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心中有祖国”由《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及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
单元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通过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
单元课时分配
我们爱你啊,中国…………………………2课时
郑成功………………………………………2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3课时
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的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构想
本文是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面对不太出家门的农村孩子可运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的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第一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唱起这首歌,因为“中国”这个名字,对于所有华夏儿女来说,是多么亲切!在升旗仪式时,同学们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一定无数次默念着它。你的脑际一定也无数次出现它雄鸡状的版图,你一定会联想起许多关于它的辉煌记忆!那时,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了阵阵波澜,想高歌一曲,来赞颂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呢?相信你若读了《我们爱你啊,中国》,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2、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
3、齐读课题《我们爱你啊,中国》。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读音。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1)指名说说。
(2)教师引导小结并板书。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再读课文,思考可以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交流,小结。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并交流:
(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时空、季节的反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我们爱你啊,中国
幅员辽阔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自学课文的二、三段,从不同方面了解祖国的伟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第2小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小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小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光。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小节。再交流讨论。
第3小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说说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哪些物产?
仿照第3小节写法,创作一段小诗,然后交流。
第4小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小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小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
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1、练习有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课文。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搜集歌颂祖国的诗歌,准备开一次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山河无比壮丽
“我们爱你,中国”
物产闻名世界
(幅员辽阔)
民族风物迷人
“我们爱你,中国”
文化古老灿烂
(奋发开拓)
民族精神伟大
课后反思
郑成功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么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从而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土的传统,郑成功是一个杰出代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么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知道课文是抓住哪两方面来介绍郑成功的,了解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的。
学生学习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爱国将领或者民族英雄?学生相互交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功绩。(板书课题)
2、你知道郑成功吗?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呢?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准字音。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 街头巷尾 融洽 酋长
⑵注意字形。指导写
“融洽”的“融” “街头巷尾”的“巷”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⑸讨论交流:
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阅读“收复台湾”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一同走进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画卷中。
1、自由朗读3—6自然段,想象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的画面。
2、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板书:眺望;出征;战斗;欢迎
3、“眺望”画面。
①看图:郑成功眺望到了什么?(大海)厦门和台湾之间隔着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郑成功虽然看不见台湾岛,但他的心一直在牵挂着台湾。出示句子,指名读。
②请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抓住“自古以来”、“绝不允许”、“一定要”感悟郑成功下定决定收复台湾,充满强烈的爱国、爱宝岛的激情。
③联系上文,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适当引入荷兰侵略者强占台湾的背景资料,解读“残酷”、“奴役”——荷兰侵略者强占了台湾,实行强制统治,把大批中国人抓到南洋当苦力,把土地占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还大肆掠夺台湾的大米、甘蔗等物产。台湾各族人民每年的辛苦所得,都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一船船地运往荷兰。同学们,这些就是文中“残酷奴役”的具体含义啊。
④指导朗读:想到台湾人民深受着的残酷奴役,郑成功是怎么说的,谁来感情朗读?一人读,齐读。
小结:从这幅画面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
4、“出征”画面。
①带着这份坚定的决心,让我们走进郑成功“出征”的画面中。自由读。
②这幅画面中哪一点深深地打动了你,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图:充分准备,充满信心。)
小结:从这幅画面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必胜信心。
5、“战斗”画面。
①带着这份必胜的信心,让我们走进郑军官兵战斗的画面中。浏览,郑军官兵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们的“英勇”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读出来的呢?动笔勾画。
②好一支英勇的郑军官兵!除了“英勇”,他们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郑军官兵“善战”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③好一支英勇善战的郑军官兵!指导分角色朗读,一生读郑军官兵的语句,一生读敌舰官兵的语句,两相对照,感悟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小结:从这幅画面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郑成功所率领的这支军队在收复台湾的海战中是如此的“英勇善战”。
6、“欢迎”画面。
①同学们,被荷兰侵略者奴役了38年的台湾,终于被收复了!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台湾被收复时的画面。齐读第6自然段。
②在这幅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③台湾同胞在幸福激动的时刻,他们紧紧地握住郑成功的手,老人、青年、孩子会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个角色,为他写一两句心里话,写在153页的空白处。
四、总结本课,设置悬念
是呀,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壮举中,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那么,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又是怎样来建设台湾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研究。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眺望
出征
收复台湾
战斗
郑成功
欢迎
(民族英雄) 建设台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俄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事迹。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用其造句。练习简要复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郑成功》的第一部分,了解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说说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收复台湾后,他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郑成功》。
二、阅读“建设台湾”部分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3、说说这一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五、造句
1、学生读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
2、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造。
3、交流自己的造句。
六、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收复台湾
26、郑成功
(民族英雄) 建设台湾
课后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
教学构想
课文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精读前三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知道我国哪些音乐家?你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
从这课题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第一段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指名读、齐读。
四、精读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1)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3)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
8、练背。检查。
五、精读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1)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2)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3)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第二段。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第四段,进一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理解:弥留之际。
(2)他为什么得这样的重病?
(3)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2)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3)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共两首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安史之乱"彻底平息,诗人杜甫正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理顺诗句,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构想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朗读学习,能想象诗歌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示儿》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试着背诵一首表达诗人爱国之情的古诗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诗人爱国之情的古诗,板书课题。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示儿》
二、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板书课题
2、释题 闻:听
3、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其中还有哪点不同之处?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课后反思
习作1
教材分析
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构想
首先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最后运用写法,学生练习写文;在讲评作文时,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写事的作文怎样写。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假期中留心观察,注意积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练说,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东北游玩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2、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2、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3、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六、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一会儿我们交流。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八、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板书设计
记实、写事
旅游、走亲戚、看球赛、读书……
有快乐、有烦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指导点拨,生生合作,相互修改。
学生学习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学生自己修改。
二、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三、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四、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板书设计
事情经过写具体
表达出真情实感
课后反思
练习1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写好钢笔字和写好毛笔字五部分。
教学目标
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口语交际。根据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语文与生活中,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诵读与欣赏中,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写好钢笔字时,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口语交际时,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写好毛笔字时,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学生学习过程
一、练习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题
(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妻子”一词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应该读作“qī
zǐ”,“一个词尾如果是‘子’、‘儿’、‘头’,就应该读轻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2、学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
学生自读第二题。
(2)学生比较,交流,弄清里面词语的意思。
(3)学生再次齐读这些词语。
(4)教师小结
3、学习第三题
(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3)学生再读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与学习
轻声
作业设计
学唱《爱我中华》。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把上节课的“语文与生活”中的句子复习一遍,指生读。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死”,“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陪”“将”。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死 州
陪 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相互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表演。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作业设计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