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药房洞和古阳洞
龙门石窟·药方洞: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药方洞”。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
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之感。
药方洞高约4米,宽3米,两侧雕有八角莲柱,并且各有一个刚劲雄健的力士,造型甚为精美。从洞门上方的造窟碑中可以得知,此石窟为“药方洞”,最早开凿于北魏晚期,后经过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上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
正壁是具有北齐时期风格的五尊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他们头部硕大、肩胸圆浑、身躯如柱,已不同于北魏时期清瘦秀劲的造型。可以说是由北魏“秀骨清像型”向唐代“褒衣博带式”转化的一种“过渡型”。正壁主佛身躯粗壮,造型敦实厚重。佛和菩萨衣服宽松,褶纹稀疏。其造像特征、衣饰、刀法都具有响堂山石窟像的基本特征。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在洞内窟顶的中央,刻有一个重瓣莲花藻井,周围围绕着手持笙、笛、排箫等乐器的四身飞天,风格各异,神采飞扬。
在药方洞中,最吸人的却不是这些精美而悠久的石窟雕像,而是刻于洞口石壁上的一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们都是年代久远,治疗各种疾病的古药方子。多数药方是在当局号召下,百姓出于各种吉祥动机,奉献而来。经过考证,药方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药方140多个,其中药物治疗方117首,灸法治疗方23首,能治疗40多种疾病。
可治疗疟疾、狂言乱言、呕吐反胃、发背、漆疮、上气咳嗽、腹满、心痛、消渴、遍身生疮、五痔、疔疮、反花疮、金疮、瘘疮、恶刺、上气唾浓血、胸癣、失音不语、皴裂、瘟疫、恶疰、黄疸、腹部痞坚、遍身红肿、小便不通、五淋、霍乱、赤白痢疾、鱼骨鲠喉、呕哕、癫狂、噎嗝、喉痒、瘢等近40种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肿瘤科等科目。治疗工具有针、钳、绢、竹筒、渔网、葱管、铛等。治疗方法有口服、口含、漱口、闻气、灌注、漫渍、冲洗、针刺、温炙、外敷、导尿等。其中涉及的科目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肿瘤科、五官科、神经科等,种类相当齐全。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所涉及的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尤为令人称奇的是,里面所用药物多是中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大多数至今仍在民间沿袭传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关于药方刻制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有北齐、北齐至唐、唐代三种观点。持北齐说者认为刻制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都邑师道兴造像碑》与石刻药方有着密切的关系。碑文明确记载刻药方动机是“自非倾珍建像,焉可炽彼遗光?若不勤栽药树,无以疗兹聋瞽”,证明两者是同时镌造。持唐代说者认为,《造像碑》字体工整,药方笔画粗重,两者显然不是同时设计刻制;《造像碑》下药方部分文字刻在《造像碑》的岩面上,说明药方刻制时间晚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都邑师道兴造像碑》;药方洞前壁左方岩面下方“疗癖方”和“疗失音方”的布局明显躲避唐代初年雕造的“二菩萨龛”和“七佛龛”,说明这两个药方应刻于初唐或初唐以后;药方中利用葱管导尿,而孙思邈为导尿术首创者,故药方的刻制年代当在初唐之后。持北齐至唐代说者认为药方刻于北齐武平六年以后、唐麟德元年以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刻于唐代。
龙门药方洞把中医文化与佛教石窟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华医学宝库里的一块瑰宝,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日本圆融天皇永观二年(984年),日本古代医学家丹波康赖辑录中国医学典籍与非医学典籍达204种,编著《医心方》30卷,其中收录药方洞药方95首,并将其称为“龙门方”。药方洞药方跨越国境漂洋过海,流传到日本,足见其价值和影响。
研究过龙门石窟药方洞的第一人,是清代的王昶,并著有《金石萃编》一书;第二人,是一位日本人,在民国时期前来龙门石窟考证,后整理了一本《龙门石窟的研究》,其中有药方洞的资料。1998年中国河南省医科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一本颇为奇特的医药书籍。说它奇特,是因为里面介绍的药方,都不是现代中医的临床成果,而是来自于药方洞中。还有一本《龙门石窟药方》完整药方达118首。这些药方至今仍有宝贵的临床价值。在浩瀚的中华中医药学宝库中,虽然珍藏着各种瑰宝,但龙门石窟药方洞,无疑有它难以替代的价值。
传说一:公元650年的一天,洛阳龙门寺院中一群僧人正在商议着什么,原来,他们想把大家千辛万苦搜集来的民间药方永久的保存下去,就决定把这些药方刻凿在石窟中,但是,就在即将动工前,他们又碰到了一个难题,这就是该把这些药方凿刻在哪个洞里呢,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小和尚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前几日我偶然在一个石窟中看到一块石碑,碑中这样写道:自非倾珍建像,焉可炻彼遗光,若不勤栽药树,无以治滋聋瞽。意思是说,出资开龛造像,就好像勤种药树,可以解除耳聋眼瞎等疾病的痛苦,我看这洞中石碑的寓意和咱们刻药方救人的善意刚好吻合,干脆就把药方刻在这个洞口的石壁上”,听完小和尚这一番话,其他的和尚点头称是,一致决定把药方镌刻于小和尚说的那个洞中,并且将其取名为“药方洞”。就这样几个和尚背起药方、刻刀,登上石窟一连数月,他们吃住在龙门石窟不曾下山,终于将140多个药方完完整整地刻好了,自此以后,许多无钱看病就医的贫苦百姓都纷纷来此寻找药方,而药方洞也开始慢慢被人们熟知。
传说二: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一王姓人家,世代以买鹿肉为生,一日王母得病,服药无效,日见沉重,遍寻中原良医,皆不见好。王氏为孝子,发大愿救母,于是至东郊伊厥(龙门)山上拜神求签,行至半山,忽见一母鹿卧于树下,正于搭弓射箭,却见鹿不惊亦不走,于是好奇近前,原为一病鹿,遂动恻隐之心未伤害。刚出一箭之地,又见一小鹿,口衔一圆盖长茎赤色之草,朝母鹿方向奔去,王氏好奇,返回偷看,见小鹿以口衔之草喂母鹿,第二天,第三天,每日如此,早晚不断,及至四日,母鹿病愈,站立可走,王氏躲于树上偷看四天,大为感叹,人说鹿为神物,可通人性,果不其然。
王氏忽悟,若能以此赤草医母,定然有效。于是,第五天,王氏带箭上山,隐于树后,欲射鹿夺草,却不见二鹿再现,等至天黑,正于彷徨离去之际,只见小鹿出现,口衔赤草,朝树奔来,弃草于树下,而后飞奔远去,王宝遂下树拾草,星夜回家。将赤草分5份,每日一份,煎汤喂母,日见好转,未及一周,母病转轻,及至10日,可下地行走;半月不到,已完全痊愈。
王氏感恩鹿衔神草救母之恩,遂关掉祖传鹿馆,终身不再杀鹿,专心采药行医,救助更多病人,三十余年于民间搜集上百奇效偏方,救助当地无数百姓。为永传后世,王氏发愿,在东郊伊厥山石崖之上建一药方洞,将所搜集民间验方刻录其上,并叮嘱后人,世代不断补充,王氏家族后人历经二百余年,至唐武则天年代,方才填满,共载药方147个,且皆以1、2味药的单方或简方为主,许多无钱看病的百姓闻之,纷纷来此寻方,且用后皆有效验,故此药方洞名闻天下,为世人熟知。
为此后人留下,宝神鹿衔芝救母,药方洞普度众生。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开凿最早的古阳洞到了,但是由于栏杆的位置过远,日照又太强烈,基本看不清楚洞内的情景,更不用说刻在石壁上的字迹了。龙门二十品啊,和你擦肩而过
......

龙门石窟·
古阳洞:古阳洞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古阳洞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
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身躯较为瘦削,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双手叠压呈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座上。胁侍菩萨像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文静端庄,姿态优美,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窟壁上所表现出的礼佛场面、建筑式样及龛楣装饰等图案纹样极富于变化,完美地展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技巧的高超水平。古阳洞大小龛内的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表现了当时的雕刻和绘画技巧的高度水平
。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古阳洞内窟顶及其余部位都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各式各样的佛龛,南北两壁有计划的安排成三列大型佛龛,且佛龛大多数都刻有“造像铭”,统计多达800多品,因而古阳洞又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魏碑书体精华“龙门二十品”该洞就占19品。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备受梁启超先生推崇的魏碑碑刻书法艺术精华,被视为国宝。“龙门二十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清代康有为在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认为它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予以极高的评价。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始于龙门开凿石窟刻制佛像,有些附有造像题记,记载出资造像者即“供养人”造像的因由。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雕凿不绝,传世书迹特多。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清代武亿《伊阙诸造像记》云:“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清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四品”,即《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
《龙门十品》指《孙保》、《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大觉》、《牛橛》、《高树》、《元详》、《云阳伯》。
《龙门二十品”名声久负,它包括《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高树》、《元详》,《马振拜》、《高太妃》、《道匠》、《尉迟》、《一弗》、《解伯达》、《惠感》、《郑长猷》、《法生》、《元诂》。其中《龙门四品》为北魏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
《龙门二十品》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只有《孙秋生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有撰文与书碑者姓名。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日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越,四日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
山上还有许多小型石窟,导游说:那都是民间自己发愿凿刻的,艺术价值远没有刚刚参观的官造石窟高,再看看熙熙攘攘的人流,终于打了退堂鼓......
山上著名的民间雕凿石窟为皇甫公窟,还有极南洞区:这一区域主要建造于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依次为净土堂、八作司洞、龙华寺、极南洞。
龙门石窟·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原来道路也有古今之分......
龙门石窟是单行道,从这里出去,过河,继续游览东山景区......
出西山之门......
门外宣传展板上有龙门二十品的拓片......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