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安溪·李光地故居
慕名来到李光地故居。好难找啊......
李光地故居位于湖头镇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庙并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8年,李氏家庙经海外族亲李氏昆仲献资修复,现焕然一新。
新衙,又名昌佑堂,在湖头镇湖二村。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府第,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门庭广阔。东巷北端入口处,早建报官亭和报房,门亭联为“赞元重万国,高志局八区”。二进厅堂悬挂明清职官像。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
李光地其人评价:
康熙帝:“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雍正帝:“一代完人。”
全祖望:“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鲒琦亭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光地之学,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变通,故不拘墟于门户之见。其诂经兼取汉唐之说,其讲学亦酌采陆王之义,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里之介,则辨之甚明,往往一语而决疑似。”
《清代名人传略》:李光地在其政治活动中,清廉勤政,公忠体国,秉持大义,不拘小节。早年他积极配合清廷平定福建耿精忠、郑经之兵乱,力主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中年他用治理畿辅政务,注重关心民众疾苦,大力兴修河道水利,提倡发展社会生产。晚年他竭诚辅佐康熙帝治国,极力迎合清廷的思想文化政策,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彰扬程朱理学之书,经康熙帝审定以御纂、御定名义颁行于学宫,对于当时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纂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雍正帝:“一代完人。”
全祖望:“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鲒琦亭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光地之学,源于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变通,故不拘墟于门户之见。其诂经兼取汉唐之说,其讲学亦酌采陆王之义,而于其是非得失,毫厘千里之介,则辨之甚明,往往一语而决疑似。”
《清代名人传略》:李光地在其政治活动中,清廉勤政,公忠体国,秉持大义,不拘小节。早年他积极配合清廷平定福建耿精忠、郑经之兵乱,力主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中年他用治理畿辅政务,注重关心民众疾苦,大力兴修河道水利,提倡发展社会生产。晚年他竭诚辅佐康熙帝治国,极力迎合清廷的思想文化政策,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彰扬程朱理学之书,经康熙帝审定以御纂、御定名义颁行于学宫,对于当时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纂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而李光地、汤斌,乃以朱学闻。以李之忘亲背交,职为奸谀,(李绐、郑成功以覆明祀,前人无讥,全谢山始诃之。))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汤斌虽贵,而食不御炙鸡,帷帐不过枲絅,尝奏对出语人曰:生平未尝作如此欺人语,后为圣祖所觉,盖公孙弘之流也。)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铸,岂待问矣!”
后此则陆陇其、陆世仪、张履祥、方苞、徐乾学辈,以媕婀夸毗之学术,文致其奸,其人格殆犹在元许衡、吴澄之下,所谓《国朝宋学渊源记》者,殆尽于是矣。![]()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
初入仕途: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福建安溪,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全家遭遇山贼,后奋力脱险,归家后志于勤学。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乡试中举。康熙九年(1670年),他于庚戌科会试中成绩出众,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他得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康熙十二年(1673年),李光地充任会试同考官。同年五月,他请假南下福建省亲。
平定三藩: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举兵造反,郑锦占据福建泉州。李光地与家人藏匿山谷间,郑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坚决拒绝。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书写密折,藏在蜡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给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折后深为感动,嘉许李光地的忠诚,并下命兵部录其为领兵大臣。当时尚之信也叛乱,率军占领赣州、南安,但未能进入福建。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自衢州攻克仙霞关,收复建宁、延平,耿精忠被迫请降。康亲王的军队进驻福州,命令都统拉哈达和赉塔讨伐郑锦,并打听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复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谒拉哈达。拉哈达向康亲王上疏称:“李光地矢志为国,即使颠沛流离也不曾改变志向,应当予以褒奖。”康亲王下令优待,并提拔为侍读学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丧归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义军打着复明旗号,以万余人围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余乡间勇士固守,断绝敌方粮道得以解围。不久后,郑锦派遣将领刘国轩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县,进逼泉州,断万安、江东二桥,断绝了清军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赶赴拉哈达军告急,正遇大江涨水道路阻塞。于是李光地带兵从漳平、安谿小道进入,与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进攻。大军进驻泉州,击破刘国轩部。拉哈达上报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优叙,升迁翰林学士,不久后因功官至永州总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满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谕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内阁学士。李光地建言推举施琅担任平台将领,皇帝采纳了推荐,得以顺利收复台湾。陈梦雷是福建侯官人,与李光地同年考中进士,又一同担任编修官。正当陈梦雷在家闲居时,耿精忠举兵作乱。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陈梦雷处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实意图后,约请他一同拟定奏疏密陈破敌之计。李光地独自将奏疏上呈,并之后大受皇上宠幸。等到耿精忠兵败之后,陈梦雷因为投附逆贼而被逮捕押往京师,关入大牢论斩。李光地就上疏述说与陈梦雷两次秘密约见的情况,陈梦雷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发配奉天戍守。
宦海沉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请假送母亲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学士,在御前讲席上值讲,并兼任日讲官和起居注官,还负责指导庶吉士。过了一年,因为母亲患病,李光地上疏请求回家探望。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李光地返回京城。当时正值孝庄文皇后丧期,礼部官员对他提出弹劾,指责他途中迟延,身为三品卿员而未能及时来京叩谒孝庄文皇后梓宫,请交吏部议处。吏部议降五级调用,被康熙降旨宽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进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满意,指斥他假冒道学,不能表率翰林,将他降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当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担任会试副考官,并与侍郎博霁、徐廷玺以及原任河督靳辅视察黄河工程情况。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顺天学政。当年四月,李光地的母亲离世,按照礼制李光地需解职回乡丧居以尽孝道,称为丁忧守制。康熙皇帝颁下谕旨,称:“提督顺天学政关系紧要,李光地特行简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谕旨后表示:“臣蒙荷圣恩,怎敢不以残喘自效?”不过,他还是提请康熙给予九个月假,让自己往返治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丧期满,康熙命其官复原职。次年,李光地得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顺天督学。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他又因“居官优善”、“清廉”而迁任直隶巡抚。在任期间,李光地很好治理了当地水患,得到康熙的褒奖,不久被拔擢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光地主持的治理永定河的河务工程顺利竣工。他获得了康熙手书“夙志澄清”匾额及御制永定河诗、御服衣冠等赏赐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等人合疏弹劾李光地抚绥直隶灾民不利,不将灾民逃散情形据实陈奏,请求朝廷严加处分。八月,御史吕覆恒劾奏李光地处理秋审事宜任意断决,给事中王原又颏奏李光地荐人不当。但是,这些非议大多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否决。在吏部任上,李光地对兵制、官俸、蠲免钱粮等方面屡有建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着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这样,年过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晚年生活: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后,李光地数次上疏请求休致。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储不当之事心中郁郁,身体多病,对李光地这位老臣很是眷恋。他慰留李光地道:“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应邀出席千叟宴,得到许多赏赐。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请求休致,康熙暂准给假两年,让其处理完家中事宜即返京办事。八月,李光地陛辞之时,康熙赐其“谟明弼谐”匾额。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返京,奉命勘阅大学士王琰等人所纂《春秋传说》及榆讨张昭等人所辑纂字。次年正月,阁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谥号,疏中脱漏“章皇后”三字,部议将李光地降三级调用,康熙下旨宽免。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政治:李光地担任直隶巡抚期间治理河务、兴修水利。当时京城地区常遭受水灾,漳河与滹沱河汇合后容易泛滥成灾,于是康熙命李光地疏通漳河故道,将河水引入运河,以遏制滹沱河的水势。李光地前往当地严格考察,上奏称霸州、永清、宛平、良乡、固安、高阳、献县等地因为疏浚新河,占用了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老百姓的赋税,得到皇帝批准。而通州等六州县按规定设置红剥船六百艘,转运南来的漕粮,每艘船给供养田若干,遇到水旱灾荒按例也不能免除租赋,李光地又上奏请依照民田的制度予以免除。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御驾亲临子牙河视察治河工程,令李光地在献县东西两岸修筑长堤,西堤连接大城,东堤连接静海,长约二百余里。又在静海的广福楼、焦家口开辟新河道,引水入湖。从此下流更加畅通无阻,再也没有水患之灾。他动员民众,仅用40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200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褒扬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喜曰:“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为表彰其治河功绩,康熙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将其提拔为吏部尚书。12年后,康熙再赐其“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两年后,康熙在热河又赐其“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李光地去世后,雍正为其刻了一个谕祭碑,在祭文里赞扬他“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
文学: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杂记》二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礼纂》五卷、《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等。
李光地尤其在易学方面著作丰富,除康熙的《御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编外,其个人著述还有《刷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观彖大旨》、《象数拾遗》等。李光地治易的特点带有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易学为纲,三注《范》,详注《参同契》。他对《洪范》、《参同契》、《中庸》三部书着力最多。他的著述尽力使易学服务于康熙朝的政治需要。“以易学致用、以性理说易”是李光地易学的重要特色。
![]()
李钟伦:字世得,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初受《三礼》於李光坡,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县陈万策等互相讨论,其学具有本原。未仕而卒。
![]()
![]()
李森(1398-1463年):字俊茂,号朴庵,县志载:“少慷慨,有志尚。读书猎大较,不数数占毕间。席先资,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千万章,僮千指。益尽力居积。乃计岁入,捐粟千斛别窖之。凡亲戚朋友,若里中人矜人娶者,嫁者,病者,葬者,火若盗者,咸取给焉。他有缓急,随事赈赡,各极意去。”这几句的意思,大体是少年时,为人慷慨仗义,有远大志向,读书读得快,猎个大概。仰仗祖业,山林田亩丰硕,仆人上百人,加上自己极力经营,益加发展。凡朋友有难,皆仗义疏财,乐善好施。
他做的第一件善事是,明正统年间,凿通清溪渊滩巨石,使清溪水路畅通,船只直达泉州,湖头从此成为安溪、永春、德化物资集散地,湖头日渐繁荣,遂有“小泉州”之称。二是明天顺年间,“应诏出粟五千石赈济,又慕义输边三千石,朝旨旌为‘尚义’,锡文绮二。”后又感承平日久,“卒戒家僮饬兵仗,习拳勇。”果真乡盗蜂起,他率众屡次打退寇贼,保障一方平安有功,被授予官职,为政其间,多有惠绩。
“森平生嗜义好施,所建造庙堂、桥梁等百十大事,计经营五十年无吝。”“……复建莆田江口桥,修郡中东岳行宫及玄妙观,创五帝殿寝,祀为檀樾。复为本邑龙津、凤池等二十五桥,清溪等宫、狮子等岩凡九所。复辇木浮海,助建福州芝山寺,前后费不赀,而李长者之名闻于闽中。”其后裔尊称为“旌义公”,清康熙年间,裔孙李光地以其赈饥,平贼奏闻,钦赐“急公尚义”匾额。
![]()
李先春,字克建,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性至孝,豁达大度,有乃祖朴庵遗风。善积善散,终其身不作一亩之宫。其至性侠烈有过人者。次子日燝,贡生,通判;叔子兆庆,贡生。后以兆庆子光地贵,赠光禄大夫。
李光地尤其在易学方面著作丰富,除康熙的《御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编外,其个人著述还有《刷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观彖大旨》、《象数拾遗》等。李光地治易的特点带有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易学为纲,三注《范》,详注《参同契》。他对《洪范》、《参同契》、《中庸》三部书着力最多。他的著述尽力使易学服务于康熙朝的政治需要。“以易学致用、以性理说易”是李光地易学的重要特色。
李钟伦:字世得,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初受《三礼》於李光坡,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县陈万策等互相讨论,其学具有本原。未仕而卒。
李森(1398-1463年):字俊茂,号朴庵,县志载:“少慷慨,有志尚。读书猎大较,不数数占毕间。席先资,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千万章,僮千指。益尽力居积。乃计岁入,捐粟千斛别窖之。凡亲戚朋友,若里中人矜人娶者,嫁者,病者,葬者,火若盗者,咸取给焉。他有缓急,随事赈赡,各极意去。”这几句的意思,大体是少年时,为人慷慨仗义,有远大志向,读书读得快,猎个大概。仰仗祖业,山林田亩丰硕,仆人上百人,加上自己极力经营,益加发展。凡朋友有难,皆仗义疏财,乐善好施。
他做的第一件善事是,明正统年间,凿通清溪渊滩巨石,使清溪水路畅通,船只直达泉州,湖头从此成为安溪、永春、德化物资集散地,湖头日渐繁荣,遂有“小泉州”之称。二是明天顺年间,“应诏出粟五千石赈济,又慕义输边三千石,朝旨旌为‘尚义’,锡文绮二。”后又感承平日久,“卒戒家僮饬兵仗,习拳勇。”果真乡盗蜂起,他率众屡次打退寇贼,保障一方平安有功,被授予官职,为政其间,多有惠绩。
“森平生嗜义好施,所建造庙堂、桥梁等百十大事,计经营五十年无吝。”“……复建莆田江口桥,修郡中东岳行宫及玄妙观,创五帝殿寝,祀为檀樾。复为本邑龙津、凤池等二十五桥,清溪等宫、狮子等岩凡九所。复辇木浮海,助建福州芝山寺,前后费不赀,而李长者之名闻于闽中。”其后裔尊称为“旌义公”,清康熙年间,裔孙李光地以其赈饥,平贼奏闻,钦赐“急公尚义”匾额。
李先春,字克建,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性至孝,豁达大度,有乃祖朴庵遗风。善积善散,终其身不作一亩之宫。其至性侠烈有过人者。次子日燝,贡生,通判;叔子兆庆,贡生。后以兆庆子光地贵,赠光禄大夫。
李兆庆,李光地父亲......
在《家训·谕儿》中,李光地劝诫后代读书不能局限于看,应多动手写才能铭记于心。而在《诫家后文》中,则先陈述先祖“起家艰难”的创业事迹和谨慎处世、勤俭持家、急公尚义的优美门风,以此教诲子孙后代,幸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与感恩,千万不能骄纵傲慢,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这样才能继承祖业,不辱先辈。
除了家训族规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李光地以“公约”的形式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不仅对族人是一种约束,对当地安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促进。
家训族规
正己谕后:李光地官位虽高,但他一辈子皓首穷经,始终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尤其钟爱理学,曾竭力向朝廷推荐朱子学,对理学修身齐家之道十分推崇。
在湖头镇李光地故居前,立有一座动物雕像,名为犭贪,犭贪生性贪婪。这只犭贪的首部与身体最初是断开的,李光地把断首的犭贪放在门口,用以告诫后裔:为官若贪,便会“掉脑袋”、“身首分离”。在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这句题于李光地故居新衙第四进墙上的《家训·谕儿》,劝诫后人读书不能局限于看与说,应该多动手写才能将知识铭记于心。而《家训·谕儿》右侧的《诫家后文》则诉说着先祖“起家艰难”,勤俭持家,谨慎处世,急公尚义的家世旧事,以此告知子孙后代,幸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与感恩。“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之极,存乎其人”,这句则旨在告诉后代,家族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自己,切勿贪图享乐、为所欲为。“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藉吾形似以犯法理。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此条家训严厉告诫后代子孙应守正笃行,不能借着他的名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遵纪守法。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不安分守己,甚至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为了消除陋习、管束族人,李光地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公约言辞恳切,“吾闻之教人以善之谓忠,爱人以德之谓君子,况乎一家之亲,岂可自蹈姑息,纳之于不义之域”,又严厉申明,从今往后,有违反族规的,他决不徇私庇护,必定会联合其他族人按照规定惩处。
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
惠泽后世
家训流芳: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了当地民俗。据记载,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了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
“口不绝吟于六艺①之文,手不停披②于百家之篇;纪事者③必提其要,纂言者④必钩其玄⑤。贪多务⑥得,细大不捐⑦,焚膏油以继晷⑧,恒兀兀⑨以穷年。”此文公⑩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
【注释】
①六艺: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以后常指儒家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披:翻阅。
③纪事者:纪事,同记事。指史书类典籍。
④纂言者:纂言,纂集言辞。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⑤钩玄:探索精微。
⑥务:必须。
⑦捐:舍弃。
⑧继晷:夜以继日。
⑨兀兀:勤勉不止的样子。
⑩文公:指韩愈。上述引文为他《进学解》中的一段文字。
【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管是大部头著作,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夜以继日,燃烛苦读。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①一次之功多也。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②,则浚③心愈深,着心愈牢矣。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
【注释】
①钞撮:钞,同抄;撮,摘取。指抄录摘取。
②辨论:辨析论证。
③浚:深入。
【译文】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看过或诵读过二十遍,还不如抄录摘取一次来得有用。况且,你要总结掌握其纲要,那你的阅读就不能不详尽广泛;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的思考就不能不深入。倘若你在此过程中还能研究、考查其中的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问题的是非,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那么,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记得就越牢固。
感念祖德
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艰难。遂辍学营生以养亲,溪谷林麓之间,颠沛万状。至状岁渐赢。然自五十以前,率百里徒步不肩舆。尝曰:非力不能乘,念亲苦也。伤以贫失学,课子孙为学敦甚。期望之殷,每形忧叹。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以前我们先祖念次公(李光地祖父李先春),白手起家,非常艰辛。后来停了学业,做生意创业来奉养父母亲人,在溪谷山林间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到了壮年家业逐渐丰盈。然而他五十岁以前,常常百里路程都是自己走路,从不坐轿。他曾说:“这不是没有能力乘轿,而是感念亲人的辛苦。”惋惜自己因贫穷丧失读书的机会,就严格督促子孙读书。殷切期望后代成才,常常忧虑叹息。
尊师笃旧,乐善分灾,此吾祖所以崛起中微,而翼我后裔者也。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尊敬师长,厚待故友,乐做善事,分担别人的困苦,这是我们祖宗从家道衰微中崛起并福泽到子孙后代的原因啊。
李光地著作《榕村全集》
谦恭守业
尔等生晚,皆在此三十年前后耳。身不预忧艰之事,耳目不接贵强桀大①倨侮侵凌之状,渐习矣惰。
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劳而兴,则将来亦必以乖睽放纵而败。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注释】
①贵强桀大:位尊势大者,贵族、豪强之类。
【译文】
你们出生比较晚,都是在这三十年前后,没有亲身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见过豪强贵族傲慢欺凌人的样子,渐渐地就容易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先辈因孝顺友爱、辛勤劳作得以振兴家族,将来子孙如果悖逆纷争、放纵懒惰,家族必然衰败。我活了70多岁,看过的名门世族和官宦之家很多,然而他们兴衰存亡,不过瞬间的事。
譬诸花木,不冲寒犯,则其根可护;譬诸炉炎,不当风扬之,则火可缩。收敛约束,和顺谦卑,此所以护其根而缩其焰。况乎唯桑与梓,古人必恭,巷路乡邻,孰非亲串?侮老犯上,谓之鸱鴞①;贪利夺食,谓之虎狼。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注释】
①鸱鴞:猫头鹰一类的鸟,喻指邪恶之人。
【译文】
如果花草树木,没有正冲严寒,它的根就能得以保护;如果炉火,不正对着风向,火焰就能收缩而不被吹灭。低调一些,约束自己,温顺谦卑,这是能够保护他们的根部、收缩火焰不被吹灭的原因。何况家乡邻里,古人都是恭敬有加;街头巷尾的邻居,谁不是关系亲密的人呢?欺负老人长辈,可以说是像猫头鹰那样的邪恶之人;贪财夺利,跟狼虎一样的凶恶猛兽有什么分别。
警诫妄为
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借吾形似以犯法理,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我们这些成熟稳重的老人还在,就决不能姑息纵容子孙。何况那些不肖子弟,常常打着我的名号来为非作歹、触犯法律。你不为我顾惜名声节操,我难道还为你爱惜性命?国家有严格的法律,也一定不能宽恕你。
淳化乡风
赌博废业启争,乃盗贼之源,乡里此风尤盛。以后须严察严拿,送官按律究治。
——摘自李光地《同里公约》
【译文】
赌博会荒废职业、开启争端,是盗贼兴起的源头,现在乡里面这种风气日盛。以后必须严格查办,送到官府按照国家法律惩治。
约正①须置功过簿一册,写前后所立规条于前,而每年分作四季,记乡里犯规经送官及约中惩责者,于后务开明籍贯姓名,并同何事故,以备日后稽考,或能改行,或无悛心,俱无遁情也。
——摘自李光地《丁酉还朝临行公约》
【注释】
①约正:旧时地方基层组织的头目,相当于乡长、村长。
【译文】
乡长应该要有一本功过簿,把前面订立的乡规民约写在册子前面,按照一年四季来记录乡里面那些触犯法条送官府究治和违反乡约受到惩罚的人,在册子后面注明籍贯姓名和所犯何事,供日后观察考核,这样,那些能改正自己行为的人,或没有悔过之意的人,都能在册子一一呈现,没有隐藏。
![]()
![]()
![]()
![]()
![]()
![]()
![]()
![]()
![]()
![]()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