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惠安·崇武古城(海门村古城)
海门村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东南突出部,面积0.9平方公里。海岸线逶迤曲折,奇岩怪礁和洁白的沙滩,湛蓝的海洋形成独特的滨海风景线,被《中国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线之一,也是东海与南海气象分界线的位置,其所在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该村因著名的“海门深处”景点而得名。
海门村所属崇武半岛历来为军事重镇。历史上外来屯兵形成现在的百家姓文化。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全国唯一完整的石结构城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依姓氏而建的清代民国建筑造型各异,风格奇特,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关帝庙前”、“古厝寻幽”、“永源双益”、“南城夕照”、“大夫宅第”等著名的景点。原汁原味的闽南民风民俗与台湾省血脉相连,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魅力的民情风俗中国名镇。
古城墙: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
在南城门外照墙上及偏东城壁上,还存有日寇炮击损坏的残迹,楷书横写的“炮击处”记述着1938年5月17日日舰炮轰崇武之事。
从城门洞,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座突兀在旧城里的关帝庙......
崇武关帝庙,也称南门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古城南门。这座关帝庙其实是这城里唯一仅存的优点古董味的建筑,刚好就在城门后,很逼仄的贴着城门修建,相隔不过3-5米,连拍个全景照都难。
崇武“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六年(1576年),由卫所千户徐鸾倡建,主祀三国蜀将关羽。庙为二进,中有拜亭,两侧廊庑。关帝庙内存明代名宦书法家张瑞图手书题额两方,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年(1700年),乾隆四年(1739年),光绪十年(1885年),均有重修。小庙的门里门外,修得金碧辉煌,“顶上功夫”做得很足,繁复,艳丽,层次十分复杂。
1938年5月17日日寇战舰炮轰崇武,炮口对准城门正中,不料打歪了。当然,善良的人们就传说关帝爷的神力——关帝爷用青龙刀把炮弹拨到一边去,日军的炮弹被挡在了城外,落在城墙上。也就在那瞬间,天空一道电光划过,日军见势不妙,匆忙退却。呵呵,老百姓想象力很丰富嘛。但是,关帝爷的青龙刀毕竟无法抵挡敌寇的现代化兵器,两年后即1940年7月16日凌晨5时,侵华日军6架飞机侵入崇武轰炸。同时,日舰向陆上开炮轰击。在飞机军舰的掩护下,500多名日军从后海、三屿等处登陆,窜入崇武城,制造了“崇武惨案”
。民众死95人,伤60多人,烧毁船521艘,房屋566间,劫财物无数。
小庙是整作古城的灵魂和中心,站在城门楼上俯瞰小庙,但见清朗的阳光下一片大黄的屋顶琉璃,大红大绿大蓝的雕饰铺陈开来,十分醒目壮观。
古民居: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古城内外的3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占地面积多在数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庙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是崇武古城这座抗击外夷历史丰碑的一篇篇生动诗章,深烙着千百年间崇武人民奋斗前进艰辛创业的脚印,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复杂多元的宗教信仰观念。如宋建的诚应庙,明时改为城隍庙;明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建的东岳庙等等,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继光所书,妈祖宫后的“马蹄石”传为1651年(清顺治八年)郑成功驻此抗清时遗留。城外3公里处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龙喉晓烟”有惠安第一胜景的美誉,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狮石晚照”的狮石台曾经是戚继光操练水兵的指挥台,还有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竟然有幸看到了民俗活动呢......
这里的房子都好矮,我们的个子是不适合住在这里的,进出都要低头......
八闽琴师郑佑故居:明朝中期,崇武城西门内有一个闻名八闽的琴师,名郑佑字半村,崇武人称他郑半仙。郑佑自幼很聪明,读过几年书,很受老师称赞。可是他生性孤僻,不恋功名,又不爱跟他父亲学做生意,只是结交几个少年朋友,整日弹琴玩耍。到了二十多岁,父亲去世后,他仍旧日日弹琴会友。
有一日,郑佑听一位从广东回来的人讲,广东有一个羊城,是极繁华的地方,琴弦笙箫,名家很多。郑佑正感到自己生在这个偏僻小城内,学的都是村歌渔唱,土腔土调,很想找名师指点,就带了一大笔钱,坐船到羊城去。
郑佑到羊城后,结交了很多琴友。琴友对他说,羊城内的琴艺数白素娟最高,但是要和她结识极难。这个白素娟原是巡抚衙门的歌姬,从小受过名师的精心传授。后来,巡抚大人把她送给一位武官做妾,两人恩恩爱爱,感情很好。不幸这位武官在珠江巡逻时遭台风,翻船身亡。白素娟一心守节,从此闭门谢客,思念武官时就在家里弹琴。
郑佑为了学琴,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办法,在白素娟的住宅边租了一间小楼悄悄搬进去住。白素娟弹琴时他把曲调记下来,然后自己摸索试弹,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曲调记了一些,只是零碎不成套,弹起来格调音律也相差很远。
事有凑巧,有一夜,白素娟开窗闷坐赏月。夜深人静,忽然传来熟悉的琴声,再听是在对面小楼上,就叫老仆去查问,郑佑便照实说明。人生难得遇知音,郑佑学琴的苦心,使白素娟十分感动。次日刚好是七月十五日,白素娟就差老仆约郑佑晚上在珠江江心的船上会面。
原来七月十五日是白素娟的丈夫的忌日,每年这一晚,白素娟都坐船到寂静的江心,在船头设下香案,对着大江上香、奠酒、弹琴祭奠。郑佑雇了一只小船紧靠在那只船边,他看到白素娟如此深情,更加佩服她的人品。等白素娟一曲弹完后,郑佑才上船与她相见,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来羊城学习琴艺的心情,请求白素娟指点。白素娟看出郑佑是一个注心艺术的老实人,就详细向他讲解各种指法。郑佑心灵手巧,经白素娟一指点,很快就全都领会。
过了几天,白素娟又差老仆把师博临终时传给她的手抄琴谱和指法的书,全套借给郑佑,但是要求他抄完后立即离开羊城,不要再见她。郑佑一一照办。从此,他的琴艺进人了新的境界,到处受到好评,名声越来越大。
几年后,郑佑到有名的金陵城游历。有一夜,他和几位金陵的琴友在城中秦淮河边的酒楼上饮酒。这个时候,明月当空,江风习习,郑佑在众琴友鼓吹下趁着酒兴拿起琴来弹奏。当年,金陵城是歌妓会集的地方,内中有一位很出名的歌妓叫马湘兰。这晚她正好坐着小船在河上夜游,小船从酒楼前经过,马湘兰听见楼上传出的琴声,那种优美的曲调和娴熟的技巧,立即把她吸引住了。她赶紧叫艄公把船靠到酒楼的窗口下,如痴如醉地听着。
正当马湘兰听得入神的时候,琴声突然停止了,只听楼上有人问:“为什么不弹了?”又听一个人说:“琴声对我说,有解音律的人在偷听呢!”众人都不相信,说:“郑兄又不是神仙,琴声哪会传话?”
大家正说着,马湘兰已经上楼来致歉:“是我偷听。”众琴友十分惊奇,更加佩服,纷纷赞扬说:“郑兄的琴艺真的会传神,仙人呀!”
马湘兰经大家介绍后,与郑佑施礼相见,恳求郑佑收她为徒弟。可郑佑立即婉言拒绝。马湘兰不死心,几日后又备了丰厚的礼物,托几位金陵艺坛的名人来向郑佑说情。郑佑坚决拒绝:“我是超脱凡俗的人,学琴只是为了自身消闲娱乐,不敢以琴谋利呀!”说完紧闭双目。大家听他这样说,只好回去劝马湘兰死心。几天后,郑佑也离开金陵城。
郑佑在外地漂了三十多年。郑佑的儿子很有孝心,想到父亲年纪这样大了还孤身一人在外面漂泊,实在不忍心,就变卖家产,带着钱到处去寻找。经过很多周折,终于找到,强把他迎回家。
郑佑在外地数年,只带回一把瑶琴和一箱琴书。回家后,他每天清早起床,在庭院里弹一会儿琴,其余时间就在屋里静坐,没出门也不会客,有亲戚来向他问好,他也只点点头。后来大家发现他对相命择时很精通,想来向他请教,他却闭着眼睛不说话。当时,他的子孙们因为生意失利,家境很穷困。亲戚们劝郑佑把这种相命择时的知识传授给子孙,让子孙有一条生活的路,他也只是摇头。
又过了几年,一天清早,郑佑起床后照样在庭院中摆了一张桌子,点上三柱香,然后坐在桌前弹琴。可是一曲还未弹完,他突然收起瑶琴不弹,对他的儿子说:“我的寿命就到今天为止了,你去烧些热水给我洗澡。”他儿子知道他的脾气,连忙照办。郑佑洗完澡又换上一套整洁的衣裳,然后把箱里藏的那些抄录整理的曲谱琴书一本本拿出来烧掉。到了中午,郑佑果然断气了。
大家都说,郑佑能知过去未来,但他严守天条,绝不泄漏天机。后来崇武人就称郑佑为“郑半仙”。
武功大夫府第:系武功大夫张勇在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的府第。张勇为官清廉,在发展两岸关系做出一定的贡献。府第座东朝西,庭院大门向北,主要建筑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并排,各三进、五开张,并有其它附属建筑。有闽南传统的建筑特色,有较高的文物和旅游参观价值。其浮雕系清代石雕工艺,为研究惠安雕艺史提供实物资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勇:字企大,号浩亭,崇武张府人,明初崇武所副千户张亮的后裔,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闻名八闽、台澎的水军将领。少时操舟捕鱼,长大后当兵,由行伍拔授金门镇标千总。雍正七年(1729)被挑选到天津水师。乾隆二年(1737)授南澳守备。不久调澎湖任厦门前营守备,又摧升闽安左营游击、铜山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澳总兵官、台湾水师副将。乾隆十九年(1754 ),皇帝特旨召见,授任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后以母老无人照顾为理由,力请回乡。年六十九岁时病逝在家。
崇武老一辈的人都尊其名为“老爹公”。“老爹公”的故事,到今在崇武还广为流传。
![]()
![]()
![]()
![]()
![]()
![]()
![]()
再往前走的一进院落,纪念的是抗日将领张稚生......
![]()
![]()
献武艺弃渔投军:旧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但是张勇弃渔投军,却是心甘情愿的。原来张府这个家族,在明中期就衰落。直至隆庆三年,张辅京随都指挥欧阳枢在大乍海面作战,拎斩真倭一名,才立功升为小旗。明亡后这家族就都以渔为生了。张勇从小跟兄长拖网围缯放绲,熟悉海上生活的知识。他生得虎背熊腰,颇有勇务。其家族比竟是将门后裔,崇武之风不断,他也曾认真学过不少功夫。
张勇十八岁那年,清兵儿只战船到后海操练。渔船都避得远远的,张勇却常瞒着兄长,驾着小舢板去看热闹。那时这支水师刚建立不久,官兵对海上生活都还是很熟谙,可是生活待遇很好,人人都自觉了不起,耀武扬威。
一天,张勇在海滩边遇到几个士兵要拿渔民的鱼,还扬言:“老子当水兵风浪里为你们吃苦,吃你几条鱼还算多吗?”张勇听了很不服气,就说:“象你宋的水兵有啥稀罕,什么风浪里吃苦,那是在玩耍呢!”那些水兵气极了,就把张勇抓到船上去见长官。那当官的倒和善,对他说:“你有何本领敢出此大言?”张勇说:“你这些兵会的我都不输他们。”官员就叫两名水卒和张勇各驾一条舢板比赛划船。张勇说:“划船我一个可以顶你们四个。”那官员心想,这楞小子或许真有能耐,就又挑选两名水卒。
四个身强力壮的水卒和张勇各驶一条舢板,一声令下,开始角逐。张勇摇动大橹,舢板如飞而去。四个兵勇则橹浆齐动,奋勇争先。两条舢板犹如两条大鱼,在浪中飞蹿,激起了堆堆雪浪,大船上的官兵都看呆了。初时张勇还落后一截;中途,两船几乎齐头。看看四名大汉渐渐力竭,配合又不甚契,张勇却大吼一声,使出全身力气,舢板如箭往前冲去,先半个船身到达终点表屿。霎时,掌声欢呼盖过了海浪的喧哗声。当张勇再次登上大船时,那些官员兵勇都对他刮目相待了。
歇息一会儿,那官员又叫一名军士扛过来一把大刀。张勇接过大刀,就在船上舞弄起来。只见他劈斩挑削,刀光闪闪,生风霍霍,船上又是一阵喝采。这时该是收刀时候,刀正甩到背后,不知怎的他竟趔趄了两步,幸好他还沉着,尽力把刀拖过来,做了收势亮相。原来他早上还没吃,肚子空得咕咕叫,为了逞强一时拼上去,差点出事。可是那些兵勇水卒非但没看出破绽,还说他这最后一招很有神韵,真有“吕洞宾背剑”的气势。那官员也微微点头,收留张勇在水师中当了个小头目。后来,张勇才知道这官员就是厦门水师提督张天骏。
谙水务显升总兵:厦门水师提督张天骏是个识才的人,他见张勇憨厚老实,办事勤谨,又谙练水务,不久就呈请上峰,授张勇为金门镇千总之职。张提督每次出海巡视,必带张勇同往。
这年盛夏的一天早上,批提督见天气特别晴朗,一点风丝也没有,突然心血来潮,叫张勇随他驾小舟到海上兜兜风。张勇见气候闷热异常,恐是天气骤变的预兆,就劝说:“物极必反,天变一时,还不去为好。”提督不听,笑说:“难得这么好的天气,不出去玩玩多可惜。”张勇只得只会快艇向大担屿外划去。
快艇开离厦门岛二十多里,日近午时,张勇见海面水色变浑,远山迷茫,明明是大风雨的前兆!只指望风雨不要来得太早,却突然发现西天云山迅速凸起,东天又隐约出现一道半虹。张勇忙告诉提督:“风雨在即,不返航是不成了。”张提督游兴正浓,又见周围及外海有不少帆点不慌不忙行驶,哪里肯信。张勇见事不宜迟,也顾不得许多,喝令兵勇赶快掉转船头回港,并亲自抱起大橹,边摇边对提督说“大人,今天是听我一次,卑职冒犯了!”提督将信将疑,想张勇是讨海出身,或许说行有理,也就作罢。船近厦门港,风浪大作。幸得张勇驾船技术老练,又有大船接应,总算脱险。提督拨了一身浪,吓了一身汗,这才相信张勇无戏言。
第二天风浪平息,传来消息许多不及收帆的船只倾覆,两只大官船罹难。张提督庆幸之余,问起张勇的行船之道。张勇说:“渔民老经验,半帆虹,起风浪。”接着他以数年积累之看山看海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娓娓道出。张提督喜不自胜,嘱咐张勇好好把这些经验记下来,供水师使用。
张勇预知风浪的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奇。这事不知怎么也传到乾隆帝的耳中,不久,驾召张勇上京,听取面陈海洋气候情形。张勇又献上航海人整理的导航书《针簿》。这《针簿》详细记载了船只通航浙江闽各港口的航行针字,有关山形地势礁石及潮汐时刻。乾隆龙颜大喜,遂降旨授张勇为江南江北总兵官。乾隆下江南时,张勇随班跪接,入崇武后海时,是他亲自掌舵牵缭。乾隆还在张府过了一夜。
现在崇武和台湾一些船老代手头的《针簿》,据说是张勇传下来的。《针簿》中有关、台中、基隆等一些台湾港口的地理水文情况,是张勇任台湾水师副将时补充进去的。
废验证体恤台胞:张勇是穷苦人出身,知道百姓的轻重,当官后,能体恤民情,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他跟台湾同胞尤有深厚感情。
这一年,他由铜山烽火门参将调到厦门任提标中营参将。不久,他的舅爷也到厦门找事干。他想舅舅是个讨海人,或许到港谋事适合些,就介绍舅爷到厦港签证处当差打杂。过了几天,张勇去探望舅爷。签证处的官员见是新来的长官,忙陪他到港口察看。他看到港中停泊着不少台湾商船,就上船去找那些船人闲聊。可是那些走船人个个愁眉苦脸,一再追问也不说什么。张勇的舅爷急了,说:“我这外甥虽当大官但跟你们一样是走船人,有啥话尽管直说。”这时船上一位书生站了出来,把他们心中的苦衷全告诉张勇。
原来当年规定,台湾船来到大陆来,只准停泊厦门港,由这里的签证机关验照后方能上岸,台湾的书生要渡海来参加乡试,也不例外。那些海关人员掌握这个权力,就乘机敲诈勒索,台湾人敢怒不敢言。最近,提标中营来了新的参将,签证处官员更加肆无忌惮。台湾人不堪敲诈,就和签证处官员争执,结果船被扣留已经三三,连搭船赶乡试的书生也不让上岸。
张勇听了这一情况很生气,训斥有关官员,给台湾商船解了围,向商人和书生赔礼。而后,张勇又请示上峰,宣布解除验证旧例,台湾人可以自由往来于海峡两岸,对赴考书生还特别多给方便。台湾人万分感激张勇,专门为此编了歌仔调,称颂张勇功德。听说扣押的几船木材搁了几天,销不出去,张勇正想在崇武盖房厝,就照市价买下,让舅爷押运回家。现在的张府,就是当时建的,那些杉木,都是真正的台湾货。
再往前走的一进院落,纪念的是抗日将领张稚生......
张稚生:“武宦世家”“黄埔精英”,张勇的六世孙张稚生是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在抗战中奋勇杀敌、屡建战功,1944年时任营长的张稚生率部阻击日军,与敌血战两昼夜,战至最后一刻,他和全营官兵全部壮烈殉国。英雄之气,浩然长存!
“投笔当年气纠纠,丈夫何能老窗牖;誓身革命不为家,杀敌抗倭怎肯后;大湖一役鬼神惊,八闽河山赖回守……”70年前,抗日英雄张稚生在大北岭战役中英勇捐躯,他的家乡惠安县崇武镇的群众为表达哀悼之情,为他作了这一首诗。
张稚生,1901年出生于崇武镇,出身将门的他少时就读于集美水产学校,是该校第一届渔航班的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张稚生有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毅然投笔从戎,请缨到抗日前线。此时日本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福建虎视眈眈。1939年张稚生加入“八闽子弟兵”——军政部十三补充兵训练处,任装备一团连长。
1941年4月19日,侵华日军在我省长乐、连江登陆。奉命到福州前线阻截侵华日军的张稚生部队,在闽北大湖与北上的侵华日军相遇。时任搜索连连长的张稚生率领突击队员,勇敢作战,全歼日寇,为大湖会战扫除了障碍。由于建立奇功,张稚生被授予“一级战功”证书及“荣誉军人”光荣称号。当时,陈嘉庚亲自为张稚生等抗日英雄颁奖。
大湖战役不久,张稚生升任第八十师二三九团第一营营长。1944年在大北岭战役中,张稚生率部阻击日军。经过两天多的激战,看到掩护任务已基本完成,张稚生便于10月1日凌晨,带着英勇奋战到最后一刻的5名士兵突围,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但由于众寡悬殊,全部殉国。
墙上镌刻着村里牺牲的抗日英烈和解放战争中英烈的名单......
海潮庵:位处地古称“下田”的崇武古城内西南部水关内。始建于宋代,素有“未有古城先有庵”之说。古因潮水时到庵前,称为水潮庵;时居民崇祀香火当境神明,称为海潮堡;至国初建城,军民杂处,附建各事,同集此庵,又称“乐善堡”。1626、1646年二次扩建;其后殿宇曾被攻打厦门的清兵水师拆毁。清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海潮庵。民国二十三年莲城小学设此,二十八年改作镇公所。1950年以后,先后有崇武中心小学下庵分校、崇武民校、崇武民办学校(中小学合办)、崇武民办小学、潮乐小学设于此。2001年全部场地重归海潮庵。2002年开始重修,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包括大雄宝殿、弥勒殿及回廊、尼舍等,主祀三世尊佛(释迦如来、药师如来、弥陀如来)。历有新加坡、台湾、普陀山等海内外高僧来访。
水关门:从崇武古城风景区大门往北走100多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号称崇武古城“第五城门”的水关门。它高2.1米,宽1.3米,扼交通隘口,是我国现存七座古城中最小的一个城门。崇武古城的制高点在城中的莲花峰,而最低点正是水关。关外是澳口,天文大潮时,海水从城根下的涵洞涌入。如果遇上台风暴雨,没了水关排泄,“水关渔家”就会成“水里人家”。
站在水关口的“水关井”边,还得说说这关门外不远处另一口姐妹井“试酒井”的故事。传说清代康熙年间,这里有个心性善良的年轻媳妇非常孝顺公公,天天好酒伺奉。后来公公猝然去世,媳妇却被谣传用毒酒害死公公。她愤而投井,冤魂不肯散去,夜里经常倚伫井沿,捧着一碗井水,请过路人试“酒”。从此夜里再没人敢独自走这条路。后来一艘外来商船的船老大赴宴后醉酒经过井边,喝了碗“酒”后大赞是好酒,媳妇冤魂从此销声匿迹。人们便把这口水井称为“试酒井”,以怀念那位蒙冤的妇人。
古城门: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约5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300多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则外加设一照墙,照墙前有一尊关公雕像。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城内关帝庙的关云长把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西门的两道城门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下来。荫凉的城门下摆有几个小摊子。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街道则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
古濠旧家:从水关门沿着石板路往东走,100米后可看见一个石楹门,这就是古濠旧家。
古濠旧家是明朝经千户府邸遗址。经姓堂号“勋旧”,其先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安徽临淮赴任崇武所百户。后人于明朝隆庆年间在大岞擒斩倭寇立功,升为副千户。传至崇祯年间,后人又被授为正千户,建了千户府。清初迁界时,府邸被焚毁,幸好还保留着左侧石楹门及石埕三层,让人窥见当年千户府邸规制之大。临淮别名濠州,所以石楹门上题“古濠旧家”四字,以纪念先祖来历。
古濠旧家见证了古泉州的东亚外交史。据《崇武志》记载,经百户曾遵皇朝之命把一艘战船送给琉球国中山王。对于航海技术还处在“缚竹为筏,不驾舟楫”阶段的琉球人而言,此举在当时是“送上高科技”。20世纪80年代,泉州与日本浦添市结为友好城市,数百年前的这段赠船史实作为佳话一直被双方所追叙。
如今,古濠旧家就像一位时间老人,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和一个家族的兴盛历史。
昏昏欲睡的狗狗,还忠实地看着大门......
鸡年大吉!!!
好有情调......
怎么样,很有感觉吧......
找到一张古村落的路线图:海门古村的古迹还有不少,分饮井、旧泉春、北佳楼、魏大厝、林蚶伯故居、饲虎埔、涌泉井、詹大厝群、秀山楼、吕滨溪后裔居地、侯伯林、三教祠遗址......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蕴含着一段深厚的历史。它们静静地驻守在小渔村角落,等待我们更从容、更深入地来寻踪探秘......
显公祠:当地人俗称“水头祠堂”的显公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崇武渔猎生息。堂号鉴湖的水头张姓,南宋乾道元年自湖中(今属晋江陈埭)迁来,算是迁入的最早人家,人称水头张。显公祠建于明代,清初迁界毁坏;复界后近三百年间,毁修四次,也是够顽强的。20世纪末,族人倡修,祠堂大门匾额“鉴湖张氏宗祠”六字,是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所题。
这显公祠是很有故事的。《泉州人物》记载,崇武鉴湖先人张公显因反秦桧奸党被贬戍。后来他改名张显,在崇武以丝绸印染为业,为泉州丝绸出口做出贡献。他开凿了用于丝绸印染的下湖井,该井被称为“崇武第一井”。如此说来,崇武还没有建城前,已经有丝绸印染产业。这里是丝绸的重要加工经营地,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又一重要佐证。
而宗祠门前的一对对旗杆石,则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它们是崇武文风鼎盛的凭证,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活档案,更是解读水关人文现象的表征。
黄吾野故居:“邂逅”
明代有名的布衣诗人黄吾野,他的故居坐落于此。黄吾野少小读书即出语惊人,长大后,好古文辞及诸子百家学说,造诣日益加深。他仿效司马迁,游遍祖国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著有《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等,其诗文“情自景生,语必自铸,气完而神定,色浑而味永”。
据载,黄吾野51岁时进京,诗书画轰动京城而受当朝皇帝召见。然而他坚不受官,一生布衣不仕。黄吾野有诗70卷存1400多首,不乏爱国忧民佳作。其《送琉球生还国》,是我国古代东亚外交史上的重要诗作。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作品被视为“神品”,世称“诗书画三绝”。
黄吾野故居虽多修损,但仍保持清晰原貌,是崇武城内至今遗存的少有保留明代军营房规制的建筑物。今天我们站在这故居前,感受黄吾野传奇的一生。
林广记:从黄吾野故居往前走,沿路经过涂去病故居、乾隆井、翰圃馆等人文遗迹,就到了“海丝”史迹林广记。
林广记属侯伯林祖厝群落,堪称清代崇武古建筑经典之作。其规制虽然不大,但内外十分精巧,对研究崇武明清两代古建筑技艺很有价值。林广记的名气,还在于它是清代中期当地闻名的三大商铺之一,为主经营销售丝绸、布匹,并以下庵染丝井为中心设有相当规模的印染作坊。
林广记经营着出口海外业务。其时,崇武西城门内南侧有近百米长店铺。“广记布,穿不破”的广告用语,至今崇武人仍耳熟能详。林广记见证了泉州的“海丝”文化。
染丝井:下庵井又叫染丝井,被当地人称为崇武“第一福井”。崇武古井很多,潮乐水关区就有形态乃至特质不同的古水井25口。有人说,崇武古城的每一口水井都有一个故事,下庵井就是其中一个。
下庵井凿于宋代,外沿呈四角形,井内则为六角形,井深3米,常年出水量大,历代称它为“不枯井”。清代中期,林广记经营丝绸、布匹,就是汲取这井水漂染丝布,成品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所以,下庵井也有染丝井的雅称。
岁月悠悠,下庵井依旧清澈如初,为水关人家所爱所用。人们从下庵井汲水,下庵井却是从古城中央的莲花石泉汲水,真所谓绵绵世代之“福井”,当地民谣说“汲下庵、福绵长”。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