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青岛——青岛老味道·沧口锅贴
人老了,真的总是回忆儿时的味道。在寻觅烟墩山公园时,路过了小时候长来解馋的锅贴铺,忍不住带着儿子走了进来。味道没有变啊,价格也很实惠......
沧口锅贴是青岛著名的小吃,锅贴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沧口锅贴铺始创于20世纪中叶,是山东省大中型饮食企业30强之一。其外焦里嫩、鲜香可口的“青岛锅贴”,经久而不衰,是名副其实的岛城特色小吃,被评为“山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企业也荣获“全国商业信誉企业”、“中华老字号”、“中国鲁菜名店”等荣誉称号。地址:青岛李沧区四流中路82号。
青岛的沧口锅贴的历史应该从1940年算起也有75年历史了。起初,沧口的锅贴铺子是家卖酱货的小铺。到了1940年,小小的青岛世道乱、百姓穷,老板邵芝山,酱的猪下水在当地很有名,字号叫万香斋,虽说尚能勉力撑持,但生意愈做愈难,后来老掌柜的眼神、体力都不济了,自己也干不动了,公私合营后,索性聘了一位会做锅贴的师傅,改行成了餐馆。这位做锅贴的师傅,据说祖上在京城做大官,后来没落了。他的父亲在京城的餐馆里学就了做锅贴的绝活,其锅贴技压群雄,誉满京城。后来,这位师傅的父亲去世了,因为战乱他逃难到了青岛,凭着从父亲那学到的手艺,进了沧口这家小店。开始,锅贴的生意不好,赚不了几个钱,可吃的人却都说味道不错。不久,他的锅贴技艺就传遍了整个沧口街。这也许是中国最老的专业锅贴店了。据说现在街上的锅贴手艺大都传承于这位师傅,不过锅贴经营的种类却比以前多很多。锅贴是大众风味小吃。
沧口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岛城。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2000年6月份,青岛锅贴有限公司成功的跨出国门,在中东地区阿联酋国家开设了一处分店,首开青岛饮食业跨国经商的先河,受到国内外客人的称赞。
锅贴英文翻译为:fried
dumpling。锅贴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形状,但天津锅贴类似褡裢火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所谓的饺子都是锅贴。锅贴是大众风味小吃。稻香居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古城。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东北也称水煎包,又称为煎饺。锅贴跟煎饺不能混淆。两者并不一样。
相传当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饺子,但是一旦凉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厨房得不停煮出热腾腾的饺子,还得把冷掉的饺子丢掉。有一天太后到后花园赏花闻到宫墙外传来一阵香味,于是好奇地走出宫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状似饺子,面皮金黄的食物,尝了一口后,觉得皮酥脆馅多汁,相当美味。后来才知道,这是御膳厨房丢弃的饺子,因为凉掉了皮粘在一块,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热着吃。
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呢,是有位广东师傅在偶然的机会下,到中国北方吃了煎饺,觉得很好吃,于是带回家乡,经过改良,才演变成今天的锅贴。
又据说,宋朝已有锅贴,而锅贴从宫廷传入民间,始于清末的京、鲁。那时大街小巷处处有现煎现卖的锅贴小摊、小铺,生意十分红火,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食这味美价廉的小吃。
锅贴有讲究,须用平底锅,略抹一层油,将锅贴整整齐齐地摆好,要一个挨一个,煎时应均匀地洒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壶洒水,以洒在锅贴缝隙处,使之渗入平锅底部为好。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再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此时可淋油少许。约五分钟后即可食用。用铁铲取出时,以五六个连在一起,底部呈金黄色,周边及上部稍软,热气腾腾,为最佳。食时,皮有脆有绵,馅亦烂亦酥,香气扑鼻,回味无穷。真是一美好享受也。
主料:小麦面粉250克,猪肉(肥瘦)250克,白菜200克
调料:姜5克,大葱5克,盐3克,酱油3克
1.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滚水拌匀,搓成粉团,用湿布盖面,约30分钟后,将粉团搓成条,分切成小粒,用小木棍或圆钱模压成圆形面粉皮。
2.白菜洗净,切小粒,用开水煮3分钟,捞出浸凉,滤干水分,猪肉洗净,剁成肉碎,放入白菜、姜末、葱粒、盐、酱油同拌匀成馅料。
3.将馅料分别放圆粉皮中,包成锅贴,待用。
4.烧热炒锅,下油3汤匙,放入锅贴,煎至底部微黄,加入清水3/4杯,加盖,转中火煮至水分收干。
5.淋入2汤匙麻油,加盖,再煎贴底部香脆,便可盛出进食。
沧口史话:对于老青岛人来说,“沧口”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段文化,一段时光记忆,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深深烙印在市民心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老记忆可不能丢。10月18日,记者从李沧区获悉,今年11月底该区将在沧口街道紫荆苑市民中心建成一处沧口文博馆,收藏沧口的老记忆面向市民开放。从即日起向市民征集有关沧口的老照片、老故事、老物件等记忆载体。
沧口是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港口,也是青岛百年的轻纺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动机,有着辉煌的历史。”辛志先告诉记者,这里有青岛市内最早的中华文
明遗存——商周时期东夷人生活遗址;青岛市内历史上级别最高的
官员——清代大枣园村王懿官至工部右侍郎正二品;中国最早的盐业发祥地——胶州湾东岸的沿海村落;中国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德华缫丝厂;中国轻纺工业“上青天”中的核心所在——沧口纺织城;中国“够级”扑克的发源地——
沧口广场;新中国纺织业第一个模范集体—— 郝建秀小组……
沧口之名,明代就有了。原名为“海沧”,意思是河海交汇之处。后来,“沧口水道”的繁衍,使这里逐渐成了胶洲湾的一个货运码头,沧口也是“海沧口”的简称。
道光版《胶州志》载:“金家口、青岛口海船按装卸货物抽取税银,尽征尽解无定额;仓口、沙子、登窑三小口装花椒梨果同”,说明此时沧口的港航活动已比较正规。崂山道院和附近地区所需粮食从沧口码头上岸,通过大车(地排车)和独轮车运往崂山。崂山特产也是经此装运各地。1901年沧口火车站开通,水陆货运从这里周转。
德占青岛后,沧口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一跃成为青岛北部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德华银行1902年在这里建成了青岛第一个现代化纺织企业——“德华缫丝厂”。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出资建起几个大型棉纺厂,以华北的棉花为原料,榨取中国人的血汗。到解放以后的鼎盛时期,青岛10大棉纺织厂大都在老沧口(四方北岭以北)地区,所谓的中国轻纺工业的“上青天”之“青”,主要指沧口。
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商业的繁荣。提到商业,不得不提下街、上街。
“先有下街,后有沧口”——
这是老沧口地界的俗语,由此可看出下街历史相当悠久。由于地处海运码头和火车站,下街一直兴盛繁华,是沧口现代商业的发祥地。第二条沧口街位于胶济铁路东面山坡上,初期被称为“上街”,也称“大马路”,1950年初改名为四流中路。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上街”建成后,商业行政中心随之上移。
上街的贯通使沧口步入了繁荣期。华一茶庄、高精一医院、瑞福祥绸缎庄、成文堂文具店、红伦照相馆、书林堂刻字店鳞次栉比。在其支路上更有许多中小饭店,最出名的是三盛楼饭店。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街里,谁能吃上三盛楼大包那可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沧口的第二轮崛起是1958年。沧口因有充分的地利条件和雄厚的管理基础,钢铁、化工、机械、汽车、拖拉机、石化,各种外贸加工企业迅速成为产业集中地。曾一度出现“南宿北工”,沧口也渐渐贴上高收入地区标签。
1994年区划调整后,区政府搬迁至李村,城市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东部。陈旧的广场、落伍的商厦以及行车难等问题使得繁华一时的沧口广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期,李沧区对辖区部分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调整,“沧口”以一个街道的行政命名重新回归视野,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这个片区的关注,沧口已经开始转型之路。
老沧口轨迹
●80年前的沧口,是青岛除市南外的第一大区;
●70年前的沧口,是岛城最大的工业区,有华新纱厂、三盛楼饭店、沧口锅贴等诸多“老字号”;
●60年前的沧口,是进出青岛的主要通道,沧口火车站曾是胶济铁路最繁忙的车站;
●50年前的沧口,四流中路,繁华程度仅次于中山路;
●40年前的沧口,青岛仅有的两个广场,一个是沧口广场,另一个是汇泉广场;
●30年前的沧口,这里是青岛人所仰慕的地方,因为这里是青岛收入最高的地区;
●20年前的沧口,与李村合并为李沧区;
●10年前的沧口,在“郊区”居民看来依然是青岛的中心区域之一,农村孩子想买本《新华字典》,还要到沧口的新华书店。
被误读的沧口
在许多人心中,有一个被误读了很久的沧口。
■“沧口很远。”在大多数“老青岛”看来,沧口很远,因为他们所说的“市中心”,指的还是团岛、西镇、中山路一带,以前从那里乘车到沧口公园,怎么也得花上两个多小时。但如今,“市中心”的概念早已发生变化,交通条件也不断改善,如今再到沧口公园花费的时间就少了许多。
■“沧口很脏。”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是当初市民对“老沧口”大气环境污染的形象概括。但如今,“老沧口”的大气环境质量与十几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沧口没文化。”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的聚集,曾经给这个老工业区带来无穷力量,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确实不高,但他们让沧口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道以及土生土长的青岛文化。
被误读的“老沧口”还有很多,但随着南北差距的缩小,以及跨海大桥、火车站、地铁口等诸多利好消息的出台,沧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发生明显的逆转。随着海信、广业、裕丰等品牌开发商的进入,及海信南岭风情等高端楼盘的入市,沧口的房地产市场,必将吹起一股清新之风,似乎被人遗忘了的老沧口,又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