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快哉亭公园·徐州古城墙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快哉亭公园·徐州古城墙

      快哉亭公园公园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北伐军进驻徐州后,将快哉亭及荷花池、古城墙北段开辟为公园,建有九曲桥、凉亭、石桥、水阁、长廊、荷花池,园内栽有柳、杨、榆、槐和各种花卉。快哉亭向西一段古城墙在1928年整体拆城墙之时应徐州广大有识之士请求而保留下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公园是纳凉好去处,茶社相继兴起,鼎盛期有快哉亭茶社、芦花州茶社、蔡记茶社、露天茶社等十几家。茶社备有高档茶叶、瓜子水果、冷饮、竹躺椅。当年公园三面临水,夏日时清风徐来,荷香四溢,蝉鸣蛙叫,品茗清唱,好个去处。
      徐州解放后,政府对公园进行大整修,填垫污水坑,清淤荷花池,筑设游园路,立路灯,设石桌石凳,九曲桥、四角亭修缮一新,更名为人民公园,原金城电影院改为中苏友好电影院,公园东侧建动物园(1985年动物园迁到南郊彭园)。
 
 

      追寻着徐州古城墙的遗迹,就来到了快哉亭公园。公园的一边院墙其实就是古城墙......

      徐州古城墙:1928年,徐州城墙拆除。现仅存哉亭公园内约150米墙段。徐州城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彭城邑。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以春秋城郭为基础,加筑城墙。南朝陈太建十年(570年),大将吴明彻攻彭城,以水灌城,城垣被毁。唐贞观五年(632年),重建徐州城。1352年,元右丞相脱脱率军镇压徐州李二起义,以百炮轰城,徐州城毁,后另建城于奎山脚下,并改名为武安州。明洪武年间,废武安城,迁回故址重建徐州城。明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决堤,徐州城完全被淹,徐州城迁往城南。崇祯元年(1628年),唐焕于原址重建徐州城,称为崇祯城。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徐州再次毁坏,之后历经56年方完成重建。嘉庆二年(1797年)至嘉庆五年,扩建徐州城,周长十四里半。
  1928年,刘峙驻守徐州,将城垣拆除。

      徐州古称彭城,又名涿鹿,已有六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最早都城之一。彭城系少典时代的古城,彭城之称,源出有蟜氏。昔者少典之君大丛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炎帝。安登氏以“壴”为族徽,因称居地为“彭城”。炎黄时代的彭城,在今徐州一带,这里是南玉北渐时期良渚文化晚期的考古遗址分布密集区和中心区。据先秦古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五帝时期,篯铿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受帝尧的赏识,被封于彭城,建立大彭氏国,又称彭铿,因而彭祖之名,源于彭城。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伯之一。西周时期,徐偃王北走彭城武原,改东山为徐山。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据考证宋悼公后宋国迁都彭城。秦汉之际,后楚怀王熊心徙都彭城,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魏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徐州古城有四城:一是外城,春秋之彭城,相传为古大彭氏国;二是外城内有金城;三是东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又有一城(乾隆《徐州府志》)。
      周彭城邑:徐州建城的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左传》鲁成公十八年即周简王三十三年(公元前573年)的彭城邑,当时驻守彭城的军队有三百乘,手千丈之城万户之邑。可见城的规模之大,距今(2015年)已有2588年,是江苏省有文字记载建城史最早的城市。
      汉交城:西汉楚元王刘交,以春秋宋都城郭为基础,扩大范围,加筑城外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邑考》:州外城楚元王交所筑”。修筑后的彭城墙厚壕深,非常坚固。
      晋刘裕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汴水暴涨,城崩塌,时大将刘裕驻徐,“悉以砖垒,楼橹赫突,南北所无”(《水经注》)。
      唐贞观城: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十年(公元570年)令大将吴明彻攻彭城,旷日未克,乃堰泗水灌城,城再次被毁。唐贞观五年(公元632年)重建徐州城,但其规模不如刘裕城宏伟。
      金正大城:以后屡有修建,直至金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完颜仲德垒石为基,增城之半,这时徐州城之规模方几近刘裕城。
      明洪武城:公元1352年,元右丞相脱脱亲率大军,镇压徐州李二起义,以百炮轰城,城尽毁,后建城于奎山脚下,改名为武安州。明洪武年间废武安城,仍迁回故址重建徐州城。城墙以砖石垒砌,周长九里余,城高及底宽均为二丈三,顶宽一丈一。城门四开:东曰河清门,西曰通汴门,南曰迎恩门,北曰武宁门。城外环以护城河,深宽各三丈许。
      明崇祯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黄河决堤,水深一丈三,城完全被淹,于是迁至城南二十里铺重建,这是徐州第二次迁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水退,城内淤积泥沙厚达一至五米,文物悉埋于积沙之中。时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是谓崇祯城,城规模及形制与地下洪武城雷同且相重合。城东门、北门沿袭旧称,西门易名为武安门,南门改称奎光门。
      清康熙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全城又毁,后历经五十六年方复建完原城。
      清嘉庆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至嘉庆五年,扩建徐州城,周长十四里半,已经大大超过洪武城规模。
      清代咸丰后:清政府为了抵御太平天军的北伐和捻军攻打徐州,在老城的周围增添外土垣,1885年筑北关土城,1858年筑西关土城和西南土城,1859年又曾筑南关土城。土城设六门,炮台十数座。又于黄河以北今坝子街筑城,开四门,设炮台两座,与府城隔河相望,互为倚角。这时的徐州城,规模宏大,城内道路整齐,府道衙门、都司、察院等宫廨林立,半官、学府、祠堂、会馆等雕梁画栋,并有“五楼二观八大寺,七十二庵布其中”的歌谣。
      民国时期:公元1928年,国民党军队刘峙驻守徐州城将城垣拆除,只留下快哉亭公园内约一百五十米旧城墙以资见证。
      现存城池遗址:徐州现存的古城遗址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是沿袭明城墙城基重建的。 城设四门,以徐州府衙和鼓楼为中心,以府衙三堂相重的轴线向南延伸,出府衙是为鼓楼大街、向南延伸是为南门大街,这是全城的一条中轴线,由轴线向东向西各排列三条大街与轴线相垂交,此外在轴线西边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北门大街,从而构成全城路网格局,在这个路网上分布着衙、署、官、院、庙等公建,南门大街则是商街大街,店铺林立。城东南隅有快哉亭,西南角城楼为燕子楼。古城的这一格局保留至今仍依稀可辨,许多街巷名称还沿用至今,马市街、富庶街、富贵街等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仍保有当年风貌。一些衙署、庙宇除少数被后来新开道路冲掉外,大多有遗址尚存,其中以徐海道署存留最好(现只保存有大堂五间和影壁墙一座.),是江苏省三个道衙仅存的一个。
      北伐战争以前,徐州清代的古城墙还是完好的,毛泽东在年轻时曾经一睹它的风貌。美国人斯诺的《西行漫记》,记录毛泽东的自述:“记得我第一次到北京(1919年)的途中,经历过的这些地方:我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我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
      徐州城墙被拆除发生在1928年。有资料记载:当时国民党第一军军长刘峙驻防徐州,他认为旧城墙有碍现代国防建设,决定拆除,便找到铜山县县长刘炳晨(当时徐州市区所在地属铜山县管辖)。
      刘炳晨正为教育经费发愁。因铜山县的教育经费全凭马场湖、石狗湖等处湖田地租收入维持,湖田欠收,资金便没有了着落,县里中小学教职员工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听到城墙拆除后可以变卖城墙砖的提议,刘炳晨很快就同意了,并商议决定,将变卖城墙砖所得的钱款全部充作教育经费。为此,刘炳晨安排教育局长胡锡三及一些地方士绅专门组成“变卖城垣委员会”。尽管此事遭到群众的反对,但几经折腾后,城墙、城门还是拆除了。



      就在这段明代城墙废墟之上,清代重筑的城墙顶上有许多的住宅。那是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一军军长刘峙率部驻防徐州时,下令拆除古城墙残留的一截。被拆除或变卖的城墙,购买者可以在城上或沿墙建造房屋。这里的旧民居有个代称,叫“城墙顶”。



























      旧时,城门是整个城防体系的重点,平时它是出入的通道,战争状态下,城门则是攻守双方的主要争夺目标。城门坚固性是维系全城安危的关键,因而,修建城门都以高大、坚固为标准。北伐战争时期,徐州城墙与四座城门被拆除。城门虽然不存在了,但考察古城门的所在,可以了解徐州古城的规模与作用,也可以为今天的城市建设作借鉴。
      “城墙里,城墙外,城墙里面长棵菜。又好吃,又好戴,又好送人又好买。”“城门城门有多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挎大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是旧时徐州地区流行的儿歌。那时人们来徐州城里走亲访友买东西,都要穿过高大的城门,晚上出城必须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千百年来,城墙和城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徐州城墙除了快哉亭残存一小段外,其他城门已不存在了,但是城墙与城门如同陈酒,浸满了乡情,珍藏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南门:历代作为徐州的正门,它与彭城路北端的现市府机关大院原徐州府衙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内有半圆形的宽广地,那就是瓮城,瓮城之内正对南门有一影壁墙,上镶嵌康熙朝徐州知州姜焯书写的“九州之一”四个石刻大字(镶嵌在徐州云龙山碑廊内)。
      记载南门历史资料,最早是在西汉,“南门”名称一直沿用到晋魏时期:“明日魏主又自上戏马台,复遣使至小市门,求与孝武相见,遣送骆驼,并致杂物,使与南门受之。”(《宋书《张畅传》)到了唐代,南门称为“白门”。宋苏轼曾有“肩舆白门道”的诗句。可知宋代时依然称南门为白门。元末徐州城毁于炮火,迁城在奎山下。明初洪武时重建徐州城,南门称为“迎恩门”。万历42年(公元1614年),重修四门,并重新命名,南门称为“奎光门”,因为此时奎山塔已经落成,为崇尚奎文故取此名。清朝也曾重修,仍袭用旧称。
      根据城门建制,各城门外都有瓮城,为了防御多与城门不直对,但是由于南门是正门,所以惟有它与瓮门在一条直线上,径直相对。根据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徐州南门一个门洞上有门楼,门外护城河上有吊桥,有城门官看守,每晚定时关闭城门。南门内有半圆形的宽广地,那就是瓮城,徐州人俗称瓮圈。瓮圈里还有道影壁,上镶嵌“九州之一”四个石刻大字。
      其实人们记忆里的南门实际上是瓮门,而不是南门。南门按位置应在瓮城与南门大街交接处。上世纪30年代,该处的商店在挖防空洞时,曾在地下四五米深处发现两个相对的城门,考古人员认为该处商店应该是南门的所在地。
      南门大街旧时有丝绸布庄、茶馆酒店、南货酱园、客栈药房以及许多手工作坊。如今南门大街上几乎成为电讯一条街,形形色色移动、联通的广告五彩缤纷,泛亚大厦、电讯钟楼相互竞秀。南门外则是商业荟萃的步行街,“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自古到今,南门内外一直是徐州最为热闹的地方。
      东门:外面临黄河,古谚说“圣人出,黄河清”,“河清”祈求黄河水清水患泯除。东门大街便是今天的大同街东段。东门在明朝以前,以方向命名,明洪武重建徐州城,称为“河清门”,因为东门外面临黄河,古谚说“圣人出,黄河清”,“河清”祈求黄河水清水患泯除。万历年间改称“明德门”,感恩朝廷的德惠使徐州安宁。崇祯年间重修仍称“河清门”。
      东门的位置在今天徐州市人民舞台附近。1988年8月,在此工地上,发现了明唐焕重建的河清门的门匾,中间楷书“河清门”题铭,每字约半米见方。题铭时间是“崇祯戊辰仲秋”,即1628年秋。这证实了明朝徐州东门的位置。清代几次重建东门,位置也应在此地点。嘉庆三年(1797年)再次扩建。88岁的王大娘曾住在察院街,经常路过东门,她说东门在人民舞台东侧,城楼很高,门洞很深,遇到危急事,夜里关闭城门。后井崖巷在东门南,从那可以去开明菜市。
      东门外有瓮城门,位置在其东面的警备区内。今天大同街东段有一段弯曲的斜坡路,名称叫月波街,实际上,它应该是东门与瓮城门之间瓮城(瓮圈)的残存,瓮城也称月城,旧时曾在瓮门处建有月波楼,有人认为月波街名由此而来,其实,这均与月城有关。
      东门大街名称原是察院街,因为明清时都察院在此街上(中山堂附近),百姓一直称为东门大街。北伐军占领徐州后,为庆祝胜利,期望“世界大同”,便改称大同街。
      北门:如同争战之门。历代知州知府均十分重视北门的建筑和防卫。明洪武时称武宁门,万历年间称拱极门,崇祯重修仍称武宁门。北门的名称告诉人们它的重要性。北门内近府衙门,外临黄河与九里山,易受来自北方强敌入侵,因此肩负防御、护卫双重重任。徐州历史上数百次战争,与北门西门关系最多。所以历代知州知府均十分重视北门的建筑和防卫。
      北门的位置在原统一街的北端,北门外卧有镇水铁牛和“五省通衢”的牌楼。北门其实是徐州和燕、鲁、甘、陕、豫交通的重要门户。许多客商从北门进入徐州,清中期,苏辙后裔来到徐州后,曾住在坝子街一带,并在北门处开设酱菜店,一时很有名气。
      北门也有瓮城,人们记忆里,北门里的街道也是条弯路,弯路连着一片空地,即是瓮城遗址。瓮城里有口井,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清凉甘冽的井水是这一带的老徐州心中挥不去的。
      北门大街和南门大街一样历史悠久,徐州师范大学教授李洪政先生考证《金瓶梅》的故事原地就在徐州,而书中描写的明代的北门大街,就是这条统一街。统一街上的徐家大院、权家牌坊、鳞次栉比的大小店铺、明清民居,述说着往日的繁华。它和南门大街一样,是古老徐州的历史象征。
      西门:自古以来,城西门外是萧杀之地,是秋后处死犯人的地方,徐州西门外也是如此。徐州西门大街,即今天的和平街,城门在和平街西首。西门在明洪武时称通汴门,说明了西门与汴水的地理关系,万历年重修后称威远门,崇祯年间重修后称武安门,这两个名称凸显出西门对防卫徐州城池的重要作用。2000年7月,就在和平街西门口建筑工地四五米深的黄土下,发掘出一条纵贯工地南北的古城墙、城门和瓮城。这应该是洪武年间新修、万历年间重修的西城墙。西门外为半圆形的瓮城。瓮城门并不与西城门东西相对,位置在西门向南偏离了四五十米,而且门洞朝西南方向。由于天启年间的大水,使之掩埋黄土下,重建时,我们先人的记忆和测量竟那么准确,于是出现了徐州城门与城门叠压、城墙与城墙、街道与街道重合的奇观。
      许多老人回忆也与此相符:出西门有一条向西南去的小街巷,这就是瓮城的残留痕迹。瓮城门的位置在原博爱街的上坡处,即今天欧洲商城东口。瓮城是弯曲坡道,西城门废除后,瓮城两侧修建了民房,便形成了一条弯路。昔日西门大街十分热闹,药店特别多,有家“祥顺兴药店”,店主与徐州名店“祥顺成”是兄弟,第三代人李建新还健在。他回忆说,民国时期,“春发正”、“广济堂”等都在这条街上,是徐州的一道风景。
      到今天,徐州西门大街虽然只有半片街,却基本保持上世纪50年代的模样,这是徐州四大城门大街中,唯一存留至今的旧街,那光滑的石板路,小瓦平房的四合院,透露出平静和温馨。尤其难得的,这也是徐州四门中独一无二的,是那一座曾是看守西城门的衙役居住的小房子居然还在,这低矮破旧的两小间屋,经历百余年,墙头暴露出粗大的青砖。根据西门大街的老人讲,看守城门的人一直住到1928年城门被拆,门外的吊桥也被改建成小石桥,这样城门看守就失去了意义,守门人只好离开。
      徐州西门外旧时是荒野坟冢。那时西门内曾有家酒坊,押出处斩的犯人,路过这儿往往要停下来,向酒家讨碗酒喝。酒家便特别准备一坛,任由犯人饮用。有的犯人竟喝得昏醉,以求得被砍头时,不再感到恐惧和痛苦了。今天西门外完全变了样,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欧洲商城。















 



      公园很美丽,里面多是附近的居民锻炼下棋散步,到处充满了生活和悠闲,漫步其间,好像可以闻到时光的味道......











 

 




 









 

      怎么打听都没有找到快哉亭,锻炼的大爷大妈均摇头,满脸困惑。是在忍不住再看导游图,蓦然回首,那亭却在我背后......

      快哉亭:是徐州市的一处历史建筑,位于徐州市解放路快哉亭公园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在城东南,旧志宋熙宁末李邦直持节徐州,即唐薛能阳春亭故址构建。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后明奎楼,俗名拐角楼。”快哉亭自北宋熙宁十年(1017年 )任京东提刑使持节徐州的李邦直在唐代阳春亭旧址改建以来,几经兴废。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重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太守桂中行又进行扩建。
      新中国成立后,任命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因十年动乱遭受严重破坏,1989年又拨款在原址上重建,与新整修的快哉亭公园在建国40周年之际同时对外开放。
      重建的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快哉亭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独立院落。沿着二十多级台阶攀登进入枣红色的大门, 跨入快哉亭幽静的小院,亭楼主体建筑坐落正中,古式敞廊环绕相连,显得层次分明。院内的配房、花坛、太湖石河各色花木, 交错别致。院门外台阶下的石板路、小桥,直通对面仿古建筑逍遥堂。小桥东西大面积的荷花池中,凉亭、水榭、曲桥相通。春夏之际,荷花妖娆,清香四溢,占地七十多亩的快哉亭公园,已成为闹市区中安静优美的景点。

      快哉亭取名苏轼的《快哉此风赋》。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后,常约宾朋来此避暑。一天,苏轼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内,李邦直请他命名。苏轼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如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号千万,飒飒东海,鼓舞与四维。因此隅晋人一映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欢,搏羽毛于汗漫, 应龙所行,作麟角以参差。”从此把阳春亭易名为快哉亭。昔日的快哉亭,建筑在古城墙的角上,北成为奎楼,为徐州古城的五楼之一,与彭祖楼、霸王楼、黄楼、燕子楼、布于古城周围。奎楼祀奎星,为文人崇祀之神。古时每年五月十六日有庙会,香火甚盛。因楼建在古城东南处,有成拐角楼。徐州的古城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1928年被当时的驻军扒砖卖钱拆除。今快哉亭下的城墙已修复,游人在快哉亭举目眺望,古城内外景色尽收眼底,为古今登临观赏胜地。北宋诗人陈师道在《登快哉亭》师中写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昔日的快哉亭,建筑在古城墙的角上,北成为奎楼,为徐州古城的五楼之一,与彭祖楼、霸王楼、黄楼、燕子楼、布于古城周围。奎楼祀奎星,为文人崇祀之神。古时每年五月十六日有庙会,香火甚盛。因楼建在古城东南处,有成拐角楼。徐州的古城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1928年被当时的驻军扒砖卖钱拆除。今快哉亭下的城墙已修复,游人在快哉亭举目眺望,古城内外景色尽收眼底,为古今登临观赏胜地。北宋诗人陈师道在《登快哉亭》诗中写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此快哉亭非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快哉亭,而是苏轼《快哉此风赋》中的快哉亭。《快哉此风赋》,是一首苏轼所作的小赋,出自于《苏东坡全集》。
快哉此风赋 并引  蘇轼
      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余皆不录。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飒飒东海,鼓舞於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抟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1077,熙宁十年,42岁,徐州
      苏轼命名快哉:黄州“快哉亭”是同为贬谪于黄州的张偓佺(字怀民)元丰六年(1083年)所造,张是苏轼的好友,所以,他请苏轼为新亭命名,苏轼就以“快哉”名之。据《辞源》解释:亭者,有顶无墙之建筑也。亭子一般有两大妙处:一是赏景,二是临风。赏景则是外在观感的延伸,临风则是内在心灵的感受。一般站在亭台之上,由于没有围墙的遮拦,能够极目远眺,自然首先以赏景为主。苏轼登亭临风,他感受到的是“千里快哉风”。由“亭”而“风”,由“风”而“快”,这或许就是苏东坡为亭命名“快哉”的原因。但是,“快哉亭”之名并不是苏轼于黄州才有的灵感,恐怕也不是苏轼一人的灵感,其中还有苏辙的相助相赏。临风称快之时,苏轼总会想起战国时宋玉《风赋》中“雄风”、“雌风”的典故,也不是始于黄州,而是灵感早已来临。
      根据苏轼和苏辙的诗文,“快哉亭”应该有三处:密州“快哉亭”、徐州“快哉亭”、黄州“快哉亭”。临风称快而曰“快哉”并联想到宋玉《风赋》“雄风”、“雌风”之说也并不是从苏轼谪居黄州开始的,苏轼在与三处“快哉亭”相关诗文中,都提到“兰台”“风有雌雄”的内容。
      熙宁九年密州时期:据苏辙《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句:“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说明苏东坡在山东密州也建(或命名)有“快哉亭”。苏东坡不仅用“快哉”名亭,而且用“快哉”作赋。此时已经有“兰台诵快哉”的想法了,只不过,此时的苏轼还没有面临仕途风浪之险,没有看出他对“雄风”与“雌风”之说是否有多少深究之意。
      熙宁十年徐州时期:徐州“快哉亭”为熙宁十年(1077年)李邦直所造,李邦直和苏轼有旧交,李请苏轼为新亭命名,苏轼即以“快哉”名之,并写下了《快哉此风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此时的苏轼登亭临风,由风的雄健、风的广博感悟到的“快”,触动了他心灵之“快”。在这篇赋文中,苏轼对宋玉的“雄风”、“雌风”说有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哉风”是“贤者之乐”。这些已经窥见他后来的《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影子。
      元丰二年湖州时期:登台临风而称快,由“快”而联想起宋玉《风赋》中“雌风”、“雄风”,因此,风,“雌风”,“雄风”,“快哉风”,很自然地成为苏轼写文赋诗的惯性思维,甚至不是登台临风,只要有风吹拂心头,这一惯性思维都会使他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如,苏轼在湖州任时,一次梅雨时节的“舶趠风”(“舶”就是船舶,“趠”是远来的意思,因为此时风自海上与船舶同时来到,因此称为“舶趠风”),也引发他同样的联想。苏轼在这首题为《舶趠风(并小引)》中写道:“三旬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此时苏轼感受的风是从海上吹来的风,这种被船家称为“舶趠风”的海上之风,让苏轼似乎从昏昏欲睡之中吹醒,给他的感受自然与密州和徐州的原野之风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过,这也让他从心底生出一股快意。但是,原本想再作一篇《快哉赋》的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此时,宋玉的“雌风雄风”之说让他的快意打了折扣。
      元丰六年黄州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又是筑台建亭,又是登台临风,于是就又有了“快哉亭”,就有了东坡赤壁,就有了《(前、后)赤壁赋》,就有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于是,就又有了对宋玉《风赋》的联想和引用。但是,对于宋玉《风赋》中“雄风”、“雌风”、“快哉风”这样一组母题,苏辙和苏轼引用的目的似乎有些细微的差别。
      苏辙引宋玉的“雄风”、“雌风”入《黄州快哉亭记》,否定了宋玉的说法,认为“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人应该“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苏辙用“不以物伤性”来安慰同是贬谪黄州的张梦得和苏轼,他认为,虽遭贬谪,只要“不以物伤性”,也会有自己的快意人生的。当然,他这样写,也是对苏轼为亭命为“快哉亭”原因的说明。
      密州快哉亭:第一个快哉亭在密州。大约建于熙宁八年(1075)秋至熙宁九年十一月之间。这是一个饯别用的亭子。苏辙《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有“景物为公争自致,登临约我共追陪,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的记叙。
      徐州快哉亭:第二个快哉亭在徐州。据贺铸《快哉亭》诗序云:“熙宁末,魏郡李公持节来此,构亭于城隅之上。郡守眉山苏公命名曰:快哉亭。”诗描写快哉亭“飞亭冠城隅,空阔延四望。”
沧海桑田,九百年后,神州大地仅留下徐州快哉亭,其余两个快哉亭已在历史的画廊中消失。我们已无法去观赏那两个快哉亭的芳容。
      黄州快哉亭:第三个快哉亭在黄州。元丰元年(1083)闰六月,张怀民在新盖的房子附近建了一个亭子,请苏东坡命名。东坡作《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记其事。这是东坡唯一一篇为“快哉亭”留下的文字,弥足珍贵。
      美女也是有效应的哈,竟然有人专门为我开门参观......
《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
作者: 薛能 年代:唐代
南荣轩槛接城闉,适罢祈农此访春。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
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风惊自古尘。欲召罗敷倾一盏,乘闲言语不容人。
《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
作者:苏辙 年代:宋代
槛前潍水去沄沄,洲渚苍茫烟柳匀。万里忽惊非故国,一樽聊复对行人。
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试问沙囊无处所,于今信怯定非真。
《登快哉亭》 
作者:陈师道 年代:宋代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病后登快哉亭》
作者:贺铸 年代:宋代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金风送爽小窗开,漫步亭边亦快哉。碧水潜流盛不断,荷香四溢骚人来。”








 









      儿子还有几天是属于我的啊?......











      这么大的栀子树第一次见......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