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石狮·六胜塔
石狮有两座著名的塔——六胜塔与姑嫂塔。两塔同为航标塔,1961年同入第一批省保,2006年又同时与石湖码头以及泉州真武庙、江口码头一起捆绑为“泉州港古建筑”列入第六批国保,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关连。
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好选择了比较容易到达的六胜塔......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福建省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六胜塔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文物唐代“林銮渡”及现代化大型港口石湖港,历史文化悠久。
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入选中学历史教材。
历史记载: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实业家凌恢甫捐资重建。该塔1961年被定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今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介绍被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六胜塔建于北政和元年(1111年),坐落于石狮市湖海滨的金钗山上,已废存。
我们今天看的塔,则是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浑体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底围约46米,高约31米。其外形与结构,跟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略同。它也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的;每层
也设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风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力士”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从卷形入内,则是回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这是与东西塔不同之处。在各层转角处的巨大石柱上,
它不作东西塔的方形“卢斗”,而用圆形仰莲盆式。同时,“雀替”的手法也较东 西塔繁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六胜塔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
。底层南面拱门的门额上悬一块“花带碑”,刻着“万寿宝塔”四个字,右偏旁则
刻着“至元丙子腊月立”(1336年12月),“檀樾锦江凌恢甫建”等字样。
六胜所处的石湖,是泉州沿海的一个小港,在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时期,它和安海一样,都是外国商船的寄泊之处。据说,当时这里曾围筑城墙,有渡口十八个,所泊的船舶常近百艘。它不但显示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同时为六胜塔的建造,
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如今,六胜塔虽刹圮颓,部分塔檐石掉落,但基本保持原状,仍旧巍巍翼翼地挺立在金钗山上。游人援塔登顶,可以俯瞰来往如织的海中舟楫;遥望隐约出现的
清源、紫帽诸山,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它的对面和近旁,秀涂、大坠、小坠
、蚶江、祥芝,均相衔海域,成为泉州湾的天然障。南则与“姑嫂塔”遥遥相对。
每当朝阳雾色,染万顷碧波,五彩缤纷,游人至此,如临蓬菜仙阁,确实是处值得游览的好地方。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由檀越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六胜塔之名,据说是由佛教的“六胜缘”而来。《具舍论二》载,小乘教教派僧人有“舍多寿行”和“留多寿行”两种修行方法。修行“留多寿行”者必须具备六个最佳(胜)条件:即人胜,解脱胜,修习胜、福田胜、依止胜、转业胜。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乃小乘教派僧人,修“留多寿行”,故以“六胜缘”为所修之塔命名。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六胜塔为元兵毁坏大半,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当地富商凌恢甫鸠资重建,历时四年始成,名为“万寿塔”。或许是因为“万寿塔”之名太过普遍,故后世之人还是习惯称此塔为“六胜塔”。
塔为花岗岩石构,八角五层,通高约36米,底围约47米,须弥座,四面作台阶通四门,外观和形制与泉州开元寺双塔略同,只是整体结构更为严谨,细部更为繁复,雕刻更为精细。由于同样采取了双塔筒结构,结构极为牢固,故建成至今,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泉州地区之八级地震,却安然无恙。
塔身转角立圆柱(第一层为通体式,其余各层为三截拼接),上坐莲台状栌斗,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均为双杪一下昂,柱头两侧、阑额之下浮雕雀替,每层双挑斗拱出檐,上盖扇形瓦纹石板,盖顶雕筒瓦及瓦当。塔檐八角作吻首翘脊,上坐镇塔武士各1尊。平座勾栏为近年新修,与整体面貌极不相谐。
塔身每层设拱门4道,佛龛4个,各层交替错位。拱门、佛龛两侧浮雕佛教人物立像各1尊。由于地处海滨,经受数百年海气侵蚀,雕像风化现象较为严重。
底层南面门额之上悬挂“万寿塔”塔匾一块,上款“檀越锦江凌□□恢甫立”(锦江系蚶江之雅称),下款“至元二年丙子腊月日建”。
此外,塔的第一、二层补间铺作均用4朵,每朵均完整雕刻出两边的泥道拱及其上之散斗;第三层以上,补间铺作同样还是用4朵,但由于塔身收分,墙面宽度变窄,无法完整雕刻出两边的泥道拱及其上之散斗,于是便将相邻的泥道拱重合,形成鸳鸯交手拱。
沿塔后小路攀登......
现在这里也是繁忙的港口呢......
六胜塔的具体位置是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石湖自然村的金钗山下。从卫星图上看,它就在泉州湾入海口一个岬角的前端,其导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六胜塔的旁边就是古代“石湖码头”的所在地。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这里早在唐代时便已开辟通航番国的“林銮渡”,宋元时期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商贸大埠,清初曾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港对渡,如今则已建成现代化亿吨大港“石湖港”。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滨,是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根据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清初,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六胜塔饱经风霜800多年,犹如一枝擎天红烛,放射着光芒,照亮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当人们缓登塔顶,可以俯瞰浩瀚海峡和往来穿梭的舟楫。
六胜塔的旁边还有一座不知名的寺庙,虽是新建,但福建寺庙的雕龙画凤之特点还是彰显得淋漓尽致......
时间关系,没有去成姑嫂塔(下面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说,六胜塔是建于凤穴之上的。塔的右前方有一扇形水塘,是为凤眼;塔的左前方有一小井,是为凤耳。而姑嫂塔是建于龙穴之上的......
姑嫂塔位于六胜塔西南方向的宝盖镇宝盖山顶,两塔之间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上山路程较长......
此塔原名也叫万寿塔,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年间僧人介殊建,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因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故又名“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坐东朝西,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实为4层,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塔无须弥座,建副阶以取代,这在福建的石塔中似乎仅此一例。塔门前建方形仿木石构单檐歇山顶门亭一座,亭内存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维修碑记1方。塔墙宽大,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檐,墙腹中有旋梯可登临塔顶。不过,由于入口处已加装铁栅门,除可进入一层塔心外,其余各层情形不详,只能照搬相关资料上的介绍:三层塔门上雕“唵奄、哑、吽”三字,塔腹内作佛龛内雕立佛3尊,塔墙上刻清代维修记事3则。最上层外壁置石龛,龛内浮雕二女,世俗指二像系传说中之姑嫂肖像。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明代苏紫溪有诗:“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描写姑嫂塔的。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传说故事:传说在很早以前,石狮宝盖山下有一户农家,父母过世后,兄妹两相依为命。后来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贤惠,对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虽然生活清苦,却也过得平平淡淡,没有缺少欢乐。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无收。自古闽南地区田少人多,遇到灾害人民无法谋生,就纷纷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着同乡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寄来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坏,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姑嫂两人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归帆?
为了能看得更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阿兄还是没有回来。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心想,可以写封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风筝随风飘到南洋去。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姑嫂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
这系上家信的风筝,飘到南洋上空落了下来。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辗转传到阿兄的手里了。原来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没有脸面给家里写信。他读完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故乡。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山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大海出现了归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葬身大海,惨哭几声,相抱跳崖自尽。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姑嫂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叫姑嫂塔。这当然是传说,但姑嫂塔的传说却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见证,是人间最深沉感情的记载。
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时朝著名文人何乔远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早期乡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不少往菲律宾谋生的人,都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菲从事生产劳动,与菲人友好相处,共同开发菲岛,授以各种技能。菲律宾史学家赛迪博士说:“华人带来他们祖国的绝好文明、忍耐、勤劳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艺“。据有关历史著作的记载,至少自春秋战国起,晋江、石狮与台湾就已存在血缘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观上为早期石狮人移居台湾提供了方便。同时,政治上、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宋元时期石狮人移居台湾的重要社会因素。
姑嫂塔的故事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至2014年,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
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不仅是早期石狮乡民背井离乡、移居他国的见证者,也是当今海外赤子回乡参与故园建设,为家乡人民造福的见证者。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