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崇福寺
踩着落日的余晖,来到崇福寺。本以为这里和开元寺一样,夕阳西下时人声依然鼎沸,却没料到看到的却是紧锁的大门。吸引我来到这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南少林抗清被封杀后,这里成为教授少林功夫的南方据点。本着对少林僧人的崇拜之情,来此游览瞻仰。
崇福寺位于泉州鲤城区东北隅梅石街,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历经千年兴替。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崇福寺“镇山三宝”。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宏亮,“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
该寺以少林拳术著称海内外,弟子遍及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近代崇福寺名僧辈出,民国初年延请妙月和尚为住持。妙月(1883-1944年)深得少林拳术真传,号称“铁沙手”、“铁罗汉”。他以超群的拳术、精湛的医学,弘法行道,济世救人,名噪福建和东南亚。他去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来对崇福寺进行全面修建,并增建钟鼓楼、祖堂、报恩堂等。
崇福寺坐西向东,原有建筑分三进:前进是天王殿、奉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左侧是钟楼善庆楼,右侧是鼓楼福缘阁;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弘一法师题的“戒香普薰”横匾高悬殿上;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此外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被时间所阻挡,没有得以进入寺内,以下图片均为网上搜得,聊以自慰
......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八闽通志》: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崇福寺的初建:北宋初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有女出家为尼,陈洪进特在“松湾古地”(其地曾有晋松四株)为其建寺,初名“千佛庵”。太平兴国年间赐名“崇胜寺”,至道年间改名“洪钟寺”,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历经兴废,清乾隆间(1736-1796年)重修。
陈洪进原籍仙游,为人机谋善变。先为留从效部下,竭力尽忠,擢升统军使;留从效死后仅一个多月,便和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鎡反叛,致使绍鎡合家冤死,从而攫取兵权;又以复兴闽王后代作号召,招聚徒众;后又智取张汉思,转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据漳、泉的陈洪进最后于北宋初归顺赵宋,献漳、泉二州,膺封清源军节度使,进爵太师,权擅一方。(《泉州人名录·陈洪进、留从效》)
陈洪进之女对其父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十分反感,为了洗刷其父之耻,决心遁入空门虔心礼佛,以赎父罪。父亲劝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湾古地兴建千佛庵,俾使削发为尼的女儿于此诵经礼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松湾》:“松湾,在崇福寺口,石刻‘松湾古地’四字。有古松四株,相传东晋时物。旧志谓,在虎头山者,误。虎头山亦有四株,大略相等。然松湾字则在崇福寺口。”初建寺时,陈洪进特地将罗城扩大,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泉州府城·罗城》)
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另有一说:“(五代)文矩,字湼盘。出言成谶,历历如券。尝诣西院法堂,轮竹杖而入。会有五百许僧染时疫,文矩以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王审知甚加礼重,创崇福寺于泉州以居之。号慧日禅师。”(《泉州人名录·文矩、王审知》)
民国初年,延请妙月和尚为住持。妙月(1883—1944年)深得少林拳术真传,号称“铁沙手”、“铁罗汉”。他以超群的拳术、精湛的医学,弘法行道,济世救人,名噪福建和东南亚。他去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来对崇福寺进行全面修建,并增建钟鼓楼、祖堂、报恩堂等,重兴崇福寺。妙月树立“医武济世、禅农并重”的宗风,太虚大师曾有一联相赠:“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
至宋代元右六年(1091年),千佛庵始改称为崇福寺。降至元末,崇福寺毁于大火,不久复建。明代以后,屡经修葺,现存之大殿及后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崇福寺方圆约15亩,寺分三个殿堂,规制风格独特,前为弥勒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梧。前殿左侧为善庆楼,右侧为福禄阁。正中即为大雄宝殿,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筑钟鼓楼对称。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实堪宝贵。
崇福寺坐西向东,方圆约15亩,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1996~2001
年重建。
寺分三进,规制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前进为天王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悟;前殿左侧为钟楼善庆楼,右侧为鼓楼福禄阁。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此外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崇福寺拥有“三宝”,一为晋代所建的“应庚塔”,位于藏经楼左侧,高四丈、广二丈,七级,八角形;花岗岩石砌成,每面雕刻佛像,别具特色,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据传该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便可使该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又名“应庚塔”、“千佛塔”。二为巨鼎,据记载高约六尺、厚八分、阔五尺余,能供千人饭食,俗称“千人鼎”。但鼎已损坏许久,诚堪可惜。三为钟楼所悬巨钟,该钟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纯铜1600多斤铸造而成。钟高八尺,圆径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周身浇铸楞严神咒,并有“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黄宝起、陈显六造”字样。钟声洪亮,据传铸钟之时,师傅临行交代,必须待他走过洛阳江后才可以试敲,但徒弟性急,师傅走后不久,便忍不住试敲一下,果然洪亮无比,但却未能远达洛阳江。虽然如此,但钟声之洪亮,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由此该寺曾一度名为“洪钟寺”。“崇福晚钟”历来为泉州八景之一,比之“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晚钟毫不逊色。
应庚塔: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
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
“崇福晚钟”为古泉州八景之一。崇福寺历史上曾以“大洪钟”闻名遐迩,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钟寺”。清·道光《晋江县志·金石志》载:“巨钟,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所敲,声闻二十余里。相传宋时物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寺有巨钟,明时寺废,为南安僧所得,康熙间复归。”
现存的大洪钟悬于钟楼,铸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资金铸造。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大洪钟高六尺,圆径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用纯铜1600余斤铸成。铜质清纯,钟声洪亮,相传可传可传十里至洛阳桥,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
铸造大钟的故事:泉州崇福寺的历史很早,是宋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为伊的查嫫仔做尼姑建的,名叫千佛庵,后来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是泉州城有名的三大丛林之一。元朝的时节崇福寺让火烧毁,明朝后再加以修复。传说崇福寺修复了后,住持和尚警凡发愿要铸一个大钟,才和崇福寺原名洪钟寺相称。钱呢?除了用本寺的资金而外,没够的就得靠和尚出去募捐化缘了。警凡和尚是住持,伊就带头离开崇福寺去化缘。出寺没偌远,就伫着一个香客。这个香客一身穿呀整整齐齐,清清气气,背一个香袋,提一挂香珠,那行那念阿弥陀佛,看款是一个很诚心的弟子,家境也一定很好,不是员外,就是财主。警凡和尚腹里想,真是佛光普照,缘分不浅,一出门就伫着一个好香客,共伊化缘一定会提得出来。警凡和尚就上前和伊相动问,又将怎么修复崇福寺,怎么要铸造大钟的事情共伊详详细细地介绍。这个香客听呀头壳一直点,嘴里念说善哉善哉,很赞成崇福寺铸钟。
警凡和尚说去一半日,看见这个香客还没动没静,没自己提钱出来题缘,就不得不献真盘伸长手共伊讨。香客说好好好,我捐,我捐,我一定捐,一双手按身上摸来摸去,一身抄通通,才摸出一文钱仔说要献给寺咧铸大钟。警凡和尚一看大失所望,又估叫是这个香客故意要来相戏弄,出家人虽说不可擅动无名之火,这时不生气也生气了,认为这个香客打歹伊的采头,就连看都没看一下,按香客身边行过去。香客也没生气也没难堪,笑笑将那文钱仔收起来。
警凡和尚到底是一个高僧,才行没三两步就后悔自责:我佛慈悲,广开善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海纳百川,不择细流;万两黄金不算多,一文钱仔没算少,都是佛门弟子一片心香,老纳怎么会做得拒收一文钱呢?警凡和尚一念之差,险铸成大错,越头要去找那个香客,那个香客已经不见人影了。崇福寺的和尚到各地化缘,将铸钟的资金筹集到额,特地去浙江温州平阳请两个师傅来铸造。温州平阳一百外万人皆说泉州话,据说是咱这搭的渔民去的;最近又发现江西上饶三清山,也有几万人说泉州话;海南岛、广东、广西、江苏、四川,也有的所在到今还是说泉州话。平阳的这两个师傅工手没人会比得,作穑认真到角,从来没出过次品,更加免说会出废品,名声很大很好,几落省的宫观寺院若要铸造铜器,像铜钟、铜鼎、铜香炉、铜金炉,都请去。这次崇福寺要铸造大钟是大事情,请这两个师傅来才会铸出好钟。在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五月,崇福寺正式开工铸钟,四五路的百姓,善男信女,都来参观,闹热滚滚。两个浙江来的师傅,看见这个势面,不敢怠慢,认认真真,轮流守炉,一时都不离人,惊呀一丝呀差错,打歹字号,歹共崇福寺的和尚和众多香客交代。
到熔铜铸造开模,整整用去一个月的时间。铸出来的这个铜钟,确实很高很大,通泉州府无人会比得,而且从钟顶做钟纽的弓背龙,到钟身的佛经、纪事文字,边?和横直的花纹,都铸呀很清楚,很细致,巨大而精美,巧夺天工,真是好功夫,逐个来看皆叹为观止!警凡和尚较小心,详细按内到外,按顶到下,认认真真检查一遍,咦?怎么底脚一位小凹落去,再详细看看咧,伫好是一文铜钱位,真是美中不足。警凡和尚腹咧很疑碍。两个师傅为了顾招牌字号,无条件要重新铸造,就将大钟打破重再来,结果铸出来还是凹一位铜钱大的所在。两个师傅和众人感到很奇怪,警凡和尚心里明白,就将伊化缘无收一文钱的事情共逐个讲,说明不拒小善而达至善的道理,这个大钟就是要让世人明白这个真谛。
宋代雕像:崇福寺有两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2合刊期,登载约翰·福斯特文章,认为该石雕的题材,似是印度的涅盘。但是从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禅宗的“顿悟”表现。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头无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两手合抱平抬于宽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畅。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