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晋江·安平桥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安平桥

      起了个大早,赶到了这座著名的长桥——安平桥。周边环境不错,有一个挺大的广场,停车场非常好,还免费。更令人欣喜的是,来泉州好多天,直到今天才看到太阳公公的笑脸......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南安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好长的石桥啊!中间的观景台可以远眺平安桥。但还是看不到它的全貌......

      安平桥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
      这事让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今的“龙湖”和“虺(hui)湖”。“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这两堆土就成了现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
      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桥”。










      沿着湖边的木质小路,来到了安平桥头......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桥因此得名,因桥长五里,又称它为“五里桥”。安平桥是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座漫水石梁桥。
      当你从桥头的水心亭漫步到桥尾望高楼时,你会发现这座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远比想象中要震撼......
      1957年12月实地勘测,桥长2070米,宽3至3.8米,桥礅314座,以巨型花岗岩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的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 4~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安平桥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此外,长桥的两旁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栏杆柱头雕刻着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设有五座凉亭,以供人休息,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并配有菩萨像。两边水中建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是南宋石雕艺术的精华。
      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宋代在福建“造了一系列的巨大板桥梁”,这些桥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很长的”,“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它们能相比的”。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也赞安平桥这座跨海长桥:“这是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

       巨大的条石,古代劳动人民真的很伟大呢......
      南北两岸的美丽风光......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宋代泉州郡守赵今衿的《咏安平桥》诗有句云:“玉帛千丈天护虹,直栏横槛翔虚空。”是安平桥的真实写照。
      据明代编撰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如果说泉州洛阳桥是官办民筹,那么安平桥就是人民自主的工程了。在宋代当地富商黄护的倡建下,于1138年开工,1152年完工,历时十五年。正值女真族金国入侵,北方沦陷,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南宋迁都。如此政局动荡不安之际,民间仍能进行“安平桥”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见宋代东南沿海经济之繁荣、工商之发达和社会之安定,都可归功于海外贸易的蓬勃。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在这首诗里诗人高度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崇敬之情。诗中所说“郑藩旧邸”,即指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建在桥头附近的故第。“明俨”是郑成功的字,“复台诗”为郑成功所作。郑成动于明崇祯三年(1630)七岁时自日本回国后,就住在他父亲郑芝龙在安平营置的府第中。从崇祯十七年(1644)进南京太学,至隆武二年(1646)的举义抗清,他一直居住在安平,在安平度过了十五年的青少年岁月。1646年11月,郑芝龙从安平北上降清;12月,郑成功即在烈屿誓师举义。安平镇一直是他战略上重要的陆上据点,在军事上它既可与金厦形成互为犄角之势,又可控制泉属各地清兵的军事行动;在经济上,它既是郑军伸向内陆征调粮饷的桥头堡,又是集结外贸物资的首航港口。因此,郑成功经常往来于厦门、安海之间,直至1655年,郑成功为了集师金厦准备北伐,才全师撤离安平。郑成功从1630年至1655年,前后在安平生活战斗了二十五年。在他有生的三十九个春秋中,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他对安平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最后攻克的台湾城改称为安平镇,以寄托他对祖国和故土的无限萦思。在五里桥一带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石井郑国姓,安海去招兵;西桥放柴草,共同去抗清”。可见这一带人民对郑成功的敬重和爱戴。

      “安平桥”以其伟丽壮观的古建筑和桥上气象万千的景物,为历代骚人墨客所倾倒,以“卧龙”、“飞虹”等丽称咏之于诗。明朝时候,著名学者蔡清的学生陈紫峰,有一天和他的好友黄凯、史笋江、曾渐溪等同游安平桥,正遇骤雨。他们在桥上却兴致勃勃地聊起雨中的海上长桥胜景。史笋江即景吟了一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黄凯不假思索,信口对道:“长虹高挂,一条金带束天腰”。不仅对仗工整,意境亦佳,一时传为佳话。
      该桥的整个桥面用大长条石分段并排铺架在一个个桥墩之上,桥面总共用了418块条石。各段墩间的跨度不一,长者12、3米,短者5米;每块条石的重量也不一,轻者4~5吨,重者25吨。各段墩面衔接处,另加条石横铺。据考古和建筑学家推断:当年工匠铺设这些条石,是用船筏浮载石梁,先在桥下定位,再利用潮水的涨落,使条石升上墩面并固定下来。这就是现今“浮运架桥法”的前身。

      桥面竟然还有高低......
      “安平桥”是宋代当地富商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的,于1138年开工,1152年完工,工程历时十五年。当时中国刚经历过女真族金国入侵,北方沦陷,徽、钦二地被掳,宋朝迁都杭州的大变局。如此政局动汤不安之际,民间仍能进行“安平桥”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见宋代东南沿海经济之繁荣、工商之发达和社会之安定,都可归功于海外贸易的蓬勃。
      倡建“安平桥”的富商黄护,就是以经营海外贸易发迹致富的。黄护生于西元1086年(北宋哲宗元佑元年)。从小读书习文,本来有志于仕途,十七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后来改行习商,二十岁时随姑丈高纪昌到广东经商,后又渡海到渤泥(今汶莱)发展。三十岁时衣锦还乡,在安海街坊上开了十二间商铺,主营米粮、蔬果、杂货,次营饮食、海鲜、山珍,成为安海当地首富。
      黄护博览群书,爱好篆隶、棋弈、诗谜等文人雅士的游戏,人称谜坛之虎将。喜欢结交高僧,常到龙山寺和高僧品茶论禅,聊一整天都不嫌累。由于黄护为人热心公益,街坊邻居们在1132年推举他为“里正”(里长),他“劝农桑、重工商、兴义学、立药局、辟婴堂、振武林、惩邪恶、禁博赛、整市容、严街鼓、明保伍”,认真建设地方、造福乡里。
      1138年,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安平桥”,工程进行到一半,黄护就不幸病逝于1144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赠封为荣誉县长“晋江县尉”。黄护向来热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桥”,生平还捐地兴建了石井书院,和捐资整修安海龙山寺等。
      黄护去世后,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至1152年终于全桥完工。后代安海镇桐林村黄氏一族,奉黄护为一世祖,郑芝龙的伯母黄慈慎和继母都是黄护的后代。

       以为走到了桥中间,什么叫自以为是?我就是......
      因为桥太长,建桥时在整座桥面上分筑有五个小亭,作为行人歇步休憩之所。亭的外面,有雕成各种形状的石栏杆,作为桥的遮护。可惜有的小亭已废,今仅存“中亭”和桥头的“水心亭”了。

      郑成功家乡:“安平桥”就跨越在郑芝龙(郑成功父亲)家乡南安县和晋江县之间的海湾上,桥的另一头是安海镇。安海古时称为“安平道”,“安平桥”之名就由此而来。宋代改称为石井镇,明代又改称为安海镇,后来郑芝龙开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称为安平。后来郑芝龙的儿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中国后就住在安平,郑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难。郑成功渡海远征台湾逐走荷兰人后,为纪念他的家乡和母亲,就把荷兰人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员,改名为安平,就是现今台湾的台南市安平区。

      这是桥的中间了吧,已经走不动了呢......



       在桥中亭周围,矗立着十六方高大的石碑,其中十四方是历次重修长桥时所立的纪念碑。在众多碑刻中,大多为历代重修的记录。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以后,每次大修桥均有树碑,就各碑文所叙,可见修桥的经费大多靠募捐和乐施而来,这充分说明民间对安平桥的重视。清代乾隆年间的“重修安平桥记”碑文曰:“一方之人乃能乐义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见是镇之风俗厚”,热情赞颂了当地人民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品德。“万古流芳”大石碑为嘉庆十三年一月所立,这是刻有募捐人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开头便是:“重修安平桥捐题,姓名天列于左,晋江县事今升台湾知府徐捐银五百大元……”。碑上那一行行捐资修桥的人名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官宦、商贾、僧人。碑刻历经世代风雨,至今镌迹依然清晰可读。安平桥是晋江、南安二县的交通要道,碑文中也记载了二县协同修桥的历史。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历代各方人士热心捐资修桥,才使这座古桥得以保存至今。今天,当人们来到安平桥游览,环顾桥中亭的碑林题名及各种石刻,无不为闽南古代人民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好传统而赞叹。

      “中亭”立有两尊石雕的守石将军,象高分别为1.59米和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形状魁伟,姿态英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桥头的“水心亭”上有一石柱对联,曰:“水上无波愿大众回头抵岸,心中有佛为世人说法现身”,“世间有佛宗斯沸,天下无桥长此桥”等对联名句,充满了佛教色彩。安平桥中心“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简直可称其为小“碑林”。
      在一根桥亭石柱上刻有“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经查阅史料得知:原来,40多年前,水头和安海两地有一个规定:中亭是水头和安海的分界点,原本船只是可以停靠到中亭的,水头的船到,就在水头那边,由水头的搬运工搬运;安海的船到,则在安海这边搬货,船不能越界停靠搬运,否则要被罚在中亭唱大戏(高甲戏)一台。这条规定则从侧面反映出清代晋南一带地方戏曲繁盛的史实。

 


      安平桥桥上原立有篆书丰碑一座,早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园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屹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峻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左边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大方是绍兴末任南安县尉),刊者刘师岳”。可知安平桥建成之后,曾立丰碑,至清朝丁丑还矗立桥上。解放后,经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呈报中央,于“中亭”重立一碑,上镌隶书“安平桥”三个金字。款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礅皆用方石条和方石块混砌而成,其中长方形礅最多;其次是半船形礅,朝上游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这是筑在较深的港道部分;再次就是船形礅,两端都成尖状,便于排水,筑在水流急而且宽的主要港道。



      继续前行......

      感慨万千:在十二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在没有现代建桥技术装备的条件下,能建成如此工程巨大的长桥,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在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立礅建础方面,也表现了高超的智慧。
      安海湾是一个内海,形状像个袋子。南北狭长,口小腹大,石井和白沙嘴之间是袋子口,海面宽不到一公里,而湾内海域则展宽到三公里以上。涨潮时海浪汹涌澎湃,但进入海湾内要经过狭长的海门,海流受到明显的约束,流速放慢,变得风平浪静退潮时,潮水因受海门的阻滞,流速也比海湾外面慢,从安海湾外海流带至湾内的泥沙不易被退潮的海流带出湾外,使得安海湾淤积很快。
      南宋时代,安海港一带的海域已经淤积成海滩地了。虽然安海、水头之间海域宽阔,但已经不是深海。这样,就为建筑安平桥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同时,安平桥建于安海湾的内端深处,这里已是汹涌的海流的余波。无论是海流的流速或海上风力,到这里都放慢或减弱,没有狂风恶浪,给建桥提供很多方便。
      建桥者根据海域的深浅,海流的急缓,设计不同形状的桥礅和宽狭不一的桥孔。在水流较缓、港道较浅的安海一侧海域,建长方形桥礅,桥孔长度一般在四、五米之间;在水流较急、港道较深的水头一侧海域及中亭海域则建船形桥礅,桥孔长至七米以上,最长达九米多,以利于分开水势,减少对桥礅的冲力。在水头镇一侧的船形桥礅中,有十六座是南北双向,有三十四座则是单向朝北的。在港道最深,而且海流退潮流速(自北向南)比涨潮流速(自南向北)为大,且水势猛的情况下,建造朝北的船形桥礅更能有效地分散水势,使急流化为缓流。
      据传说和私乘谱牒记载,建桥用的巨石多从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建桥者趁着潮落,把一块块石头砌起桥礅;赶着涨潮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将石板托起,依次铺架桥面。就这样长年累月地与风浪搏斗了十四个年头,终于完成了这座工程巨大的梁式石桥。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50年代视察泉州洛阳桥和五里桥后,也情不自禁地写道:“凡是到过福建的人,都会感到‘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说,确非过誉”。给安平桥的建桥技术以很高的评价。
      安平桥观音亭在安平桥安海一端桥头西侧,原名超然亭。道光年间,为方便信徒进香祈祷,将水心亭所奉观音菩萨分炉于桥头超然亭筑寺供祀,称水心亭佛祖,超然亭的名称竟渐混称为“水心亭”,而民众习惯称其为观音亭。
      观音亭虽然寺宇狭小,然拥有众多的海外善信。1938年秋,著名高僧弘一法师住锡寺中斗室,并为斗室书题“澄渟院”门匾及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至今犹在,成为名胜。
      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关心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观音亭成立了居士林,宏善扬法。至九十年代,居士林林长吴仁仁扩建水心亭念佛堂之宏愿得到新加坡侨胞和香港同胞支持,推动了海内外善信的积极参与,于桥头东侧择地另建新寺,正式定名“水心亭”寺。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座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桥梁,也差点遭到“过河拆桥”的命运。
      由于长年失修,原建筑损毁严重。加上年代久远,山移谷变,特别是50年末60年代初的“大跃进”和“以粮为纲”等号召的影响,当年碧波万顷的海湾被拦腰斩断,围垦种粮,使这座海上桥变成了陆上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古桥不但没有及时得到修复,而且损坏极为严重。更有甚者,这座具有800年历史,曾定格了泉州港黄金时代辉煌身影的世界最长梁式石桥,1957年、1958年,竟两次面临被拆的险境,所幸都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以保全。
      1957年,省人代会第四次会议第70号提案、建议修建安海至水头公路,省交通厅公路局拟于1958年修筑。但因该路线上有“五里桥”大石桥一座必须拆除填塞才能通车,专函福建省文化局,询问该桥有无保留价值。省文化局相关人员据查“目前桥下大部分江道泥土淤塞已垦为稻田,部分桥面距地只有数尺高”。因其“桥基筑以石墩,桥面筑以条形石板,别无其他雕刻附属文物,结构简单”。而“根据该桥的结构我们认为无甚历史科学价值,拟同意拆除填基修建公路”。但考虑到该桥横跨安海港面,在群众中尚有一定声誉,还是以“晋江县安海五里桥有无保留价值”为题,于1957年10月26日封发,上报文化部。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收到函件后,从速批复,即于1957年11月2日致函福建省文化局:“……如该项工程紧急,必须即时作出决定,则希你局根据历史、艺术、工程价值及群众意见,全面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报请你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后执行。如最后决定拆除,亦应在拆除前作出详细实测图样……你省沿海各县,古代桥梁甚多,据方志记载多兴建于宋代,为使此项保护工作,取得主动地位,希你局即进行全面普查,搜集资料,研究保护保存标准,分别纳入保护单位”。
      收到批文后,省文化局即批示由文管会与工程部门对安平桥进行调查。12月中旬,福建省文物管理会委派许清泉等人,到晋江安海,对安平桥进行实地勘察,他们认真完成对古桥的拍照、测绘等系统工作,掌握了桥体的基础结构,摸清了散存的文物状况,一份名为《福建安海宋代安平桥调查记》的详细报告递送到福建省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手中。指出“安平桥与洛阳桥、顺济桥、浮桥为泉州宋代四大名桥。安平桥,且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像这样巨大的宋代桥梁工程能一直保存到现在,是很难得的。”拆桥修路一事暂告一段落。
      然而,第二年,晋江县于六月份在安海五里桥海埭进行围垦。工程勘察设计有水闸、造桥、堵滩三部分。需用条石、方石、长板石9万立方米,数量巨大。重新开采,最近的要10公里地才有石料可采。成本高、劳力缺、工具(运输车和爆破品)在当前的供应上有困难。由于上述情况,有关人员认为可以利用五里桥石料,拆除后全部石料用在围垦工程上,就可节省工程费用21万元。晋江县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7月6日,向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利用五里桥石料围垦建闸的报告》。
      收到抄送文件后,省文化局立即于1958年7月14日发文,报告省人民委员会表示反对。明确提出“晋江县人民委员会不应利用五里桥石料围垦建闸”!文称:“查安海五里桥,系宋代建筑。工程巨大,全长约五里,去年公路局拟修筑公路,省文管会曾派人前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请**,经文化部文物局和交通部公路总局研究后,以(58)文物文字第33号批复:认为该桥在研究我国交通史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予保管”。正是这些有识之士,严谨的治学态度、长远的目光和对历史负责的担当,让安平桥两次“死里逃生”。也正是文物工作者的细致工作,使**文化部文物局掌握了安平桥的第一手材料,为安平桥列入第一批国保单位奠定基础。换个角度讲,“两议才拆桥”让安平桥“因祸得福”。
      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文物局即于4月5日出台《关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保护管理办法的意见的通知》,严格禁止一切载重车辆通过安平桥或任何船舶在木桥边抛锚停靠,以及在桥基周围进行任何挖土,以保护桥基的安全;安平桥一切石料、附属石刻、石碑等都不得移作他用,凡已散置或移作他用的一切石料、石刻、石碑等一律要收集起来,妥予保管;规定安平桥的保护管理工作,原则上以晋江县为主,会同南安县共同制定执行。晋江县人委会亦于5月间公布《安平桥管理保护条例》。条例明确安平桥具体由晋江安海南安水头文管会执行管理此桥,按历来群众**惯的以八板桥为晋江南安两县分管界;安平桥保护管理范围,从安海白塔起至水头海潮庵止为桥之全长,两边各离桥两丈为保护范围(有水处两丈以外);严禁载重车辆过桥。严禁一切船只停靠缆锭于桥底、桥基、桥板,禁止在管理范围捉鱼敲蚵等行为,以保护桥基、桥板的安全等等。
      至此,安平桥正式被有关部门发文认定不可拆毁,应以保护。

      历尽沧桑的五里桥,今天依旧以它伟丽的雄姿横跨海上。它像一座历史的丰碑,记录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可伦比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尽管当今世界已有跨越江海的大铁桥,凌空飞架的立交桥等现代化桥梁,但海内外游人还是喜欢到安平桥寻踪览胜,摩挲石刻碑记,观赏造象魁伟的护桥将军,领略古桥胜景。从桥南走完五里桥路,到达桥北的桥头亭。再转过身来,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长桥,更如有气吞长虹之感。





       走累了,眺望远处美景时,被老公抓到摆pos。唉,没办法,技术好臭哦......

 

 

 



 

 

      终于看到了桥的另一端......

 



 

      地上的条石是古代留下的吧......

      对面是古镇......
      从这里叫了“滴滴”回到停车场,竟然花掉了20元钱,可见桥的长度啊......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