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徐州汉文化景区·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主要是以汉文化的发达而著名。“两汉文化看徐州”充分说明了徐州的汉文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徐州出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墓群。狮子山楚王陵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汉墓是考古工作者在94年底至95年初发掘的。据考证墓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这座王陵的出土,对考察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封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曾做过汉王朝宗正的刘戊的陵墓(尚不能定论),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楚王陵。楚王陵位于徐州东郊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当年,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谋反未果,楚王家族为保自身利益,权衡利弊,劝其自缢,以死谢罪赢得中央王朝的谅解。他自杀后,楚国宫廷考虑到其是反国之王,一旦朝廷下诏书,必然不能享受王者之礼,于是匆忙将刘戊下葬,给中央政府一个“即成事实”,结果汉朝廷接受了这一事实。陵墓虽历经十九年修筑,但当刘戊下葬时,尚未修完,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一次仓促的葬礼,楚王陵因此把诸多的迷留给了千年之后的人们。
![]()
![]()
![]()
![]()
说说“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郡国并行: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汉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非刘姓不王“的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汉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汉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后,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汉文帝以汉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刘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弈棋事件: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乱之时,汉高祖亲征平叛。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英布逃亡被杀。当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汉惠帝、吕太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玩乐。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诛杀晁错: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击败吴楚: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平定叛乱: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结果: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影响: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诸侯国虽仍然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平叛战争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这座墓葬总长117米,总面积851平方米,是徐州目前已经出土的汉墓群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它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和主墓室四个部分组成。这里是外墓道的扩展处,这一部分没有完工,可以看到残石林立,这种情况在古代墓葬中非常少见,一般的墓葬凡是在入口处都修凿得很平整。
凿墓工具:当时工匠们就是用它们来打凿陵墓的。再看这些石头本来是准备做塞石用的,已经凿出了雏形,但因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在一种不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的。
楚王陵主人的死因颇有悬念,而楚王陵地形制也出人意料。它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山为葬”,陵墓直接开凿于山体之中。南北总长 117
米,宽 13.2 米,深入山下 20 余米,总面积 851 平方米,开凿石方量 5100
余立方米。宏大的地下玄宫几乎把山体掏空,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全国罕见,它应该是徐州地区所有汉代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历史及文物考古价值最高的一处特大型西汉楚王陵墓。
楚王陵墓是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整座陵墓呈南北中轴线对称式建筑布局,从外到内依次为三层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门、甬道、侧室、前堂和后堂等。其中包括庖厨件、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前厅堂、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
12 间,其设施结构一应俱全,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视死如生”的丧葬观。
置身其中,古代陵墓所固有的阴骘气息,些许在心中漂移过一丝寒冷,但更多是感叹这一浩大工程竟是二千多年前古人靠铁凿、铁斧等简陋的工具,一凿一凿开山而成的!陵墓也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遗存的载体,楚王陵还是一座地下文物宝库。虽墓主室曾遭盗掘,但墓中依然出土各类随葬器物二千多件(套),约万件。比如国内最精美的金缕玉衣,它所用玉片多达
4000 多片,而通常的玉衣用玉片约在 2100
片左右,而且这件玉衣所用玉片均为质量上乘的和田白玉,晶莹剔透,温和润泽,堪称绝品。另外,显示王者风范的赤金带扣、“月如水,声如磬,万里无云”的玉耳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走盘珠;以及数百件青铜和铁制兵器……这批随葬品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
从这里望过去,最能感受到这座墓葬雄伟宏大的气势。这就是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这样深又这么窄,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抬头仰望之时,会产生一种天荒地老的永恒感来。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墙壁修凿的十分平整,凡是山体本来的自然裂隙,像这些地方都用特制的石条镶补起来,使得整个墙壁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
![]()
![]()
![]()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务长或后勤部长。
东耳室:既然有食官,自然就有厨房了,第一间墓室就是庖厨间。
在这间墓室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像这样看起来很小的陶罐,实际上比一个人双手合抱还要大得多。在角落里,还有一口水井,很浅,是象征性的。因为当时的人们“视死如生”,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拥有。
在这些陶罐旁边,还出土了一些“兰陵丞印”的封泥。我们都读过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后来据此推断兰陵酒源于唐朝,也算年代久远了,而这一发现,却把兰陵酒的历史至少推前了五百年。
有了酒,当然还要有菜。在这里,出土了一些鸡和牛的骨头。有趣的是,在鸡骨当中发现有“符离丞印”封泥。这表明这些鸡都是由符离县进贡给楚王的,可见符离集烧鸡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相当著名了,以至作为贡品被进贡到这里。
旁边的这个灯箱上,放着陶甑和铁釜的照片。上面这一件是陶甑,它的底部有孔,相当于蒸笼,大厅的展橱里陈列着它的真品。至于铁釜嘛,就是一只大铁锅了。曹植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指的就是这样的铁釜。这是一组炊具,下面烧火,中间煮,上面蒸,不但设备齐全,而且配套成龙。
西一耳室:这一间是楚王的御府库。
在这个位置上,原来是一个漆案子,上面陈列着一组玉器,木器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都已经朽烂了,只剩下这组玉器,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高足杯、玉耳杯还有玉卮。其中以这一件玉卮最为珍贵,这样的玉卮目前国内仅有两件。另外还出土了一对玉蝉,玉质相当好,像凝脂一样。通常玉蝉都含在死者口中,表示金蝉脱壳,死而复生,而这只玉蝉却是在玉耳杯中出土的,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很可能是取吸风饮露的意思,用不食人间烟火来象征主人品行高洁。
这个室也出土了很多大件的青铜器,如铜壶、铜鼎等等。
最精美的要数两条金腰带。这是其中一条腰带扣放大后的图案。这件带扣是由纯金打造的,重达三百九十多克。图案也非常精美,刻着一只熊、一条龙在嘶咬一匹飞马。这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整体上突出一种雄浑悲壮的气势。整条腰带是用海贝和金花镶嵌在丝带上面做成的,而海贝只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才显得珍贵,同时金带扣上的图案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由此,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金带扣很可能来源于中亚地区,所以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依据。
在这个室的门口,还出土了一件护卫镇门玉豹,线条流畅,手法细腻,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现在我们把它的复制品放大以后,摆在大厅,当做我们的馆雕,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展示未开启的墓室形态,可惜的是这间墓室早已被盗空......
西二耳室:前面这间墓室是储藏间,出土了大量铜器、炊器、礼器以及一部分漆器。
这件铜鑑
,实际口径有七十多厘米,青铜器能冶炼到那麽大,却毫无裂纹,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右面这个角落还有一个大铜鑑。考古人员进来以后,就发现里面盛满了水,非常清,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有一个木瓢。当时大家都激动不已。一个木瓢在水里泡了二千多年,还能保持原来的形状,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把它取出来。以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水里漂着一节藕,可是一取就散掉了。所以这一次考古人员接受教训,先从下面把水放掉,等木瓢一露出水面,立刻用防腐措施处理。但是很可惜,只要水面轻轻一晃,整个木瓢就像梦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这间墓室更富有神话色彩的是这两件铜豹。和刚才那件带扣上的图案一样,这也是一种夸张变形以后的四不像,既像豹,也像虎,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吉祥兽,有护卫避邪的作用,放在这里是用来镇门的。也许是出于巧合,或者说他们真的能保护这间墓室。汉墓有“十墓九盗”之说,这一座也难逃噩运,然而盗墓者的盗洞已经挖到了这个室门前不到十公分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并没有发现这里。
再往前走我们就进入主墓室了。四块塞石一组,一共四组、十六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定位之准,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就是现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块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因此没有发现后面的三间墓室。刚才我们走进去的那三间都是保存完好的。
这就是被盗墓者拖出的塞石照片。盗墓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甬道:考古工作队进入主墓后,由内向外拍摄了照片,上面的黑颜色,据推测就是被盗墓者的火把熏黑留下的痕迹。当时,盗墓者就是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四块塞石打上牛鼻眼拖出去的。今天,我们把剩下来的这四块拖出去的时候,用大吊车、钢架盘还搞了一个多星期呢?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恐怕只能说:咱们中国古代人的勤劳智慧表现在建设上和破坏上同样有着惊人的成就。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请看,这就是放大以后的形制,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墓葬的设计者对每一块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准确的标注,可见西汉时期墓葬建设水平之高。
东一侧室:前面这间墓室可以说是一间小型银行了,我们称之为钱库。
发掘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一共十七万六千多枚,不但如此,在塞石和甬道的淤土里,每走一步都有大量的铜钱出土。其实盗墓者已经进入主墓了,可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觉得铜钱面值太小,加上已经改朝换代,就更不值钱了,里面有的是金银财宝,所以没有拿。很幸运,给我们留了下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铜钱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墓出土这麽多铜钱的情况非常罕见,而这些铜钱的发现对我们考证这个墓的时代很有用处。
与钱库的情况恰恰相反,对面的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银器都已被盗,只剩下一些铜镜的残片以及铁甲片、铜箭头等。但也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我们进到这个室以后,总会把目光的焦点落到这个地方,人之常情,当年盗墓者就是这样。他们进来后,先把这里扒开看了一下,看看是不是连着王后墓?按照汉代葬制,一般楚王墓和王后墓都是相连相通的,所以这个讲法也说得过去。可扒开来一看,却大失所望。原来这里只不过是山体自然的裂隙,用石条镶补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这座山海拔只有54.3米,
可有了这座墓葬,它的价值和地位可就大大不同喽。
对面是附属间,原来也是打算打凿侧室的,因为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现在看起来像个猫耳洞,故无法确定它的用途。
说起来这座墓葬最有意思的还是陪葬墓。
和其他的墓室不同,这间陪葬墓是用空心砖封门的。一来为了表示区别—这是陪葬墓;二来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暗示—空心砖比较玲珑,象征女性,这是一间女性陪葬墓。
在这里出土了一组玉器,
有玉枕、玉佩、玉冲牙、玉舞人等。玉佩就是女子佩在身上,走起来叮叮当当,所谓“环佩叮当”的饰物;还有玉舞人,也是女子佩带的装饰品。这是那位长袖飘飘,舞姿翩然的玉舞人放大后的照片。发掘的时候,地上铺着一层红色的漆皮,是红漆棺朽烂剩下来的,漆皮中浮着死者的牙齿和头盖骨,从陪葬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女子,很可能是楚王的一个嫔妃。至于她到底是痴情殉葬还是被迫殉葬就不得而知了。
前面也是一间陪葬墓。其形制、结构、封门方法都和刚才那间大致相同,但这间墓室被盗的情况却特别严重,几乎可以说已经空无一物了。我们只能推测,这个室离主墓更近,很可能陪葬的嫔妃地位更高,陪葬的器物更精美,所以被盗的如此严重。
我们再来看看对面那间。
这个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饰。左边是镶有祖母绿的金带钩,中间是金狮头,右边是金鹈鸪。它们不但金质纯净,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黄金有价玉无价”,对面这对玉龙更有价值。可是为什么盗墓者没有拿呢?因为当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而且玉龙象征着王权,把它盗出去,用也没什么用,买也没人敢买,留着还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盗墓者没敢拿走。
这就是这座墓葬最主要的部分—楚王棺柩所在地。这件玉棺就是考古工作者根据残存的玉棺板复制的,长2.8米,宽和高都是1.04米,用一千六百多片不同形状的玉片连缀而成。这样的玉棺目前在国内一共只有两件,另一件是河北满城中山王后—窦绾的,但形制要小得多,也没有这一件这麽华美。至于这位楚王,也算煞费苦心,历时十九年,给自己造了这麽大的一座陵墓、这麽漂亮的玉棺,可惜“机关算尽”,最后尸骨还是被盗墓者随便扔了一地,成了千古的讽刺。
这座墓葬修得虎头蛇尾,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可看到明显的、正在打凿的痕迹,没有来得及完工。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寿终正寝嘛。既然没有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这个墓室位置比较高,室顶还有一个裂隙,两千多年以来,由于墓内积水的作用,大部分文物和楚王的尸骨都被冲到对面的西侧室去了。
玉衣玉棺:东汉时期,玉衣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金缕玉衣只有皇家能够使用,诸侯王只能使用银缕玉衣,而在西汉时,玉衣制度并不严格,因此有金、银、铜或丝缕等,缕属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
因为狮子山楚王陵曾经被盗,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有些残损得很厉害,完整的玉片只有2000多片。幸好,在未被盗扰的徐州火山西汉刘和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银缕玉衣,并于1997年修复,为狮子山金缕玉衣的修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由于受到严重盗墓,金缕玉衣被挖出墓室,金缕几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被破坏,散落一地。徐州博物馆组织国内专家,历时1年零4个月,经编号、清洗、拼对等工序,终于复原了这件国之瑰宝。
修复后的金缕玉衣陈列在徐州博物馆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温润晶莹。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最大的鞋底片近9平方厘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
玉片的表面抛光光洁度很高,打孔工艺也很规范。目前国内修复完整的玉衣有7件,一件玉衣由2000余片玉片拼缀而成,而这件玉衣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576克,是目前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
修复后的金缕玉衣,长1.74米,从头到脚连成一体,非常像古代的盔甲。
由于玉片与金丝的长期接触,有些玉片已泛黄色,而有些玉片在散落后落到铜器上,所以就呈现出明显的翠绿色。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从遥远的新疆运来玉料,再对每块玉片钻孔和磨光,编缀玉片还需许多特制的金丝,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费的人力物力十分惊人。但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玉衣等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西汉人认为,魂与魄互相依存,而魄依附于身体,只要身体不朽,人就可以留住魂魄,在阴间延续原来的生活。王侯贵族们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华,穿上玉衣便可尸身不腐,因此他们死后不仅穿上玉衣,连头部的七窍,甚至下阴和肛门,都配有玉罩或玉塞。葬在狮子山的这位楚王穿着玉衣长眠在玉棺中,玉棺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高108厘米。一面髹漆,一面镶贴各种形状的玉板,数量达2095块(复原后),镶玉面积接近9平方米,且多是来自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为外棺。其内还有一套彩绘漆木棺,彩绘漆木棺放置由金缕玉衣包裹的楚王尸体。如果把金缕玉衣也看作成一副亲尸的棺材,那么这位楚王使用三套棺材,符合礼制关于诸侯王三棺的规定。镶玉漆棺制度所耗费的财力是诸侯国乃至西汉中央王朝都难以承受的,东汉朝廷规范葬玉制度,保留了玉衣,摒弃了玉棺。因此考古发掘中玉棺比玉衣更加罕见,狮子山出土的玉棺是全国出土的第二具。
这里是一些散落的玉棺片。盗墓者最感兴趣的就是楚王的棺柩。他们进入以后,打碎玉棺,从里面把金银财宝都取走后还不满足,又把楚王身上的金缕玉衣拖出来,抽走了金丝,把玉片扔掉。这种乳白色、半透明的小玉片就是金缕玉衣上面的。这件玉衣共有四千多片玉片组成,最小的一片只有0.5厘米见方,“一寸小一寸巧”,这样精美的玉衣国内还是首次出土,根据打碎的玉棺片我们首先复制了一件玉棺,就放在原来陈放玉棺的位置上。这件玉衣也已经复原,在徐州博物馆中展出。
这是西侧室发掘现场全景。文物分布十分密集,发掘的时候,几乎没有插足之地。考古工作者采用悬板架空的方法,历时一个多星期才清理完毕。这就是大块的玉棺板,我们主要根据它来复制玉棺。这张照片上还能看到楚王的部分尸骨,最清楚的是下颔骨。各位可以看到,楚王的牙齿保存得相当完好,这是我们推测楚王年龄的重要证据之一—从骨骼来看,这位楚王死的时候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现在我们已经根据他的遗骨复制了一尊楚王像,就放在后室,马上我们就能看到。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些近距离拍摄的玉器照片。半月形的叫做玉璜,它通常是握在手里象征权力的;古人的宇宙观中是以“天圆地方”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圆的玉璧就是用来祭天的。
再向前走就是后殿了......
这里原来是乐舞厅,我们从中出土了一组石磬—一种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共十七件,复原后的楚王像就放在了这里。
成功复原的楚王形象:这件半身的铜像,是国内首次根据遗骨复制的两千多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楚国有12个楚王,那么,楚王陵里的这一个是他们当中的哪一个?通过对出土的铜钱及印章、封泥、兵器的精心考证研究,王恺认定,墓主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其他研究人员也都认同这个结论。
刘戊是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孙子,刘邦的侄孙、汉景帝的堂弟。公元前174年继位,生性淫暴。即便是在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大丧期间,他也敢跑到皇宫里与宫女淫乱。景帝三年时,野心勃勃的刘戊打算继续扩张,于是联合吴王刘濞,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当然这种争权夺利的战争是没有人民支持的,所以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公元前154年所率叛军被周亚夫打败,拔剑自杀。
刘戊在位二十年,这座墓葬就修了十九年。按照汉代葬制,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墓了,所以规模如此宏大。他自杀后,汉景帝并没有过多追究这位堂兄的罪过,同意按王爷规格将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因此这座墓葬修得虎头蛇尾,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正在打凿的痕迹,但是没有来得及完工。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寿终正寝嘛。既然没有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假如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座墓葬会修成什麽样子。然而在这里,恐怕只能说这是一份历史的遗憾了。
根据在墓中发现的头骨、下颌骨和肋骨等,考古学家和医学专家复原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楚王形象,他身高1.74米,肩宽40厘米,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棱角分明,神态凶猛。同时,通过对牙齿、骨龄的分析,测出这位楚王死时的年龄在35~37岁之间。根据遗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古代帝王形象,在中国尚属首次,因而引起世人称奇。
主持发掘陵墓的考古专家王恺指着塑像说:“刘戊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家伙飞扬跋扈刚愎自用,当年那些劝他不要谋反的人都被他杀了。他的祖母和叔叔要不是逃到京师西安,也要被他杀掉。他曾威胁他的叔叔休侯刘富说,如果你不站在我这一边,起事时我就先打你,所以他叔叔才带着他祖母跑到西安。所测死时的年龄也和史书上的记载基本吻合,他是十五六岁时继承他父亲刘郢客的王位,在位大约是20年。”
异议:这次兵马俑的出土位置在楚王陵园内,羊鬼山东侧不足50米处。两个长3.4米、宽2.2米的大型祭祀坑,均为凿石而成,其中一号祭祀坑内有直径约70厘米的大瓮和零散的青铜器。二号坑的东南角有规律地排列着140多个彩色陶俑。陶俑有50厘米左右高,英俊清秀,神态各异,有的抱拳,有的相拥,有的持兵器状,他们的头部都是面向墓主人的陵墓。
楚王陵的主人到底是谁,一直有争议。上世纪80年代,一辆正在取土的挖掘机挖掘到兵马俑。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这些兵马俑的主人。1991年7月,楚王陵被发现,1994年正式发掘。作为附属建筑的兵马俑有6条俑坑。经过长期的研究,专家们初步断定墓主人为第三代楚王刘戊。
但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不少专家对此墓主的真实身份提出了疑问。这次140余件彩绘兵马俑和部分古代兵器再次出现在楚王陵陵园,使这座两千余年前的地下王陵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然而,面对着连续不断的考古发现,专家们对楚王陵的主人身份提出异议。
由于刘戊是因反叛当时的中央政府并战败而死,按照常理推断,死后不该再享尊荣。但楚王陵的规格却非常高,金缕玉衣、兵马俑等王侯礼器一样不少,似与刘戊的叛臣身份与地位不相称。部分专家就此推断,楚王陵的主人可能不是刘戊,而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然而推断归推断,任何一个科学的结论都需要事实来支持。考古工作者断定,地区是以楚王陵墓为核心,以兵马俑为陪葬军阵的一个大型陵园,在这个区域内一定还有其他未发现的汉文化遗迹。楚王陵附近的确存在大型的贵族陪葬墓,其中羊鬼山是王后墓已确凿无疑。该大型汉墓一旦获准发掘,必将引起世人关注,也将对研究汉文化提供更加翔实、有力的依据。也许到了那时,楚王陵主人的真实身份才会浮出水面。
展厅的大屏幕中不断滚动播出复原后的楚王汉墓的恢弘景象......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9
附:狮子山楚王陵发掘过程
著名考古学家、研究员王恺近22年来,凭借一把铁铲,与他的同伴一起在江苏省徐州市先后找到7座楚王陵。时至今日,这位62岁的考古学家,仍然拎着铁铲在徐州四周的山上转来转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山里的楚王陵。他找到的楚王陵震动了世界,他的名字因此被写进了英国剑桥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王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身高体胖,面色红黑,一副长年在野外作业人的形象。其实,这正是典型的考古人的外貌特征。
1977年,王恺从洛阳市博物馆调回故乡徐州,一踏上这块充满浓郁楚风汉韵的土地,他就盯上了楚王陵。徐州城四周埋葬着西汉12代楚王,在王恺回来之前,徐州只能确定第一代楚王刘交的陵墓,其他十一个楚王谁也不知道葬在何处。王恺发誓要在后半生中找到这些楚王陵。到1990年,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共找到了6座楚王陵,它们是:北洞山楚王墓、驮蓝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两座)、东洞山楚王墓、卧牛山楚王墓。1991年,他找到了楚王墓,惊人的考古成果,使他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知名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胡锦涛、吴邦国、李铁映、钱伟长等对他的考古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锹挖出兵马俑,王恺看到了楚王的影子。徐州市东郊的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由于状若雄狮,故而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脚下砖瓦厂的一个民工正在挖地窖。忽然锹下“当”的响了一声,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奇迹———继咸阳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批兵马俑军阵———徐州彩绘兵马俑。此处出土的兵马俑有四条步兵俑坑和一条骑兵俑坑。整体看去,规模宏大,造型美观,雄壮威武,且塑造艺术与秦俑不同。秦俑以写实为主,而这些汉俑却是在继承秦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即面部表情上具有写实的特点,而形体塑造上则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含蓄而耐人寻味。
楚王陵兵马俑:在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眼睛盯住俑坑频频惊叹的时候,已经找到了6座楚王陵墓的王恺,眼前晃动的仍然是两千多年前楚王的影子,把探求的目光转移到俑坑后面的山峰。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感觉,使他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些兵马俑不是孤立的,附近肯定有一个显贵的主人,且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将领,因为史书上没有西汉军事重臣死后葬在徐州的记载。但是,古城徐州自古为经济发达地域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诗里说得精彩,叫做‘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早在楚汉相争期间,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大将韩信为楚王,镇守在这里。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就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管辖薛郡、东海等36县。这个楚国是刘氏皇权的重要封国之一,楚王是当时楚国的最高统治者,西汉一朝,楚国传了十二代王,到了王莽的时候才断绝。兵马俑的附近一定有一个大型的楚王墓,如果我没说错的话,那里很可能埋葬着西汉早期的一个楚王。”人们还在半信半疑,这位考古学家已经手持“洛阳铲”(一种考古探测用的铁铲)上山了。
放眼的上上下下,山冈密布,野树丛生,王恺心中的那个楚王陵墓在哪里?1985年10月,王恺率领物探队找遍了的每个角落。他们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铺地砖。这表明,在汉代的时候,上有建筑物。王恺断定,这里就是当年楚王的陵园,后来被战火毁掉了。他下令继续找。有一老人说,早年间有大堆大堆的碎石子,老百姓不需要开山就可以取石去卖。“好好的一座山,哪来的大堆大堆的碎石呢?”王恺推断的结果是:碎石是当年古人在这里开山挖墓时剩下的,楚王陵墓就在主峰的腹腔里。确定了大体方位后,王恺带领大家展开了探测工作。主峰南侧上分布着上百户居民,民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不可能拆掉所有的民房去打梅花桩探测。王恺的“洛阳铲”在一户民房前后画了一个圈儿,认定这里有望找到墓道。
他认为这就是墓道的东壁。经过一番清理,果真发现了一道笔直的石壁,尤令他惊喜的是石壁上还有一道道密密的凿子印。毫无疑问,下面就是楚王陵,在西汉时的徐州,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切开山体为自己造墓。
1984年12月,在徐州东郊西麓,发现了埋藏于地下二千多年,共计四千余件西汉彩绘兵马俑,这支象征着卫戍楚王陵墓的部队分布于六条俑坑,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步兵中有高大干练的官吏也有一身戎装普通战士,如持长械俑、弓弩手俑、发辨俑;车兵中则有刀枪不入的甲胄俑和驾驶战车的驭手俑;骑兵俑则刚劲勇猛,蓄势待发。一号坑前段全部放置站式俑,共516个,后段有陶俑约500件;二号坑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后段残存以跪座式俑474件;三号坑尚未发掘;四号坑内有俑仅十余件,且多破坏。狮子山仅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装备和组成,骑兵、车兵的建制和运用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发现了兵马俑,考古工作者又踏上了寻找主墓的漫漫征途。几经寒暑,考古工作者于1991
年7 月找到了楚王陵墓。1994 年楚王陵被正式发掘。
考古发现: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楚王陵。徐州市政府斥巨资动迁了130多户居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曾说:“楚王陵本身就奇特,因而它是世界级的。”“原来,从山顶开天井往下开凿17米,然后凿出12间总面积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几乎被掏空了。试想,当时的民工只凭一铲一凿,这么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带天井的陵墓在国内没有见过,国际上也没听说过,所以说它具有世界意义。”发掘开始了。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先清理那个巨大的天井,他们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三个多月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
33岁的副研究员邱永生,在王恺信任的目光中缓缓走进了封闭两千多年的墓道。正如他们后来判断的那样,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后百年之内被知情人盗过,楚王的玉棺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拉了出来。楚王的金缕玉衣由3400片玉片缀成,但金线大部分被拆下变成了纯粹玉衣。玉棺也被打坏,楚王的尸骨被踢得四分五裂,颅骨在东,下颚在西,肋骨散了一地,地上还有大量的碎玉和铜质官印。
忽然,昏暗的墓室里发出点点幽光,邱永生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向发光的地方走去。在楚王的玉棺前和嫔妃陪葬墓的旁边,他们发现了数枚夜明珠。这些珠子历经地下水两千多年的侵蚀,虽然表皮有些脱落,但直径仍达0?6厘米,而且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该墓虽遭盗掘,但内墓道的三间耳室幸免遇难,保存了下来。总计出土2000余件(套)遗物,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玉器共出土200多件,包括丧葬、礼仪、装饰、及生活用玉等方面。丧葬用玉包括玉衣、玉壁、镶玉木棺、玉板等;礼仪用玉包括玉戈、螭龙玉饰等;装饰用玉包括玉壁、玉璜、玉环、龙形佩、玉冲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剑饰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带钩等。汉墓出土的玉器总体来说博大精深,挺拔生动,代表了楚国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出土的金缕玉衣,用4000多片上好的和田玉玉片制成,玉片小而精致,有的仅0.5厘米见方,玲珑剔透,是发现质量最好的玉衣,堪称绝品。出土的兵器,如戈、戟、矛、铍、殳、剑等,填补了汉代初年冷兵器研究的一大空白。如出土好几捆铜铍,均为实用兵器,有大小两种,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兵器从秦末到汉初的演变过程。汉墓出土印章200余枚、封泥80余枚,其数量之多,为历代王陵所仅见。印章封泥内容分为楚王廷官吏、军队武官、地方职官三类,印章封泥的出土为研究西汉早期楚王国官制、区域地理、印信制度、一国与地方行政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汉墓出土的银盆是发现的汉代最大的银器,金扣腰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质量最好的胡式带具。根据狮子山汉墓规模大而主体建筑部分相对狭小、结构上缺少厕间和排水设施、建造粗糙、兵马俑仓促掩埋等现象。这座楚王陵墓几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宫一样,随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这些精美的文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西汉楚国的历史风貌,填补了中国汉初考古的大量空白,因而被称为“199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199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藏于海拔 54.3 米的主峰腹中,南北总长 117 米,凿石量 5100
余立方米,墓室面积 850 余平方米。陵墓为横、竖穴式相结合的墓葬建制,结构独特,240
余平方米的墓道天井更是独树一帜,前所未有。
1999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研究所对楚王陵出土的文物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科技人员通过金属成分和金相组织测定分析,判定该陵出土选样的铁兵器、铁凿和铁甲片为炒钢制品,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炒钢制品,表明中国炒钢技术的发明不晚于公无前154年。
2004年5月,南京大学考古队和楚王陵管理处利用遥感技术对附近区域进行了探测,反馈数据表明楚王陵北侧的确存在大型的穴洞,初步推断为贵族陪葬墓。
2004年9月16日,徐州楚王陵东北侧50米再次发现兵马俑的神秘身影。现场有两个长3.4米,宽2.2米的大型祭祀坑,凿石而成。一号祭祀坑内有直径约70厘米的大瓮和瓦片若干,二号坑比一号坑要浅的多,坑的东南角有规律的排列着140
多个彩色陶俑。考古人员在距离一号坑几米远的地方发现了3号祭祀坑。兵马俑、楚王陵、贵族陪葬墓、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使考古工作者断定:地区是以楚王陵墓为核心,被兵马俑陪葬军阵、贵族陪葬墓和祭祀坑所围绕的一个大型陵园。
陪葬古代帝王的地下守卫军阵的汉兵马俑的出土,意味着海拔仅有 61
米的必然隐藏着一座宏大的王陵。在经历六年三次规模浩大、花费甚多,收获甚微的找墓工作之后,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不舍不弃,从当地农民说的一句“山上以前有家老房子里有个红芋窖”的话语中,敏感地嗅到“墓”的信息,因为山上积土不厚,如果有地窖,那么这个地方积土层必定很深,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墓土”……一个轰动世界的地下宝藏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纱。
王恺激动地说:“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么一次就非常幸运了,我遇到了七次,而这一次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