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添神秘色彩: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镇漳里村一个叫“漳州寮”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中期,有一天,泉州知府微服出巡,来到此处,见处处是茅棚,没一处好房子,但是农民个个辛勤劳作,就问他们:“这里是什么好地方?”一个农民答到:“将就寮(闽南语)。”
  “将就寮?”知府竟不知道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有这么一个地名,于是问:“怎么说?”一个青年农民答道:“我们这里的居住条件差,没有房屋,搭个茅棚将就,乡亲们便把村子取名‘将就寮’,先将就过日子,日后发达,再建华丽大厝。”
  知府听了,非常赞赏:“农民也该有此大志。我就给你们起一个雅致的名字吧,取谐音叫‘漳州寮’吧!”
  于是“漳州寮”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而那个与知府说话的青年就是蔡树清,也就是蔡资深的父亲,蔡氏古民居的建设先驱。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有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现存较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 (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其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居民的最佳朝向,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售票处的墙上张贴着申遗预备名单的告示......

      40年造闽南“小故宫”:蔡树清后来到菲律宾经商致富,清同治六年(1867年)回到村里,在“漳州寮”兴建豪宅,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其后,其子蔡资深继承父业,相继建大厝,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40多年建成了集各种建筑特色为一体的闽南“小故宫”。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这片房屋的建造者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菲律宾华侨。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满脑子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为了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慷慨捐资兴学和赈灾,1905年,受朝廷诰封资政大夫,妻子封二品夫人。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
      蔡氏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赢得世界各地专家的好评。走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就恍如身处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精彩尽收眼底。这个建筑群包括15座宅第和1座宗祠,计大小房间近400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斓;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

      雕刻艺术:据介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四种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种不知名的工艺,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及富人情味和乡土气息。
      此外,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蔡氏古民居是现存和已消失的闽南文化的见证。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折射的是闽南成熟高超的建筑技艺。而其聚族而居的建筑形态,更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

      蔡氏古民居的垣墙用几种规格的红料,经泥水工横、竖倒砌筑,白灰砖缝黏合成红白线条优美的拼花图案,色彩异常强烈,形成独具闽南特色且极富文化内涵的“红砖文化”。“国宝级”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建筑者在山墙、门框、檐口、梁架、廊壁、隔扇、窗棂、栏杆、柱础、地袱等,到处饰有以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山水花树、水浪奇石等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陶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四处墙壁、门堵上的绘画,工笔、写意、水墨,争奇斗艳,情趣盎然;随处可见的题辞,篆、隶、行、楷、草,一应俱全,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到举人,不乏名家手笔。整个建筑群显得十分井然有序,气派恢宏,既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又生动反映了受佛教、伊斯兰教文化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之影响,是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蔚为壮观。

      入宅第一座建筑——世佑厝:这座建筑是蔡资深为长子蔡世佑建造的。蔡世佑任过清末古田知县,清廷曾刺封其为通义大夫。大门两边外墙中间,有砖雕篆刻,分别是:“凤毛趾,鹤寿龟龄”。屋顶压脊两端各饰有一种龙头鱼尾的怪兽 “吻”,吻又称“龙吻”,传说它的眼睛敏锐,因此,把它塑在高高的屋脊上,寓明察天雨阴晴、风雹霜雪之意,以保屋宇永固。屋脊上的“龙吻”,是中国古代高官显贵家族地位的象征。

      防火通道/石埕:每座民居山墙之间都留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作人行、防火、排水三用。每一座民居内都有一处10多米宽的石埕,这些石埕是用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的,据说当时在铺这些石埕的时候,主人叫工匠在每一块条石两边各凿一个凹凸的形状,然后一块块拼接起来,这样,历经百年,这些石埕依然平整如初。



       古居很红、很美丽。“厝”在闽南语意为房屋。红厝,顾名思义就是红房子。红砖地面、红砖墙面、贴拼镶嵌墙是古居一大特色,这种雅而不艳的红,不知可否归于橘红。地方建筑的演变,离不开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也因此,关于红厝有这样的说法:早在唐宋年代,泉州就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各国商人将西方商品带到泉州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思想、西方建筑风格,曾经风靡古罗马的“红砖拼贴”从海上丝路传到泉州后,红厝,便在民间始盛行。
  醉经堂:晚年的蔡资深考虑到“创业难,而守业更难,唯有教育好子孙后代,整个家族才会长盛不衰。”于是兴建了这座布局完美的三进书轩——醉经堂,作为家族的私塾,并请来了泉州著名的塾师到这里任教,至今,醉经堂内的厅壁及木隔扇上仍保留着当时塾师留下的劝学名言。
  醉经堂门廊两侧额书弄月、吟风,下面是粗犷古朴的砖雕,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左边是三国演义孔明献空城计,右边是三战吕布,非常逼真。书轩室内装饰十分精美,门厅两侧是彩画山水与名人题词,有清朝末代举人吴增手笔。中厅两侧油膝斑驳的木隔窗,能看出四幅用小木条拼接的篆字:左边是华堂甲第、秀阁金屏,右边是椿萱并秀、兰桂齐芳,足见建筑装饰构思极为别致。











      蔡浅厝:在整个建筑群中,这座布局最完整。这就是蔡资深晚年回国居住的房子。占地1250平方米。规模不算最大,但轴线完全对称,门匾两侧、门框立柱自上而下为人物浮雕,阴刻联文,浮雕猛虎和瓶花。正面门墙凿刻麒麟花鸟,东西嵌青石阴刻隶书联文一副:“家学有真源,蒙引一书承四子;材居多胜概,名山千仞入五峰。”

      世双厝:这座是较早期的建筑,装饰以砖雕为主,内容是凤凰麒麟、梅鹊争春,富有人情味和乡土气息。五开间二进深的布局,体现了中国民居建筑以南面为尊和以中轴线为对称轴的特点。
  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因此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天井象古时装五谷大斗,意为人们希望五谷作物大斗小斗进屋而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传统的色彩。天井里的这株含笑花与这座房子的历史一样悠久,主人在每座房子落成之后,均在每座房子的天井或者小院子种上含笑花和夜百合。
  正厅两侧的房间称大房,大房两侧的房间称边房。两边大房的房门前,设有隔屏。隔屏的作用是什么呢?受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妇女很少上厅堂,只能在房内的后经后房后轩走动,经厢房的边门出入,当男女相亲的时候,女孩子只能隔屏偷看。
  正厅上方悬挂的是蔡资深画像,蔡资深是旅菲商人,为什么穿着清朝的官服呢?原来,蔡资深在菲律宾经商事业有成,又热心公益事业,被推举为华人领袖。 1905年,浙江、安徽、江苏发生水灾,他捐银万两,赈济灾区,被清朝诰封为资政大夫。他也曾支持菲律宾一位将军竞选菲律宾总统成功,所以他同时还是菲律宾第一届国会议员。雄厚的财力,是蔡宅得以成批建筑的经济基础,高贵的社会地位,是其建筑规模与等级超越一般规制的政治依托。
      后轩的贴瓷和彩绘是这里传统民居住宅中常见的装饰手法,请看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里,有立体的泥塑,所表达的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等。外加玻璃罩为了防火防风。
      启昌厝:这座民居深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富有南洋装饰风格,大门两边的泥塑雕有鱼尾狮的图案,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吉祥物。这里到处都是中西合璧的图画,具有丰富的建筑学、民俗学和美学等内涵。




      古居很沧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标语,在这里随处可寻,仿佛进入时光隧道......





      蔡浅别馆:在古代馆是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类似于茶馆,饭馆,就跟我们现在所说的酒店,宾馆差不多。而蔡浅别馆顾名思义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大厅木隔扇是一幅木雕。采用的是双面镂空雕刻的手法,镂空部分不仅雕刻艺术精美绝伦,而且能通风采光,适合南方潮湿的气候。正厅墙面上是五只水墨画成的飞翔蝙蝠,在古代蝙蝠代表一种福分,即:富贵、康宁、善德、好运、长寿,突出了“五福捧寿”的含义。




      泉州传统民居装修装饰,题材广泛。有大量民间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内容和图案。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贵长寿、千子万福等吉祥祈福图案和有趣的历史典故。而蔡浅别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建筑精神文化功能,使民居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高度的统一,它不仅具有喜庆吉祥的含义,还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置身蔡宅,就像走进一座闽南古民居文化大观园,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一次古文化的艺术薰陶和传统美德教育。 























      这些民居建筑都以南面为尊和以中轴线为对称轴的特点......
      德梯厝:这座民居厅堂两边装饰着字画,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字体。辉绿岩柱础雕饰着连珠叶形状,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厢房的门钹,又称门牵,是以前作为关门、叫门的工具,装饰着八卦形的铁皮,祈求阴阳相辅,避邪去恶,保佑宅居安宁的民俗意义。厅壁上椭圆形装饰里面的字画已经模糊不清,而上、下、左、右的蝙蝠木雕还是翩然欲飞,蝙蝠是我们民间的吉祥物,有祈福迎祥的意思。大门两边的楹联构思奇特,以竹叶绘成文字,把竹子高风亮节的精神浓缩进表示蔡宅渊源的楹联里,令人叹为观止。
      埕南的这排房子,与正房截然不同,它的地基不能高于石埕,屋脊不能高于正屋的大门。这座房子称为“倒屋”,也称“回巷”,蔡氏家族在当地是个豪门望族,家里雇了好多的佣人、长工,嫁到蔡家的豪门千金通常也都有一个丫环陪嫁。这种房子是给佣人、长工住的地方,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彩楼厝:这是一座较中期的民居建筑,装饰由砖雕过渡到原料昂贵、做工考究的辉绿岩石雕,两边石雕的内容图案浪漫且富诗情画意。左边是莲荷鹭鹭,水浪奇石,上面还有一首五言绝句“又唱江南曲,临池共赏荷,三欧初出水,逸兴更如何”表达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右边是老梅啼鹊,上面镌刻着“一枝春寄小江南,独自迎霜独自寒。”的诗句,表达了孤芳自赏,避世归隐的意思。
      这是传统的闽南民居的大门,由门槛、门斗、门钹、门神、诗书、石雕等组成,是一组综合艺术。大门又分正门及两扇边门,边门也称角门,位置不能超出石今  石,若超过称为“落丁”。两扇边门的开启应向内,不能向外,这叫做“开门入”,以利招财进宝。平时,老百姓出入均走边门,所以边门的门扉上也相应书写着“出弟”、“入孝”,意思是说,出门对朋友要象兄弟一样,回到家里对父母长辈要孝敬有加。遇到婚庆大事,或者是达官贵人到来时才开正门,显出不同一般的高贵礼节。
  大厅隔屏木雕,是蔡氏古建筑装饰物的代表,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雍容华贵的金粉,使得整座房子显得富丽堂皇。雕刻的内容有石狮宝鼎,还有形象逼真作为五果六斋的佛手和菠萝,菠萝在我们闽南又叫“旺来”,也就是旺旺来的美好愿望。它精湛的工艺和形象丰富的图案,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后轩这些水泥花砖都是从菲律宾进口的,因为当时国内没有生产水泥花砖。这座雨亭采用了葱头型山花装饰,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后墙的砖刻是一幅上乘的篆刻作品,一边是文章华国,另一边是诗礼传家,中间是腾蛟起凤及“寿”字,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文化品味。
  左边是一个小巧别致的花园,种植着含笑花和百合花,历经百年,花开更盛。右边放置着一个大金鱼缸,这么庞大的金鱼缸有两种作用,一作为观赏,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防火,类似故宫的吉祥缸,缸里有水,以水克火。



      蔡氏宗祠:蔡氏古民居西部,分东西向2座自成一体。右一座为宗祠,现仅存门墙,面阔5间,大门匾书“蔡氏宗祠”。据说宗祠规模宏大,可以在祠堂里面摆100桌宴席。宗祠的砖、石、木雕堪称上乘,建一座宗祠要花建三座大厝的银两,劳资之多,建筑艺术之精湛,代表整个建筑群的最高水平,可惜解放初期被拆去建南安五星中学,只剩残墙断壁了,石埕边遗有正厅圆石柱一副,阴刻楷书对联云:“东渡文明驰洛下,一时才气压江南。”

    屋脊浮雕画,也很精彩。屋顶及屋檐下端,喜用石材、片砖、插花镶砌拼就成图案,有花鸟鱼兽、有神话故事,造型古朴典雅,与红砖、贴面砖形成强烈对比,建筑物色彩明亮、空间层次感很强。此类“双坡曲”屋脊,南粤古民居上也随处可见,典型的南洋风格,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古居,厝与厝之间,全部用长条花岗岩石拼就而成,设计者巧妙地将条形花岗岩石,运用不同排列方式,对公共区域、道路、私域进行了区分。石砖造型简洁、严丝合缝,看上去就是一个整体。虽历经洗礼,依然完好如新。一个村庄与一座古城,缺乏可比性,眼前规划缜密、干净整洁、保存完好的蔡氏古民居,难免让人想起那个杂乱无章、残缺凄凉的崇武古城。喜欢一个地方,真的需要理由。




















    蔡资深的宅子,沿袭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天井、厅堂、主屋、厢房,一个都不少。讲究的依然是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衔接。图为进门处,天井两侧厢房。
    厅壁有不少题诗及绘画,崇尚风雅,蔡资深也不例外。诗句多为提倡和谐之类,摘诗一首:“奴辈愚顽堕下尘,只应怜念莫生嗔。若能事事如君意,他自终身做主人”。 
    大门,设计灵秀典雅。匾额题有“莆阳世胄”,网上资料称:莆阳指莆田市,南朝时为南安、隋朝时改莆田县,昭示漳里村的蔡氏家族自莆田迁徙而来,不忘祖宗,故此堂号。门柱柱基,是青色正方形石雕,上面刻有喜鹊、梅花、麒麟;顶端,有不少花鸟鱼、人物故事木雕,还有一对木雕垂花和狮子;门楣两侧题有“松苞”、“竹茂”等诗句。与西递、宏村等徽派建筑一样,雕刻工艺技法娴熟、线条细腻。这样的宅子,古民居还有不少,参观这日,大多门户紧闭。 
      古居,优雅,却不失活泼,最为动感的非“燕尾脊”莫属。闽南古建,常以石材与红砖交垒叠砌,正脊做成半弧形曲线,从屋顶中部始翘、至两端上翘,尾端则分叉为二、形似燕尾,据说,有借飞燕通天敬神寓意,“燕尾脊”由此得名。不过,亦有学者认为,燕尾脊可能源自闽越人船屋的造型特点。这种设计,主要利于屋顶排水、减风、避雷。下图,为蔡资深古宅的燕尾脊,尾脊上黑物是龙头。 

      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据民间传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地点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凿石声声,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梳妆楼:在这庞大的建筑群内参观,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这就是“梳妆楼”。这里演绎过缠绵、哀婉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蔡氏古民居增添了神秘色彩。
      据传,蔡世添是蔡资深的侄子,品貌出众,颇有文才,有次蔡资深带他去拜访晋江状元吴鲁,被状元看中了,有意把女儿吴明珠嫁给他。两家交换了生辰八字,就下聘礼定亲,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赶建起一座梳妆楼。佳期临近,万事俱备,不幸吴明珠小姐忽得急病,临终前请以堂妹吴宝珠代替自己完婚。
      于是,迎娶之日,吴宝珠和吴明珠的木主神位一起来到了蔡家。祸不单行,吴宝珠来到蔡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夫婿蔡世添又染病而亡。可怜吴宝珠18岁就成了寡妇,终身不出小楼一步,赢得门扉上“安贞”二字。

      有了这样的天井,再大的雨也不怕......








      停车场周边都是条石砌成的房子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1

附:
一时财气压江南,十三幢古大厝一个小村庄
东渡文明驰洛下,百多年沧海流一部创业史
      百多年的沧海横流,世事递嬗人事已非。在南安市官桥镇,一个名叫蔡浅的殷商巨富无意营造的产业,构筑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1996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片古民居建筑群的的缔造者蔡浅,名资深,字永明,号安亭,在清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39年,出生于晋江四都鳌乡西溪寮。他10岁那年,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南安官桥漳洲寮的蔡树清(字启昌),跟其父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事。
      在当时,因国家积弱,列强入侵欺凌,内部兵患匪乱,再加上天灾人祸的逼迫,闽越人这一群浪放人的后裔,这一群灵魂骨髓皆浸透了商业意识的人,再次地卷起包袱远涉重洋踏上异域的征程。与侨居地的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劳动生息,和睦相处,共同谋求发展。
      公元1848年以后,随着菲律宾种植园经济的发展,西班牙殖民者放宽对华侨入境的限制,同时,泉州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农村经济的破产,促使许多人通过“契约华工”或亲友的资助向菲律宾移民。清道光三十四年,蔡树清含泪告别家园,负芨南洋,开始其经商的生涯。
      起初,蔡树清辗转在菲律宾四处打工,这样居无定所地干了年余,扣除生活费用,所剩下的也没有几个钱。可幸的是对周遭的环境已经了然于胸。其时,中国移居菲律宾的历史已逾百年时间,华侨在菲律宾的人数已有数十万之众,生活起居和风俗习惯与家乡也相差无几。看准这一点,蔡树清动用多年的积蓄在菲律宾岷里腊的华侨聚居地,开了一间香烛店经营蜡烛、香、纸钱,供善男信女们烧香礼佛之用。生活也总算安定下来。
      长年的拼搏劳累,使得蔡树清总觉得力不从心,便托人带信回家要蔡资深出洋协助经营。1854年,蔡资深到达菲律宾,那一年,蔡资深刚满16岁。在蔡树清的带领引导下,蔡资深迅速进入经营角色,并逐渐挑起整个商店的大梁。当时的人评价说:“君(蔡资深)……坚忍而耐苦精力过人年十六。”至此,蔡家的资产已具相当的基础。
      清咸丰五年,蔡启昌告别菲律宾回归故里。同年底,蔡资深为扩大营业,方便顾客,把店铺迁移到高堂大庙附近,并取店号名为“进益”。闲时到寺庙帮忙打扫卫生、修补门窗,深得住持的赏识。
      这一深具远见的迁移,揭开了蔡家辉煌的一页。 
      话说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到处烧杀掠夺,不得民心。华侨和菲律宾人民称西班牙殖民者为“化人”。庙里的长老非常担心“化人”到寺庙里抢掠,便忧心忡忡找蔡资深商量对策。
      蔡资深到菲岛多年,走南闯北,遇事肯动脑筋。他终于想出对付“化人”的妙策。
      一天,化人斜背着洋枪,吆三喝四大模大样有地窜入这家眠里腊最大的寺庙。他们看到庙堂里金碧辉煌,殿堂上的金银祭器在烛光摇曳下闪闪发亮,刺激得化人贪婪的眼光发红。为首的化军头目比个手势,刚要喊抢,忽然庙堂上阴风阵阵,一股夹杂着辣椒、胡椒粉的气息呛得化人眼泪如决堤般直流,打猛喷嚏。从未见过如此阵势的化人,慌忙退出庙门,岂知一到庙口就被雨点般的马蜂猛蜇狠叮,吓得化人嗷嗷直叫,狼狈逃窜。过后,人们纷纷传说庙堂里的菩萨显灵,知道化人来者不善,把他们赶走。吓得化人从此再也不敢轻意到庙堂里胡作非为。
      其实,这是蔡资深定的妙计,他用风鼓把辣椒、胡椒粉鼓出来呛退“化人”又放出马蜂杀败“化人”。庙里长老感念蔡资深逐退“化人”,于是,凡庙里所有祭祀用的香烛纸钱祭品都向蔡资深购买,凡庙里可供回收利用白香烛皆由蔡资深收回再加工,从而降低成本,加大商品竟争能力。
     进益香火店在高堂大庙旁栉次鳞比的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蔡资深的家产也就此迅速膨胀,并开始横向发展,经营布店、百货、米店、椰山、橡胶业等行业。生意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占了马尼拉扶西利刹一条街。资产从原有的几千元,迅速增到几百万元,到晚年,资产积累到数百万元,成为马尼拉屈指可数的巨商,从清代进士吴拱震在蔡家宗祠门柱上所撰写的楹联:“东渡文明驰洛下,一时财气压江南”,就可看出蔡资深的财气非同一般。
    蔡资深后裔收藏有两方墨页岩接胼的《清诰授资政大夫安亭蔡公墓志铭》,上面文记蔡资深旅菲巨商、返乡勤劳、构筑第宅、乐助公益诸事颇详,上面记有这样一段话:“创业之始天时、地利、人谋,三缺一不可,是岂易言哉......”。在占尽天时、地利外,在蔡资深的故里,依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或许从这个故事可窥蔡资深管理方面上独到之处。
    面对殖民地局势的动荡不安,殖民者无情的掠夺,很多殷实人家在一夜间便告破产,蔡资深资金雄厚,见识高远,他常说:“争一时之利农不如商,立后世久远之业商不如农;岷地饶而俗糜,生是土者语言?欲俗久这辄与兴同化以生养我子孙,终不如内地之适故”。因而,蔡资深每次回乡探亲,“未尝不以相土之谋为丞,而於穑事尤勤。”
    蔡资深住处的附近有一片荒地叫“七甲坡”,纵横各一里多,一眼望去到处荒芜,杂草丛生,穴狐窟鼠,数百年来无人过问。于是,蔡资深出钱买下来,并组织族亲共同开垦,得到良田数百亩地,其中有一块蔡资深亲自参与开垦浸渗汗血的沃田。蔡资深对这一块近2亩大的田地尤有感情,因此,每一次巡视农事,必到这块田里走动一下。
    时值端午佳节前夕,田里的水稻开始拔节,根基已固,正可下田拔除稗草与其它杂草。这天,蔡资深起了个老早,吃过早点后,便带着管家提着一筐粿粽去巡视农事。他推算后知道正午时分,他家的雇农可把那近两亩大的沃田的杂草除尽,就吩咐管家把那筐点心包好放在田的中央,就打道回府。
    未到中午时分,雇农们已陆续回家,蔡资深询问工头当天的工作情况。工头脱口而出,那一片田的农活都干完了,蔡资深又头号可有发现什么东西。工头很纳闷地摇头作为回答。蔡资深心中有数,很温和地对工头说:“今天的农活你们根本就想蒙混过关,今天你们只是把田四周的草除尽而已。我也知道那块田很大,从田这头走另一头,也要一定时间,更甭说干活就更累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你胡弄农作物,收成的时候农作物也会胡弄大家。现在,你们再去把那没有干完的活干完。”
    雇农们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也都默默地下田干活,只是想不通头家没有去田里巡视,怎么知道他们只除掉田四周的草,中间的活儿压根没干。当他们的草拔到田的中间时才发现那一筐点心,心里的纳闷方始解开。口里吃着点心,心里感激着头家对雇农的关心,又佩服头家恩威并重的管理方法。至此以后,雇农们都兢兢业业地干活,再也没有出现混水摸鱼的事。
    1861年,随着垦荒业的发展,华人劳工迅速增多。西班牙殖民政府为了方便管理华人,在华侨中推行“甲必丹”制,承认华侨在当在的合法地位,以达到“以华制华”的政策。甲必丹由华侨领袖担任,作为殖民政府同华侨之间沟通的桥梁。蔡资深凭借自己的财力和“守信如石为中外人士所倚重”而荣任此职。贫苦出身的他深解穷困的滋味,以及离乡背井的难处,在任期间以保护华侨为己任,并为维护华侨的权益而四处奔走呼吁,凡有利于人者,知无不为,深得广大侨民爱戴。正因蔡资深在菲律宾的如此社会地位,使得他从经营单一生产横向发展多元化生意打下基础。并使自己的事业在动荡的社会不受侵害。

    南安自建置以来所建之住宅,皆盛生宫式大厝,即把皇宫格式缩小而建。俗称“十间张”、“五间张”、“六壁厝”。一般有上下两进,俗称顶下落,中有天井,两头有厢房。十间张大厝顶下落各有厅。入大门后的下厅为活动场所,顶厅有神主龛,佛龛。中祭祀场所。顶厅西侧有大房、边房,下厅西侧称下房、角间,厢房称榉头或书房。人口繁衍之后,西侧隔有天井之后可加盖“护厝”,各加两列为“重护”。顶落之后天井隔开,再加盖“后落”,亦可加到“四落”、“五落”。旧社会官绅和富侨之家,多建有此类大厝。厅堂铺砖,天井及门口场院铺条石,称为“砖厅石埕”。埕口又建一列与厝身相向的小平屋叫“花向”。其建筑的特色是屋脊石造起一尺左右花脊,两头高翘似宫殿式。
      闽南的民居得以如此建筑,据云全赖于一位王爷宠爱的妃子。说是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惠姑(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人)家乡滨海风烈,住居“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空(漏洞),特意恩赐黄皇后“汝府上皇宫起”。然而一时疏忽,诏书传下时竟遗漏了“上”字(或曰“你母,’错传为“你府”),这样,就使恩赐“皇宫起”的范围由黄皇后娘家一家,扩大为泉州一府。泉州府滨海各县喜出望外,闻风而动,纷纷仿皇宫式样建造大厝。闽王发觉后即令停止,但已是既成事实,唯仿建较晚的南安县“皇宫起”大厝,屋顶仅砌三槽筒瓦,奉令即停。其后,南安县“皇宫起”大厝屋顶仅砌三槽筒瓦的习俗,遗传至今。但据有的学者考证,认为与史实不符。还有说是明太祖朱元漳曾赐闽南地区民居作“皇宫起”,如就“皇宫起”建筑风格形成的时间而言,似较为可信。
      从整体建筑来看,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也属汉式大厝结构,只是在单座建筑面积上较之寻常建筑为大,建筑较为豪华。每座建筑大三进五开间,边有护厝,或东西各附一组,或单附一组。主建筑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形屋脊,各座都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花岗岩及辉绿岩石雕,雕刻手法采用适雕、浮雕及平雕交替使用相互辉应。雕琢有禽兽、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博古图案,并留下陆润庠、庄俊元、吴鲁、吴拱震、吴桂生等当时名人的书画艺术作品。
      清咸丰五年(1855年)蔡资深之父蔡启昌自菲国告老还乡,在家乡开垦的田园和果林中修建两幢汉室大厝,供自家居住。随着子孙后辈一个个长大成人,所结姻亲皆是当地富绅望族。新娘子踏时蔡家大门大多带着两三个奴婢随侍生活起居,整个家族人数迅速递增,再加上南洋事业越来越红火。原先的房屋已经容纳不下。在两座大厝基本完工时,蔡资深自南洋回国,开始为其兄弟、子侄建筑华屋。自此大厝越建越多,建筑的档次也越来越堂皇。整个建筑群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之久。建筑包括大小宗祠2座、汉式民居大厝13座,东西附建有书轩、梳妆阁、醉经堂。且不包括其它附属建筑。每痤建筑物自成一体又以10米左右石埕、2米宽的防火通道连成统一的群体。整个建筑群占地20多亩,大小房间近400间。
      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除了规模之外,其石雕造型之精美,形态各异,更是整个建筑群的一绝。下面我们来说一下“银粉换石粉”的故事。
      蔡资深回国大规模建筑大厝。他召集三兄弟及乡里能人召开一个“诸葛亮会”,专议建筑材料的来源及工人的招收事项。其时惠安石匠因修圆明园而名扬四海,于是,石匠就从惠安招聘技艺高超者前来。
      而惠安石匠并未让人失望,青石雕凿的门窗款式多样,窗棂作梅、兰、竹、瓶诸状,异常逼真;山水花鸟,“凤凰牡丹”、“鱼戏荷莲”、“鸟闹翠林”等维妙维肖,令人惊叹不已;戏剧人物故事“三战吕布”、“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寺”更是栩栩栩如生,叫人拍手称绝。
      据说,当时雕刻这么精美的石雕要花许多时间。管理建筑现场的老管家是个责任心强、精打细算的人,因此很受蔡资深的器重,蔡把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交代他。
      每天,老管家要安排80匹骡马的材料运输,安排300匠人和雇工的工活,还要在建筑场上这里走走,检查进度;那里看看,检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一天,他走到石匠雕刻工场,看到石匠花费的时间太多了,瞧那细细的钢纤,半天打不到一两石粉来,看样子,花去的白银比打掉的石粉还多呢。心直口快的老管家便对老石匠道:“老师傅,我用银粉换你打的白粉如何?你凿多少石粉,我给你多少白银。”
     老石匠听罢,不悦地说:“这使不得,须知我们干的是艺术活,不是粗匠活能相比的。”
     老管家笑道:“石粉换银粉,你石粉多少白银就多少。此等好事还不愿意吗?”
     “分明是怪我拖工,开这玩笑来取笑我。”老石匠正色道:“你叫主人来,我说给他听听。”
     “老师傅言重了,我是想让你多挣钱,瞧你把我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了。”
     老管家自辨解着,老石匠满肚子火,放下手中活计同他争辨。刚巧蔡资深走过来,温和地问:“何事争吵?”
     两人把话说了一遍,蔡资深听了,厉声喝责管家道:“你怎么把石粉和银粉相提并论呢,你错了!”他对老石匠道:“老师傅言之有理,这石雕是艺术品,一百年后,后人来到蔡宅,还能辨出好坏,怎么能石粉和银粉同物而言呢?你尽管慢慢精雕细刻。”
     老管家听了,自知自己做错了,不好意思的退去。
     老石匠见主人支持自己,干活更用心了,因此蔡宅的石雕特别精美,经久不衰,闻名四方。
   
 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东边有一幢2层高的小楼房——梳妆楼,是蔡资深特意为侄媳妇——吴鲁状元的千金吴明珠兴建的。熟悉这里历史的老人无不为那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扼腕叹惜。
     蔡资深平日很喜欢二弟蔡德棣的第四子蔡世添,他不仅长得品貌端正,十分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蔡资深与晋江状元吴鲁是好朋友,他常带世添到吴府,向吴状元求教,指点诗文。吴状元爱才,见世添诗文写得好,对他十分器重。
     一日,吴府后花园里菊花竞放争妍,吴状元命人在花园里设宴,邀蔡资深和世添一块赏菊饮酒。忽然,从绣楼里传来阵阵清脆悠扬的琴声,令人心旷神怡,食欲大增。蔡资深听说吴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个才女,吴状元爱如掌上明珠,便取名明珠,只是从未谋面。酒过三巡,花丛中玉环响动,只见两位貌若天仙的女子飘然而来,背后跟着两位侍女。吴状元介绍说:“那个穿红衣的是小女明珠。穿青衣的是族弟吴河水之女宝珠,两人常在一块吟诗弹琴。”说罢,便叫明珠和宝珠上前见礼。
     二女告退之后,吴状元趁着酒意对蔡资深说:“蔡兄,小女年方二八,尚未许配人家,若不嫌弃,愿配贤侄世添为妻,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蔡资深一听大喜。这吴状元历任主考、督学、提学使等官职,乃德高望重正二品官,居然能看得起蔡家躬耕子侄,不禁连声道:“如此高攀了!”忙叫世添跪下向岳父大人行礼。
     过后,蔡吴两家交换了生辰八字,下了聘礼,算是订了亲。蔡资深为不亏待状元千金,拿出巨款命工匠在二弟房屋东面建座梳妆楼,然后重返海外。准备等梳妆楼建成后,回国主持婚礼,为侄儿办喜事。
     转眼新春来临,蔡宅建筑群中新屹立一座二层梳妆楼,红栏碧窗,珠廉锦纱,异常典雅秀丽。楼上小客厅裱挂着吴状元亲笔题写6条幅,名字山水画,高高的镏金妆台,乌漆古琴;楼前有花园,争芳斗艳。室内的浴缸厕盆,安置得跟一百年后的九十年代没有什么两样。至今目睹这一幕,你会感到当年建筑技艺之精湛。
     眼看一切准备就绪,选定佳期就要完婚了,不料吴明珠身患急病,临死之前,她噙着泪水对从海外归来的蔡资深说:“感谢伯父的美意,只恨侄女命薄,未能与世添过日子。”说罢又含泪对世添说:“我的妹子宝珠为人贤惠,前日来看我,我对她说了,由她侍候郎君,我也就放心了。”说完便闭上眼睛。
     世添想到了订亲之后多次相处,心心相印,而今诀别,不禁扑在她身上放声痛哭。
     事后,遵照吴明珠的遗愿,由吴状元出面保媒,族弟吴河水之女吴宝珠许配世添,迎娶之日,吴明珠的木主神位一并迎进蔡家。世添和宝珠还把明珠生前的画像挂在梳妆楼上。梳妆楼为吴状元千金而建,可惜吴明珠红颜薄命,无缘居住;但她临终前亲自给未婚夫拉红线,此情此德,令人敬佩,传为佳话。
     婚后不久,蔡世添病逝,18岁的吴宝珠守寡,故梳妆楼的门上有“安贞”二字。

      蔡资深未出洋时,曾跟随其父学了几年《三字经》之类的书,到南洋后,闲暇时虽也看点史籍,无奈史籍大多深奥。很难弄通,故而蔡资深对知识渊博之士深为尊崇,而且喜欢跟他们交往,用他的话说,可以沾沾文士的灵气。
     清咸丰年间(1850-1861),蔡资深在菲律宾经商积累甚裕,捐资修建泉州文庙考棚和南安文庙、书院。并由此结识了泉州府最后一位状元——吴鲁,并由吴状元引荐,认识陆润庠、庄俊元、吴增、吴拱震等当时名流。
     蔡家家大业大子侄多。蔡资深的3位弟弟生有10来个子女,而蔡资深的儿子最多,他在老家的结发妻子,乃安海石狮巷大花向施琅将军的孙女,后有1子,又抱养4个儿子。出洋后又娶一位洪氏小姐为妻,生有5个儿子,有5朵金花。蔡资深深感创业坚难而守业更难,唯有教育好子孙后代,立业做人才能使整个家族立于不败,否则纵有千万家业,坐吃山也空。于是,便在大厝群的东边,建了一座三进的书轩——醉经堂,一心想于经文中醉出好子孙。
     蔡资深把泉州府最有名望的塾师请到书轩认教,培育子弟,凡所认识的文人名士也都请到家里难子侄授课。他虽爱侄如子,哪个侄儿不到书轩上课,必受到他的责罚;而他的儿子多数在海外,他敢要分期分批把他们带回家接受教育。当老师在讲课时,他也坐在后排用心聆听着。
     每次蔡资深从海外回来巡视房屋的建筑情况,总要带两三个儿子回来,让他们到现场去扛石头、搬砖头、递木头,体验“干出一身汗,方知大厝来之不一般”,的道理;让他们到醉经堂去“醉一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做到“身居异域不忘摇篮血迹,不忘老家在唐山”。
     有一次,他在门外石埕上,看到两个孙子为争一个皮球而大打出手,他的两个媳妇不分青红皂白,都怪对方的儿子无理。目睹这一幕蔡资深不禁眉头深锁,心头沉重起来。常言道:家和日子睦。纵有金银万两、华丽厝宅,儿孙不和睦,家运定衰败。便决定在新落成的大厅堂上题写“治家立业”诗文,教诲子孙后代。
     时值为七子、九子、十子的房屋合建已近完工。于是,蔡资深恭请吴鲁用正楷书一笔一划地写拓刻在墙壁或裱写在板壁上。看了让人受益匪浅。
     上厅木板壁上有6首治家诗,其中《兄弟同居》诗云: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未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另一首《珍惜光阴》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失却寸金还可买,失却光阴何处寻。
     此外,还有《要无烦恼》、《立身做人》等四首,都是教育子孙的好诗。在醉经堂的墙上有“读书非精不欲博,用心非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博,纯则事功多”等句。所有书写警诗句,蔡资深都要求子侄背熟。可见蔡资深教育后代的一番良苦用心。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管岁月的流逝,我们把进光定格在本世纪50年代初,那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四旧运动,一下子就把那一座可以代表整个建筑群最高水平的蔡家宗祠,变成了南安五星中学那一幢历尽半世纪风雨,依然红艳生辉的红砖办公楼。于是,再不见江浙、安徽以及各府县送来的众多匾额。一个慈善家所有历史见证物就这样跟随着四旧而去,至今,我们也只能在志书里约略翻查到。
      (附:宣统三年(1911),农历九月初三,蔡资深与世长辞,享年73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