤自飞吟”,就把这座峰改为“晚对峰”了。这里又是文化昌明之处,宋代大学者熊禾(字勿轩)曾建有洪源书堂与众儒切磋理学,并从事朱子学的注释。从此之后,朱熹的一系列著作,如《四书》有了标题,《三礼》有了考异,《春秋》有了议论,《孝经》有了序言等。熊禾撰有评朱学的一对名联可谓是公正到点了,联是这样说的:“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无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无文公之尊。”对朱熹理学集大成的伟绩丰功作了恰切的评价。
五曲还有天柱峰、更衣台、狐狸洞等景点。天柱峰是武夷十六洞天之一柱。更衣台,传为众神仙赴宴更衣裳之处。峰腰有大石刻“玉皇天尊。这幅颇有影响的石刻,象征着道家最高的天尊神雄踞九天中央,展示了道家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威仪。狐狸洞,原本是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著名道士刘端阳羽化后的墓家,称南溟。后人讹传为胡丽娘化狐的洞穴,故称狐狸洞。
天柱峰......
有没有看出一张笑脸......
古渡口......
由卧龙潭,向北至古锥滩,为四曲。四曲胜景是隔溪对峙地两座巍巍巨岩,东为在藏峰,西为西钓台。然大藏峰横空盘立,倒影碧波,飞翠流霞。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绝。西钓台临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边垂钓。主要景点有:大藏峰、仙钓台、御茶园、小九曲等。
右侧古老参天的枫树下是元朝皇家御茶园遗址,现为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武夷岩茶的科研基地。元明两代御茶的制作为完善和改革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曾做出重大的贡献。“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始于唐面盛于宋,为历代所赏识,茶文化源远流长。武夷岩茶有沁人心脾之岩韵,其中尤以大红袍为奇妙。武夷茶之珍品肉桂自1989年已连续五届荣冠全国马龙茶榜首,备受中外人士的喜爱。那是小九曲,九曲溪中玲珑的一段。那块是试剑石,武夷仙人曾试剑于此。那边是双仁书院,是明代大学者后继尤为纪念宋代大学者詹体仁、詹景仁而建的书院。从清代泊庵侧大路可旋至船棺观赏楼。接下来我们可到“庞公吃茶处”,码头沿小道登一段山路,去看看船棺到底是什么东西。沿途还可以欣赏武夷山的石刻如“此大块赐我文章耳”,“真山水”,“应接不暇”等。
大藏峰,是个突兀的大岩穴,以巨岩、幽洞、深潭三绝而著称。大藏峰应是道家“洞天仙府”中藏经的阁楼。岩洞上的著名文物“船棺”就隐身在云雾环绕的大藏峰金鸡洞里?“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陬”,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奇色彩。据学术考证,武夷山的船棺始于商末周初,到春秋,是全国已发现的悬棺葬年代最久远的,已经历3000多年了。置船棺于绝崖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船棺的主人应是当时部落的酋长之类的权势人物。船棺是武夷山古越族悬棺葬制的遗物,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古越人的生活习性,表明亡灵对山水的依恋和寄托之情。武夷船棺的出土,对于研究我国商周时福建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以及人种、气候、植物、纺织和观念形态提供了极为丰富而有价值的实证。
大藏峰上的虹桥板,有可能是托架悬棺的木板。而宋朝文学家祝穆写的《幔亭招宴记》则称: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在幔亭峰顶设彩屋美宴招待乡人。“虹桥跨空,虹桥飞断”的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不衰。前面说到的武夷君,就是武夷山的地名来历之一。还有一种说法是彭城铿,史称彭祖,有二子武和夷,造福桑梓,尊称该处为武夷山以志纪念。第三种说法也许更符合史实,就是此处古时为间越地,有夷人部落为界,夷人生存崇尚武,夷人用武之地,便称武夷山了。
大藏峰下有卧龙潭,潭深不可测,传为蛟龙深藏之处。峰壁有石刻多处,最有寓意的是“物外”两字。古人以为九曲溪是沟通天上人间的仙河,船棺是葬仙人而从天外飞来的神物,是人世间以外的遗物。不论是“外物”或者“物外”,古人都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悬棺: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据考证,当年中国南方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对死者的敬重。而出于对高山的崇仰,他们又把逝者安放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们不被世人打扰,从而更好地庇佑后人。
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推测为悬索吊下。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据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浙江瑞安至福建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和“台湾土著”、“夷州民”在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上非常相近,都有悬棺葬的习俗。而在台湾偏僻的小岛兰屿的雅美人中间,这种葬俗保留至今。
泼墨岩......
经雷磕滩,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人湾环,是为三曲。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闻名于世的“架壑船棺”。据考证,船棺大约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铜器的时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种葬俗。架于千仞绝壁之上,未知是如何架上去的,谜也。主要景点有:小藏峰、仙游岩、升日峰等。
升日峰,俗名猴头峰,仿佛一只俏皮可爱的猴头。武夷山的形象美在这里表现得惟妙惟肖。那是小藏峰,石壁上也分布有多处祭壑船棺。峰顶有“使隐亭”,官吏退休了便隐居于此。传说有御碑“尔禄尔俸,民脂民育,小民易虐,上天难欺”。那是仙馆岩,存仙蜕一函,明巡按樊献科有《藏仙蜕记》,俗称太子头。那是仙榜岩,千年桂花树与生长在绝壁上的兰花相得益彰,深秋时节兰桂飘香,沁人肺腑。
船家相当好,在这里停下来,让我们到竹筏的前面拍照留念。踩了满脚水哈,一次性的鞋套毫无作用,因为整条竹筏都浸没在水中,只有踩在水中,才能移动......
从浴香潭北上,是为二曲。二曲一段幽深险峭的峡谷,武夷36峰中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侧,与大王隔溪相对伫立在溪水旁。玉女峰南边有武夷山胜景“一线天”,它在灵岩伏义洞深处。主要景点有:玉女峰、仙榜岩、仙馆岩等。
“插花临水一奇峰,工骨冰肌处女容。”这是玉女峰天然丰姿的写照。古人说,美女如玉,美德如玉,美酒如玉,美石如玉。玉女峰是武夷丹霞构造中一座宝塔状的岩峰,形象美,极富意境;整体美,环境和谐;肌理美,线条婀娜;呼助美,隐约蕴藉--严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妇面对寒潭,含情脉脉。郭沫若先生写道:“玉女方淋浴,情妆傍镜台。虹桥横水断,云慢还波开。大块多诗笔,扁舟一酒杯。坐观天入峡,深幸雨中来。”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不知费了几多的笔墨来赞美玉女和武夷大王的忠贞爱情。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美丽的玉女,背着五帝父王,私自驾云出游。玩到武夷山时,她被九曲奇妙的山水迷住了,于是就偷偷地留在人间。不久,她在武夷它结识了勤劳勇敢善良的大王哥,一见钟情,产生爱意。不幸事为铁板道人察觉,就上天打小报告邀功请赏。玉皇勃然大怒,下令铁板道人捉拿玉女上天。王女宁死不愿返回天庭,而要留在人间与大王成亲。铁板道人就施展妖法把他们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永世不得相会。王女与大王化为岩石后,爱恋之心依然不改。铁板道人害怕玉帝怪罪他看管不严,就搬到他们中间住了下来。民谣唱道:“大王爱玉女,坏了个铁板鬼;玉女爱大王,隔了个铁板墙”。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同情这对恋人,搞了个妆镜台,让他们凭借镜台见面,以慰相思之情。
浴香潭,传为玉女沐浴的深潭。那块印石,长寄玉女情,传说是大王与王女的定情之物,实为道家镇邪之物,类同“泰山石敢当”之类的东西。
一只白鹭......
大王峰......
一曲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畅旷豁达,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狮子峰和观音岩。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云,雄伟壮观,为武夷36峰之首。山峰顶大腰小,四周崖壁如削,唯有从峰南一条裂缝中攀援木梯才能到达峰顶。登顶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俨然“王者到尊”,难怪古人云:“不登大王峰,有负武夷游”。与大王峰相连者是幔亭峰,这里有一块叫汉祀台的方石,据说是汉武帝遣使臣来此祭祀武安君之处。 主要景点有:大王峰、幔亭峰、铁板嶂、水光石等。
我们的竹筏进入了一曲小溪,左边有一组好风光。水光石,曾是武夷古老的渡口之一。如今,在古渡口新建了一处竹筏型的永久性码头,它庄重典雅、意境优美而又实用。新置的小画船古色古香,漂浮在碧水中来回为游人摆渡。这里可通往玉女峰,交通非常便利。晴川陌,高仅数丈,临九曲溪畔,一棵古老苍松昂首挺立石旁,环境清幽。水光崖壁上历代名人题刻繁多,现已全部整理填红,以供游人创览观赏。题刻中有宋朱熹的部分《九曲棹歌》、明赵师岩的“九曲溪”和明李材所写的哲理格言“修身为本”。最有意义的是明朝名将成继光题写的“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使当北平劲敌,黄冠布袍,再期游此”。它表达了将军的铮铮誓言和抗击强虏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寄托了对祖国东南名山秀水的眷念之情。崖顶原有“水光亭”,现建立栏杆,供游人观赏玉女峰讲诸景,极尽天然之趣。
止止庵,在大王峰与铁板峰环抱中,是南临二曲的一个幽深谷地,桃花涧溪水涓涓流过,瀑布从崖上飞落而下,珠现四散,小桥涓涓流水,翠竹丛林中鸟鸣蝉噪,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原有止止庵道院,传为武夷山最大最有名的道观,为宏大诗人白玉蟾所建,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崇安籍大学者邱云霄重建。抗战时建有苏皖联合政治学院。白玉蟾在宋代诗名显赫,姓葛名长庚,传说他下文能顷刻万言,春草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遇泥见真人陈翠传授炼丹,祷雨获应,封为真人,隐居武夷,建止止庵。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物已毁殆尽,新建的竹楼古自古香。在这里品味名茶,真有说不出的悠哉、游哉。数千平方的草坪青翠喜人,是团体旅游和宿营的好去处。从这里往东可登大王峰,西越铁板峰可达金井坑、天游峰。
万春园,位于大王峰东南麓,系利用过去荒废的茶园兴建而成。园内曲径通幽,环境优美,占地2.66公顷。它收集了热带、温带、中亚热带的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有四大类型:观花型、观叶型、观茎型和观果型,仅兰花就有100多种。园内浓荫蔽日,枝叶重叠,清幽喜人。园中各类盆景更是形态各异,许多藤本植物往复攀缠,交织如网,构成独具一格的绿色景观。这个景点还是人们参观、观赏、考察和进行植物科研的好场所。
回望玉女峰......
进入小溪了,曾经有人撰了副联子:“丹崖碧壁,岭如屏,溪如镜,舟如叶,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武夷万千气象;苍松翠竹,洞有天,峰有云,岩有泉,看历史长河变幻匪常,须知中外学者,齐颂扬崇安晦翁文采。”上联写了风光如画的武夷景致,下联写了朱熹承上启下,集孔孟伊洛之大成,受到海内外学者景仰。
这里有中国的“亚马逊”之称......
一曲码头到了。这里是崇溪与九曲交汇处,古人称这里为晴川,因未熹的棹歌有“一曲溪边上钩船,幔亭峰影蘸晴川”之句而得名。古人游九曲溪,是从武夷宫按曲序逆流而上。从此逆流而上直至齐云峰下的星村镇,是为九曲。沿途无处不成景。所乘之舟为8~9根去皮毛竹烤后扎成。 吃水浅、浮力大,游人乘坐安稳舒适,视野开阔,可见山景,能赏水色,漂流而下,当地人又把武夷山称为"四菜一汤",这起其中的"一汤"代表的就是九曲溪。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