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其中《负荆请罪》是一个剧本。还有一个习作和一个练习。
单元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了解剧本的特点,学习课文中把事情写生动的方法。
课单元课时分配
负荆请罪……………………………………2课时
最后的姿势…………………………………2课时
船长…………………………………………2课时
爱之链………………………………………2课时
习作2……………………………………… 2课时
练习2……………………………………… 3课时
负荆请罪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剧本,讲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构想
先向学生介绍剧本的特点,然后再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每个人物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完璧归赵、渑池会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渑池会
廉颇
蔺相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阅读剧本。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排演小话剧。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3.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4.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5.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五、分角色朗读。
六、学生质疑。
七、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做《同步探究》、排练课本剧。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课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目标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构想
在通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然后找出课文中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对课文进一步学习,感受谭老师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请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课件,指名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5.读词语(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在书上描红。
6.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7.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
9.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
)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老师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
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 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作业设计
1、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一位老师的爱与责任
课后反思
船长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如,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构想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的训练,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请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 机械 灵魂 争执 控制
调遣 呼号 斗殴 克莱芒 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作业设计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一自救一牺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2)交流讨论:“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4)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5)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小组交流,讨论。
(6)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读。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7)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指名学生背。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船长
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课后反思
爱之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起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构想
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特点值得借鉴:一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文章内容注意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乔依和他的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最的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无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无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作业设计
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爱之链
乔依
老妇人
女店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路;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无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自然段
3.出示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段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爱之链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五、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拓展。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爱之链
乔依
帮助修车
安慰
老妇人
女店主
资助
课后反思
习作2
教材分析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插图,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童趣、童真。第二幅是与插图内容相配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表达了小作者对雪人的真情挽留,情真意切。第三部分是写作提示及要求。首先是启发学生回忆沐浴过父母那些无私的爱,然后鼓励学生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诚挚的谢意和真诚的爱,并注意观察父母会有怎样的反应,最后将自己所想、所做和所感觉到的内容写下来,完成一篇习作。
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观察插图,读书中的儿童诗,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小作者对雪人的眷念之情。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的行动中,懂得报答,学会感恩。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习作要求,能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构想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让学生学会用表达内心的爱的方式来感恩.引导学生抒真情、表真意,指导学生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具体,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关注父母。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认真观察插图,读书中的儿童诗,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小作者对雪人的眷念之情。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的行动中,懂得报答,学会感恩。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学生学习过程
一、歌曲导入《让世界充满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
二、爱是love, 爱是
Amour,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人们用音乐来表达,用画面来表达,用语言来表达。相信心中有爱的你能从这样的音乐、画面、语言中读懂其中深意。
三、观察图画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雪后放晴,太阳出来,小女孩依依不舍地与雪人告别。)
四、读懂小诗、感受情感
自由读,读通、读顺。
结合上图,再读小诗。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上半部分的惋惜、难过、无奈,下半部分的真情告白)
五、感情朗读,表达情感。
六、其实爱并不遥远,爱就在我们的身边。
补充:《妈妈的爱》刘丙钧 《父爱无言》
七、爸爸或者妈妈做的一件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动。
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念亲恩》中唱到的那样:“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
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感激和谢意。
将自己对父母真心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相互交流,完善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九、要求:回家后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十、明确习作要求
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最受感动一件事。
2.由衷而又自然地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对父母的敬意或爱意。
3.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以及动作。
4.将事情的经过记叙完整。
十一、写法指导
如何使场面描写生动感人。
1.环境描写进行铺垫
《爱之链》第一自然段
《爱如茉莉》
2.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引用《爱之链》中的第四自然段。
作者抓住乔伊的修车动作与神态,把乔伊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脚腕被蹭破了
没穿袜子
摘下破手套
喘着粗气
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
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
如《爱如茉莉》
第七自然段:母亲在住院前的嘱咐(语言描写)
父亲赶往医院那急匆匆的脚步。(动作描写)
清晨病房中感人的画面(环境描写)
十二、学生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誊写作文。通过评议作文,让学生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誊写作文。
二、组织学生评议作文。
1、教师出示几篇作文。
2、让各个小组讨论这几篇作文优缺点。
3、学生交流,再次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知道一篇好的作文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4、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作文。
三、誊写作文。
课后反思
练习2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的内容共有五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教学目标
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用钢笔秒红一首七绝,注意整体布局。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同样的词,词尾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教学构想
练习中安排诵读与感悟汪国真的诗歌《我不期望回报》,旨在通过诵读,让学生获得“给予就不期望回报”的感悟,这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读书明理、做人做事都有益。该题也可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单元“人间真情”这一主题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反之,借助课文内容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四、课外阅读
读一读有关“人间真情”的文章。
作业设计
练习写钢笔字。
板书设计
语文与生活
化妆——化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对象。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三、反馈。
作业设计
多参与社会采访、考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学习采访
确定采访对象
整理好采访提纲
有礼貌、做记录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写毛笔字,能写得美观、大方。
学生学习过程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指导,练习。
5.反馈,及时评价。
作业设计
练习毛笔字。
板书设计
形 剧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