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五一观牡丹,游菏泽——水浒好汉城·乌龙院·及时雨茶楼·孙二娘客栈·青面兽镖局
乌龙院:“乌龙院”是宋江及阎婆惜住过的地方,因为相传宋江原为天上乌龙,所以后人将他住过的这个地方叫做“乌龙院”。
楼的正门不在院里,风水学里有句老话: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这个院子正好在庙的后面,所以在当时盖的时候就把正门放在的另一面,正好冲冲风水,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宅子南门是典型的卯榫结构,不用钉不用胶,通过雕刻环环相扣起来。这是云南地区的建筑,门上的雕刻也非常独特精美,上面雕凤下面雕龙,凤压龙是母系社会才会有的雕刻。现在云南摩梭族仍然是母系氏族。
堂屋是阎婆住的屋子。水浒传中第二十一回“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阎婆是阎婆惜的母亲。正是她带着阎婆惜找到了宋江要的葬夫的棺材钱;也是她找王媒婆和宋江说的媒纳阎婆惜为外室;还是她在宋江刚别了刘唐的路上拉回了乌龙院;又是她出尔反尔恩将仇报公然喊人捉宋江,若不是有人阻拦,宋江可能刚杀了阎婆惜就被捉拿,也就没有了替天行道的壮举。
楼上就是阎婆惜住的地方了。宋江杀阎婆惜是在第二十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宋江出于善心安置了阎婆及其女儿阎婆惜,不过,阎婆惜歌女出身,说白了就是个娼妓,水性杨花,背着宋江与张文远张三做出了苟且之事。平日阎婆惜就会坐在院厅上方,开上半扇窗户,而张三呢,正好从院前这条路上下班,只要看见阎婆惜开半扇窗户,就说明宋江不在,于是张三就进入乌龙院。
其实这些事情宋江都知道,本来这个外室就不是宋江愿意纳的,而且阎婆惜和张文远打的火热,宋江每次前来都是恶语相向,于是宋江心想“又不是我父母匹配妻室。他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甚么?我只不上门便了。”本来这样也相安无事,这就是这一天,刘唐来找宋江了,刚才我们在郓城酒楼就说了,刘唐是封了晁盖之命来答谢宋江的。宋江拿了一根金条和晁盖的信放在了招文袋内,在准备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阎婆,硬被阎婆拉回了乌龙院。就是这天,晁盖写给宋江的信,被阎婆惜发现了,于是就要挟宋江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写封休书,并让其改嫁给张三;二是宋江给置办的东西全数归其所有;三是将晁盖的一百两金条全部给她。这前两个条件宋江全答应了,可宋江只拿了一根金条,那来是一百两金条啊,于是就解释,阎婆惜也是王八吃秤砣,说什么也不信,宋江最后说等他变卖了家产凑够一百两黄金,不过需宽限几日,阎婆惜不依,于是就威胁说要去告官,宋江血性汉子,一怒之下在乌龙井的旁边把阎婆惜给杀了。
银号:宋代经营银钱的机构,也叫钱馆、钱铺。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中国和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此室为宋代货币陈列室。
及时雨茶楼:这座茶楼是郓城县北宋时规模最大的茶楼,郓城权贵、文人骚客常来此饮茶吟诗。宋江也常来此饮茶。及时雨茶楼和之前看到的院落建筑风格完全不同,这是安徽一带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
徽派建筑院子里都有天井。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积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势纳入天井之中,才应了那句古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名曰“四水同堂”,并且还可以采光通风。
水浒茶文化: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社会进程从药品到饮品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是与茶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门类体系,所以我们通常讲的茶文化一般是指关于茶的人文科学。
北宋是我国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时期,茶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以北宋为写作背景的《水浒传》中,关于茶的内容频繁出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古代茶文化。《水浒传》第3回这样写道:史进便入城来。看时,依然是六街三市,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付坐位坐了。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茶博士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第24回:且说这王婆却才开得门,正在茶局子里生炭,整理茶锅,张见西门庆从早晨在门前踅了几遭,......王婆只做不看见,只顾在茶局里煽风炉子,不出来问茶。以上文字写到了茶坊、茶博士、煮茶用具、茶品和茶汤的料理方法。
“茶坊”又叫茶馆、茶楼、茶肆、茶屋等,是设在街市或者路旁专供喝茶的场所。茶局本来是专为“贡焙或贡茶”所设的机构,后来也演变成茶馆的一种叫法。这些饮茶场所在《水浒传》中有过多次描写,如渭州城内的茶坊,郓城县衙对过的茶坊,阳谷县紫石街王婆的茶馆,北京大名府的茶楼,东京开封的诸多茶坊和小小茶肆等等。
什么是“茶博士”呢?中国古代给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文官称为“博士”。“茶博士”是套用这一职衔,称呼在茶坊里煎茶、烧水、沏茶、跑堂的师傅。这些人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能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作到不滴不溅。有的茶博士胳膊上能搁一摞盖碗,并能手提满壶开水,对准茶碗连冲三次,滴水不漏,称作“凤凰三点头”。由于茶坊师傅每天游走于各类茶客之中,自然而然学习了很多天文地理知识,而且熟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黑白两道的江湖消息,无论寻人问路还是打听消息他们一般都能作到有问必答,茶客有感于茶师见多识广知识渊博,所以便尊称为茶博士。茶客走进茶坊时,茶博士必须首先热情招呼请坐,并亲切征问“吃甚茶”,然后按照客人的要求料理茶汤,这就是问茶。为什么不说喝茶而说吃茶呢?据说以前是将茶叶制成茶饼贮存,用时将茶饼碾碎罗成细末用水煎煮,饮用时连茶末一起吃下,所以叫做“吃茶”,至今湖南一带仍有饮茶连茶叶一起嚼食的习惯。也有人说古人是吃和喝不分,喝水也说吃水。如第43回李逵背着老娘回梁山途中路过沂岭,娘在背上说道:“我儿,那里讨口水来我吃也好。”李逵道:“我喉咙里也烟发火出。你且等我背你到岭上,寻水与你吃。”
“风炉”和“茶锅”是煮茶用的。“风炉”一般用铜或铁铸成,也有用熟铁打的或者用泥巴做的。风炉下边有灰承托住炉子,灰承是接受灰炉的器具,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有的风炉像古鼎的样子,腰腹部是鼓的;也有的上下一样粗细,呈筒状,好象现在的蜂窝煤炉子。燃料最好用木炭或者硬柴,点燃煽旺以后上下形成空气对流便可以自燃,所以王婆一大早就煽风炉子。“茶锅”也叫茶釜,样子就象一个大口锅,锅底部中心有所谓的“脐”,其作用是能使茶水沸腾部位居中,茶末易扬,茶味淳正。茶锅多以生铁制造,也有铜的、银的、瓷的等等。从王婆茶馆的风炉和茶锅来看,她这里不仅可以点茶,而且还卖煎茶。
“点茶”是一种料理茶汤的方法。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糊状,接着就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茶筅是古代烹茶时的一种调茶工具,一般以竹制作,将细竹丝系为一束,加柄制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必须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要视情而有轻重缓急。与点茶相对应的是煎茶,煎茶也称煮茶。操作方法是将灸烤干燥的茶饼碾碎投入水中煮沸,做成茶汤后舀置茶碗中饮用。唐以前就是使用这种煎茶法,唐以后点茶法取代了煎茶法。当然也有的茶坊煎茶和点茶两种方法都使用。
姜茶是一种擂茶。所谓“擂”,就是撞击和研磨。把姜擂成粉末,和茶叶一起放在茶盏中,然后冲入沸水,这种擂茶就叫姜茶。撞击研磨的木棒叫擂槌,研磨用的碗叫擂钵。在茶中放入姜末,或者再加入白松子、胡桃肉、芝麻、炒米、盐等一起擂碎泡茶饮用,在宋时十分普遍。
第24回西门庆初入茶馆时,王婆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梅汤,即酸梅汤,是一种用乌梅浸泡加冰糖煎煮制成的清凉饮料。多加些酸,可能就是多放些乌梅的意思。在同一回中:看看天色晚了,王婆却才点灯,只见西门庆又踅将来。朝着武大门前只顾望。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西门庆道:“最好,干娘放甜些。”和合汤是古时婚礼上新婚夫妇共喝的一种甜茶,用果仁、蜜饯、百和、红枣、银耳、桂圆等一起调和烹制而成。据《西湖游览志余》载,“今婚礼祀好合,盖取和谐好合之意”。
王婆的茶坊里还有“宽煎叶儿茶”。宽煎叶儿茶是一种煎茶,是把散茶叶放入茶锅里煎煮而成。制作成片状的散茶叶称为“叶儿茶”,“宽”即宽松或者略微之意,“宽煎”就是略微煮一煮的意思。茶叶煮的时间太长就没有清香味了,所以应该“宽煎”以保持茶的香味。
唐中期陆羽撰写了《茶经》以后,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至宋代人们对茶叶、茶具、水品等因素的协调一致要求越来越高。《水浒传》第4回有一首咏茶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茶文化是何等高雅。
玉蕊金芽真绝品,僧家制造甚工夫。兔毫盏内香云白,蟹眼汤中细浪铺。
战退睡魔离枕席,增添清气入肌肤。仙茶自合桃园种,不许移根傍帝都。
诗中赞美的五台山文殊院和尚自种自制的绝品“仙茶”不知道叫做什么名称,只知道它生自“桃源”仙境,“玉蕊金芽”,玲珑剔透、嫩黄如玉,由僧家下了十足的工夫认真炒制而成。这种茶不仅能清心提神,“战退睡魔”,并能“增添清气”,使人肌肤细腻白嫩。第90回宋江等征辽胜利凯旋,朝廷在光禄寺设的御宴上“细细茶烹玉蕊”,看来也有被称为“玉蕊”的绝品茶。第72回宋江在李师师家饮的香茶也堪称绝品,它“细欺雀舌,香胜龙涎”。这种茶叶的形状比雀儿的舌头还要细小,可见其采摘时全部是精挑细选的嫩芽。
御宴上和李师师家喝的是什么茶呢?
《水浒传》没有交代。我们可以推断御宴上用的肯定是绝品贡茶。由于李师师和宋徽宗的特殊关系,李师师家也可能有和朝廷一样的贡茶。在《李师师外传》中我们发现了线索,其中写到皇帝送给李师师“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月团”是压制而成的外形如同圆月的团茶,据说出自湖南恒山。“凤团”,是一种印有凤凰图案的团茶饼,产自福建建溪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对于团茶宋徽宗《大观茶沦》赞云:“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周绛在其所著的《茶苑总录》中盛赞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亦有诗颂道:“建溪官茶天下绝”。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叙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始选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之顶,所以叫做蒙顶。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以上几种茶叶都是非常珍贵的品种,当时是专供皇帝饮用的贡品。
在品饮茶叶的同时,茶具的精美成了人们对品茶更高的追求。咏茶诗中特别提到“兔毫盏内香云白”。“兔毫盏”也叫建盏,是产于福建建州的黑色釉瓷茶盏。因为这种茶盏的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所以称为兔毫盏。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斗茶风气有关。什么是斗茶?斗茶就是用对决的方式来品评茶叶的质量。斗茶起源于福建建州,每逢新茶采制季节,三两茶农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新茶,互相品评一番。宋人崇尚白色茶汤,茶的好坏,第一标准就是看茶汤白的程度:“青白最上,黄白最次”。为了更好地分辨高低,黑瓷就成了当然选择。因为只有在黑色茶盏中,白色茶汤的对比才鲜明。兔毫盏为绀黑,颜色深,所以最宜斗茶之用。因此黑釉兔毫盏身价随斗茶而涨,后来也被列入贡品。
除了五台山寺院里的精美黑色兔毫盏以外,蓟州报恩寺的茶盏是“白雪锭器盏”搭配“朱红托子”,红白映趁,十分精美。锭器就是银质的器皿。托子是茶托,也叫碗托,是为了防止喝茶时烫手而制的托子,早在南北朝时期茶托就已成为普遍使用的饮茶器具。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托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李师师家的茶具更是非同一般,第72回这样写道:“奶子、侍婢捧出珍异果子,济楚菜蔬,希奇按酒,甘美肴馔,尽用锭器,拥一春台。”她家的茶具“尽用锭器”,也就是说全部是豪华的银器。
古人品茶不仅讲究茶叶和茶具,而且十分讲究水品和烧水的火候。陆羽在《茶经》中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泉多是地下潜流,经沙石过滤后轻缓涌出,水质清爽,所以最宜煮茶。水烧到什么火候最好呢?《水浒传》咏茶诗说“蟹眼汤中细浪铺”。当壶水烧到呼呼作响、欲开未开之前,水里冒出螃蟹眼睛一般的气泡,这种火候就叫“蟹眼汤”,泡茶最宜。水开始沸时称“蟹眼”,继之称“鱼眼”,后满沸时则称“涌泉连珠”。宋徽宗《大观茶论》:“凡用汤以鱼目、蟹眼并跃为度。”如果把水烧的沸腾起来“涌泉连珠”,烧过了火候就不能用了,“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据营养学家解释:当开水冒“蟹眼”一般大小的气泡时,水中还保留些许二氧化碳,以蟹眼沸水泡茶,水嫩爽口。若煮过了头,开水冒出“鱼眼”一般大或更大的气泡,水中二氧化碳挥发罄尽,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水老了,用以泡茶,便体现不出新鲜爽味来了。看来古人品茗,不仅有诗意,而且有学问。
以茶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围绕着待客所形成的各种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拜茶”,就是表示对吃茶者的尊敬而使用的礼貌用语。只有在邀请着和被请着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或者被邀请着身份高于邀请者的情况下才使用“拜茶”一词。《水浒传》第3回史进在渭州茶坊对鲁达起身施礼道:“官人,请坐拜茶。”此时的情况是:鲁达是提辖军官,史进是无业游民;鲁达年龄大,史进年少;鲁达在此地久居,史进初来乍到必须向其打听师傅的下落,有求于鲁达。因此,史进请鲁达吃茶必须说“拜茶”。第7回陆谦探望林冲,并邀林冲去吃酒解闷,林冲道“少坐拜茶。” 陆谦不仅是林冲的朋友,而且他还是林冲顶头上司高俅的心腹,林冲对他高看一眼,故称“拜茶”。第15回公孙胜来晁盖家报告生辰纲消息,晁盖道:“先生少请,到庄里拜茶如何?”此时公孙胜是出家道人,而且是远方来的客人,为了表示尊重,所以也应该说“拜茶”。王婆邀潘金莲来家中做衣服,虽然每次都有茶,但是从来不说“拜茶”,而说“吃茶”,原因就是她们不仅是邻居,而且王婆年长,潘金莲称呼其为“干娘”,王婆的身份高于潘金莲,所以不能说“拜茶”。
在《水浒传》以茶待客的描写中还多次出现“献茶”一词。如第1回洪太尉奉旨到龙虎山宣张天师进京祈禳瘟疫,住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第39回黄文炳带着礼物去探望蔡九知府,在蔡九府里“左右执事人献茶”。第89回九天玄女向宋江传授破阵之法完毕,“特令青衣献茶,宋江吃罢,令青衣即送星主还寨。” “献茶”一词一般是在接待官员的场合使用,它不是恭敬用语,不表示主人与客人的身份高低,而是指仆人、婢女或者手下工作人员把茶献到客人面前供客人饮用。
邀请朋友“拜茶”,客人落坐后如何“敬茶”呢?有解释说:“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喝茶时也要连茶托一道端起,拿起来放下去都应该没有声音。茶托也是有关礼节的器皿,没有茶托或不连茶托端起,主客都是失仪。可是在具体生活中情况千差万别,并不仅仅如此。《水浒传》明确说明有茶托的场面并不多。赵员外送鲁达出家的五台山文殊院吃茶有茶托,“真长老与赵员外众人茶罢,收了盏托。”蓟州报恩寺有“白雪锭器盏”和“朱红托子”。在东京李师师家宋江等人“茶罢,收了盏托”,可见也有茶托。此外,小门小户的穷苦百姓家里可能就没有盏托。《水浒传》写了三次敬茶细节,并没有提到如何使用盏托。第一次是潘金莲初识武松,“吃了饭,那妇人双手捧一盏茶递与武松吃。”按照常礼,嫡亲长嫂不必对小叔子使用待客之礼。可是,扁金莲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给武松留下一个彬彬有礼的好印象,不按常规出牌也在情理之中。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敬茶一般是用双手把茶盏捧给客人。第二次是潘巧云在家中殷勤款待和尚裴如海,“那妇人拿起一盏茶来,把帕子去茶钟口边抹一抹,双手递与和尚”。不仅要双手递茶,而且还要用帕子擦一下茶杯口。这种用新手帕擦一擦茶盅口,然后再倒茶、敬茶的习俗直到今天在鲁西南仍然十分流行。第三次是李师师在家中接待宋江等人,“奶子奉茶至,李师师亲手与宋江、柴进、戴宗、燕青换盏。” 换盏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换盏就是仆人奉茶时,已经斟好了第一盏茶,在客人喝茶之前主人要亲手把这盏茶再倒回壶里,这叫回壶。回壶后要略微停一停,目的是为了醒茶,这样作可以促进香气散发,提升茶叶的香气,使其味道更加香甜、纯正。同时,通过回壶也起到了烫盏温杯的作用。醒茶结束后重新倒第二杯茶,这杯茶客人就可以饮用了,这个过程就是换盏。换盏既是沏茶技巧也是一种敬茶礼仪。李师师家是皇帝经常光顾的地方,“公子王孙,富家子弟,谁敢来他家讨茶吃”,宋江等人能由李师师亲手换盏,应该说是受到了最高礼遇。
饭后吃茶是由来已久的习俗,这一习俗在《水浒传》中也有充分体现。第28回在孟州牢营里施恩为了收买武松,天天派人给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第47回杨雄和石秀为了搭救被祝家庄捉去的时迁,前往李家庄恳求李应写信给祝家庄要求放人,李应安排二人“就具早饭相待。饭罢,吃了茶”。第49回解珍、解宝到毛太公家里去寻射伤滚落的大虫,毛太公为了拖延时间藏匿大虫,便叫庄客安排早饭相待二人。饭后二人要求取还大虫。毛太公叫他们二人“且坐吃茶”,庄客拿茶来教二位吃了。不仅寻常百姓饭后吃茶,出家僧道也是如此。第85回宋江等人去二仙山拜访罗真人,罗真人挽留用斋,“斋罢又吃了茶”。
茶坊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场所,《水浒传》中不少重大事件都以茶坊获得的信息为开端。
第18回在郓城县茶坊里,何涛通过茶博士提供的信息联系上了当值的押司宋江,并递交了济州发下的公文。而宋江则在这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已经暴露,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信息。宋江及时为晁盖通风报信,从而引发了晁盖等人出逃石碣村、大战何观察、投奔梁山泊并成为寨主的一系列故事。第72回宋江等人在东京茶坊里了解到李师师的信息,并顺利与之拉上了关系。第90回李逵和燕青入城看灯,在“一个小小茶肆”里坐了吃茶。“对席一个老者,便请会茶,闲口论闲话”。“会茶”就是在茶坊里互不认识的茶客相邀一起吃茶聊天,交流信息。通过会茶知道了方腊“占了八州二十五县”的信息,从而拉开了攻打方腊的战斗序幕。
“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句谚语用拟人化的方式十分形象地说出了茶和酒在男女情爱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水浒传》中几次重大的色情凶杀案件,全部与茶密不可分。
第21回,茶促成了阎婆惜与张文远的奸情。张文远“因见这婆娘眉来眼去,十分有情,记在心里。向后宋江不在时,这张三便去那里,假意儿只做来寻宋江。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 “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正犯着这条款。
第24回,王婆帮助西门庆勾引潘金莲,从开始密谋就步步与茶相关,即将成奸时仍然离不开茶:“西门庆得见潘金莲,十分情思,恨不就做一处。王婆便去点两盏茶来,递一盏与西门庆,一盏与这妇人。说道:“娘子相待大官人则个。”吃罢茶,便觉有些眉目送情。”此时王婆借故躲开,于是奸夫淫妇便心随所愿。
第45回,潘巧云与裴如海的奸情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吃茶三步曲:第一步,潘巧云为前夫做法事,请裴如海和尚去念经,她给裴如海递茶时,“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第二步,次日裴如海来潘公家取功德钱,并邀潘巧云去寺里还愿。“那妇人听得和尚来了,慌忙下楼出来接着,邀入里面坐地,便叫点茶来。”第三步,后日潘巧云去报恩寺还愿,海和尚请“去小僧房里拜茶”,一邀把这妇人引到僧房深处,然后“拿茶来”,“吃罢,放下盏子”,又引到一个小小阁儿里---就这样由吃茶一步步走向勾搭成奸。
《水浒传》是研究宋朝历史的一幅风俗画卷,也是一部描写宋朝人“吃喝”的百科全书,除了梁山好汉这些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生活,还有对社会精英生活的细致记录,而茶文化可以说是世俗生活与精英生活不同之处的一大体现。
茶坊遍地皆是:水浒中所描写到的茶坊(也称“茶肆”、“茶馆”)有十多处,其中对阳谷县“王婆茶坊”的描写最典型、最精彩。潘金莲在不经意中打了西门庆的脑袋,西门庆被潘金莲迷住了,接连到潘金莲隔壁的王婆茶坊搜寻信息,一天多的时间里,就五次进出王婆茶坊,王婆趁机给西门庆推荐了四种茶: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合汤(用果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的一种甜茶)、姜茶(姜片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和宽煎叶儿茶。
形成一套喝茶礼仪:水浒中的茶叶品种很多,九天玄女娘娘两次赐宋江的仙茶,罗真人款待宋江等人的仙茶,智真长老请赵员外喝的活佛茶,李师师亲手递与宋江、柴进、戴宗、燕青的香茗,细欺雀舌,香胜龙涎,都属于当时的极品茶,可见水浒中喝茶也是有等级匹配的。宋江作为梁山的老大,喝的茶当然都是极品。至于泡茶、姜茶、宽煎叶儿茶等这些大路茶,只是小店的解渴之物罢了。
宋元时的杭州,在众多的茶坊中,与市民说唱文化相结合的“茶坊书场”最具文化氛围。当时随着杭州“说话”艺术的空前繁荣,也促进了瓦舍、茶坊以及酒楼的兴盛。特别是被称为“独勾栏瓦市”的茶坊书场迅速地发展,成了“说话”艺人主要的说唱场所。特别是南宋至元末明初的四百年之间,以《水浒》故事为热门题材的“小说”《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石头孙立》、《圣手二郎》、《戴嗣宗》和“讲史”《大宋宣和遗事》等一直在茶坊书场中久说不衰。
元末明初,施耐庵作为一位杭州的书会才人,他经常出入于杭州的瓦舍、茶坊,从而对这些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和“讲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以杭州才人的身份,将这些“小说”和“讲史”作为蓝本,加以整理、加工和再创作,终于完成了《水浒》这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因此,可以把无数在杭州的瓦舍和茶坊书场中说唱的“说话”艺人看作是《水浒》的集体创作者,把这些杭州的瓦舍和茶坊书场看作是孕育《水浒》的摇篮和培养伟大的通俗小说家施耐庵的沃土。
由于施耐庵经常去杭州的瓦舍和茶坊,一方面是听“说话”艺人说唱“水浒故事”,为以后整理、加工并再创作《水浒》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三姑六婆,为《水浒》收集各种生活素材。施耐庵在《水浒》中所描写到的茶坊,当以其中第二十四回对“王婆茶坊”的描写为最细腻,最精彩。纵观“王婆说风情”这一回书,其构思所以如此精巧、笔法所以如此新奇、语言所以如此生动,都离不开“王婆茶坊”这个典型的社会环境,都离不开“王婆茶坊”这个特定的故事情节。
宋氏祠堂:是宋江的后代为了祭祀先人而修建的一座宗祠。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和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朝和五代时期。古人把祠堂视作神圣之地。既象征着祖先,象征着整个宗族组织,同时它又是向族中子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因此具有无比的权威性。
宋江的后代有一支流落到江苏、安徽一带,后来做生意赚了钱,一心光宗耀祖,便回来建设了这么一座宗祠。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不断,宋氏祠堂一直有专人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宋江的始祖微子启,是商汤的十六世孙,周成王封启公为宋国之君,定都商丘,后裔以国为姓。据宋江家谱记载:宋江的父亲宋太公是一名儒医,家有良田百顷,骡马成群,乐善好施,邻里蒙恩。大灾之年曾经买下80亩义地殡葬饿死的百姓。后来,因为宋江后代仍然喜爱结交朋友,常常到祠堂结义,所以有人给题了一方匾额叫忠义祠。
忠义亭:相传宋江曾于花园内设剑亭,常在此自省,恐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后来36天罡化为36把利剑高悬亭上,倘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入亭,顷刻之间,剑落人亡,后人称为忠义亭,为辩忠奸之处。
孙二娘客栈:孙二娘在水浒传中排名103位,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说到母夜叉,可能都会想到,母夜叉店里卖的是人肉包子,据说孙二娘把客人用蒙汗药蒙倒了,拖到厨房,人皮剥了糊窗户人肉剁了包包子,肝化肠子卖杂碎剩了骨头当柴烧。进了孙二娘的店,别说出来,就连骨头渣都不给剩下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这座客栈是一个三层小楼。客栈的客房,每个房间都铺设了实木地板,精装修,古床古家具,还配有现代化的卫生间,如果喜欢这里,也可以来体验是入住。这样的房间比起来星级宾馆也是毫不逊色的,而且还别有一番情趣。一楼是豪华间,是大客商居住之所,二楼是普通两人间和三人间,是平常老百姓所住的。,三楼是一个小阁子楼,又叫做解元阁。传说清代康熙丙午年(贡院1666年)郓城有一个少年叫魏希徵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前一天偷偷跑进明伦堂,也就是现在说的贡院,迈过了龙门槛。这时候,突然之间大雨倾盆,虽然家里县城不远,但又怕雨天误了考试,不敢回家。可是客栈里住满了考试的秀才。晚上只好躲在这间客栈的大门底下避雨。店主看他可怜,又怕他淋病了耽误考试,动了恻隐之心,便让他住在三楼的阁楼里。半夜雷鸣电闪,一条金色鲤鱼从天而降,直落到阁楼里。发榜时,魏希徵竟然考中解元,也就是举人考试的第一名,后来店主人就把这间阁楼叫做“解元阁”,每年赶考的秀才都竟想出高价要住在解元阁,以图吉利。
看完了整个客栈,也没有找到做人肉包子的操作间,其实孙二娘当年并没有卖人肉包子,那是个误会,这座客栈不是黑店。这原为孙二娘父亲在郓城县内开的客栈。当时这间客栈往来客商很多,生意可以说是日进斗金。说这是一家黑店,其实只是不良客商的诬陷之词。
由于孙二娘人长得貌美如花,好多心怀不轨的客商前来骚扰。一日,一位不良客商调戏孙二娘,孙二娘一怒之下,说来人,将这厮剥了。原意是把他衣服扒了,出他的丑。这客商出来后四处造谣,说孙二娘店里剥活人做馒头,一传十十传百,客商都不敢在此歇脚,生意惨淡,无奈上了梁山。
这里的房间竟然是真正的客房,还有电视机呢......
古筝坊: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迄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郓城是全国古筝之乡,自古就有演奏和制造古筝的技艺。
郓城还是北派古筝的发祥地,全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如赵玉斋、高自成、韩挺贵等,都是从郓城走出去的古筝高手。现在,古筝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季玉玺先生,是郓城县误按镇人,自幼学习古筝,造诣颇高,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为郓城古筝一代宗师。
郓城的古筝制作技术也是全国闻名,刁庄古筝远销海外,备受推崇。现在古筝坊里做筝的师傅,便是刁庄古筝的传人刁望河先生等几位老制琴大师。他们全部用传统工艺进行手工制造,虽然外观质朴,却保持了郓城古筝特有的音质。
古筝制作工艺流程:第一是选材,要求必须是野外沙性土质生长的10—20年树龄的梧桐树,树身高不能低于5米,地上1米处直径要达到0.5米以上,树干的小头直径不能低于40厘米,鲜树干要在背阴通风处放置半年,先截去靠地面生长的1.2米,然后选朝阳面解下2.5厘米厚的板材做筝面生料。
第二是烤面,解下的板材按顺序码放在砖架上,再通风放置7天左右,然后放到炉上烘干。烤炉内的燃料以锯末或者碎木屑为最好,火候以不见明火,不冒黑烟为宜。烘烤时由一人守候观察,并随时翻板。一块板大约要烤15—20个小时,直到完全熟透定性为止。
第三是刨板,刨刀选用8分口平面刨,刨刀露出刨床底约1毫米,先由刨工双臂伸直平躺一遍,第一遍的目的是刨净板面毛碴,标准为手背放到板面上摩擦时觉不出戗肉皮为准,然后再把刨刀退回半毫米。继续净面,直到刨净板面用嘴吹可以听到咝咝的出气声,才算完成。
第四是散板接缝粘合,接缝粘合只用鱼鳔,不用化工合成胶,鱼鳔的使用方法是:把炮制好的鱼鳔用布包住,先放置锅内,上笼蒸大约30分钟,待完全熟透后取出,放在木板上用锤头反复砸,直到砸成白沫状,再晾干,用时再加热溶化。用鱼鳔粘合的散板经久耐用,即便放入水中也不开裂。
第五是安装组合,其步骤是:扣框(刁庄筝在扣框拼装过程中,从不使用金属钉)——串门——上底(筝的底板必须用红木框)——镶边——上乐山(乐山为红木座上装牛角骨)——粘花——抹腻子——喷漆——上码——上线——调音。
青面兽镖局:青面兽杨志的后人杨庆所开的镖局,此镖局开办数百年,从未失手,声望极高。
了解水浒故事的人们都应该知道青面兽是天暗星杨志的绰号,杨志曾任殿帅府制使、大名府管军提辖使、二龙山头领,武艺高强,但无奈时运不济,先是丢了花石纲,被高俅赶了出来,后又被夺了生辰纲,终上梁山落草。两次失败的经历似乎让世人觉得杨志的无能,其实事情恰恰相反,杨志本是个精明能干之人,其后人杨庆为其平反,在此修建了“青面兽镖局”。不过,一开始由于世人对杨志护送花石纲与生辰纲均失败而对杨志后人也持怀疑态度,镖局门庭冷落,生意萧索。直至某年,青面兽镖局出色的完成了一宗保镖任务,而出现了很大的转机。
相传,有一年,郓城县县官鲁正心系苍生,为黎民百姓着想,不愿听任上级官员强征赋税,拒与上级官员勾结,并且鲁正在任期间掌握了不少上级官员贪赃枉法的证据,上级官员为了自己的不败露,抢先一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刘清关进监牢。鲁正自己生命危在旦夕,百姓也将再无宁日,无奈手中有证据而无法呈送朝廷,心中焦急万分。一日,他突然想到青面兽镖局的总镖头杨庆,即杨志后人,杨庆乃水浒英雄后人,素有豪杰的义气,他是否可以代为传“血书”一封给同样以正值廉洁名扬四海的巡抚大人?以代洗不白之冤。由于鲁正在任期间亲民爱民,所以他央狱卒代为通报让杨庆来探监,狱卒也未作推辞。
杨庆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鲁正的请求,代为传了“血书”给巡抚大人,再后来,案子被终被彻查,水落石出,鲁正在被洗却不白之冤之后,更加勤政爱民,政通人和,郓城呈一片青平之象。青面兽镖局杨庆自此也扬名立万,镖局名声大振。世代传承几百年,从未失手。
正厅是当时候接待一些持有大宗业务的客户所用的,相当于现在的贵宾室,正中的这把椅子,一般的女士是不可以坐的,因为它两边有扶手,像当时候的女士只可以坐像这样的角椅,而且一般的男士也是不可以坐的,它曾经被江湖人称为“娇椅”只有江湖老大才可以上坐。对面就是押镖用的镖车,镖车是当时镖局走镖时的重要交通工具。镖车有很多种,从马车到轿车推车不一而足。使用何种镖车通常由运送的货物决定。最常用的镖车叫独轮镖车。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车轮,这样的车子走起路来平衡不好掌握但走崎岖不平的山路比较方便。上面通常插有三角形小旗,小旗上的字儿代表总镖头的姓,在走镖过程中。当劫镖的人一看这是谁保的镖。就不一定敢乱劫,因为这些镖师的武功都是江湖上出了名的武林高手,个个身怀绝技,名扬一时。
这里还有两个镖箱,这个是最早的,而那个是最沉的,它是用榆木做的,有100多斤重,您可以试着揭一下它的盖,而它的锁使用了最初的暗锁,起一个防盗的作用,需要用两把钥匙并排在一起才可以打开,由大掌柜和二掌柜分别掌管,起到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而像当时候这么大的一锭银子等于50两,合现在的三斤六两,一千八百克左右等于人民币3600元左右,像老百姓用的铜钱100个才能换1两银子。
在镖局院子里面有个大台子,是镖局的金库。金库上面可以放置桌椅板凳,下棋喝茶。但是从院子里是进不到金库里面去的,它的入口是在室内,入口处设有机关,不易被人发现。在暗道里面还有机关,不熟悉的人进去是很危险的。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