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石笋公园
瞬间就被迷住了......
![]()
![]()
石笋虽不大但名气不小,它西面一段江流就称笋江,江上的桥也称石笋桥(浮桥),甚至连鲤洲也称“笋浯”。古人笃信风水,说它抵住西来洪水,与泉州地灵有关。石笋周围,景色优美,丛竹修篁,板桥流水,古榕青苍,四季幽风。王十朋咏道,“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元僧释大圭说,“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因卧看石笋,顶端确“入青云”,毫不夸张。明黄吾野咏它“烟中千古亭亭立”,令人回味无尽。
![]()
![]()
![]()
这里的树木都长得“好意外”啊!!!
石笋虽不大但名气不小,它西面一段江流就称笋江,江上的桥也称石笋桥(浮桥),甚至连鲤洲也称“笋浯”。古人笃信风水,说它抵住西来洪水,与泉州地灵有关。石笋周围,景色优美,丛竹修篁,板桥流水,古榕青苍,四季幽风。王十朋咏道,“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元僧释大圭说,“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因卧看石笋,顶端确“入青云”,毫不夸张。明黄吾野咏它“烟中千古亭亭立”,令人回味无尽。
这里的树木都长得“好意外”啊!!!
石笋纯由白色花岗岩经简单加工而成,形状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石笋通高约4米,是用七段经过简单琢制、石面粗糙、直径不等的圆柱形白色花岗岩垒叠而成的,整体呈圆锥状,底部粗壮,上部瘦秃,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下部五段周围雕有阴刻斜线纹饰,犹如竹笋外壳,形状奇特古朴,既无花纹或文字雕刻,又非天然的东西。而是经过简单的加工,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引人注目。石笋是于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移动前,石笋下面还有个基座,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叠在一起,近似磨盘,其中一块中间凹下,当地人称为“仙尿盆”。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的诗句:“剌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就是指此而言的。
据《泉州府志》载: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连曾经“以私愤击断石笋”。由此可推知,北宋之时,此物早已有之。石笋自被高惠连击断之后,直至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才补接复原。据学者专家考证分析,此奇特之石笋。很可能是原始部族图腾崇拜的遗物,或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生殖器崇拜,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生殖器图案同一源流。如果此说能够确立,那么这枝石笋之雕制谅系唐代印度教传入之时。如果石笋系原来居住泉南一带的古百越人的图腾崇拜物,则石笋雕制之年代更久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郡守高连惠(实为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间(1465—1487年),郡守张岩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不见旧断之迹”。
元释大圭《石笋诗》云:“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 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
明黄克晦亦有七绝《石笋凝烟》赞道:“一片云根天琢成,锦萌含箨绿苔生。烟中千古亭亭立,何必便(女字旁)娟映水明。” “云根”喻石笋,“云”言其高,“根”状其形。锦萌,色泽。
石笋历史:石笋应该是北宋之前的遗物,具体时间无考。有史前、汉、唐之说。有些考古学家根据它经过铁器加工过,推断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四千年前)晚期铁器出现以后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不可能是原始社会的遗物。汉代泉州地区,尚属闽越族为主的原住地,并未真正开发,对于堪舆术也未予重视。而唐代中期的泉州则已建城,发展较快,成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海交贸易中心,泉州的石雕艺术在唐代也已初兴,所以石笋始立于唐代更为确切。
“私憾击断”之迷: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朝隆庆府志)称,宋郡守高连惠(实为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间,郡守张岩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不见旧断之迹”。
史料记载,高惠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任泉州太守时31岁,生有二子一女,时值身强力壮,不可能因私憾(阳萎)而击断石笋。击断石笋的最大可能是:作为形似男性的外生殖器之物立于车水马龙的大道旁,被认为有伤风化,因此而遭到击断……
那么明代府志为何记载“私憾”?有人认为:高惠连的女婿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高惠连因女婿参与变法失败而受牵连,使他后来也成为朝庭的“反派”人物,以致其身后的有关文字记载中都以低调处理。高惠连因“私憾”而做了两件为后来社会舆论所无法原谅的事:一是把原位于泉州城南之东的府学西迁;一是把竖立于笋江之畔的石笋击断为二。人们因此把日后泉州地区“衣冠遂减畴昔”的责任追究到他的身上。
其实,高惠连活到90多岁。在泉期间致力于政事,科举兴旺、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正因有显著业绩,《安海志》中尚能查阅到宋朝宰相王安石为高惠连写的墓志铭。可想而知,一朝宰相为一个郡守写墓记铭,在封建时代是非同寻常的。因此,说他“私憾”纯属无稽。
由于石笋被认为是关系到泉州人仕进发达的大事,所以南宋时即被民间修复,故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知州王十朋才有咏石笋桥的诗句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估计后来因修复不固又复倾覆,故明·成化中“郡守张岩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渐不见旧断之迹”。“郡守张岩补而属之”时,位置有所变动,至1986年重修,才恢复其原位并保持原有的高度。
象征意义:泉州石笋其所以立此小丘,是为了镇邪,还是“图腾”崇拜?历年来,泉州学者对石笋的作用有几种不同见解:
第一种认为是男性生殖器,有的学者认为,名为“石笋”,实是男性生殖器的雅称,故泉州人又称石笋为石祖,它是原始社会古百越人对性生活和生殖的不理解,出于对男性生殖器的图腾崇拜而建造的。古代诗人题咏中,也已含蓄地指出这点,如明·惠安人黄吾野诗即称之“一片云根天琢成”,“根”字在唐·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中,被用来指称生殖器官。早在北宋,石笋已融人民间信仰,而长期以来,又主要是以信仰民俗的形态而存在于民间的。俗信崇拜这石笋,可使不育妇女怀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丰登。通过膜拜石笋来促进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
第二种是印度教的“林加”,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唐朝的泉州就是一个开放港口,有不少印度人来到泉州并带来印度教(婆罗门教)。泉州曾发掘到元代印度的“番佛寺”,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有象征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湿婆神祇功能的男性生殖器“林加”(印度语linga译音)和女性的生殖器“磨盘”,只是石笋的年代更早。石笋具有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湿婆神祇的功能,因此有人说它是该教生殖器崇拜在泉州的遗物,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生殖器图案同一源流。如此说能够确立,那么这枝石笋之雕制谅系唐代印度教传入之时,林加教派作为湿婆象征的崇拜物而雕刻的。另外,石笋附近还有一个大寺庙,只不过这寺庙在清未年被毁。
第三种是镇煞风水、泉州人惑于风水之说,对石笋的功能还加以进一步发挥。有人认为,石笋遥对双阳山之正中,双阳山状女性之双乳,地居北属阴,致泉州“阴气”太重,故以象征阳具的石笋在南为阳来破煞,以求阴阳合一,万物繁衍,并据此推断系堪舆家的杰作。民间又有传说,称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交会于笋江,但“山公”卑下,“山母”隆起,故堪舆家认为需建此阳物即石笋,以振乾纲。
第四种是水神崇拜,没有查到进一步的说明。
太美啦,让人没有了抵抗能力......
接官亭:公园内的另一著名景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接官亭”,创建于宋朝,传说为迎接宋幼主莅泉而建,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宫内现存有明朝探花、书法家张瑞图亲题对联一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李光缙作碑记、浮桥名人张允渠集王羲之手迹的《观音大士像记》一幅,历代书画家蔡晏等“竹画”四幅,以及明清木雕等,均为历史珍贵文物。
公园内的山川坛和甘棠桥、龟山桥、棠荫桥(俗称“三桥”)等文物名胜历史遗迹随处可见。石笋之南为晋江下游,江水从石笋旁迂回而过,奔泻入海,因石笋之故,这段江水也别名笋江。而石笋西南侧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桥临漳桥,也因此别称“石笋桥”。
北宋皇祐元年,知州陆广造舟为梁以渡行人,所以称为“浮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和尚文会修建石桥,至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建成。桥长80余丈(约266米)、宽1.7丈(5.7米),有桥墩15座,两翼配有扶栏。1998年8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宋史》载:“石笋桥在临漳门外。笋江旧以舟渡,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官陈孝则(浮桥人)和他的弟弟陈知柔(贺州知州)共同筹划,在晋江枢密官梁克家及僧名文会的协助下,动工建造石笋桥。至乾道五年(1169)完工,历经十年,工程才竣工。石笋桥设计独特,造型之美远远超过洛阳桥及安平桥,其建筑造型为间空十六空,整座桥梁石质平板桥,桥长二百三十五米,宽约六米;桥面有九十四块一米多厚、十四米长的巨大条石铺成;桥的两侧有扶栏;侨中有一石亭,亭中原来配有一尊观音大师像(后改为坐身石将军);桥墩上安置有八座塔、六尊护尘、十二只石狮、四尊护神(四尊石将军分布在东西两端的桥头上)。每个桥墩都长着一棵龙树,桥伴树,树伴桥,使石笋桥成为浮桥地区特有的一道风景。
在僧文会改作石桥之前,元丰七年(1084)转运判官谢仲规曾一次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
庆元间(1195—1200)僧了性于桥东低洼处再修三座小石桥,连接到府城西南的临漳门。这些石桥在50、60年代还能看到残迹,后或经改建,或已湮没,仅存遗址。
关于浮桥,南宋乾道四年(1168)起知泉州的名太守王十朋记之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万安指洛阳桥。明代朱褴也书记其略。
1950年,在原墩上架钢梁,桥面铺木板。1962年改建,采用钢筋混凝土桥面,桥加高3米,
桥宽增至5.7米,全长235米,15墩,桥上有扶栏,尚存清代修桥碑等文物。
1998年,列为危桥。2000年,南桥头第一截断塌。2002年,洪水又冲掉3个桥墩。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