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徐州龟山景区·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是徐州龟山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位于江苏徐州市鼓楼区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墓葬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几乎将整个山体掏空。共有15间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的墓室,卧室、客厅、马厩、厨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是一座地下宫殿。南北两条平行的甬道各长5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每条甬道有26块重达6-7吨的塞石封堵。龟山汉墓有许多不解之谜,因此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历史:1981年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时发现。1985年,文物普查中征集到该墓出土的刘注龟钮铜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龟山汉墓是徐州汉墓中唯一确定了主人的墓葬。1992年7月筹建,龟山汉墓第一期保护工程已于1993年6月竣工。1981年11月和1992年11月,南京博物院会同徐州市文化局先后对北墓道及整个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刘注(?-前117年):汉朝宗室,西汉楚王。其曾祖父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前129年,其父刘道去世。刘注继位,一共在位十二年。前117年,刘注去世,谥号襄,他儿子刘纯嗣位。
龟山汉墓是1981年2月由当地农民开山取石时无意中发现的,同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会同徐州博物馆共同发掘整理。在85年的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枚龟钮银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知道它是汉代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该墓葬由2条墓道,2条甬道和15间墓室构成,中间以壸门为界,壸门以南的10间是刘注的墓室,北面的5间是刘注夫人的墓室。
据说《龟山汉墓参观记》还被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但我十二册教材教了个遍,好像也没有看到过这篇文章。苏教版难道有两个版本?......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大封同姓王,他把自己的弟弟刘交封到徐州,封为楚王。这是一张楚王世系表,墓主人刘注就是刘交的重孙,第六代楚襄王,在位时间13年,时值汉武帝统治的鼎盛时期。古代的皇帝死后,会有一个谥号,但在这张世系表上,第四代楚王却没有谥号,这是因为他参加过当时的“七国之乱”,属于“乱臣贼子”,于是这一栏便空了下来。
西汉历代楚王:
第一次册封
:
淮阴侯韩信,前202年在位(仅4个月便被废除);楚元王刘交,前201年-前178年在位;楚夷王刘郢客,前178年-前174年在位;楚王刘戊,前174年-前153年在位;楚文王刘礼,前153年-前150年在位;楚安王刘道,前150年-前128年在位;楚襄王刘注,前128年-前116年在位;楚节王刘纯,前116年-前100年在位;楚王刘延寿,前100年-前68年在位。
第二次册封
:
楚孝王刘嚣,前52年-前24年在位;楚怀王刘芳,前24年-前23年在位;楚思王刘衍,前23年-前2年在位;楚王刘纡,前2年-8年。
结构:龟山汉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有南北两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每条通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通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是1/16000,通道地平面,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0/1000的自然坡度,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每条通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墓室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有南北二甬道,甬道沿中心线开凿误差仅5mm;二甬道水平误差仅8mm,夹角仅20″。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 主次分明,总面积700余平方米。
这组图片是山体没有被挖掘之前的原貌,这座山远看犹如一只乌龟,头朝北,尾朝南,故得名为龟山。龟山汉墓就挖掘于山腹之中。由于当时的黄河流经此处,所以这座墓葬是由半山腰开始开凿的。南甬道在发现时里面共有26块塞墓石,分为上下两层,每层13块。这些塞墓石每块重达6-7吨,接缝严密,连一枚小小的硬币都无法塞入。据专家鉴定这些都不是本山的石头,而是从遥远的西南方运来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究竟利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石头运过来,塞入甬道的,至今难以想象,为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而这些上面打着牛鼻环的塞石就是当时被盗墓者拖出来的,西汉时期只能用牛马拉出来。考古学家在清理北甬道时专门请了工程指挥兵学院的官兵动用了大型的现代化工具还花费了100多天才把下面一层塞石清理出来。可见那时候盗墓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所以专家认为只有可能是官盗,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盗墓工程。
在这组陈列柜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组鼎。说到鼎,最初只是作为炊具,后来才改作祭祀所用,成为身份的象征。帝王用九鼎,士大夫用七鼎,诸侯王用五鼎,于是有“一言九鼎”的说法。刘注是楚王,所以这里摆放了五只鼎。
徐州地区的墓葬分布图:说到汉朝,封在徐州的楚王就有13个。依据汉代葬制,地方诸侯死后应埋在其封国内,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均是凿山为墓,现在已经发现了8处。其它汉墓主人的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
铜兽衔环·西汉
鎏金铜熏炉·西汉:所谓鎏金,就是指在饰品的表明镀一层金,起到防腐的作用。这件鎏金铜炉的制作十分的精美,它的上盖可以打开,里面盛放点燃的熏香。我们看到的是一件复制品,它的原件收藏于南京博物馆。
刘注龟钮银印·西汉:徐州汉墓唯一确定身份的是龟山汉墓。确定身份是依据什么呢?就是这枚龟钮银印。这是在85年文物普查时征集到的,它的质地为白银,上方是一只可爱的小龟。下方用小篆刻了:“刘注”二字,从而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陶立俑·西汉
青玉龙凤佩·西汉
考古发掘——塞石在龟山:墓外堆放着大量长方形巨石,它们是用来填充两条甬道,防止盗墓的。这些巨石每块就大约七吨重,很难移动。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低下,对于工匠是怎样把重达几吨的“巨无霸”送到甬道里的以及还要分两层紧密叠放的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质疑。1992年,工作人员准备把南部甬道塞石拉出墓外时惊讶地发现,甬道内的上下两层塞石接缝非常严密,两层巨石之间甚至连一枚五分硬币都塞不进去。气势恢宏的刘注夫妇墓就是由这些塞石封堵于墓室之中,这些巨石不仅体积庞大,数量还达到了26块。如此大的采石量,小小的龟山是否能够提供丰富的石材,地下宫殿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引起了争议,但是,根据考古人员的分析,这些巨石似乎不应出自龟山。
但是这些塞石与龟山的石质相同,皆为石灰石。更有说服力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在发掘清理时,考古人员发现在其外墓道前段,“残石较多,中部凿制出一‘塞石’雏形,呈长方形,上部已做出光洁的表面。还有一件‘塞石’毛坏,因加工时已断裂,故弃置于墓道西侧。”既然狮子山楚王陵的塞石是就地取材的,那么龟山楚王陵的塞石是不是也来自本地,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
第百上石:摆在甬道口的这块塞石,叫做“第百上石”。“百”在这里是“一”的意思,那么这块塞石,就是南甬道26块塞墓石中最外面的上面的一块。它的上面刻着48个篆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刘注身为一代楚王敢对天发誓,我的墓室中只有我的棺木和尸体,没有华贵的服饰,也没有值钱的金宝玉器。后世的贤大夫有幸看到这块塞石就应该同情我,为我感到悲伤,所以我的墓室你们就不要动了。外面知道龟山汉墓原有的陪葬品数量应该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塞石上的话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墓道口的这两座夯土墙,是用一层砂土一层土夯实而成的,十分坚固,可以防止墓道被裸露在外,同时也防止了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
南甬道:南甬道高1.78米,宽1.06米,全长56米,沿中心线开凿的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万分之一。大家可以摸一下墙壁,非常的光滑,都是经过人工细心打磨的。这是我国发现的西汉的墓葬中最为精致的一间。我们可以从这条红色的激光射线看出,甬道壁与激光射线是绝对平行的。甬道壁的上夹角都是90度的直角,与之相对应的下方是两条宽、深各为10公分的排水槽,贯通15间墓室。请大家小心脚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凹槽,而其是上下对称的。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打凿时固定一些装置撑起墓道,防止塌方。也可能是用来固定塞墓石的。
马厩:第一间墓室是马厩,即栓马养马的地方,面积是22.2平方米。中间的水池是饮马池,旁边的石头是栓马用的桩。当时在这里出土了两件文物:一间就是陶盆,另一间是陶俑象征着马夫,组成养马人饲马、饮马的场景。这间墓室最具特色的还是它的顶部结构。类似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为四角攒尖顶。它不是由四块石头拼凑而成,而是一个整体。在西汉时期炸药还没有发明,完全是用手工雕凿的。第一间墓室作为马厩,可以看出刘注对养马业的重视。
车马库:墓室为长方形,三面坡顶,为了防止塌方,古人特意掏空四周,在中间留下一根石柱,以起到支撑墓室的作用,称之为擎天柱。出土有陶俑一件,陶马6件及马的配饰铁衔鏣、铁环、勾形器等,均面西而立。当时在这里有一辆木制的马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蚀掉了,只剩下一组陶马现收藏于徐州博物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套复制品。汉代的陆路交通以车马为主,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可以乘坐6匹马车,刘注身为一代楚王只能乘坐4匹马拉的车。车内可坐可卧,并可调节车内温度,四匹马的配置,反映了诸侯王尊贵的身份。
小车马库:一间车马室在我们看来也就足够了,可刘注却别有特色,他还有一间小的车马室,就在对面。这间车马室比我们刚刚看见的要小许多,只有5.91平方米。它的顶部结构也是四角攒尖顶。这里出土了三件御手俑和四匹陶马及马的配饰铁衔鏣、铁环、勾形器等,象征楚王生前出巡时的车队和守卫力量。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这间墓室的位置,它处于主墓葬的正南方,甬道一侧,作用类似于今天厂矿企业的传达室和值班室。
这座墓葬东西全长86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专家推测,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修建这样的墓葬需要300多名能工巧匠日夜不停的动工,十年才可以完成。而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甬道并排只能走2个人,所以并不可能300名工人同时开工。刘注的在位时间只有13年,可想而知他要花费多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打凿这座地下宫殿。所以,龟山汉墓不仅是当时封建贵族奢华生活的见证,也凝聚了汉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乐舞厅:穿过幽长的甬道,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刘注的礼乐器具室,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歌舞厅。该室为楚王听歌观舞的场所。室顶二面坡为人字造型,中部为擎天柱结构,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设计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与技艺。
庖厨室:在汉代,贵族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好边吃边欣赏。所以在礼乐器具室的旁边特意安排了一间庖厨室,也就是厨房。平面近方形,两面坡顶。出土有陶俑、陶罐以及大量的家禽、家畜的骨骼。室外凿有一口水井,起到墓内蓄水池的作用。井底发现枣、桃、梅、杏、酸枣、李六种果核,推测墓主人下葬时间为8-9月间。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了只不过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生活,所以他们在这间厨房里放上了整套的炊具和餐具还有食物等希望到了阴间可以继续享用。专家还从这里清理出大量的谷物和动物骨骼。有了厨房当然少不了水,在厨房的外面还有一口精致的水井。
这口水井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用价值,水深只有20公分,里面的水是长年不干的,都是山上石头裂缝里慢慢渗下来的。您不用担心水满了会溢出来。刚刚在甬道里提到的排水槽贯穿15间墓室,在水井的旁边也有排水槽,整个排水系统由东到西,由高到低。经专家测量,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比甬道口高出527毫米,有利于水的排出。
最神奇的是,水井里的水常年不干,均来自于石壁上得渗水。但水又不往外溢,总是刚刚好......
发现这里时兵器架上并没有发现很多兵器,主要是因为当时兵器都是铁制品,年代久远都锈蚀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
兵器库对于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刘注也意识到这一点,当年就对兵器库加了两块塞石堵塞,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防盗门。但是这样并没有阻挡住盗墓者的脚步,我们发现龟山汉墓时塞石已经被拖出来像现在这样摆放了。
卫生间:15间墓室中最小的一间,这间墓室只有4平方米,用途,一目了然,是刘注的厕所。厕所相当的讲究:下有蹲坑,后有靠背,右有扶手,旁边还有两个陶盆供洗手之用。厕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西汉当时的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过这仅限于贵族,不能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楚王前殿:刘注的前殿,面积为68.91平方米,主要作用是宴饮宾客,十分重要。位于整个墓葬的中心位置,是墓葬中最大的一室。象征楚王生前处理政务的殿堂。中间的石擎天柱高大粗壮,气势雄伟,既是建筑结构的需要,又起到心理支撑的作用。
这间墓室最大的特色就是这根擎天柱,它高4米,宽1米。为什么说它是这间墓室的特色呢?我们来看一下墓室顶部中间的这道直线,据专家测定它是南北甬道的中轴线,而这根擎天柱就位于这根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在2000多年前没有照明设备、测量定位仪器的情况下,古人是怎样测量定位的?不禁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
![]()
![]()
楚王棺室:该室处于整个墓葬的中轴线上,出土有刘注龟钮银印。墓室北墙壁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有人认为是长期渗水或石质不同所致。此景为何出现于棺室,成了龟山汉墓的一大谜团。
楚王棺室:该室处于整个墓葬的中轴线上,出土有刘注龟钮银印。墓室北墙壁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有人认为是长期渗水或石质不同所致。此景为何出现于棺室,成了龟山汉墓的一大谜团。
这间棺室是15间墓室中打凿最为精细的一间。当时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刘注的尸体和棺木,只是清理出大量封棺用的铁钉。在85年征集到龟钮银印,古人讲究印不离身,所以专家就认定这里就是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的墓室了。现在看到的棺木是仿造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棺木复制的。
这间墓室有个奇特的地方,在西北角有一个阴影,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古人拿着书面东而立。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夏季渗水严重,冬季严寒干燥引起的。可是,在我们发现龟山汉墓时并没有出现这个阴影,而是在93年开馆后才逐渐显现的。所以被称为“楚王迎宾图“。而为什么只有这个角出现阴影呢?无从知晓,这就又给龟山汉墓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
楚王原棺室:中国自古以东为首,按理说刘注的墓室应该在东面那一间,是什么原因将刘注的墓室转移到了西边呢?我们现在就去东面的原棺室探究一下原因。这里就是刘注的原棺室,我们可以看见顶部出现一条巨大的山体裂缝,旁边有人工打凿的痕迹,而裂缝是天然的。当时人们认为山体裂缝会造成塌方,看起来不美观,雨季时也会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不利于尸体和棺木的保存,所以才会移到西边。后来把这间墓室作为了贮藏室。当初选择这间墓室做棺室,不仅因为它位于东首,处于两条甬道的中轴线上,而且它的顶部也刚好对着龟山海拔的最高点。当时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又给我们留下一个迷。
壸门:再回到楚王前殿,这里有一道门,叫做“壸门”。壸门为两墓之间的通道。汉朝葬制讲究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的是灵魂的合葬。也就是说夫妻二人生前各自打凿自己的墓葬,只有到夫妻二人都下葬以后,才能把中间的过道打通,这道门叫壸门。根据夫妻二人墓穴中清理的钱币考证,推测刘注比王后早下葬三至四年。说明该通道是由北面贯通过来的,为“开门寻夫”。
壸门是一座合葬墓,只有一个过道相通。称之为壸门,这道壶门开凿东壁平直,西壁平面为曲尺形,即北面大而逐渐向南面缩小。也许建造者想通过壸门的变化暗示使用者性别的变化,因为在壸门连接的是两位主人的墓室。
中国考古专家蒋若是对这个门的评价为“误凿”。他说:“这是全墓唯一开凿不规则的过道。壶门另一侧却是全墓刻凿最讲究的门饰。这说明壶门是刘注墓室特意为夫人预留的‘通道口’,而通道口的北口之所以如此之宽大,应是刘夫人墓室在开凿时,为‘开门寻夫’而发生的误凿。等发现与预留的通道口出现错位时才加以纠正,故而形成后来的曲尺形。”整个墓葬除此“过道”之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尤其是甬道打凿的精度更令人震撼,那么,这个进深仅1.9米的过道,可能发生了误凿。即使是误凿,有人也质疑误差会如此之大。即使这是事先预留的通道口,那边更可以事先做下记号方便凿通。施工人员既然能完成精细的甬道设计,想要在夫人墓这边开凿寻夫之门,当然不应是难事,人们质疑误凿如此之大。就算事先没留记号,石壁厚度近两米,在未凿之前,却知道已经是“误凿”而自动改正,这一点也引起了质疑。既然不知道是误凿,一直凿过去,也会凿通的,这样和似乎误凿就没有关系了。
这些小石包起什么作用的?也许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歌舞厅的灯光设备。可是2000多年前电都没有发现,古人自然不会想到灯了。由于人们对宇宙知识的缺乏,认为天圆地方,那么拱形的屋顶就相当与天空,上面的小石包就相当于满天的星星了。也许刘注古人希望用这满天的繁星照亮她阴间的生活。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一个人去世了天上就会有一颗流星陨落。
这根擎天柱的两端,有两颗正在陨落的流星。不言而喻就这就象征了刘注夫妻,而永远不会陨落是他们要向后人表示他们还是比较有作为的君王。
王后的前殿:王后的前殿、乐舞厅和棺室在一条线上,构成三个主室。刘注夫人的前殿,作用与刘注那间相同,但面积却比那间小很多,而且打凿的也比刘注那间粗糙。拱形的屋顶低于楚王的墓室,反映了汉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出土有五铢钱、玉环、鎏金铜车饰、陶俑等。
王后的棺室:此室与楚王原棺室南北对应,平面呈长方形,拱形顶。这间刘注夫人的棺室,同样没有发现刘注夫人的尸体和棺木。出土了大量的陶制冥钱与现在的纸钱相似。同时还出土了一些五子莲,是当时女性使用的化妆盒,证明是女性墓葬。而有幸可以和刘注合葬的只有她的夫人了。
棺木旁边的地上有一个凹槽,我们称之为棺床,是用来固定棺木的。西汉时期比较高级的棺床是用汉白玉制作的,而刘注夫妻的只是在地上打凿了一下,这就可以推算出刘注夫妇的棺木并不是十分奢华的。与之一墙之隔的是刘注的原棺室,由于原棺室的种种不利因素,刘注的棺木就被移到了西面,夫妻二人只能遥遥相望,非常的可惜。
庖厨室:民以食为天,刘注夫人的墓室中也有一间庖厨室。是整个墓葬中最北的一个侧室,中部凿有擎天柱,室顶凿成双拱形,室内凿有两个壁龛,似想继续开凿墓室。室内东南角地面凿有一圆形水井,出土有彩绘陶俑,陶璧和陶麟趾金等。
这间墓室最有特色的是东西两壁留有一对对称的凹槽。一种说法是有了厨房就少不了橱柜,所以就有人认为这对凹槽就相当于现在的橱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刘注有10间墓室,而他的夫人只有5间,当时也许是想继续向两边打凿的,但是这时刘注夫人已经奄奄一息等着下葬了,所以只好草草收工,留下了这对凹槽。
![]()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发现,这样大型的墓葬为什么只留下少数的陪葬品呢?我们都知道龟山汉墓是被盗过的,盗墓者是怎样进入墓葬的呢?那么我们就去走一下盗墓者走过的路。现在我们所处的是北甬道,南北甬道长短差5毫米,高度差仅2毫米,相距19米,夹角只有20秒,也就是说把两条甬道无限向下延长,它们的焦点会在1000多公里以外的西安地区。2000多年前古人怎样测量定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汉朝完成这样的工程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北甬道与南甬道相同也有两次塞墓石,可是81年我们首次发现这条甬道时发现了两件并不属于西汉的文物:一件是王莽篡位时期的货币好“货全”,另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碟,这就说明龟山汉墓至少被盗过2次。
神奇的下水道......
车马室:最后一间墓室,刘注夫人的车马室。在汉代男女乘车有别,妇女乘用的车比较小,四围封闭较严,两侧开窗,有垂帐遮挡。一般驾两马或一马,两马为骈,所以此处复制展出的车为骈车。
汉墓之谜
1、工精度之谜:汉墓的两条甬道长5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条甬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为1/16000,且墓道两壁都磨平如镜。按当时的技术水平,人们质疑修建这样的墓道的方法。
2、崖洞墓开凿之谜:龟山汉墓为典型的崖洞墓,其15间墓室和两条墓道总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当时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3、星宿分布图之谜:刘夫人墓室的前厅和棺室及石柱上分别留有乳头状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规则排列,绝非工艺点缀,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意思。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照明的灯盏,还有人认为是象征着楚襄王刘注上应天星,但细考之,都不能自圆其说。
4、塞石之谜:南甬道由26块塞石堵塞,分上下两层,每层13块,每块重达6-7吨,石块间接缝紧密,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下。据专家考证,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质地来源于西南很远的地方,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来源。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汉代,人们质疑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塞石运来并塞进甬道的。
5、刘注前殿未解之谜:刘注前殿位于整个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大殿。中间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壮,恰好撑在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构造巧妙。人们对是否是巧合产生了质疑。
6、壸门之谜:据专家考证,楚王夫人下葬应该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时开凿完成的。当时,两个墓宫之间留有一道门,却未开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们“开门寻夫”。能够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两座墓宫勘测设计技术打造得天衣无缝,但在这里却留下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这里是5个墓室中唯一一个开凿不规划的过道,楚王这边门小,夫人那边门大,使整个通道成为一曲尺形。有人说,这是在开门寻夫时找错了位置,凿到一半时才修正的。但是,在整个的15间墓室中,除了这一个过道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让人质疑的是发生在这道只有两米厚的墙壁处。
7、崖壁画之谜:楚王棺室北面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这一形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有人认为它是长期渗水所致,但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这也成为龟山汉墓的最大一谜。
墓室谜团难以一一尽数了。根据与楚王刘注同时代同爵级的诸侯王的墓葬制度类推,刘注下葬时应该身裹银缕玉衣,有镶玉漆棺,可是并没有发现。按照官制,刘注的官印应该是驼钮金印,而在墓室中考古人员只发现了两个龟印,都是私印,驼钮金印是否跟随他一起下葬也不清楚。由于墓室被盗等原因,这些也都成了不解之谜......
龟山汉墓工程量浩大,气势雄伟,被誉为“中华一绝”,“千古奇观”。考古人员在据我们现在所处位置5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独立的附属墓葬,共清理出陪葬品700多件,其中一半以上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可见,如果龟山汉墓没有被盗的话,陪葬品的数量会是多么的惊人。
两只镇墓的大乌龟,俗话说“摸摸乌龟头,万事不用愁”,摸一摸乌龟头,给自己带来好运。
龟山汉墓中原又的塞石变成了一道石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