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惠简洞和老龙洞

$
0
0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惠简洞和老龙洞

      在山下一路迤逦行来,满目都是大大小小的石窟,感叹于隋唐时期人们的执着与追求......

      潜明寺,也是唐高宗初年的产物。统治者总是利用这样的方式给人们洗脑,让我想起了塔利班......







      龙门石窟·惠简洞: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根据洞口的碑文记载,是惠简法师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为唐高宗、武则天开凿的洞窟。惠简为西京法海寺的僧人,他同时还是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像龛的任务,所以此洞又称“西京法海寺惠简洞”。
      洞窟前半部应该是原有的窟门,现在已经塌毁。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西壁呈圆弧形,并在南北两端略向里凹,西壁下部凿出一半圆形的基坛。西璧正中凿一善跏趺坐的弥勒,坐于一平面呈长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还踏一长方形台。面相饱满圆润,像通高303厘米,肩宽103厘米,椅形背光,圆形头光外饰七佛,内饰复瓣莲花。波状发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僧祗支,左手仰置膝上,右手扶膝,倚坐方台上,头后以浅浮雕的手法刻出圆形头光与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状,两端各向外伸出一龙头。这种背屏大万五佛洞以及部分优填王向看重也有类似的形制。弥勒两侧雕出二弟子、二菩萨,均立于基坛之上,足下踏束腰圆形莲台。左协侍弟子已不存在,右侧的阿难形象与奉先寺的阿难很相似。南北侧菩萨像桃形头光佩项圈、腕钏,斜披络腋,腰束宽带,双璎珞腹前穿璧,一手持物垂体侧,另一手外扬,立束腰圆莲台上。南侧弟子像圆形头光,双手胸前持香炉,立束腰圆莲台上。菩萨头部已经残损,仅剩其火焰状头光部分。在护法天王和力士的位置,原有造像也均不存,只剩下阴刻的头光和浮雕图案。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后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
      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很相似。菩萨身躯丰满,腹部鼓起,窈窕扭动,姿态优美,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由于卢舍那大像龛又被称为“奉先寺”,因此惠简洞也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虽然惠简洞造像现在看去较为简单,但主题却十分“鲜明”:主尊弥勒佛,丰满圆润的面相极富女性魅力,而温文沉静的神情,又似君临天下的气度。这显然是借弥勒佛而为武则天“造舆论”的又一石窟。
      在惠简洞南下侧有一小窟,此窟拥有几个时代的造像。在窟门外壁上部,刻出屋檐形龛,檐上饰有金翅鸟与鸱吻。窟门为圆拱形,门外两侧各雕刻一身力士。其中,北侧力士已残,仅保留有下部的长方形矮台,南侧力士基本完整,右腿弓起,左腿斜撑地,右臂下垂,左臂弯曲于胸前,头侧向门的方向,下身长裙垂于脚下。足踏一长方形台,这种力士为北魏时期的典型形象。门外北侧保留有上下二小龛,约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窟外南壁下部凿出一台,其上部凿出上下两龛,上部一龛表面多残,下部一龛为圆拱形龛,低坛基,坛基表面雕出两尊狮子,中间雕有一熏炉。正中主像为一位立姿菩萨,夹侍有二弟子、二菩萨。而菩萨宝缯(zeng)下垂至地,下裙又紧贴腿上,腹部骨气,衣纹稀少。弟子的双手交拱于腹前,并隐于袖内,袈裟作出水式。这五身相面部均已残损,此风格又比较像北齐雕凿。
      窟内平面马蹄形,下部凿出倒凹字形浅坛。正壁刻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弟子袈裟作出水式,衣纹作斜方格纹,菩萨着低宝冠、窄颈圈,披巾交*处厚重,裙带下垂。造像形象宽额,面形下部尖圆,因该是隋代雕凿。北壁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龛外西侧上下有戴笼冠的男供养人和手持伞盖的侍者形象。这种形象是北魏时期多特有的。南壁正中刻半结跏趺佛像,夹侍二菩萨像,佛面部已经残损,菩萨头顶螺旋髻,披巾交*于胸前,然后上卷压在肘上。佛坐前二狮子立起,此组造像又为唐时雕凿。此外,在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好奇这些不合时宜的铁架子。导游说:这是要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摄影,龙门山属于石灰岩地质,马上就面临着风化毁损,为了让后代能够看到这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所以进行定位,立体拍摄。不禁感到幸运,自己能亲眼看到这宏伟的造像;也为这即将风化的石窟艺术感到惋惜......













      其实,新雕刻的石雕作品也蛮好看的嘛,一口古老的泉眼儿,配上了崭新的“外衣”......

      再往前走,是老龙洞了。大楼梯的顶端是龙门石窟的点睛之笔——奉先寺......



      龙门石窟·老龙洞:老龙洞是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