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石狮·永宁古卫城
永宁卫城筑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时候的永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闽东南重要的港口及海防重地。当时泉州一带海上贸易繁荣百姓富庶,但倭寇活动猖獗,朝廷因而在永宁设卫作为泉南屏障。鼎盛时期的“永宁卫”曾与“天津卫”和“威海卫”齐名。
永宁卫城位于福建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距离泉州东南37公里,地势雄峻,东滨大海,北界祥芝依五虎山为屏障,南临深沪湾连深沪、福全,西接龙湖。史载,永宁卫下辖有11个千户所,卫城内有左、右、前、后五个千户所;卫城外,有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厦门)、高浦(同安)、白叶坂(安溪)六个守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永宁卫城有新、旧卫城;旧城因地形走势如鳌,又称“鳌城”。两城均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迹。
沿街有闽南特有的红砖房,也有全条石盖成的房子,更有类似的小洋楼,估计也是归国华侨修建的吧。走在这条街上,也能感受到鼓浪屿的异域风情。但这里的建筑比较残破,说好听的,这叫原生态......
永宁古称水澳。永宁古称“水沃”,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间,近千个毗舍耶(今菲律宾群岛)人,从水澳等处登陆,恣行凶暴,残杀乡民。知州汪大猷遣兵围击,俘敌400余人,余者被击毙。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取“永保安宁”
之意;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
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元置巡检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为永宁卫。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创办卫学,礼聘兴化举人陈愈任教。永宁“文风稍进,学者德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永宁人陈有纲中武进士,殿试第三人,为石狮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武探花”。
中西建筑奇妙地融合在这条窄窄的街道上......
忽见一处人头攒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处庙宇......
转过弯,就到了城隍庙......
别看门头小,内里别有乾坤呢......
城隍庙:永宁城隍庙座落在石狮永宁南门与小东门之间,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为永宁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而面金狮之称。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
永宁城隍庙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余为单檐歇山顶。庙中除供奉城隍爷外,尚有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役吏差官近百尊神像,俨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门的缩影,是闽南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城隍庙。
永宁城隍庙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其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门楼两侧的“雷厉”“风行”四个石刻大字,书法遒劲、端庄大气,令人赞叹不已。拜亭两侧的清代石雕狮子栩栩如生,雕工精湛,堪称石雕精品。庙内尚保存道光重修碑记、碑序各一方,对研究清代闽台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永宁城隍庙建筑之恢宏,规制之完备,在福建省同类建筑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有较大的影响。1996年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国军:1917年5月和9月,陕籍民党人士焦冰受孙中山之命两次由穗回陕组织护法军,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段祺瑞和陈树藩的斗争。委任驻扎白水的陈树藩部骑兵团团长高峻为陕西护法军总司令;委任驻西安陈部陕西警备军统领耿直为陕西靖国军招讨使。同年12月3日和12月10日,高、耿分别在白水和西安发动起义,民党人士郭坚由凤翔东进增援,与耿直会合于鄂县(今户县)。郭、耿在盩厔(今周至)召集将校会议,决议发布护法讨陈檄文,宣告成立陕西靖国军。郭坚任总司令,耿直任副总司令。下编8个支队。1918年1月25日,胡景翼部张义安在三原起义,胡景翼、曹世英应邀由富平、耀县进至三原支援,经商议达成共组陕西靖国军协议。司令机关设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下辖3个游击支队和3个步兵团。
造城:元末明初,沿海地区遭受以日本武士、商人、浪人组成的倭寇骚扰。至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肃清元朝反明的残余势力方国珍、张士诚等在海上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筑山东、浙东、浙西59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视察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郡,筑城十六座。当时,永宁已成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泉南重镇和著名海港。因泉州的晋江、惠安、同安一带倭寇活动极为猖獗,周德兴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视察永宁时认为:“此福地也,于是屯扎西隅,军不疾病,民皆殷富……因奏请建城”。同时,周德兴“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戌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改永宁水寨为永宁卫。增设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周德兴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督造永宁卫城。
据《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载,永宁卫城东西长二百九十五丈,南北宽二百零七丈,“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南门),北曰玉泉(北门),东曰海宁(大东门),曰东瀛(小东门),西曰水清(西门),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永乐十五年(1421),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1470),门楼废圮,指挥杨晟重建。国朝康熙间,总督觉罗满堡、巡抚陈瑸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
卫城墙壁内外皆以花岗岩条石纵横间砌,石块一般长1—2米,宽、高各0.4—0.5米不等。中填以沙土,上铺条石置城垛。城内筑排水渠道水关沟通城外,污水、雨水汇流入海,沟长170丈,宽6尺,深7尺,除入口一段外,上覆盖石板。城外有一条环城濠,因久经泥沙淤积,今已缩为100平方米左右的小湖泊。
永宁形同鳌鱼卧滩,所有街道将永宁城环绕起来,又形如一个八卦,古街道的布局又如一古篆“寿”字。八卦街一开始都很繁荣,中心点是永宁街上的中开封。相传建城时,在这里放罗盘,到大东门140丈,到北门110丈,到南门140丈。当时没有到西门的路。
到西门的路是在清代建的,从中开封通往西门的路135丈,就是现在的永宁旧街,俗称“剖腹街”。城中分铺,东西计三十三,铺中分甲,东西大街直贯,南北长街纵横全城,民居鳞次栉比。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倭寇入侵永宁湾,当地居民奋起抗击,拆旧城西南部分城墙另建一寨,后于康熙年间又经施琅重新修建,亦形成一座小石城,俗称新城,但其规模比旧城略小。
永宁卫城建于地势陡峻的山坡上,城内有娘妈山、象山、莺山等三山。卫城居高临下,北依五虎山作屏障,俯瞰永宁港海面。当时筑城时,不采五虎山之石,舍近求远而取蚶江、祥芝沿海之石,就是为保留完整的五虎屏障。
永宁卫城内有大东门的临水宫、小东门的玄坛宫、西门的宴公宫、南门的天妃(妈祖)宫、北门的玄天上帝(真武)庙等五大寺庙。城外有石将军、耶苏基督教堂、日本真宗教会及其他普通寺庙二三十处。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平海五策”,颁布迁界令,俗称“辛丑播迁”,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永宁卫城被拆去筑杆头寨。至光绪年间,从北门至大东门、小东门一段城墙尚保存完整,南门、西门仅存墙基。
1956年后,又几次被拆,城石用去盖基督教堂和建水利工程,吊桥的桥板、桥基大部分成为群众盖房的石料。到70年代,连城基也荡然无存,只残留一些土墙依稀可见。
军备:永宁卫城设有指挥使司、架阁库、经历司、镇武所、监房、教场、演武亭等官厅衙署及军事设施。
永宁卫城地位与泉州府城相等。永宁地形突出海表,成半圆形半岛,在全省五个卫城中,永宁卫城位居首位。
《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附见·永宁卫》:“领守御千户所五。”这五所守御千户所是:
守御福全千户所、守御中左(今厦门)千户所、守御金门千户所、守御高浦(今属同安)千户所、守御崇武千户所。
《晋江县志·卷17·兵制志》亦载,永宁卫下御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五个千户所,并设有祥芝、深沪、围头三个巡检司。
永宁卫以永宁为中心,北连祥芝、崇武、峰尾,南接深沪、围头、高浦(同安)、厦门,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组成100多里的海上长城防御体系。
永宁卫所是福建兵员配备最多的卫所,原辖兵员6935名,是福州卫所的五倍。后遭倭乱,“逃亡事故渐次裁减”。至明·万历间(1573—1620年),仅存2177名,建有营房561间。
抗倭与战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倭寇一度猖獗,在闽浙一带活动,其中一股在晋江永宁、安海劫掠。永宁卫城指挥使杜钦爵奋勇当先,率领军民严密防守,倭不得入而退。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400余人从长坑头登岸,劫掠龟湖。五月,倭寇复进犯永宁卫城,被击退。此后三四年中,倭寇虽在晋江、英林、双溪口、石菌一带四处劫掠,终不敢冒然犯境永宁。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倭寇犯永宁卫城,永宁卫城指挥佥事王国瑞骄兵自恃,溺于酒色,疏予防范,失守城陷,倭寇大掠数日而去。三月,倭寇复来攻城。城再陷,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军民为其杀伤几尽。为避倭乱,永宁居民纷纷外迁。其中,迁入石狮街的有何姓、高姓、尤姓、朱姓、商姓等。三月八日,港边人佘见海,任千夫长,率兵复城,不克阵亡。倭寇来犯之时,又有梅林人黄澄“集里中少年,划港以守。及见贼势猖獗,乃阴令长年三老舣舟以俟。及败,乡人被驱入海,赖以全活者五十余人”。倭寇陷城后,四处劫掠妇女。永宁人民奋起反抗,南澳总兵欧阳寨之妻郑氏“统婢出救,与其姑及夫弟俱陷贼”。郑氏“持刀黥面,骂贼不已,贼怒,焚之火中”。蒋氏子妻吴氏,“年二十寡,倭乱,城将陷,督家丁拒之,躬为炊。”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倭寇100余人乘船突袭永宁,被戚家军截杀无遗。
明隆庆二年(1568年),永宁卫镇抚王世实随都督俞大猷往广东剿倭,在龙眼沙海战役中,身先士卒,壮烈牺牲,谥“忠勇”,立“昭忠祠”于永宁祀之,墓葬于永宁北门外北山。
清顺治四年(1647年)
四月,郑成功部将林顺于永宁一带招兵,清将韩代闻报,突袭永宁,乡民死难者达2400余人。尚有生逃于水关沟者,恰逢暴雨,水涨入沟,淹死者甚众,史称“陷城洗街”。
别有情趣的闽南建筑......
清幽古街:这古韵的街巷,一块青石挨着一块,一片红瓦布满着青苔。当清风轻拂而过,我的心也跟着它飘拂在街巷。看这悠然,我也在想“几时繁华换几时,几幕清幽醉人意。几步青石依古姿,几处惬意该如此。”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东西倾斜度达20多米,老街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长一公里多,宽度约4米至5米。明朝时,此街称西直街。府志记载:“右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间,在永清门西直街。”改革开放前,它一直是永宁商贸的集中地,如供销社、菜市场、手工作坊,甚至银行、税务、邮电等单位,无不拥挤在这条狭窄的老街上。
老街每10多间店面自成一个单元,中间隔道小巷。店面大多两层,二楼前留段小砖埕,邻店之间可互相走动。店门原是由一扇扇活动的门板并连而成。早晨开张时卸下,晚上关店时安上,单留个边门可供人出入。老街路面原为石头铺成,给几代人的脚掌磨得非常光溜。上世纪80年代,华侨捐资,把大小不一的街路石换成了整齐的四方石。
据传明时倭寇血洗永宁古街,当天狂风暴雨大作,血水高涨,冲刷古街。因此,每年的四月二十至廿四,当地人都会挑水清洗古街,进行祭祀,俗称“陷城洗街”。清朝初期,由于永宁当地抗清之举不断,清军对这条古街进行改造、加长,使其犹如在永宁这座鳌城的肚子上剖了一刀,使得这条古街又有“剖腹街”的别称。
走在这条小巷,彼是清幽。那些老式店铺,早已不见、有的住人,有的已经荒废。用青石铺的路,走来光滑而古韵,静静的感受清风里带来的故事,去寻觅古街的沧桑与繁华。
走进永宁品味历史:
一条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永宁老街
二书院:鳌水书院(文祠) 、莺山书院
三寺庙:城隍庙、慈航庙、梅福寺
四商行:日茂商行、永进商行、霞源商行、荣兴商行
五大门:东宁门(大东门)、东瀛门(小东门)、永清门(西门)、金鳌门(南门)、玉泉门(北门)
六洋楼:宁东楼、养浩楼、云阁楼、汉林楼、尊良楼、迎薰楼
七小吃:阿潭水煎包、梅港芋圆、松碧肉粽、郑氏壶仔饭、陈氏牛肉羹、西厝薯粉粿、全兴花生
八景观:镇海石、骊龙珠、观日台、浸月池、玉带桥、丹凤朝阳、犀牛望月、海天一色
九古大厝:大夫第、日茂古厝(十三架)、 永进古厝、霞源古厝、陈氏古厝、黄氏古厝、东源古厝、干氏祖厝、白刃故居
十老店号:万通布庄、建昌布庄、合益米行、益通信局、黎明像馆、万兴馆、永芳珍糖品、同化酱园、和安堂药店、达生医馆
百家姓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姓聚居、和谐共处
千年古镇:宋朝建水寨、明朝设卫城
万事如意:福地永宁 、“永”葆安“宁”
从董云阁故居经戏台绕到通德楼,通德楼内有华侨郑周安南洋打拼经历,其中有几句:“夫身在海外,困苦难化解。吾实为浮名,不是负义情。求名名不成,求利利不荣。今恧自不贤,有苦确难言。此情连此景,两处相似冷。吁嗟苦绵绵,夫复何所言。”其实华侨创业异邦,艰辛非比寻常,出类拔萃者凤毛麟角,毕竟“劳动者多,富翁者少”。此文是海外华侨艰难生活的一个缩影,系主人由内而发,感情真挚,读来字字血泪,令人心酸。
在永宁像这种楼是很多的,都很有特色、但要找到的就要很用心了。
中外结合——番仔楼:走在永宁的街巷里,有时会被那别有韵味的番仔楼所吸引。欧式风的构造,掺杂着闽南建筑风,恰似一座别有风情的“小城堡”。可是华丽的构造,也略带几丝沧桑。或许在时间的冲刷下,才更让人觉得惋惜!——陳陳
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番仔楼以闽南泉州数量及精品为多,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战、国共对峙、文革等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样式及丰富内涵为代表。
番仔楼可以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传统的闽南民居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即利用大木作作为受力结构。另一类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所建。这两类不仅营造技艺不同,并且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分别,一般来说,传统技艺营造的番仔楼,立面多采用传统的闽南红砖,而钢筋混凝土的则是水泥立面。一般来说,采用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造的番仔楼所包含的中式元素和闽南传统工艺比钢筋混凝土的番仔楼多得多。
隋代的慈航庙......
宁东楼:坐落在永宁观音亭境,位于永宁最高处。该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永宁旅菲同乡会第三届会长陈植鱼所建。几十年来,它一直是永宁一个极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宁东楼坐东北,面西南,面积约17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其外观为精工细琢的花岗岩石砌成,楼前有宽阔的庭院。二、三层楼有雕花的阳台和欧陆风格的立柱以及中国古典的石刻门楹。在楼上,放眼远眺,永宁的山山水水、城垣街舍尽收眼底。
宁东楼的规格结构都很高大宽敞。一进大门,即为前厅。厅之左右,各有两间大房。厅堂简朴。厅后的后轩廊上,一列4间后房。廊道上建有分合式大扶梯,可登二楼,直至三楼。
日军在福建永宁制造惨案:1940年7月16日
(农历荷月十二),日军在福建永宁制造惨案,将滥捕的我国人民强加罪名肆意屠杀。
1940年7月16日拂晓4时许,日军两艘航空母舰从外海直逼深沪湾。随后,又有6艘军舰、4艘登陆快艇、数十只橡皮小艇,鱼贯地从深沪湾入口处疾驶而来,同时,7架敌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在永宁地区各村落轰炸扫射;军舰上的大炮也向周围村庄进行猛烈轰击。登陆的日军一路烧杀淫掠。
有十几个日兵窜入南门一林姓家中,将一位少女轮奸,少女受刺激而发疯,三天后惨死。有一位姓李的媳妇受辱后,愤而以口痛咬兽兵,竟被当场刺死。还有一群兽兵砸门冲进了一位20多岁的侨妇家中施暴,该侨妇虽然跪下求饶,仍免不了被轮奸。日军在梅林村,凡发现剃光头的青年,即以刀枪毙杀,连一个名叫蔡锹的疯子也不能幸免。在港边村,日军逢人便杀,协美号商行老板李本、李沐兄弟及其他7个村民,均被残酷杀害;浯沙村民陈佩和陈灶,金埭村民黄昭协,虽然外逃隐蔽在树丛中,也免不了被杀害。永宁街头,有位姓蔡的木工尸首挂在隘门上,脖子刈得快断了,满面被用刀乱戳,不能分清鼻、嘴、眼睛。永宁西门外林乌番被日军抓去剖腹,他倒在血泊之中。五脏流出,手里还抓着两把肠子。60多岁的洪阿情老大娘,以为年迈不必藏匿,被日军枪杀。80多岁、双目失明的李阿年,在家中被活活烧死。有的被捕杀后,还被扔进火中焚尸。
下午4时,日军搬运抢劫来的大批物资,撤回军舰上,退出深沪湾。此次日军洗劫的村庄达13个,烧毁各种船只300多艘,校舍3所,楼房、商店、仓库近百座,杀害80余人。
至今能看到那些动人的纹饰......
应该是莺山学院了吧......
走出这条有着沉甸甸历史的老街......
镇海石流传抗倭传说:镇海石位于永宁镇朝阳山上。石呈扁圆形,高6米,基底每边宽3.3米,底部略呈椭圆状,贴叠在另一块大石上,形如金瓜摆在玉盘上。虽与底石接触面积小,却巍然耸立,风雨不动,背海仰坐,宛若宝珠悬望。
镇海石背山面海,临海一面竖向雕刻“镇海石”三字大楷书,笔力遒劲,气度宏浑,相传为明抗倭名将俞大猷镇守永宁时所写,后人即以此名石。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永宁城被倭寇攻陷后,俞大猷率军前来收复,把倭寇杀得抱头鼠窜。眼看倭寇船只扬帆远去,俞大猷振臂怒呼,众军同声响应,顿时狂风大作,海上巨浪翻腾。忽然一块巨石从远处飞来,轰然坠入海中将贼船打得粉碎,倭寇纷纷尸沉大海。过后,巨石直接飞落在朝阳山上。俞大猷离开永宁时,即在巨石上挥写“镇海石”三字。
但是也有人考证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所书。回京后,我查了一下,了解到王十朋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八月起知泉州,任内重视农田水利,爱民如子,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泉州任满。朱熹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又史料记载,永宁古称水澳,唐称高亭,宋称凉恩亭。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在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保安宁”之意。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御倭患,在此建立卫城,称“永宁卫”。王十朋死于乾道七年(1171年),说他所书显然有点接不上茬儿。不过也不能武断地排除出自他的手笔,如果真为他所书,那么中国书法史上则又多了一段有关南宋书法珍贵的记载。
这石字为什么中间多写一点呢?这是异写吧,可能是书写者认为中间太空,多写上一点为了补白。这种异写比较多见,但是要恰到好处。比如林宏元主编的《中国书法大字典》选录《隶辨》中的两种“石”字的写法,都是在中间加了一道横画或竖画,而一加上横画者则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后”。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鲜于枢第三子鲜于必仁所写的行书“石”字,则在中间写的是一点。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公元1321到1323年)前后。
驱车几公里,来到了同属永宁的“六也亭”......
六也亭: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后杆柄村,有一座名为“六也亭”大洋楼,因内设房间过百,俗称“九十九间”。这座由菲律宾富商杨邦梭所建的豪宅,是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在石狮乃至泉州都颇负盛名。上个世纪初,有个叫杨邦梭的人带领堂兄弟十七人到菲律宾谋生,发迹后回到老家建造了这所大宅院,它正式的名字叫做“六也亭”。亭名取自四书之中《中庸》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合为“六也”大意是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原段: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越过楼前的人工水池,从水榭长廊可以进到这座壮观的大楼......
家族南洋打拼
荣归故里建房:据杨氏族谱记载,家族第14世至19世辈分取名为:国、家、邦、荣、祖、德。杨邦梭的父亲属于“家”字辈,家里还有5个弟弟。上世纪20年代,随着闽南人往菲律宾谋生大潮的出现,在永宁以种地、赶驴子为生的杨邦梭,跟随十来个叔伯兄弟来到菲律宾,从码头搬运工做起,开始了艰难的异乡生活。
凭借着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以及精诚的团结,杨氏家族在菲律宾创办了一家卷烟厂,并慢慢发家,成为菲律宾闻名的富商。随着家族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长子嫡孙的杨邦梭果断的摆脱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对烟草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明智的经商头脑让杨邦梭成为当时菲律宾的十大企业家之一。
光宗耀祖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杨家人,杨氏家族于上世纪20年代,决定在家乡祖厝旁建造6幢大楼,分别给“家”字辈的6大家族居住。后因当时社会动乱等原因,又改为6家族共盖一幢大楼,也因此命名为“六也亭”。
六也亭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3年,历时5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钢筋水泥等建材在闽南还十分罕见,六也亭的设计图纸及所用建材皆从菲律宾运送而来。建成后,中西合璧的六也亭颇为新颖别致,又因其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因而闻名乡里。
六也亭的外墙为高雅的白色,装饰花纹洋气十足,偌大的窗户采用透明花玻璃镶嵌,牌匾上刻着天使图案的浮雕,连楼梯也是雕花镂空的华丽螺旋式楼梯,处处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
但这座洋楼的布局却是地地道道的闽南古大厝,依然有大厅、小厅、偏房、后轩、后房、厢房和下落等,是标准的“七间张、十榉头式两落大厝”款样。六也亭占地面积6670多平方米,楼内设有170多个房间,洋楼旁还设有闽南式建筑的佣人房、更房等,规模十分庞大。在六也亭旁边,还保留着杨氏家族清朝时建的祖厝。虽然闽南式的古厝与南洋风情的六也亭风格迥异,但两者并列却出奇的和谐自然。
六也亭人丁兴旺时,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嫡亲人口,加上百余佣人,共有300多人。在洋楼楼顶的一个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铜钟,到了开饭时间便会有人撞击通知,可谓“钟鸣鼎食”。在六也亭的院子里有3口水井,并配有水槽,可供佣人提水、洗衣服等。此外,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盗贼较多,大院入口处还设有长长的更房,夜里常雇请枪手来配合家丁守夜。
重视后辈教育
积极回报桑梓:彼时的杨家,作为闻名海内外的大户人家,非常重视子孙后辈的教育问题。据了解,在建造六也亭之前,杨家曾花10万大洋在鼓浪屿海坛路27号购置了一幢3层洋楼,除了往返菲律宾较为便捷外,还很方便子孙后辈上学读书。因此,当时杨氏家族的“荣”字辈,大多都是在鼓浪屿读书成长的。
而因生意等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杨家人,通常会请教师来家授课;因在海外没时间读书的杨家人,则会利用回国探亲时间,抓紧读书。正是杨家几代人传承着这种勤学进取的良好学风,因而,六也亭出了不少学士、硕士、博士等,家族颇具文化素质。
杨氏家族不仅“独善其身”,还积极回报桑梓。据介绍,“荣”字辈的杨荣石就是杨家热心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后杆柄村的小学、幼儿园、村道、祠堂,甚至村里的教育资金等公益事业都留下了杨荣石热爱家乡、关心事业的光辉业迹,至今仍为村里人津津乐道。
族人旅居海外
洋楼衰败不堪:这座在后杆柄村屹立了近百年的豪宅,深深的刻着杨家老一代华侨的故事。它目睹着这个家族的兴衰,也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在抗日战争时期,六也亭曾遭到日军的炮弹攻击,并有部分建筑受损,虽然已于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修复,但仍留有抗日时期明显的痕迹。现今,杨家除了在国内的子孙百余人外,大部分都旅居港澳、东南亚及北美洲等地,约有上千人。
倒座的佣人房......
佣人房雕花精美的门窗、墙壁......
大楼中精致的细节......
奇妙的组合吧,这算是......
沿着院外的小路往前走,拐弯处,出现了一座仍属于杨家大楼的小楼。一样的秀美宜人......
如今的六也亭已衰败不堪,布满青苔的雕花楼梯、斑驳的墙壁、满是灰尘精致古董,这些往日的繁华只能在一片荒凉中依稀可见。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