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环境:成山头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崖下海涛翻腾,水流湍急,常年经受大风、大浪和风暴潮的冲击,海域最大浪高达7米以上,成为中国研究海洋气象、物理海洋、海洋能源等的宝贵科研基地。成头山还具有中国少有的典型沙嘴、海驴岛上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和海洋气候变迁的科研价值。
成山头有典型的海蚀地貌,很受国内地质学家的重视。海蚀洞是在海崖底部的水平向及隧道形洞穴,位于涨潮与退潮之间,破坏性波浪不断冲击海岸,位于涨潮与退潮之间、满布弱线的岩石,受干湿交替、水力作用、溶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的磨损,流通过水力作用和磨蚀作用打击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弱区,侵蚀作用集中于弱在线,弱线因而被扩阔和加深,形成队道状形态的洞,称为海蚀洞,如海蚀洞贯通地面,令地面出现孔洞,我们则称地面上的孔洞为吹穴。海蚀洞的走势从入口处向内递减。
成山头集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于一区,具有如此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这在中国沿海是罕见的、不可多得的。同时,由于地处独特的地理区位,又受到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是中国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域。
这里有记的历史要早于秦始皇时代。古时成山头就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据《史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
这里就是电视上常见的成山头核心景区了......
真的不如“好望角”有意义啊......
2016元旦游荣成——烟墩角·天鹅湖
荣成天鹅湖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地处北纬36°43′-37°27′、东经122°09′-122°42′之间,这里山清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800mm,年平均日照约2600小时,属暖温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0%(其中"优"的天数超过300天),近海海域水体质量达到国家标准2类以上,是中国空气质量和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独特的沿海地貌和自然环境,使这里具备了大天鹅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气候、充足的食物、干净的水源和优美的环境。因此是世界著名的天鹅越冬栖息地,也是亚洲最大的天鹅冬季栖息地。
这里是一天然泻湖,平均水深为2米,最深不过3米,一月份平均水温为0.9℃,湖面很少结冰,湖中繁衍栖息着大量的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是大天鹅冬季的理想生存之地。每年从十一月份开始,北方的天鹅、大雁和野鸭陆陆续续飞到这里越冬,最多时是来年一月份,多达几万只,成群结队,整个湖面洁白一片。洁白的天鹅孤高、圣洁,或卧或立,或游或走,或翔或奔,更有好“玩”者,嬉戏打闹,你追我赶,相互喙啄,交颈摩挲,鼓翼欢歌,蔚为壮观。到来年二、三月份天鹅开始分散,三三两两地小群活动。如果湖上结冰,天上飞雪漫舞,只只婷立的天鹅与茫茫雪景会形成一幅浪漫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5平方公里水域成“天鹅王国”:胶东半岛最东端—威海市成山卫镇,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现存最为完整典型的天然纳潮泻湖坐落于此。每年11月,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和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大天鹅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这片水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水域栖息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到4月初,这些美丽的大天鹅又将陆续飞回故乡繁衍生息。该地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
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这些大天鹅就将踏上回迁的道路,从天鹅湖飞回故乡,大概需要三星期的时间。回迁的大天鹅们,除了会在黄河口等水源地偶尔停下来饮水之外,中途将不再进食。因此,在回迁开始之前,大天鹅必须充分进食,储备足够的体力。否则,有些就会在途中掉队。一旦掉队,在陌生的环境里落单,这些天鹅很可能会因受伤或无法找到食物死亡。
天鹅湖的传说:天鹅湖传说是秦始皇妻子的泪水汇集而成的,天鹅是秦妻灵魂的化身。在很久以前,秦始皇为寻长生不老药到东海三仙岛取药,于是调兵遣将填海造桥,并命令其妻听到锣声送饭。一日天未晌,由于屎克螂乱飞撞响了锣,秦妻急忙把饭送到。秦始皇见妻子违令,大怒,将其处死。秦妻冤屈,泪流成河,汇集成“泪水湖”。人们怀恋、呼唤秦妻纯洁的灵魂回到人间,于是天上便飘下无数只天鹅。
起飞的天鹅......
打起来了,打起来了,原来天鹅也会打架呢......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
“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和)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
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安娜的五个子女是: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他们学有专长,均有所成。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革”中自杀,二儿子世英于196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这两家儿女之间不相往来。郭沫若这十一个后辈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特别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也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这一意见,语惊四座,值得郭研界关注,郭沫若的确在家庭婚恋问题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毛病。先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问题。
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中间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反-日口号,被日方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余,寻了短见。
其实,这一说法纯系捕风捉影,或故意为郭沫若掩饰。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谢冰莹讲的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的话,从于立忱的绝命词“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中就应知道了。“如此家园”
者,是指国-家破败,民族危亡人(和)民离散,令人忧心;“如此社-会”者,是指像郭沫若这样的名诗人,革(和)命者,青年们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肮脏,如此卑劣,实在令人失望;所谓“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当然就是指她本人还这样年青,才25岁,却被人诱骗失身,颜面丧尽,事已至此,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向社会,向公众发出她再也不能为祖-国,为人(和)民挥洒笔墨,奔走呼号了的凄厉叹声。其悔恨、羞耻、疾首蹙额之哀痛状,实难言表,那就是说对国家、对人生、对自己已经彻底绝望,只有自杀。
六十年前情人于立忱对郭沫若的认识,和六十年后儿子郭博对郭沫若的认识不谋而合,这是偶然的吗?不是。他们都是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大概比学者们说的话更可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我们再请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点补充。
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你逃婚也好,抛弃也好,无可厚非;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
郁达夫“冤案”中的人格问题
情人于立忱自杀后十日,郭沫若为她写了一篇短文《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该文中说: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郁达夫离开东京的前夜,日本笔会招待他,并请我作陪。在散席后,我把达夫拉到涩谷的立忱寓里去,立忱当晚把一首七绝《咏风筝》写给了我们看。
我觉得诗还不错,达夫也说好。
达夫当晚也为立忱写了一张斗方,但她没有和,只写了一首旧作,有“巴山夜雨”之句,全辞不能记忆了。
“我回千叶的时候,他们送我到涩谷驿,步行的途中也把轻丝断线一类的话头作过笑谑。
“在涩谷驿前一家快要闭店的饮食店里,达夫一个人还喝了两合日本酒,我和立忱喝着红茶陪他。
“我一个人回到乡下的寓居时,已经是一点钟过了。
“是没有月的夜,‘娥理容’星悬在正中。”(《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三卷第414—415页)
郭沫若在这里表面是谈诗,是纪念于立忱;实则不然,其重点是“我把达夫拉到涩谷的立忱寓里去”,深夜“我回到千叶的时候,他们送我到涩谷驿”,“我一个人回到乡下的寓居”。意思是告诉读者:这一夜郁达夫与于立忱同居了。
同居,在那个时代,又是日本,男女同居是常事,特别是新闻和文艺界更属时髦。不过,在这里郭沫若并非无意为之,他用心良苦啊!如果我们将此篇和他的《回到上海——一座荒坟》、谢冰莹《于立忱之死》综合起来读,就可能发现他这一“春秋笔法”的妙处及其“微言大义”之所在。
谢文引用于立忱在医院堕胎时说的话:“到半月前,他(郭沫若)来找我了,我告诉他,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我们再不回上海结婚,我无脸面见人了!”这表明她从怀孕到堕胎大约有四个月的时间。
郭在《一座荒坟》中写道:“立忱是二月由日本回国,五月自杀了的。”这也向我们提供了确认于堕胎的日期必在一月底至二月中上旬;郁达夫被拉到“立忱寓里去”的时间是“去年十二月十六日”。
根据以上三个时期的加减,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郁达夫被郭沫若拉到“立忱寓里去”时,于立忱已经怀孕两个半月左右了。如果此类花边趣闻真的传播出去,其可能产生的轰动效应,将不堪予估,原来把他当作偶像崇拜的大群年青人也一定会捧腹。鉴于此,郭沫若就必然要去掩饰,去遮盖,去寻找替罪羊。这时正在东京的郁达夫,无疑便是他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人选。他把郁达夫拉到于立忱那里过夜,日后一旦事发,郁达夫逃脱不掉,而他则可跳出场外。
的确,如果我们只读郭的《断线风筝》而不读谢冰莹《于立忱之死》一文,那就会真的以为造成于立忱自杀的罪魁是郁达夫而非郭沫若。这是郭沫若精心谋划的“金蝉脱壳”计,郁达夫是冤枉的。
不难看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郭沫若是不惜出卖朋友,不惜背叛爱情的,友情和爱情都被叛卖了!在这里我们觉得最可怜的、最可悲的、最令人同情和惋惜的是不幸的、备受欺凌的弱女子于立忱——被人玷污了,亵渎了,自杀了,死去了,已经躺在坟墓里了,却又被挂着政治部主任、中将军衔招牌、头戴名诗人桂冠、大名鼎鼎的郭沫若抹上一把厚厚的、耻辱而又耻辱的黑灰。
于立忱在堕胎时,对她的朋友谢冰莹说的“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一个这么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这句话,无疑是指郁达夫被郭沫若拉进她的寓所里去这件事;同时也包含着对郭沫若整个人格面貌的品评。虽然话有点偏激,但从他自己写的这篇《断线风筝》中似可得到印证。
考古学家邹衡:讲义被郭沫若抄袭欲申诉反挨批斗
邹衡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1927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澧县。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49年转入史学系,1952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考古专业攻读副博士研究生。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大学,1956年调回北大历史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起为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邹衡主要从事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对商周考古工作有开拓之功,他最早提出并论证了河南二里头遗址1至4期均为夏文化,首次对殷墟进行了文化分期,发现了西周燕国与晋国的都城遗址,指导和参与过西周晋侯墓地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天马———曲村1980-1989》等。
因为崇拜郭沫若,由法律转学考古
我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家里兄弟姐妹有九个,我最小。1946年我高中毕业,1947年沿着长江考了三次大学,首先是在武汉,接着到南京,然后又到上海考,在上海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当时我住宿、上学都在宣武门一座两三层高的房子里,到二年级的时候才去了红楼。开始的时候我上的是法律系,因为这个系费用由政府全包,不用自己花钱。我觉得专业课及格很容易,所以经常听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的课。胡适虽然是校长,但他开了很多课,胡适讲课脑子很清楚,很幽默,学问也好,基本不看讲稿,学生对他都很崇拜。我听过他的三门课:历史、哲学、与历史有关系的地理(讲的《水经注》)。地理课没讲完,胡适就离开北平了,1949年1月的时候,北平解放了。
1949年下半年,我对法律越来越没有兴趣,因为很崇拜郭沫若,就转到了历史系。毕业后,我又读了三年考古专业研究生,当时叫副博士,老师有郭宝钧、裴文中、夏鼐、向达等人,我的指导老师郭宝钧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家之一。当时,搞考古的,全国只有十多个人,北大的研究生只有7个人,其中有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朱光召。
研究生期间,我在郑州做了两年多商代遗址发掘研究,此外,还在洛阳待了半年多时间,挖了很多墓。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目标也更清楚了,我做研究生是带着问题去的。之前,我已经确定要解决郭沫若在历史学上没有解决的三大问题,为它奋斗一辈子也在所不惜。郭沫若走的路子是通过文献来研究,但这个方法无法解决,我就想走另外一条道路———考古学。
第一大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之前,郭沫若认为是从商朝开始的。而大家习惯性的说法是5000年,这个影响很大。我30多年前提出,商朝的首都在郑州,但很多人都不同意。直到1997年,学术界一百多人在河南开了一个会,才肯定我的观点是对的。根据我的考古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从商朝后期开始的,距今近4000年。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最早有一个夏朝,但是,否认的人不仅在国外有很多,在国内学者中也有不少。顾颉刚认为禹是一个虫子,他没有否认夏朝存在,但也没有承认。这个问题到现在仍没有完全解决。二三十年前我曾提出观点,夏朝确实存在,但很多学者认为我所说的那些夏朝文物其实是商朝的。不过到了1997年后,国内学者基本上都同意我当年提出的观点了。
第三个问题是,郭沫若一直没有看到周武王以前的铜器,这样,以前的历史就难以确定。我后来发掘出了周武王以前的大量铜器,但非常遗憾,郭沫若这时已经病危了。
《中国史稿》事件,“郭沫若”抄了我的讲义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到兰州做助教,而其他同学的分配去向都比我好,所以我很有情绪。1956年年底,北大把我调回了历史系考古专业,我在这里一直待到现在。回来以后,北大很重视我,因为当时搞考古的人特别少。可惜好景不长,运动开始了,我带学生去考古,工作刚做完,学生就说,我们要批判,就开始批我这个白专典型。“文革”期间,我还被打为“漏网右派”。
1961、1962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大概在那两年,郭沫若出过一本书,名叫《中国史稿》。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他亲自写的,而是中国科学院集合了十几个人写的。我当时在给学生上课,就给他们开了一些参考书,其中就有《中国史稿》。结果有两个学生就对我说:“邹先生,别的书可以参考,但《中国史稿》就不必了。”我当时大吃一惊,因为我认为郭沫若这样的学者的著作肯定没有问题,就问他们原因。学生就说,这本书我们看了,有很多与你发的讲义基本相同,那不如就看讲义。我完全不相信学生的话,认为郭沫若这样的大学者绝不会抄我的讲义,就把这本书与我的讲义对照一看,我越看越吃惊,有一二十万字与我的讲义完全一样。
我当即向总支书记汇报,他又向副校长兼系主任翦伯赞汇报。翦伯赞当时十分生气,拍着桌子说,“这还了得,抄到北大来了,连一个注解都没有。”过了一会儿,他对我们说,凭自己对郭沫若的了解,他不会做这样的事,真正的作者肯定不是郭沫若,他还嘱咐我们不要将此事闹大,然后向校长陆平汇报。三天以后,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以及中国科学院十多个人开车来到翦伯赞家,向他表示道歉,并保证再版时该书一定会全部重写。
正在这时,“三家村”事件出来了,翦伯赞也受到批判。结果,在“文革”中历史系有四十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我也受到了冲击,当时给我罗列的罪名是“给翦伯赞提供材料”。我当时就想,这回活不了了,恐怕要被枪毙。那时我只有三十多岁,刚检查出来有心脏病。在“文革”中,又被他们说成“个人主义”:你为什么要对翦伯赞说你的讲义被抄?无非还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嘛,抄了就抄了,有什么了不起?你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太厉害了。就这样,一直批了我10年。
郭沫若的不朽诗篇
1927年3月31日,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号召全国军民起来反蒋。郭沫若一面派人将文章送到武汉《中央日报》上发表,一面在南昌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一时间郭沫若名声大振,俨然是工农武装的代言人,俨然是武汉政府的反蒋功臣。---如果大家以为他是个有骨气的革命家,那就错了,当日他敢写,那是因为当初在朱德家里,有靠山才不怕死的,后来被蒋通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周扬请他去延安,他拒绝了,却托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通融求见蒋介石。1937年9月24日,蒋介石在陈布雷的陪同下会见了郭沫若,郭沫若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会见后,郭沫若赶紧写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在报上发表,文章中对蒋介石大加颂扬,三次描写蒋的眼睛:“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可惜啊,这篇极尽献媚的《蒋委员长会见记》在大陆已经见不到踪影,《郭沫若全集》当然也不会收录。更重要的是,郭沫若在文革时期比较没骨气。写了不少诗歌颂政策。
《满江红》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粲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郭沫若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宇宙充盈歌颂声》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 。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郭沫若1976年10月21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
阴谋毒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郭沫若1976年5月12日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
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郭沫若为斯大林寿辰所做的诗一首
我向你高呼万岁
我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协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郭沫若:《腊梅花》(1958)节选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季。
郭沫若文选第12卷第765页《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
天安门上红旗扬
毛主席画像挂墙上
亿万人民齐声唱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寿无疆
毛主席呀毛主席
你真赛过我亲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