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水》等课文,一个习作以及一个练习。《古诗两首》中,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望月》是篇散文,写甥舅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文章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灰椋鸟》是篇记事写景的散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发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水》是篇记叙文,课文采用反衬法,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单元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文章内容,由语言文字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写想象作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文章内容,由语言文字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写想象作文。
单元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2课时
《望月》…………………………………………2课时
《灰椋鸟》………………………………………2课时
《水》……………………………………………2课时
习作7
……………………………………………2课时
练习7
……………………………………………2课时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文的两首诗都是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
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构想
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朗读学习,能想象诗歌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山
雨 船
风 地
水 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走,看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作业设计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别样红
课后反思
望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构想
先读书指导,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有感而悟。再进行合作探究,找出课文中引用的描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议一议。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板书设计
望月
月下江景
比背诗句
想象月亮
独坐甲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9.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0.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作业设计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计
望月
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爱幻想
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课后反思
灰椋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本文中心突出,思路清晰,语言通畅,很适合自探共研。抓住“观赏”“壮观”,激活全文。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作业设计
1.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2.完成文后习题2。
板书设计
灰椋鸟
准备观看
灰椋鸟归林
归来感想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喧闹与壮观场面。
学生学习过程
一、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作业设计
1、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板书设计
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课后反思
水
教材分析
课文是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窑。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火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堂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构想
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来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这里有两个词语不知大家认识不认识?(出示:干燥
炎热)
2.读了这两个词语你想到怎样的画面?(学生描绘夏天的景象)说了这么多,你最需要什么呢?(空调、洗澡、水)
3.板书课题:水
二、初读课文:
用眼读书,将课文的每一个字读正确,将课文的每一句话读通顺。
三、检查学生的生字:
1.出示:窖、膝、勺
(1)“窖”是一个二类字,大家能够认识就可以了,但老师相信聪明的你已经记住这个字,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利用形声字来记忆)
(2)“膝”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在写右边的中间部分“人”要写得放开一点。
(3)“勺”字是个象形字。
2.出示:水窖,膝盖,一勺水。
学生读生字词,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此外回忆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些词与课题有联系吗?
四、再读课文:
用眼读书我们就有了这么大的收获,我想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认真读书的话,收获会更大。
1.提出要求:用文中的话语来解读这四个词语的话,你会选哪一句话呢?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缺 最珍贵
五、三读课文:
用心读书,我们找到了更为深入学习课文的话题。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不仅用心读书,而且要用脑读书,找到课文中能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是最珍贵的。”语句,边读边画,更好的是能写一写你独特的感受。
1.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举起你自信的手,举得高高的向老师示意你找到了。汇报时别人说过的你不可以再说,但可以补充,最好是不同,因而你必须学会倾听。
六、总结:
看来缺水的日子,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来说是“痛苦的”,那么文中描写的村子里的人对于缺水的日子又是如何看的呢?(开心)是的,作者生动地向我们描写了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他又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是我们下节课的任务。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水
最珍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水对村里人的珍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阅读了这篇课文,生字词会写了吗?听写词语。
二、深入学习:
1.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齐读。师板书:最珍贵。
2.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关键词写在书上。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写感受。
3.刚才边读边思,边思边记,现在,我们发言的时候要说出哪句话让你体会最深,并说说你的感受。
4.学生汇报,教师整合,重视朗读指导:
(1)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的感觉。读出天然淋浴的欢畅感觉。
(3)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4)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①“风干”可以看出男女老少渴极了,太需要水来滋润。
②教师引导:此时的水在哪里呢?(水窖里)水窖开着吗?(锁着)这样一来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看来我们都盼望着家中的水窖打开的一刻。
③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个“干”组成的词语(晒干的狗尾巴草),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晒干的狗尾巴草的感觉,加深学生对我们急需水的理解。
(5)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6)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
5、这一段文字也深深地打却了我,我也想来读一读,行吗?
师配乐朗读。(课文片断内容改成诗歌)
三、总结:
1.作者就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了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藏在水窖中的水是多么珍贵,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什么?
生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生活中,我们还拥有许许多多水,学这篇言文章你感受到他们对水的珍贵吗?你也要学会珍惜啊!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水
挑水
(最珍贵)
雨中洗澡
尽情享受
舀水冲凉
课后反思
习作7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写想象作文,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练说,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练说,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晴朗的夜空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你们还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无限的遐思,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情练说,追求个性
1.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习作,并进行修改和誊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师相机点拨。
1.导语: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
请大家对照要求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1.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2.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⑴自主修改。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⑵相互修改。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3.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⑴
朗读习作。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⑵
学生自评。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⑶
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板书设计
想象作文
展开想象 编写故事
课后反思
练习7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写好钢笔字和写好毛笔字五部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把握好结构,认真把字写好。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练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和写好钢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读句子,
二思,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开头称呼加上“亲爱的”末尾的“光临”改为“拜访您”)
三议,同桌交流。
四改,给原文修改。重在现有词语的运用,不求在内容上扩展。
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
(2)学生读词。
(3)交流。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讨论这些词语 各在哪些场合下正确使用。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5)选择你会用的词语说话。(指名说、同桌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先读懂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再选择词语填写。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同桌练习背诵。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7
用词要得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练写和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课前准备:调查研究学校、家庭等环保状况,做好记录,做到言之有据。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面考虑。从学校、家庭、等考虑实施自己的建议内容。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3.练习。
(1)四人小组交流。
(2)邀请代表发言。
(3)把自己的建议写下来。
三、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吉、意。
2、指导。
(1)学生读贴,小结写好“吉、意”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吉、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作业设计
给爸爸妈妈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
板书设计
七嘴八舌话环保
课后反思
学和做 节约用水(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材分析
本次《学和做》是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专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深刻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道理,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学做社会调查,学写公益广告,提高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谜语,请大家开动脑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课件:1、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升起像青烟,遇冷结成小冰点)
二、联系实际,感受淡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同学们猜对了,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生活中那些地方需要水?
除了生活用水,还有其它的地方用到水吗?比如在工业、农业的生产中(发电、造纸、种田、盖楼房、生产钢、铁、洗衣粉、奶粉)
听你们这么一说呀,我觉得这水的用处可真大呀!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水,因为有了水,才有了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课件:美丽景色)
刚才的景色美吗?可是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随意的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有一天地球上没有水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又会变的怎样呢?你们想一想,然后告诉老师。(课件:缺水的景象)
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汇报让我知道了水真的是很重要,生活中真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可是,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水是淡水还是海水呀?(淡水)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海水洗脸、刷牙、洗衣服呢?
海水又咸又涩是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课件:海水与淡水的比例图)尽管70%的面积覆盖着水,但是大部分都是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5%,剩下的96.5%全部都是海水,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资源都可以直接利用吗?(不能)因为大部分淡水资源都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北极和南极,其余的在我们身边的又有一大部分被污染了,那么人类实际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还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三、小游戏—体验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1.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苹果)今天我们不把它看成苹果,看成是地球淡水资源的总量。那么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每个小组派组长上台领一个苹果,老师交待注意安全等问题)
2.把苹果切至十六分之一,再取一块薄薄的苹果皮
师:同学们,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大苹果上一张小小的薄薄的苹果皮,而我们中国淡水资源占有率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再切下苹果皮的一半)看吧!这么一小片就相当于13亿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由此可见,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呢?想说点什么吗?
淡水资源如此匮乏,可是还有一些人不注意节约用水,同学们,你想不想说一说你自己或是你身边的人有那些浪费用水的现象!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浪费用水的现象,真是让我触目惊心,本来我们的淡水资源就非常有限,许多人还不注意节约用水。我们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那些浪费水的现象,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淡水资源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节水小卫士一起走进节水总动员(出示课件—节水总动员)
四、交流节水小点子
1.你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吗?(小组讨论,制定节水金点子)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节约用水的好办法,节水小卫是他有什么好办法吗?
2.节水金点子。
3.设计节水广告标语。
我们每个同学都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来节约用水,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水的宝贵,所以我们就来设计一条节水广告标语来提醒大家。(直接用彩笔写出一句话,花边课后再画,展示节水广告标语)
你们的标语做的这么好,节水小卫士有一首儿歌想送给你们!
4.
学习一首儿歌(课件:别让龙头留眼泪,一滴水,一个点,一只蚂蚁喝一年;十滴水,一条线,两只蚂蚁能划船。小朋友,不浪费,别让龙头泪涟涟。)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呢?
同学们,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还要向你身边的人宣传节水的好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爱护环境,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的学校、家园更美好!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