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线路一)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线路一)

      大清早,直奔清源山而来。这里可是泉州唯一的5A级景点。从山底开车盘曲十公里,却没有看到标志性的宋代石像,不禁有些失望。后来才发现,这里不止一条旅行线路呢!

      沿山路盘曲而上,虽没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却在半山腰发现了这样一处一览众山小的绝美景致,也算不虚此行了吧......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118°30'~118°37',北纬24°54'~25°0'之间,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景区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年平均气温17~21.3℃,年平均降水量1202~1550毫米,全年无霜期358天。

      景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45科487属750种,陆生脊椎动物有25目65科179种,昆虫种类有21目155科592种,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且,景区内的森林群落中有5种植被类型及淡水草本沼泽湿地,是沿海地区目前较难得的南亚热带生态景观。野生植物资源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香樟、花榈木、水蕨,省级重点保护的油彬多处,并呈小片分布;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保护的植物有兰科的小舌唇兰、见血清、绶草,大戟科的飞扬草、千根草等。
      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虎纹蛙、黑鸢、赤腹鹰等2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斑蛙、豹猫、眼镜王蛇等19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30种,涉及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34种。昆虫有国家保护的中国宽尾凤蝶、大乌桕蚕蛾等。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山,在清源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泓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宋·钱熙:《清源山》“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半凝处滴疏林。”
      陈子昂:《 感遇》“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白居易:《香》“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远。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何以洗我耳,屋头落飞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白居易:《南池》“萧条微雨绝,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道接村。秋声依树色,月影在蒲根。淹泊难遂,他宵关梦魂。”
      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昔事文皇帝,叨官在谏垣。奏章为得地,齚齿负明恩。金虎知难动,毛釐亦耻言。撩头虽欲吐,到口却成吞。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周钟既窕槬,黥阵亦瘢痕。凤阙觚棱影,仙盘晓日暾。雨晴文石滑,风暖戟衣翻。每虑号无告,长忧骇不存。随行唯跼蹐,出语但寒暄。宫省咽喉任,戈矛羽卫屯。光尘皆影附,车马定西奔。亿万持衡价,锱铢挟契论。堆时过北斗,积处满西园。接棹隋河溢,连蹄蜀栈刓。漉空沧海水,搜尽卓王孙。斗巧猴雕刺,夸趫索挂跟。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馥馥芝兰圃,森森枳棘藩。吠声嗾国猘,公议怯膺门。窜逐诸丞相,苍茫远帝阍。一名为吉士,谁免吊湘魂。间世英明主,中兴道德尊。昆冈怜积火,河汉注清源。川口堤防决,阴车鬼怪掀。重云开朗照,九地雪幽冤。我实刚肠者,形甘短褐髡。曾经触虿尾,犹得凭熊轩。杜若芳洲翠,严光钓濑喧。溪山侵越角,封壤尽吴根。客恨萦春细,乡愁压思繁。祝尧千万寿,再拜揖余樽。

 



      刺桐与泉州:泉州位于福建南部,东濒浩瀚的东海,北、西、南三面环山。晋江穿过城市南部,注入东海。自秦至初唐,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开元六年(718年)州治由南安县迁至今泉州市地。后12年建城郭。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树,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唐五代时,泉州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非常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代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
      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随着泉州港的衰落就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按路牌指示,一路蜿蜒向上,到达了山顶——清源洞。

      清源洞: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顶原建千峰紫翠亭",现只留下"蜕岩",羽化登仙","有仙则名"等历代石刻数方。
      郑成功与清源山:素有“闽南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之畔、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东北隅,海拔635米,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曾勒石记载:“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可见泉州清源山早已名闻遐迩。
      清源山有一景点叫清源洞,也称“裴仙洞”,此洞位于清源山主峰顶峰。早有“裴仙公杀蟒蛇在此坐化”、“清源洞通洛阳江”等民间传说,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裴仙洞初名纯阳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历史上因被誉为清源山三十六洞之首,古人又称之为“第一洞天”。洞上方有“出世清真”、“蜕岩”、“有仙则名”等众多古代名人的石刻。
相传,民族英雄郑成功年少时曾到过这里,且运过梦。
      近日,在台湾作者何世忠、谢进炎编著的《郑成功——传奇性的一生》(台湾世峰出版社2001.7)一书中,发现对郑成功薨逝的传说有以下叙述:
      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进驻台湾城的内府,为时不够五个月,即于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因种种原因染患了重病,一方面又传来消息说清廷把他的父亲及住北京的家族全部都杀害掉了;而叛将黄梧向清廷献平海五策,把闽粤浙等省沿海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以绝台湾物资的供给,又斩了五商断绝郑氏通洋兴贩的经济政策,并把郑氏的祖宗坟墓全部挖出损毁。又探知永历帝遇害于云南,世子与乳媪通奸,这许多的国仇家恨,加重了病情,使它更加恶化。只经过了七天便与世长辞。
      成功少年时到泉州应童子试,曾跟一批童生同登清源山,进裴仙洞,叩拜裴仙翁,求示前途。当夜睡在洞里作游仙梦,见一仙翁,相貌慈祥、鹤发童颜,对成功说道:“位至延平,寿至砖城。”后来成功娄次兴兵进攻各地,独不攻泉州城,因闽南语“砖”与“泉”同音,因忌讳而舍之不攻。郑成功驱逐荷兰人进驻台湾城的内府,还不到五个月时间,就身患重病。等他病重时,想起游梦仙翁的指示,随问左右说:“此城本地人叫什么名称?”待臣们回答说:此城俗称“砖仔城”即“砖城”。成功听完大吃一惊,才明白仙翁暗示的是“砖城”,乃叹道:“天数难逃,吾命休矣。”大呼数声而逝。
      如此说来,郑成功少年时也许还真的登过清源山。
      据史料记载,郑成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户。崇祯三年(1630年),7岁的郑成功被父亲郑芝龙派人接回家乡泉州,居住在被誉为“闽学开宗”之地的安平镇(即南宋之石井镇、今晋江安海镇)。他“至乐无如读书”,八岁时已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时能撰写八股文。当时,其叔父郑芝凤高兴地赞许道“此吾家之千里驹也”。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21岁的郑成功才离开泉州,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在长达14年中,郑成功都在泉州生活和受教育,可以说,泉州文化的丰富营养,哺育了郑成功茁壮成长。郑成功十五岁时中秀才,那么他来此一游,应该是在十五岁之前。当然,民族英雄郑成功年少时是否真的到过清源山,具体在那一年代,这还有待泉州郑成功学术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作进一步发掘、论证。

 



      遥看清源天湖......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证明——纪德碑
   蔡襄品论清源茶:一提起蔡襄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洛阳桥是他主持建造的,历代名人诗篇、题记、神话,以及小说、戏曲的演唱,多用此为题材。而“蔡襄品论清源茶”的故事,却被洛阳桥的丰功伟绩淹没,变得鲜为人知。
  蔡襄在宋至和、嘉年间(公元1054-1063年),两度出任泉州知府。初任知府时,他登上清源山,要瞻仰欧阳詹读书故址——龟岩,这座寺院的住持,就是后来在传说中以足代薪,帮助蔡襄建造洛阳桥的义波和尚。他在山上种茶制茗,以辅清休。义波见太守驾临,忙延接进寺,煎茶款待,对清源茶自我赞赏,蔡襄借唐代白居易《谢人寄新暑茶》“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与义波第一次论茶。
  之后,蔡襄在福州任福建运转使的时候,曾用武夷岩茶的“乌龙种”进贡皇帝,得到“最为精好”的评价。因此,蔡襄著作了《茶录》上下两册。此时就将此书赠与义波,义波非常高兴,即邀请蔡襄遍历清源山诸岩,视察僧俗所种茶丛,及茶寮的焙茗方法。这样一来,就围集了许多耕山茶农,要一瞻府老爷的风采。
  义波向大家说:“各位问我:清源茶为什么没有武夷岩茶出名,这是因为没有渗和龙脑。番船运来刺桐港的香料很多,是不是可以调制,作为贡品,现在太守老爷在这里,就请教他吧!”众茶农原来围挤在茶寮外边窥探,听义波一说,不好意思,反而远远躲开。蔡襄见状,即步出茶寮,含笑向众人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其实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清源山山虽不高,谷虽不深,但长年云蒸霞蔚,厥土滋润,故又称‘齐云山’,是种茶的佳壤。如能采分‘三前’,功在焙制,就可与武夷岩茶并驾齐驱,岂可因刺桐港得番商云集之利,而以香料入茶,乱真取味。”
  众茶农闻言,顿觉失望,面面相觑。义波早知众人心意,希望清源茶能作为贡品,以提高其身价,于是代众人发言:“设使清源茶用‘社前’所采佳品,效仿武夷岩茶,微以龙脑和膏,以助其香,且赖太守之力,入贡御前,岂不幸哉!”
  蔡襄微颌会意,不厌其烦地开导说:“茶之真香,在于本色纯正,方为大众所共赏。入贡之品,取媚巧以迎合,并非茶道之正宗。”他接着又说,“今本官来到泉郡,于清源茶之选载品种与采制之法,愿与本山僧众,共致力焉。务在行远则名扬,重在品高则誉起。否则,以入贡为佳,而生民不赏,亦何所取乎?”
  众人欢呼雀跃,送走了太守,就推义波不时到泉州府衙的安静堂来向太守请教,两人遂成为知己。此后,清源茶在蔡襄的指点下,从茶丛品种的更新,到采摘、制造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改进。每年北风初起,由刺桐港出发的南海商船,载运外销的茶叶,已与瓷器数量齐观,素来以泉府绸、刺桐缎驰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茶瓷之路”了。这也为30年后的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创造了条件。
  “茶寮”与“纪德碑”的由来:位于清源洞前的明代“种茶碑”——纪德碑,是清源山民种茶的史实见证,清源洞山后名叫“茶寮”的自然村,也是用茶作坊命名的。茶寮在清源山有两个含义:一是采茶区搭盖的简易茅屋,也就是茶寮的本来含义,另外一个是山上一个小村落的村名。
      在清源洞前的一块保存完好的明代《纪德碑》,正是万历年间史学家何乔远所写。石碑上书:“泉山之名,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周土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守僧支应不瞻,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这就记录了当时“山户种茶”的史实。
  清源茶曾与武夷茶齐名:历史上的清源茶不仅非常有名,到明代末年还与武夷岩茶相齐名,是本省可与全国名茶争衡角胜者之一。谢肇在《五杂俎》中说,“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以角胜。”1597年,许次在《茶疏》中写道:“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明代,泉州各县都有产茶,在安溪铁观音成名之前,泉州茶最有名的还是清源茶,不过清源茶是以质取胜,并不是以量多而取胜。明万历陈懋仁的《泉南杂志》也载:“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邱,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
      100多年前获国际金奖:清源茶是乌龙茶的一种,茶冲泡的味道也是同一类型。说到“宋树”,那是茶树的一个品种,用茶籽培育出来的,但现在也不排除清源山上有宋代留下的茶树。那样的茶种长出来与原茶籽品质不一样,会在生长过程中起变化,对治疗糖尿病有一些作用,东南亚华侨都是点名要买这一种。除此之外,清源山上的茶树还有大叶乌龙、铁观音、白毛猴、毛蟹、奇兰、水仙、本山、佛手等十几个品种。
  其实,清源茶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在东南亚各国享有盛名了,东南亚华侨钟情“宋树”,一方面原因是它的“功效”,另一方面也与清光绪年间创办的“清源种茶公司”有关系。清末进士黄抟扶是清源种茶公司的创始人,也创造了它的辉煌。黄退隐泉州后,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倡设清源种茶公司,在清源山清源洞附近开垦茶园。他又以乡绅身份,号召华侨黄奕住等人投资,委托蔡凤从建瓯引种水仙茶树,委托王淑景从安溪阳引进铁观音等良种,并聘请安溪茶师指导裁制,仿照安溪乌龙茶制法。清源种茶公司在泉州城设有门市部,除销售清源茶外,还贩运武夷岩茶。它以“宋树”为名,精制高档样茶,选送美国人在菲律宾举办的“嘉年华会”(商品展销会),得到金质奖章。后来,用这作为商业广告,所以泉州清源茶在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名声响亮。

















       跟着路标一路下行,就是百丈坪了......

      百丈坪: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天湖之东,东岩南下约200米。其地巨石坦平如砥,宽约30米,长约70米,面积约2100平方米。《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可遵胡髭碧眼,状如胡僧,于坪上募建石塔三座,尚存基址,历史上还曾建有“枕云亭”。明嘉靖年间,安平神童王慎中曾在此读书,后17岁中举人,18岁登进士,为“嘉靖八才子”之首。他念念不忘故地,名号文集皆冠以“遵岩”。相传俞大猷少时与好友邓寒松也常在此练武。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百丈坪坦平宽广,临风远眺,进山远水,无垠宽阔,晋水、洛江汇注东海,气势非凡,每当红日东升,霞光万丈,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明《闽书》载:遵岩,在左岩峰顶偏东,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焉。可遵,俗姓徐,南安人,微髭碧眼,状如胡僧,而精修无惫,得施利,则缕经忏,缮桥道,构殿藏。朝散黄元功母病,梦人告曰:“得岩主供之,愈。”元功延可遵,母愈也。
      明《八闽通志》载:上有百丈石。山阴有梵刹四区,峻峰迭献,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游焉。《泉州府志》载: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其地周数百武,巨石偃亘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今圯。中有巨人迹,明王慎中读书岩中。
      《泉州府志》慎蒙记:山在棠阴里,一名齐云山,广四十里,郡之镇山也。……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纯阳,在山之巅,……。下洞一名紫泽,……。上有巨石,方百余丈,有梵刹四区,适当其阴,而峻峰叠献,寓目登眺,若置身青云之上。外则大海环绕,一望茫然。天气清明,则所谓日本、琉球皆可指见。真天下奇观也。《清源山古诗集》
      清代苏大山吟遵岩诗一首:高坪百丈晚来登,古木西风感不胜。大乘佛参唐贾岛,瓣香人式宋庐陵。科名早岁惊先达,文字当年许中兴。寂寞岩光山色里,颓垣远在白云层。

 

  

      继续下行,就到了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为再现“泉山”的历史风韵,增添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水景资源景观,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清源山上第一名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清源天湖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人在此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

      青牛石:相传,老子在清源山羽化登仙,坐骑青牛依恋主人,于此化石守护,即“青牛石”。















      虎乳泉:"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
      "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老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冽,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俞大猷练胆石:清源洞路边一块巨石兀立,上刻“君恩山重”四个大字,署名“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俞大猷创立兵车营,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官授平蛮将军,死后被追谥为武襄。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俞大猷生平所作诗词等编汇成《正气堂集》。
  俞大猷与练胆石: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泉州北郊河市人,少时家贫,依靠亲戚赞助,离家上了清源山附近一家私塾。兴许是遗传使然,在兵营里辟出新天地是俞大猷的远大理想。习文之余,他拳不离手,日日上清源山练武。
  练武从练胆开始,清源洞前方的巨石高三四米,壁面光滑,正好练胆。俞大猷每天跑到这块大石跟前,时而腾空而起,时而翻跃而下,风雨无阻苦练,终于练出过人的胆量,后人称此石为“练胆石”。
  有一天,俞大猷练胆正在兴头上,有老者大声赞好,一问,方知他的名叫李良钦,泉州府同安县人,见俞大猷长得乖巧,愿意把早年所学的少林棍法传授。
  俞大猷喜上眉梢,立刻跪拜认师。师傅教得用心,徒弟学得认真,俞大猷很快把变化莫测的少林棍法学到手,他视棍为长剑,后来传世的《剑经》,其实是一部以棍术为主的武术专著。
  俞大猷20岁那年,父亲病逝,顺理成章袭世职百户走上从戎之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33岁的俞大猷赴京中武进士第五名,由百户升正千户,守御金门。嘉靖三十年(1551年),倭寇袭扰浙东,俞大猷被诏移为宁(波)台(州)诸郡参将,此后13年,他与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辗转于浙、闽、粤剿倭,两将抗倭齐名,互映生辉,史称“俞龙戚虎”。
  泉州流传不少俞大猷的故事,回传少林棍法最是广为人知—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自山西奉旨回闽南抗倭,途经河南嵩山,他想起少时所学棍术源自中州,一时技痒前往投宿切磋,非常诚恳向少林寺长老求教。
  长老颇为热情, 赶忙召集精于棍术的武僧为俞大猷献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两三个回合下来,俞大猷发觉与恩师传授的套路迥然不同。
  习武之人大都直率,俞大猷顺手抄起一根长棍,抖擞精神舞起招式,直看得众僧眼花缭乱,大声喝彩。出家人虚怀若谷,长老当即承认俞家棍为少林正宗。在俞大猷南归之际,即派宗擎等两位得力徒弟随俞大猷研习棍法。三年师满,宗擎返回嵩山,少林棍法重新在嵩山少林寺发扬光大……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岁末,倭寇万余人攻陷兴化府(今莆田),占据城郊三个月,翌年三月,时任钦赐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柳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奉旨挥师入闽,会同副总兵戚继光歼敌二千余人,次月收复兴化,自此倭寇闻风丧胆,不敢轻易入闽。俞大猷凯旋回泉州之后,偕友人畅游清源山,怀着向清源山报恩的心情,将这段史实镌刻在古道“小云关”上方的岩石上。
  “君恩山重”刻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这一年俞大猷72岁。这方石刻,蕴含一段故事:万历皇帝眼见俞大猷已逾古稀,有心让他告老还乡,俞大猷胸怀大志,以“倭患未除”为据,请求留职发挥余热。皇帝爽快满足他的要求。泉州人懂得感恩,俞大猷牢记着清源山的给予,与弟子连江人陈第登临名山,刻石抒发情感。练胆石上的寥寥数言,再次证实俞大猷是个注重感恩的人。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 被称为“俞龙戚虎”: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洛江河市,是明嘉靖时期 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他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 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 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5代。俞大猷少时,家境贫困, 经常断 炊,依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维持生活和读书。他勤奋学文习武,勇敢机 敏,在清源山下读书时,常独自一人在清源山虎乳岩攀援上下,锻炼灵活的手脚。 俞大猷当秀才时,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及军事家赵本学为师,学习《易经》 与兵书;向精通荆楚长剑的李良钦学习剑术。父亲死后,他弃文就武,承袭百户官 世职。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5名武进士,授任为守卫金门、 同安一带,放粮救济饥民,被称为“俞佛”。
      俞大猷一生戎马舟楫,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喜靖三十一年(1552年) ,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他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 南大败倭寇,消灭敌兵四五千,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 他抗倭 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暑浙江都督同知。 俞大奠性格则毅沉着,豪迈乐观,不知忧苦。在浙东的一次海战中,突然风浪 狂作,天昏地暗,船只几乎倾翻。军士因此断炊两天,号哭不已,副将汤克宽大呼 ‘海神保佑’,拼命许愿。俞大猷却不求神插佛,岿然自若地对汤克宽说:“我平 生无所忧挂,今天如能与你一起溺海,了却生命,无负大业,是最痛快的了!”须 臾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汤克宽很佩服他的胆略,遂拜他为师。 倭寇在苏浙惨败后,便南窜闽粤。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攻陷兴化。朝迁提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断光为副总兵,隶属闽浙叫督谭纶指挥,会同剿倭。谭 纶命令戚断光、刘显、俞大猷分别率领三路大军,会攻倭寇于平海卫,歼敌2200多人,并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胜利光复了兴化城。 其后,俞大猷又在晋江沿海歼灭倭寇,据传,一次他化装潜入安平卫(今安海 镇)倭穴,侦察敌情,遇到倭寇 正在宰杀从民间抢来的牛羊,大开宴会。倭酋座 们喝得酩酊大醉,营木栏中还关着许多尚未宰完的牲畜。俞大猷便派一个勇敢机智的随从,乘倭寇醉得东歪西倒之时,从木栏中抱来一只羊,缚起倒挂在大鼓的前面 ,让羊挣扎,踢动大鼓。倭寇以为明兵劫营,顿时大乱,自相残杀,乡兵趁机杀进 敌营,全歼倭寇。又一次倭寇攻占永宁卫,养着两只凶猛的军犬,警卫营盘。他带 领士兵,乔装百姓,深夜潜入敌营,在铁钩上挂上香牛肉,先诱军犬争抢牛肉上钩 而杀,然后带兵冲杀敌营。倭寇溃乱,争相登船从海上逃窜,俞大猷率军在永宁卫 海口一块大石旁全歼敌寇。后来,俞大猷亲自在这块石上题勒“镇海石”三个大字 。 俞大猷多才多艺。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练习少林棍法,使少林棍法得以继传。他创造一套用偻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 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
      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的很多。如今泉州华侨职 业中专学校是都督第遗址,门前巷仍叫都督第巷。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 他少是锻炬胆量的“练胆石”,仍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君恩山 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 

 

      从这里上去就是南台岩了。在小广场休息,与当地人聊天,大家说,上面都是新修建的,因此就没有上去。从网上下载了图片......
       南台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因位于右峰之巅、清源洞之南,故名。据明《八闽通志》载:南台室在北山之巅,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南台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地势险要,岩石兀立,而且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在这幽雅的环境中,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森然并列,长期共存,实属罕见。南台之巅,视野开阔,游人于此,可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人文和自然景观,令人遐思联翩。儒教的魁星阁、道教的三清殿、佛教的大雄宝殿,历史悠久,森然并列,和睦相处,实属罕见。晚唐诗人韩偓登临南台,留下了“四序有花常见雨,冬无雪却闻雷”的著名诗句。现南台阁内是“千年福钟”,悠悠钟声送给人们声声祝福。“南台夕照”为清源山著名胜景。
      南台岩海拔453米。开发颇早,唐朝金部员外郎、后来成为著名道士被封为“虚应、善利、灵济、昭博真人”的蔡如金曾在此祷雨。1000多年来,儒、道、释三家一些名人隐居于此,游人更如过江之卿,纷至沓来。许多骚人墨客、名士显宦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不可磨灭的痕迹。如:晚唐著名诗人韩健《钓龙台》诗云“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撼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曾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北宋历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钱熙诗云:“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等等类似吟咏南台岩和南台寺的诗文共50多首(篇)
  南台岩的摩崖石刻共有50多方,琳琅满目,洋洋大观。可简要说明南台岩景观现存的有:“绝壁遏云”、“南山有台”、“出帕无心”、“空中台阁”、“如此江山”、“山海大观”等。另有一些名人诗题以及叙述景观重建历史和山界碑记等。




























    

      油杉树:清源洞油杉树,松科油杉属,又名杜松,生于清源下洞古道旁山坡。雌雄同株,材质坚实,为中国特有树种。树龄百年以上,树高18米,覆盖面积约133平方米,列为一级保护。

      清源山的传说:
      顽石化莲:混沌初分,鸿蒙洪荒,天倾西北,地塌东南。水如江河从西北倾泻,奔聚东南。东南汪洋与日俱增,眼见陆地逐渐缩小,人兽惊惶。在这个时刻,出了一个女娲娘娘,她以非凡的神功和毅力,炼成巨石三万六千六百块,溯流而上,堵塞天塌空洞,每天一百块。功成之后,用了三万六千五百九十八块,剩下两块,一块抛弃在青埂峰下,一块留在莲花峰顶,几亿年过去了,莲花峰上,这块巨石变得洁净如玉,晶莹夺目。吸引多少仙道、凡俗。一天,观音大士驾云过此,突见奇光闪闪,俯视人间,却是奇石显现异光。她降下云头,从宝瓶中,抽出柳枝,把法水轻洒在巨石上。江水沸腾,大地轰鸣,世故慢慢在裂开成内八辨,外八辨,顿时光芒四射,香飘百里,观音亭立在莲花蕊中。金鸡唱晓,鹤鸣九皋,狮子麒麟仰头腾趾起舞。莲花峰从此得名,这个故事也从此为当地士民所传诵。据说观音大士还把枊枝丢在山下,后来柳树成荫。因此,自晋代以后,人们就在莲花岩辟室,供奉观音。这个传说也为多少游客骚人所向往。
      孝心感虎:南安郡最早有周姓,族人所开的井,号周井,建城堡,便呼为周井堡。又有徐姓,乌石山有徐道人升仙处,后来便有神仙坊之名。唐时,周徐两姓有联婚者,一方独子,一方独女,婚后只生一子,便各取一字,名曰周徐。两家只此一脉,爱如掌上明珠。周徐自幼得到祖父母、外祖父及父母的疼爱,又渐渐理解自己姓名的由来,因此对祖辈父辈都很孝顺,远近闻名。上有四老,下只一身,要赡养长辈,就得不辞劳累。因此,周徐年年养鸭,蛋可供食,鸭可滋补,卖蛋卖鸭所得可供奉衣食。周徐长大后,祖父母、外祖父母相继去世。有一年,母亲又病了,他常常要到城里买药。一天黄昏,从山边经过,遇到一只老虎蹲踞路旁。他虽然害怕,但母病在床,药不能不买呀!于是他便向老虎央求说:“老虎,老虎,你别噬我,我去买药,归家奉母。母病治好,由你区处。勿伤好人,我心良苦。”老虎听了,竟然一再点头,表示同意。周徐就这样安全走过。以后,周徐放鸭田间,老虎又常常出现,周徐常拿鸭子饲虎。就这样,老虎渐渐地与他亲近起来,日益驯顺,常常和他相随。后来周徐的父母亲去世了,他便骑着老虎辞家而去。传说他化身为神,至今莲花峰北去法华院前,还有一座岩石,俗呼化身石。石旁有其父母坟墓。相传,他为神后,曾从唐王出征,又曾奋勇救皇宫火灾,唐王查询大臣,知为南安周徐老子,故褒封为太尉。乡人建宫塑像以祀之。清光绪丁酉(公元1897年),有鸾凤飞入坟墓,乡人挖穴窥探,获得玉蕉瓦虎等物,传为神异。
      东海钓客:天宝末年,秦系避安史之乱,在剡溪(今浙江嵊县)隐居二十多年。剡溪留守薛兼训,十分赏识秦系,因爱其人品诗文,即修表秦请朝廷,举荐文士秦系出山为官。朝廷下旨,封秦系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秦系无意仕途,托疾固辞。秦系一生寄情山水,年过半百,又远离故乡入闽。当他来到九日山,见此间风光旖旎,山中古松林立,矫健挺拔,爱不忍舍,便于西峰顶峭崖巨岩下结庐筑室,凿岩为盆,以石当砚,专心诠注《老子》,历时数年,自号“南安居士”,因他时常垂钓于金溪,又号“东海钓客”。秦系在九日山,终年同溪山为伴,注书赋诗均不外传。他的故友薛播于建中末年被贬为泉州刺史,经常到九日山与他叙旧,对仡的生活很关心照顾,但他从来不入城回访。当时的御史大夫张建封听说秦系才华出众,想请他出上,又深知他无意仕途,便秦请朝廷加封秦系一个挂名的“校书郎”,以示敬重。秦系年近古稀时,宰相姜公辅谪官来泉,全登九日山拜访隐君秦系。两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便辞官于九日山东峰筑室隐居,与秦系朝夕呼应,共度13载。姜公辅逝世后,秦系亲自为他择地营葬。元各初年,秦系回归故里,更名改姓在南京一带隐居,不知所终,传说活到八十多岁。秦系在九日山隐居长达25年,唐人为纪念他筑室长隐此山,在九日山西峰他的居室旧址建“秦君亭”,五代时陈洪进重修,并立秦系像于亭中,几经兴废,至民元后毁圮无存。后苏才翁又在秦君亭旧址附近岩石上题刻“高士峰”三字,称秦系居住的九日山西峰为高士峰。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