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承天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故又名月台寺。
“月台”其名甚古,最迟不迟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因王十朋曾到寺写诗赠主持僧南安人黄道潜云:“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境两团团。”而王十朋是在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乾道六年春离泉的。
山门悬有横匾“月台”,为明·永乐间(1403—1424年)泉州永宁卫人张寿所书,铁划银钩,气势雄浑。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舞量自在,入不二法门。”山门壁间,邑人江如怡题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承天寺变迁: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七级浮图。明朝时,先后有原铺、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宗彬、慈灼等僧人驻锡承天寺,多有建树。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清康熙三十年(l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寺宇。承天寺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田产千顷,僧众一千七百多人。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其门庭。如协助师父莲鹫扩建承天寺,亲笔写了大雄宝殿顶面的“闽南甲刹”巨匾的高僧云果禅师。全寺占地面积75亩,约五万平方米,清朝末年,承天寺衰败,颓垣碎瓦,凄凉满目。后云果、转薄、转溥、瑞明诸法师共同发愿进行修葺,并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兴,焕然一新。
民国初年,云果法师圆寂后,会泉法师继任住持。会泉法师住持的七、八年间,也募款修建了寮房僧舍,开凿放生池,除自己主讲《楞严经》、《法华经》、《弥陀经》外,还延请国内佛学家前来讲演说法。后会泉法师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到新加坡住持光明山普觉寺,转尘法师继任承天寺住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弘一法师、性愿法师住寺讲经弘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流通经书,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弘一法师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曾写一横披:“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一个佛教徒的爱国之心。
文革期间寺宇大毁,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毁,其他则用作民宅、办工厂。现在看到的承天禅寺是1985年在原址重修的。
清道光年间,曾任过巡抚的福州人梁章钜在《归天琐记》中记述到:“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蓄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一篑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朝下”。
寺内甬道南侧,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
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人祖珍曾建七座石塔。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寺有七佛石塔,宋·景德中僧祖珍建,间植榕树,砌石栏之。至今苍蝇止塔者,首悉下向;榕根不出石栏,栖禽无矢污。”每塔相距10余米,中间种植8棵榕树,砌石栏之,偃卧荫道(见《泉州府志》)。今塔已荡然无存;榕树仅存其二,亦非宋时物。
墙壁上有弘一大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悟。
北面墙壁上嵌有“古铸钱遗址”、“革命遗址”两方石碑。甬道南侧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石碑。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
碑文写“国共合作抗日期间,一九三八年四月,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游击队,在此地奉命出发北上抗日,编入新四军。”落款为“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元一九五九年十月”。![]()
碑的正面写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泉州特支所在地及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落款为“泉州市人民政府,二三年六月重立”。碑的背面则刻着这块纪念碑背后的故事:1931年4月中共泉州特支在承天寺内的鹦山小学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派粘文华任书记,共青团泉州特支也同时成立,彭德清任书记。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红军游击队,经过与国民党当局顽强抗争,冲破重重阻挠后,在承天寺集合出发,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二连,于1938年4月中旬,开赴皖南前线参加抗日。这处抗战纪念碑,也在1961年成为泉州市级保护文物单位。
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
承天寺掌故: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尾梢折断,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
承天寺布局: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以及东西两廊。东轴线的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西轴线上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王公祠”。
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
承天禅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
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
“欺负”龟......
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承天禅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护法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
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
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兜率来仪。毗兰诞瑞。妆女献糜。丘井狂象。薄荷示迹。三兽渡河。钵降火龙。三畜评树。雉扑野烧。禽警毒蛇。育王迁善。耶舍现通。
承天寺的壁画故事:1985年在原址重建的承天寺中,在大雄宝殿两侧长廊上新绘十二幅壁画,黄金打底,工笔重彩。这些壁画都仿选自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东塔)须秘座佛教故事浮雕。壁画故事如下:
一、兜率来仪:喜马拉雅山南麓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王后摩耶夫人在宫中熟睡,梦见兜率天的善惠菩萨(释迦牟尼前世身)在诸神拥护下,乘坐一匹六牙白象,来到宫中,从夫人左胁进入体内,便有了身孕。
二、毗兰诞瑞:摩耶夫人归宁天臂国,半路上在兰毗尼花园生下太子悉达多(即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天上飞来九龙,喷洒四海之水,为太子沐浴。刚刚出生的太子便会行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然后站在中央,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布:“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三、妆女献糜:悉达多太子为求人生解脱之道,在迦阇山苦修六年,形容消瘦,身如枯木,终究未能悟得出世之法,便断然下山,来到尼禅连河畔,由于饥饿,坐在地上休息。当地有两位牧羊女,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煮了乳糜给悉达多太子吃。太子吃了,精神恢复,即为两位牧羊女祝愿。
四、丘井狂象:有一人在旷野被野象追逐,狂奔逃命,见前面有一口枯井,忙顺着井旁的树根下至井中。未及一半,发现白鼠、黑鼠咬噬树根,井中又有四条毒蛇和一条毒龙向他进攻,树上又飞下一群野蜂来螯他。正在惊恐之中,忽然大树起火。这则故事比喻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和种种灾难给众生带来不安和痛苦,劝人不要被利欲所迷惑。
五、薄荷示迹:僧辩聪从五台山替一位老僧带信给东京(洛阳)勃贺,但遍访仍找不到此人。一天,他看见一个屠夫赶着一头大猪,口中吆喝“勃贺...”辩聪问这头猪为何叫“勃贺”?屠夫说这头猪爱吃薄荷,所以叫“勃贺”。辩聪便把书信递给大猪,大猪咬开,信写“度众生毕,早来...”大猪看罢,一口把信吞下,像人一样用后足站立,化去不见。
六、三兽渡河:兔、马、象一起横渡恒河,兔子轻小,浮在水上不及底;马半沉半浮也不及底;象能及底而登上河岸。故事比喻信佛修法个人因根器不同,所得道果也不相同。
七、钵降火龙:迦叶的弟子因生病泻痢而弄脏了草堂,被赶了出去,死后化成毒龙,盘踞草堂伤害人畜。迦叶祭请火神仍未能制服之。一天,释迦牟尼住在草堂,毒龙喷焰吐火欲加害。释迦牟尼入定火光三味,把毒龙收降钵中。迦叶就此皈依佛教,成为释迦牟尼大弟子,称头陀第一。
八、三畜评树:鹧鸪、猴子和大象对着一棵大榕树炫耀各自的悠久历史。大象说:“当我还是匹幼象时,这棵榕树的高枝才划着我的肚皮。”猴子说:“当我还是只小猴时,坐在地上就能吃到这棵榕树的的嫩苗。”鹧鸪说:“以前我在山那边吃了榕树的果实,把种子拉到这里,后来就长出这棵榕树。”大象和猴子听了,都表示要尊重鹧鸪,虚心向他请教。
九、雉扑野烧:森林失火,百鸟众兽争相逃命,唯有一只雉鸡来往不停地用自己的翅膀浸水扑火。此时天帝出现,问雉鸡为何要这样做?雉鸡说:“我们鸟兽全都依赖这片森林生存,怎能眼看它烧毁?”天帝深受感动,便降雨浇灭了大火。
十、禽警毒蛇:有一人在深山学道修法,有贪睡习惯。一次,他一睡着,天人就在空中大声说:“毒蛇来了!”此人惊醒起来,点亮灯火,找不到毒蛇,十分气恼。天人说:“你为什么不找找自己身里的毒蛇,还要到外面找什么毒蛇!”此人反省后,决心精进修行,最后得罗汉果。
十一、育王迁善:阿育王(公元前?—232年)是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他生性狂暴,篡夺王位后,施用酷刑,滥杀僧俗臣民。后来接受鸡园寺高僧耶舍的劝化而改恶迁扇,信奉佛教,并立佛教为国教。这幅壁画表现耶舍从滚烫的油鼎中下来,劝化旁边的阿育王。
十二、耶舍现通:阿育王皈依佛教,大造功德,把280年前埋在王舍城底下的释迦牟尼舍利子分装在8.4万个七宝制成的小塔中,高僧耶舍便施现神通,在五指间放出毫光,
差遣金翅鸟神捧着宝塔送往天下四方。
这里就是古铸钱处了......
泉州开闽三王祠:主祠为上下落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附属建筑有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面向花厅等。主祠外石埕西侧画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闽国三王史画”12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洁明快的文字,再现三王历史功绩。石埕东侧有门通承天寺法堂,门额横刻“檀樾王公祠”,位于泉州承天寺西侧,始建于五代末。五代末,泉州刺史王延彬献地千顷与承天寺,僧人仰德,于承天寺法堂之东建祠祀奉,称“檀樾王公祠”,属于寺院之庙产。
1999年重建时按原式样,原坐字,古朴素雅,保留明、清闽南建筑风貌。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是一座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砖木建筑。主祠为上下落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附属建筑有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面向花厅等。
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王祠”,左右石柱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竭八闽”。门廊两边角牌保存明、清砖雕两幅。祠厅两边石柱雕刻颂扬三王开闽治泉功绩的联文三对。灯梁及松梁木雕狮子、梁柱木雕纹饰及斗拱花木,保存原建筑构件。厅堂中央雕花坐龛金碧辉煌,龛内供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雕像。祠厅前梁悬挂前新加坡总理王鼎昌题赠“开闽第一”匾额,后梁悬挂宋·米芾手迹之一“一本三宗”匾额,整体设置庄重肃穆。
“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王氏三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885年)率义军入闽。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苦之,耆老张延鲁率泉州父老奉牛酒请兵解救。王潮乃引兵围泉,于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唐授王潮为泉州刺史,审邽、审知协理州事。
唐·大顺二年(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军政,为部将范晖拒阻。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派三弟审知、从弟彦复率军攻克福州。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建州刺史奉户籍册归顺,山岭、海岛等地方武装闻风降服,潮尽有闽五州之地。唐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后又加封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
王潮、王审邽因勤勉为政,心力交瘁,先后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功勋卓著。唐授审知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年)晋封闽王,建立闽国。
王氏三兄弟在世,治闽计40年(885年一925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审时度势,“保境息民”,对内平息动乱,安定政局,对外尊奉唐、梁为中枢,交好邻道。王审知自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为闽国营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其次,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施政纲领,减轻徭役,鼓励生产,安定民生。山区奖励垦荒,沿海围海造田,建立“百工院”,引进先进的手工业,促进丝绸、陶瓷、冶炼等商品经济的发育。
第三,利用福州、泉州的天然良港,并开辟“甘棠港”,设立“榷货务”的商贸机构,“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时闽舶已往返贸易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及东南亚诸国,泉州刺史王延彬被誉为“招宝侍郎”,泉州港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第四,设立“招贤院”,招贤纳士,善待入闽衣冠士族,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重教兴学,广设“义学”,进而兴办“四门学”,奖掖优秀,论才授职,养成良好学风文风,使“蛮荒海隅”蔚为“海滨邹鲁”。
第五,廉洁自律,勤勉为政,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王潮、王审邽以“省刑惜费”、“俭约爱民”而闻于世。王审知身居闽王,始终严以律己,谦以待人,“节俭自处,选任良吏,与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三王”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崇为“开闽三王”。“三王”及其部属裔孙繁衍于八闽大地,被誉为“八闽人祖”,并远播浙江、广东、海南、台港澳以及海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王十朋《承天寺十奇诗碑》
一、榕迳午阴
“古树连枝护午阴,萧萧门迳日沉沉。清风拂地尘无染,暑日当空热不侵。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后悟真心。雪霜经尽年年在,人事往来几古今。”
〖注〗景指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人祖珍于承天寺山门“月台”甬道右侧建七座石塔之间的榕树。王十朋于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榕树已老干蟠龙,枝叶苍郁,交互缠结,覆盖石径上空。据诗意,甬道左侧似还种植有柏子、梅花。
二、塔无禽栖
“团远七塔镇瑶台,万古清冷绝尘埃。古佛放光随代起,文殊誓愿下身来。依栖野鸟秽无触,飘泊苍蝇头不抬。自是真如常不灭,檀那永在法门开。”
〖注〗七塔:七座石塔,亦称七佛石塔,位于承天寺山门“月台”甬道右侧,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人祖珍建。“文殊”句:石塔上应雕有文殊菩萨座像。“依栖野鸟”句:相传,栖息塔上的野鸟从未拉屎污秽塔身。“飘泊苍蝇”句:相传,停泊塔顶的苍蝇每一只都是头朝下。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任过巡抚的福州人梁章钜在58岁告老还乡时写了《归田琐记》,卷三《承天寺》说“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蓄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一篑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朝下”,并说“塔无禽栖”。
梁章钜说的僧人,应指宋·景德中寺主持、兴化人林祖珍。塔成日,林祖珍对朱熹的朋友傅自得(《泉州人名录·朱熹、傅自得》)说:“近造七佛石塔于山门之外,今已竣工,法缘尽矣!”说完,告别众人去了夹岭之白水岩趺坐而逝,时称迁形。示灭之前,还索笔大书:“生本无生,死本无死;生死两途,了无彼此。”
明·何乔远《和塔无栖禽》:“听经驯鸽雕梁埃,度海珍禽珠树廻。虽道悦禅多共命,袛余造字到高台。涌来法相千层出,覆满慈云北斗开。搃识珍蛳最高手,岂随幻劫化尘埃。”
三、偃松清风
“榕树阴阴无厚薄,经行在在有偏傍。入门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风道念张。神禹浚川为贡物,秦皇避雨亦封王。虬枝但得年年在,一任他人说短长。”
〖注〗偃松之所在,传说不一,或谓中庭,或谓寺东;据诗意,似在天王殿门前东侧。因经“月台”甬道“榕树阴阴”后“入门”,即为“偃松”,此门应为天王殿门。天王殿座北朝南,人立偃松下,有南风徐来。
四、瑶台明月
“蓝苑寂静夜中分,高挂楼台月一轮。四野风尘浑不动,一天星斗尽成吞。蛟龙扶榜堪同出,鸾凤带笙犹可闻。佛国泉南为甲刹,年年光彩镇长存。”〖注〗据王十朋《游承天寺后园登月台赠潜老》,后园有一月台,需经荒芜的“三径”,才到达“小园”,登上“月台”;且“月台无屋有空坛”、“空上观空眼界宽”。此诗中的“瑶台”,应指此后园月台,它建在寺中最高点的鹦鹉山上,才能使“四野风尘”尽收眼底。
张瑞图和诗:张瑞图有《和瑶台明月》一诗,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张瑞图在草庵书王十朋《承天寺十奇诗》时所赋。诗曰:“高台迥与世尘分,梵呗初收涌碧轮。僧宝有珠真不夜,禅宫如水欲平吞。银河秋色簷端见,桂阙天香宅后闻。净理凭栏成一悟,白衣苍狗谁当存。”
五、卷帘朝日
“超师未悟在真关,一笑庭前心已安。红旭高升明海内,青山画出远檐端。帘帏揭起声名在,禅道流传时代看。千古丛林无变易,纷纷人事几凋残。”〖注〗在承天寺观看朝日,有两种情况:一是居高望远,承天寺最高点为鹦鹉山,但诗中并无登临的描写;二是场地宽广,别无遮拦,这只有大雄宝殿之前的石庭。从诗中所描写景色看,应为后者。且“帘帏揭起”,鹦鹉山无帘可揭,大雄宝殿则有帘帏可揭;法超禅师揭帘到“庭前”观看“红旭高升”,符合诗意。
六、推蓬夜雨
“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飘蓬滴不移。可有高朋思剪烛,岂无闲士听眠时。一楼鼓角声沉滞,千里婵娟色未知。宴坐楼台天欲晓,二仪方见乃无私。”
〖注〗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苑地,依傍子城。据诗意,南宋之前承天寺似建有“楼台”,方能“宴坐”其上,推开窗蓬而见“子城”,并听“鼓角”。阴阳“二仪”为日月。
七、方池梅影
“和靖先生去久长,此花倒影浸方塘。犹添月台清佳景,还忆松风送远香。驿使春来也寄信,寿阳额上减粘妆。只今风韵名传老,早赋西湖行一章。”〖注〗方池位于鹦鹉山下,池形为方,池周种植梅花。和靖先生:林和靖,北宋人,隐居杭州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八、啸庵竹声
“蓝苑小筑绝尘埃,丛竹迎风四面栽。但得庵中元主在,方知法外偏含来。日移疏影来还去,风撼幽窗闭又开。侧耳不随声色往,一轮明月满瑶台。”
〖注〗啸庵,不可考,应在承天寺后园近旁,与瑶台相接,四周遍植丛竹,自成一区。庵称“小筑”,规模最大不会超过三开间二进深。庵中原来有庵主,王十朋守泉时,似已不在,才有“但得庵中元主在”和“风撼幽窗闭又开”之句。
九、鹦山暮云
“返照东方映彩明,鹦山犹带暮云生。狂风不作承天起,微雨欲来遍地横。江右开时知御阙,闽南浮处识温陵。空飞本是无心物,为雨为霖从我行。”
〖注〗《泉州府志》载:“宋·大观(1107—1110年)时,泉郡佛教盛行,是山(鹦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
十、石如鹦鹉
“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难画等天终。能言彩凤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注〗《闽书》:鹦鹉山“有巨石卓立如鹦鹉,故名”。今巨石损毁,唯高阜犹在。
承天寺原规模宏大,占地可百亩,南俊巷之东侧几乎全是承天寺产。东至何衙埕,西邻南俊巷,北枕鹦哥山,南界登瀛桥,寺之四隅,各立观音亭一座以标界。寺原有古井,几达百口,寺外承天巷至今尚存寺井数口。
鼎盛时期,承天寺殿宇曾达40多座,僧众曾有1700多人。别院左有光孝寺,右有圆常院,又有一尘寺、杉植寺、何退庵、护界寺等多所。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