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还有一个习作、一个练习。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时分配:
《七律长征》
2课时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课时
《大江保卫战》
2课时
习作6
1课时
练习6
2课时
七律 长征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构想:
本文以图片导入新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清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作业设计: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作业设计: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课后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教材分析:
本文是篇记叙文,讲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的最心爱的大黑骡子枪杀的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构想:
先读通课文,给课文分好段,然后再理解一些词语。在精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重点词语的感悟,来理解课文中心。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设计: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作业设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
课后反思:
大江保卫战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通讯,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也是沿江全线整个抗洪战斗的缩影。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构想:
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感受课文中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嶙峋、肆虐、惊心动魄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面) 英雄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
勇救群众(面) 铭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小标题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①交流所画的句子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 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铭记
5.总结,引读第六节,板书 ↓
英雄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课后反思:
习作6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提示,第二部分是对习作要求的提示,第三部分是由五福图组成。
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构想:
学生先说后写,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谢后进行交流,修改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典型作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他(她)吧。只要大家好好听,用心想,认真写,说不定你写的作文还能上报呢。
2、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他(她)们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育健将、影视名人等。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二)练习说。
1.先想后说。
2.先四人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师出示标准: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四、交流评议
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⑴
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⑵
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⑶
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课后反思:
练习六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有五项内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长征,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历史文化知识。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评说影视剧。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重点。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熟读并听写;口语交际指导学生演讲,要求不高,只要阐明观点即可;写字指导,注意笔画和结构。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创举,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故事。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这样的诗文,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长征。
(2)播放《四度赤水出奇兵》,要求对照题中的歌词来听。
(3)简介《四度赤水出奇兵》的故事背景。
(4)学生再认真看歌词,了解大意。质疑、点拨。
(5)学生再细读这段话,同学之间交流。
(6)布置学生课后找相关故事读读。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并带着问题再次读歌词,重点看看两个看看两个“重”字在歌词中的不同读音和意思。(引导、培养学生细读的习惯)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体会其中的感情。
(2)引导体会歌词特点:写得雄壮,音韵很和谐。
(3)在弄懂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诵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并背诵《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4)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毛泽东的这首词意境雄浑,满怀着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这个结论。
(2)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讲讲这首词中的故事,师生评议。
作业设计:
1.背诵并抄写《清平乐六盘山》。
2.布置学生课后找长征故事读读
板书设计:
练习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这段话选自哪篇课文?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重点指导“彭德怀、黑骡子、辛苦、塞”等字词的书写和整体布局的安排。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不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回忆出一部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
(2)明确交际要求:评评剧中的人物,说说剧情和故事,模仿剧中人的精彩台词;留心别的同学的发言。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思考: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影视剧究竟是什么使你感兴趣?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提建议。
(3)分组练说。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上台评说。
(2)师生评议
4.反馈小结。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写这两个字。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六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