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徐州汉文化景区·汉兵马俑博物馆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徐州汉文化景区·汉兵马俑博物馆

      看到这么现代的建筑,你绝想不到这里面有着两千年前的古代军阵......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也称为徐州古代军事史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1985年5月在兵马俑坑发掘的基础上建馆,9月建成,10月1日开放。汉兵马俑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从2004年10月开始动工,博物馆面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5000多平方米。改扩建后的博物馆不仅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增加了一个军事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军事展厅有500多平方米,主要陈列一些汉代兵器、兵马俑的军阵及演变过程;临时展厅主要用来临时展览一些从外地兄弟单位引进的古代文物。

      汉代社会,特别是西汉初年,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儒、道两教也没有完全确立自己在中国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人们信仰的还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朴素的原始崇拜,对于生死,人们相信人死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那另一个世界去,徐州的各座王墓中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视死如生”的观念,粮仓、厨房、钱库、乐舞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得一丝不苟,设施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后自然希望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 。
      汉兵马俑博物馆原来是一个砖瓦厂区。1984年12月,当地的砖瓦厂工人在推土时偶然的发现了这些俑坑。1985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除此以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在徐州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

      建筑布局:该馆包括徐州古代军事史展厅、秦汉军事发展史展厅、汉兵马俑军阵展厅等,这是中国第一座古代军事史博物馆。
      现代化陈列展厅地上部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徐州古代军事史陈列展厅,它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等陈列手段,全面展示徐州古代军事战争的产生、发展和独特的历史面貌;第二层为兵马俑陈列展厅,介绍兵马俑的产生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制作工艺及艺术价值,着重向观众陈列展示秦汉军事史、兵制史、作战史和实战兵器等。
      徐州古代军事博物馆现代陈列展厅的地下层,为汉兵马俑坑军阵原址展厅,改建后的汉兵马俑遗址展厅将把徐州汉兵马俑的整体全貌展示出来。为此,将休整二号坑,发掘三号坑,复原四号坑。

      兵马俑坑计有东西向步兵俑坑3条,间距5米,各长28米。坑口宽2.2米,底宽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警卫俑坑一条,位于3条步兵俑坑之东约 5.5米,坑长26米,宽1米,深0.15~0.40米;骑兵和战车坑两条,位于3条东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于1981年损坏,其二东西长12.5米,宽 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现地24米余。目前已发掘两条步兵俑坑和警卫俑坑,两条步兵俑坑东端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陶俑2393件,其中一号坑1016件,二号坑1377件。俑皆陶土烧制,青灰色,计有马4匹,官吏俑1件,余为甲胄俑、跪坐俑、盔甲俑、发辫俑、发髻俑、弓弩手俑及持长械俑等。俑身涂粉,局部绘朱。从形制、质地、服饰等特点分析,为公元前1世纪作品,约当西汉景、武之际。

      汉兵马俑坑文化地层:徐州汉兵马俑坑坐落于狮子山以西的山间洼地中间。至西汉以来的两千余年间,由于黄河改道的泛滥冲击,在山盆内形成4米多厚的泥沙淤积层。从土层断面来看,自上而下分为不同时代的10个文化地层。汉兵马俑坑开挖在底部的原生粘土层与生土地层之中。
      徐州汉兵马俑共有6条俑坑。在这个门厅的下面就是第四号坑,这条坑是警卫坑,象征着警戒部队。在西北125米的地方还有五号坑和六号坑,里面埋藏200多件陶马和骑兵俑,象征着后勤部队。另外,在大厅里自北向南的一号、二号、三号坑里的是兵马俑的主力部队,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号坑。大家请看,这些跪坐俑是车兵,这些站立的瘦削的是御手俑,他们是负责驾御马车的。这些身穿盔甲的叫盔甲俑,还有身强体壮的车兵,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后还背着箭囊,从这里向前的是步兵部队。大家请看,在这个制高点上,有四匹膘肥体壮的战马,马后不远处站着一个高大的陶俑,大家可以猜猜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就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那麽为什么会在指挥官的周围留有一圈空地呢?考古工作者告诉我们,发掘时这里有一堆木头腐朽后遗迹,并且在马的身上发现了绘着的红色的缰绳,这些都表明这里原有一辆指挥车。驷马、一车、一俑构成了一个指挥中心,也证实了这支地下部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号坑:位于三条东西纵向俑坑的北侧,东西长27.7米,坑口宽2米,坑底宽1.3-1.5米。坑内兵马俑群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俑群长15米,为一组步兵军阵,计有各式步兵陶俑410件,后段俑群长10.3米,埋藏陶俑510件左右,前部为车马、军吏和步兵俑构成的指挥机构,后部为跽坐俑组成的车兵军阵。

      一号坑的陶俑经过了考古工作者的整理才得以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到一号坑的正面去看一看。整修后的一号坑看上去军列严整,宛如一支浩浩荡荡、兵强马壮的古代军队正浩浩荡荡的向我们涌来。它给人一种锐不可挡、一往直前的感觉。

      汉兵马俑:汉兵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马俑是为秦始皇陵“骊山”陪葬的一样。从制作工艺上讲,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它们当中的昂着,张着嘴,仰着身子,仿佛是一位性格粗犷、情不自禁地在嚎啕大哭,身边的两位一个探过头来,一个侧过脸来像是在安慰劝说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则是低着关、皱着眉,嘴角向下撇,显出性格内向,默不作声的悲郁神情,这与整体庄严肃穆的军队主题是相吻合的。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变为写意,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徐州汉俑全部罩在一个长长的玻璃罩里,玻璃反光严重。俑坑前部是由车马、军吏、步兵俑组成,他们手上拿着象征性的武器,但已经朽烂。可惜手机隔着玻璃拍出的照片及不清晰......

      兵马俑身上有很多接口,说明是需要组装而成的。兵马俑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俑的模型,根据模型压制、入窑烧制,最后组装彩绘。

       一些士兵身后背着箭箙(可能是装箭用的,似乎没有最后定论)
      在1号坑的中间有四马一人,构成整个部队的指挥中心,中间高个子是将军俑,原来还有一个木制战车,但也已经朽烂了。后部是由跽坐俑组成的车兵。车兵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仗的甲胄俑,全身穿着铠甲,头上戴头盔。另一种是专门驾车的车夫御手俑,手是驾车的姿势。
      中间的将军显然高人一头,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社会呢......







      汉代的士兵都是男兵没有女兵,根据汉代男子发型的不同,可以分辨他们年龄的区别:头上戴着头盔的表现的是青年的形象,扎着麻花辫的是中年士兵。青年和中年人在军阵里是占绝大多数的。



      复原后的4号坑......



      汉兵马俑不如秦兵马俑那么威震四方,原因之一是秦俑是写实大俑,身高在1米8,个个威猛无敌,而汉兵马俑把俑的身高按1/4--1/5缩小,只有几十厘米。从视觉效果上看,汉俑稍逊一筹。



 

      与整修过的一号坑不同,二号坑完全按照出土时的原貌陈列。二号坑的兵马俑损毁的非常严重。这是由于掩埋时未按常规造成的。原先应先盖一块木板再掩土,但由于幕主人的突然去世造成兵马俑被匆忙埋掉,所以造成了兵马俑的损毁。但二号坑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可以直接领略到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的全貌。有些陶俑的肢体已时四分五裂,残缺不全,由此不难想象考古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二号坑:位于三条东西纵向俑坑的中部,东西长27.5米,坑口宽2.2米,坑底宽1.4-1.6米。坑内兵马俑群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俑群长13米,为830件各式站立的陶俑组成的一支步兵军阵;后段长11.8米,以跽坐车兵俑为主,其中东端约2.3米长的一段步兵俑遭破坏,残存陶俑约474件。

      三号坑:位于三条东西纵向俑坑的南侧,其形制大小与一、二号坑基本相同。该俑坑发现于1985年初,尚未正式清理发掘,经考古勘探调查,坑内陶俑埋藏情况与二号坑相似,亦为前、后两段,前段为站立的步兵俑群,后段为跽坐式的车兵俑。
      为什么三号坑未被清理展览呢?这就要从陶俑的本身说起了。徐州汉兵马俑都是陶俑。陶俑为模制,烧制温度为800 —1000摄氏度之间,烧制后涂上色彩,这些兵马俑的色彩,一般以白色作地,辫、额、唇、领、袖缘涂红色,因烧焙程度不一,有的呈黄褐色,有的呈青灰色,色彩非常的美丽,但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侵蚀,汉兵马俑出土时由于风化作用色彩很快就脱落了。由于尚未找到好的保护方法,只有把它保存在地下。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各位的面前,到时欢迎大家再来这里参观游览。



      根据出土情况仿制的战车,汉马的鬃毛是剪短的,尾巴是打结的。汉代为了怕马奔跑时马尾互相缠绕影响马的速度,所以把马尾巴打成结。车兵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仗的甲胄俑,全身穿着铠甲,头上戴头盔。另一种是专门驾车的车夫御手俑,手是驾车的姿势。(车是复制品)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位于狮子山楚王陵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两处遗址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这批分布于六条俑坑,总数四千多件的陶俑群反映了西汉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步兵中既有官吏,又有普通战士如持长械俑,弓弩手俑,发辫俑等。车兵中则有甲胄俑和御手俑之分,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有重要的意义。而由于作为楚王的陪葬俑,所有陶俑的面部表情则多表现得悲怆肃穆,展示了楚国工匠的杰出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力。此次发现是继咸阳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西安临潼秦代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当地政府在原址建立起全国第二处兵马俑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分为兵士俑、官员俑、马俑、盔甲俑和跪坐俑等五类。

      徐州汉兵马俑是用模子成型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千篇一律的面貌,相反如果大家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大家请看大照片上左起第四排第三个陶俑:它抬着头,张着嘴仰着脖子仿佛正情不自禁的大哭呢!而它旁边的一位探过身来,似乎在劝它节哀呢!前面的一位就比较内向了,我们可以感到它似乎正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悲伤流露出来,但心灵深处的哀伤怎能扼制呢?这些普普通通的泥巴,被工匠们灵巧的双手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他们充分的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杰出的艺术水平。

      车兵军士俑·车兵驭手俑·步兵铠甲俑·步兵发辫俑·步兵发髻俑·步兵弓弩俑·步兵持长械俑·步兵长袍俑·西汉前期(公元前178-前154)·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男侍俑·男女小侍俑·女侍俑·西汉前期(公元前178-前154)·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陪葬坑出土

      重装骑兵俑·西汉前期(公元前178-前154)·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出土:观察骑兵会发现,汉代骑兵是没有马鞍和马镫的,那时候马镫还没有发明。重装骑兵的铠甲是半截袖,轻装骑兵,身穿单衣不穿铠甲。轻骑兵的衣领也和重装不一样,是斜的。





      楚王陵兵器库出土的汉代打仗的武器,有用于直刺的矛和钩马腿的戈,以及把矛和戈结合在一起的戟,第四种是铍,还有用于远射程的兵器如弓箭和弩。像这样的铜戟在实验中可以轻易的划破16张牛皮纸。

      写实主义的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以形体高大、数量可观而成就了中国古代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而徐州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使得俑的艺术魅力在这一时期得以充分的发挥。两汉俑由写实变为写意,它并不刻意追求人物的线条比例,但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大家请看这支队伍最前方的三个士兵。工匠们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现了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心理活动。最右边的一位虎背熊腰,正是初出茅庐、急待建功的年轻士兵;中间一位躬着腰、眯着眼,看似久战沙场的老兵;左边是一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18—55岁的男子必须服两年的兵役,因此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汉代的工匠们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而且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以拙朴中富有含蓄的艺术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珍品。











      发展历史:1984年12月。一个偶然的契机,在徐州市东郊狮子山的西麓发现了一组汉代兵马俑,揭开了这支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部队的神秘面纱。兵马俑总数4000多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古工作者随后进行了全面的发掘。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楚王陵,是西汉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使得狮子山地区一举成为全国瞩目的旅游热点。这座楚王陵不仅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奇特的结构更是独树一帜,前所未有。墓中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其中不少文物是国内考古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墓中残留的楚王遗骨,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文物保护现存问题:由于兵马俑坑平均低于外围大坝外水潭面2.5米,外围水面对俑坑造成较大水压,经过近20年的时间,原土坝坝体疏松,局部开裂,特别是经历1997年徐州特大暴雨以来,俑坑内出现管涌,对俑坑兵马俑构成严重威胁。经常年水的冲刷和侵蚀,土坝外围一面坝体出现塌方和水蚀严重威胁大坝安全,同时两级排水泵站建成20年,机械和泵房不同程度出现老化和房屋开裂错位现象,急需维护和更新。
      汉兵马俑馆现有文物库房十分简陋,不符合文博单位一级风险安防等级的要求和文物保存条件,急需新建库房。现已计划在新馆改扩建中,按照国家安防和文物级别标准新建一座文物库房,目前问题主要是建造文物库房资金缺口很大。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咸阳秦俑之后,我国兵马俑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受当时技术条件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一号坑仅加固修复了一部分,俑坑中部的指挥系统兵马俑尚未加固保护。二号俑坑发掘后一直未进行整理和修复,三号俑坑未能发掘清理,五、六号俑坑出土的陶俑一直未能全面整理、修复。
目前文物征集十分不足,2005年新馆主体建成后,古代军事辅助展厅达500平方米,需要大量文物充实,急需征集一批汉代军事方面的文物。
      文物保护措施:该项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兵马俑坑实施整体性防渗加固保护;二是加固外围大坝,在土坝外侧构筑一周高3米的防水石墙;三是对一、二级泵站及其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该项目的实施将使兵马俑坑及其外围防护系统达到确保汉兵马俑遗址安全之目的。
      徐州汉兵马俑馆文物库房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造实施,达到保存和收藏的基本必备条件,建成后将成为集收藏、整理、修复和保护兵马俑文物为一体的标准文物库房。
      该项目拟对徐州狮子山兵马俑进行全面加固修复,以实现兵马俑的长期保护。同时发掘、整理、修复展厅内的兵马俑,恢复汉兵马俑军阵的整体陈展效果,再现西汉楚王国一支完备的地下军阵的整体形制。
      汉兵马俑军阵是西汉楚王国军队的缩影,狮子山楚王陵中出土了一批汉初实战兵器和楚王“玄甲”,这对全面展示汉代军事提供了条件。以兵马俑坑为主体,辅以汉代军事史展,将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增强汉代军事特色展览的效果。
      安全工作是博物馆的根本。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为一级安防风险单位,馆内原址陈列着2300件兵马俑和馆藏文物。新馆将设有标准文物库房,并根据新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实施,以确保国家文物的安全。

       汉代画像砖......
      汉代宫廷古乐展演厅:这里展出的是汉代时期的宫廷大型合奏乐器“编钟”和“编磬”,是两汉时期的皇宫乐器,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编钟”和“编磬”的合奏音乐也被人们称为“金石之声”。汉代宫廷乐器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名曲,其中最具汉代典型的宫廷音乐刘邦的《大风歌》,当你亲耳聆听汉代的编钟奏出荡气回肠的旋律,你会惊叹汉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充分体验帝王的享受,真正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