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奉先寺
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拾级而上,登上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大卢舍那佛像。大卢舍那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其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在这个神圣与恢弘交织着的崖壁间,任何人都会被这气势雄伟、直上云天、神态祥和宁静的雕刻艺术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颤和灵魂的激荡。据说大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就是说,它是释迦牟尼的另一种身份或境界,它是理想的化身。
龙门石窟·
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俗称九间房,是龙门十寺之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是中国第二个波澜壮阔的造像高峰。始雕年代说法不一,据卢舍那佛座北侧、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奉先寺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发愿为他的父亲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则天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历时3年9个月。据学者考证,这一时间应该是大卢舍那像的开凿时间,而并非是整座大龛的开凿年代,据推测,整座大龛的营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时间。相传武则天亲率群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露天摩崖型群雕。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九尊大像。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智慧广大,光明遍照,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方额广颐,双眉弯如新月,双目俯视前方,目光炯炯有神,灵活而又含蓄。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整尊造像,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大卢舍那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无疑,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无论什么方位,你总会感到她温和的目光在凝视着你。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感到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这就是佛教中的“顿悟”吧......![]()
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
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温良虔诚,宛如一聪慧少年。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两侧的文殊、普贤二菩萨衣饰华丽,雍容华贵,表情端庄而矜持。二菩萨两侧的文殊、普贤二菩萨高度均为13.25米,为了不使他们喧宾夺主,工匠有意使其面部有较少变化,并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菩萨的上半身,从视觉上看来使坐着的大佛高于站立的菩萨。
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又咄咄逼人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他们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托塔天王脚下的夜叉。夜叉是佛教天龙八部神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性格凶悍、迅猛,相貌令人生畏;母贫父富,所以生下来就具有双重性格,既吃人也护法,是佛教的护法神。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卢舍那大佛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建造背景:盛唐是一个崇尚光明并充满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条纤秀为美,开明开放富强是大唐的标志,这些在卢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体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义。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贞观23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一年。也许这是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时为昭仪,为卢舍那大佛的开凿,二十五岁的武则天一人就捐钱两万贯,这里不能说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没有达成一种默契。佛像一凿就是25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天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及容姿,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二十五岁时容貌的再现。此时的则天皇后已是五十岁的人了。今天看来,这卢舍那大佛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可是,则天皇后却是在卢舍那大佛这座则天皇后报身像建成后近十年(公元684年)才临朝称制国。在这期间,则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又废睿宗,亲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则天皇后直接自称圣神皇帝,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此时的武则天除唐高祖(李渊)外,已经历了大唐四帝。从此成为封建社会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气魄、睿智、才华和坚毅,纳谏用贤,协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亲自治理国家50年。是武周皇帝开创了殿试的先河,亲自考试贡士;是武周皇帝允许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荐举;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规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减赋税、轻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录》。这些都是大唐国度开明、开放,公平、公正,社会稳定繁荣向上的延续和体现。直到武周皇帝死后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才出现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的光环才略显暗淡。
建造技艺:这座大佛是大唐国师善导监制的,《像龛记》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将”的名字,他们是李君瓒、成仁威和姚师积。他们的名字对世人是那么生疏,而那些为雕造这座大佛而付出毕生精力的匠师们更是默默无闻。为什么他们没有像米开朗琪罗、罗丹一样留下辉煌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匠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们创造的奇迹、创造的辉煌为人类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
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奉先寺名称的由来: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依据《华严经》雕凿,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奉先寺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体现了石刻艺术的巅峰,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卢舍那佛像名称来源: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在佛教中,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如来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如来也是。释迦如来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佛则是化身。他以卢舍那化身的身份,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一切佛像实际上都是以他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们不曾见过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甚至毗卢遮那佛等等。
20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写了一本有关龙门石窟的专著,对龙门石刻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过去西方学者总是用鄙视的眼光看待东方的雕刻艺术,而喜龙仁在深刻透析过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后,认为东方雕塑更具“整体平静的和谐”。
“武则天像”:卢舍那是西天如来佛的报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阳的老百姓却把这尊像叫成“武则天像”,这是什么原因呢?据龙门山一带的群众说,卢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雕塑的。
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
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
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
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
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直到今天,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