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上丝路泉州起航)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上丝路泉州起航)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又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姑嫂塔的故事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学历史教材。

      石湖码头:在泉州市石狮蚶江镇石湖半岛,有一个古老的码头,人们称之为石湖码头,俗称“林銮渡”。石湖码头相传为唐代航海家林銮所建,北宋时期建通济桥,与海边一巨石相连,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顺岸码头。
  关于林銮,清代史学家蔡永蒹先生在他所著的《西山杂志》里有这样的记叙:“林銮(字安东),先祖林尚书(号西山)因‘五胡乱华’避兵祸,自河南洛阳沿水路南下在东石卜居。林氏自东晋至唐乾符年间,经三百余年均以海上商贸为业。因经商有法,往来倍利,世称百万。”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林銮家族世代以航海为生,家底丰厚。林銮继承祖业,借助唐代开放对外通商的契机,从众多港口出发,发展海上贸易,收获了丰富的回报。
  唐代开元年间,林銮因航海贸易需要建造了一个码头,码头呈弯曲状,南北走向,全长113.50米,曲体长70米,宽2.20米,高2.41米,为花岗岩条石顺海岸砌筑而成。这个码头便是石湖古码头,本是林銮为通勃泥(北婆罗州)而建,未曾想,这个码头就此成为林銮这个富豪为泉州留下的一个宝贵礼物。
  因石湖东北面正对着泉州湾主航道的出海口岱屿门,控扼泉州湾南岸,宋元以来,石湖码头一直是泉州港水运和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由于海潮或风向影响,巨型商船只能停靠在锚地,再用小船将货物运送到岸。石湖码头也将泉州的航海贸易史追溯到了唐朝,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

      美山渡码头:系宋至清代的古建筑。渡头离水面约4至5米,宽约13至15米,为花岗岩筑砌,上层约1米左右为近代筑砌,下面为旧有的石构筑砌,可判断为宋至清不同时期的迭压。石构多作丁顺砌法,临水面有多处崩塌。该渡头水位较深,是法石村古代重要的码头之一。当时,这一带还设有河泊所,清代时设有文馆、武馆及海关,现均废。
      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是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历代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迪安博士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泉考察期间,有感九日山珍贵的历史胜迹,在九日山留刻考察记事碑,成为一段佳话。
      延福寺:曾名建造寺,位于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名胜志》云,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太康九年,288)建,去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768),移建今所,寺额欧阳詹所书。大中五年(851)赐名建造寺”。这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
       翻经石: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 。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 ,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一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真武庙(道教庙宇):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祀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中轴线上有山门、拜亭、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庙前有露庭,古榕蔽荫,微风习习,原为泉州一大胜境。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因此,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1956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和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磁灶窑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发现,从而证实磁灶是闽南地区生产外销陶瓷的重要窑场。磁灶窑址为研究磁灶窑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为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开元寺中的印度教遗迹......

       伊斯兰教圣墓:亦称三贤四贤墓,俗称灵山圣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圣茂村灵山南麓,据《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华,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墓坐北朝南,现存两墓并列,上建石亭,墓盖用花岗石雕刻。墓后依山建马蹄形石回廊,廊内有碑五方,正中一方为1323年重修圣墓的阿拉伯文碑,右侧一方则为郑和行香碑。伊斯兰圣墓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1323年重修圣墓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为元至治三年(1323年)立,刻阿拉伯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是迄今为止在圣墓所发现最古老的碑刻。碑记译文如下:一批穆斯林--原真主保佑他们--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此举为求得尊贵庄严真主的喜悦和丰厚的回报……,真主的……祝福。两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后卒,乃有朽世转入永世。人们因其福祥而信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平安而返。此纪念碑写于722年斋月。
      “郑和行香碑”,为郑和1417年第五次航行圣地麦加之前途经泉州,慕名至灵山拜谒先贤墓,当时地方官蒲和日为之勒石为记的行香碑迄今仍日竖立在迥廊西侧。碑高100厘米,宽42厘米,全文为:“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瓷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
      这是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

      德济门遗址: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济门遗址,位于鲤城区天后宫正大门对面40米处,被埋藏在地下,距地面3米左右,呈垒石结构。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城墙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镇南门沿江为蔽成石城。该城基宽8尺,高盈丈,长438丈。元至正十二年(1352),监郡偰玉立废罗城之镇南门,径就翼城拓建。内外皆石,南门曰“德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遗址挖掘出土明代碑刻、古城门盖、修城官砖、抱鼓石、统管、一门古炮和3门残缺的大炮等。德济门遗址还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有一块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这种石刻,是泉州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在一块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间填刻有花卉,这可能是犹太教的石刻。在国外,犹太教也有类似的六角星宗教石刻。所以这个石鼓很可能是宋元时期泉州犹太教寺庙或犹太教大商人住宅的石刻遗物。



      洛阳桥: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昭惠庙:也称海神庙,正式称呼来源于宋朝,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千余年前,在乐山,有一名白发老叟隐于古道边卖粥。这位老叟就是蜀人李元溥,唐代进士,为躲避战祸,他隐居于此,并羽化成仙,李元溥由此被视为乐山山神,为此,人们建庙祭祀他。
      从宋微宗宣和五年开始到同治年间为止,历朝皇帝对海神妈祖的褒封甚多,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封号有数十个之多。而其中就有“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昭惠”一词便来源于此。
      照惠庙一般供奉海神妈祖,但民间也有供其它地方神明。昭惠庙也称海神庙,正式称呼来源于宋朝,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千余年前,在乐山,有一名白发老叟隐于古道边卖粥。这位老叟就是蜀人李元溥,唐代进士,为躲避战祸,他隐居于此,并羽化成仙,李元溥由此被视为乐山山神,为此,人们建庙祭祀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年代,李元溥逐渐演化成泉州最早的海神———男海神。于是,人们修建昭惠庙,祭祀这位海神,还封他为“通远王”,意即保护船只平安远航。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赐额“昭惠”。(注:盖昭惠本在南安九日册延福寺之东。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丘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逮宋嘉佑三年(1060年)春,郡守蔡襄以旱甚,祷于祠应。熙宁八年(1075年)闻于朝,剌封崇应公。政和四年(1114年)立庙,赐今额.)仁福王、广福王、显济王。
      襄祠与三绝碑:该碑在福建泉州洛阳桥南的蔡襄祠内。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两度出知泉州,建洛阳桥,卒谥“忠惠”。祠历代均曾修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三间,深三进。蔡襄是宋代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自撰并书的《万安桥记大字石碑》,是其杰作。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劲,刻工精致,世称“三绝碑”。碑立于祠中,分别刻在两块石头上,一为原刻,一为摹刻。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