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线路二)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线路二)

      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想看宋代的石雕老子像,GPS的位置是老君岩而不是清源山!!!
      清源山地处福建东南部,晋江下游的东北岸,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历史上因泉眼众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她是国家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气势雄勃,绚丽多姿,林幽壑奇,颇为壮观,昔有36岩洞著称,现有唐五代、宋、元大型石雕造像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方,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文胜迹与秀冠东南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素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誉,自唐宋以来,闻名遐迩。



      易中天《走进清源山》
      读清源山,要走进去。 
  和华岳、岱宗、黄山、峨眉相比,秀冠东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初看起来多少显得有些平淡。它没有拔地而起“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奇峰峻岭,虽然它又名“齐云”;它也没有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巨瀑涌泉,虽然它曾名“泉山”;但清源山无疑是无比秀丽的。三十六岩洞十八胜景,绝壁遏云,峰峦叠翠,林泉溢采,洞壑通幽。但它的外表,却那么谦逊平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座泉山和它山下那个因它而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一样,似乎不愿过分地张扬和摆显自己。也许,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其中的有心人,那些历史文化虔诚的朝圣者,才能发现它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读懂它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是啊,清源山的内涵太丰富也太珍贵了!它就像一个品味和心气都很高的收藏家,轻易不肯展示自己价值连城的珍品。
  让我们走进清源山。
  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如果说,泉州城“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那么,清源山便“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清源山现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喇嘛教的大型石雕七处九尊,元、明、清三代花岗岩石仿木结构佛像石室三处,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这些文物是多么地珍贵啊!延福寺里那几根朴实无华的石柱是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九日山西峰绝顶上的石佛是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的,上山道旁“第一山”三个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而弘一大师舍利塔对面“悲欣交集”四个字,则是大师最后的遗墨。更不要说唐代的灵山圣墓和宋代的老君造像(它们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以及宋代的瑞像岩释迦造像、赐恩岩观音造像、千手岩释迦造像和元代的弥陀岩弥陀造像、碧霄岩三世佛造像了。就连清源洞旁一个毫不起眼的石槽,也竟然是元代至正丁酉年(公元1357年)的。于是你就会觉得,走在清源山林木森森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就像走在一本线装的历史书里。在那个满山都是泉眼的年代,有人曾不无夸张地说,只要用拐杖往地上一戳,就会有泉水冒出来。我则相信,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
  这就是清源山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母亲山,它实在应该称作“历史文化名山”。事实上,名山和名城有着同样的品格,那就是兼容五洲文化,吐纳四海风云。在那个刺桐花红透了一城的年代,泉州,这个和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大大方方地敞开着自己的门户,迎接四方宾客八面来风,造就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旷世奇观。清源山默默无语地目睹了这一切,记录了这一切。“无石不字”的九日山74方摩崖石刻中,就有13方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在最后一次祈风仪典的七百多年后,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又在这里重温那古老的风俗,并勒石为证。现在,这些石刻依然面向大海为祖国昌盛及默默祈祷世界和平、也重申着一个民族面向世界、相约未来的“海誓山盟”。
  于是我们便会觉得自己是在和多种文化对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两个弟子三贤和四贤安葬在清源山下,他们的英灵即便已回到圣地麦加,也仍会牵挂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碧霄岩上那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是否正以他们睿智的目光,穿过时间和空间,遥望着雪域高原呢?千手岩和赐恩岩的观音、弥陀岩的弥陀、瑞像岩和千手岩的释迦佛祖,还有广钦法师坐禅伏虎的浮雕,也许正在讲述“泉南佛国”的古老故事;而在闽中第一位进士欧阳詹的读书处,在满山观赏不尽的诗词书法石刻面前,我们又分明感受到“海滨邹鲁”的儒雅风采。
  走进清源山,我们有如此之多的收获,我们怎么能不走进去呢?当我们走过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的“第一洞天”清源洞时,站在抗倭名将俞大猷练兵的百丈坪中,或者站在南台岩魁星阁、三清殿、大雄宝殿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胜迹前,极目远望,蓦然回首,所谓“山海大观”便了然于心了。天边,“闽中屋脊”戴云山逶迤而来,“东海蓬莱”泉州湾波光浩渺;脚下,晋江、洛江两江环绕的鲤鱼城龙腾虎跃,林立的高楼和翠绿的田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清源“天湖”像一棵明珠镶嵌在两峰之间,熠熠生辉;而那天湖之上,则正是赫赫有名的虎乳泉。
  和虎乳泉一样,瑞泉、丸泉、一线泉、二相泉、藜杖泉,清源山泉流出的不仅是净水,也是文化。这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嶙峋石缝里流出的清泉,虽无惊人气势,却有深长意味,因此“鉴者神清,饮之无疾”。事实上,清源山的岩石林木,不知有多少是诗岩和故事树。你看那“天侣呈瑞”,一棵重阳,一棵榕树,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树枝相绕,盘根错节,如胶似漆,历时300多年,岂非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还有泰峰村里的那棵470年的重阳木,竟和一株200多年的榕树、一株树龄数十年的水桐紧紧缠绕在一起,合为一棵大树,难道不正是清源山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象征吗?
  让我们走进清源山。只有走进清源山,你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奇观,才会明白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之“最”保存在清源山其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老君造像了。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地和蔼可亲,那样地淡泊宁静,那样地飘然不俗,有神仙气度却无神秘色彩。他甚至没有眼珠,却能让人看到他那深邃的目光。这位伟天的智者为什么竟然“有眼无珠”呢?也许是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 因此“大视”即是“无视”。
  读清源山,要用眼,更要用心。

      老君岩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走进山门,豁然开朗。除了人流熙攘的老君岩,右手边还有这样一个相对安静地小广场,一块块石刻,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老子的思想——《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老君岩也叫羽仙岩。这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据明朝何齐运《闽书》记载:“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而清朝周学曾等纂修的《晋江县志》卷四:“其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晋江县志》、《闽书》和《泉州府志》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这说明明朝之前,这里仍叫羽仙岩,直到清朝才有老君岩的叫法。羽仙岩顾名思义就是“羽化成仙之地”,与景区内见龙台有关“老子西出函谷关后云游至此羽化成仙”的故事十分吻合。

      老子天下第一
      感谢这些木质栅栏啊!没有它们,就不会有下面清新的照片......

      老君造像: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 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老子和蔼可亲。



      继续上行,忽见石刻。好应景啊,新年福气到......

      沾沾福气......



 



      这样的一朵小花,美到极致,昭示了春的到来......

 



      道教圣地......
      清源山道教产生时间最早可溯及秦代。据史书记载,“秦代有大道者修真于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曰大道岩。”相传当时有位名曰“大道”的人,为躲避楚汉相争,从中原迁往闽地。那时大海延伸到清源山麓,大道乘筏直抵山下,登岸后看到这里树木苍碧,洞穴幽深,便修真于清源左峰。现在山中仍留有遗迹,后人称之“大道岩”。
    自秦大道开发,清源山逐步发展成为历代道教圣地,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口传的道教人物众多。唐代有高道蔡如金、吕岩,五代南唐有谭峭,宋代有裴仙,明代有董伯华等,在清源山中均有行迹。明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张瑞图特为清源山留下“道教圣地”的墨宝。据史书记载,从前清源山下曾建有真君殿、北斗殿等十八重道观,殿宇恢宏,香火鼎盛;现存于山上的还有三清殿、纯阳洞等,“三清殿”仍香火不断。
    据《晋江县志》记载,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正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之数,形成清源山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独特景观。清源山顶峰的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被誉为清源山第一洞。清源山还有百多处清泉,凝玉含烟,涓细如丝,清冽甘甜。洞为山之灵窍,泉为山之脉血,洞和泉增添了清源山的钟灵毓秀,也象征着多元文化的生生不息。山水交合,灵性生发,清源山因此又名“泉山”,成为泉州的“母亲山”。



 

      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道教圣地”
      张瑞图(1570-1644):明代官员、书画家。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汉族,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因魏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罢归。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

      前朱雀后玄武......

      忽然发现一树美丽的红叶......



 



 

      这里可以眺望的闽台缘博物馆......

      纠缠在一起的神奇的两棵树......
      弘一大师(1880-1942)姓李,名文涛,字叔同,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讲律,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 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







      弘一法师舍利塔:1952年3在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
      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
      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曾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已修复。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
      这座古朴自然的古寺即为千手岩 。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维妙维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 

      千手岩寺庙门上的楹联“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生”是由明代进士、书法家何乔远所撰,后由现代书法家林汉宗题刻。
   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为宋元佑年间作品,高2.35米。释伽牟尼石像工艺精湛,维妙维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于2001年同瑞像岩、赐恩岩、弥陀岩、碧霄岩、西峰岩共6处8尊石造像,一起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释伽牟尼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寺前原有一株300多年历史的针叶古松,这棵被誉为清源山“迎客松”的古松树,昂然挺立于千手岩寺正前方,其主干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热情迎接四海来宾,树姿优美,生机盎然,入山门即可看见。来自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可是,1999年10月9日下午,台风肆掠,“迎客松”倒在倏然而至的暴风雨中,枝干摔成数截,主根亦断。古松倒地时,相关挡土墙被冲垮十几米,成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多年来遭受的最大损失之一,令人心痛不已啊!
     清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泓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而成就颇丰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长、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源山雄峙于闽海之滨,峻峰叠起,可尽览晋、南、惠三县山水的美丽景色。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清源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光摩崖石刻就有数百方,称之为“第一山”一点也不为过。美景与题刻相辅相成,感悟清源山文化内涵。  

    千手岩寺宇东侧,竖立一方石碑,上书“第一山”,系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作品,字是拓刻上去的,据说江苏南山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石碑,因此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 
      从千手岩往上攀缓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来看这一处“泉窟观瀑”。瞧,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贻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题刻仍熠熠生辉,为游客增加了观赏雅兴。
      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200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在清源山体现得更为突出。
      天侣呈瑞:这株由榕树和重阳木合抱而成的共生树,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树木。它长在巨石峭立之间,树根相盘,树身相抱,枝桠缠绕,形成“连理枝”,美其名曰“天侣树”。300多年来,瀑布飞泉从它旁边倾泻而过,潺潺的流水让它听出了多少流淌在泉州骨子里的声音?
  榕树属桑科,重阳木属大戟科,按照生态学观点,不同的树种会互争阳光、雨露和生长空间而难以共存。但在清源山上,它们却相互攀附、和谐共处。这样的奇观,或许便隐喻着清源山上儒道释并存的多元人文景观。百家思想在这里像涓涓细流,以不同纹路注入泉州文化的血脉。可以想象,儒家唤起了海洋意识,催着泉州人走出去,爱拼敢赢;道家教会我们把目光往内看,顺境逆境都能够宠辱不惊、输赢笑笑;而佛家则让我们在世俗与理想中有了对话的可能,求得内心的平和安宁。
  这株造型独特的共生树,乍看之下宛如情深意笃的恋人。凄美的民间传说挂满枝头,传诵百年。相传清源山下有一户李员外,膝下一女阿蓉,才貌双全。阿蓉随母上山朝圣,遇见山上习武的少年吴重九。两人一见倾心,互生情愫,私订终身。没想到山上的千年蛇妖垂涎阿蓉美貌,幻化成富家子弟上门成亲,博取了李员外的肯许。阿蓉无奈只得与重九私奔,却在山上弥陀岩遭遇蛇妖拦截,双双殉情。隔年春天,弥陀岩旁长出重阳木和榕树,枝繁叶茂,盘根交错。人们认为那是重九和阿蓉的化身,也因为崇尚他们忠贞的爱情,冠以此树“天侣呈瑞”的美誉。
  重九与阿蓉的故事,代表的是人们朴素的愿望。“天侣树”也以一种自信从容的形态屹立百年,与清源山上的老君岩、弘一法师舍利塔、灵山圣墓遥相呼应。在这里,不仅有云遮雾绕,也有人间烟火,不仅有抽象幻化的神明,也有悲欢离合的世俗。在这里,能够与儒道释并立的是人。朱熹说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有着浓郁的尊神事鬼的习俗,佛教在这里从丛林走向人间,它关注的不是哲学层面的澄明彻悟,而是精神的依赖和生活的慰藉,是人的欢乐和忧伤。小时候,我就常常见到祖母跪在神龛前,用竹片做成的“圣杯”与神明对话,往往一聊就是半天。
  痴情儿女的传说为“天侣树”披上神秘的面纱,而榕树在闽南与“情树”谐音,更是让走过这里的人都染上莫名的相思。想起舒婷脍炙人口的诗篇《致橡树》,如果木棉与橡树宣示的是一种平等互敬的爱情,那么“天侣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情感体验。它们根茎紧握在地下,共同汲取大地的养分;它们枝叶相触在云端,共同接受阳光的洒照。“天侣树”让人联想起无数个平凡的家庭和平常人的婚姻,他们的爱情细水长流,相互搀扶、相互依靠,一起分担生活中的苦与痛,一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灾难,一起坐着藤椅慢慢老。这让我想起海边的惠安女子,她们的婚姻往往遵循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夫教子便成了生命的全部。每当渔舟唱晚,沙滩上站满了她们等候归航的身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爱情给予她们的更多是付出、坚守和忠贞不渝。



  再往上,过云台,穿“一线天”,便到了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是福建省1961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五米六,歇山式屋顶,正脊中间置一宝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有“阿弥陀佛”立像一尊,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米,宽2米,造型端妙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作接引状。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有石,元时琢弥陀佛,丈六金身,相特端妙。”弥陀岩石室和阿弥陀佛立像,是研究我国南方元代佛教建筑特色和佛像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寺前平台为“一啸台”,台的左右有二座五级实心佛塔,高3.5米。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双塔凌空,晋水奔流,泉州古城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弥陀岩景区景色迷人,引得历代文人名士频频登临,游憩其间,吟诗做赋,络绎不绝,留下许多佳作。这其中,福建陆路提督、武状元马负书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从乾隆十九年(1754)起,连续多年登游,流连忘返,留下诸多题字、诗篇、碑记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大为增色。

  马负书:字易斋,号瑞图、羲祥,清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元年(1736)登一甲一名武进士(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乾隆五年(1740)马负书授山东莱州营参将。两年后,迁胶州营副将。再过四年,擢登州镇总兵。乾隆十二年,马负书调任福建漳州镇总兵。乾隆十六年正月,调广东琼州镇总兵,寻命仍留原任。七月,调金门镇总兵。八月,调台湾镇总兵。十月,调狼山镇总兵。乾隆十七年五月,丁忧回旗。九月,署古北口提督。乾隆十八年(1753)十月,马负书署福建陆路提督。翌年(1754),服丧期满,实授提督职。
  清时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马负书任期在泉州颇有建树,最后在驻地泉州殉职。
  马负书虽说是一员武将,但他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擅诗书,军务之余乐于出游,对闽南各地名胜古迹题咏迨遍。清乾隆年间的大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马负书“性耽翰墨,稍暇即临池。”马负书在泉州留下的诸多摩崖石刻、碑记和匾额,其字大多雄厚遒劲,笔法苍劲有力。由于他是武将,性情豪放,喜欢更擅长写“大字” (又称榜书)。其擘窠大字,大的有两三米见方或更大,在选笔、运笔、用墨、用纸等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不同于一般尺幅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气势恢弘,也有着比较高的审美价值。
  弥陀岩山门的石刻楹联曰:“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即为马负书所题,其署名“瑞图氏”,有人误认为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其实“瑞图氏”是马负书的一个别号,其下还钤刻有“马负书”、“羲祥”印两方,细心者一看便知。
  乾隆十九年(1754),马负书取朱熹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之意为弥陀飞瀑题“清如许”,镌于泉窟山石。
  对于弥陀岩一些景观因年久荒颓,马负书不胜惋惜,一有机会就加以修缮。乾隆二十年(1755),马负书在清源山腰建石亭,在弥陀岩石室上方石壁题刻大“佛”字,并撰《弥陀岩记》。马负书的这篇自为记云:“清源之弥陀岩高耸郡北。陟其巅,山海形势,雉堞田庐,毕罗眼底。余每按历憩此,惜名胜颓芜。乾隆乙亥(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偕僚侪构椽泉畔,建山腰石亭,以宜远瞩停踪,且为同志者谒。”同镌于石。
  马负书的“佛”字题刻,行书,字径约4.2米高,3.8米宽,勒石面积达16平方米,行笔遒健劲拔,尤其笔画的最后一竖,长4米有余,犹如大刀倒插,力道遒劲,气势逼人,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年马负书笔”。 这方“佛”字石刻壁立临空, “挥毫岩顶现全真,丈六凭空不坏身”, 真如一佛出世,超然尘外,被誉为“闽海第一佛”。
  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年)春,马负书又登游弥陀岩,并题有《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勒于弥陀岩“一啸台”巨岩东南侧“一线天”谷口。弥陀岩“十景诗”如下:
  一、《出廓寻芳》:
  胜日登临玩物华,平畴万顷早禾嘉。山灵有意添春色,天半霏霏散雨花。
  二、《山亭小憩》:
  构得新亭山半腰,凭栏一望海天遥。游人到此须停憩,好振春衣步紫霄。
  三、《崖畔古松》:
  参差虬干势摩云,偃盖清森鹤作群。岁月承来多雨露,为梁为栋正需殷。
  四、《层岩瀑布》:
  夹涧飞泉挂碧空,宛然云外落长虹。千支万派流膏远,会见天心溥化工。
  五、《山门巨石》:
  山门巨石绕祥光,护法天生对峙昂。古佛由来无着相,何知不是两金刚。
  六、《石室弥陀》:
  巍峨古刹嵌山阿,石润幽栖萃太和。分得西来莲一座,人人顶礼见弥陀。
  七、《高峰远眺》:
  抠衣盘步上山巅,石蹬凌虚欲近天。俯视苍茫千嶂小,划然长啸斗牛边。
  八、《峰顶佛字》:
  挥毫岩顶现全真,丈六凭空不坏身。却为巨灵开胜迹,昙光普照万家春。
  九、《云堂清话》:
  啣杯相对话禅关,榄外游云自往还。得意当前皆胜概,何须蓬岛说三山。
  十、《归途夕照》:
  一鞭斜照出山隈,不尽春光暮霭来。按辔回看登眺处,浮云送翠意悠哉。
  是年闰九月初九,马负书又应永春知州杜昌丁、晋江知县干静专之邀约登游弥陀岩,同行者还有赴任督学途经泉州的江西临川人李友棠,夜昏乃还。杜昌丁、李友棠各有即景吟咏。杜昌丁仿马负书亦题弥陀岩即景诗十首,勒于弥陀岩“一线天”谷口、“招饮径”题刻左上角。李友棠作二律,勒于弥陀岩石室东侧高崖崖壁上。
  乾隆三十二年(1767),马负书病逝于泉州的提督署,其子马应奎、马应壁兄弟俩到泉州奔丧,并扶梓归里,朝廷钦赐祭葬,谥号“昭毅”,《清史稿》有传。

    碧霄岩位于弥陀岩东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岩壁上刻有浮雕三世尊坐像,位于左峰半山腰碧霄岩,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是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碧霄岩三世佛坐像为藏传佛教雕塑,依岩壁雕出,一共三尊,位于石窟中。三尊石像都是吐蕃式样,并排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释迦牟尼像居中,高2.55米,其右为未来世阿弥陀佛,高2.45米,左侧为过去世药师佛,高2.45米,三尊都是1.63米宽、0.7米厚。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架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
    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
    三世佛是汉族地区少见的三世佛石刻。原有石构建筑已废。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和谐共处于一座山上,让人们不得不感叹,清源山宗教文化的包容性。
 
    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建筑群体;于其背后岩上方为上碧霄,有平台,有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伏虎僧雕刻,“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书写了一段人兽和谐相处的神奇。
    广钦法师又称伏虎大法师。据传,广钦法师在清源山找了一个石洞准备潜修,这个洞有两个洞口,他将一个洞口塞住。洞内十分清幽,有一块石头可以打坐,他感到很舒服。日落时,忽然有一只老虎以屁股先进洞来,法师吓了一跳,连呼“阿弥陀佛”,老虎也被法师吓到了,马上跑出去,隔了一会儿,它又再度进来。法师就对它说:“山大王啊!你能不能把这个洞让我修行呢?还是你要吃了我呢?”他看老虎并没有恶意,就为它皈依,这就叫做“心动心”,法师无恶意,它也无恶意。第二天它带来许多小老虎,在洞口游来游去、跳来跳去,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法师本人回忆说:“这个境界非常好,就是吃素修道才有此境界。鸟鸣、猴子叫,没有世间嘈杂,十分清静。”老虎乖顺地伏在法师身边,被大师的佛法所感化。
    释广钦(1892~1986年):俗姓黄,名文来,福建惠安涂寨镇和弄村人。文来9岁时养母身故,11岁养父相继去世,于是他在泉州承天寺出家,由方丈转尘法师收容,皈依苦行僧瑞芳法师。旋还俗,远渡南洋谋出路。他33岁时,由返泉,再度到承天寺剃度。住持见其意坚,同意所请,赐法号为照敬,字广钦,仍皈依瑞芳法师。为了向佛门中更高的境界发展,广钦决意效法达摩祖师面壁证悟。经方丈许可,他携带简单衣物和白米10余斤,径上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隐密隔绝山洞(即现在碧霄岩)。初期米尽粮绝,以野果、树枳、树薯充饥。此后50多年“不吃人间烟火”,后人称他为“果子师”。后来逐渐学会趺坐入定,一定数月,不食不动。这样穴居苦修13个寒暑,总算功德完满,才从清源山回到承天寺。广钦修炼刻苦,实属罕见。于是神话般的传说到处传开,如猛虎与他朝夕相处,成为“伏虎和尚”;猴子经常为他送野果,成为“驯猴法师”;几十年一块树薯为他延续性命,成为“继生唯一薯”;在台还有“治鬼”和“驯戒蟒蛇”等等。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广钦师鉴于台湾受日本50年统治的创伤,正需佛门慈悲法雨润泽,顿萌渡台之念,民国36年(1947年)6月自厦门抵基隆,先在基隆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寄足,不久往台北芝山岩和法华寺。1949年10月以后,由于人为隔绝,广钦师虽想返回泉州而无望。1955年把信徒购置的“火山”地,更名为“清源山”,决定在此建立寺庙,称为“承天禅寺”,亲任该寺住持,以此作为纪念。在台期间,他先后兴建、改建8座寺庙并雕刻1尊高大石佛。   
    1986年春,广钦法师预感“留世之日无多”,突然要还承天寺,以示不忘本源。2月13日(旧历正月初五)下午2时,忽告众曰:“无来也无法,无代志”,遂溘然圆寂,享年95岁。荼毗(火化)之日,远近善男信女2万多人参加葬礼。蒋经国亲题“大慈大悲”以悼。遵照法师生前遗嘱,由美籍华人吴梅影居士专程从台护送铜像和舍利子到泉州开元寺,现广钦法师的灵骨埋在碧霄岩边,并建石塔,以供瞻仰。

 

      从碧霄岩往东侧向上走到瑞像岩,瑞像岩释迦牟尼立像座落在天柱峰北侧半山腰。瑞像岩是清源山风景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北宋元右二年(1087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释迦瑞像”立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该岩于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瑞像”以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雕工精湛,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瑞像岩石室两侧有对联和书法:“片(净)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印禅心”,这是一幅简洁而富有禅意的对联,但上联首个字的书写,却引起了争议。有的人认为是“片石”,也有的人认为是“净石”。各有各的说法,有的人认为“片石孤云”与“清池皓月”相对,而有的人则认为“净”与“清”相对。究竟是“净”还是“片”呢?有兴趣的朋友可到清源山的瑞像岩观摩这幅对联的书法,谜底也许就能从中解开。
    原来石柱上对联是唐代诗人李颀的《题璿公山池》:“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祗树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此外俗尘都不染,惟余玄度得相寻。”中的诗句,由清·庄俊元题写:“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印禅心。”你猜对了吗?
    瑞像岩释迦牟尼雕像是在天柱峰崖壁上直接雕凿出来的,高4.32米,宽1.5米,神态安详端庄,面容秀美,身上雕有袈裟,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作与愿印,右肩裸露,施无畏手印,雕像下雕出莲花宝座。明代之前,雕像有木质的殿堂覆盖其上,到了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工匠沿山崖建造了高7米,宽6.5米的仿木四角攒尖顶石室以安置释迦牟尼像。 
    石室左侧石壁上有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建造和重修瑞像岩的经过。记录建造佛像的石碑铭文。岩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态。峭壁间有“忘归”、“北门胜概”等崖刻。岩室对面与天柱对峙的罗汉峰,怪石嶙峋,断岩侧立,犹如一尊尊威武的罗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构成"五百罗汉"朝释迦的神奇景观。
    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豁然开阔,只见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胜景。崖璧上显眼的“忘归”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区内。赐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观音石雕造像,是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辅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登进士,曾任西安太守。许稷青年时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担任中枢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因名赐恩山,所建寺庙,也名为赐恩寺。寺的右侧,建有开闽许氏宗祠。赐恩寺内楹联为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贽(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

      赐恩山上,巨石成片,垒垒叠叠,形成许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相传为唐朝闽中甲第进士欧阳詹的少年读书处,名曰“欧阳洞”。欧阳詹少有大志,刚毅过人,在洞中潜心苦读,终于在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试于礼部”,以优异的成绩与著名青年文士韩愈同中进士,时称“龙虎榜”。此后,福建文风大盛,英才辈出。后人称其为“闽文之祖,闽学之师”。
      赐恩岩上,有洗心亭,邀月台,魁星楼等古迹遗址;有历代摩崖诗刻83方,分布于高低错落的崖璧上;还有“鸢飞鱼跃”、“山海奇会”、“鹤径琴台”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





      山脚下的少林寺。泉州少林寺肇建于唐。据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晋江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记载:唐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千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于山麓。”以后历经兴废。五代因寺僧反对闽王王审知附后梁,寺曾被毁,宋景炎元年(1276年)少林寺千僧抗拒蒲寿庚降元,与元兵发生激烈战斗。元唆都遣胡骑冲击少林寺,“千僧毙焉,存者百人”。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修少林寺。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高宗弘历“诏焚泉州少林寺……少林寺从兹无敢复修者。”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