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万佛洞和双窟

$
0
0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万佛洞和双窟

      龙门石窟·万佛洞: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洞内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高5.7米,宽5.8米,深6.7米,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比较下,奉先寺洞代表新的风格典范,万佛洞则承接河南传统图像渊源,沿袭龙门旧风格,发展出唐代成熟的风格。
      万佛洞为方形平顶,顶雕有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么人为什么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大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智运禅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太后指武则天。
      正壁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头饰波状发髻,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结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祥肃穆,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在束腰部位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的背后还雕刻有52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构思新颖奇特,他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南北两壁壁基雕有多尊伎乐人和舞者。伎乐人手持各种乐器,形象生动传神,似乎已陶醉在自己奏出的天籁中。舞者婀娜多姿,衣袂飘飘,仿佛正在精心演绎最曼妙的舞蹈。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匀称适度,右手执麈尾,左手提净瓶,表现了“万法皆空归南海,一尘不染静禅心”的佛家至高境界。
      在洞内南北两壁上雕刻有15000多尊高约四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些飞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六位伎乐人,手持箜篌、法锣、羯(jie)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他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型最大造型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代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万佛洞的整体布局与人物形象的刻划,极富世俗性。宗教的主题与“皇帝即佛”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天国主宰即是人间君主的至高无上的气概。万佛洞的营造,是统一规划雕凿的。它的整个布局,无不显示出大唐帝国的雄风。满壁生辉的万佛及洞窟群像的雕刻,相互映衬,使整座窟室洋溢着令人敬畏的氛围。同时也昭示着现实的人们,只要你遵照佛的意愿行事,您就一定能成为佛国中万佛的一员。
      负责营造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洞窟的主持人竟然是两位女性,一位是朝廷的女官姚神表,另一位是出家尼姑内道场智运。洞外南壁有许州仪凤寺尼真智所造的观世音菩萨像,被誉为龙门唐代菩萨像的精美范例。万佛洞这一大型洞窟,无论是群像的布局还是人物的刻划,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它是古代匠师把丰富想象同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的产物,使大唐帝国繁荣昌盛与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展现的淋漓尽致。
      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它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匀称适度,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面容丰盈圆润,神情文静祥和,体态动静自然,姿态袅娜,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这个观音像号称是龙门造像中最美丽的观音造像,高度及S型姿势还有上下半身的比例符合数学中“黄金分割”的比列,所以给人以仪态优美,姿容万千的风采,脸部没有残次的地方更是表现出观音作为女性身份的表现,所以这样多姿多彩,仪态万千的女性,可以说是万众喜爱的对象。
      在这里,人们不能不想到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的句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无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焉知雕塑家不是按照曹植的描述才精雕细刻这一尊观音的?这是人性的觉醒,这种从神的身上去展示和追求人情世态的艺术风尚,我们要差不多1000年后才能在西方艺术家拉菲尔的《西斯延圣母》中才可以见到。
      艺术总是相通的,各种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并且给艺术家带来艺术感悟和灵感的故事比比皆是。据传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编演京剧《洛神》时,对饰演的洛神总觉不尽如人意,成了一块心病。梅兰芳游览龙门石窟时,当看到这尊观世音菩萨时,那极富美感的体态,令他眼光骤然一亮,顿然得到启悟,演出大获成功。另有一说是梅兰芳为演练《贵妃醉酒》,曾经三上龙门,在这尊佛雕前观摩模拟,终于演出了贵妃的万般风情。其实这只能当成一段故事来旁证这尊佛雕的魅力。不知梅兰芳是否到过龙门,相信此说的也众说纷纭,有说是早年来的,有说是三、四十年代来的,更有的说是1957年来的。《洛神》于1923年首演,1955年被搬上银幕,达到了梅兰芳的最高表演水平。故事中前后时间和《洛神》的演出历史不能对应。我们宁可相信梅兰芳确实是从中悟到了他饰演旦角的真经。

      美丽的伊河......







      龙门石窟·双窑: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或称"双洞""双窑",以二洞南北并列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有时单独称北洞为"八仙洞",称南洞为"千佛洞"。双窑最早见于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其洞底平面高出伊河平常水面约2米,雨季时,伊水常常可以灌人双窑内。
      双窑是一组中型洞窑,在龙门咸亨以前的唐窟中其规模仅次于潜溪寺。它比纪王李慎生母太妃韦氏所开的敬善寺石窟规模还大,比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所开的宾阳南洞正壁一铺主像的工程量还大,这就说明双窑的功德主绝非是一般士庶。双窑大致开凿于龙朔、乾封年间(661—668年)。
      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双窑既本于《法华经》所作,可能与天台宗有某种关系,天台宗七祖风穴可贞(642一725年)就是在洛阳白马寺“受衡阳止观门”的”。天台宗在唐初兴于洛阳是佛教史学家很少注意的事实。但直到五代时期,佛教界仍以临汝风穴寺为天台宗的一个中心,至风穴匡沼(按:一般佛教史皆讹为延沼,生卒为896—973年)以后才变为禅宗临济宗寺院。
      双窑在龙门唐窟发展的链条中,是重要的一环。它把自贞观至龙朔以来的初唐风格作了总结,它是龙门初唐第一个十三身像布局形式的大窟。双窑的造像形式无疑地给更加宏大、更加辉煌的大卢舍那像龛(奉先寺)和万佛洞以艺术借鉴。可以说,双窑为武则天时代雕刻艺术的新风格奠定了基础。
      双窑开创时的造像规模宏大,布局谨严。大像依壁雕出,是一种不完整的圆雕。风化严重,无一完好,细部模糊不清,且人为破坏严重。可能早在宋、元时代,龙门造像就遭到了破坏。南窑门外北侧的金刚力士至迟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就被毁。南窑南壁的菩萨像可能在1935年被盗。北窑北壁的天王至迟在1933年已全身被盗劫而去。双窑全部大小造像几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明、清两朝的信士们的装銮佛像,是将石像残肢间凿出圆形洞眼,插入木棍,用泥补塑,如南窑主像的右手、北窑主像的右手、北窑北壁立佛右手、南壁立菩萨左手、南窑北壁菩萨左手等,都有这类洞眼。
      金刚力土像1:立于长方形山石状座上,通高1.89、头高(包括冠)0.4米。头部剥蚀严重,细部多泐。上身袒露,颈部隆起四条竖向劲筋。右臂向斜上方举起,但残损较重,后人以石灰补之。左臂下垂,拇指伸直,余四指屈曲贴于左股。该像肩较宽,立体感稍差。颈下戴项圈四重,最内为两条蛇形饰物,其下为一周小串珠,再下为八个桃形饰物,最外一重是在上述每两个桃形饰物间有菱形坠饰。在两肩头各有一颗直径3厘米的大圆珠,并飘下一条小绦带;由大圆珠间垂下缨络。所披缨络在腹前呈X形交汇于圆环上,下部止于大腿中部的外侧。左胸部一段缨络保存较好,它由四种花饰组成,在一段粗圆条状缨络上,缀以斜向排列的小圆珠,可能表示丝编绦带的花结。力土腰束札带,下着战裙,飘向左方。战裙的褶纹有规律地分布于两腿之间。赤足。
      金刚力士像2:立于长方形山石状座上,通高1.93米。头侧对北门,立眉、方目、大耳、双唇紧闭。颈肌、喉头及二锁骨皆突起。右手握拳,侧举于脑后。左手反置于腹前,手已残毁。右腿直立,左腿侧出,身体弓向北门,雄壮有力。左胸、左足皆残。头戴花冠,由三片饰以云纹的半圆形物构成,冠沿是2厘米宽的带子。正前方的一片半圆形饰物,内中是环绕着花蕊的六枚菊科花瓣,其外绕十七颗圆珠,再外绕半个椭圆形环带纹,冠高10厘米。右侧的半圆形饰物高6厘米,中心也是一圆形饰物,边缘模糊不清。力士低发髻,前高后低。所戴项圈式样与I号力土略同。右肩大圆珠尚存,直径5厘米,左肩的已毁。缨络只存由右肩至左腿的一条,所穿战裙亦飘向左方,裙腰外翻,札带已风蚀。
      金刚力士像3:挺立于长方形山石座上。力士双目圆瞪,张口含舌,收胸鼓腹。劲筋与喉头突起,肋间及乳下线条凹入颇深,似肺腑间蕴满气量。左臂上举,五指并拢。左臂自然下放,肱大肌突起,手握拳,贴于右胯。左足直立,右足侧出。所戴花冠只见正面,呈半圆形,中央为一圆环状,中心为一圆珠,外绕七颗小珠,高6、宽9厘米。项圈与1号、II号力土相同,保存较好。缨络剥蚀不清。战裙下摆飘向右方。腰间札带,向外折叠,在腹前成两条平的宽带状,而在左右胯上作纵向褶皱。战裙折纹的断面作直平阶梯状。
      双窑南窑的造像题材是弥勒与千佛,亦本于《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卷七云:信奉《法华经》者,“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坠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卅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唐代的弥勒,皆作佛装,供为主尊,渐次演化成为一种弥勒净土崇拜。佛教认为,弥勒应世以后,天下太平,毒气消除,甬润合适,五谷滋茂。因而人皆慈心,修行十善,所营农稼,一种七获。至武则天称周时,沙门怀义、法朗造《大云经疏》,陈符命,说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则弥勒的性质具有政治色彩。
      南窑的善跏趺坐佛上体端直、善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双足各踏一莲花足踏。头部、右肩、右手、右膝、右足全部毁去。左手五指并拢,置膝盖上,右臂前伸。双腿并下垂,赤足,右足残。通高2.12、坐像高1.72厘米。

      双窑北窑的造像题材是“三佛”(过去佛、当今佛和未来佛),这应是依据《法华经》所说的三世佛而雕出的,可能与天台宗有某种关系。选择三世佛作为主要题材,除政治原因外,乃在于大力宣传佛教源远流长。唐高祖、唐太宗朝,太史令傅奕反佛至为尽力。唐帝自谓为老子之后,故道士排佛气焰亦甚张,沙门法琳护法而卒,斗争很激烈。高宗初期的双窑造三世佛,大力宣传佛教源远流长,应当不是偶然的。双窑共有晚期小龛二四九个,可分为八类,别为五期:自唐高宗前期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但不见仪凤至嗣圣(676—684年)年号龛,这是由于毗邻的更堂皇的万佛洞接近完工,人们将开龛目标转移到万佛洞中去了。在垂拱、天授以后的武则天时期,开凿了占全部双窑可排年小龛的70%。开元五年道教天尊造像,标志着双窑造像活动的停止。
      北窑窟顶作穹窿状圆顶,正中雕莲花与飞天。四壁上部逐渐内收与窟顶呈漫圆相交,窟顶的最高点(顶点)恰是莲花藻井之中心,距地面高3.49米。
      北窑的结跏趺坐佛位于北窑正壁中央。通高2.56、坐像高1.64米。坐于八角束腰倚柱式莲花座上,高肉髻,波状发,方额广颐,眉骨高起,眉锋向上微扬。双目修长,双眸微启,头略低垂。眼作柳叶形,眼角上提,不刻眼珠。鼻梁高直,与眉心齐平。双唇闭合,稍含笑意,神态安祥自若,质感很强。耳轮大而下垂。颈部粗圆,用三条横向平行凹纹表现颈部圆润丰厚。两肩溜下,胸微挺。左手五指并拢(小指和无名指已断)放于左膝上,掌心向上。右臂前伸,自腕部以下断去,似为说法印。结跏趺坐,右膝残毁。

      这种不依经典、冲破宗教仪轨束缚而根据施主需要自由组合佛教形象的作法,从唐高宗晚期以来大有发展的趋势,多出现于小型龛像中,这乃是世俗信仰的一种表现。这种世俗信仰突出表现为二点,一是综合性,二是重复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把不同经典的佛、菩萨综合到一个佛龛中,最后终于发展成把不同宗教的形象也综合到一铺造像中。所谓“重复性”,就是把所信仰的佛或菩萨数尊或数十尊雕造出来。
      龙门唐代阿弥陀佛的大量雕造,应该表明净土崇拜的流行。左、右舒像一般是地藏像。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末法时期(释迦灭度之后,弥勒成佛之前)拯救众生的大菩萨。按照唐朝人的认识,地藏菩萨“以大慈运大愿,弘大道,济大苦,俾三界之间利见大人,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故号曰地藏”。“若乃拔三涂、证六道。纾有生追往之恸,则菩萨起群圣焉”。地藏像的流行,反映了王阶教的深入民间。业道像的形象与小千佛无异,佛教说业道是监视人间善恶的佛。人们惧罪祈福,故敬信之。
      药师佛以手托药钵为特征。按照唐人的认识,“药师者,太医之号;琉璃者,大明之道。所以洗荡八苦,振烛六幽。”或云:“闻东方有金界极乐药师大雄,散琉璃之宝光,照河沙之国土。能度群品,出诸幽厄,一念必应,万感皆通。”佛装善跏趺坐像是弥勒。弥勒与千佛像都是依据《妙法莲花经》而造出的。立菩萨一手提净瓶者多是救苦观世音菩萨。龙门石窟中观世音造像最早的是古阳洞北壁宋温鸯造像(永平二年四月三日,509年),有的小龛称之为“观世音佛”(,足见观世音崇拜之甚。到唐代,观世音崇拜更加广泛。唐人认为:观世音可以“超于物,则拯拔群迷;现于时,则亭育众品。”“其威神德力最着于群生,倬然于人间也。……如其经文,则曰:火不焚,水不溺,鬼不灾,袄不厉。”甚至认为“盖变动不测之谓神,穷神尽性之谓圣,慈悲广运之谓力,三者一贯是谓妙觉。”所以,在龙门石窟中有造五身观世音者,有造几十身观世音者。

      走在龙门石窟的路上,脚下是两排石径,打着铁钉的是古道,是人们为固定石块而打上的铆钉,过去只见过百姓家锔碗锔桶,这锔石头还真是头次见。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