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晋江·草庵
行走在泉州,一不留神你就会跟历史撞个满怀。一大清早来到了草庵,却发现这里早已人声鼎沸,膜拜者如潮。很是好奇,这些宗教之间没有冲突吗?为什么泉州民众什么教都信得如此虔诚?简直达到了逢庙必拜的境地呢!我泱泱中华大国的融合力不是吹的呢!
不要说我,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草庵附近出土了一块标有“明教会”的黑釉碗和60多块刻有“明”“教”“会”等字样的残瓷片,一夜轰动世人。听闻泉州有摩尼光佛,2004年金庸特地来访,站在光佛石像面前凝视许久,连连说道,明教存在有史迹的印证,“绝不是我杜撰的”。
这里,就是名震世界的明教瓷碗出土处。这只碗,我在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见到过......
“明教会”碗:黑釉碗,内刻有“明教会”三个字。1979年出土于草庵寺前,为宋代晋江当地摩尼教教徒用品。宋末元初时烧制的这种黑釉碗,除了在草庵附近发现外,晋江市磁灶镇、泉州市区周边郊区等地也曾多次发现。而明教会统一烧制食具,说明当时其人多势众,组织严密,宗教活动频繁。
虽然草庵摩尼教本无偶像崇拜,但是在9世纪传入泉州后,与民间信仰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造像艺术。如今,造像成了昔日余韵的确证。
草庵摩尼教填寺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瓷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草庵为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也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草庵成为我国研究世宗教史和农民起义活动以及中国与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极为珍贵之实物依据。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宗教界的巨大兴趣。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作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这为后来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有力的实证。1998年日本“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也来到草庵考察,专家学者认为,摩尼光佛是世界上惟一的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遗迹。
明代晋江人何乔远《闽书·方域志》云:华表山“两峰角立如华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面阔3间,宽6.7米,进深2间,长3.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荜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石雕佛像: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直径1.9米,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光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容圆润,眉毛隆起,颚下二条长须,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详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显粉红色,服饰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构设。风格迥异,像后镌波状毫光,代表着光明之神、光明四射的意义。世称“摩尼光佛”。这是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像被1987年8月在瑞典召开的国际研究摩尼教的会议选为会徽。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女比)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从古至今之里都不乏名家青睐。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三次驻留草庵,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到草庵参观后,也挥手题词“熊熊尊火光明之神”。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
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
在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末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的。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盛极一时的明教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一体”)于庵前右边20多米处的摩崖上: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海上丝绸之路”专家团成员签名石碑:草庵前,1块形似屏风的长方形石碑引人注意。这块块签名石碑,上面记述了草庵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1991年,到泉州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专家、学者,在石碑上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名字。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多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行,先后考察了15个国家,1991年2月16日来到草庵。当他们看到草庵遗址和摩尼光佛后,当即鉴定这里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摩尼教遗址,惊喜之情油然而生,并一致认定这是此次考察的最大发现和最大成果,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意义。据悉,考察团于1997年再次来到草庵考察。这也成为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实证。
忆古昔,海船的出行和航程要凭借季风、洋流。秋冬之际,泉州当地多吹北风,满载着中国陶瓷、丝绸和茶叶的船只,从刺桐港驶出,沿着马六甲一直到地中海和西欧。第二年的春夏之际,借助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风,欧非和东南亚的商船又载着香料和药物进港。来来回回,东西方的交流如涓涓细流,长久不歇。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进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
昔日中西交流的繁华胜景依旧历历在目——“人群中,不但有土生土长、操着本地口音的泉州人,还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有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英国人、犹太人……在这座城里,他们有自己的客栈和仓库,与本地居民和平相处。”这是南宋年间一个叫雅各的意大利商人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里记录的景象。
咸淳七年(1271年)8月,意大利东部沿海城市的犹太人雅各,来到当时世界最繁茂的港口城市刺桐城。他赞叹怀念自己在泉州度过的日子,用古意大利文写下了《光明之城》手稿。雅各写道:“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光明之城》对南宋末年泉州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和泉州的文化、宗教、民俗作了真实的记录。
“光明之城”的称谓,跟明教的圣火崇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是中世纪的不夜城,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迥异的建筑、器物与文明,使得泉州成为吸纳海外文化和向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门户,这当中,宗教文化尤为显著。
不仅是草庵摩尼教遗址,
在这里,全世界的宗教你都能觅得踪迹。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因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伴随的,是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融合。
从雅各、马可·波罗、拘那罗陀、亦黑迷失,到郑和、李贽……千百年来,当年的刺桐城就像一个世界大舞台,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演绎着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美丽邂逅。
外国人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明代思想家李贽一生旗帜鲜明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解放,就跟泉州开放、多元、包容的氛围息息相关。另据李贽《续焚书》自述,他曾数次与意大利天主教徒利玛窦会面,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就曾先后在草庵住过两段较长的时间,还在庵里留下了“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对子。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摩尼草庵已经“入乡随俗”,吸收了本土佛教、道教的内容,融汇了当地的民间信仰。每逢节日,不少信众都来此烧香、祈福。草庵俨然成了泉州多元包容文化的典型代表,完美印证了“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的喻意。
草庵附近有宗教意蕴的“心”字石刻......
数十米处有摩尼教咒语崖刻一方,“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年九月。”这是摩尼教教义信条《劝念》的具体内容。
摩尼教:也作末尼教、牟尼教、拜火教明教、明尊教。为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Mānī, Manes,
Manichaeus)揉合古代波斯之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称为祆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
其教义以琐罗亚斯德教之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人类若依宗教之真理与神之志向,终必走向光明、极乐之世界;而无始以来明暗相交,恶魔恒于暗界,纷扰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恶混淆,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称。
传播于中亚、罗马帝国(四世纪顷)、印度、中国等地,至十三世纪仍极为兴盛。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
一是黄克晦《万石峰草庵得家字》:“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黄克晦(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野诗集》。
一是黄凤翔《秋访草庵》:“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看待,故其诗中有“太乙仙人”和“丹灶”的词句。
据《泉州人名録·弘一法师》中记载,嘉靖(1522年~1566年)初,泉州有18位士子在草庵“龙泉书院”读书,常见此地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
草庵寺前下坡地为明代龙泉书院,今已在旧址上建佛寺大华岩,寺前有古桧两棵。草庵寺原西侧丛岩高处崖刻摩尼教咒语:“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可惜因开山取石已不存在,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万古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里,天光云彩四时春”(草庵寺联文)。草庵西北原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云梯百级,南面有隐居桥、八凤池、六角井、憩亭等胜景,因年代久远今已湮没。弘一法师曾住草庵意空楼3个多月,作《重兴草庵碑记》,并撰书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草庵寺后山上原有“万石峰”“玉泉”、“云梯百级”等摩崖石刻。草庵寺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处处佳秀;草庵寺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物是人非,唯有花木依旧......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