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德济门遗址
中山路的尽头,就是泉州著名的妈祖庙和德济门遗址了......
泉州天后宫前,只见有一处用铁栏杆围起来的地下空间,里面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规则条石和大量废旧建筑构件,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月城(瓮城)等组成。这里便是包含有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的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作为泉州城南城门,最早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320年)。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古城七座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遗址,系我国现存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之一,包含有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古泉州德济门遗址,被埋藏在地下,距地面3米左右,呈垒石结构,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门天后宫正对面。2004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且城墙不断向外延伸的痕迹明显。地基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另外其对海外交通、城市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中出土的外来宗教石刻印证了泉州宋元时期兴盛的海外贸易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见证。
德济门遗址位于古代泉州海外贸易最繁华的泉州城南部,史称“泉南番坊”,700年前,德济门是进出泉州的要道。宋元时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大多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泉州天后宫前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据记载,11世纪时镇南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13世纪(南宋)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13世纪城门附近更加繁荣,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把原城墙围长20里扩为30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14世纪(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屡有重修,至民国37年(1948年)毁损。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城墙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镇南门沿江为蔽成石城。该城基宽8尺,高盈丈,长438丈。元至正十二年(1352),监郡偰玉立废罗城之镇南门,径就翼城拓建。内外皆石,南门曰“德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古城门的位置与天后宫的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能对小门”的风俗。遗址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城门、城垣、城墙基址和月城城门、城垣基址两部分,结构完整、气势恢宏;还有通过德济门排到外面的护城河。在通道的上面还有一座内河桥叫做“城中桥”。
从考古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德济门由德济门罗城的南门和瓮城门组合起来。瓮城是保护和加固德济门的,不管是德济门的正城墙还是瓮城的城墙,它们的墙基都是由宋元时期遗弃的寺庙的石柱作基础的,这些石柱一支支排列起来,使得墙基异常坚固。
遗址面积2500平方米,由德济门城门、城墙、门道、门道两侧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并出土不少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有一块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这种石刻,是泉州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在一块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间填刻有花卉,这可能是犹太教的石刻。在国外,犹太教也有类似的六角星宗教石刻。所以这个石鼓很可能是宋元时期泉州犹太教寺庙或犹太教大商人住宅的石刻遗物。有考古人员对3块石墓盖进行考证,认为它们属于基督教里的景教实物。遗址还挖掘出土明代碑刻、古城门盖、修城官砖、抱鼓石、统管、一门古炮和3门残缺的大炮等。专家称,这3门大炮都是火药炮,属小炮类,只具备近距离杀伤力,初步考证是明末清初制造。据悉,出土的时候,3门大炮放在一起,可能是南城门被摧毁时,当地居民将大炮放在一起,就地掩埋。
城门遗址进深约14.10米,分前后2门道,最宽4.10米。门道路面用长条形、方形及不规则形石板铺墁,并凿有防滑凹槽。门道跨壕处铺架大石条,残存的城门建筑南北长36.50米,东西宽49.10米。城墙内外皆砌石,基宽4.8米,残高0.5~1米。其瓮城呈半月状,外侧东西长41.1~43.6米,南北宽22.4米,基宽4.2~4.4米,外壕沟环城。瓮城门开在西侧,进深5.06米,设有前后2门道,最宽3.10米,基宽3.10米。现存遗址文化层互相叠压,较完整的保存了11至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遗迹。
宋元时期,南城门每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天后宫自然也香火鼎盛。几百年过去,城门遗址依然与天后宫比邻相望,遗址出土的现存唯一与天后宫有联系的碑刻也重新立在天后宫前,二者可谓“辅车相依”。
物是人非,只有天后宫还在默默地看着老城门遗址,也只有天后宫才能诉说当日的繁华......
沉默的条石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