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泉郡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妈祖文化传播地之一。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最早称天妃宫,元封天妃,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奏请,特封天后,天妃宫改称泉州天后宫。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的时候是祭拜的高峰。
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因此,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对莆田湄洲妈祖庙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74年后妈祖文化正式传播到泉州、泉州天后宫开建。“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泉州顺济宫建后十五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流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石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全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点五丈,桥上有石栏杆、塔幢,桥头有威武的石将军、桥堡,横匾上书“雄镇天南”四字,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两座雄伟的建筑,“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
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官祭便成定例。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多达九十多个,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三百多艘。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元世祖称妈祖为“泉州神女”,并封其为天妃,妈祖的神格骤然提高。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师文(其父蒲寿庚,仕宋尝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横星门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由于天后宫的重要历史地位,自南宋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建宫至今,泉州天后宫已经先后进行十四次比较大的修缮和修建。明永乐五年(1407年),出使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修泉州天后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泉州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清乾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泉州天后宫进行了两次重修与扩建,清道光年间再修;1984年,泉州天后宫正殿进行重修,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修。十四次的修建中,清朝以前有七次,包括对整个宫殿的重修和扩建,并增建寝殿;一九八四年至今也有七次,包括重修山门、东西凉亭、寝殿、梳妆楼及重建西厢房等,其中大部分是由台湾信徒捐资修建的,堪称涉台文物的保护模本。如今,其规制完整,占地面积达七千二百多平方米。
![]()
进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复设市舶司,专通琉球。此后,又“以诸番贡使益多”,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宾。为了帮助琉球开发经济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翁氏等,他们在琉球担任通事(翻译),传授操舟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凡是封舟必须安放天妃神像,开洋前正副使必须先到出口发港的天妃宫祭拜。封舟到达目的地,正副使必须恭奉船内的妈祖神龛上岸,安放于所在国的天妃宫,借以朝夕膜拜。当时,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东溟”,是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大海沟,波涛汹涌,航海者经常在此遇难。这样,妈祖就被“闽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随他们从泉州出发,披波斩浪,顺利到达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后,分别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琉球当地地方官也作了规定:“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庙参拜。”由此,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渐深入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祭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此后朝廷节遣内宦(太监)及给事中行人(对外使节)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率以到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部属“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郑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资大修,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靖海侯施琅奉旨东征台湾,统一祖国。他分兵三路出击,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围头,《泉州府志》载:“国朝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平定台湾后,施琅感念涌潮济师之神恩,在自己的同乡、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题请未准,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历数妈祖助顺神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施琅将军为报答神恩,对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嘉庆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澜以栋宇漶漫,非复旧观,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泉州天后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
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在国内,有广东的番禺、琼州、崖州、濠镜、海南、东莞、徐闻、香山溴、潮州、雷州、惠州、高州、迈州等;江浙的宁波、双屿、温州、杭州、舟山、苏州、南京、台州、临清等,广西的南宁、梧州、罗定、郁州等,台湾的鸡笼、淡水、鹿港等,还有京师、济宁、包头、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山东等省份;省内则有福州、厦门、月港、漳州、建宁等。在国外,有吕宋、暹罗、巴达维亚、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长崎、琉球、高丽等。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
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平安桥”,每个“过桥”者还获赠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希望吃了这个象征‘剥去往年晦气’的红蛋后,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
哇,终于看到了“大米龟”,好有福气啊!泉州每年元宵佳节,都有“乞龟”民俗活动。拜亭前有上千斤的大米堆出龟的形状,以祈求延年安康,并用凤梨拼接成两条龙,而正门前抬高的方寸之地则转变为舞台。这不,泉州天后宫的米龟,早早地就做好了,不过它的头部被一方红布包裹着,时间未到,没有“开光”。
“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闽南语中有“摸龟嘴,大富贵”的说法,而“乞龟”则是海峡两岸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
“米龟祈福”习俗起源于福建泉州,主要流行于泉州和澎湖一带,“乞龟”由大米筑成,为闽台特有的习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泉州、澎湖两地天后宫开始联合举行“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寓意来年幸福安康。民众从头到尾摸遍乞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祈福活动结束后,这些米将分发给生活困难的民众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米龟”制作中最难的部分是龟头。要用木架子先做一个“七字形”支架,然后将大米堆叠上去,并不时调整位置,选定后用透明胶带捆扎结实,以防倒塌。叠米龟有讲究,到了“乞龟”活动的正式环节“摸龟祈福”时,那就更有讲究了。闽南有句俗语:“摸龟头,富到流;摸龟尾,富到全家伙(全家人都富裕);摸龟脚,富未干(拥有不完的财富)。”
今年的“米龟”由10700袋5斤装的大米垒成,重达53500斤。去年的“米龟”重53000斤,前年的则为52800斤。“米龟”一年比一年大,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用于制作“米龟”的“平安米”将于祈福活动结束后分发给困难群众。![]()
也算有点儿见识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水果龙”......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
![]()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立案拨出专款依!日复原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
博物馆: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举办“闽台传统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博物馆: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举办“闽台传统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台湾的各大天后宫长期以来就跟泉州天后宫有交往。在两地的天后宫内,都保存有对方几十年前互赠的匾额,而鹿港天后宫和泉州的往来就更深了。
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台湾,由泉州天后宫分灵而来的称“温陵妈”。
资料表明,泉州最早向台湾移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据记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秒戍澎湖,编管台湾户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岛夷志略》一书中写道:“澎湖分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垄相望”,“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泉人结茅屋居之,各遂生育。”其时澎称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妈祖庙,称为娘妈宫,位于澎湖本岛马公市长安里正义街上,今为澎湖县马公镇的提标馆。这是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
在这之后,泉州人又分别随海上武装集团颜思齐、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随平定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向台湾本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两次开放海禁。许多泉州人乘机东渡。由此,祖籍泉州的台湾居民占了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八。
历史上,泉州移民一直是开发台湾的主力军。台湾的开发是由南至北,从西而东的,台湾的“盖庙风”也是如此。这样,随毒害时间的推移和台湾本岛的不断开发,属于“温陵妈”的妈祖庙在台湾本岛也纷纷建立起来,诸如:从正式名称上自称为“温陵妈祖庙”的有台南温陵妈祖庙、台南鹿耳门圣母庙、鹿港天后宫、靖海侯施琅倡建的台南天后宫、云林县刺桐乡的福天宫、泉州人吴洛开发台中所建的朝天宫,泉州人许友仪开发新港所建的奏天宫,以及淡水的福祐宫、台西的安海宫等。此外,从台湾妈祖庙的修建年代也可以推算该地的开发时间,如:1720年泉州人林列开发新竹的时间与新竹长和宫的修建年代相近;1709年泉州人陈赖章开发台北的时间与台北天后宫的修建年代接近,道光年间泉州曾氏开发桃园与当地仁海宫的修建几乎同时......令人注目的是,这些庙宇的殿堂、山门、龙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绘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尽是泉州能工功匠的杰作。
![]()
![]()
![]()
![]()
![]()
妈祖、本名林默,福建泉州府莆田县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亲林帷悫,母亲王氏平生注意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年纪都在四十有余,虽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觉得单枝难以传宗接代,向观音菩萨祈求再生一男。王氏不久便怀了孕,在降生之时,王氏见到一道光从西北面射人她房内,光辉耀眼夺目,香气四处飘荡,久久不散。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
在妈祖羽化升天的
987年、莆田渔民在妈祖升天处为其造庙供奉,这座庙宇就是被称为天下5000多座妈祖庙祖庭的莆田湄州妈祖祖庙。渔民们定期祷告拜祭,祈求让妈祖能够继续保护他们。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廷领事路允迪奉帝命使高丽国(韩国),在黄水洋遇风暴、危急万分,恰好船上部分水手从莆田雇来,危难之中这些来自妈祖故里的莆籍水手祈祷妈祖,终于转危为安。返国后,路允迪奏请朝廷,宋徽宗于是赐莆田妈祖庙"顺济"庙号。“顺济”号是官方对妈祖这一传统民间崇拜的第一次恩典和肯定,使妈祖第一次从自发信仰、转变为官方承认的地方信仰。与时同时、莆田的妈祖信仰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各地沿海居民所借鉴和接受,妈祖信仰也不再仅盛行于莆田以及附近地区,一些省外沿海城市和海岛也开始注重妈祖崇拜、乃至建庙供奉,妈祖信仰也从莆田传播到了山东,除莆田祖庙(987年)以及平海卫妈祖宫(999年)圣墩庙(1086年)三庙之外的、世界上最早的两座妈祖庙蓬莱阁天后宫(1122年)、长岛庙岛显应宫(1122年)、分别在蓬莱和长岛建成,1196年,泉州天后宫也正式落成。
![]()
台湾台北市信义区区长赠
![]()
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湄洲妈、温陵(泉州)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即分别为湄洲妈祖、泉州妈祖、同安妈祖的分灵。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
![]()
台湾台北市信义区区长赠
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湄洲妈、温陵(泉州)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即分别为湄洲妈祖、泉州妈祖、同安妈祖的分灵。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首航纪念封
金钱龟,澎湖旅游发展协会赠
珊瑚摆件,澎湖天后宫赠
澳门回归纪念品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
![]()
这里有家卖纪念品的小店,不太爱买乱七八糟东西的我,被这几只憨态可掬的提线木偶所吸引......
![]()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源头,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宾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据唐末五代泉州籍道士谭峭所著的《化书》等文献,可知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地区流行。
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祈福攘灾、酬神还愿、醮事出煞等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泉州傀儡戏与宋元南戏诸剧种长期交流融合,演出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偶像造型工艺等已成熟完备,成为宋元南戏“泉腔戏曲”的组成部分,对此史书均有记载。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特别是对台湾地区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闽南语,亦称“河洛语”、“福佬语”)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有家卖纪念品的小店,不太爱买乱七八糟东西的我,被这几只憨态可掬的提线木偶所吸引......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习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源头,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宾婚嘉会中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据唐末五代泉州籍道士谭峭所著的《化书》等文献,可知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地区流行。
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祈福攘灾、酬神还愿、醮事出煞等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泉州傀儡戏与宋元南戏诸剧种长期交流融合,演出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偶像造型工艺等已成熟完备,成为宋元南戏“泉腔戏曲”的组成部分,对此史书均有记载。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特别是对台湾地区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闽南语,亦称“河洛语”、“福佬语”)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