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博物馆——土山东汉彭城王墓
土山位于徐州博物馆北侧。《魏书·地形志》、《水经注》及方志等记载土山为高冢戍、亚父冢、范增墓。传说范增助项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爱戴,死后士卒为其负土筑墓,所以土山是“掬土成山”的简称。实际上土山是东汉某代彭城王的陵墓。
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包含三座大型墓葬。
一号汉墓位于土山封土的西北部。1969年发现,出土随葬品近百件,有银、铜、铁、陶、漆及玉、石珠饰等类,包括一具较完整的银缕玉衣。
二号汉墓位于封土的中部,
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博物馆将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三号墓位于土山西北,2002年徐州博物馆发掘,墓葬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再用巨石和特制的大砖砌成。
四号墓由长的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长、宽均约17米,有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墓葬已被严重盗掘,仅出土少量陶器和封泥。
千年传说被推翻,亚父冢实为彭城王陵:正在发掘的大墓是土山汉墓二号墓,位于徐州市博物馆院内。大墓上方建起了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高约20米的混凝土保护性建筑,墓葬呈“甲”字型,墓道长达20米,墓道的尽头共有3道石质或砖质封门墙,主墓上方覆压着一块块一米见方、厚三四十厘米的黄肠石块,面积超过300平方米。
土山汉墓自魏晋以来一直被称作“亚父冢”。“亚父”即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处死刘邦,并安排项庄进行刺杀,留下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后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怀疑范增勾结汉军,范增一怒之下辞官而去,在前往彭城的路上去世。民间传说范增去世后,在彭城戏马台练兵的楚军将士用铠甲兜土为范增修墓,《水经注》也记载土山大墓是范增墓,这一说法千百年来被深信不疑。
然而历年来的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一说法。考古人员发现,土山一号墓为砖石混合机构。根据汉墓的制式,西汉为凿山而建,东汉为砖石垒砌,由此可以推断,土山墓为东汉墓葬,和范增生活的年代相隔了200多年。与二号墓共用一个封土堆的一号墓1970年即被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银缕玉衣和鎏金兽形砚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被作为镇馆之宝。从墓葬石块上的铭文可以判定,此处是东汉彭城王家族墓,而一号墓则是某一位彭城王的王后。
正在发掘的二号墓,是土山汉墓的主墓,1977年、1982年和2003年都进行过部分发掘,2013年,墓葬上方建成了永久性保护建筑。从其位置和规模来看,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某一位彭城王的“地下宫殿”,墓葬里会发现哪些珍贵文物,是否会有文字确定墓主的姓名是目前最大的悬念。
四层巨石难防盗墓,盗洞发现玉衣残片:发掘现场最吸引眼球的是主墓上方覆盖的一块块巨石,它们组成了东西16米、南北20米的一片巨石阵,在考古学中,这种覆盖于墓室上方的巨石被称作“黄肠石”。
西汉墓中的“黄肠题凑”广为人知,具体做法是将柏木修成方形的长条木枋,再将柏木一层层堆垒起来,组成椁室。“黄肠”是指柏木的木心呈淡黄色,“题凑”是指柏木的一端指向墓室,从内部只能看到柏木的端头。而到了东汉,尤其是在徐州这样的凿山为陵的地方,石材被大量使用,虽然颜色并非黄色,但却沿用了“黄肠石”这样的名称。
二号墓的黄肠石共有四层,总数约有1100块,石块上留着红色或白色标记,有的还写有石工名字,这可能与当时的质量验收制度有关。据测量,每块巨石的重量在1吨左右,可以想像在营建时墓室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考古发现,主墓室的拱形券顶共有两层,每层的砖厚达40厘米,异常坚固。
这些黄肠石为墓葬提供了严密的保护,盗墓者要打穿这四层巨石,进入7米以下的墓室绝非易事。但即使这样,二号墓仍然在元代被盗。史料记载,元代有一个叫贾胡的人,在土山上盖了房子,花了20年时间实施盗墓,最终纠集一帮人凿穿墓顶,从尸骨旁盗出宝剑等物。地方官员共派遣500名官兵捉拿盗贼,最终全部抓获。
在主墓的西北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盗洞,这是历史上多次盗墓中惟一进入主墓室的一次,很可能就是元代贾胡盗墓的遗迹。盗掘痕迹显示,盗墓者凿穿黄肠石后,先是往土山中心方向即西北方掘进,后发现不对,转而向反方向挖掘,最终进入主墓室。
正是由于此次盗墓,造成了墓室后来全部坍塌,考古队需要将上层的黄肠石全部搬走之后才能清理墓室,为此特别架设了行车吊运石块。而在发掘完成后,4层黄肠石将原样复原。
在盗洞内,考古人员发现了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的残片,这意味着二号墓很可能是某一代彭城王和王后的合葬墓。虽然在发掘完成前对墓主的身份都是猜测,但根据现有信息,专家们把目光投向刘恭和刘道两位彭城王。
东汉时期,受封在彭城的共有楚王刘英,以及刘恭、刘道、刘定、刘和及刘祗五位彭城王,与二号墓共用一座封土堆的一号墓内,黄肠石上发现了“官十四年”等文字,这表明二号墓的墓主在位时间超过14年,刘定和刘祗在位时间短,因此基本被排除。楚王刘英因涉嫌谋反被流放,平时与其有交往的人大多被抓,酿成了东汉初著名的“楚狱”,刘英也在流放途中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刘英按王的级别享受银缕玉衣待遇的可能性较小。而根据墓葬的形制,专家们认为其时代更可能是东汉早期,墓主是在位64年的第四位彭城王刘和的机率也不大,因此第一代彭城王刘道和第二代彭城王刘定的可能性最大。
东汉王陵发现西汉封泥,文物因何“穿越”:二号墓的保护建筑高约20米,它的四壁保留了墓葬上方的封土剖面,被层层夯筑而成,就像“千层饼”。
清理墓葬上方的封土花费了约3年时间,如此细致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封泥,数量达到4500枚之多。封泥是古代的封条,汉代在封缄公文、书信时,一般是用绳索将竹简或木简捆缚起来,再捺上一块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捺出印文。二号墓的封土内发现的封泥包括“内史省印”“楚夷园印”“宛朐邑印”等印文,涵盖了当时公文往来的诸多方面,价值极高。
虽然陕西、山东等地的考古也发现过“封泥群”,但二号墓的情况却是独一无二的。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吕健告诉记者,二号墓是东汉墓,但封泥却是西汉封国楚国国都的某个机构与各方公文往来的遗物。史料记载,汉景帝在位期间,曾对一些官职名称进行调整,如将“奉常”改为“太常”、“太祝”改为“祠祝”,加上“文园”“夷园”等楚王陵园官印的出现,以及大部分县邑名称与七国之乱后楚国行政区划基本一致,可以判断封泥时代在景帝之后,基本贯穿西汉。
那么,这些封泥为何会“穿越”到东汉墓封土中?吕健分析道,当时的公文被拆封后,封泥出于保密或安全等需要,会被放置在指定地点,西汉晚期历经王莽改制,楚国被除国,楚国官署被废弃。到了东汉,某代彭城王营造墓葬时,很可能对这些废墟清理取土,使得大量封泥被埋入土山中。
徐州土山墓,“亚父冢”?东汉王陵?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以为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的土山即为“范增墓”,但随着土山墓的发掘,这一谣言也被戳穿。不过,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仍然是一个谜团,有说是第二代彭城王刘道,证据是封石上的“官十四年”印字,以及墓葬的结构,说明墓主人是东汉中晚期的一位王侯,因此对照之下,第二代彭城王最为符合。不过在考古学界有着“孤证不为证”的说法,因此这一推断一直以来争议颇多。
土山墓位于徐州博物馆内,是徐州发掘的首座东汉王陵,三个墓葬由新建的一条通道串联,除了二号墓刚刚发掘以外,其他两个墓葬均可以参观。近期,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在发掘土山二号墓时,意外发现了铜缕玉衣的残片,按照东汉墓制,王侯均可以使用银缕玉衣,在被确定为王后的一号墓中就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银缕玉衣,为什么在二号墓中会出现铜缕玉衣?这让墓主人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
墓葬身份扑朔迷离,墓主人是某位彭城王的说法在徐州考古界占据主流:既然不是“亚父冢”,那会是谁的墓葬?1977年,徐州考古学家王恺发现了土山二号墓,位于一号墓的东南方向,其规模更大,由此推断,一号墓极可能是王后的墓,二号墓才是真正主人的墓葬。但因为二号墓出现坍塌,凭借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完成发掘,只能就地保护。2003年,在一号墓的北方,又发现一处空墓葬,被称为土山三号墓。王恺认为,三号墓很可能是建错了,按照东汉时期的制式,王和后的墓葬不能并排,因此三号墓废弃,又建造了二号墓。
在土山一号墓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封石上发现了“官十四年”的印字,还发现了银缕玉衣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出土的器物均为东汉中晚期风格,所以应为东汉中晚期的王室陵墓。以此推测的话,只有东汉的某位彭城王符合。
近40年来,关于墓主人是某位彭城王的说法在徐州考古界占据主流,然而随着二号墓的发掘,墓主人的身份又显得扑朔迷离了。土山二号墓墓室上的大石块已经有多处坍塌,但可以看出墓圹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宽16米,南北长20米。从平面上看,土山二号墓规模比一号墓大很多。之前利用雷达测绘技术进行过实地探测,从最上层的盖石到墓室底部,大约有6米左右。二号墓的封土已经全部清理完毕,露出由黄肠石垒砌的墓室。墓室不是单独的一间,而是仿造墓主人生前的居住环境,建有前室、后室、侧室、耳室,各室之间以门道连接,相对独立,又共同组成墓室主体。
墓室中发现“石经幢”,彭城王身份被质疑:在对土山二号墓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铜缕玉衣的残片。“在盗洞位置,应该是古代一个盗墓贼盗取时落下的。这是在王陵中第一次发现铜缕玉衣,此前徐州曾在拉犁山的一座列侯墓中发现过。”郑洪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根据目前的考古结果,玉衣最早出现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到东汉末年或三国初年之后便不再出现,并且在使用上尤其是东汉年间,玉衣分级使用的制度已经确立。
根据《后汉书》记载,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随着铜缕玉衣的出现,关于墓主人是谁的推断再起波澜。如果是某位彭城王的话,按照当时的制式,应该使用银缕玉衣,就像一号墓王后的情况一样,为何偏偏使用铜缕玉衣呢?郑洪全认为,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后死后,这位彭城王又续弦了,去世后和第二任妻子合葬一起,“第二任妻子可能会使用铜缕玉衣。”然而,在西耳室的位置,发现一个圆柱状石经幢的东西,长约两米,直径0.3米。目前发掘尚未到达西耳室,石经幢还没正式出现,不过也许可以推翻墓主人是彭城王的说法,石经幢一般都是寺院作纪事使用,怎么会出现在一位彭城王的墓室里?
最新猜想,墓主会是东汉楚王刘英吗?在墓葬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很多封泥,内容有“楚内官丞”、“楚中尉印”等等,从印文看,它们中的多半属于西汉楚国或东汉刘英楚国。封泥流行于秦汉时期,是印章按于泥上封缄牍函的凭证。比如甲给乙在竹简上写信,为防止别人偷看,用线捆扎好后,把绳结处用泥包裹,在泥上盖上印章,等泥烤干后,如果别人想打开信件,只能把封泥破坏掉。
“从已经发现的文物证据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东汉时期的楚王刘英,因为他信佛,而且是位王侯。”王恺说。郑洪全也赞成王恺的说法,“如果是刘英的墓葬,使用铜缕玉衣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刘英曾因谋反被贬黜,使用银缕玉衣的可能性不高”。不过他也表示,证明是刘英墓,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刘英是汉光武帝刘秀庶出的儿子,母亲是许美人,建武17年(公元41)封为楚王,都城设在彭城。因许无宠,故封地最小。在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二人来往亲密,关系很好,刘英常独自归附太子,太子特别亲近爱护他。明帝即位后,对刘英常有赏赐。刘英之名在东汉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但如果说到佛教,他的地位异乎寻常,是中国正史记载的诸侯国里第一个崇佛的王。
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公元65),明帝下诏命天下死犯可用细绢赎罪。刘英派郎中令奉上黄白绢绸三十匹,自言身处藩国,过恶积累,今蒙受大恩十分欢喜,奉上丝绸以赎罪。明帝受感动而下诏,意为楚王诵读黄老的微言大义,崇尚佛教的祭祀,曾斋戒三个月,对神发誓,有什么嫌疑,会有如此的悔恨?还是还回赎物,用来帮助在家受五戒的佛教徒和僧侣的丰盛佳肴吧。并将诏书颁布给诸国中的傅相。这道诏书后来被收入范晔的《后汉书》,使刘英成为中国正史记载的诸侯国里第一个崇佛的王。
永平十三年(公元70),有个叫燕广的男子上告刘英逆谋,朝廷责令察验,有司上奏说刘英招揽聚集奸猾之人,造图谶,擅自设置官职,大逆不道,请求处罚。明帝因爱护亲族而于心不忍,只废掉刘英的王位,迁徙到丹阳泾县(今安徽宜州),赐汤沐邑五百户,在刘英被贬的路上还派使臣持节护送,歌舞伎艺奴婢吹奏陪护,食邑如故,刘英母许太后不必上缴印玺玉带,留住楚宫。以上种种,足见明帝对刘英的宽佑。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刘英到丹阳后便自杀。天子派光禄大夫持节到祠堂吊唁,加赐列侯印带,按诸侯之礼葬在泾县,并派人守护他的妻儿,下诏给刘英母许太后:国家最初听说楚王的事情,希望他不会如此,已经被审察核实后,又怀着悲伤处分他,希望能保全他,让他能活到寿终,而他却不思念顾及太后,竟然自杀,这是天命,我也无可奈何!太后还是保养幼弱,多进饮食。楚王刘英案处死流放者上千人。从《后汉书》这段记载,处处可以看出明帝对刘英的殷殷顾怜之情。
永平十五年(公元72),明帝驾幸彭城,昭见刘英母许太后及刘英的妻儿时,悲伤流泪感动了左右的人。元和三年(公元86),许太后去世,天子派光禄大夫持节到祠堂吊唁,又派谒者备好楚王的官属迎接刘英的灵柩,改葬彭城。
刘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人物,《资治通鉴》也记载“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象,而王公贵人独楚王最先好之”。佛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而刘英却因之牵连谋反,死于非命,以悲剧告终,另人叹息。让明帝和刘英没想到的是,刘英的崇佛开创了以彭城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佛教流传的局面,百年后,佛道黄老一路畅通地发展到了汉朝宫廷,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推崇。
自汉高祖刘邦立国,封弟刘交为楚元王于家乡彭城,徐州在两汉四百年经历了西汉12代楚王、东汉1代楚王和5代彭城王的统辖。这18代王及后、妃、诸侯、显贵的墓,环列于徐州周山,由于汉墓在古代被盗严重,给徐州两汉考古留下了许多谜题。
自1969年徐州土山一号墓被发现,根据墓葬形制、封石上“官十四年”刻铭,考古界推测墓主应为在位14年以上的东汉彭城王刘道或孝王刘和的王后。土山汉墓被认定为彭城王墓,几成定论。
“官十四年”就一定是在位14年吗?东汉第一代楚王刘英自杀于永平十四年,这个年份与封石的“十四年”相吻合。结合一号墓出土的大量西汉封泥和二号墓的经幢类石柱,也许土山汉墓墓主不是某位彭城王,而是东汉唯一的楚王,因崇佛闻名,又因佛获罪的刘英。
土山传说与土山汉墓的时空交集:目前徐州发现的两汉王一级的汉墓有9处,能确定主人的也只有龟山汉墓,以一枚龟印判定墓主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其他几处王墓的身份,学界仍有争议。毕竟,没有确切的实物为证,一切都仅是揣测。
土山汉墓位于云龙山东麓,是离市中心最近的汉墓,也是传说最多、关注最多的汉墓。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彭城南项羽掠马台之西南山麓上,即亚父冢也”,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土山是被项羽视为父亲的谋士范增的墓。事实上,土山是一处东汉墓葬群的封土,已于1969年、1977年、2002年先后挖掘或探明汉墓三座。
在汉墓没被发掘的一千多年里,关于土山的传说,扑朔迷离,不但《水经注》记载这里是亚父冢,民间还传说范增去世后,在戏马台练兵的楚军将士用手捧土、脱下战袍铠甲兜土成山以葬,
在土山东面形成一片低洼地,俗称卸甲汪,后称沙家汪。戏马台、沙家汪都确有其地,因而范曾墓长时间被人们深信不疑,古时有人专门前往土山凭吊,题刻了碑石“楚亚父范增墓”。
这座传说中的“范增墓”,在元代还引来了盗贼。据《初盗发亚父冢》所记,盗墓者贾胡在土山“筑室潜谋二十年,一朝凿井穿其垄”,深挖四十余尺,盗走宝剑等物,后被缉拿归案。不管贾胡自己认为盗的是谁的墓,历代的盗墓给徐州的汉墓带来“十室九空”的后果,为今人判断墓主留下了无穷的猜测。
土山一号墓和土山二号墓内都发现了刻有“官十四年”字样的封石。
土山汉墓中的时光密码:文物是证明历史的最有力证据,欲解土山之谜,先来检索一下土山三座汉墓历年来出土的宝贝。1969年,有群众在土山西北角挖土时发现墓道,当时还在“文革”期间,发掘清理土山一号墓据说只用了3天,发掘时为防止意外,还派了军队进行保护。
土山一号墓是一座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由条石、长方形青砖、楔形砖建造而成。墓室呈南北向,平面呈十字形,包括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甬道前面有堵封门石墙,封门石墙用条石堆砌。东部券顶已经塌陷,考古人员推测古代曾遭盗扰。一号墓许多封石上刻有采石人或工匠的姓名,冠有“官工”二字,内容有“左湖石官工田阳治”、“左大石官工左寅治官”、“官十四年”等三十多种,说明此墓或由当时的中央政府派遣官吏主持修建。汉墓的制式,东、西汉有明显区别,西汉为凿山而建,东汉为砖石垒砌,所以土山一号墓被确定为东汉墓无疑。一号墓中最大的亮点是银缕玉衣,为我国最早发现的完整的银镂玉衣,曾在多个国家展出。
1977年土山二号墓被找到。这年春,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的王恺从洛阳调往徐州博物馆工作,徐州地下丰厚的两汉遗存让他急于求解,回到家乡的第三天,王恺爬上硕大的土山汉墓封土堆,一个问号在脑中产生:这么大的封土堆,仅埋1969年发现的一个小砖墓,况且不在中心位置,太奇怪。土山里应该还有一座更大的墓。是年5月,王恺利用洛阳铲,和同事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土山二号墓找了出来。土山二号墓顶原已塌陷,王恺在石封门墙东侧发现了东侧室,用手电环照四周,看到黄肠石上刻有“官十四年苑伯石官工治”字样,与土山一号墓相同。黄肠石为考古专用词,西汉以垒砌柏木为椁室,称之为“黄肠题凑”,东汉改木为石,称之为“黄肠石”。试掘期间,为了确保安全,王恺白天黑夜都守在工地,晚上住在竖井西侧搭成的庵子里。那年入冬后一场大雪差点把他的茅草庵子压塌。土山二号墓规格远大于一号墓,专家判断先前挖掘的没有兵器的一号墓为二号墓主人的王后墓。土山二号墓后因手续、经费、安全等多种原因,未深入挖掘,当年试掘的墓道被回填,现在墓的上方已建好永久保护建筑,待日后考古发掘。
2002年11月,土山三号墓被发现。市中医院在土山西北方向建病房大楼时,挖掘机挖地基带上来几块大青砖,考古人员历时一个月,勘探出一座“十”字型东汉大墓。由于此前比之规模小很多的土山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人们对土山三号墓期待很多。但经过仔细清理,墓室几乎是空的。有人说,土山三号墓之空,是因为盗墓者盗得彻底,王恺老师不这样认为。他分析,从土山三号墓现场情况看,此墓之空并非盗墓者所为。土山的三座汉墓制式一致,体量大小也相当,唯方向相悖,不符合当时礼制。三号墓应是一座建错的墓,原设计为王后墓,因王后墓与王墓不能并列,后来又另建了一号墓。三号和一号两墓建材相同,可能有一部分从三号墓拆下的建材用在了一号墓上。土山三座汉墓,实为二座,封土正中的二号墓为王墓,封土西北角的一号墓为王后墓。因为王后墓是王墓建好后才按葬制建造的,所以两墓不在一个层面,王后墓比王墓高出很多。由于土山汉墓紧邻徐州博物馆,被列入徐州博物馆四位一体的工程(土山汉墓展区、汉代采石场原址展示区、乾隆行宫、陈列主楼及文保中心)。土山汉墓展区于2013年建成开放。一号墓以复制的银缕玉衣等文物复原墓内场景陈列;二号墓未挖掘,在墓室上部做了一个预应力防护罩,目前展示给观众的为回填后的墓道、黄肠石及北、东、西三面的封土剖面;三号墓由于墓室破坏较严重,采用原状陈列,周围以汉砖拼砌装饰。
从“官十四年”探寻墓主人的真相:土山一号墓出土的银缕玉衣现在是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他重要珍贵文物如鎏金兽形砚等也藏于南京博物馆。即便如此,在一个考古专家眼里,这里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文物,都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从土山汉墓封土中陆续发现的近百枚封泥,这也是王恺老师推测墓主人身份的一个重要凭据。
封泥流行于秦汉时期,是印章按于泥上封缄牍函的凭证。比如甲给乙在竹简上写信,为防止别人偷看,用线捆扎好后,把绳结处用泥包裹,在泥上盖上印章,等泥烤干后,如果别人想打开信件,只能把封泥破坏掉。土山发现的封泥内容有“楚内官丞”、“楚中尉印”等等,从印文看,它们中的多半属于西汉楚国或东汉刘英楚国。
土山一号墓封石上的“官十四年”,不是原先多数人认为的某位王在位14年的积数,而是指楚王刘英自杀时的年份“永平十四年(公元71)”;在土山二号墓东耳室摸到的寺院经幢类石物,可以佐证墓主人对佛教的崇信;土山一号墓封石上“官工”等字样,说明此墓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后汉书》里恰有天子派谒者迎接刘英灵柩、改葬彭城的记录。在土山封土中发现的封泥印文多半是属于西汉楚国和东汉刘英楚国的官制……所有这些,东汉第一代楚王刘英所历最为吻合。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