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美食印象·马市街饦汤(啥汤)
说到徐州的小吃可是有很多滴,其中数“头牌”的就是马市街饣它汤啦!饦汤 亦作“啥汤”,“饣它 汤”,是徐州地区特有的一种汤类小吃。 徐州古称彭城,相传是中国烹饪鼻祖--彭祖的分封之地。徐州饣它汤的历史,要从4300多年以前彭祖的雉羹说起。当时,彭祖用野鸡配些药材和稷米制作出了味道鲜美的野鸡汤,也叫雉羹,献给生病的尧帝,尧帝喝了以后很快恢复了健康,于是把彭祖加封在了大彭氏国,大彭氏国就是今天的徐州市。彭铿因为他的“雉羹之道”,被尊为“彭祖”。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被厨师们尊称为祖师爷。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中华第一羹”。雉羹是饦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雉是书面的文字的东西,比较雅的,自古以来真正落在史书上的都叫雉羹,没有叫饣它汤的。这个饣它汤是徐州人的土语,老百姓、厨师特地造的这么一个字。
自从彭祖创制雉羹以来,历代皇帝都把雉羹视为珍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徐州,品尝此汤,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当乾隆看到、尝到的同时,已悟出是雉羹;便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手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
字。
事后不久,乾隆传诏:封徐州饦汤为“天下第一羹”。
1997年12月,在全国名小吃评比会上,徐州先锋饭店制作的“饦(shá)汤”,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1999年11月,国家商标局批准正式注册“马市街饣它汤”商标。2006年,当地媒体举行城市名片推选活动,徐州饣它汤被百姓评选为“徐州城市饮食名片”。2011年,马市街
饣它汤获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在徐州,要想喝到最正宗最地道的饣它汤,一定要去徐州解放南路上的马市街饣它汤店。马市街饣它汤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徐州的传统名小吃。早上6、7点钟,来这儿吃早餐的徐州市民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店堂内也是摩肩接踵,十分热闹。饣它汤乍看上去貌不惊人,颜色灰扑扑的,质地粘糊糊的,里面掺和着几丝蛋花,如果用筷子一搅动,立刻就会香气扑鼻,喝一口进嘴里品一下,那更是鲜美醇香,糯软滋润。马市街饣它汤店一天制作平均在1800碗左右,分店也都在一天几百碗,整个算起来,一天也得达到2800碗左右。
徐州先锋饭店,解放前叫马市街饦锅店,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老店,饦汤是它的传统产品。饦汤没有门派之分,但有正统之争。据说,清末徐州西门口汪玉林糁汤店有一付对联:“古彭鉴雉羹传世,今汪家糁汤飘香”。可见糁汤是从雉羹演变过来的。也有人说,民主南路和大马路交叉口的饦锅店是正宗。这个历史旧案在徐州饮食界也没有最后结论。
从史籍记载,马市街的名称,最初出现在明万历版《徐州志·疆域》“街十四”条下,即有“马市”。马市街是东西街,先说路北。徐州著名小吃马市街饣它汤,即在马市街东首路北,据说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起初是一家小饭铺,而今成为徐州人美味早餐。
徐州马市街位于户部山内,马市街是徐州仅存的古街之一,明代末期至清代中叶,因骡马市闻名,陆续演变成集马鞍具、染料坊、杂货铺、小吃铺等商家云集、买卖兴隆的商业街,记载着徐州兴盛的贸易流通史。而户部山位于徐州中心商区,具有2000多年历史,300多年商业史,成为徐州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
古时,徐州地区是养马、产马之地。楚汉之前,南山之下就已经出现了马的集市,骏马聚集。正因为此,项羽便会命部下来此山此市,挑选征集马匹,为征战服务;才会在南山上筑台。如此促使南山下的马市愈加兴盛,宋楚齐鲁之地的马商集聚。
古时,徐州是兵战之地,徐州地区也是养马、出好马之地,南山在徐州城南,马放南山,自古有之。因此楚汉之前,南山之下就已经出现了马的集市,骏马、良马聚集。相传酷爱战马的项羽亲自莅临,挑选、征集马匹,为其征战服务,并在南山上建筑高台,观赏山下举行的赛马活动,进行兵马操练。反之,也正因为项羽在此征集良马、操练兵马,促使南山下的马市愈加兴盛,宋楚齐鲁之地的马商亦趋之若鹜,南山下宝马云集,经久不衰。至于说项羽在南山筑台戏马在先,那应是公元前206年的事,项羽27岁,引兵西进,攻陷咸阳,放火焚烧秦朝皇宫后,没有接受定都咸阳的建议,而是还师彭城,并非常自信地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分封诸侯后,自立为西楚霸王,还都彭城,统辖梁、楚等九郡地区。“秋风戏马”当在是年秋天,项羽呆在彭城,登南山筑高台,观看兵士在南山下操练兵马,这就是戏马台的原始与来历。
其实项羽在南山上“戏马”,观看操练兵马,是在他灭秦之后,此际秋风戏马,虽是兵马操练,也是显示威风。“尚想巍台上,铁槊拥万马。酒酣笳鼓鸣,旌旗蔽原野。”(元·陈孚)何等恢弘!那英雄气概,使得南山的铁马雄风沿袭下来。
马市街之名确切始于何时?暂无考证。马市街55号院里,有个古董马槽,老态垂垂,何时制、何人用,无人知晓。户部山某院有根栓马柱,相传为项羽遗物。这些风物似乎告诉后人:马市街确实存在过马市。
明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黄河淹城,洪水3年不退,徐州先迁城至云龙山东,后迁城至城南二十五里堡。户部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署迁至南山戏马台聚奎堂,因此,南山改名为户部山。随着徐州城域的扩张,特别是城南的建设,行商坐贾,达官贵人开始涌向城南,商家选时经营,官人择地建宅。楼台庭院鳞次栉比依户部山而建,徐州民谣“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住在户部山”
。马市街已经形成贯通东西,并且与户部山街巷相通的铺面林立的繁华大街。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为府,徐州外城除有南关土城,又增建西关土城和北关土城,随南关人流的增加,因其他商业发展的需要,南关已不适宜再设马市。清光绪年间,将马市迁往设有演武厅教场,并且较为空旷的西关土城。从此,马市街上百货、纸张文具、油漆染料、棉纱等商业经营逐渐兴盛起来。
“文革”期间更名为育红街,1971年因马市街东首的三民街更名为解放路,而改称解放街,1981年恢复为马市街。2001年后随着户部山商城的建设,马市街进行改造,现在马市街成为户部山商城中一条集餐饮、茶叶、服装、礼品、旅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
经过几千年的变迁,饣它汤的用料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野外放养的母鸡代替了原来使用的野鸡,当初选用的稷米、黍子米,变成了种植广泛的薏仁、麦仁等等。饣它汤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从选料到熬制,都有严格的标准。
制作饦汤需要特制的甄锅,它是用鲜紫柳木箍成,甄锅木中有柳泪,气味清香,可给饦汤带来无限美味。饦汤的制作过程,首先是选料。在采购饦汤主体老母鸡时,要求挑选比较肥的,相对比较嫩的,并增加了鹇猪骨,用当年去皮麦仁取代麦糁,这样制作出来的饦汤,味更鲜美,营养更丰富。从中午十二点开始投料,首先把清洗干净的老母鸡、猪骨、麦仁投入甄锅,用武火(大火)煮熟,然后用文火(小火)把它煮烂,一直煮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共计16个小时。从凌晨四点开始清理,剩下鸡肉和麦仁放在甄锅继续蒸煮,同时加入淀粉,一边加淀粉,一边搅拌,并用大火烧开,分三四次才能完成。
做饦汤的配料很多,有五香、生姜、大葱、绍酒、精盐、淀粉、味精、胡椒粉、香油、米醋等作料。有些作料需要早放,用布袋装上和母鸡、麦仁一起蒸煮。有的作料需要后放,在勾芡后加入精盐、味精和胡椒粉,香油和米醋则在出锅时,点在饦汤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