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

      在博物馆待到下班被撵人,是我的“独门绝技”。舔着脸以跨越两千公里的理由来恳求工作人员,终于从后门匆匆一转,走马观花一番......

    第四部分 开发同功:明清时期,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为生存为发展,背井离乡,冒死渡台,来到属于自己祖国的疆土。他们征服瘴疠横溢、野兽出没的茫茫荒野,筚路蓝缕,竭力于农垦;他们来往于风云莫测的海峡,呕心沥血,命系于商渔。一辈又一辈,年复一年,无怨无悔用心血和汗水,把祖国宝岛从荒芜之地变为富庶之区。闽台农业、手工业交流的发展和商贸往来的频繁,促进了海峡两岸的进步和繁荣。
    第一单元 农耕水利:台湾开发之初,移民们带去祖籍地先进熟练的农作工具和技术,带去了作物品种,如麦子及生姜、甘薯、豆类、大麻及各种蔬菜和果树苗,用双手和智慧,兴修水利、辛勤耕耘,开垦千万顷良田,发展农业生产。
    1、拓荒开发:在闽粤人民大规模移殖台湾之前,台湾荒野茫茫,荆棘丛生。一代又一代的闽粤移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拓荒垦地。先民们先以台南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尤其是向北部发展,接着大小垦号和零星开发者络绎而至,自西而东,由南向北,一锄一铲地垦荒,血汗浇灌出沃土良田。
    2、 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之命脉。台湾开发之期,埤为陂潭,圳为沟洫,新修筑埤圳的数量大为增加,不断改善了水利设施。福建移民采用祖地技术,同心协力兴修水利,其中包括大量新的规模更大、技术难度较高的工程。清代修筑水利工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官修与民修两种形式,但均离不开闽粤移民的人力和智力。

    第二单元 手工制造: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与台湾间两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大陆东南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较高水平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为台湾的开发和生产力水平跳跃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台湾传统手工业主要为制糖和制茶业,其制作技术、方法、人员主要依靠福建移民的传入。
    1、 制糖业:台湾旱地多,福建移民携去蔗种,并带去了制糖工艺和大石碾等工具。清代手工制糖技术所用压榨甘蔗的蔗车,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基本相同,清代以石料制作蔗车。至清同治年间,为改变技术落后、出糖率不高的状况,泉州府安溪人沈鸿杰从德国引进新式制糖机器,提高了制糖技术。
    2、制茶业:台湾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在清嘉庆年间由福建传入。清同治六年(1867),台北艋舺建立了台湾早期的制茶作坊,从福建招雇大量制茶技术工到台精制茶叶。清光绪七年(1881)同安茶商“源陆号”店主吴福元自带制茶工到台湾设立茶厂。近代,台湾乌龙茶大部分经由厦门转销美国等地。
    3、其他手工制作业:明清时期台湾其它手工业较快发展,有了木匠、泥水匠、石匠等各种手工业工匠,与闽南一样,称经营手工业的“师傅”为“司阜”。据《安平县杂记》记载,清代“台湾货物多自外来,执艺事者亦多来自福、兴、漳、泉,而传授焉”。而台湾的藤器、大甲席、大甲帽传入闽南,对闽南的竹器、草席等编织技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三单元 商贸交通:地缘的接近为福建等东南沿海人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闽南沿海与台湾逐渐建立了交通网络和商缘关系。
    1、 早期商贸:入宋以后,闽南沿海人民为拓展生存空间,渐向海上发展,从事贸易和捕捞业以谋生计,从澎湖延伸到台湾西南海岸栖息。在大陆沿海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环境的薰陶下,渔民将自己有余的米盐等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与原住居民交换狩猎剩余物,获取额外收入,从而进行了小规模的交易,开始了早期的“汉番交易”。至荷兰据台时,设市于台湾城外,泉州、漳州等地商舶、渔舟也载货赴台交易。
    2、 郊行会馆: “郊”、“郊行”指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亦指同业公会,为两地民间使用的特有名词。郊行在闽南泉、漳一带早已形成,其中不少专营台湾生意。清代乾隆年间随着大陆与台湾贸易的发展,大陆殷实富商在台湾开设一批经营两地贸易的商行和郊行。台湾成立最早的郊行是台南三郊(指北郊、南郊和糖郊)。道光、咸丰年间,台湾郊行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郊行活跃在台湾南、中、北部。
    3、对渡码头:航运与通讯是闽台人员往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手段。明代和清中期,人们依靠帆船,往返于闽台之间的海船以漳、泉商贾为多;至近代,轮船发挥重要作用。两地的码头成为双方对渡的重要基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先于1684年,指定厦门与台南的鹿耳门为两岸通商的对渡港口;1764年,又开放台湾彰化的鹿仔港(今鹿港)与泉州府晋江的蚶江口对渡;1792年,再开台湾淡水厅的八里坌与蚶江及福州的五虎门对口通航。另外,还有一些船只来往于清政府指定以外的港口间。至近代开港后,闽台间有定期对渡的轮船和航线。
    4、邮路相通:近代之时,沈葆桢、刘铭传等人极力发展近代通讯业。1887年9月,刘铭传主持铺设自台湾淡水沪尾至福州川石山的海底电线,为闽台两地政务商情等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五部分 文脉相承:台湾与福建,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关系密切,而且在文化教育和艺术也有密切的渊源联系,台湾文化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绝大部分从福建直接移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然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
    第一单元 方言国语:明清时期移垦台湾的 ,八成以上是闽南人,一成多为客家人,他们自然地把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带到了台湾。现在台湾所说的“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话。
    1、重要方言-闽南语:闽南话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古代中原汉人数次集体迁移入闽的结果,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并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而形成的,保留着中原上古、中古语音词汇的特点,自成方言体系。
    2、重要方言-客家话:汉晋以后的战乱年代,部分中原汉人渐次南迁,逐步聚居在福建、两广、江西等地,形成较稳定和外界有所区别的民系,他们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以正统的中原文化自居,所使用的方言即为客家话。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来自福建、广东,通用客家方言。
    3、国语通用: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台湾光复后,为消除日本奴化教育产生的恶劣影响,开始恢复、推广中文教育,普及国语(普通话)。
    第二单元 科举教育:教育与科举是封建社会培养和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郑氏时期已将福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移植台湾。清朝以后,进行扩展与完善,建立起与福建一样的教育、科举制度。
    1、文庙祭孔:明郑时期,创建了台南孔庙,以祭祀先师孔子的圣庙为主体,旁边设有明堂,延揽老师教学,同时也开启了台湾儒学的先声,所以又称为“全台首学”。清统一台湾后,祭祀孔孟成为台湾各类学校重要的活动内容,每年分春秋二祭,祭祀的器物是从福建购买或仿制而成。
    2、学校书院: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在台湾设立府、州、县学,同时成立各种书院,均与福建一样都是祀孔孟,尊理学。台湾各类学校颁布的学生规则,也是照抄福建学校之学规。
    3、教师教官:清朝《吏部则例》规定,台湾府学的教授、训导,首先从漳州、泉州教职内拣选,因此台湾府学、县学的教师均是福建人。此外,台湾民办的社学、义学的教师也从福建聘请。
    4、科举考试:郑氏时期已将大陆的考选制度移入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台湾是福建省一个府,其考选制度完全按福建模式进行。台湾建省后,台湾生员仍然赴福建应试。
    5、教育交流:闽台两地教育交流历来十分频繁,特别是厦门大学是台籍学生就读的首选学校,每年有许多台籍学生到厦门大学求学,同时,厦门大学师生也到台湾讲学或就业。
    第三单元 诗歌小说:在大陆移民的高潮中,福建的一批文人墨客也东渡入台,或建诗社,或组剧团,将福建的文学、戏剧艺术传入台湾,使台湾文化气象一新,文运大振。
    1、文人诗社:明郑时期,随郑成功渡台的有卢若腾、沈佺期等福建诗人。康熙统一台湾以后,迁台文人在台湾纷纷建立各种诗社,其中一部分闽籍诗人直接到台湾设坛组社,成为盟主。他们与台湾诗人一起切磋诗艺,促进了闽台诗歌的发展。
    第四单元 民间艺术:福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姿。它们随着闽南人、客家人一起渡台,传遍台湾,并吸收了台湾地方的艺术精华,创造出新的民间艺术,回馈原乡故土。闽台人民来来往往,共同创造,促进两岸民间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2、民间戏曲:福建民间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闽南一带,流行戏曲艺术,蔚然成风。随着移民的渡台,将泉州的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和漳州的芗剧、布袋戏等传入台湾。因此,台湾流行的戏剧基本上是福建原籍所流行的家乡戏或地方戏。
    3、民间音乐:闽台共同拥有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其中闽南南音,早在明末清初就传入台湾,深受两地民众喜爱。
    4、民间舞蹈:闽台民间有许多阵头舞蹈,在迎神踩街时游行表演。
    第五单元 工艺美术:台湾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其中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
    1、木雕工艺:台湾的木雕艺术源自福建,福建木雕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树帜各地。
    2、 石雕工艺:福建惠安的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十分发达,艺术风格讲究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其作品与技艺均传入台湾。
    3、漆器工艺:福建的漆器工艺,是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漆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工艺品,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大方典雅,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为台湾民间所喜爱。
    4、 刺绣工艺:刺绣是中国传统的著名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建的刺绣,针法丰富,工艺复杂丰富,称为“闽绣”。
    5、 锡品工艺:闽台两地的锡制工艺品,都具有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等工艺特点。



   第六部分 诸神同祀:福建的移民,不但给台湾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带去宗教信仰。移民动身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为祈求一帆风顺,便随身携带祖籍地供奉的神祗神像或香灰。入台后,将神像或香火供于居屋或公厝,朝夕膜拜,祈求神佑。至开垦成功,形成村社,便建造庙宇,再塑金身,以谢神恩。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一单元 道教信仰:明朝末期,随着福建百姓移居台湾,道教也由漳泉移民传入台湾。台湾道教完全传承了福建道教的传统。
    1、道教同源:台湾道教与福建道教同源,属正一(又称“正乙”)派。闽台民间称道士为“司公”(又称“师公”)。司公有“红头”和“乌头”之分。红头司公是正一派分支闾山派,戴红道冠,以红巾缠头,管做阳醮,主掌为人求平安、消灾、祈福等度生之事。乌头司公属纯正的正一派,戴黑道冠,以黑布缠头,管做阴醮,主掌为死人超度及办理丧葬、做功德等度死之事。闽台道教的斋醮仪式、法器、法服及抄本等相同。
    2、道教诸神:闽台道教除奉祀元始天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神祗之外,还奉祀闽台特有的俗神法主公。法主公,俗姓张,名慈观,或作自观(1139-1183),祖籍福建永福县(今永泰县)。少年时拜师学道,相传其法术高明,游历福建各地,为民祈雨、除妖、治病,其神话故事在福建广为流传。南宋淳熙十年(1183)在德化县石牛山麓的九龙潭羽化,附近村民在石牛山建石壶洞,塑慈观及其道友肖明、章敏的金身,祀于洞内,称三圣君。至明朝正德时,皇帝敕封张慈观为法主公。石壶殿为闽台法主公祖殿。
    第二单元 佛教信仰:宋代,佛教信仰随着福建沿海移民传入台湾。明末清初,闽人大量入台,佛教信仰在台湾的传播更加广泛。郑经时代,台湾开始修建佛教寺院,并延请福建僧人入台担任住持,弘扬佛法。台湾佛教直接传承于福建高僧的衣钵。
    1、佛教同宗:台湾佛教的宗派多数传自福建。清代,福州的鼓山派、西禅派和福清的黄蘖派都传入台湾,许多福建高僧入台弘法,有的还建设与福建名刹同名的寺院。台湾僧人视福建禅宗丛林为圣地,纷纷渡海赴福建名刹受戒,福州鼓山涌泉寺是台湾僧人最为向往的寺院。许多台湾僧人还往福建寺院参学。
    2、 闽台龙山寺:晋江安海龙山寺,始建于隋,寺中主祀观世音菩萨。明朝末年,龙山寺香火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移民在台湾各地建龙山寺,供奉观音菩萨,皆以安海龙山寺为祖庙。
    3、共奉祖师公:闽台二地的佛教俗神中,香火较盛者当数清水祖师和三平祖师,二尊神灵皆由高僧神化而成。
    第三单元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有别于正规宗教,它没有系统的宗教理论,没有严格的教规和严密的宗教组织。它兼收并蓄,信仰芜杂。台湾民间崇拜的众多神灵,绝大部分源于福建。
    1、 城隍: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守护神,大凡在各行政中心,如省城、府城、县城,官府都建造城隍庙。台湾最早的城隍庙——台南城隍庙,是清初郑成功复台后修建的。乾隆以来,台湾城隍庙渐多,部分是由移民集资兴建。许多庙宇的城隍神是从安溪、同安、晋江永宁的城隍庙分灵。其庙宇的建筑风格、神像的雕塑艺术和从祀的神灵,均与福建大同小异。
    2、土地:土地神,或称土地公、土地爷、福德正神,本是农耕民族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崇拜逐渐人格化。其神像都是衣冠束带,丰颐白须,一副福寿像。在闽台民间,村村有土地庙,家家供土地神。
    3、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原名林默(960-987),福建莆田湄洲岛人。据传生前出没风浪,救助遇难船只,殁后被民众奉为海上保护神,建庙奉祀。明末以来,妈祖信仰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成为台湾最广泛的民间信仰。台湾民间还聘请泉州、漳州师傅入台修建妈祖庙。台湾各地的妈祖因分灵地不同,其称呼也不同,从湄洲分灵的称“湄洲妈”,从泉州分灵的称“温陵妈”,从同安分灵的称“银同妈”。各地妈祖均奉湄洲天后宫为祖庙,谒祖朝圣者络绎不绝。
    4、关帝:关帝爷,又称关圣帝君、关公、关老爷等,即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219)。台湾的关帝信仰是明末清初从福建传入的。泉州通淮关岳庙及东山铜陵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结缘最深。台南、鹿港一带泉州移民修建的关帝庙奉通淮关岳庙为祖庙。清代漳州民众移居台湾时,从铜陵关帝庙分香至台湾各地,有的还请东山师傅模仿铜陵关帝庙式样在台湾建造庙宇。
    5、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大道公,姓吴名夲(979-1036),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今属龙海市)人。生前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卒后被当地百姓奉为医神,立庙祀拜。明朝末年,保生大帝信仰随福建移民跨海入台。台湾保生大帝庙宇大多数从白礁或青礁(今属厦门海沧)的慈济宫分香,以此二宫为祖庙。
    6、开漳圣王: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威惠圣王,即唐朝开设漳州的首任刺史陈元光(657-711)。他招集散亡,开辟荆棘,营农积粟,通商惠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遇难殉职后,百姓尊为神明。清代,开漳圣王信仰随漳州移民传入台湾。台湾开漳圣王庙宇多集中在北部,主要从漳州的北庙、漳浦的西庙和云霄的威惠庙分香,其建筑风格也与漳州的庙宇相仿。
    7、 广泽尊王: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姓郭,名忠福(923-938),福建南安诗山人。本为五代时一牧童,生而神异,以孝闻名。十六岁时,牵牛登山,坐古藤而逝,乡人立庙祀之。清初,广泽尊王信仰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台湾广泽尊王庙均以南安诗山的凤山寺为祖庙。
    8、 临水夫人:临水夫人,俗姓陈,名靖姑(767-790),唐代福州下渡人,嫁至古田县临水乡。时福州大旱,靖姑脱胎祈雨,不幸身亡,临终发誓死后做保产之神,以扶胎救产。乡民立庙祀之,尊为临水夫人。清代,临水夫人信仰传入台湾,以其为保胎助产之神,妇女事之尤勤。闽台均以古田临水宫为祖庙。
    9、王爷:王爷是闽台民间对驱瘟神灵的俗称,又称千岁、大人、王公。闽台称王爷一般都冠以姓氏,称某府王爷或某府千岁,常见的有赵、康、温、马、肖、朱、邢、李、池、吴等百余姓。开发之初的台湾,被称为烟瘴之地,疫疠时作,故信奉王爷的非常普遍。闽南沿海祭拜王爷的“王爷船”,以竹篾绑扎、彩纸糊成,或以木材制作,有些王爷船随风逐浪漂至台湾,船上的神像往往被台湾民众建庙奉祀。台湾王爷崇拜活动中的祭祀、设醮、出巡、送王船等形式与闽南同出一辙。
    10、 青山王:青山王,又称青山公、灵安尊王,原名张悃(又作“梱”),五代闽王的部将,曾率兵驻扎惠安青山一带,御海寇有功,去世后百姓立庙祭祀,俗称青山宫,为闽台青山王祖庙。惠安百姓移居台湾时,将青山王信仰带进台岛。
    11、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原系广东省揭阳县明山、独山、巾山三山之神,闽粤客家民系普遍信仰。潮州移民入台时,将三山国王信仰传入台湾。后因闽、粤二籍移民混居,部分福建移民也供奉三山国王。



 









    第七部分 风俗相通:明末以来,当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时,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台湾。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对中华民族道德思想认同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与有生俱来的血缘一样,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的。
    第一单元 生命礼俗:人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出生、成年、结婚、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民间都有相应的礼仪习俗,以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建民众移居台湾时,将这套礼仪习俗传入台湾。
    1. 诞育礼俗:闽台民间,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一个月、四个月、周岁分别要做“三朝”(或称“三旦”)、“满月”、“四月日”和“度晬”。每个礼仪都要祀神敬祖、宴请宾客,客人和外祖家要赠送衣帽、鞋袜、饰物等礼品,祝福婴儿健康、聪明、长大后当官发财。
    2、成人礼俗:十六岁意味着人生步入成年,闽台民间在十六岁生日这天都要举行成人礼,由家族中福寿双全者主持仪式,俗称“上头”;仪式中还要敬天祭祖,较为隆重。
    3、婚姻礼俗:我国古代婚礼有“六礼”,即六个程序仪式,福建民间把“六礼”并为“四礼”,即议婚、订婚、完聘、完婚,台湾民间继承了这一传统。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故迎亲的仪式十分热闹,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亲朋送礼致贺,婚家大宴宾客。是夜,亲戚朋友闹洞房,整个婚礼场面热闹而又隆重。
    4.寿辰礼俗:生日庆贺,处处皆然。闽台民间在平常生日只吃面线和蛋。50岁以前的生日只做“内祝”,仪式从简;到50岁才称“寿日”,举办隆重的祝寿活动。此后逢十就做“大生日”,有的提前在逢9的年份祝寿,认为人生逢9常交厄运,祝寿可以辟邪压厄。
    5、丧葬礼俗:丧礼是人生的结束礼。台湾民间治丧过程中所用的衣衿、棺椁诸物以及设灵、吊祭诸仪,均与福建相同。丧葬礼仪包括始丧、入殓、出殡、做旬、除灵等程序。出殡时,笙鼓前导,灵柩由棺夫扛抬游行,亲朋送葬,最为隆重。去世一周年的祭祀称“做对年”;两周年的祭祀叫“做三年”,至时,居丧者脱孝,丧葬仪礼结束。
    第二单元 衣食住行: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气候相差无几,物产大致相同。因而,福建百姓移居台湾后,在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保留了家乡的习俗。
    1、服饰同装:自古及今,闽台两地百姓,不论男女老幼,其衣冠服饰的面料、色彩、式样、风格基本一致,妇女化妆的技巧也相同。
    2、饮食同味:闽台民间的饮食,从茶酒饮料、日常三餐、风味小吃到宴会酒席,其使用器具、饮食原料、加工技艺、口味特色以及饮食礼仪习俗,两地几乎没什么差别。
    3、建筑同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台湾民居完全继承了福建漳泉民居的建筑风格。其建筑所用的杉木大多来自闽江上游,称“福杉”,砖瓦石料来自漳泉,大型住宅的建设特聘福建师傅入台设计和施工,俗称“唐山师傅”。因而,建筑的风貌、格局、雕饰与闽南一致。台湾寺庙等建筑,同样体现闽南形制特点。人们起居生活的信仰和禁忌也和福建民间相同。
    4、出行同习:明末以来,台湾岛上的交通工具大多传自福建,其车、轿的形制功能与闽地无异。福建沿海人民的造船技术、驾舟本领也随移民传入台岛。
    第三单元 岁时节庆:闽台民间的岁时节俗如出一辙,不仅节日的具体日期一样,庆典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同。
    1、春节贺正: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传统节俗中最喜庆热闹的节日。该日清早,闽台民间摆香案,燃爆竹,祭天地,拜祖宗,谓之“开正”。之后,访亲问友,互致贺意,谓之“贺正”。一直到正月十五日,节庆气氛都很浓厚。
    2、元宵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台民间吃元宵丸,以示吉利。是夜家家张灯结彩,民间组织灯会、灯谜、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等活动,把新年的娱乐推向高潮。
    3、清明祭扫:清明节,民间吃薄饼,备牲醴龟粿祭祀祖先,并为祖先扫墓。
    4、端午竞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闽台又称为“五月节”。旧俗,这一天民间要祭祀祖先,吃粽子;要饮雄黄酒,悬蒲艾,贴符于门,以驱毒辟邪;临河近海之地,还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俗称“扒龙舟”。
    5、中元普度:农历七月十五为闽台民间的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故又将中元节称为“鬼节”,将七月称作“鬼月”。为安抚孤魂野鬼,民间供祭品,烧纸钱,延僧设坛,致祭施食,俗称“普度”。
    6、中秋拜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以这一天为太阴娘娘(月亮)生日,要拜月,要祭祖;亲人团聚,共赏明月,品尝月饼。闽南民间“博状元饼”的游戏也在台湾流行。
    7、冬至汤圆: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闽台民间称之为“冬节”。是日,合家搓汤圆、煮圆、食圆,意在美满团圆,并以汤丸祭祀祖先,将汤圆粘于门扉器物,谓之“饷耗”。
    8、除夕围炉:除夕,又称过年,是闽台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前,家家蒸糕做粿,杀鸡宰鹅,置办牲醴。至除夕日,祀神祭祖,燃放爆竹,更贴春联。除夕夜,全家团圆聚饮,桌下放一火炉,炉边置一些铜钱,象征温暖如春,财气旺盛。这欢家宴称作“围炉”。家人若在外无法赶回参加,要空出一个位置,摆上餐具,以示全家团圆。



 

 



      结束语:闽台“五缘”,在沧桑岁月中形成,内容博大精深,是自然的恩赐,是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果实,折射中华民族璀灿文明的光辉。闽台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联姻,犹如唇齿依存,是相连的血脉,是确定同荣共进必然的途径,值得两岸人民深情维护和珍惜。人类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面临和平发展的机遇。我们坚信,炎黄子孙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清源山下、西湖之畔,是全国唯一的反映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43米、共分四层。本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物“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高6.2米、径宽4米的镀金莲花,象征吉祥和平。(“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博物馆景观广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及48根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每根重135吨,是国内最高的一对石雕龙柱,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整块石头加工而成,表明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广场中间的倒影池长74米、宽18米,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广场两侧两组音乐喷泉伴随着音乐,水柱组成“团结奋进”、“一帆风顺”、“两岸共舞”等8组意象景观,水柱喷高可达18米。 



      可爱的石凳......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3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