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窑湾古镇
·吴家大院(吴洪兴烟丝店)
吴家大院是窑湾古镇最大的宅院,前门在回民街口,后门在中大街,前后四进院落,全宅子午线80米,酉卯线20米,面南大门是坐如意门楼,为紫红漆大门,1.5尺高门档,三级青石台阶。门两边青石鼓户对,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头到院中央是坐影壁墙,2米高,2米宽。影壁墙后是五间行衙大堂,堂前一排廊檐柱,1938年日本占领窑湾时,怕日本占用改为南屋。行衙大堂后是二道院,五间东楼廊檐出厦,西边三间瓦房,北三间过道房。第三到院东三间楼,西三间瓦房,北是三间过道楼,前后都有廊檐出厦。第四到院是吴家临中大街商业门市,院内青砖铺地,东面五间楼房,西三间楼房临街,六间门市楼和街北面松柏堂药店相对。
吴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7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窑湾古镇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宅院,也是古镇里的主要景点之一。吴家原籍福建,主要靠经营烟丝发家。清道光年间,拥有房屋500余间,共有五处产业,拥有资产白银三十余万两,号称“吴半街”。
明朝末年,福建沿海被清兵占领,当地明朝官员不肯降服清兵而遭缉捕。清康熙十年,皇帝大赦一批沿海官员。其中吴姓大户,原是明末海税官,被发配到窑湾落户。定居窑湾后,因比较了解海上贸易,就做起了烟草生意。吴家在窑湾一共经营了五处烟丝店,其中最有名的是“吴洪兴烟丝店”。
吴家大院是明式砖木结构楼房,带有福建沿海建房风格,有防台风、暴雨功能,墙基比较厚实,具有防寒避暑的作用,有防海盗门窗。吴家因是窑湾大户,房屋高低自是讲究。整体院落前高后低,前屋不能高于主屋,这样出门的时候就要向上迈,也就寓意着步步高升。西屋房间不能多于东屋房间数,吴家大院院落宽大,是窑湾其他房屋不可相比的。吴家大院的建筑布局为前后四进院落,左右带横屋。院内分别为老爷房、公子房、小姐房、私塾房、轿房、磨房、下人房、会客房以及行衙,并设有佛堂,供奉妈祖像。
现存的吴家大院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院为烟草展示厅,主要介绍烟草的起源与发展,用人物塑像、实物、壁画等手段展现了从采烟到最后装烟成品的过程;第二进院复原为吴家厨房、粮仓、佣人房所在地;第三进院场景再现了当时吴家的第三代子孙吴保廷行衙办案的场景。当时吴保廷在京城官至四品,曾奉旨来窑湾赈灾,就把行衙临时设在了吴家大院;第四进院为吴家主人生活区,通过古旧家具摆设复原了当时情景。在当时大户人家对于他们的住房和建房都是非常讲究。东面住的是公子,西面住的是小姐,后屋住的一般都是家中长辈或者有身份地位的人。
吴家老三——吴保廷当时在京城官至四品,曾奉旨来窑湾赈灾,把行衙设在吴家大院中。
墙壁上难得一见的“烟标”,印明某某公司出品的香烟,画中人就像是电影里再现的解放前旧上海,手夹香烟、妖冶十足的大美女!
东厢房正中端坐着一尊蜡像,身穿长衫、头戴瓜皮帽,案子上摆着笔墨砚台和两大针线筐烟草,是一位正全神贯注拨拉着算盘的账房先生!
私塾......
二进院是吴家厨房、碾房、粮仓,吃饭桌子就是方方正正、敦敦实实的“地八仙”啊!
三进院子有点阴森恐怖,原来吴家第三代分支弟兄3人,老三吴保廷曾在京城官至四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苏北地区洪水灾情大,饥民造反。吴保廷在京城领旨前来苏北地区赈灾。行衙设在久别40年的吴家大院,清兵营盘设在窑湾河北会馆,杀人法场设在西城门外沙滩。吴保廷是四品顶戴花翎,西到徐州府,东到海州,杀犯人令都要由他在此签发。这真是:“朝廷有人好做官,官宦之家造卷烟,烟雾缭绕吴家院,声名显赫震窑湾!”
院中的几棵树木,分别是枣树、柿树、石榴、桂树等。这些树木多在本地常见且被各赋其意。枣树寓意早生贵子,为吉兆;柿树寓意红红火火,事业发达,为吉兆;石榴寓意多子多福,为吉祥物;桂树也谓贵,本地称木犀,又有九里香之称,与枣树相合,正是早生贵子,寓意人丁兴旺,大吉大利。
清末家庭民俗文化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人民在长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俗惯制,历经千百年传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如同一根长长的丝线,把人的一生串联了起来,它既是礼仪活动,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民俗生活。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