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莲花洞及伊阕由来
龙门石窟·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也是龙门石窟的一种,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莲花洞即是一例。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直径达3米多。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左侧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右侧阿难致礼肃立。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清秀华丽,姿态优美。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
可惜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
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伊阙与龙门: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朝野上下崇奉佛教,他们便在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上开凿石窟,发愿造像。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门石窟,并不是北魏一个朝代完成的,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前后持续了400多年,经历了北魏和盛唐两个开凿高峰。虽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毁坏,龙门石窟仍存有窟龛2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通)、佛塔80座,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精舍临峭壁,千龛绕层阿”的石窟艺术,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称帝,决定把国都建在洛阳。《元和郡县图志》载,杨广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大发感慨:“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很多大臣面面相觑,有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炀帝龙颜大悦,顺势和大臣们商议起了建都洛阳的事。建好的都城正门就对着伊阙,加上皇帝一向喜欢自称真龙天子,之后伊阙便改称龙门了。
伊阙之战:东周时期,西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起来,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就是位于中原要冲的韩魏两国。公元前307年秦军占领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国乘齐、魏相持之际,蚕食中原要冲的韩、魏土地。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94),秦左庶长白起率军夺占韩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
南),继续向韩、魏进攻。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
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次年,白起升任左更,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
真正看到了风化的痕迹。导游说:因为这里紧邻黄河,因此风向都是一致的......
一路崖壁上如蜂窝般布满了洞窟,一尊尊精美的佛像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令人产生无限敬仰之情,虔诚之心。依次游览普泰洞、赵客师洞、窟破洞、交脚弥勒像龛、魏字洞、唐字洞······
龙门石窟·魏字洞:因其窟内有多处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520年—527年)年间的造像题记而得名为魏字洞。亦因窟内孝昌(525年—527年)年间造像集中而被称为孝昌窟。魏字洞属于北魏洞窟中的中型窟,高4.25米、宽4.13米、进深4.35米。主体工程是一次性完工的,且主像保持完好,是仅次于宾阳中洞主佛的精品。
龙门石窟·唐字洞:最初却开凿于北魏晚期——窟门外壁上檐凿成的仿木屋檐形。唐字洞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年(636)前后。窟门北侧有一螭首碑,即该窟之营造碑,今存文字为唐人所刊。窟內正(西)壁造像一铺三尊,主尊坐佛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台上,左右有菩萨各一身。北壁壁面遍刻造像龛,南壁壁面除內侧雕一立佛外,余壁上亦雕造数个造像龛。东壁门的南北侧各鑿一盝頂帐型龛,南侧者有西魏大统七年(541)沙门法造像龛,其余为初唐造像龛。此窟前有圆形柱洞多处,屋形窟檐上亦存枋眼,推测是唐代造过的前檐殿堂之遗迹。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