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窑湾古镇
·窑湾大清邮局
古镇窑湾为明清时期运河要津,加之古运河漕运鼎盛,该处为商贾云集、人口稠密的商铺,相应出现了通邮需求,先后兴办了清前邮政、大清邮政和民国邮政,并见证了新中国邮政的发展和进步。官、民用办通信服务最早于1874年窑湾商人叶竹三开设的民间组织“徐天顺民信分局”。1903年,窑湾开办官办三等邮局。民国期间,窑湾大清邮局在原局基础上直接替代产生了中华邮政。
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距今也才114年历史,而窑湾的邮政历史,可查竟然有百年,最辉煌时还是一个响当当的“二等邮局”呢。依原貌窑湾老邮局,复制和搜集古文物和史实资料,对外展览开放,并申请该旧址为文物保护单位。门面悬挂“窑湾大清邮局旧址”牌匾,设置古式铸铁邮筒。二楼展示窑湾和新沂以及近代邮政的各种历史资料、图片和实物,通过贴在墙壁上的画像和图片,展示当年邮局为顾客代写家信的情形和当年小镇上人们的生活。
走进这座大半已算作邮信业历史展厅的“窑湾邮局”,入眼可见一座铜像。简介中“叶竹三”的名字非常醒目。正是此人,开创了窑湾邮信的历史。据史料显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窑湾商人叶竹三率先在窑湾西大街开设了“徐天顺民信分局”,至此窑湾有了同外埠沟通的民间通信机构。
创始人叶竹三是一个十分精明、很有经营头脑的人。他发现经营民间信局这种商机,既能得到信资,又可得到赏银,是一项本小利大,只赚不赔的生意,于是民信业在窑湾的先河一蹴而就。随着徐天顺民信生意日隆,叶竹三雇用私人船只,往返水路传递信件和包裹,这些船只在当时被称为“窑湾民信班船”。船形多为两头尖翘,中间宽大的木帆船,载重量均不超过十吨,每船有船夫五至七人不等。自民信班船启运,窑湾至宿迁、窑湾至滩上、窑湾至台儿庄的邮船在桨声灯影中定时往返。每条信船船夫会被发给带有“信”字马甲一件,班船船尾后梢都插有一面印有‘信’字三角杏黄小旗一面,船行遇关卡,不受搜查或抓差,故有“乱世安全船线”之说。
扩展
1903年,官方窑湾邮政局建立:清朝邮政建立后发展快速,分支机构也迅速增加。众兴和窑湾的信柜,已改为内地邮政代办处,陈通明被任命为众兴代办,月薪4元;钱有度被任命为窑湾代办,每月3元。从3月29日开始。这是《清末镇江邮界总局档案摘译汇编》中,对1903年大清窑湾邮政局建立的文字记载。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正式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开办大清邮政官局,至此,大清邮政建立。同年4月9日大清镇江邮政总局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次年,镇江总局即逐步向周围及运河沿线发展邮政业务,建立分支邮政机构。1899年6月28日,向北在宿迁设二等邮局,在窑湾设立信柜(引自《镇江邮区1899年成立宿迁邮政局批复》),同年7月在山东台儿庄设立邮政分局,从而形成沿运河的干线邮路,取代了传统的驿站和民办信局,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大清窑湾邮政局的肇始,经历了邮政信柜、邮政代办处等级发展过程。邮政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日新月异不断攀升的状况。其在邮政行业中等级也不断地晋升,在创立同年一跃从代办处升格为三等邮局,乙类汇兑局,并首设局辖官湖、滩上邮政代办处,形成徐州府东部地区邮政中枢。
古代邮政传递的发展,从烽火到邮局: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异地之间传递书信、信息,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而我国的邮政史,也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春秋战国时
烽火传军情:信息传递,是人类产生以来就需要解决的问题。防范敌人的入侵,是古代国家和部族最重要、最需要迅速传达的信息。早在西周时,在都城镐(今陕西省长安县)东部的骊山设有许多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间隔一定距离。敌人入侵时,就燃起烽火报警。京城附近的诸侯看到信号便赶来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构筑长城,并在长城上设置烽火台。最初的长城就是由一个个烽火台和孤立的列城组成、联系起来的。这种行之有效的通信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例如明朝为防范倭寇入侵,曾在今天的山东省烟台市设置著名的狼烟台,烟台市的名字即因此而来。用烽火传递军情,虽然很快,却无法把中央政府的具体命令传达下去。所以人们在使用这一方法的同时,还利用人力、畜力进行通信。早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孟子·公孙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学说的传播比邮驿传递信息还快。孔子用邮驿作对比,说明当时邮驿已为人们熟知。
唐宋邮驿专为官府用:唐代的邮驿盛极一时,全国设驿1639所,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扬鞭催马,朝夕可行三百余里。“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诗是对当时邮驿发达的生动写照。唐朝的邮驿除负责通信外,还接待过往的官吏和宾客,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车马。唐代还出现了几件与通信有关的新事物:一是“邸报”,即当时的官方报纸,记录朝中大事,用雕版印刷,直接交邮驿传递到各道州及边镇。二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飞钱”。据赵璘《因话录》记载,有一个读书人在外地卖了一块地产,得到数百缗钱,因回家的路途遥远,随身携带不安全,就托人把钱交到当地有关部门,取得收据。回去后凭收据在当地领取钱款。这种用票据代替铜钱周转的“飞钱”,类似现在的汇兑。急递铺是一种处理紧急文书的机构。它创于北宋初期,原称递铺,驿卒由厢兵充当。宋代的递铺有三种:步递,马递、急脚递。其中急脚递传送公文的速度最快,日行400里。后来又出现了金字牌(朱漆木牌上写金字)急脚递,由皇帝御前直接发出,铺兵腰系响铃,手执金字牌,兼程急进,接力传达,规定昼夜飞驰500里。宋人形容说,金字牌“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正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达到停战求和的目的,竟于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字牌,传递紧急诏书,迫令岳飞退兵。
明代出现私信传递的民信局:但无论是邮驿还是急递铺,都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不办理民众的通信。普通百姓想要互通音讯,只能遣人远道传书,或托行商携带,非常不便。为了适应民众通信的迫切需要,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了一种专门为民间传递信件的组织——民信局。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地。民信局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浙江的宁波。同时,随着东南沿海侨居海外人口的日益增多,又出现了专门办理华侨同国内亲属通信与汇兑的侨批局。“批”是福建方言,即“信”。
西方侵略输入近代邮政概念:近代邮政与古代邮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而我国最早的邮政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过程中强行输入的。1842年4月15日,在鸦片战争尚未结束、香港主权还属于中国的时候,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就以“香港英国总督”的名义,宣布成立“香港英国邮局”。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从此,英国便以香港为基地,开始在通商口岸随意开办英国邮局。他们把邮局设在领事馆内,把邮局称为“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于伦敦英国邮政总局。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俄国等也先后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在上海设立了各自的邮局。清朝政府不但听任列强在华滥设邮局,还给这些邮局起了个挺好听的名字,叫“客邮”。这些“客邮”主要经营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邮件互寄业务,实行外国的邮政章程和资费。邮戳上用本国文字刻写中国地名,贴外国邮票,顶多在邮票上加印“中国”字样。
中国近代邮政由海关试办:在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一些谋求国家富强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兴办邮政的重要性。中国人中最早提出兴办邮政的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他是在《资政新篇》一书中提出这种主张的。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人倡议兴办近代邮政的呼声日益高涨。1878年初,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疏通下,总理衙门同意由英国人赫德主持的海关试办邮政,并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今营口)5个城市试行。1880年1月,赫德在海关内部建立起一套新的邮政机构,定名为“海关拨驷达局”。拨驷达,就是英文post的音译,意为邮局。1882年11月,海关拨驷达局公布了《海关邮局章程》,其中规定邮局信箱从早7点到晚19点,对所有寄信的中外人士开放。邮件由海关听差投递或收信人自取。海关试办邮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印刷邮票。1878年7月,天津海关收到了从上海海关造册处发来的首批邮票,是面值银为3分和5分的邮票各10万枚,接着又加印了面值银为1分的邮票10万枚。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大清邮政逐步统一邮递业务:海关试办邮政后,又经历了18个春秋,到1896年才由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即大清邮政,并委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总邮政司。大清邮政开办之初,全国通信机构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有外国在华设立的“客邮”,古老的邮驿,还有经营情况不错的民信局。中国传统的邮驿臃肿腐败,清政府每年用在邮驿上的经费多被各级官吏贪污,流入私囊。新式邮政出现后本应裁撤邮驿,但这关系到大小官吏的实际利益。为减少阻力,赫德竭力声明开办国家邮政不必裁撤邮驿。直到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才宣布废除邮驿制。对大清邮政来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民信局。民信局历史悠久,业务种类广泛,经营方式灵活,深得中国商民信赖。大清邮政利用官方设限和业务竞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压缩民信局的生存空间。大清邮政在局所设置上更加广泛,把邮局逐渐延伸到内地和农村,同时在城市内增加每天开取邮筒的投递班次。到辛亥革命前夕,大清邮政各类邮政局所达到6201所,邮路总长381000里,邮件达1亿件以上。而组织松散的民信局无法与其竞争,纷纷改业或倒闭了。而“客邮”退出中国则经历了更为复杂的过程。清朝灭亡后的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联。与国际的通邮已不需要“客邮”居间中转。而且许多“客邮”经营的情况不妙,经济上不能自给。但直到1922年2月1日,邮联太平洋会议才通过了撤销各国在华“客邮”的决议。会后,英、美、法等国相继撤销了在华的“客邮”。俄国在华“客邮”早在十月革命后即已撤销。只有日本的“客邮”赖着不撤。中国政府多次交涉均无结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华“客邮”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
大清窑湾邮政官局肇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正式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开办大清邮政官局,至此,大清邮政建立。同年4月9日大清镇江邮政总局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次年,镇江总局即逐步向周围及运河沿线发展邮政业务,建立分支邮政机构。1899年6月28日;向北在宿迁设二等邮局,在窑湾设立信柜(引自《镇江邮区1899年成立宿迁邮政局批复》),同年7月在山东台儿庄设立邮政分局,从而形成沿运河的干线邮路,取代了传统的驿站和民办信局,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为窑湾地区的市场繁荣,促进物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窑湾依托沂、运河水上交通优势和工商业繁盛的苏北商埠条件,成为南来北往信函传递交接枢纽。因此,仅在大清政府开办近代邮政不久后,便在此设立邮政信柜,邮务隶属于镇江邮界总局。
据《清末镇江邮界总局档案摘译汇编》中对大清窑湾邮政局的建立有以下记载:
局谕
第304号 众兴和窑湾的信柜,已改为内地邮政代办处,陈通明被任命为众兴代办,月薪4元;钱有度被任命为窑湾代办,每月3元。从3月29日开始。
局长 雷乐石(L·Rocher Louis)
1903年4月13日
竞争,窑湾成隐于乡镇的“区域级”邮局:官方邮政资费下调、管理加强,民营邮信衰落。藏于“窑湾邮局”的一份光绪三十二年《大清通邮汇编》记载:“徐州府:宿迁、睢宁、窑湾”。可见,徐州府当时所辖分局有三,其中前两局都是县级局,唯独窑湾是一个区域性邮政局,可见当年窑湾的经济地位之高,邮政事业之发达。此时邮政业务上主要办理信函、明信片、挂号、汇兑、包裹等各类函件。为了同当时民信局竞争邮件,邮政局邮政资费不断下调,来挤压民信局。从原四分一封平信降为一分,本埠降至半分,以银元分钱为计算单位。随着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开办,逐渐形成了民信局与驿站、邮局并存的形式,然而官办的邮政一开始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利用政府干预和加强经营管理手段,挤压民信局,使民信业逐渐衰弱萎缩。于是,上文提及的天顺民信局,也终于在几经波折之后,抵挡不住近代兴起的邮政冲击,一朝雨打风吹去。
中华民国成立后,窑湾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先后增办保险信函、快递等业务。由于业务范围不断地拓展,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加之窑湾地处徐海之间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两便,自然成了重要邮路上邮件交换点,这给窑湾邮局提升等级局奠定了基础和空间。
民国年间,交通便捷,窑湾邮局升为“二等”:增办快递等业务,邮差薪水每月6美元。民国24年(1935年)苏皖邮区(江苏邮务管理局)根据交通部的通令,取缔民信局,后者正式结束了它辉煌的历史。而在此之前,窑湾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先后增办保险信函、快递等业务。由于业务范围不断地拓展,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加之窑湾地处徐海之间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两便,自然成了重要邮路上邮件交换点。1912年10月2日,窑湾邮局正式向上级局——镇江总局提交了晋升二等等级局的报告。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5日,镇江总局邮务总办英国人沙木罗浮(Schanmloffel·E·A)署名签发批复,正式下达给时任窑湾邮政局局长钱正元。从批复的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窑湾邮政局发展轨迹及当时所开办的业务范围、邮件传递路线、业务收支分配指标等相关不为人知的信息,就连时任窑湾邮政局局长钱正元每月薪水(12美元)和邮差薪水(6美元),都作详细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时民营信局已被迫退出了邮路,而航行在运河上的那些邮船却没有“失业”,船家都另寻主家,随后都被“中华邮政”窑湾邮局所雇用,继续航行在这条邮路上传递邮件。
在新沂市档案馆,可以看到了一份民国时期窑湾邮船通行执照——“为发给执事照得局寄递内河一带邮件必须雇用民船以资转运惟该船一经承寄邮政官局公件即负有按时达到之责任诚恐沿途关津局卡或军警人等不辨虚实多所盤诘既碍该船程期复延公众邮寄至多不便合行发给执照以为证据须知邮船关系各界交通自不能片时延宕惟该船户倘带有客货等项仍應逢关报税遇卡抽釐如有偷漏等弊均归该船主自受其咎邮局概不过问以重要公而杜假冒须至执照者……”
这份通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执照”是发给窑湾船主李广才的。陈广德告诉记者,“既是船主身份证明,也是接运邮件的凭证,还是一份航运通行证。”
1949年5月,窑湾邮政局进入了人民邮政新的历史时期,新组建的窑湾三等邮局,直属淮阴邮政指挥局领导,先后恢复了各类邮政业务;1952年2月10日,窑湾邮局划归邮电部新安镇邮电局管辖,11月改为窑湾邮政营业处。1955年12月,改窑湾邮政营业处为邮电支局,隶属新沂邮电局领导。
解放后,除供人游览,老邮局仍在运转:邮政转变为融合物流、金融等服务的综合体。1948年11月,窑湾解放,新政府全面接管了中华邮政窑湾邮政局,至此窑湾结束了中华邮政的历史。1949年5月,窑湾邮政局进入了人民邮政新的历史时期,新组建的窑湾三等邮局,直属淮阴邮政局领导,先后恢复了各类邮政业务;1952年2月10日,窑湾邮局划归邮电部新安镇邮电局管辖,11月改为窑湾邮政营业处。1955年12月,改窑湾邮政营业处为邮电支局,隶属新沂邮电局领导。
80年代以后,窑湾邮局新建三层邮政大楼,大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新的邮电设备不断增加,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先后开办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等业务。1993年中继传输全部光缆化,全镇区实现数字化通信——自动电话。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窑湾邮政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送信、寄包裹”的传统邮政,而成功转变为融现代物流、商业邮务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
而那座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的“窑湾邮局”,除了让每日络绎不绝的游客观览其间,缅念一隅、一地乃至一国的邮业发展历史,更至今发挥着它作为一个邮局的功效——当地的居民可以在这里办理包括寄取信件等日常邮递业务,或如记者般买一张明信片,将它投入千年老镇中、百年老邮局前那个同时代的邮筒内,寄给自己的“未来”。
世界邮递发展:
古埃及 公元前约1991年至前1786年的第十二王朝,已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
亚述帝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驿道遗迹至今犹存。
古代罗马 邮驿机构已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中世纪欧洲
11世纪以后,欧洲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使民间对通信的需要日益增长,从而导致了私营邮递业的发展。
近代英法
法国路易十世于1477年建立皇家邮政。英国亨利八世于1516年在从伦敦辐射出去的主要道路上建立定期的邮递网。这些皇家邮政初期不准公众使用,后来私自带运个人信件的日益增多,甚至无法禁止。约在1600年,这种专为皇家使用的邮递组织,逐步准许为私人传递信件。由于国家经营邮政既对国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英国于1635年、法国于1672年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这标志着近代邮政的产生。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1
附:理顺一下凌乱的资料《大清窑湾邮政官局——帆影映繁荣》
光绪丁未年(1907年)3月22日盖有窑湾邮戳的二分大清国蟠龙邮票。
民国二年(1913年)6月27日盖有窑湾邮戳的三分大清国蟠龙邮票。
大清窑湾邮政官局肇始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正式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开办大清邮政官局,至此,大清邮政建立。同年4月9日大清镇江邮政总局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次年,镇江总局即逐步向周围及运河沿线发展邮政业务,建立分支邮政机构。1899年6月28日;向北在宿迁设二等邮局,在窑湾设立信柜(引自《镇江邮区1899年成立宿迁邮政局批复》),同年7月在山东台儿庄设立邮政分局,从而形成沿运河的干线邮路,取代了传统的驿站和民办信局,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为窑湾地区的市场繁荣,促进物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窑湾依托沂、运河水上交通优势和工商业繁盛的苏北商埠条件,成为南来北往信函传递交接枢纽。因此,仅在大清政府开办近代邮政不久后,便在此设立邮政信柜,邮务隶属于镇江邮界总局。
据《清末镇江邮界总局档案摘译汇编》中对大清窑湾邮政局的建立有以下记载:
局谕
第304号
众兴和窑湾的信柜,已改为内地邮政代办处,陈通明被任命为众兴代办,月薪4元;钱有度被任命为窑湾代办,每月3元。从3月29日开始。
局长 雷乐石(L.Rocher Louis)
1903年4月13日
以上文献反映了窑湾大清邮政代办处的建立过程与建立时间及建立时的负责人等信息,由时任(1902—1904年)镇江邮界总局雷乐石局长署名签发。雷乐石(罗歇.路易斯1849—1911)法国人,1869年进中国海关为帮办,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授三品衔双龙三等第一宝星官员,大清邮政官局创办组织者及大清第一套邮票发行人之一;先后任职于上海、烟台、汕头、厦门、天津等地海关,1907年退休。其间,1876年曾兼任京师同文馆法文教习,1880—1881年一度任中国驻英、法使馆参赞。
大清窑湾邮政局的肇始,经历了邮政信柜、邮政代办处等级发展过程。邮政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日新月异不断攀升的状况。其在邮政行业中等级也不断的晋升,在创立同年一跃从代办处升格为三等邮局,乙类汇兑局,并首设局辖官湖、滩上邮政代办处,形成徐州府东部地区邮政中枢。
据(《大清通邮汇编》京华印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版)所载:“徐州府:宿迁、睢宁、窑湾”。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州府当时所辖分局有三,其中前两局都是县级局,唯独窑湾地处在一个乡镇中的邮政局,就当时而言,窑湾的经济地位之高,邮政事业之发达,令人欣羡。
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之前,窑湾就有通邮至周边各地多条邮路,这些邮路大都是信局所辟,至1903年3月共“开辟窑湾至皂河23公里,至土山30公里逐日步班。窑湾至皂河是水路,雇佣木船运送邮件。窑湾至土山由脚夫人背肩挑运送邮件。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宿迁至台儿庄逐日船班邮路途经窑湾镇,运送邮件(引自《新沂邮电志》)”。另有“窑湾至滩上30公里;窑湾至官湖27公里,各邮路均为步班,昼夜兼程(引自《邳州邮电志》)”。
此时邮政业务上主要办理信函、明信片、挂号、汇兑、包裹等各类函件。为了同当时民信局竞争邮件,邮政局邮政资费不断下调,来挤压民信局。从原四分一封平信降为一分,本埠降至半分,以银元分钱为计算单位。宣统元年总邮政司署对邮政资费又作了下调。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邮局收寄邮件的计量单位是英镑,这是因为我国邮政大权掌握在“客邮”手中,邮政管理办法不能自主。而当时国内市场通行的是“斤”(16两折合一斤),百姓对“英镑”都不怎么理解,邮局为此专门作出解释:一英镑等于十二两;英镑一两等于七钱五分,英镑一钱等于七分五厘,当时会这么换算的百姓真不多。有如在货件一栏有这样一项规定:“重不逾英十二两”。这英十二两到底折合中国的斤是多重,恐怕连秀才也算不出来。
光绪十九年(1893年)11月,窑湾又出现一种新的通信媒件——电报。
电报局始设于今窑湾西大街,胡连升任总办。自始,窑湾有了电报通讯,窑湾人第一次认识了这种神奇的稀罕之物,奇怪的是能快速同各地取得联系,相互传递信息,很快被人们融入生活。业务可直接于清江浦、众兴、台儿庄、徐州等地直达报路,资费按路程远近而定。
“1894年9月起,电报局的定价实行省制,即以府、省为单位,规定同府华文每字收费五分,同省每字一角,出省每逾一省加费三分(1897年8月28日起,改为三分),洋文加倍(《交通史.电政编》上海民智书局1936年版)”。到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按原来价目又下调两成。
随着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开办,逐渐形成了民信局与驿站、邮局并存的形式,然而官办的邮政一开始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利用政府干预和加强经营管理手段,挤压民信局,使民信业逐渐衰弱萎缩。同时邮驿的功能也在下降,也逐渐被近代邮政、电信所取代。
民国时期的窑湾邮政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到1925年,中国处在北洋军阀执政的军阀混战局面。这一时期的邮政事业,归交通部统辖,“大清邮政”这块招牌虽然换成了“中华民国邮政”,简称“中华邮政”,但交通部并没有完全控制邮政大权,这是因为从交通部邮政总局的邮政总办到各级邮务长官几乎全部“循旧”仍由外籍人担任,所有中华邮政公文,必须用英文书写下发,全国22个邮区的邮务长官,他们均有颁布法规、下发公文、决定事务的权利。
这时期虽然军阀混战,政治背景复杂,但邮政受政局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这一时期的邮政业务的运行仍较平稳,少数地区还有所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后,窑湾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先后增办保险信函、快递等业务。由于业务范围不断地拓展,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加之窑湾地处徐海之间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两便,自然成了重要邮路上邮件交换点,这给窑湾邮局提升等级局奠定了基础和空间。
等级局的划分,是按业务量的多寡分设为一、二、三等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开发汇票20000元左右为一等邮局;收入在600元左右、开发汇票6000元左右为二等邮局;收入在200元左右、开发汇票1000元左右为三等邮局(这里的元当时指的是美元)。从大清邮局转为中华邮政后的窑湾邮局,已具备一定规模从三等邮局转升为二等邮局的条件。
1912年10月2日,窑湾邮局正式向上级局——镇江总局提交了晋升二等等级局的报告。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5日,镇江总局邮务总办英国人沙木罗浮(Schanmloffel.E.A)署名签发的批复,正式下达给时任窑湾邮政局局长钱正元。
我们从批复的文件是可以清晰地看到,窑湾邮政局发展轨迹及当时所开办的业务范围、邮件传递路线、业务收支分配指标等相关不为人知的信息;就连时任窑湾邮政局局长钱正元每月薪水(12美元)和邮差薪水(6美元),也都作一一详细显现。
窑湾邮政局升格为二等局后,邮路仍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原邮路;但邮区范围略微扩大了一点,原属宿迁邮区的堰头、古邳、运河、猫儿窝等地,变更后归窑湾邮区;邮政业务也随之日渐增多,原来单一的普通汇票,至此发展成为高额汇票、电报汇票国内代收货价和投递国际代收货价等业务。
从1912年至1937年;窑湾邮政平稳地发展,可以说窑湾邮政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但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2月22日窑湾沦陷,窑湾邮政遂被日伪控制,期间只简单办理一些业务。
1945年抗战胜利,宿北县交通局派何细生接管窑湾邮政局,这才恢复一般邮政业务。1947年1月,宿北县党政军北撤,国民党占据窑湾邮局遂为“国统”。因连年战争,交通经常受阻,物价飞涨,市场经济不稳,邮件业务大减,包裹邮寄停办。
1948年11月,窑湾解放,新政府全面接管了中华邮政窑湾邮政局,至此窑湾结束了中华邮政的历史。
新时期窑湾邮政
1949年5月,窑湾邮政局进入了人民邮政新的历史时期,新组建的窑湾三等邮局,直属淮阴邮政指挥局领导,先后恢复了各类邮政业务;1952年2月10日,窑湾邮局划归邮电部新安镇邮电局管辖,11月改为窑湾邮政营业处。1955年12月,改窑湾邮政营业处为邮电支局,隶属新沂邮电局领导。
嗣后,随着行政区划分和变更,窑湾邮局邮路逐年进行合理调整,部分水路邮件改由陆路步班邮递的方式,逐渐被自行车邮递取代;再后改汽车传递,大大提高了邮政通信能力和传输速度。
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窑湾邮局新建三层邮政大楼,大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新的邮电设备不断增加,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先后开办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等业务。1993年中继传输全部光缆化,全镇区实现数字化通信——自动电话。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窑湾邮政从古老的通信发展成为现代化水平的邮电支局。
如今虽然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模式,电脑和电话的普及,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书信,手机短信代替了纸质贺卡,电话和互联网代替邮差。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日益现代化、电子化的同时,我们曾经熟悉的窑湾邮政也已经悄悄地跟着时代在“变脸”,依然坚守着独特使命,身边的邮政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送信、寄包裹”的传统邮政。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邮政早已转变成融现代物流、商业邮务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让人们享受着现代“鸿雁传书”的温馨与浪漫。
历史的记忆闪烁着微茫的光亮,文明的脚步一直在风雨中兼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